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張升趙壹劉梁邊讓酈炎侯瑾高彪張超禰衡
(張升、趙壹、劉梁、邊讓、酈炎、侯瑾、高彪、張超、禰衡)

張升字彥真,陳留尉氏人,富平侯放之孫也。升少好學,多關覽,而任情不羈。其意相合者,則傾身交結,不問窮賤;如乖真誌好者,雖王公大人,終不屈從。常歎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有知我,雖胡越可親;苟不相識,從物何益?”
◆張升傳,張升字彥真,陳留尉氏人,富平侯張放的孫子。張升年輕時涉覽群書,任性而行,不可羈束。意見與他相合的,就全心交結,不分貴賤;如果誌氣不與他相合的,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與他來往。曾經歎息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真正知我的,雖然是胡、越,也是可以成為朋友,如果不彼此相知,往來有什麼意思呢?”出仕郡為綱紀,因有幹才,代理黃令。吏有接受賄賂的,馬上處以死刑。有人譏刺張升代理還不久,為什麼急急忙忙行威殺戮呢?張升回答說“:從前仲尼暫時為魯相,誅殺齊國的侏儒,手足分離,所以能夠威震齊國,歸還魯國的侵地。君子出仕,不是為了自己,當思盡忠,難道可以因時間長久短暫改變自己的操守嗎?”遇黨錮去言,後來居然被殺。年四十九。著賦、誄、頌、碑、書,共六十篇。

仕郡為綱紀,以能出守外黃令。吏有受賕者,即論殺之。或譏:“升守領一時,何足趨明威戮乎?”對曰:“昔仲尼暫相,誅齊之侏儒,手足異門而出,故能威震強國,反其侵地。君子仕不為己,職思其憂,豈以久近而異其度哉?”遇黨錮去官,後竟見誅,年四十九。
◆趙壹傳,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體貌壯大,身長九尺,須美眉粗,魁梧奇偉。但他恃自己有才華,倨傲而盛氣淩人,為鄉黨所擯斥,於是作《解擯》。後來多次犯罪,幾乎被處死,友人解救,得以不死。趙壹寫信謝恩:“使幹皮再含血,枯骨又生肉,真是遭仁遇神,應當為你宣傳、表揚。我怕犯禁,不敢明說,作《窮鳥賦》一篇。”又作《刺世疾邪賦》,發抒他的怨憤。光和元年(178),舉郡上計去京師。這時司徒袁逢受計,計吏數百人都拜伏道中,不敢抬頭,趙壹獨長揖而已,袁逢望見,非常奇怪,命令左右的人去責問他,說:“下郡計吏卻揖朝廷的三公,為什麼?”趙壹回答道:“從前酈食其長揖漢王,現在長揖三公,為什麼這樣奇怪呀?”袁逢就整衣下堂,握著趙壹的手,延至上座,問西方的事,大為歡喜,回顧坐中人道“:這人就是漢陽趙元叔啊。朝廷的臣子,才學沒有超過他的,我請為各位別坐。”在坐的人,都看著他。出朝以後,趙壹往訪河南尹羊陟,不得見。趙壹認為公卿中不是羊陟不足以托名,於是天天去叩門,羊陟勉強許通,但是還沒起床,趙壹徑直走入上堂,走到床前,說“:敬佩西州,承望高風已經很久很久了,今天方幸見麵,忽然逝世,我的命呀!”因放聲大哭,門下的人大驚,不知出了什麼事,都紛紛奔入,擠了一房子的人。羊陟知道趙壹是個非常人,於是起床,與他談話,大加讚賞。對他說“:您暫時出去吧!”羊陟第二天一早,從車騎拜謁趙壹。當時諸計吏的車馬帷幕,大都裝飾得極華麗,趙壹獨柴車草棚露宿在旁,引羊陟前坐車下,左右的沒有不歎息驚怪的。羊陟因與趙壹談話,一直談到夕陽下山,盡歡而去,握著趙壹的手道:“良璞不剖,一定會有泣血的人為它宣傳的啊。”羊陟與袁逢共同薦舉趙壹,名聲震動京師,士大夫都想瞻望他的風采。西還時,道經弘農,去看望太守皇甫規。守門的人不為他通告,趙壹頭也不回地跑了。門吏害怕,告訴了皇甫規,規聽說是趙壹,大驚,寫了信謝罪說“:陰差陽錯,不得見麵,企望風德,虛心相待,已經好多天了!聽說您不遺鄙陋,想得到您的教誨,以釋遙悚。今天早晨外麵報告有一尉兩吏不意屈尊來到門下,再問,才知已經走了。如果印綬可丟的話,不會等到天亮,就要會去趕您回來的。希望您寬懷大度,原諒我。豈可如此慢傲,對待先生?事情實在悖惑,不足具責。如果可以原宥,重修前好,有什麼福能與它相比呢!謹派主簿奉書前去。下筆氣結,汗流直到腳趾。”趙壹回信說:“您學成師範,士大夫敬慕,高山仰止,一年一年人越來越多。我自西歸來,兼道而行,非常想同您談談,所以很早就起床,天未亮就去了您那裏,實想看看您,暢敘仰慕之情,以貴待賤,握發相接,論大道,上可以敷玩三墳五典,發明聖人之意;論經濟,下可以抗論當世事務,消止時災。哪裏想到您自生怠倦,失去了循循善誘之德,有亡國驕惰之情!大抵見機而作,一天也不能等待,所以趕快引退,怕使您勞累。古人有的曆說君主,不遇知音,有的君主想得賢士,卻無從得到,都是歸之於天命,不怨於物。現在我趙壹隻能自己譴責自己,難道還敢有什麼想法!仁君怠忽一個普通人,不能說有損於德,卻遠遠地寫信,著人追送,真使我慚愧啊。趙壹區區此心,不自量力而至您門下,‘嗟也可去,謝也可食’,我雖頑薄,這個道理是懂得的。但關節疼痛,膝炙壞潰,實不能任事,請待他日,或者可以奉請,常讀手書,永以自慰。”不顧而去。州郡爭致禮命,公府十次征召,都不就,死在家裏。起先,袁逢使善相命的相趙壹,相者說:“官不過郡吏。”終於如相者所說。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

著賊、誄、頌、碑、書,凡六十篇。
◆劉梁傳,劉梁字曼山,一名岑,東平寧陽人。梁是劉氏宗室子孫,年少失父,貧困,賣書以維持生活。常常痛恨社會上多為勢利朋友,以奸邪胡作非為結成黨羽,於是寫了一篇《破群論》,當時看了的,認為:“仲尼作《春秋》,亂臣知道害怕,現在這篇《群論》之作,世俗之士,難道不慚愧嗎?”這篇文章可惜失傳了。又著《辯和同之論》。桓帝時舉孝廉,授北新城長。告訴縣人說“:從前文翁在蜀,他的道德教化,著名巴漢,庚桑楚是個小小的役夫,改變了石畏石累的風俗。我雖然是一小小的縣宰,還有國家的理想,苟且赴期會,理文牘,難道是我的本誌嗎?”於是大起講舍,聚集生徒幾百人,早晨夜晚親自去勸誡,手執經卷,考試優劣,儒家的教化大行。這個縣到後來還稱道他。特召入朝,授尚書郎,多次升遷。後任野王令,未去。光和中,病死。孫子劉楨,也以文才著名。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體貌魁梧,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後屢抵罪,幾至死,友人救,得免。壹乃貽書謝恩曰:
◆邊讓傳,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年輕時,博學多聞,善辯論,長於寫作。作《章華賦》,雖多華麗的辭句,但最終歸於正,也像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一樣,有諷勸的思想。大將軍何進知道邊讓有才華,想征召他,怕他不去,假稱軍事征召。到了之後,代理令史,何進以禮相見。邊讓擅長占射,對答如流,當時賓客滿堂,沒有不羨慕他的風采的。府掾孔融、王朗都來拜訪他。議郎蔡邕最敬重他,認為邊讓應該擔任重要的職務,處高位,於是薦於何進“:我想幕府初開,廣選精英,白頭舊德,都是上等人才。雖如振鷺集西雍(文王的辟雍)濟濟多士的在周庭,也不能更好。令史陳留邊讓,天給他蓋世的奇才,聰明賢哲。小時早孤,沒有受到家訓。一旦上學,便受大典。開始接受諸經,見本知義,老師不能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章句不能滿足他的意思。心通性達,口辯詞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說。若是遇了狐疑的言論,斷定是非的時候,經書典籍,不斷引來,概括綜合,眾人閉口,沒有能折服他的。假使邊讓生在唐、虞之世,那是元、凱一流,運適仲尼,即是顏回、冉有之輩,難道是世俗的凡偶近器嗎?階級名位,也應升遷。如果還隨輩而進,不足顯露..偉的高價,昭著知人的大明。傳曰‘:函牛之鼎用來烹雞,多汁就淡不可食,少汁,就熬煮不熟。’這是說大器小用是不合適的。我擔心,此寶鼎沒有受牲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臠割之間。希望將軍考慮,采納我的意見,把邊讓用之機密,發揮他的才能。如果認為年齡不合適,那麼,顏回不得貫德行之首,子奇終無理阿的功績。假使勝任,年齡是至關緊要的,古今都是一樣。”邊讓後來以高才提拔,多次升遷,出為九江太守,沒有顯出他的才能來。初平中,王室大亂,邊讓辭官回家。恃才氣,不為曹操所屈,說了不少輕慢欺侮的話。建安中,他的同鄉有人在曹操那裏構陷邊讓,曹操告訴郡裏把他殺了。文多遺失。

昔原大夫贖桑下絕氣,傳稱其仁;秦越人還虢太子結脈,世著其神。設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則結絕之氣竭矣。然而糒脯出乎車軨,針石運乎手爪。今所賴者,非直車軨之糒脯,手爪之針石也。乃收之於鬥極,還之於司命,使幹皮複含血,枯骨複被肉,允所謂遭仁遇神,真所宜傳而著之。餘畏禁,不敢班班顯言,竊為《窮鳥賦》一篇。其辭曰:
◆酈炎傳,酈炎字文勝,範陽人,酈食其的後代。酈炎有文才,懂音樂,言論敏捷,人家佩服他的才能。靈帝時,州郡征召任命,都不就,有誌氣,作了二首詩。酈炎後患瘋病,神經失常。性最孝,遭母喪,病大發作。妻剛生小孩,被他驚嚇而死,妻家告到官裏,逮捕入獄。酈炎病不能申訴,熹平六年,死在獄中。時年二十八歲,尚書盧植為他作誄詞,以顯他的美德。

有一窮鳥,戢翼原野。畢網加上,機穽在下,前見蒼隼,後見驅者,繳彈張右,羿子彀左,飛丸激矢,交集於我。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墮。內獨怖急,乍冰乍火。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鳥也雖頑,猶識密思。內以書心,外用告天。天乎祚賢,歸賢永年,且公且侯,子了孫孫。
◆侯瑾傳,侯瑾字子瑜,敦煌人。少年失父,孤苦貧困,依他的族人居在一塊。愛學習,經常為人作雇工生活,晚上回到家裏,燒柴讀書。常常以禮約束自己,獨居一間房子裏,好像對著尊敬的賓客,不隨便一點。州郡多次召他,公車以有道征召,都托病不到。作《矯世論》譏刺當世。遷入山中,靜心著述。因為不被世人知曉,作《應賓難》以自寄意。又根據《漢記》撰寫中興以後行事,為《皇德傳》三十篇,行於世。其餘所作雜文數十篇,多數散失了。河西人敬重他的才華,不敢呼他的名字,都稱他為“侯君”。

又作《刺世疾邪賦》,以舒其怨憤。曰:
◆高彪傳,高彪字義方,吳郡無錫人。家境原極寒酸,到高彪為諸生,遊太學。高彪有才華,但說話結結巴巴,不善於言詞。曾經想向馬融問大義,馬融病了,沒有見到,於是複刺寫信給馬融:“佩仰您的大名,有好幾年了,所以不用人為的介紹,直去大君子之門,希望一見光采,暢敘心腹,不料您抱病,閉門不見。從前周公旦的父親是文王,哥哥是武王,九命作伯,以治理華夏,還一飯三吐饣甫,一沐三握發,接見匹夫,所以周道因之隆高,天下的人都歸德於周。您現在養病傲士,那是理所當然的。”馬融看了高彪的信,大為慚愧,追趕請罪,求他返還,高彪不顧而去。後來郡舉孝廉,試經術第一。授郎中,校書東觀,多次上奏賦、頌、奇文,借事諷諫,得到靈帝的讚賞。這時京兆第五永為督軍禦史,使督幽州,百官大會,在長樂觀設酒送別。議郎蔡邕等人都賦詩,高彪獨作箴曰:“文武將墜,乃使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呂尚七十,氣冠三軍,詩人作歌,如鷹如..鳥。天有太一,五將三門;地有九變,丘陵山川;人有計策,六奇五間。總茲三事,謀則谘詢。無曰己能,務在求賢,淮陰之勇,廣野是尊。周公大聖,石石昔純臣,以威克愛,以義滅親。勿謂時險,不正其身。勿謂無人,莫識己真。忘富遺貴,福祿乃存,枉道依合,複無所觀。先公高節,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厲終身。”蔡邕等人讚美這篇文章,認為他們做不出來。後來升外黃令,靈帝令同僚去送別,設酒於上東門,詔令東觀畫高彪像以勸勉學者,高彪到任,有德政,上書推薦縣人申徒蟠等人,因病死在任上,文章大多散失了。高彪的兒子高岱,也有名。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駁。德政不能救世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愈複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張超傳,張超字子並,河間郡莫阝縣人,留侯張良的後代。有文才。靈帝時,從車騎將軍朱鯭征討黃巾,任別部司馬。著賦、頌、碑文、薦、檄、片戔、書、謁文、嘲,共十九篇。張超又長於寫草書,妙絕時人,都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於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諂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禹名勢,撫拍豪強。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禰衡傳,禰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人。年輕時就善於辯論,尚氣,剛正不阿,不肯下人,喜歡違時傲物。興平中,避難到荊州。建安初,來遊許昌,初到潁川,暗暗地胸懷一張名片,準備謁見他所想見的人。到後來終於沒有適當的人可見,以至名片上的字也磨滅了。這時許昌新建,賢士大夫從四麵八方來到這裏。有人問禰衡道:“何不去看看陳長文、司馬伯達呢?”禰衡回答說“:我哪裏能去從屠沽兒呢!”又問:“荀文若、趙稚長如何?”禰衡說“:文若長相好,可以借麵吊喪,稚長腹大,會吃肉,可使監廚請客。”隻認為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是人才。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無才,不算什麼。”孔融也十分愛惜禰衡的才華。禰衡才二十歲,孔融已四十歲,與他交為朋友。上書薦禰衡道“:..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天質貞忠,英才卓犖。初涉藝文,升堂入奧,目所一見,就能背誦,耳所一聞,不忘於心。天性與大道相合,思想似乎有神,敏捷非常。桑弘羊的心計,張安世的默記,拿禰衡來比比,那真不足為奇。忠果正直,胸懷坦白,看了善事,驚喜若狂,見了惡事,痛恨如仇。任座抗君,史魚厲節,大概也不能超過他呢。鷙鳥成百,不如一鶚。如果讓禰衡在朝廷做事,一定會做出一番事業來的。論辯騁辭,溢氣湧出,解疑釋惑,當敵有餘。從前賈誼求試屬國,說必係單於之頸而製其心;終軍想用長纓捉南越王而致闕下,弱冠慷慨氣昂,前代都以為是美事。近日路粹、嚴象,也因才能特出,提拔為台郎,禰衡應當同他們一樣。如果禰衡能像龍躍天衢,振翅高飛,揚聲紫微,垂光虹譑,完全可以標明天子近署的多士,四門和穆。鈞天廣樂,一定有奇麗的妙音,帝室皇居,一定有非常之寶。如禰衡這樣的人,真不可多得。《激楚》、《楊阿》,至妙之音,是台牧者之所求,飛兔、馬要袤,絕足奔放,是王良、伯樂所急需的,我等區區之意,豈敢不奏明皇上。”孔融讚賞禰衡的才華,多次在曹操麵前說禰衡如何如何好。曹操因而想見見禰衡。但禰衡平日看不起並討嫌曹操,自稱有狂病,不肯去,又累有妄語。曹操懷恨在心,因禰衡有才名,不想殺他。聽說禰衡善於擊鼓,於是召他任鼓史,就大會賓客,檢閱音節。各鼓史經過曹操麵前,都命令脫去原來的衣服,改著一岑,一單絞及小衤軍。輪到禰衡,衡正在擊《漁陽》參撾,慢慢前行,態度不正常,聲節悲壯,聽了的沒有不氣昂慷慨的。禰衡進至曹操麵前停了腳步,吏嗬斥他道“:鼓史為什麼不改裝?敢於這樣隨便進來嗎?”禰衡道:“對。”於是先解貼身衣,再解餘下的衣服,裸著身子站立,然後慢慢地取岑草、單絞穿起來,穿好之後,再參撾而去,一點也無羞愧的顏色。曹操笑道:“我本想侮辱禰衡一下,不意反為他所辱。”孔融出來責備禰衡道“:正平是大雅君子,難道應當這樣嗎?”就說曹操對他不錯之意。禰衡答應去看曹操。孔融再去見曹操,說禰衡有神經病,現在請去見曹操謝罪,曹操高興了,令守門的人,有客來就通告他。等了好久,禰衡才著布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木兌杖,坐在大營門,用杖擊地大罵。吏告訴曹操,外麵有個狂人,坐在營門,言語反動,請收捕治罪。曹操發怒,對孔融道:“禰衡這小子,我殺了他,不過等於殺一隻麻雀老鼠罷了。

原斯瘼之攸興,實執政之匪賢。女謁掩其視聽兮,近習秉其威權。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雖欲謁誠而盡忠,路絕嶮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群吠之狺狺。安危於於旦夕,肆嗜欲於目前。奚異涉海之失舵,積薪而待燃?榮納由於閃揄,孰知辯其蚩妍?故法禁屈撓幹勢族,恩澤不逮於單門。寧饑寒於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於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但這個人平常有點虛名,殺了他,不知道的說我不能容人,現在送給劉表,你看怎麼樣?”於是派人送禰衡去。臨走,大家為他送行,先設酒席於城南,互相說定:“禰衡橫蠻無禮,現在就因為他的遲到,大家不要起身以折服他。”禰衡到達,大家不起身,禰衡坐下大聲號哭。大家問他這是為什麼?禰衡說:“坐的是墳墓,臥的是屍體,屍體墳墓之間,能夠不悲痛嗎?”劉表和荊州士大夫開始都佩服禰衡的才名,對他很客氣,文章言論,不是禰衡,誰也不能定稿。劉表曾經與各位文人共同草擬章奏,用盡了各人的才思,這時禰衡出去在外,回來看了,還未看完,就撕毀扔在地上。劉表大為驚怪。禰衡向劉表求筆墨,一會兒就寫成了,詞藻意思都很好。劉表大為高興,更加器重他。後來又侮慢劉表,劉表認為可恥,不能容忍。認為江夏太守黃祖性急,因送禰衡給他,黃祖對他也好。禰衡為他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黃祖握著禰衡的手道“:處士,這正合我心,好像是我肚中所想的話。”黃祖的大兒子黃射,任章陵太守,更與禰衡相好。曾經與禰衡一同去遊,共讀蔡邕所作碑文,黃射喜愛碑文,可惜自己沒記下來。禰衡說:“我雖然隻看一遍,還能記得,隻是碑石上缺了兩個字不知道罷了。就寫出來了。黃射派人抄寫碑文回來校對,完全如禰衡所寫,沒有不歎服的。黃射這時大會賓客,有人獻鸚鵡給黃射,射舉杯向禰衡說:“請先生作賦,使眾賓客娛樂。”禰衡操筆而作,文無刪削,辭采華麗。後來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禰衡出言不敬,黃祖感到慚愧,於是嗬斥他,禰衡怒視他,說:“死家夥,你為什麼不早說呢?”黃祖大怒,令人拖出,想用瞂刑,還在大罵,黃祖憤怒,因命令把他殺了。黃祖的主簿平日妒忌禰衡,因此很快就把他殺了。黃射徒步來救,已經晚了。黃祖也後悔不該殺他,於是厚加棺殮。禰衡這時二十六歲,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

有秦客者,乃為詩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抗髒倚門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