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杜篤王隆夏恭傅毅黃香劉毅李尤蘇順劉珍葛龔王逸崔琦邊韶
(杜篤、王隆、夏恭、傅毅、黃香、劉毅、李尤、蘇順、劉珍、葛龔、王逸、崔琦、邊韶)

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時為禦史大夫。篤少博學,不修小節,不為鄉人所禮。居美陽,與美陽令遊,數從請托,不諧,頗相恨。令怒,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篤於獄中為誄,辭最高,美帝之,賜帛免刑。
◆杜篤傳,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高祖為杜延年,宣帝時做禦史大夫。杜篤年輕時博學多聞,不修小節,鄉裏人對他不怎麼好。居住美陽,與美陽令往來相好,多次請他為自己謀事,美陽令沒有為他辦,恨了他。美陽令一怒之下,收捕了杜篤送京師。正值大司馬吳漢逝世,光武詔令諸儒生為文吊唁,杜篤在獄中做了一篇誄文,辭旨高雅,光武稱讚寫得好,賜帛並免了他的處分。杜篤認為關中內山外河,是先帝的舊京,不應當改建洛邑,於是做了一篇《論都賦》,上奏皇上。杜篤後來出仕郡文學掾,因有眼病,二十多年沒有去京師。杜篤的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有軍事謀略著名。杜篤常歎息道“:杜氏文明善於政治,而杜篤不被任為吏,辛氏秉義有武,而篤又膽小怕事。外內五代,到了我篤這一代衰微了啊!”杜篤的妹妹嫁給扶風馬氏。建新三年,車騎將軍馬防攻擊西羌,請杜篤做從事中郎,在射姑山戰死。杜篤著有賦、誄、吊、書、訁讚、《七言》、《女誡》及雜文,共十八篇。又著《明世論》十五篇。兒子杜顧,豪俠,以經商著名。

篤以關中表裏山河,先帝舊京,不宜改營洛邑,乃上奏《論都賦》曰:
◆王隆傳,王隆字文山,馮翊雲陽人。王莽時,因父親的關係被任為郎,後來逃難河西,任竇融的左護軍。建武中,做新汲縣令。能文章,所著詩、賦、銘、書共二十六篇。先時,王莽末年,沛國史岑子孝也以文章著名,王莽任為謁者,著頌、誄、《複神》、《說疾》共四篇。

臣聞知而複知,是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陳。昔般庚去奢,行儉於亳;成周之隆,乃即中洛。遭時製都,不常厥邑。賢聖之慮,蓋有優劣;霸王之姿,明知相絕。守國之勢,同歸異術;或棄去阻厄,務處平易;或據山帶河,並吞六國;或富貴思歸,不顧見襲;或掩空擊虛,自蜀漢出,即日車駕,策由一卒;或知而不從,久都墝埆。臣不敢有所據。竊見司馬相如、楊子雲作辭賦以諷主上,臣誠慕之,伏作書一篇,名曰《論都》,謹並封奏如左。
夏恭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學《韓詩》、《孟氏易》,門徒常千多人。王莽末年,盜賊蜂起,攻陷郡縣,夏恭因為恩信素著,為大眾所附,擁兵固守,獨得安全。光武即位,表揚他忠義果敢,召授郎中,再升太山都尉。安集百姓,很得百姓的歡心。夏恭擅長寫文章,著賦、頌、詩、《勵學》共二十篇。年四十九,死在任上,諸儒生共同為他起個諡號曰“宣明君”。兒子夏牙,年輕時學家業,著賦、頌、訁讚、誄共四十篇。舉孝廉,死得早,鄉人號曰“文德先生”。

皇帝以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升輿洛邑,巡於西嶽。推天時,順鬥極,排閶闔,入函穀,觀厄於崤、黽,圖險於隴、蜀。其三月丁酉,行至長安。經營宮室,傷湣舊京,即詔京兆,乃命扶風,齋肅致敬,告覲園陵。淒然有懷祖之思,喟乎以思諸夏之隆。遂天旋雲遊,造舟於渭,北<方亢>涇流。千乘方轂,萬騎駢羅,衍陳於岐、梁,東橫乎大河。瘞後土,禮邠郊。其歲四月,反於洛都。明年,有詔複函穀關,作大駕宮、六王邸、高車廄於長安。修理東都城門,橋涇、渭,往往繕離觀。東臨霸、滻,西望昆明,北登長平,規龍首,撫未央,覛平樂,儀建章。
◆傅毅傳,傅毅字武仲,扶風茂陵人。年輕時就博聞強記。永平中,在平陵學章句,曾作《迪誌詩》。傅毅認為顯宗求賢不認真,沒有真心實意,有才能、有學問的人,大多隱居不出,因此寫了一篇《七激》諷諫顯宗。建初中,肅宗廣泛地羅致文學之士,任傅毅為蘭台令史,授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同掌管校正群書。傅毅認為孝明皇帝功德最高,但是廟頌沒有,於是仿效《清廟》作《顯宗頌》十篇上奏皇帝,由是他的文雅在朝廷顯彰著名。車騎將軍馬防,作為外戚,極為尊重,請傅毅任軍司馬,以師友的禮對待他。馬氏敗,被免官回鄉裏。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又請傅毅為主記室,崔駰為主簿。竇憲升大將軍,再以傅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竇憲大將軍府掾,文章之盛,當時第一。傅毅死得早,著詩、賦、誄、頌、祝文、《七激》、連珠共二十八篇。

是時山東翕然狐疑,意聖朝之西都,懼關門之反拒也。客有為篤言:“彼埳井之潢汙,固不容夫吞舟;且洛邑之渟瀯,曷足以居乎萬乘哉?鹹陽守國利器,不可久虛,以示奸萌。”篤未甚然其言也,故因為述大漢之崇,世據雍州之利,而今國家未暇之故,以喻客意。曰:
◆黃香傳,黃香字文強,江夏郡安陸縣人。九歲失母,思念至極,形容憔悴,幾乎死掉。鄉人稱讚他是個孝子。十二歲時,太守劉護聽說了,召他去,叫“門下孝子”,十分喜歡他,敬重他。黃香家境清貧,家裏沒有仆妾,自己操勞,盡心奉養,並且廣泛地誦習經典,研究道術,文章也寫得好。京師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最初任郎中,元和元年(84),肅宗詔命黃香到東觀,黃香讀了未曾見過的書。黃香後來請假,回京師時,千乘王行加冠禮,皇帝在中山府第,召黃香至殿下,回顧諸王說“:這就是‘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啊。”左右的人沒有不為之另眼相看。後來又召到安福殿談政事,授尚書郎,多次陳述朝廷得失,賞賜增加。曾經一個人宿於台上,白天黑夜不離宮門。皇帝聽說了,表揚他。永元四年(92),授左丞,功滿應當升遷,和帝留他,增加了俸祿。六年(94),升到尚書令。後來任為東郡太守,黃香上疏辭讓說“:我是江淮地方一個孤苦微賤、愚蔽無知的小人,經學品行能力,沒有可以稱說的。遭遇太平盛世,得了先人的餘福,因此能夠在弱冠之時特蒙皇上征用,連續升遷,以至尚書。至今沒有纖微的功勞可以稱述,應該報恩效死,不料又出於意外,命為京師近郡太守,位尊千裏。我聽說根據人的能力授官,工作就做得好,按功勞封爵,賢愚就各得其所。我黃香是個無名小卒,出身諸生,守郡從政,本不勝任。真恐因為糊塗,辜負皇上的恩德。又想尚書令職務最為機密尊貴,也不是我黃香所應當長期擔任的。接了皇上的詔書,誠惶誠恐,不知怎麼辦才好。我黃香年紀輕,正好驅使。願乞施恩,留作冗官,督責小職,在宮廷裏作上些雜事,實現我黃香的螻蟻一樣的小誌,這是我至死的大願,死後極大的光榮。”皇帝也很愛黃香能幹,又長時間研習曆史舊事,仍然留任尚書令,增加俸祿二千石,賜錢三十萬,從這以後掌管機要,極為親信他,重用他。黃香也勤勤懇懇工作,操心國事和操心家事一樣。十二年(100),東平、清河報告朝廷卿仲遼等人謠言惑眾,牽連近千人。黃香分別據實上奏,救活了不少人。郡國疑案,往往從輕處理,愛惜人命,隻恐做不到。又通曉熟習邊防事務。調度軍政,都很適當。皇帝知道他勤勞為國,多次賞賜,有病慰問,賜醫藥。在位推薦頗多,皇帝對他十分寵信,輿論譏他親幸得過了頭。延平元年(106),升魏郡太守。郡裏原有內外園田,常與人分種,一年收穀幾千斛。黃香說:“《田令》‘商人不務農’,《王製》‘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工資的人,不與百姓爭利。”一進郡就把內外園田出租給人耕種。這年遭了水災,百姓饑荒,他於是把工資及所得的賞賜,分給貧者,豐富戶也各出義穀,補公家貸放的不足,饑民獲得保全。後來因水潦免官,幾個月後,卒於家。所著賦、箋、奏、書、令共五篇。兒子黃瓊另有傳。

昔在強秦,爰初開畔,霸自岐、雍,國富人衍,卒以並兼,桀虐作亂。天命有聖,托之大漢。大漢開基,高祖有勳。斬白蛇,屯黑雲,聚五星於東井,提幹將而嗬暴秦。蹈滄海,跨昆侖,奮彗光,掃項軍,遂濟人難,蕩滌於泗、沂。劉敬建策,初都長安。太宗承流,守之以文。躬履節儉,側身行仁,食不二味,衣無異采。賑人以農桑,率下以約已,曼麗之容不悅於目,鄭、衛之聲不過於耳,佞邪之臣不列於朝,巧偽之物不鬻於市,故能理升平而刑幾措。富衍於孝、景,功傳於後嗣。
◆劉毅傳,劉毅,北海敬王的兒子。先封平望侯,永元中,獲罪罷了他的封爵。劉毅年輕時以有文學辯論之才著名。元初元年,上《漢德論》及《憲論》十二篇。當時劉珍、鄧耽、尹兌、馬融共同上書稱劉毅寫得好,安帝嘉獎他,賜錢三萬,授議郎。

是時,孝武因其餘財府帑之蓄,始有鉤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仇。遂命票騎,勤任衛青,勇惟鷹揚,軍如流星,深之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連,橫分單於,屠裂百蠻。燒罽帳,係閼氏,燔康居,灰珍奇,椎鳴鏑,釘鹿蠡,馳坑岸,獲昆彌,虜亻數侲,驅騾驢,禦宛馬,鞭駚騠。拓地萬裏,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據守敦煌。並域屬國,一郡領方。立侯隅北,建護西羌。捶驅氐、僰,寥狼卭、筰。東摩烏桓,蹂轔濊貊。南羈鉤町,水劍強越。殘夷文身,海波沫血。郡縣日南,漂概朱崖。部尉東南,兼有黃支。連緩耳,瑣雕題,摧天督,牽象犀,椎蚌蛤,碎琉璃,甲玳瑁,戕觜觿。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非夫大漢之世盛,世借雍土之饒,得禦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故創業於高祖,嗣傳於孝惠,德隆於太宗,財衍於孝景,威盛於聖武,政行於宣、元,侈極於成、哀、祚缺於孝平。傳世十一,曆載三百,德衰而複盈,道微而複章,皆莫能遷於雍州,而背於鹹陽。宮室寢廟,山陵相望,高顯弘麗,可思可榮,羲、農已來,無茲著明。
◆李尤傳,李尤字伯仁,廣漢雒縣人。年輕時以文章著名。和帝時,侍中賈逵薦李尤有司馬相如、揚雄的風格,召到東觀,受詔命作賦,授蘭台令史。稍稍升遷,至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仆射劉珍等共著《漢記》。後來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李尤上書勸諫。順帝立,升樂安相。年八十三歲逝世,所著詩、賦、銘、誄、頌、《七歎》、《哀典》共二十八篇。李尤同郡人李勝,也有文才,任東觀郎,著賦、誄、頌、論數十篇。

夫雍州本帝皇所以育業、霸王所以衍功,戰士角難之場也。《禹貢》所載,厥田惟上。沃野千裏,原隰彌望。保殖五穀,桑麻條暢。濱據南山,帶以涇、渭,號曰陸海,蠢生萬類。楩楠檀柘,蔬果成實。畎瀆潤淤,水泉灌溉,漸澤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畝價一金。田田相如,鐇株林。火耕流種,功淺得深。既有蓄積,厄塞四臨:四被隴、蜀,南通漢中,北據穀口,東阻嶔岩。關函守堯,山東道窮;置列汧、隴,壅偃西戎;拒守褒斜,嶺南不通;杜口絕津,朔方無從。鴻、渭之流,徑入於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東綜滄海,西綱流紗;朔南暨聲,諸夏是和。城池百尺,厄塞要害。關梁之險,多所衿帶。一卒舉礧,千夫沉滯;一人奮戟,三軍沮敗。地勢便利,介胄剽悍,可與守近,利以攻遠。士卒易保,人不肉袒。肇十有二,是為贍腴。用霸則兼並,先據則功殊;修文則財衍,行武則士要;為政則化上,篡逆則難誅;進攻則百克,退守則有餘:斯固帝王之淵囿,而守國之利器也。
◆蘇順傳,蘇順字孝山,京兆霸陵人。和帝安帝時,以才學著名。喜養生之術,隱居求道。到了晚年才出仕,授郎中,死在任上。所著賦、論、誄、哀辭、雜文共十六篇。當時三輔人才很盛,扶風曹眾、伯師也有才學,著誄、書、論四篇。又有曹朔,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作《漢頌》四篇。

逮及亡新,時漢之衰,偷忍淵囿,篡器慢違,徒以勢便,莫能卒危。假之十八,誅自京師。天畀更始,不能引維。慢藏招寇,複致赤眉。海內雲擾,諸夏滅微。群龍並戰,未知是非。於時聖帝,赫然申威,荷天人之符,兼不世之姿。受命於皇上,獲助於靈祇。立號高邑,搴旗四麾。首策之臣,運籌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師之攸向,無不靡披。蓋夫燔魚剸蛇,莫之方斯。大呼山東,響動流沙。要龍淵,首鏌鋣,命騰太白,親發狼、弧。南禽公孫,北背強胡,西平隴、冀,東據洛都。乃廓平帝宇,濟蒸人於塗炭,成兆庶之亹亹,遂興複乎大漢。
◆劉珍傳,劉珍字秋孫(一作秘孫),名寶,南陰郡蔡陽縣人。年輕時好學。永初中,為謁者仆射。鄧太後詔使與校書劉..馬餘、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理脫落、錯誤,改正文字。永寧元年(120),太後又令劉珍與劉..馬餘作建武以來名臣傳記,升侍中、越騎校尉。延光四年(125),授宗正。第二年,調衛尉,死在任上。著誄、頌、連珠共七篇。又撰《釋名》三十篇,以弄清萬物的名稱。

今天下新定,矢石之勤始瘳,而主上方以邊垂為憂,忿葭萌之不柔,未遑於論都而遺思雍州也。方躬勞聖思,以率海內,厲撫名將,略地疆外,信威於征伐,展武乎荒裔。若夫文身鼻飲緩耳之主,椎結左衽鐻鍝之君,東南殊俗不羈之國,西北絕域難製之鄰,靡不重譯納貢,請為籓臣。上猶謙讓,而不伐勤。意以為獲無用之虜,不如安有益之民;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遠救於已亡,不若近而存存也。今國家躬修道德,吐惠含仁,湛恩沾洽,時風顯宣。徒垂意於持平守實,務在愛育元元,苟有便於王政者,聖主納焉。何則?物罔挹而不損,道無隆而不移,陽盛則運,陰滿則虧,故存不忘亡,安不諱危,雖有仁義,猶設城池也。
◆葛龔傳,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和帝時,以擅長文章、書記著名。性情慷慨壯烈,勇力過人。安帝永初中,舉孝廉,為太官丞,上對國家有利應做的事四條,授蕩陰令。征召太尉府,因病不去。州舉茂才,任臨汾令。在所任的蕩陰、臨汾兩縣,都有政績,為人稱讚。著文、賦、碑、誄、書記共十二篇。

客以利器不可久虛,而國家亦不忘乎西都,何必去洛邑之渟瀯與?
◆王逸傳,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著《楚辭章句》行於世。其賦、誄、書、論及雜文共二十一篇。又作《漢詩》一百二十三篇。兒子王延壽,字文考,有美才。年輕時遊魯國,作《靈光殿賦》。後來蔡邕也作此賦,未作成,及見延壽作的,非常讚賞,於是自己就不作了。曾經作了個奇怪的夢,很不快意,就作了一篇《夢賦》來勉勵自己。後來落水溺死,時年才二十幾歲。

篤後仕郡文學掾。以目疾,二十餘年不窺京師。
◆崔琦傳,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人,濟北相崔瑗的先人。年輕時在京師遊學,以文章博通著名。先舉孝廉,為郎。河南尹梁冀聽說崔琦有才華,要求與他交為朋友。梁冀多行不法,崔琦多次引用古今成敗事勸戒他,梁冀不能接受,於是作《外戚箴》。崔琦因為自己的話不被梁冀采納,很失意,又作《白鵠賦》勸他。梁冀看了,叫了崔琦問道:“百官內外,各人有各人所管的事,天下這麼廣闊,難道隻有我們特別壞嗎?你未免刺激得太過了一點吧!”崔琦回答道“:以前管仲做齊國的宰相,願聽勸諫的話;蕭何輔佐漢高祖,設立了書記過失的官吏。現在將軍是幾代的宰相,任比伊尹、周公,但是德政不顯著,老百姓困苦不堪,你不能結納貞良之士,挽救禍敗,反而想不讓人說話,杜蔽主上的耳朵,莫是要使玄黃改色,馬鹿變形嗎?”梁冀沒有話回答,就打發崔琦回去了。後來被任為臨濟長,不敢去任職,解印綬走了。梁冀令刺客暗暗地把他殺掉。刺客看見崔琦在陌上耕田,懷裏裝著一冊書,休息時就臥在壟上吟詠。刺客可憐他,用實話告訴崔琦,說“:梁將軍要我把你殺了,你是一個賢人,我不忍下手,你應趕快逃走,我也從此跑了算了。”崔琦得以脫走,梁冀後來終於還是把他逮捕殺了。所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谘》、《七言》,共十五篇。

篤之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武略稱。篤常歎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篤不任為吏;辛氏秉義經武,而篤又怯於事。外內五世,至篤衰矣!”
◆邊韶傳,邊韶字孝先,陳留郡浚儀縣人。以寫文章著名,教授學生幾百人。邊韶有口才,曾經白天假臥,學生們暗暗地嘲笑道“: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隻想眠。”邊韶悄悄地聽了,應時回答道:“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隻想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笑他的學生,慚愧無地自容。邊韶的才華敏捷,大多如此。桓帝時,任臨潁侯相,征授大中大夫,在東觀從事著作。再升北地太守,入朝授尚書令。後來做陳相,死在任上。著詩、頌、碑、銘、書、策共十五篇。

女弟適扶風馬氏。建初三年,車騎將軍馬防擊西羌,請篤為從事中郎,戰沒於射姑山。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