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人也。長八尺二寸,容貌絕異,矜嚴有威。父猛,為桂陽太守,卒,期服喪三年,鄉裏稱之。光武略地潁川,聞期誌義,召署賊曹掾,從徇薊。時,王郎檄書到薊,薊中起兵應郎。光武趨駕出,百姓聚觀,喧呼滿道,遮路不得行,期騎馬奮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蹕",眾皆披靡。及至城門,門已閉,攻之得出。行至信都,以期為裨將,與傅寬、呂晏俱屬鄧禹。徇傍縣,又發房子兵。禹以期為能,獨拜偏將軍,授兵二千人,寬、晏各數百人。還言其狀,光武甚善之。使期別徇真定宋子,攻拔樂陽、槁、肥累。
銚期字次況,潁川郡郟縣人。身長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奇異,莊重嚴肅有威風。父銚猛,是桂陽太守,死後,銚期為其服喪三年,鄉裏都稱讚他。光武掠地潁川,聽說銚期頗有誌義,召來任署賊曹掾,跟從攻薊。當時王郎檄書到薊,薊中起兵響應王郎。光武車駕趨出,百姓聚集圍觀,喧呼擠滿了道途,車駕不能通行,銚期騎馬奮舉手中戟,怒目大叫左右“警衛”,觀眾紛紛退避。到城門時,門已關閉,攻破城門而出。行到信都,以銚期為裨將,與傅寬、呂晏都屬鄧禹。攻旁縣,又發房子兵,鄧禹以銚期有能力,獨拜偏將軍,授給兵卒二千人,傅寬、呂晏各數百人。回後向光武報告情況,光武很稱讚。使銚期另攻真定宋子,攻下了樂陽、高禾、肥各縣地。

從擊王郎將皃宏、劉奉於巨鹿下,期先登陷陳,手殺五十餘人,被創中額,攝幘複戰,遂大破之。王郎滅,拜期虎牙大將軍。乃因間說光武曰:"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統危殆,海內無所歸往。明公據河山之固,擁精銳之眾,以順萬人思漢之心,則天下誰敢不從?"光武笑曰:"卿欲遂前蹕邪?"時,銅馬數十萬眾入清陽、博平,期與諸將迎擊之,連戰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戰,所殺傷甚多。會光武救至,遂大破之,追至館陶,皆降之。從擊青犢、赤眉於射犬,賊襲期輜重,期還擊之,手殺傷數十人,身被三創,而戰方力,遂破走之。
跟從鄧禹擊王郎將兒宏、劉奉於钜鹿下,銚期先登攻陷敵陣,手殺五十多人,額部被創,用頭巾裹傷再戰,於是大破敵軍。王郎滅後,拜銚期為虎牙大將軍。於是乘機對光武說:“河北之地,與邊塞接界,人們習兵戰,號稱精銳勇敢。現在更始失敗,漢的大統處於危急之中,海內無所歸往。明公據河北山河之固,擁精銳之眾,以順萬人思漢之心,那麼天下誰敢不從?”光武笑著說“:你想像以前一樣大呼警..嗎?”當時銅馬數十萬眾進入清陽、博平,銚期與諸將迎擊,連戰不利,銚期就更加背水而戰,殺傷敵甚多。恰逢光武救兵到,於是大破敵軍,追到館陶,銅馬都投降了。跟從擊青犢、赤眉於射犬,賊兵襲擊銚期輜重,銚期還擊,親手殺傷數十人,身上有三處受了傷,而他繼續苦戰,於是破敵並將其驅走。

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戶。時,檀鄉、五樓賊入繁陽、內黃,又魏郡大姓數反複,而更始將卓京謀欲相率反鄴城。帝以期為魏郡太守,行大將軍事。期發郡兵擊卓京,破之,斬首六百餘級。京亡入山,追斬其將校數十人,獲京妻子。進擊繁陽、內黃,複斬數百級,群界清平。督盜賊李熊,鄴中之豪,而熊弟陸謀欲反城迎檀鄉。或以告期,期不應,告者三四,期乃召問熊。熊叩頭首服,願與老母俱就死。期曰:"為吏儻不若為賊樂者,可歸與老母往就陸也。"使吏送出城。熊行求得陸,將詣鄴城西門。陸不勝愧感,自殺以謝期。期嗟歎,以禮葬之,而還熊故職。於是郡中服其威信。
光武即位,封為安成侯,食邑五千戶。當時檀鄉、五樓賊進入繁陽、內黃、又魏都大姓幾次反覆,而更始將卓京,正策劃相率反於鄴城,帝以銚期為魏郡太守,行使大將軍事務。銚期發郡兵攻擊卓京,攻破,斬首六百餘級。卓京奔到山中,銚期追斬其將校數十人,俘獲了卓京妻子兒女。又進擊繁陽、內黃,又斬首數百級,郡界清平。督盜賊李熊,是鄴中豪強,李熊弟李陸想策劃城中謀反以迎檀鄉。有的人報告銚期,銚期不應,告三四次,銚期就召問李熊。李熊叩頭自首服罪,願與老母就死。銚期說:“做官吏如果比不上做賊快樂,你可以與老母回到李陸那裏去。”派官吏送他出城。李熊出走求見李陸,將到達鄴城西門。李陸不勝慚愧感激,就自殺以謝銚期。銚期嗟歎,以禮安葬,而恢複李熊原來職務。於是魏郡中都心服其威信。

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為太中大夫。從還洛陽,又拜衛尉。
建武五年(29),光武行幸魏郡,以銚期為太中大夫。跟從光武回洛陽,又拜衛尉。

期重於信義,自為將,有所降下,未嚐虜掠。及在朝廷,憂國愛主,其有不得於心,必犯顏諫諍。帝嚐輕與期門近出,期頓首車前曰:"臣聞古今之戒,變生不意,誠不願陛下微行數出。"帝為之回輿而還。十年卒,帝親臨襚斂,贈以衛尉、安成侯印綬,諡曰忠侯。
銚期重於信義,自從為將,常有降兵下城,但未嚐虜掠百姓。在朝廷供職,憂國愛主,有不得不諫的事,必是犯顏諍諫。帝曾經輕身與期門進出,銚期在車駕前叩頭說:“臣聽說古今的警戒,事變往往生於不意之中,實在不願陛下微行數出。”帝為之回車而還。建武十年(34)去世,帝親臨贈送死者衣物,贈以衛尉、安成侯印綬,諡封為忠侯。

子丹嗣。複封丹弟統為建平侯。後徒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
子銚丹嗣位。又封銚丹弟銚統為建平侯。後來徙封銚丹為葛陵侯。銚丹去世,子銚舒嗣。銚舒去世,子銚羽嗣。銚羽去世,子姚蔡嗣。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也。世好文法,父為郡決曹掾,霸亦少為獄吏。常慷慨不樂吏職,其父奇之,遣西學長安。漢兵起,光武過潁陽,霸率賓客上謁,曰:"將軍興義兵,竊不自知量,貪慕威德,願充行伍。"光武曰:"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遂從擊破王尋、王邑於昆陽,還休鄉裏。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世代愛好法製,父親為郡決曹掾,霸自己年輕時也為獄吏。時常感慨不樂於吏職,其父感到奇怪,派遣他西到長安學習。漢兵興起,光武過潁陽,王霸率領賓客去謁見,說:“將軍興義兵,我不知自量,貪慕將軍威德,願參加行伍。”光武說:“我夢想賢士,以共成功業,豈有兩樣!”於是從光武擊破王尋、王邑於昆陽,後在鄉裏休息。

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霸請其父,願從。父曰:"吾老矣,不任軍旅,汝往,勉之!"霸從至洛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等到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王霸請示其父,希望跟從光武。其父說:“我老了,不能勝任軍旅,你去,好好幹吧!”王霸跟光武到洛陽。等到光武為大司馬,就以王霸為功曹令史,從渡河北。賓客跟從王霸的數十人,逐漸離去。光武對王霸說:“潁川跟從我的人都已離去,而你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哩。”

及王郎起,光武在薊,郎移檄購光武。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將以擊郎。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霸慚懅而還。光武即南馳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恐。及至虖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官屬大懼。光武令霸往視之。霸恐驚眾,欲且前,阻水,還即跪曰:"冰堅可度。"官屬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語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護度,未畢數騎而冰解。光武謂霸曰:"安吾眾得濟免者,卿之力也。"霸謝曰:"此明公至德,神靈之祐,雖武王白魚之應,無以加此。"光武謂官屬曰:"王霸權以濟事,殆天瑞也。"以為軍正,爵關內侯。既至信都,發兵攻拔邯鄲。霸追斬王郎,得其璽綬。封王鄉侯。
王郎起兵時,光武在薊,王郎移檄書懸賞捉拿光武。光武令王霸到市中招募人員,準備攻擊王郎。市人都大笑,舉手揶揄嘲弄,王霸慚愧怯懦而回。光武立即南馳到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跟從的人都害怕。等到了滹沱河,偵察的官吏回來報告河水流動著冰塊,無船隻,不能渡過。官屬聽到大懼。光武令王霸去看看。王霸恐怕驚嚇了眾人,想渡河,被阻於水,回來即詐稱說:“冰堅可渡。”官屬都歡喜。光武笑著說“:偵察的官吏果然是瞎說呢。”於是往前。等到了河邊,河冰也合攏了,就令王霸保護渡河,還剩數騎沒過完河而河冰解凍了。光武對王霸說“:安定部眾使大軍得以安全渡河的,是你的功勞啊。”王霸答謝說:“這是明公的至德,神靈的庇..,雖是武王白魚的感應,也比不上呢。”光武對官屬們說“:王霸因權詐以濟事,真是天降之瑞啊。”以王霸為軍正,爵關內侯。既到信都,發兵攻拔邯鄲。王霸追斬王郎,得王郎印綬,封為王鄉侯。

從平河北,常與臧宮、傅俊共營,霸獨善撫士卒,死者脫衣以斂之,傷者躬親以養之。光武即位,以霸曉兵愛士,可獨任,拜為偏將軍,並將臧宮、傅俊兵,而以宮、俊為騎都尉。建武二年,更封富波侯。
跟從平定河北,常與臧宮、傅俊共營,王霸獨善於撫慰士卒,士卒死了脫自己的衣以安殮,傷了親自為他們療傷。光武即位,以王霸懂軍事愛護士兵,可獨任,就拜他為偏將軍,並率領臧宮、陳俊的兵馬,而以臧宮、陳俊為騎都尉。建武二年(26),更封王霸為富波侯。

四年秋,帝幸譙,使霸與捕虜將軍馬武東討周建於垂惠。蘇茂將五校兵四千餘人救建,而先遣精騎遮擊馬武軍糧,武往救之。建從城中出兵夾擊武,武恃霸之援,戰不甚力,為茂、建所敗。武軍奔過霸營,大呼求救。霸曰:"賊兵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乃閉營堅壁。軍吏皆爭之。霸曰:"茂兵精銳,其眾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虜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此敗道也。今閉營固守,示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捕虜無救,其戰自倍。如此,茂眾疲勞,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路潤等數十人斷發請戰。霸知士心銳,乃開營後,出精騎襲其背。茂、建前後受敵,驚亂敗走,霸、武各歸營。賊複聚眾挑戰,霸堅臥不出,方饗士作倡樂。茂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軍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擊也。"霸曰:"不然。蘇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僥一切之勝。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戰,乃引還營。其夜,建兄子誦反,閉城拒之,茂、建遁去,誦以城降。
建武四年(28)秋,光武駕幸譙,使王霸與捕虜將軍馬武東討周建於垂惠。蘇茂率領五校兵四千餘人救援周建,而先派遣精銳騎兵遮擊馬武軍糧,馬武前往救護。周建從城中出兵夾擊馬武,馬武依仗王霸的援助,作戰不甚出力,被蘇茂、周建所擊敗。馬武軍奔過王霸營地,大呼求救。王霸說:“賊兵強盛,出戰必將兩敗,努力而已。”於是關閉營門堅壁而守。軍吏都爭著出戰。王霸說“:蘇茂兵很精銳,其部眾又多,我們的官吏士卒心中恐懼,而捕虜將軍與我軍互相依仗,兩軍不一致,這是失敗的道路。現在閉營固守,表示出不相救援的姿態,賊兵必然乘勝輕進,捕虜將軍眼見沒有救援,必將加倍苦戰。這樣,蘇茂軍眾疲勞,我們攻其疲憊,就可戰勝了。”蘇茂、周建果然集中兵力攻馬武,交戰很久,王霸軍中壯士路潤等數十人截斷頭發請戰。王霸知士卒心銳,就開營後門,出精騎襲擊其背後。蘇茂、周建前後受敵,驚亂敗走,王霸、馬武各歸營。賊兵再聚眾挑戰,王霸堅壁不出,正飽饗士卒作歌舞樂會。蘇茂發箭如雨點一般射向營中,射中王霸麵前的酒樽,王霸安坐不動。軍吏們都說“:蘇茂前日吃了敗仗,現在容易擊破哩。”王霸說“:不然,蘇茂兵遠來,糧食不足,所以幾次挑戰,以求僥幸一時之勝。我今閉營休士,正所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好的戰術哩。”蘇茂、周建求戰不得,就引軍回營。其夜,周建的侄子周誦造**,閉住城門抵抗,蘇茂、周建逃去,周誦舉城投降王霸。

五年春,帝使太中大夫持節拜霸為討虜將軍。六年,屯田新安。八年,屯田函穀關。擊滎陽、中牟盜賊,皆平之。
建武五年(29)春,帝使太中大夫持符節拜王霸為討虜將軍。建武六年(30),屯田新安。建武八年(32),屯田函穀關,擊滎陽、中牟的盜賊,都平定了。

九年,霸與吳漢及橫野大將軍王常、建義大將軍朱祐、破奸將軍侯進等五萬餘人,擊盧芳將賈覽、閔堪於高柳。匈奴遣騎助芳,漢軍遇雨,戰不利。吳漢還洛陽,令朱祐屯常山,王常屯涿郡,侯進屯漁陽。璽書拜霸上穀太守,領屯兵如故,捕擊胡虜,無拘郡界。明年,霸複與吳漢等四將軍六萬人出高柳擊賈覽,詔霸與漁陽太守陳將兵為諸軍鋒。匈奴左南將軍將數千騎救覽,霸等連戰於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斬首數百級。霸及諸將還入雁門,與驃騎大將軍杜茂會攻盧芳將尹由於崞、繁畤,不克。
建武九年(33),王霸與吳漢及橫野大將軍王常、建義大將軍朱祐、破奸將軍侯進等五萬多人,攻擊盧芳將領賈覽、閔堪於高柳。匈奴派遣騎兵助盧芳,漢軍遇到下雨,作戰不利。吳漢回到洛陽,令朱祐屯兵常山,王常屯涿郡,侯進屯漁陽。璽書拜王霸為上穀太守,領屯兵一如過去,捕擊胡虜,無拘於郡界。第二年,王霸再與吳漢等四位將軍以六萬人出高柳擊賈覽,詔令王霸與漁陽太守陳訁斤率軍為諸軍前鋒。匈奴左南將軍率數千騎救賈覽,王霸等與其連戰於平城下,破敵兵,追擊出塞,斬首數百級。王霸及諸將回入雁門,與驃騎大將軍杜茂會攻盧芳將尹由於崞縣、繁..縣,沒有取得勝利。

十三年,增邑戶,更封向侯。是時,盧芳與匈奴、烏恒連兵,寇盜尤數,緣邊愁苦。詔霸將弛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裏。凡與匈奴、烏桓大小數十百戰,頗識邊事,數上書言宜與匈奴結和親,又陳委輸可從溫水漕,以省陸轉輸之勞,事皆施行。後南單於、烏桓降服,北邊無事。霸在上穀二十餘歲。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後數月卒。
建武十三年(37),增加邑戶,更封王霸為向侯。這時,盧芳與匈奴、烏桓連兵,侵掠搶劫更頻繁,邊疆愁苦。詔令王霸率解除枷鎖的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理飛孤道,堆石頭布土方,築起亭障,自代到平城三百多裏。王霸共與匈奴、烏桓大大小小數十百戰,頗識邊防事務,幾次上書說宜與匈奴和親,又呈說運輸可從溫水漕運,以節省陸運轉輸之勞苦,這些都被采納了。後來南單於、烏桓歸降了。北邊安靜無事。王霸在上穀二十多年。建武三十年(54),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59)。以病免職,後數月去世。

子符嗣,徙封軑侯。符卒,子度嗣。度尚顯宗女浚儀長公主,為黃門郎。度卒,子歆嗣。
子王符嗣位,徙封為軼侯。王符卒,子王度嗣位。王度娶顯宗女浚儀長公主,為黃門郎。王度卒,子王歆嗣位。

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也。少好經書。家富給,而遵恭儉,惡衣服。喪母,負土起墳。嚐為部吏所侵,結客殺之。初,縣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憚焉。
祭遵字弟孫,是潁川潁陽人。年輕時喜愛經書。家裏富裕,而祭遵恭謹儉樸,不愛穿華麗衣服。母死後,背土起墳。曾被衙吏欺淩,祭遵結交賓客殺了衙吏。起初,縣中以為他柔弱,以後都害怕他了。

及光武破王尋等,還過潁陽,遵以縣吏數進見,光武愛其容儀,署為門下史。從征河北,為軍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殺之。光武怒,命收遵。時,主簿陳副諫曰:"明公常欲眾軍整齊,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光武乃貰之,以為刺奸將軍。謂諸將曰:"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尋拜為偏將軍,從平河北,以功封列侯。
光武破了王尋等,回往潁陽,祭遵以縣吏身份幾次進見,光武喜愛他的容貌儀表,令他暫為門下吏。從征河北,為軍市令。舍中兒犯了法,祭遵把他殺了。光武發怒,令將祭遵拘捕。這時主簿陳副勸諫說:“明公常想要眾軍整齊,現在祭遵奉行法令不避權勢,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哩。”光武就赦免了他,令他為刺奸將軍。對諸將說“:對祭遵要多加小心!我舍中兒犯法他照樣殺了,對你們是絕不會徇私的。”不久又拜偏將軍,跟從平定河北,以功封為列侯。

建武二年春,拜征虜將軍,定封潁陽侯。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建義大將軍朱祐、漢忠將軍王常、騎都尉王梁、臧宮等入箕關,南擊弘農、厭新、柏華蠻中賊。弩中遵口,洞出流血,眾見遵傷,稍引退,遵呼叱止之,士卒戰皆自倍,遂大破之。時,新城蠻中山賊張滿,屯結險隘為人害,詔遵攻之。遵絕其糧道,滿數挑戰,遵堅壁不出。而厭新、柏華餘賊複與滿合,遂攻得霍陽聚,遵乃分兵擊破降之。明年春,張滿饑困,城拔,生獲之。初,滿蔡祀天地,自雲當王,既執,歎曰:"讖文誤我!"乃斬之,夷其妻子。遵引兵南擊鄧奉弟終於杜衍,破之。
建武二年(26)春,拜為征虜將軍,定封潁陽侯。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建義大將軍朱祐、漢忠將軍王常、騎都尉王梁、臧宮等入箕關,南擊弘農、厭新、柏華蠻中賊。祭遵中了弩箭,傷口流血,眾人看到祭遵受傷,逐漸引退,祭遵呼叫斥罵不止,士卒都加倍苦戰,於是大破賊兵。當時新城蠻中山賊張滿,屯結兵士於險要之處為害人民,詔令祭遵去攻擊,祭遵斷絕了張滿的糧道,張滿幾次挑戰,祭遵堅守壁壘不出。而厭新、柏華的殘餘重新與張滿會合,於是攻下了霍陽聚,祭遵於是分兵予以擊破迫其投降。建武三年(27)春,張滿饑餓困倦,祭遵攻破其城,活捉張滿。起初,張滿祭祀天地,自己說當為王,既被捉,歎道“:讖文誤了我!”於是把他及其妻子兒女都斬了。祭遵引兵南擊鄧奉弟鄧終於杜衍,攻破了。

時,涿郡太守張豐執使者舉兵反,自稱無上大將軍,與彭寵連兵。四年,遵與朱祐及建威大將軍耿弇、驍騎將軍劉喜俱擊之。遵兵先至,急攻豐,豐功曹孟厷執豐降。初,豐好方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係豐肘,雲石中有玉璽。豐信之,遂反。既執當斬,猶曰:"肘石有玉璽。"遵為椎破之,豐乃知被詐,仰天歎曰:"當死無所恨!"諸將皆引還,遵受詔留屯良鄉拒彭寵。因遣護軍傅玄襲擊寵將李豪於潞,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相拒歲餘,數挫其鋒,黨與多降者。及寵死,遵進定其地。
這時涿郡太守張豐捉住使者舉兵造反,自稱無上大將軍,與彭寵連兵。建武四年(28),祭遵與朱祐及建威大將軍耿弇、驍騎將軍劉喜共同攻擊張豐。祭遵兵先到,急攻張豐,張豐的功曹孟..捉住張豐投降。起初,張豐喜好方術,有道士說張豐當做天子,以五彩囊裹著石頭係在張豐的肘子上,說石中有玉璽。張豐相信了,就造反。既被捉當斬,他還說:“肘有玉璽。”祭遵將其石椎破,張豐才知被道士騙了,仰天歎道:“當死無所恨!”諸將都引回,祭遵受詔命留屯良鄉抵拒彭寵。因而派遣護軍傅玄襲擊彭寵部將李豪於潞,大破其軍,斬首千餘級。相拒一年多,幾次挫敗其鋒,彭寵黨徒許多都投降。等到彭寵死,祭遵進軍以平定其地。

六年春,詔遵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漢忠將軍王常、捕虜將軍馬武、驍騎將軍劉歆、武威將軍劉尚等從天水伐公孫述。師次長安,時車駕亦至,而隗囂不欲漢兵上隴,辭說解故。帝召諸將議,皆曰:"可且延囂日月之期,益封其將帥,以消散之。"遵曰:"囂挾奸久矣。今若按甲引時,則使其詐謀益深,而蜀警增備,固不如遂進。"帝從之,乃遣遵為前行。隗囂使其將王元拒隴坻,遵進擊,破之,追至新關。及諸將到,與囂戰,並敗,引退下隴。乃詔遵軍汧、耿弇軍漆,征西大將軍馮異軍栒邑,大司馬吳漢等還屯長安。自是後,遵數挫隗囂。事已見《馮異傳》。
建武六年(30)春,詔令祭遵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漢忠將軍王常、捕虜將軍馬武、驍騎將軍劉歆、武威將軍劉尚等從天水伐公孫述。軍隊停留長安,光武車駕也到了,而隗囂不想讓漢兵上隴,借故推脫以為辭說。光武召集諸將商議。都說“:可以暫時拖延隗囂日月之期,加封他手下的將帥,以促其分散瓦解。”祭遵說:“隗囂懷挾奸謀已久。現在如果按兵不動拖延時日,就會促使他詐謀更深,而使公孫述增加警備,所以不如直接進兵。”光武聽從了,就派遣祭遵為先鋒。隗囂派其將王元拒於隴坻,祭遵進擊,破王元軍,追到新關。等到諸將到,與隗囂戰,都失敗了,引軍退隴。光武詔令祭遵屯軍於..,令耿弇屯軍於漆,令征西大將軍馮異屯軍於..邑,令大司馬吳漢等回軍長安。自此以後祭遵幾次挫敗隗囂。事見《馮異傳》。

八年秋,複從車駕上隴。及囂破,帝東歸過汧,幸遵營,勞饗士卒,作黃門武樂,良夜乃罷。時,遵有疾,詔賜重茵,覆以禦蓋。複令進屯隴下。及公孫述遣兵救囂,吳漢、耿弇等悉奔還,遵獨留不卻。九年春,卒於軍。
建武八年(32)秋,再從光武上隴。等到隗囂破滅,光武東歸經過汧,到祭遵軍營,慰勞飽饗士卒,作黃門武樂,深夜才停止。這時祭遵有病,詔賜厚厚的坐褥,上麵覆蓋著皇帝用的禦蓋。再令他進兵隴下。等到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吳漢、耿弇等全都逃奔而回,隻有祭遵獨留不退卻。建武九年(33)春,在軍中去世。

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褲,布被,夫人裳不加緣,帝以是重焉。及卒,湣悼之尤甚。遵喪至河南縣,詔遣百官先會喪所,車駕素服臨之,望哭哀慟。還幸城門,過其車騎,涕泣不能已。喪禮成,複親祠以太牢,如宣帝臨霍光故事。詔大長秋、謁者、河南尹護喪事,大司農給費。博士範升上疏,追稱遵曰:"臣聞先王崇政,尊美屏惡。昔高祖大聖,深見遠慮,班爵割地,與下分功,著錄勳臣,頌其德美。生則龐以殊禮,奏事不名,入門不趨。死則疇其爵邑,世無絕嗣,丹書鐵券,傳於無窮。斯誠大漢厚下安人長久之德,所以累世十八,曆載數百,廢而複興,絕而複續者也。陛下以至德受命,先明漢道,褒序輔佐,封賞功臣,同符祖宗。征虜將軍潁陽侯遵,不幸早薨。陛下仁恩,為之感傷,遠迎河南,惻怛之慟,形於聖躬,喪事用度,仰給縣官,重賜妻子,不可勝數。送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過存,矯俗厲化,卓如日月。古者臣疾君視,臣卒君吊,德之厚者也。陵遲以來久矣。及至陛下,複興斯禮,群下感動,莫不自勵。臣竊見遵修行積善,竭忠於國,北平漁陽,西拒隴、蜀,先登坻上,深取略陽。眾兵既退,獨守衝難。製禦士心,不越法度。所在吏人,不知有軍。清名聞於海內,廉白著於當世。所得賞賜,輒盡與吏士,身無奇衣,家無私財。同產兄午以遵無子,娶妾送之,遵乃使人逆而不受,自以身任於國,不敢圖生慮繼嗣之計。臨死遺誡牛車載喪,薄葬洛陽。問以家事,終無所言。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後,奏置《五經》大夫。雖在軍旅,不忘俎豆,可謂好禮悅樂,守死善道者也。禮,生有爵,死有諡,爵以殊尊卑,諡以明善惡。臣愚以為宜因遵薨,論敘眾功,詳案《諡法》,以禮成之。顯章國家篤古之製,為後嗣法。"帝乃下升章以示公卿。至葬,車駕複臨,贈以將軍、侯印綬,朱輪容車,介士軍陳送葬,諡曰成侯。既葬,車駕複臨其墳,存見夫人室家。其後會朝,帝每歎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遵之見思若此。
祭遵為人廉潔約束小心,克己奉公,所得賞賜常常盡數給予士卒,家裏沒有私人財產,身穿韋帶布衤誇,蓋布被,夫人的衣服不加彩,帝因此看重他。他死後,憐憫悼念尤甚。祭遵靈柩到河南縣,帝詔遣百官先到治喪場所會齊,光武身著白色喪服駕臨,望著哭泣哀慟。回經城門,閱過喪車,涕泣不能自已。喪禮成,又親自以太牢之禮祭祀,如宣帝辦霍光喪事一樣。詔大長秋、謁者、河南尹護喪事,大司農負責費用。博士範升上疏,追稱祭遵說:“臣聞先王崇高的德政,尊崇美好,扌屏棄醜惡。以前高祖大聖,深見遠慮,分爵割地,與部下分功,把功臣的事跡記載在簿籍上,歌頌他們的美德。在生時以特殊禮節以示寵愛,奏事免於報名,入門不必急走。死了以後封以爵邑,令其無絕嗣位,又頒賜使其世世代代享受特權的契券,使其恩寵傳於無窮。這是我大漢對功臣後代賜給的長久恩德,所以累及十多世,曆數兩百餘年,廢而複興,絕了又為之續嗣。陛下以至德而受命,光大先祖之道,依次表彰輔佐,封賞有功之臣,與祖宗的法度相符合。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不幸早逝。陛下仁恩,為之感傷,遠迎河南。憂傷哀慟,表現於聖躬,治喪用度,由國家獻給,重賜妻子兒女,不可勝數。送給死者有加於生者,厚賻亡者以慰撫親屬,矯正世俗振勵教化,高如日月。古時臣病了君來看望,臣死了君來吊喪,這是深厚的君德。但這種君德遭到破壞已很久了。陛下重新恢複這種儀禮,臣下都為之感動,莫不自相激勵。臣私下看到祭遵修行積善,竭忠於國,北上平定漁陽,西上抗拒隴、蜀,先登隴坻,深取略陽。各路兵馬都退了,而他獨留不退。他能製約駕禦士兵,使他們不逾越法度。他軍隊所在地的官吏民眾,不知軍隊的存在。清名傳播於海內,廉潔清白著名於當世。他所獲得的賞賜,常常盡數分給吏士,身上沒穿過稀貴的衣服,家裏沒有私人財產。同母弟祭午以他無子,為他娶妾送給他,祭遵使人拒不接受,自以為身任國事,不敢貪圖生活考慮繼嗣的私事。臨死前還遺囑叮誡用牛車載靈柩,薄葬洛陽。問他的家事,始終無所言。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祭遵為將軍,選拔人才都用儒術,對酒設樂,必唱雅詩投壺。又為孔子建廟立後,奏置《五經》大夫。雖身在軍旅,不忘祭祀,可說是遵禮儀悅禮樂,死守善道的人了。禮,生時有爵位,死了就應諡封,爵位是用來區分尊卑,諡封是用來明白善惡。臣以為應在祭遵死後,論敘眾多功勞,詳細按照諡法,以古禮成全之。以顯示國家遵守古代章法製度,為後世立定嗣法。”帝於是把範升的奏章下示給公卿。等到安葬,帝車駕再親臨,贈以將軍、侯的印綬,用漆紅了輪子的車子裝著,讓武士們排成軍陣送葬,諡封為成侯。安葬完畢,光武再親臨其墳,妥為安置其夫人家室。其後會朝,帝常歎道:“怎能得到憂國奉公的像祭遵那樣的大臣呢?”祭遵之見思於光武其深如此。

無子,國除。兄午,官至酒泉太守。從弟肜。
無子,封國廢除。兄祭午,官至酒泉太守。

肜字次孫,早孤,以至孝見稱。遇天下亂,野無煙火,而獨在塚側。每賊過,見其尚幼而有誌節,皆奇而哀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