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紹子譚劉表
(劉表)

譚自稱車騎將軍,出軍黎陽。尚少與其兵,而使逢紀隨之。譚求益兵,審配等又議不與。譚怒,殺逢紀。
劉表傳,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是魯恭王的後代。劉表身高有八尺多,容貌溫和,體態魁梧。他與同郡的張儉等人一道被人誹謗議論,稱為“八顧”。皇帝下詔書逮捕黨人加以治罪,劉表逃走沒被捉住。黨禁解除以後,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召為佐吏。

曹操度河攻譚,譚告急於尚,尚乃留審配守鄴,自將助譚,與操相拒於黎陽。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戰城下,譚、尚敗退。操將圍之,乃夜遁還鄴。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譚謂尚曰:“我鎧甲不精,故前為曹操所敗。今操軍退,人懷歸誌,及其未濟,出兵掩之,可令大潰,此策不可失也。”尚疑而不許,既不益兵,又不易甲。譚大怒,郭圖、辛評因此謂譚曰:“使先公出將軍為兄後者,皆是審配之所構也。”譚然之。遂引兵攻尚,戰於外門。譚敗,乃引兵還南皮。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敘,詔書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當時長江以南同宗族結為賊寇的很多,袁術的部隊又駐守魯陽攔住道路,劉表無法到達荊州,於是隻身騎馬進入宜城,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一同商議對策。劉表對蒯越說:“同宗族結成的盜賊雖然多但大家並不歸附,如果被袁街利用,災難必然來臨。我想征兵,擔心結合不起來,得采用什麼計策?”蒯越回答說:“治理太平的時候就以仁義為先,治理戰亂的時候就首先要用權變的計謀。軍隊不在人多,重要的是得到合適的人才。袁術驕傲而且沒有謀略,同族聚成的盜賊大多貪婪殘暴。其中有我平時供養的人,要是派人告訴他們好處,他們必定率領部眾過來。您殺掉其中殘暴的人,任用其中有才能的人,您的聲威和恩德一旦樹立,人們就會用繈褓背負著孩子來投奔您。兵眾聚集,人們歸附,南部占領江陵,北部守住襄陽,荊州所轄八郡用一道檄文就可平定。袁公路即使來到,也無能為力了。”劉表說:“對。”於是要蒯越派人去招誘同族聚成的盜賊的頭目,來的有十五個人,將他們全部殺掉並且出其不意攻取他們的部眾。祇有江夏的盜賊張虎、陳坐聚集人馬占據襄陽城,劉表派蒯越與龐季前去曉諭二人,他們才投降。長江以南全部平定。許多太守縣令聽到劉表的威名,不少人解下印綬離去。劉壺於是在塞區整治軍隊,用以觀察時局的變化。

別駕王脩率吏人自青州往救譚,譚還欲更攻尚,問脩曰:“計將安出?”脩曰:“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將鬥而斷其右手,曰‘我必勝若’,如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交鬥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塞耳勿聽也。若斬佞臣數人,複相親睦,以禦四方,可橫行於天下。”譚不從。尚複自將攻譚,譚戰大敗,嬰城固守。尚圍之急,譚奔平原,而遣潁川辛毘詣曹操請救。
袁術與其堂兄袁紹有隔閡,而且袁紹同劉表相結交,所以袁術同孫堅南北聯合襲擊劉表。劉表戰敗,孫堅接著包圍襄陽。正好劉表的部將黃祖前來援救,孫堅被流箭射中而死,剩下的人全都退走了。到李催等人進入長安,冬天,劉表派使者向天子進貢。李催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他為成武侯,持天子符節,作為自己的援助力量。

劉表以書諫譚曰:
建安元年,驃騎將軍張濟從關中逃奔南陽,順道進攻穣城,被飛箭射中而死。荊州的官員部屬都來慶賀。劉表說:“張濟由於窘迫而來,主人沒有以禮相待,造成交戰,遣不是我的想法,我接受吊唁而不接受慶賀。”派人接收張濟的部隊,士兵們聽了很高興,於是都歸順了劉表。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領零陵、桂陽三個郡背叛劉表,劉表派軍隊圍攻,打敗了張羨,平定了這些地區。這樣劉表拓展的地區很廣,南部和五嶺相接,北部擁有漢Jl[,方圓有幾千裏,披甲的戰士有十多萬。起初,荊州的民情容易騷擾,加上四方到處震動恐懼,寇賊猖獗,所以處處動蕩不安。劉表召喚勸導有方,武力和安撫協調並用,盜賊中奸惡狡猾的老賊更是為他出力,萬裏之內全部削平,無論年老的年少的對他都心悅誠服。關西、兗州、豫州的學者文人來投奔的有幾千人,劉表給予安撫周濟,這些人都得到資助周全。於是劉表建立學校,廣泛訪求身懷儒術的人,像綦母闔、宋忠等人撰成《五經》章句,稱為後定。劉表愛護百姓,供養士人,從容守住荊州。

天降災害,禍難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蕩,彝倫攸斁。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然孤與太公,誌同願等,雖楚魏絕邈,山河迥遠,戮力乃心,共獎王室,使非族不幹吾盟,異類不絕吾好,此孤與太公無貳之所致也。功績未卒,太公殂隕,賢胤承統,以繼洪業。宣奕世之德,履丕顯之祚,摧嚴敵於鄴都,揚休烈於朔土,顧定疆宇,虎視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何悟青蠅飛於竿旌,無忌遊於二壘,使股肱分成二體,匈膂絕為異身。初聞此問,尚不謂然,定聞信來,乃知閼伯、實沈之忿已成,棄親即仇之計已決,旃旆交於中原,暴屍累於城下。聞之哽咽,若存若亡,昔三王、五伯,下及戰國,君臣相弑,父子相殺,兄弟相殘,親戚相滅,蓋時有之。然或欲以成王業,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謂逆取順守,而徼富強於一世也。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
曹操和袁紹在官度互相對峙時,袁紹派人要求援助,劉表答應了,但沒派兵去,也不增援曹操,而且想靜觀天下的變化。從事中郎南陽人韓嵩、別駕劉先勸說劉表:“現在豪傑互相較量,兩個強有力的人互相對峙,天下的關鍵在您身上。若是想有所作為,趁著他們疲憊時起兵,遣是可行的辦法;如果不想這樣,一定得選擇合宜的措施,怎麼能夠擁有十萬軍隊,坐觀他人的成敗,別人要求援助而不去援救,見到賢明的人又不願歸順呢!這樣,兩方的怨恨一定集中到您身上,恐怕您不可能得到中立了。曹操善於用兵,而且賢明傑出的人大多投奔曹操,這種形勢一定能擊敗袁紹,而後調動部隊攻向長江、漢水一帶,恐怕將軍抵抗不了。眼下最好的辦法,不如將整個荊州歸順曹操,曹操必然看重感激將軍,您可以長久地享有福祿地位,傳給後代,這是萬分完善的計策。”蒯越也造麼勸劉表。但劉表遲疑不決,就派韓嵩到曹操那裹觀望虛實。劉表對韓嵩說:“現在天下不知道誰能平定,但曹操擁戴天子定都許縣,您替我去看看虛實。”韓嵩回答說:“據我看以曹公的賢明,一定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心願。將軍如果想歸順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猶豫不決,我到京師,天子送給我一個官職,我的推辭沒被同意,那我就成了天子的大臣、將軍過去的部下。在天子身邊就為天子盡忠,不再為您獻身了。希望您重新考慮。”劉表認為他害怕出使,強迫他去。到許縣以後,天子果然任命韓嵩為侍中、零陵太守。回來以後,韓嵩極力稱讚天子和曹操的恩德,勸說劉表派兒子入侍。劉表大怒,認為韓嵩懷有二心,就陳列軍隊,辱罵韓嵩,準備殺他。韓嵩麵不改色,慢慢講述臨走時說過的話。劉表的妻子蔡氏知道韓嵩的賢德,勸阻了劉表。劉表仍然怒火未息,就拷問打死了韓嵩的隨行人員。劉表了解到韓嵩沒有其他意圖,衹將他囚禁而已。

昔齊襄公報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夫伯遊之恨於齊,未若太公之忿於曹也;宣子之臣承業,未若仁君之繼統也。且君子違唯不適仇國,交絕不出惡聲,況忘先人之仇,棄親戚之好,而為萬世之戒,遺同盟之恥哉!蠻夷戎狄將有誚讓之言,況我族類,而不痛心邪!
六年,劉備從袁紹那裹來投奔荊州,劉表厚待劉備,與他結交,但不能用他。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征討劉表,未到荊州。八月份,劉表背上生惡瘡而去世。劉表在荊州近二十年,家中沒有多餘的積蓄。

夫欲立竹帛於當時,全宗祀於一世,豈宜同生分謗,爭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慠,無慚順之節,仁君當降誌辱身,以濟事為務。事定之後,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為高義邪?今仁君見憎於夫人,未若鄭莊之於薑氏;昆弟之嫌,未若重華之於象敖。然莊公卒崇大隧之樂,象敖終受有鼻之封。願捐棄百屙,追攝舊義,複為母子昆弟如初。今整勒土馬,瞻望鵠立。
劉表有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起初,劉表認為劉琦相貌長得像自己,非常喜歡他,後來為劉琮娶後妻蔡氏的侄女為妻,蔡氏於是喜歡劉琮而討厭劉琦,劉表每天都聽到詆毀劉琦稱讚劉琮的話。劉表深深寵幸後妻,所以每次都相信接受這些話。另外,劉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張允一並被劉表重用,他們又同劉琮要好。劉琦感覺自己不安全,曾經同琅邪人諸葛亮商量保住自己的辦法。諸葛亮開始不回答。後來兩人一起登上高樓,接著劉琦就要人拿走梯子,他對諸葛亮說:“今天頂上見不著天,下麵見不著地,話從您口中說出就進了我的耳朵,您可以講了嗎?”諸葛亮說:“您沒有看到申生在國內反而危險,重耳居住國外反而安全嗎?”劉琦心中感悟,暗中謀劃出去的辦法,正好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殺死,劉琦就要求接任這個職位。

又與尚書諫之,並不從。
到劉表病重時,劉琦回來探視疾病。由於劉琦素性仁慈孝順,張允等人害怕他見到劉表以後兩人動了父子之情,劉表重新有讓他繼位的意思,就對劉琦說:“將軍命令您統理江夏,這責任至關重大。現在您丟下部眾擅自前來,一定會受到怒責。破壞父親的興致,加重他的疾病,這不合孝敬的道理。”於是將他擋在門外,不讓他見到劉表。劉琦流著眼淚離去,許多人聽到後都為之傷歎。這樣就以劉琮繼位。劉琮以諸侯印授給劉琦,劉琦發怒,將印摔到地上,準備藉奔喪發難。恰好曹操大軍到達新野,劉琦逃奔江南。蒯越、韓嵩以及東曹掾傅巽等人勸說劉琮歸順投降曹操。劉琮說:“現在與各位擁有整個楚國的地盤,保住先君的事業,用來觀望天下局勢,為什麼不可以呢?”傅巽說:“反叛和歸順存在重要的原則,強大和弱小存在確定的形勢。以人臣的身份去同天子對抗,這是悖逆之道;憑藉剛剛創成的楚地去抵擋中央大國,必定危險;為了劉備而同曹公敵對,不值得。這三方麵都是短處,而想以此抵擋王師的兵鋒,這是必然滅亡的道路。將軍自己估計同劉備相比怎樣?”劉琮說:“我不如他。”傅巽說:“如果憑劉備的能力都不足以抵擋曹公,那麼即使擁有整個楚地也不能保住自己。要是劉備足以抵擋曹公,那麼劉備不會在您手下了。希望將軍不要懷疑。”

曹操遂還救譚,十月至黎陽。尚聞操度河,乃釋平原還鄴。尚將呂曠、高翔畔歸曹氏,譚複陰刻將軍印,以假曠、翔。操知譚詐,乃以子整娉譚女以安之,而引軍還。
等到曹操的軍隊到達襄陽,劉琮以整個荊州請求投降,劉備奔往夏口。曹操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他為列侯。蒯越等十五人被封為侯。接著曹操將韓嵩從囚牢中放出來,由於他的名望很高,所以對他特別以禮相待,要他列舉品評荊州的人才好壞,他所推舉的都被提拔任用。任命韓嵩為大鴻臚,以朋友相處的禮節對待他。任命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令。起初,劉表同袁紹結交,侍中從事鄧義加以勸阻,劉表不聽,鄧義藉口生病告退,在劉表活著時一直沒有做官,曹操任命他為侍中。其他人不少都做到大官。

九年三月,尚使審配守鄴,複攻譚於平原。配獻書於譚曰:
曹操後來在赤壁戰敗,劉備上書推舉劉琦做荊J.ItN史。第二年去世。

配聞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便於行。願將軍緩心抑怒,終省愚辭。蓋《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忠臣死君命。苟圖危宗廟,剝亂國家,親疏一也。是以周公垂涕以蔽管、蔡之獄,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誅。何則?義重人輕,事不獲已故也。昔先公廢黜將軍以續賢兄,立我將軍以為嫡嗣,上告祖靈,下書譜牒,海內遠近,誰不備聞!何意凶臣郭圖,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至令將軍忘孝友之仁,襲閼、沈之跡,放兵抄突,屠城殺吏,冤魂痛於幽冥,創痍被於草棘。又乃圖獲鄴城,許賞賜秦胡,其財物婦女,豫有分數。又雲:“孤雖有老母,趣使身體完具而已。”聞此言者,莫不悼心揮涕,使太夫人憂哀憤隔,我州君臣監寐悲歎。誠拱獻以聽執事之圖,則懼違《春秋》死命之節,詒太夫人不測之患,損先公不世之業。我將軍辭不獲命,以及館陶之役。伏惟將軍至孝蒸蒸,發於岐嶷,友於之性,生於自然,章之以聰明,行之以敏達,覽古今之舉措,睹興敗之征符,輕榮財於糞土,貴名位於丘嶽。何意奄然迷沈,墮賢哲之操,積怨肆忿,取破家之禍!翹企延頸,待望仇敵,委慈親於虎狼之牙,以逞一朝之誌,豈不痛哉!若乃天啟尊心,革圖易慮,則我將軍鋪匐悲號於將軍股掌之上,配等亦當敷躬布體以聽斧锧之刑。如又不悛,禍將及之。願熟詳凶吉,以賜環玦。
論曰:袁紹最初由於豪放俠義得到許多人,於是心懷稱雄為霸的意圖,天下凡能當兵上陣高舉大旗的人,全都打著袁氏的名義。及至到戰場上同敵人決戰,勇悍的人就為他拚命;帷幄中深謀遠慮,有智識的人就會為他盡心籌劃。他所憑藉的條件是多麼強大啊!韓非說:“凶狠剛猛而不溫和,對於錯誤一意孤行而喜歡爭強鬥勝,輕視嫡妻所生的兒子而看重庶出的兒子,逭可以說是滅亡的征兆。”劉表的道德沒有超出其他人,但想躺著收取上天的命數,仿效三分天下,這簡直像木偶人一樣地愚蠢。

譚不納。
讚曰:袁紹容貌寬宏雅致,劉表也算忠厚長者。一個在黃河以北稱雄,一個在中原的南部逞強。漢水的戰船密得像魚群一樣連貫,冀州的戰馬多得像雲層一樣聚合。由此想窺伺圖讖,問鼎王位,裏祀上天,類祭社神,雖然說出於天意,但也憑藉人的信義。自恃強大的人少有成功,坐著清談的人能指望什麼?在嫡子和寵愛之間抉擇不定,所以造成身敗名裂,事業覆滅。

曹操因此進攻鄴,審配將馮禮為內應,開突門內操兵三百餘人。配覺之,從城上以大石擊門,門閉,入者皆死。操乃鑿塹圍城,周回四十裏,初令淺,示若可越。配望見,笑而不出爭利。操一夜浚之,廣深二丈,引漳水以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餓死者過半。尚聞鄴急,將軍萬餘人還救城,操逆擊破之。尚走依曲漳為營,操複圍之,未合,尚懼,遣陰夔、陳琳求降,不聽。尚還走藍口,操複進,急圍之。尚將馬延等臨陣降,眾大潰,尚奔中山。盡收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及衣物,以示城中,城中崩沮。審配令士卒曰:“堅守死戰,操軍疲矣。幽州方至,何憂無主!”操出行圍,配伏弩射之,幾中。以其兄子榮為東門校尉,榮夜開門內操兵,配拒戰城中,生獲配。操謂配曰:“吾近行圍,弩何多也?”配曰:“猶恨其少。”操曰:“卿忠於袁氏,亦自不得不爾。”意欲活之。配意氣壯烈,終無和橈辭,見者莫不歎息,遂斬之。全尚母妻子,還其財寶。高F8B5以並州降,複為刺史。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