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司馬景之司馬叔璠司馬天助
司馬休之,字季豫,本來是河內溫人,是晉宣帝司馬懿最小的弟弟譙王遜的後代。司馬睿在江南稱帝,又讓司馬遜的子孫承襲其封授,直到司馬休之的父親司馬恬,任司馬昌明的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司馬休之,字季豫,本河內溫人,晉宣帝季弟譙王遜之後也。司馬叡僭立江南,又以遜子孫襲封。至休之父恬,為司馬昌明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天興五年(402),司馬休之任司馬德宗的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被桓玄逼迫,就投奔了慕容德。劉裕殺掉桓玄以後,司馬休之回到建鄴,劉裕又任他為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頗得長江、漢水一帶的人心,劉裕懷疑他有背逆之心。司馬休之的兒子司馬文思繼承司馬休之之兄司馬尚之的爵位為譙王,圖謀除掉劉裕,劉裕捉住了他,將其送給司馬休之,令他自己進行處置。司馬休之給朝廷上表請求廢黜司馬文思,並寫信給劉裕謝罪。神瑞年間,劉裕逮捕了司馬休之的兒子司馬文寶、侄子司馬文祖,並把他們殺掉,於是率軍討伐司馬休之。司馬休之上表給司馬德宗陳述自己的事,並同司馬德宗的鎮北將軍魯宗之、魯宗之的兒子竟陵太守魯軌等人起兵討伐劉裕。劉裕的軍隊進至江陵,司馬休之不能抵擋,就與魯軌一道奔往襄陽。劉裕又進軍征討襄陽。太宗派遣長孫嵩在河東駐軍,準備作為司馬休之的援軍。當時姚興的征虜將軍姚成王、冠軍將軍司馬國..也率軍前往援救,還沒有到達就退了回去。司馬休之隻得與其子司馬文思和魯宗之等人投奔姚興。
天興五年,休之為司馬德宗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為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劉裕誅玄後,還建鄴,裕複以休之為荊州刺史。休之頗得江漢人心,劉裕疑其有異誌。而休之子文思繼休之兄尚之為譙王,謀圖裕,裕執送休之,令自為其所。休之表廢文思,並與裕書陳謝。神瑞中,裕收休之子文寶,兄子文祖,並殺之,乃率眾討休之。休之上表自陳於德宗,與德宗鎮北將軍魯宗之、宗之子竟陵太守軌等起兵討裕。裕軍至江陵,休之不能敵,遂與軌奔襄陽。裕複進軍討之。太宗遣長孫嵩屯河東,將為之援。時姚興征虜將軍姚成王、冠軍將軍司馬國璠亦將兵救之,不及而還。休之遂與子文思及宗之等奔於姚興。
劉裕消滅了姚泓之後,司馬休之與司馬文思以及司馬德宗的河間王之子司馬道賜,輔國將軍溫楷,竟陵內史魯軌,荊州治中韓延之、殷約,平西參軍桓謐、桓遂及桓溫之孫桓道度、桓道子,渤海人刁雍,陳郡人袁式等數百人,都帶著妻子兒女到長孫嵩那裏歸降。一個多月之後,司馬休之死於長孫嵩軍中。太宗下達詔令說:“司馬休之率領與他義氣相同的人,不遠萬裏前來歸誠,其美好的節操未能實現,中年殞喪,朕甚感憐惜。現追贈他為征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號為始平聲公。”
裕滅姚泓,休之與文思及德宗河間王子道賜、輔國將軍溫楷、竟陵內史魯軌、荊州治中韓延之、殷約、平西參軍桓謐、桓璲及桓溫孫道度、道子、勃海刁雍、陳郡袁式等數百人,皆將妻子詣嵩降。月餘,休之卒於嵩軍。詔曰:“司馬休之率其同義,萬裏歸誠,雅操不遂,中年殞喪,朕甚湣焉。其追贈征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始平聲公。”
司馬文思與淮南公司馬國..、池陽子司馬道賜不和,但表麵上卻裝得非常友好,請他們一同飲宴。司馬國..性情粗疏率直,因為喝醉了酒,就告訴司馬文思,說自己準備同溫楷以及三城胡人頭領王珍、曹栗等人反叛朝廷,並說出京師中的豪強可以參與、為其同謀的數十個人。司馬文思告發了他們,這些人全部被殺。世祖任司馬文思為廷尉卿,賜爵位為鬱林公。司馬文思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處理訴訟判斷案子,百姓不敢再隱匿他們的實情。劉義隆派部將裴方明在仇池攻擊楊難當,世祖任司馬文思為假節、征南大將軍,晉爵為譙王,督率洛、豫諸軍向南直指襄陽,阻截裴方明的歸路。司馬文思回京之後,被任為懷朔鎮將。司馬文思死於興安初年(452)。
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引與飲宴。國璠性疏直,因酒醉,遂語文思,言己將與溫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栗等外叛,因說京師豪強可與為謀數十人。文思告之,皆坐誅。以文思為延尉卿,賜爵鬱林公。善於其職,聽訟斷獄,百姓不複匿其情。劉義隆遣將裴方明擊楊難當於仇池,世祖以文思為假節、征南大將軍,進爵譙王,督洛豫諸軍南趣襄陽,邀其歸路。還京,為懷朔鎮將。興安初薨。
司馬文思的兒子司馬彌陀,承襲父親的爵位。他被皇帝選中要將臨涇公主嫁給他,但他因為事先娶了毗陵公竇瑾之女而加以謝絕。後來他和竇瑾一起因祈訴鬼神降禍於人而獲罪被殺。
子彌陀,襲爵。以選尚臨涇公主,而辭以先取毗陵公竇瑾女。與瑾並坐祝詛伏誅。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太常司馬馗的八世孫。父榮期,司馬德宗政權的梁、益二州刺史,被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當時十七歲,送父喪回丹楊。正逢劉裕誅殺司馬氏家族,叔父宣期、兄貞之都被殺害。司馬楚之混在眾和尚中渡江。從曆陽西入義陽、竟陵蠻人當中。等到堂祖荊州刺史司馬休之被劉裕打敗,他又逃亡於汝、潁之間。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孫。父榮期,司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陽。值劉裕誅夷司馬戚屬,叔父宣期、兄貞之並為所殺。楚之乃亡匿諸沙門中濟江。自曆陽西入義陽、竟陵蠻中。及從祖荊州刺史休之為裕所敗,乃亡於汝潁之間。
司馬楚之少有英氣,能夠折節待人。與司馬順明、司馬道恭等聚集力量。等到劉裕自立為帝,司馬楚之計劃報複,收集士卒據守長社,投奔他的有一萬多人。劉裕深為害怕,派刺客沐謙加害楚之。楚之待沐謙很好。沐謙晚上謊稱有病,知道他一定會來探望,便想乘機殺了他。楚之聽說沐謙病了,果然親自攜帶湯藥前往慰問。沐謙被他深深感動了,於是從席子底下拿出匕首,以實相告:“將軍您深為劉裕所害怕,願你不要輕率從事,以保全性命為先。”司馬楚之歎氣說:“如真像你所說的那樣,我雖有所防,也恐怕會有閃失。”沐謙於是委身侍奉司馬楚之。司馬楚之的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的行為,大致都是這樣。
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與司馬順明、道恭等所在聚黨。及劉裕自立,楚之規欲報複,收眾據長社,歸之者常萬餘人。劉裕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自來,因欲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齎湯藥往省之。廉感其意,乃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之曰:“將軍為裕所忌憚,願不輕率,以保全為先。”楚之歎曰:“若如來言,雖有所防,恐有所失。”謙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皆此類也。
太宗末年,山陽公奚斤攻打黃河以南,司馬楚之派使者請求歸降。上表說:“長江、淮河以北的百姓聽說王師南來,無不歡欣鼓舞,思求歸順。而迫於寇逆壓境,無法自行前來。為臣順民之心,請求統領慕義之兵作為皇魏前驅。而今,臣等都是白衣無官之人,無法使人信服。如若蒙賜偏裨將領的名號,假借王威以倡義舉,則這裏士眾無不響應。”於是朝廷給予他使持節、征南將軍、荊州刺史的官職。奚斤平定黃河以南之後,把司馬楚之所率戶民分別安置在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加強豫州。
太宗末,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因表曰:“江淮以北,聞王師南首,無不撲舞,思奉德化。而逼於寇逆,無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請率慕義為國前驅。今皆白衣,無以製服人望。若蒙偏裨之號,假王威以唱義,則莫不率從。”於是假楚之使持節、征南將軍、荊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戶民分置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世祖初年,楚之送妻子遷居到鄴城,不久奉召入朝。當時南疆眾將表奏劉義隆想侵犯邊境,朝廷命司馬楚之為使持節、安南大將軍,封琅笽王,屯軍潁川以迎戰敵軍。他的長史臨邑子步還上表說:“司馬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潁以南,望風翕然歸心,回首革麵。這實在是陛下應天順人,聖德廣被的結果啊。”世祖看完大為高興,下詔慰勞勉勵,賜給司馬楚之前後幾部鼓吹。
世祖初,楚之遣妻子內居於鄴,尋徵入朝。時南籓諸將表劉義隆欲入為寇,以楚之為使持節、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屯潁川以拒之。其長史臨邑子步還表曰:“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潁以南,望風翕然,回首革麵。斯誠陛下應天順民,聖德廣被之所致也。”世祖大悅,璽書勞勉,賜前後部鼓吹。
劉義隆部將到彥之溯黃河西上,列兵據守黃河南岸,一直到潼關。等到到彥之等退走之後,司馬楚之在長社打敗他的一路軍隊。又與冠軍將軍安頡一起攻打滑台,攻克滑台,擒獲劉義隆將朱修之、李元德以及東郡太守申謨,俘敵一萬多人。司馬楚之上疏說:“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短淺,忠誠無法報效,所以日夜憂心忡忡,忘寢廢食。臣屢次派人到荊揚,不斷陳說宣揚天朝盛化之美,大家無不欣承聖德,傾首北望。而劉義隆兄弟知道人情動搖,派為臣的私人仇敵順任司州刺史,統領淮北七郡,代替垣苗守據懸瓠。從鞏、洛、滑台敗散以來,劉義隆以其敗北為恥,對將領多加罪罰。到彥之削除爵位,成為一般士兵,在壽春殺了姚縱夫,在彭城斬了竺靈秀,王休元稱病不出,檀道濟斥出放逐。凡在他身邊的人,都心懷疑慮。民怨臣猜,就是敵人今天的情況。臣聽說平滅寇逆,必須乘勝追擊,建功立勳,也應在敵人離散混亂之時。臣思陛下聖德廣布,道播四海,神旗所指,無不摧服,仍未賓服稱臣的,隻有一個劉義隆而已。今天,天網遠舉,萬方仰德。應當掃清東南,統一海內,使和煦之風,被蓋江、漢。”魏世祖覺得兵馬勞頓已久,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以散騎常侍召還司馬楚之。
義隆將到彥之氵斥河而西,列守南岸,至於潼關。及彥之等退走,楚之破其別軍於長社。又與冠軍將軍安頡攻滑台,拔之,擒義隆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曰:“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淺短,誠節未效,所以夙夜憂惶,忘寢與食。臣屢遣人至荊揚,所在陳說,具論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承聖德,傾首北望。而義隆兄弟知人情搖動,遣臣私仇順為司州刺史,統淮北七郡,代垣苗守懸瓠。自鞏、洛、滑台敗散已來,義隆恥其敗北,多加罪罰。到彥之削位,退同卒伍,殺姚縱夫於壽春,斬竺靈秀於彭城,王休元托疾,檀道濟斥放。凡在腹心,悉懷疑阻。民怨臣猜,可謂今日。臣聞平殄寇逆,必乘戰勝之威;建立功勳,亦因離貳之勢。伏惟陛下聖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莫不摧服,其未賓者義隆而已。今天綱遐舉,殊方仰德。固宜掃清東南,齊一區宇,使濟濟之風,被於江漢。”世祖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徵還。
司馬楚之跟從皇駕征討涼州,因功被賜給隸戶一百。劉義隆派將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朝廷以司馬楚之為假節,與淮陽公皮豹子等督領關中諸軍從散關西進,趕走裴方明,捉住胡崇之,平定仇池而還。
從征涼州,以功賜隸戶一百。義隆遣將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以楚之為假節,與淮陽公皮豹子等督關中諸軍從散關西入,擊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還。
皇帝車駕討伐柔然,命司馬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人督運糧草以供應大軍。當時鎮北將軍封遝逃入柔然,勸說柔然攻擊司馬楚之以斷糧道。柔然便派探子進入楚之軍中,割下驢耳而去。有人報告說驢耳沒了,眾將領無人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楚之說:“一定是敵人探子割去作為憑證,敵人快來了。”他立即派人砍柳為城,灌上水讓其結冰,城剛修起,敵人便到了。冰堅城固,無法攻打,敵人隻好走散。世祖聽說大為讚賞。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遝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等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不久朝廷拜司馬楚之為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王爵仍舊。在邊疆二十多年,司馬楚之以清儉著稱。和平五年(464)去世,時年七十五歲。高宗很痛惜,追贈他為都督梁、益、秦、寧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諡稱貞王。陪葬金陵。
尋拜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王如故。在邊二十餘年,以清儉著聞。和平五年薨,時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贈都督梁益秦寧四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諡貞王。陪葬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