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張升倉跋王崇郭文恭
趙琰,字叔起,天水人。父溫為楊難當司馬。當初,苻氏叛亂,趙琰被奶媽帶著奔逃到壽春,長到十四歲才回到老家。精心奉養父母,茶水飯食,必親自調弄。皇興年間(467~471),京城缺糧,奴婢碾粟篩出癟穀,趙琰看見狠狠把她教訓了一頓,責令她留下輕穀。曾送兒子趙應到冀州訂親,隨從的人在路上偶然得到一隻羊,走了三十裏後,趙琰知道了,責令仆人送還原處。又在經過的路邊,主人準備了羊肉湯,趙琰查知這是偷殺的羊,始終不願就餐。派人購買耒呂刀,發現多了六把,立即讓人送還主人。刀主為他所感動,堅決不收,趙琰命人把刀放下就走。開始趙琰任兗州司馬,轉任團城鎮的副將。歸還京城,任淮南王元他幕府長史。當時禁製很嚴,不讓大臣越關葬於故鄉。趙琰不能歸葬雙親達三十年之久。到祭祀拜獻的時候,總是不能不想歸葬雙親的事。每每逢年過節,總不接受子孫的慶賀。隨著年紀漸高,孝順之情越來越深厚。他感歎歲月推移,而遷墳無期,於是不吃鹽粟,斷除眾味,隻吃麥食。八十多歲時去世。後魏遷都洛陽,兒子趙應等還鄉葬祖與趙琰。
《經》雲“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此蓋生人之大者。淳風既遠,世情雖薄,孔門有以責衣錦,詩人所以思素冠。且生盡色養之天,終極哀思之地,若乃誠達泉魚,感通鳥獸,事匪常倫,期蓋希矣。至如溫床扇席,灌樹負土,時或加人,鹹為度俗,今書趙琰等以《孝感》為目焉。
趙琰弟趙煦,字賓育。愛好音律,以擅長歌唱著稱於世。官至秦州刺史。
趙琰,字叔起,天水人。父溫為楊難當司馬。初,苻氏亂,琰為乳母攜奔壽春,年十四乃歸。孝心色養,飪熟之節,必親調之。皇興中,京師儉,婢簡粟糶之,琰遇見切責,敕留輕粃。嚐送子應冀州娉室,從者於路偶得一羊,行三十裏而琰知之,令送於本處。又過路傍,主人設羊羹,琰訪知盜殺,卒辭不食。遣人買耜刃,得剩六耜,即令送還刃主。刃主高之,義而不受,琰命委之而去。初為兗州司馬,轉團城鎮副將。還京,為淮南王他府長史。時禁製甚嚴,不聽越關葬於舊兆。琰積三十餘年,不得葬二親。及蒸嚐拜獻,未曾不嬰慕卒事。每於時節,不受子孫慶賀。年餘耳順,而孝思彌篤。慨歲月推移,遷窆無期,乃絕鹽粟,斷諸滋味,食麥而已。年八十卒。遷都洛陽,子應等乃還鄉葬焉。
王崇,字乾邕,陽夏雍丘人。兄弟兩人都以孝順著稱於世。勤於耕種,以奉養雙親。任梁州鎮南府主簿。母親去世,他哀傷過度,倚杖才能起身,毛發也脫落了。未及下葬,權且停柩房舍西麵。王崇在停柩的地方結廬而住,晝夜啼哭,引得鳩與鴿成群飛來。有一隻小鳥,白色羽毛,烏黑的眼睛,形如麻雀大小,棲息在王崇房上,早晚不飛走,與他為伴。母親喪期剛滿,又遭父喪,哀傷悲痛過於禮儀規定。這一年,陽夏遭風雹襲擊,風雹所經過的地方,禽獸都橫遭死亡,草木摧壞折斷。但風雹到了王崇田邊,便停止了,十頃禾麥,竟完好無損,過了崇地,風雹又如原來一樣。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地。王崇雖然脫去喪服,但仍住在父母墓旁。在他房前長出一根草來,草幹草葉都很茂盛,人們叫不出它的名字來。到了冬天,又有鳥在王崇房內做窩,喂養三隻小鳥,小鳥羽毛漸豐,性情溫馴,從不驚飛。守令等地方官聽說,親自前往觀看。於是州裏上奏朝廷,以孝標其門庭。
應弟煦,字賓育。好音律,以善歌聞於世。位秦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