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誌 卷五 誌·禮儀中

立夏請雨拜皇太子拜王公桃印黃郊立秋貙劉案戶祠星立冬冬至臘大儺土牛遣衛土朝會

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

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皁,興土龍,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反拘朱索縈社,伐朱鼓。禱賽以少牢如禮。

拜皇太子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禦坐殿下,北麵;司空當太子西北,東麵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皇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謁者讚皇太子臣某,中謁者稱製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大赦天下。供賜禮畢,罷。

拜諸侯王公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光祿勳前。謁者引當拜者前,當坐伏殿下。光祿勳前,一拜,舉手曰:“製詔其以某為某。”讀策書畢,謁者稱臣某再拜。尚書郎以璽印綬付侍禦史。侍禦史前,東麵立,授璽印綬。王公再拜頓首三。讚謁者曰:“某王臣某新封,某公某初除,謝。”中謁者報謹謝。讚者立曰:“皇帝為公興。”重坐,受策者拜謝,起就位。供賜禮畢。罷。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CF3E。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後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日夏至,禁舉大火,止炭鼓鑄,消石冶皆絕止。至立秋,如故事。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鑽燧改火雲。

先立秋十八日,郊黃帝。是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黃。至立秋,迎氣於黃郊,樂奏黃鍾之宮,歌《帝臨》,冕而執幹戚,舞《雲翹》、《育命》,所以養時訓也。

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領緣中衣,迎氣於白郊。禮畢,皆衣絳,至立冬。

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禦戎路,白馬朱鬣,躬執弩射牲,牲以鹿EF50。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以獲車,馳駟送陵廟。於是乘輿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文官。貙劉之禮:祠先虞,執事告先虞已,烹鮮時,有司告,乃逡巡射牲。獲車畢,有司告事畢。

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

季秋之月,祠星於城南壇心星廟。

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皁,迎氣於黑郊。禮畢,皆衣絳,至冬至絕事。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絕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絳,至立春。諸王時變服,執事者先後其時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陰陽晷景長短之極,微氣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黃鍾之律間竽;或撞黃鍾之鍾;或度晷景,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或擊黃鍾之磬;或鼓黃鍾之瑟,軫間九尺,二十五弦,宮處於中,左右為商、徵、角、羽;或擊黃鍾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謁之。至日,夏時四孟,冬則四仲,其氣至焉。

先氣至五刻,太史令與八能之士即坐於端門左塾。大予具樂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鍾為端。守宮設席於器南,北麵東上,正德席,鼓南西麵,令晷儀東北。三刻,中黃門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門,就位。二刻,侍中、尚書、禦史、謁者皆陛。一刻,乘輿親禦臨軒,安體靜居以聽之。太史令前,當軒溜北麵跪。舉手曰:“八能之事以備,請行事。”製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諾”。起立少退,顧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諾”。皆旋複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間音以竽。”八能曰“諾”。五音各三十為闋。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並作,二十五闋,皆音以竽。訖,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書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幹日甲乙日冬至,黃鍾之音調,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則召太史令各板書,封以皁囊,送西陛,跪授尚書,施當軒,北麵稽首,拜上封事。尚書授侍中常侍迎受,報聞。以小黃門幡麾節度。太史令前白禮畢。製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諾”。太史命八能士詣太官受賜。陛者以次罷。日夏至禮亦如之。

冬季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先臘一日,大亻難,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皁製,執大鞀。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禦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事,皆赤幘陛衛,乘輿禦前殿。黃門令奏曰:“侲子備,請逐疫。”於是中黃門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詳,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幹,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儛。歡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位定,大鴻臚言具,謁者以聞。皇後東向,貴人、公主、宗室婦女以次立後;皇太子、皇子在東,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麵;皆伏哭。大鴻臚傳哭,群臣皆哭。三公升自阼階,安梓宮內珪璋諸物,近臣佐如故事。嗣子哭踴如禮。東園匠、武士下釘衽,截去牙。太常上太牢奠,太官食監、中黃門、尚食次奠,執事者如禮。太常、大鴻臚傳哭如儀。

三公奏《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於柩前,請太子即皇帝位,皇後為皇太後。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會如儀。太尉升自阼階,當柩禦坐北麵稽首,讀策畢,以傳國玉璽綬東麵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隨侯珠、斬蛇寶劍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稱萬歲。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詔開城門、宮門,罷屯衛兵。群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禮。

故事:百官五日一會臨,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國上計掾史皆五日一會。天下吏民發喪臨三日。先葬二日,皆旦晡臨。既葬,釋服,無禁嫁娶、祠祀。佐史以下,布衣冠幘,絰帶無過三寸,臨庭中。武吏布幘大冠。大司農出見錢穀,給六丈布直。以葬,大紅十日五,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部刺史、二千石、列侯在國者及關內侯、宗室長吏及因郵奉奏,諸侯王遣大夫一人奉奏,吊臣請驛馬露布,奏可。

以木為重,高九尺,廣容八曆,裹以葦席。巾門、喪帳皆以簟。車皆去輔轓,疏布惡輪。走卒皆布B224幘。太仆駕四輪輈為賓車,大練為屋幕。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謁者二人,中謁者仆射、中謁者副將作,油緹帳以覆坑。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太仆禦。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立乘四馬先驅。旂之製,長三仞,十有二遊,曳地,畫日、月、升龍,書C959曰“天子之柩”。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大駕甘泉鹵簿,金根容車,蘭台法駕。喪服大行載飾如金根車。皇帝從送如禮。太常上啟奠。夜漏二十刻,太尉冠長冠,衣齋衣,乘高車,詣殿止車門外。使者到,南向立,太尉進伏拜受詔。太尉詣南郊。未盡九刻,大鴻臚設九賓隨立,群臣入位,太尉行禮。執事皆冠長冠,衣齋衣。太祝令跪讀諡策,太尉再拜稽首。治禮告事畢。太尉奉諡策,還詣殿端門。太常上祖奠,中黃門尚衣奉衣登容根車。東園戰士載大行,司徒卻行道,立車前治禮,引太尉入就位,大行車西少南,東麵奉諡策,太史令奉哀策立後。太常跪曰“進”,皇帝進。太尉讀諡策,藏金匱。皇帝次科藏於廟。太史奉哀策葦篋詣陵。太尉旋複公位,再拜立。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十五舉音,止哭。太常行遣奠皆如禮。請哭止哭如儀。

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跪曰“請拜送”。載車著白係參繆紼,長三十丈,大七寸為輓,六行,行五十人。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候司馬丞為行首,皆銜枚。羽林孤兒、《巴俞》擢歌者六十人,為六列。鐸司馬八人,執鐸先。大鴻臚設九賓,隨立陵南羨門道東,北麵;諸侯、王公、特進道西,北麵東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直九賓東,北麵西上。皇帝白布幕素裏,夾羨道東,西向如禮。容車幄坐羨道西,南向,車當坐,南向,中黃門尚衣奉衣就幄坐。車少前,太祝進醴獻如禮。司徒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北麵讀哀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麵獸能為亻難人師訖,設桃梗、鬱儡、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雲。

是月也,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醜地,以送大寒。

饗遣故衛士儀:百官會,位定,謁者持節引故衛士入自端門。衛司馬執幡鉦護行。行定,侍禦史持節慰勞,以詔恩問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畢饗,賜作樂,觀以角抵。樂闋罷遣,勸以農桑。

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鍾鳴,受賀。及贄,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賀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舉觴禦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其每朔,唯十月旦從故事者,高祖定秦之月,元年歲首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