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周變黃憲徐稺薑肱申屠蟠
(周燮、黃憲、徐稺、薑肱、申屠蟠)

《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孔子稱“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也”。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誠也。故其行也,則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時,及其止也,則窮棲茹菽,臧寶以迷國。
◆周燮傳,周燮字彥祖,汝南安城人。法曹掾燕之後代。楊震燮生而曲頷折額,醜狀使人害怕。他的母親想拋棄他,父親不同意,說道“:我聽說賢聖多有異貌。興我宗族的,便是這個兒子。”於是養了下來。

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辟。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今見明公,喜懼皆去。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辟也。辟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複以博士征,不至。客居安邑。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屠者或不肯與,安邑令聞,敕吏常給焉。仲叔怪而問之,知,乃歎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以壽終。
開始在幾個月,便知道謙讓;十歲上學,能通曉《詩經》、《論語》;到了長大時,專門精研《禮記》、《易經》。不讀非聖之書,不修賀問之好。有前人蓋的草房在山岡之上,下有陂田,周燮常在這裏勞動以養活自己。不是親自種的稻、捕的魚就不吃。鄉黨宗族希望見到他。後來被舉為孝廉、賢良方正,特征召他,都用病辭。

仲叔同郡荀恁,字君大,少亦修清節。資財千萬,父越卒,悉散與九族。隱居山澤,以求厥誌。王莽末,匈奴寇其本縣廣武,聞恁名節,相約不入荀氏閭。光武征,以病不至。永平初,東平王蒼為驃騎將軍,開東B22B延賢俊,辟而應焉。及後朝會,顯宗戲之曰:“先帝征君不至,驃騎辟君而來,何也?”對曰:“先帝秉德以惠下,故臣可得不來。驃騎執法以檢下,故臣不敢不至。”後月餘,罷歸,卒於家。
延光二年(123),安帝用玄糸熏羊羔等物聘請他,以及南陽馮良二郡各派丞掾送禮來。宗族更勸他說“:人們修德立行,是為了國家。自先代以來,勳寵不斷,你為什麼獨自守東岡之陂田呢?”周燮道:“我既不能隱居巢穴,追綺季等賢人之蹤跡,還顯然不離父母之國,這本來就是滑泥揚波,同其流了。修道的人,度其時而動。動而不得時,怎麼能通呢!”於是自己到潁川陽城,遣門生道謝,便辭疾而歸。良也載病到近縣,致謝而回,詔書通知二郡,每年羊酒送他們養病。良字君郎。出於孤微之家,少時作過縣吏。年三十,替縣尉幫忙。奉檄迎督郵,在路上很有感慨,以在賤役為恥,於是把車子弄壞,把馬殺掉,毀裂衣冠,逃到犍為,從杜撫學習。妻子到處找他,蹤跡斷絕。後來看到草中有敗車死馬,衣裳腐朽,以為是虎狼盜賊所害,便發喪製服。過了十多年,才回到鄉裏,誌行高整,非禮不動,對待妻子如君臣一般嚴肅,鄉黨以他為榜樣。周燮與良都是七十多歲才死。

桓帝時,安陽人魏桓,字仲英,亦數被征。其鄉人勸之行。桓曰:“夫幹祿求進,所以行其誌也。今後宮千數,其可損乎?廄馬萬匹,其可減乎?左右悉權豪,其可去乎?”皆對曰:“不可。”桓乃慨然歎曰:“喂桓生行死歸,宗諸子何有哉!”遂引身不出。
◆黃憲傳,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世代貧賤,父親是牛醫。潁川荀淑到了慎陽,在旅社遇見黃憲,當時憲僅十四歲,荀淑竦然覺得奇異,作揖和他談話,一整天不能離去。便對憲道:“你是我的老師。”不久,到了袁閬的住所,沒有問候,便說“:你國有位顏子,你認識嗎?”閬說:“看到我們的叔度嗎?”這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可是見到黃憲不曾不嚴肅對待,等到回家,好象失掉了什麼似的。

若二三子,可謂識去就之概,候時而處。夫然,豈其枯槁苟而己哉?蓋詭時審己,以成其道焉。餘故列其風流,區而載之。
母親問道“:你又從牛醫兒那裏來吧?”答道:“良不見叔度,不覺得不如人,看到了這個人,就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很難捉摸似的。”同郡陳蕃、周舉常彼此談道:“個把月不見到黃生,就覺得鄙吝又萌芽在心了。”等到陳蕃做了三公,臨朝歎道:“叔度如在這裏,我不敢先佩印綬了。”太守王龔在郡,禮待賢達之人,這些人多所降致,但始終不能使黃憲屈服。

周燮字彥祖,汝南安城人,決曹掾燕之後也。燮生而欽頤折頞,醜狀駭人。其母欲棄之,其父不聽,曰:“吾聞賢聖多有異貌。興我宗者,乃此兒也。”於是養之。
郭林宗少遊汝南,先到袁閬那裏,不宿就退出,到了黃憲那裏,幾天才回。有人問林宗。林宗說“:奉高(即袁閬)的器量,好比泉水,雖清而易接到手中。叔度像汪汪的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哩。”黃憲初舉為孝廉,又召公府,友人勸他做官,黃憲也不拒絕,暫到京師就回來,竟無所就。年四十八歲而死,天下叫他“征君”。

始在髫ED23,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及長,專精《禮》、《易》。不讀非聖之書,不修賀問之好。有先人草廬結於岡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給。非身所耕漁,則不食也。鄉黨宗族希得見者。
◆徐稺傳,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貧,常自己種田,不是自己勞動所得不吃。為人恭儉義讓,周圍的鄰居都佩服他的品德。屢次召進公府,不出去。當時陳蕃做太守,用禮物請徐去做功曹,徐稺不免前往,既謁見就退出來。陳蕃在郡裏從不接待賓客,隻有徐稺來特設一個榻,徐稺走了就懸掛起來。後來選有道之士,到他家拜他做太原太守,都不就職。

舉孝廉,賢良方正,特征,皆以疾辭。延光二年,安帝以玄纁羔幣聘燮,及南陽馮良,二郡各遣丞掾致禮。宗族更勸之曰:“夫修德立行,所以為國。自先世以來,勳寵相承,君獨何為嗚東岡之陂乎?”燮曰:“吾既不能隱處巢穴,追綺季之跡,而猶顯然不遠父母之國,斯固以滑泥揚波,同其流矣。夫修道者,度其時而動。動而不時,焉得亨乎!”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門生送敬,遂辭疾而歸。良亦載病到近縣,送禮而還。詔書告二郡,歲以羊、酒養病。
延熹二年(159),尚書令陳蕃、仆射胡廣等上疏薦徐稺等人道“:臣聽說善人是天地之紀,政治便是由他們搞好的。《詩經》說:‘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義之士,為陛下所生,當輔弼明時,有助大業。處士豫章徐稺、彭城薑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大家公認。如果讓他們提拔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發揚美德,使日月增光了。”桓帝便用安車玄糸熏,備禮召請他們,都不出來。帝於是問陳蕃道“:徐稺,袁閎、韋著哪個在先?”陳蕃答道:“袁閎出生公族,聞道漸訓。韋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徐稺,出生在江南卑薄之域,如角之特立傑出,應當為先。”徐稺曾經被太尉黃瓊所召,不去。等到黃瓊死後歸葬,徐稺才背著糧食步行到江夏,設雞酒薄祭,哭完就離去,不告姓名。當時來的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聽說了,懷疑是徐稺,於是選能言語的茅容輕騎追趕。到了路上,茅容替他安排飯食,共言莊稼之事。臨別時,徐對容說“:替我謝謝郭林宗,大樹將倒,不是一根繩子能夠係住,為什麼棲棲不暇宣處呢?”後來林宗的母親死了,徐稺往吊之,放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人奇怪,不知其中緣故。林宗說:“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哩。《詩》不說過‘: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德行承受啊。”靈帝初年,想用蒲輪聘徐稺,恰逢他已死了,時年七十二歲。

良字君郎。出於孤微,少作縣吏。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妻子求索,蹤跡斷絕。後乃見草中有敗車死馬,衣裳腐朽,謂為虎狼盜賊所害,發喪製服。積十許年,乃還鄉裏。誌行高整,非禮不動,遇妻子如君臣,鄉黨以為儀表。燮、良年皆七十餘終。
◆薑肱傳,薑肱字伯淮,彭城廣戚人。家世名族。肱與二弟仲海,季江,都以孝行著名。他們友愛天性,常共同臥起。等到各自娶妻,兄弟相戀,不能別寢,因係嗣當立,才依次往各室去住。薑肱博通《五經》,兼明星緯之學,遠來學習的有三千多人。諸公爭相請他,都不就職。二弟名聲相次,也不應征聘,當時人很仰慕他們。薑肱曾經和弟弟季江一道去謁見郡吏,在路上遇了強盜,想殺他們。薑肱與兄弟爭著去死,賊人於是放了他們二人,隻搶奪衣服資料罷了。已到了郡中,看到肱沒衣服,怪問其故,薑肱托以它辭,始終不說出強盜之事。強盜聽到很感動後悔,後來到精舍求見征君。薑肱和他們相見,都叩頭謝罪,且退還所掠財物。薑肱不受,用酒食犒勞他們並要他們快走。後來,薑肱與徐稺都被征召,不去。桓帝便下詔給彭城令使畫工畫出他的形狀。薑肱臥在幽暗之處,用被子蓋住臉,說是患了頭眩的病,不能吹風。畫工竟不能見到他。中常侍曹節等專執朝事,剛殺了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想借寵賢德,使眾人放心,於是召薑肱做太守。薑肱得到詔書,私告其友道:“我以虛獲實,於是聲價很高。明明在上,猶當固其本來誌向,何況現在政權在閹豎之手,有什麼作為呢?”於是隱身逃命,遠到海濱。朝廷再用玄糸熏聘任他,不就。即拜為太中大夫,詔書送到家門,肱使家人回答說“久病就醫”。於是穿著破衣服走小路,躲在青州界中,賣卜弄飯吃。召命得斷,家裏也不知他在哪裏,過了多年才回來。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世貧賤,父為牛醫。
年七十七歲,熹平二年(173)死在家中。弟子陳留劉操追慕薑肱之德行,共刊石頌揚他。

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族,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嚐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複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明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複存乎心。”及蕃為三公,臨朝歎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太守王龔在郡,禮進賢達,多所降致,卒不能屈憲。郭林宗少遊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進往從憲,累日方還。或以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B239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申屠蟠傳,申屠蟠字子龍,陳留外黃人。九歲死了父親,哀慟過度。喪服既除,不吃酒肉十餘年。每逢父親忌日,常三天不吃飯。同郡緱姓女子名叫玉的替父親報仇,殺夫姓之黨,官吏逮捕玉告到外黃令梁配那裏,梁配打算將緱玉處死。申屠蟠當時隻十五歲,正在學習,向外黃令梁配進諫道:“緱玉的節義,足夠感動無恥之孫,激勵忍辱之子。不遭聖明的時代,還應當表旌廬墓,何況在你們的清聽之後,反而不加同情麼!”梁配認為這話說得好,於是判處徒刑。鄉人稱讚申屠蟠做得好。申屠蟠家中很窮困,受雇做漆匠。郭林宗看見後很驚奇。同郡蔡邕非常看重蟠,等到自己被州裏征召時,便拜讓道“:申屠蟠稟氣玄妙,性敏心通,死了父親自己盡禮,差點毀了自身。他的品行美好,是別人很難做到的。安於貧困,修身養性,不因為氣候變化而變質,不因窮困而喪失氣節。和我蔡邕相比,年齡比我大,德行比我賢。”後來郡裏召申屠蟠做主簿,沒有。

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征君”。
於是隱居在家,精研學問,博通《五經》,還懂得圖緯之學。開始與濟陰王子居同在太學學習,子居臨死時,把自身委托給蟠,蟠就親自推著車子,送喪回故裏。碰見司隸從事在河鞏之間,從事認為申屠蟠很講義氣,替他傳符牒,使人護送,蟠不肯接受,把符牒丟在地上走了。事情辦完仍回太學。太尉黃瓊召他出來做官,他不去。等到黃瓊死了,歸葬於江夏,四方名士豪傑會集在帳下的有六七千人,互相談論,沒有誰與申屠蟠攀談的。隻有南郡一青年與他應酬對話,分別時,抓住蟠的手道“:你將來不是被聘請就是被征召,如果這樣,我們將在上京相見了。”蟠變色道“:開始我認為可以和你談談,哪裏料到你還是一個勢利之徒呀!”於是擺手而去,不再和他說話。後來再舉有道,不去。先是京師遊士汝南範滂等議論朝政,自公卿以下的官吏都拜服他。太學士爭相仰慕他們的風度,認為文學將興,處士複用。

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C045吝。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餘曾祖穆侯以為憲隤然其處順,淵乎其似道,淺深莫臻其分,清濁未議其方。若及門於孔氏,其殆庶乎!故嚐著論雲。
申屠蟠獨自歎道“:從前戰國時代,處士橫議,列國的君主,甚至替他們擁彗先驅,最後有焚書坑儒之禍,今天也說得上了。”於是自己不再到梁碭之間去了,借樹枝之便蓋了間房子,自己同傭人一般。過了兩年,範滂等果然遭了黨錮之禍,有的死了,有的判刑,涉及數百人,而蟠確實免於疑論。後來蟠的朋友陳郡馮雍因事坐牢,豫州牧黃琬想殺掉他。有人勸蟠去救雍,蟠不肯去,說道:“黃子琰是我的老友嗎,未必會判馮雍的罪。如果不聽我的話,即使去了有何益處!”黃琬聽了,便免了馮雍的罪。大將軍何進連續召申屠蟠不到,何進一定想把他找來,使蟠的同郡黃忠寫信勸道“:從前幕府初開,像先生這等人特加殊禮,優而不名,申以手筆,設幾杖的座次。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
經過二年,而先生堅持高誌,所尚益固。我認為先生高節有餘,至於趨時就談不上了。今潁川荀爽身體有病還在道上應征,北海鄭玄也是北麵受署。他們難道樂於受羈絆嗎?知道時機不可失去哩。古人的隱居者,逢時就放聲滅跡,如巢父、伯夷等人。他們不遇之時,就裸身大笑,披發狂歌。現在先生居平地,遊人間,吟典籍,襲衣裳,事跡與古人不同,而想遠留其跡,不也難嗎?孔子可以為師,何必到首陽山去采薇呢?”申屠蟠不作回答。

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中平五年(188),申屠蟠又與爽、玄及潁川韓融、陳紀等十四人並召為博士,不到位。第二年,董卓廢帝自立,蟠及爽、融、紀等又被公車征召,隻有蟠不到。眾人都勸他,蟠笑而不應。過了不久,爽等被董卓所脅迫,向西遷都長安,京師擾亂。等到大駕西遷,公卿多遇兵饑,室家流散,融等僅自己脫身。隻有蟠處在亂世之末,始終保全高誌。年七十四歲,死於家中。

延熹二年,尚書令陳蕃、仆射胡廣等上疏薦稺等曰:“臣聞善人天地之紀,政之所由也。《詩》雲:‘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B06C,為陛下出,當輔弼明時,左右大業者也。伏見處士豫章徐稺、彭城薑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著於人聽。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車玄纁,備禮征之,並不至。帝因問蕃曰:“徐稺、袁閎、韋著誰為先後?”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稺者,EBBC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