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李通,字次元,南陽宛人也。世以貸殖著姓。父守,身長九尺,容貌絕異,為人嚴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劉歆,好星曆讖記,為王莽宗卿師。通亦為五威將軍從事,出補巫丞,有能名。莽未,百姓愁怨,通素聞守說讖雲"劉氏複興,李氏為輔",私常懷之。且居家富逸,為閭裏雄,以此不樂為吏,乃自免歸。
李通字次元,南陽郡宛縣人。世代以經商著名。父親李守,身長九尺,容貌與常人特別不同,為人嚴肅堅毅,居家如處官廷。開始時跟著劉歆辦事,喜好天文曆數和預言凶吉的圖讖之學,為王莽的宗卿師。李通也為五威將軍從事,後來出任巫縣縣丞,有能幹的名氣。王莽末年,百姓憂愁怨恨,李通曾聽見他父親說過圖讖上講“劉氏複興,李氏為輔”,心裏常想著這件事。因為家裏很富足,是鄉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動辭職回家。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亦素好事,乃共計議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光武避吏在宛,通聞之,即遣軼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通因具言讖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當之。時守在長安,光武乃微觀通曰:"即如此,當如宗卿師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複備言其計。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約結,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欲劫前隊大夫及屬正,因以號令大眾。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後來王常的下江兵和王匡的新市兵興起,南陽為之騷動,李通的堂弟李軼,向來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議說:“現在四方擾亂,王莽政權眼看就要垮台,漢朝當興起。南陽的劉氏宗室,隻有劉伯升兄弟能泛愛並容納群眾,可以與他們共謀滅王莽興漢朝的大事。”李通笑著說:“我的意見也是這樣。”等到光武避難在宛,李通聽說了就派李軼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個士君子而相慕愛,所以前往答謝他。等到見了麵,兩人談了很久,握手極為歡暢。李通就講了全部讖文的事,光武開始大出意外,說不敢當。這時李守在長安,光武就暗中看著李通說:“既是這樣,你父親該怎麼辦呢?”李通說:“自己已經有辦法了。”因此向光武詳細陳述了他的計劃。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與李通相約結,定謀議,計劃在立秋那天趁都試騎士的機會,劫持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梁丘賜,因而號令大眾宣布舉事。就使光武與李軼回到舂陵,舉兵相應。派堂兄的兒子李季去長安,把計劃告訴李守。

季於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素與邑人黃顯相善,時顯為中郎將,聞之,謂守曰:"今關門禁嚴,君狀貌非心,將以此安之?不如詣闕自歸。事既未然,脫可免禍。"守從其計,即上書歸死,章未及報,留闕下。會事發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係守於獄。而黃顯為請曰:"守聞子無狀,不敢逃亡,守義自信,歸命宮闕。臣顯願質守俱東,曉說其子。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謝大恩。"莽然其言。會前隊複上通起兵之狀,莽怒,欲殺守,顯爭之,遂並被誅,及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屍宛市。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李守素與同鄉人黃顯相友善,黃顯這時為中郎將,聽到消息,對李守說:“現在關門把守很嚴,你的形狀相貌特別,你這樣將往何處去?不如去朝廷請求自歸。事情還沒有發生,隻要能脫身就可免禍。”李守聽了他的話,即上書請求歸死,奏章沒有來得及上報,留在宮中。這時事情被發覺,李通得以逃脫,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獄。黃顯為李守求情說:“李守聽說兒子犯了大罪,不敢逃亡回去,遵信守義,歸命於你。我黃顯情願帶著李守到東邊去,曉諭他兒子。如果他兒子真的要造反,我就命令李守麵向北方自刎,以謝大恩。”王莽同意。這時前隊甄阜又上書奏明李通起兵的狀況,王莽怒,準備殺掉李守,黃顯為他爭辯,於是李守、黃顯一並被殺,連同李守家在長安的人也全部被殺。南陽方麵也殺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屍於宛市。

時,漢兵亦已大合。通與光武、李軼相遇棘陽,遂共破前隊,殺甄阜、梁丘賜。
這時漢兵也已經大舉集合。李通與光武、李軼相遇在棘陽,於是一起攻破前隊,殺了甄阜、梁丘賜。

更始立,以通為柱國大將軍、輔漢侯。從至長安,更拜為大將軍,封西平王;軼為舞陰王;通從弟鬆為丞相。更始使通持節還鎮荊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為寧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為衛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農。帝每征討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師,鎮百姓,修宮室,起學宮。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六年夏,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公孫述遣兵赴救,通等與戰於西城,破之,還,屯田順陽。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詔下公卿群臣議。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漢,傾亂天下。通懷伊、呂、蕭、曹之謀,建造大策,扶助神靈,輔成聖德。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義。功德最高,海內所聞。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職療疾。欲就諸侯,不可聽。"於是詔通勉致醫藥,以時視事。其夏,引拜為大司空。
更始立,以李通為柱國大將軍、輔漢侯。從更始到長安,更拜為大將軍,封西平王;李軼為舞陰王;李通堂弟李鬆為丞相。更始使李通持節回去鎮守荊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為妻,就是寧平公主。光武即位,征李通為衛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農。光武帝每次出征討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師,鎮撫百姓,修宮室,建學校。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六年夏,率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公孫述派遣軍隊赴救,李通等與他們戰於西城,破賊兵,回師在順陽屯田。這時天下大體平定,李通想避開榮譽寵信,以生病為由上書請求辭官回家。光武下詔命公卿群臣討論,大司徒侯霸等說:“王莽篡漢,把天下搞亂了。李通身懷伊尹、呂尚、蕭何、曹參的謀略,建立宏圖大策,扶助神靈,輔佐以成聖德。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義。功德最高,海內都有所聞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安定不能忘記危險,應令李通帶職療疾。想返回諸侯國,不可聽從。”於是詔李通治療疾病,按時工作。這年夏天,拜李通為大司空。

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然性謙恭,常欲避權勢。素有消疾,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帝每優寵之。令以公位歸第養疾,通複固辭。積二歲,乃聽上大司空印綬,以特進奉朝請。有司奏請封諸皇子,帝感通首創大謀,即日封通少子雄為召陵侯。每幸南陽,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塚。十八年卒,諡曰恭侯。帝及皇後親臨吊,送葬。
李通以平民倡導起事,幫助成就帝業,又以寧平公主的緣故,特被親重。然而李通生性謙恭,常想避開權勢。素有消渴症,自從當了宰相,就請病假不理政事,連年告病回鄉,光武帝每每優待寵愛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療養,李通再次固辭。過了兩年,就聽從他呈上大司空印綬,特賜他以特進參與朝會。有關部門奏請封諸皇子,光武帝感激李通首倡大謀,即日封李通少子李雄為召陵侯。光武帝每到南陽,常遣使者以太牢的禮儀來祭祀李守的墓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諡號為恭侯。帝與皇後親自前臨吊口言,送葬。

子音嗣。音卒,子定嗣。定卒,子黃嗣。黃卒,子壽嗣。
李通死後子音嗣位,李音死後了李定嗣位,李定死後子李黃嗣位,李黃死後子李壽嗣位。李軼後來被朱鮪所殺。更始戰敗時,李鬆也戰死了。隻有李通以功名終其生。永平中,顯宗到宛,詔李的後代隨安眾劉氏宗室一起會見,一起受到賞賜,恩寵隆重。

李軼後為朱鮪所殺。更始之敗,李鬆戰死,唯通能以功名終。永平中,顯宗幸宛,詔諸李隨安眾宗室會見,並受賞賜,恩寵篤焉。
史官評論道: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們所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法得來的,就不要這種富貴。”李通難道是知道那些所欲而不識以道的人嗎?天道性命這些東西,聖人都很難言,何況是臆測的讖文,狂妄無所依據的福利,使親宗遭到殺戮,以望獲取一時之功呢!以前蒙穀負書逃於雲夢,沒有殉於楚難,但後來把典章獻給昭王而立了大功;燕昭王伐齊,齊國隻剩下莒和即墨,但後來田單以即墨為起點,大破燕兵,終於雪了齊國之恥。這些都是不計一時之功而終成長遠之計,他們做出的趨向和取舍,大概與李通不同吧?

論曰: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李通豈知夫所欲而未識以道者乎!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汙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昔蒙穀負書,不徇楚難;即墨用齊,義雪燕恥。彼之趣舍所立,其殆與通異乎?
王常字顏卿,潁川郡舞陽人。王莽末年,為弟報仇,隱其名籍逃亡江夏。後來,與王鳳、王匡等起兵於雲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王常為偏裨將佐,攻鄰縣。後與成丹、張..另入南郡蘭口聚集,號稱下江兵。王莽派遣嚴尤、陳茂將他們擊破。王常與成丹、張..收集散卒入蔞奚穀,劫略於安州的石龍山與隨州的三鍾山一帶,部眾複興。引軍與荊州牧戰於上唐鄉,大破荊州牧,於是北達南陽的宜秋聚。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也。王莽未,為弟報仇,亡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雲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後與成丹、張卬別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王莽遣嚴尤、陳茂擊破之。常與丹、卬收散卒入蔞谿,劫略鍾、龍間,眾複振。引軍與刑州牧戰於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這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的部隊都在小長安被打敗,各部都想解散而去。伯升聽說下江兵在宜秋,就與光武及李通都到王常軍營,說:“願見下江一位賢將,商議大事。”成丹、張..共推派遣王常。伯升見到王常,說明聯合的好處。王常大悟,說:“王莽篡漢弑君,凶殘暴虐天下,百姓思漢,所以豪傑並起。現在劉氏複興,就是真主。我真想獻身為用,輔助以成大功。”伯升說:“如果事成,我豈敢獨享勝利成果哩!”於是與王常深相結識而去。王常回來,把情況告知成丹、張..。成丹、張..以其兵多,都說:“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為什麼要受別人製約呢?”王常的心獨歸順於漢,就慢慢曉說其將帥說:“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沒有後嗣,所以王莽得以趁機篡位。既有了天下,而政令苛刻殘酷,日久而失去了百姓之心。百姓的謳吟思漢,不止一日了,這樣才使我們因此而起。那種老百姓怨恨的,天就會去掉它;老百姓思念的,天就會給予。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才能夠成功。如果依仗強力勇敢,恣肆於情欲,雖得了天下,必定還要失掉。以秦皇、項羽之勢,還至於傾覆夷滅,何況今天是平民相聚於草澤之中呢?這樣下去,無異於自取滅亡。現在南陽劉姓舉族起兵,看他們來議事的,都有深謀大慮,是王公之才,與他們合並,必成大功,這是上天保..我們哩!”下江諸將雖然倔強缺少知識,然而素來尊敬王常,於是都感謝說:“沒有王將軍,我們這班人差點陷於不義。願恭敬受教。”就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兵合在一起。於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更加強壯,於是共進兵,攻破並斬殺甄阜、粱丘賜。

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眾俱敗於小長安,各欲解去。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願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成丹、張卬共推遣常。伯升見常,說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複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伯升曰:"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遂與常深相結而去。常還,具為丹、卬言之。丹、卬負其從,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製乎?"常心獨歸漢,乃稍曉說其將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民之謳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複失之。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並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下江諸將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將軍,吾屬幾陷於不義。願敬受教。"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於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等到諸將商議擁立宗室,隻有王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擁立伯升,而朱鮪、張..等不聽。等到更始即位,以王常為廷尉、大將軍,封知命侯。另攻取汝南、沛郡,還入昆陽,與光武共同擊破王尋、王邑。更始西都長安,以王常行南陽太守事,令他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八縣,賜姓劉氏。王常性恭讓儉樸,遵守法度,南方都稱讚他。

及諸將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鮪、張卬等不聽。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將軍,封知命侯。別徇汝南、沛郡,還入昆陽,與光武共擊破王尋、王邑。更始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八縣,賜姓劉氏。常性恭儉,遵法度,南方稱之。
更始失敗,建武二年(26)夏天,王常帶妻子到洛陽,裸露上身向光武謝罪。光武看見王常很歡喜,慰勞他說:“王廷尉很辛苦。我每想過去,共曆艱難困苦,何日能忘。你久去而不來,難道要違背過去的話嗎?”王常以頭叩地謝罪說:“臣蒙天命,得以執鞭托身於陛下。始遇於宜秋,後來又會於昆陽,幸賴神靈武會,成為同心之交。更始不棄愚臣,任以廷尉代理南陽太守。赤眉破更始,使人傷心失望,以為天下綱紀再度破壞。聽說陛下即位河北,心明眼亮,今得見於帝庭,死無遺恨了。”帝笑著說:“我與廷尉開玩笑罷了。我見到了廷尉,不憂南方了。”於是召集公卿將軍以下大會,特為群臣介紹說:“王常與眾人興義兵,明於知天命,所以更始封他為知命侯。與我相遇在軍中,尤相厚愛親善。”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為山桑侯。

更始敗,建武二年夏,常將妻子詣洛陽,肉袒自歸。光武見常甚歡,勞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時共更艱厄,何日忘之。莫往莫來,豈違平生之言乎?"常頓首謝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後會昆陽,幸賴靈武,輒成斷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複失綱紀。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於遺恨。"帝笑曰:"吾與廷尉戲耳。吾見廷尉,不憂南方矣。"乃召公卿將軍以下大會,具為群臣言:"常以匹夫興義兵,明於知天命,故更始封為知命侯。與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後來帝在大會中指著王常對群臣說:“此家率領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是忠臣啊!”這天遷王常為漢忠將軍,派遣他南擊鄧奉、董訁斤,命令諸將都歸屬於他。又詔令王常北擊河間、漁陽,平定諸屯聚。建武五年(29)秋,攻拔湖陵,又與帝會於任城,因而從帝破蘇茂、龐萌。進攻下邳,王常部在城門大戰,一日數合,賊逃入城中,王常追擊逼迫,城上箭如雨下,帝從百餘騎自城南高處觀看,王常戰鬥很勇敢,派遣中黃門馳詔書讓其引還,賊於是投降。又另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建武六年春,征回洛陽,令其夫人迎王常於舞陽,歸家上塚。西屯兵長安,拒隗囂。建武七年(31),光武遣使者持璽書即拜王常為橫野大將軍,位次與諸將絕席尊顯。王常別擊破隗囂將高峻於朝那。隗囂遣將過烏氏縣,王常邀擊攻破隗囂部。又將保塞羌諸營壁降服,都平定了。建武九年(33),擊內黃賊,破降之。後又北屯故安,拒盧芳。建武十二年(36),在屯所去世,諡封為節侯。

後帝於大會中指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遣南擊鄧奉、董,令諸將皆屬焉。又詔常北擊河間、漁陽,平諸屯聚。五年秋,攻拔湖陵,又與帝會任城,因從破蘇茂、龐萌。進攻下邳,常部當城門戰,一日數合,賊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從百餘騎自城南高處望,常戰力甚,馳遣中黃門詔使引還,賊遂降。又別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六年春,征還洛陽,令夫人迎常於舞陽,歸家上塚。西屯長安,拒隗囂。七年,使使者持璽書,即拜常為橫野大將軍,位次與諸將絕席。常別擊破隗囂將高峻於朝那。囂遣將過烏氏,常要擊破之。轉降保塞羌諸營壁,皆平之。九年,擊內黃賊,破降之。後北屯故安,拒盧芳。十二年,薨於屯所,諡曰節侯。
兒子王廣嗣位。建武三十年(54),徙封為石城侯。永平十四年(71),因與楚王謀反事有牽連,封邑被廢除。

子廣嗣。三十年,徙封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坐與楚事相連,國除。
鄧晨字偉卿,南陽郡新野縣人。曾祖父、祖父均任刺史,食邑二千石。父鄧宏,是豫章都尉。鄧晨起初娶光武姊劉元為妻。王莽末,光武曾經與兄伯升及鄧晨都到宛城,與穰人蔡少公等共語。少公頗學圖讖,說劉秀當為天子。有的人說:“是國師公劉秀嗎?”光武戲答道:“怎麼知道不是我呢?”在坐的都大笑,鄧晨心裏獨喜。等到光武與家屬避官於新野,住在鄧晨家裏,甚相親愛。鄧晨因而對光武說:“王莽悖逆橫暴,盛夏殺人,這是天亡王莽的時候了。以前會於宛城,當是應驗這件事情嗎?”光武笑而不答。

鄧晨字偉卿,南陽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預章都尉。晨初聚光武姊元。王莽末,光武嚐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宴語。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及光武與家屬避吏新野,舍晨廬,甚相親愛。晨因謂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也。往時會宛,獨當應耶?"光武笑不答。
等到漢兵興起,鄧晨率賓客相會於棘陽。漢兵敗於小長安,諸將多亡失了家屬,光武單騎逃走,遇見妹妹伯姬,與她共騎而奔。往前再見姐姐劉元,叫她趕快上馬。劉元以手指道:“你們快走,不能救我了,不要與我同死。”剛好追兵趕到,劉元和她的三個女兒都遇害。漢兵退保棘陽,而新野縣宰就汙穢鄧晨的住宅,焚燒了鄧晨先祖的塚墓。鄧氏宗族都憤怒,說:“家裏本來富足,為什麼要隨婦家人進入湯鑊中去呢?”鄧晨終無恨色。

及漢兵起,晨將賓客會棘陽。漢兵敗小長安,諸將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複見元,超令上馬。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漢兵退保棘陽,而新野宰乃汙晨宅,焚其塚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隨婦家人入湯鑊中?"最終無恨色。
更始即位後,以鄧晨為偏將軍。與光武略地潁川,一起夜出昆陽城,擊破王尋、王邑。又另攻陽翟以東,到京縣、密縣,都攻下了。更始北都洛陽,以鄧晨為常山太守。恰遇王郎反叛,光武自薊到信都,鄧晨也抄小道會合於巨鹿下,鄧晨自請從擊邯鄲。光武說:“你以一身跟隨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做北道主人。”於是遣鄧晨回郡。光武追銅馬、高胡群賊於冀州,鄧晨派出弓箭手千人,又派遣運輸隊為軍隊運糧不絕。光武即位,封鄧晨為房子侯。帝又感悼姐姐劉元死於亂兵,追諡劉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封鄧晨長子鄧汛為吳房侯,以奉公主祭祀。

更始立,以晨為偏將軍。與光武略地潁川,俱夜出昆陽城,擊破王尋、王邑。又別徇陽翟以東,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會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會於巨鹿下,自請從擊邯鄲。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歸郡。光武追銅馬、高胡群賊於冀州,晨發積射士千人,又遣委輸給軍不絕。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帝又感悼姊沒於亂兵,追封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封晨長子汎為吳房侯,以奉公主之祀。
建武三年(27),征召鄧晨回京,多次宴會,以談論故舊平生為歡樂。鄧晨從容對帝說:“我竟然說對了。”帝大笑。從帝到章陵,拜為光祿大夫,派他持符節監督執金吾賈複等攻擊平定邵陵、新息賊兵。建武四年(28),從光武至壽春,留鎮九江。

建武三年,征晨還京師,數宴見,說故舊平生為歡。晨從容謂帝曰:"仆竟辦之。"帝大笑。從幸章陵,拜光祿大夫,使持節監執金吾賈複等擊平邵陵、新息賊。四年,從幸壽春,留鎮九江。
鄧晨樂於郡守職事,由此又拜他為中山郡太守,官吏百姓都稱讚他。常在冀州各郡中為第一。建武十三年(37),更封為南侯。入奉朝請,再為汝南太守。建武十八年(42),光武到章陵,召鄧晨行廷尉職事。從帝到新野,置酒酣宴,賞賜數百千萬,再遣他回到郡所。鄧晨興修鴻穀阝陂田數千頃,汝南由此富裕,魚稻之豐饒,帶動了其他的郡。第二年,定封為西華侯。再召還京奉朝請。建武二十五年(49)去世,詔令派中謁者具備了公主官屬的禮儀,招迎新野主魂,與鄧晨合葬於北芒。帝與皇後親自臨喪送葬。諡封鄧晨為惠侯。

晨好樂郡職,由是複拜為中山太守,吏民稱之,常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侯。入奉朝請,複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從至新野,置酒酣宴,賞賜數百千萬,複遣歸郡。晨興鴻郤陂數千頃田,汝土以殷,魚稻之饒,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華侯,複征奉朝請。二十五年卒,詔遣中謁者備公主官屬禮儀,招迎新野主魂,與晨合葬於北芒。乘輿與中宮親臨喪送葬。諡曰惠侯。
小子棠嗣,後徙封武當。棠卒,子固嗣。固卒,子國嗣。國卒,子福嗣,永建元年卒,無子,國除。

小子棠嗣,後徙封武當。棠卒,子固嗣。固卒,子國嗣。國卒,子福嗣,永建元年卒,無子,國除。
來歙子君叔,南陽新野縣人。父親來仲,漢哀帝時做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來歙。來歙的妹妹是漢中王劉嘉的妻子,劉嘉派人迎接來歙,於是就南下來到漢中。更始帝(劉玄)失敗後,來歙勸劉嘉歸附光武帝,於是和劉嘉一起往東到洛陽去。

來歙字君叔,南陽新野人也。六世祖漢,有才力,武帝世,以光祿大夫副樓船將軍楊仆,擊破南越、朝鮮。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光武甚親敬之,數共往來長安。
漢兵興起後,王莽以來歙是劉氏外家親屬,就拘禁起來,賓客們共同用武力奪取,得免。更始即位,以來歙為官吏,跟從入關。幾次建議不被采納,稱病離去。來歙的妹妹是漢中王劉嘉的妻子,劉嘉派人迎接來歙,因此南到漢中。更始敗,來歙勸導劉嘉歸順光武,於是與劉嘉東到洛陽。

漢兵起,王莽以歙劉氏外屬,乃收係之,賓客共篡奪,得免。更始即位,以歙為吏,從入關。數言事不用,以病去。歙女弟為漢中王劉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漢中。更始敗,歙勸嘉歸光武,遂與嘉俱東詣洛陽。
光武帝見到來歙,非常歡喜,立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來歙穿上,任命他做太中大夫。這時光武帝正擔憂隴、蜀,來歙於是主動請命說:“我曾經和隗囂在長安相遇。那個人剛起兵時,以興複漢室為名。現在陛下聖德威武,我希望能奉你的命令,用不變的誠信來開導他,隗囂一定會束手來降,那麼公孫述將成滅亡之勢,不足為慮。”光武帝認為他說得對。

帝見歙,大歡,即解衣為衣之,拜為太中大夫。是時方以隴、蜀為憂,獨謂歙曰:"今西州未附,子陽稱帝,道裏阻遠,諸將方務關東,思西州方略,未知所任,其謀若何?"歙因自請曰:"臣嚐與隗囂相遇長安。其入始起,以漢為名。今陛下聖德隆興,臣願得奉威命,開以丹青之信,囂必束手自歸,則述自亡之勢,不足圖也。"
光武帝認為他說得對。建武三年,來歙才出使隗囂。建武五年,隗囂派兒子隗恂跟隨來歙入朝做人質。當時山東大致平定,光武帝謀劃向西收取隗囂的部隊,想與他們一起攻打蜀,又派來歙去告訴隗囂自己的旨意。隗囂的部將勸說隗囂,擺出許多疑問,使隗囂很長時間猶豫不決。來歙一向剛毅,於是憤怒地質問責備隗囂說:“皇上以為您懂得善惡好歹,知曉興衰之理,所以才親自寫信給您表明心意,您表達誠心,派兒子伯春做人質,這是君臣之間的相互信任啊。現在反而要聽信奸佞小人的話,定下滅族的計劃,背叛君主,連累兒子,是要違背忠貞誠信嗎?決定吉凶的選擇,就在今天。”來歙想要上前刺殺隗囂,隗囂起身進入內室,部署士兵,要殺來歙,來歙不慌不忙地拿著符節走到車旁上車離去。隗囂更加惱怒,王元勸隗囂殺死來歙。來歙為人講信義,言行一致,以致往返遊說,都可以核實,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許多人替他說情,所以來歙得以脫身東歸至漢。

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囂。五年,複持節送馬援,因奉璽書於囂。既還,複往說囂。囂遂遣子恂隨歙入質,拜歙為中郎將。時山東略定,帝謀西收囂兵,與俱伐蜀,複使歙喻旨囂將王元說囂,多設疑,故久冘豫不決。歙素剛毅,遂發憤質責囂曰:"國家以君知臧否,曉廢興,故以手書暢意。足下推忠誠,遣伯春委質,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為族滅之計,叛主負子,違背忠信乎?吉凶之決,在於今日。"欲前刺囂,囂起入,部勒兵,將殺歙,歙徐杖節就車而去。囂愈怒,王元勸囂殺歙,使牛邯將兵圍守之。囂將王遵諫曰:"愚聞為國者慎器與名,為家者畏怨重禍。俱慎名器,則下服其命;輕用怨禍,則家受其殃。今將軍遣子質漢,內懷它誌,名器逆矣;外人有議欲謀漢使,輕怨禍矣。古者列國兵交,使在其間,所以重兵貴和而不任戰也,何況承王命籍重質而犯之哉?君叔雖單車遠使,而陛下之外兄也。害之無損於漢,而隨以族滅。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小國猶不可辱,況於萬乘之主,重以伯春之命哉!"歙為人有信義,言行不違,及往來遊說,皆可案複,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為其言,故得免而東歸。
建武八年春,來歙和征虜將軍祭遵襲擊略陽,祭遵在路上得病返回,祭遵分派精兵跟隨來歙,總共兩千多人,劈山開路,從番須、回中徑直到略陽,殺了隗囂的守將金梁,於是據守略陽城。隗囂非常吃驚,於是率領全部士兵數萬人圍攻略陽,開山築堤,蓄水灌城。來歙和將士拚死堅守,箭用光了,就拆房子砍樹木作為兵器。隗囂用所有精銳部隊攻城,從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兵很疲憊。光武帝於是大舉征發關東兵,親自率兵到隴地,隗囂部眾潰敗逃走,解了圍。於是舉行盛大慶功酒會,慰勞來歙,賜他獨坐一席,在諸將之右,賜來歙妻縑千匹。詔令來歙留屯長安,以監護諸將領。

八年春,歙與征虜將軍祭遵襲略陽,遵道病還,分遣精兵隨歙,合二千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斬囂守將金梁,因保其城。囂大驚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數萬人圍略陽,斬山築堤,激水灌城。歙與將士固死堅守,矢盡,乃發屋斷木以為兵。囂盡銳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發關東兵,自將上隴,囂眾潰走,圍解。於是置酒高會,勞賜歙,班坐絕席,在諸將之右,賜歙妻縑千匹。詔使留屯長安,悉監護諸將。
來歙因而上書說:“公孫述以隴西、天水作為藩籬屏蔽,所以得以苟延假息。今二郡平定震蕩,公孫述的智計就窮盡了。應當更選兵馬,儲積資糧。以前趙的將帥多是商人,高帝以重金懸賞。今西州新破,兵卒人民疲敝饑饉,如果以金錢糧穀相招,則其眾可以招集起來。臣知國家開支很多,用度不足,然而這是不得已的。”光武帝同意。於是實行了大規模的糧食積集和轉運,詔令來歙率領征西大將軍馮異、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揚武將軍馬成、武威將軍劉尚入天水,擊破公孫述將領田弇、趙匡。第二年,攻拔落門,隗囂友黨周宗、趙恢及天水郡各屬縣都投降了。

歙因上書曰:"公孫述以隴西、天水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今二郡平蕩,則述智計窮矣。宜益選兵馬,儲積資糧。昔趙之將帥多賈人,高帝懸之以重賞。今西州新破,兵人疲饉,若招以財穀,則其眾可集。臣知國家所給非一,用度不足,然有不得已也。"帝然之。於是大轉糧運,詔歙率征西大將軍馮異、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揚武將軍馬成、武威將軍劉尚入天水,擊破公孫述將田弇、趙匡。明年,攻拔落門,隗囂支黨周宗、趙恢及天水屬縣皆降。
起初在王莽時,羌虜多背叛,而隗囂招撫其酋長豪傑,於是為其所用。等到隗囂敗亡後,五奚穀、先零諸種幾次進行侵掠,都建營掘壕自守,州郡討伐不了。來歙就大修作戰攻具,率蓋延、劉尚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攻羌於金城,大破羌虜,斬首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穀數十萬斛。又擊破襄武賊傅栗卿等。隴西雖平定了,但糧少人饑,百姓流離就食。來歙就把倉廩中的全部糧食,轉運到各縣,以賑濟供養,於是隴西得以安定,而與涼州互為流通。

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囂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及囂亡後,五谿、先零諸種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討。歙乃大修攻具,率蓋延、劉尚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擊羌於金城,大破之,斬首虜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穀數十萬斛。又擊破襄武賊傅栗卿等。隴西雖平,而人饑,流者相望。歙乃傾倉廩,轉運諸縣,以賑贍之,於是隴右遂安,而涼州流通焉。
建武十一年(35),來歙與蓋延、馬成進攻公孫述將領王元、環安於河池、下辨,攻陷了。乘勝前進。蜀人大懼,派遣刺客刺殺來歙,未死,馳召蓋延。蓋延見到來歙,俯伏悲哀,不能仰視。來歙叱責蓋延說:“虎牙大將軍怎敢這樣!現在我被刺客刺殺,不能再報效國家,所以叫你來,想囑以軍事,你反而仿效兒女子痛哭涕泣嗎!我雖刺刃在身,難道不能舉刀殺你嗎?”蓋延收淚強行起身,接受來歙告誡。來歙自書寫表章說:“臣在夜深人靜後,不知為何人所刺傷,刺中臣的要害。臣不敢自惜己身,隻恨奉職沒有完成,以為朝廷羞恥。治理國家以得賢人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正直可以任用,願陛下裁定省察。又臣的兄弟不賢明,最終恐怕會犯罪,請陛下哀憐,多賜教示督察。”寫完後丟下筆抽出紮在身上的刀就死了。

十一年,歙與蓋延、馬成進攻公孫述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下辨,陷之,乘勝遂進。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視。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耶!"延收淚強起,受所誡。歙自書表曰:"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願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終恐被罪,陛下哀憐,數賜教督。"投筆抽刃而絕。
光武聞訊大驚,看了表章揩幹眼淚,就賜策書說:“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顯著,遇刺身亡,嗚呼哀哉!”派太中大夫贈來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諡封為節侯,派謁者護理喪事。靈柩回到洛陽,帝身著白色喪服臨吊送葬。以來歙有平羌、隴之功,所以改汝南郡的當鄉縣為征羌國。

帝聞大驚,省書攬涕,乃賜策曰:"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遭命遇害,嗚呼哀哉!"使太中大夫贈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諡曰節侯,謁者護喪事。喪還洛陽,乘輿縞素臨吊送葬。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子來褒嗣位。建武十三年(37),帝嘉獎來歙忠節,又封來歙弟來由為宜西侯。來褒子來眣,匹配顯宗女武安公主。來眣早死,來褒死後,以來眣子來曆嗣位。

子褒嗣。十三年,帝嘉歙忠節,複封歙弟由為宜西侯。褒子棱,尚顯宗女武安公主。棱早歿,褒卒,以棱子曆為嗣。
史官評論:世間稱來君叔為天下信士。他作為兩國之間的專使,難道還厭詐謀嗎?而他獨能以誠信著稱於世,是由於他的誠心在於使兩邊都得其所安,而他自己卻不自私謀功哩!

論曰:"世稱來君叔天下信士。夫專使乎二國之間,豈厭詐謀哉?而能獨以信稱者,良其誠心在乎使兩義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