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故援再世不顯。援三兄況、餘、員,並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
(馬援)

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誌,諸兄奇之。嚐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會況卒,援行服期年,不離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後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百家。轉遊隴漢間,常謂賓客曰:“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穀數萬斛。既而歎曰:“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馬援傳

王莽末,四方兵起,莽從弟衛將軍林廣招雄俊,乃辟援及同縣原涉為掾,薦之於莽。莽以涉為鎮戎大尹,援為新成大尹。及莽敗,援兄員時為增山連率,與援俱去郡,複避地涼州。世祖即位,員先詣洛陽,帝遣員複郡,卒於官。援因留西州,囂隗甚敬重之,以援為綏德將軍,與決籌策。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他的先祖趙奢為趙將,爵號馬服君,子孫因以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遷到茂陵。曾祖父馬通,以功封為重合侯,因兄長何羅謀反遭連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及父輩不得為顯官。馬援的三個哥哥馬況、馬餘、馬員都有才能,王莽時都為二千石。馬援十二歲時就成了孤兒,年少而有大誌,幾個哥哥認為他很奇特。曾教他學齊詩,但馬援心誌不能拘守於章句之間,就辭別兄長馬況,想到邊郡去耕作放牧。馬況說:“你有大才,當晚些時才能成。好的工匠不告訴人以大木材,暫且聽從你所喜愛。”適逢馬況去世,馬援身著喪服一周年,不離開墓所;敬侍寡嫂,不結好發戴好帽就不進廬舍。後來作了郡的督郵,解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馬援可憐他將他放了,就逃亡北地。

是時,公孫述稱帝於蜀,囂使援往觀之。援素與述同裏閈,相善,以為既至當握手歡如平生,而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製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賓客皆樂留,援曉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赦免後,就留下牧畜,賓客們多歸附於他,於是擁役屬數百家。轉遊隴漢間,常對賓客們說:“大丈夫的誌氣,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因從事耕作放牧致有牛馬羊數千頭,穀數萬斛。既而又歎道“: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於是將財產盡分散給了哥哥和故舊。身上穿著羊裘皮褲過日子。

建武四年冬,囂使援奉書洛陽。援至,引見於宣德殿。世祖笑謂援曰“卿遨遊二帝間,今見卿,使人大慚。”援頓首辭謝,因曰:“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帝複笑曰:“卿非刺客,顧說客耳。”援曰:“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壯之。援從南幸黎兵,轉至東海。及還,以為待詔,使太中大夫來歙持節送援西歸隴右。
王莽末,四方兵起,王莽從弟衛將軍王林廣招英雄豪傑,就征馬援及同縣原涉為掾吏,推薦給王莽。王莽以原涉為鎮戎大尹,以馬援為新成大尹。等到王莽敗,馬援的哥哥馬員這時為增山連率,與馬援都離開郡,又逃避到涼州。世祖即位,馬員先到洛陽,帝遣馬員回去仍為增山連率,死於官。馬援因而留在西州,隗囂很敬重他,以他為綏德將軍,與他共同籌劃決策。這時公孫述稱帝於蜀,隗囂派馬援去蜀觀察。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素來相好,以為他去後公孫述會與他握手像過去一樣高興,而這次公孫述卻盛陳禦林軍,引馬援相見,交拜完畢,把馬援引至館舍,再為馬援製都布衣,給他帽子,會見百官在宗廟中,立上舊交的座位。公孫述擁著皇帝用的鑾旗和旄騎,左右侍衛之人全都像皇帝一樣上車,屈身如磬而入,掌管儀禮和宴會的官員都很多,想授予馬援以封侯大將軍爵位。賓客們都樂於留下,馬援曉示眾人說:“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殷勤禮讓以迎國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敗,反修飾邊幅,像木偶一樣,此子何足以久留天下的人才呢?”因而辭歸。告隗囂說“:公孫述隻不過是個井底之蛙,而他卻妄自尊大,您不如專意經營東方。”

隗囂與援共臥起,問以東方流言及京師得失。援說囂曰:“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接宴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囂曰:“卿謂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囂意不懌,曰:“如卿言,反複勝邪?”然雅信援,故遂遣長子恂入質。援因將家屬隨恂歸洛陽。居數月而無它職任。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建武四年(28)冬,隗囂使馬援奉書到洛陽。馬援到,帝在宣德殿接見他。世祖出迎,笑著對馬援說:“你奔走周旋於二帝之間,現在見到你,使人大感慚愧。”馬援叩頭辭謝。因而說“:現在的世界,不獨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呢。我與公孫述同縣,年少時相友善,我前次去蜀,公孫述令近臣持戟衛於兩側而後召我進見。我今遠來,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而如此粗心?”帝又笑道“:你不是刺客,不過是個說客罷了。”馬援說“:天下反反複複,竊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今見陛下,寬宏大量,與高祖一樣,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甚讚其言。馬援從帝到黎丘,又轉到東海。回後,讓他暫時待命,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送馬援西歸隴右。隗囂與馬援同臥同起,問他在東方聽到的消息及京師方麵的得失。馬援對隗囂說:“前次到朝廷,帝十多次接見我,每次與帝宴間談話,從夜談到清晨,帝的才能勇略,不是別人所能匹敵的,且坦白誠懇,無所隱瞞。胸懷闊達而有大節,大抵與高帝相同,而其經學之淵博,處理政事和文章辭辯,在前世無人可比。”隗囂說:“你說,他比高帝怎麼樣?”馬援說“:不如。高帝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為;而光武喜愛政事,處理政務能恰如其份,又不喜歡飲酒。”隗囂不高興,說“:像你這樣說,光武倒勝過高祖了?”然而極為信任馬援,因而派遣長子隗恂到京師作為人質。

會隗囂用王元計,意更狐疑,援數以書記責譬於囂,囂怨援背己,得書增怒,其後遂發兵拒漢。援乃上疏曰:“臣援自念歸身聖朝,奉事陛下,本無公輔一言之薦,左右為容之助。臣不自陳,陛下何因聞之。夫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與人怨不能為人患,臣所恥也。故敢觸冒罪忌,昧死陳誠。臣與隗囂,本實交友。初,囂遣臣東,謂臣曰:'本欲為漢,願足下往觀之。於汝意可,即專心矣。'及臣還反,報以赤心,實欲導之於善,非敢譎以非義。而囂自挾奸心,盜憎主人,怨毒之情遂歸於臣。臣欲不言,則無以上聞。願聽詣行在所,極陳滅囂之術,得空匈腹,申愚策,退就隴畝,死無所恨。”帝乃召援計事,援具言謀畫。因使援將突騎五千,往來遊說囂將高峻、任禹之屬,下及羌豪,為陳禍福,以離囂支黨。
馬援因此攜家屬隨隗恂同歸洛陽。住了幾個月沒有接到新的任命。馬援以三輔地廣土沃,而所帶賓客雜多。就上書請求在上林苑中屯田。光武準許了。適逢隗囂用王元計,更加狐疑起來,馬援幾次用書文責讓曉諭隗囂。隗囂恨馬援背叛了他,得信後更增仇怨,後來就發兵拒漢。馬援就向光武上疏說“:我自念歸身聖朝,敬侍陛下,本來沒有三公輔相一句話的推薦,也沒有左右的人為我先言。我自己不說,陛下何能聽到。居前不能令人分高低,居後不能令人分輕重。招人怨不能為人患,這是臣感到羞恥的。所以敢於觸冒罪忌,冒死陳述至誠。我與隗囂,本來是朋友。當初,隗囂派臣來洛陽,對我說:‘本來是想為漢,請你先去看看,如果你以為可以,我就專心事漢了。’等到我回去,以赤心報隗囂,想真心實意誘導他從善,不敢挑唆他以為不義之舉。而隗囂自挾奸心。私下憎恨陛下,而把這種怨恨之情歸結到我身上。我如果不說,意見就無從上達。我願親到你那裏,陳述消滅隗囂的策略,能夠把想說的話統統說完,申述我的淺見,然後退回老家去種田,死無所恨。”帝於是召馬援議事,馬援為之出謀劃策。因此使馬援率領突擊騎兵五千,往來遊說隗囂將領高峻、任禹之屬,下及羌中的英傑,為他們剖析形勢說明禍福,以離間隗囂的黨羽。馬援又寫信給隗囂將楊廣,要楊廣去勸導隗囂。說“:春卿無恙。前在冀南分別,一直未通音信。馬援乘間回到長安,因此留在上林。我見四海已定,兆民同心,而隗囂閉拒背叛,為天下所指射。時常害怕海內對他恨之切齒,恨不得要將他殺了分屍,所以寫信給他。戀戀之情,以致惻隱之計。聽說隗囂歸罪於我,而接受王元奸邪之說,自以為函穀關以西,舉足可定,以現在的形勢來看,究竟怎樣呢?馬援曾到河內,看望伯春,見到其奴吉從西方回來,說伯春小弟仲舒望見吉,想問伯春有沒有意外,竟不能講話,早晚號泣,婉轉風塵之中。又說他家悲愁的情況,不可言說。怨與仇可刺而不可毀,馬援聽了,不知不覺也泣下了。

援又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於囂,曰:
馬援素知隗囂孝愛,雖曾參、閔子蹇也不會超過他。對親孝順的人豈能不對兒子慈愛呢?哪有忍心讓兒子身帶刑枷,而為父親的還在強橫妄作,像樂羊一樣忍心吃用兒子的肉做成的羹湯呢?隗囂平生自己說他之所以擁兵眾,隻是想保全父母之國而使先人墳墓完整,又說苟且厚待士大夫罷了。而現在想保全的將要破亡了,想完整的也將毀掉了,想厚待的將反而薄待了。隗囂曾經挫辱過公孫述而不接受公孫述的封賜,現在則與公孫述同流合汙,還想歸附於他,不感到難為情嗎?假若公孫述要隗囂送兒子到洛陽當人質,他從何處得兒子呢?以前公孫述想封你為王,你拒不接受,現在老了,倒還想低著頭與小兒輩們共槽而食,並肩側身於怨家的朝廷嗎?男兒淹死為什麼拘束於遊泳呢?現在國家對你有深意,你應當使牛孺卿與各位耆老大人共同說服隗囂,如計劃不被接受,就可以引領而去了。前展閱地圖,見天下郡國共一百零六所,奈何想以區區的兩個邦以抵擋天下的一百零四個邦呢?你事隗囂,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以君臣而言,應當麵諫爭議;以朋友而言,應當商量切磋。豈有明知其不能成功,而軟弱不敢開口,叉手跟著他刑及父母兄子呢?如現在計劃成功,待遇還是優厚的;失了這個機會,就很可惜了。且來君叔是天下的信士,朝廷敬重他,他時常為西州說話,有依依不舍之情。我猜想朝廷,尤其想立信於此事,必不至於負約。馬援不會久留,願你快點回信。”楊廣竟然不答複。

春卿無恙,前別冀南,寂無音驛。援間還長安。因留上林。竊見四海已定,兆民同情,而季孟閉拒背畔,為天下表的。常懼海內切齒,思相屠裂,故遺書戀戀,以致惻隱之計。乃聞季孟歸罪於援,而納王遊翁諂邪之說,自謂函穀以西,舉足可定,以今而觀,竟何如邪?援間至河內,過存伯春,見其奴吉從西方還,說伯春小弟仲舒望見吉,欲問伯春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又說其家悲愁之狀,不可言也。夫怨仇可刺不可毀,援聞之,不自知泣下也。援素知季孟孝愛,曾、閔不過。夫孝於其親,豈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季孟平生自言所以擁兵眾者,欲以保全父母之國而完墳墓也,又言苟厚士大夫而已。而今所欲全者將破亡之,所欲完者,將毀傷之,所欲厚者將反薄之。季孟嚐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陸陸,欲往附之,將難為顏乎?若複責以重質,當安從得子主給是哉!往時子陽獨欲以王相待,而春卿拒之;今者歸老,更欲低頭與小兒曹共槽櫪而食,並肩側身於怨家之朝乎?男兒溺死何傷而拘遊哉!今國家待春卿意深,宜使牛孺卿與諸耆老大人共說季孟,若計畫不從,真可引領去矣。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奈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言君臣邪,固當諫爭;語朋友邪,應有切磋。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及今成計,殊尚善也;過是,欲少味矣。且來君叔天下信士,朝廷重之,其意依依,常獨為西州言。援商朝廷,尤欲立信於此,必不負約。援不得久留,願急賜報。
八年(32),帝親自西征隗囂,到達漆縣,各將領都認為王師重要,不宜深入險阻,計劃猶豫不決。召馬援,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就告以大家議論的意見征求他的決策。馬援因此說隗囂將帥有土崩瓦解之勢,進兵就有必破之狀。並在帝麵前聚米以為山穀模型,指畫形勢,指出眾軍應從哪條山道進去又從哪條山道出來,分析曲折,明明白白。帝說“:敵虜已在我眼中了。”第二天早晨,就進軍到第一,隗囂眾大潰。

廣竟不答。
九年(33),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助來歙監諸將平定涼州。自王莽末年,西羌侵犯邊境,就移居塞內,金城屬縣多被羌人占有。來歙奏言隴西被侵殘地,非馬援不能定。十一年夏,璽書拜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就發步兵騎兵三千人,擊破先零羌於臨洮,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餘頭。守塞羌八千多人向馬援投降。有各族數萬人,屯聚攻擊掠奪,拒守浩..隘。馬援與揚武將軍馬成發起攻擊。羌於是將其妻子輜重移阻於允吾穀,馬援偷偷走小路,突然襲擊其營。羌人大驚,再遠遷到唐翼穀中,馬援再追擊。羌引精兵屯北山上,馬援陳軍向上,而分遣數百騎繞到羌兵背後,乘夜放火,擊鼓呼叫,羌兵大潰,共斬首千餘級。馬援以兵少,不得窮追,收其糧穀畜產而回。馬援被羌人射穿小腿,帝以璽書慰勞,賜牛羊數千頭,馬援盡分發給各賓客。這時,朝臣以金城在破羌之西,路途遙遠又多盜寇,商議想放棄掉。馬援上書說,破羌以西城多完好牢固,易於防守;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讓羌人在湟中,那就為害不止,不可放棄。帝同意,於是詔武威太守,令在武威的金城客民都回金城去。歸者三千餘口,使他們都回到自己原來的舊邑去。馬援奏表他們派置長吏,修繕城郭,建立小城鎮,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得以安居樂業。又遣羌族富豪楊封曉諭勸說塞外羌民,都來和親。又武都氏人背叛公孫述來投降的,馬援都奏請恢複他們的侯王君長,賜給印綬,帝都照準。撤消馬成軍。

八年,帝自西征囂,至漆,諸將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計冘豫未決。會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議質之。援因說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於帝前聚米為山穀,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帝曰:“虜在吾目中矣。”明旦,遂進軍至第一,囂眾大潰。
十三年(37),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族為寇,殺長吏。馬援率領四千餘人攻擊他們,到了氐道縣,羌在山上,馬援軍占據有利地形,奪了羌軍的水草,不與他們交戰,羌軍就窮困了,富豪們率領數十萬戶逃出塞外,諸族萬餘人全部投降,於是隴右就清靜了。馬援注重廣開恩信,寬以待下,按職務任吏,而他自己則隻抓大事而已。賓客故人,日漸集中到他的門下。屬官們有時談到外麵的事,馬援總是說:“這是長史、掾史們的任務,不用告訴我。哀憐老子,使得清閑遊樂。如果是大姓欺侮小民,狡黠的羌民不服從,那是太守的事罷了。”鄰縣曾有報仇的,吏民們驚慌失措說是羌民造**了,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長登門,請求閉城門發兵討伐,這時馬援正與賓客飲酒,大笑說:“燒羌怎敢再來進犯我。曉諭狄道長回去守舍,膽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後來風波平靜了,郡中人對馬援的膽識都口服心服。他在隴西視事六年,征召回去拜為虎賁中郎。

九年,拜援為太中大夫,副來歙監諸將平涼州。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虜有。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十一年夏,璽書拜援隴西太守。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於臨氵兆,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餘頭。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詣種有數萬,屯聚寇抄,拒浩亹隘。援與揚武將軍馬成擊之。羌因將其妻子輜重移阻於允吾穀,援乃潛行間道,掩赴其營。羌大驚壞,複遠徙唐翼穀中,援複追討之。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陳軍向山,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噪,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援以兵少,不得窮追,收其穀糧畜產而還。援中矢貫脛,帝以璽書勞之,賜牛、羊數千頭,援盡班諸賓客。
起先,馬援在隴西時曾上書,說應當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朝廷將此事轉交給太尉、司徒、司空設立的府署辦理,三府奏報認為不可,此事就被擱置下來,等到馬援回京師,從公府求得以前三府的奏書,辯論十多條,隨牒解釋,再上表章申述理由。帝同意了,天下賴其方便。

是時,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塗遠多寇,議欲棄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帝然之,於是詔武威太守,令悉還金城客民。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又遣羌豪楊封譬說塞外羌,皆來和親。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複其侯王君長,賜印綬,帝悉從之。乃罷馬成軍。
馬援自回到京師,多次被召見。馬援為人注意修飾須發,眉目容貌如畫。善與人對答,特別長於講述前世故事。每每講到三輔長者,下至鄉裏少年,都很動聽。自皇太子、諸王的侍從們聽到,莫不豎耳愛聽而忘倦。又善於用兵方策,帝曾說:“伏波論兵,與我意見相合。”每有出謀劃策,沒有不被采納的。起初,卷人維汜,妖言惑眾說自己是神,有弟子數百人,都坐罪殺頭。後來弟子李廣等宣言維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

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授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於是隴右清靜。
十七年(41),就糾集徒黨,攻下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朝廷派謁者張宗率兵數千人討伐,又被李廣打敗。於是派馬援組織諸郡的兵,共一萬多人,擊破李廣等並將他斬首。又交阝止女子征側及妹征貳造**,攻下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蠻夷都響應她,侵掠嶺外六十餘城,征側自立為王。於是以皇帝璽書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總樓船將軍段誌等南征交阝止。軍到合浦而段誌病逝,詔馬援統率其兵。於是緣海路前進,隨山開道千餘裏。

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賓客故人,日滿其門。諸曹時白外事,援輒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遨遊。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縣嚐有報仇者,吏民驚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長詣門,請閉城發兵。援時與賓客飲,大笑曰:“燒虜何敢複犯我。曉狄道長歸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後稍定,郡中服之。視事六年,征入為虎賁中郎將。
十八年(42)春,軍到流泊上,與賊接戰,攻破賊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追征側等至禁溪,幾次打敗賊軍,賊於是分散逃走。

初,援在隴西上書,言宜如舊鑄五銖錢。事下三府,三府奏以為未可許,事遂寢。乃援還,從公府求得前奏,難十餘條,乃隨牒解釋,更具表言。帝從之,天下賴其便。援自還京師,數被進見。為人明須發,眉目如畫,閑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輔長者,下至閭裏少年,皆可觀聽。自皇太子、諸王侍聞者,莫不屬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嚐不用。
第二年(43)正月斬征側、征貳,把首級帶到洛陽。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就殺牛斟酒,慰勞軍士。從容地對官屬們說:“我的從弟少遊常哀我慷慨多大誌,說‘士生一世,隻要有吃有穿,能乘坐在沼澤中行走的短轂車,駕禦著行動緩慢的馬,做一個郡的掾史,守住祖先的墳墓,鄉裏人都稱讚說是個好人,這樣就可以了。至於追求更多的東西,那就是自找苦吃了。’當我在浪泊、西裏之間,賊未滅之時,下麵是水上麵是霧,毒氣熏蒸,仰望天上巨鷹踮踮墜落水中,回想少遊平生對我說的話,真不知怎樣才能得到呢!如今幸賴大家的共同努力,被蒙大恩,僥幸在諸君之先封侯晉爵,我真是既高興又慚愧啊。”吏士們都伏地稱萬歲。馬援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兩萬多人,進擊九真賊征側餘黨都羊等,從無功到居風,斬獲五千多人,嶺南全部平定。馬援奏言西於縣有三萬二千戶,邊界離縣庭一千多裏,請分劃為封溪、望海二縣,帝同意了。馬援每到一處都為郡縣治城郭,挖渠灌溉,以利其民。又奏明越律與漢律不完全相同的十幾件事,與越人申明舊的製度來加以約束,自此以後駱越都遵守馬將軍舊製。

初,卷人維汜,訞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十七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晥城,殺晥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遣謁者張宗將兵數千人討之,複為廣所敗。於是使援發諸郡兵,合萬餘人,擊破廣等,斬之。
二十年(44)秋,整頓軍旅回京師,軍吏經瘴疫病死的十有四五,賞賜馬援兵車一乘,朝見時地位僅次於九卿。馬援喜愛騎馬,善於識別名馬,在交阝止得到駱越銅鼓,就以之鑄造馬的模型,回後獻給了皇帝。並上表章說“:在天上走莫如龍,在地上走莫如馬。馬是兵甲戰爭的根本,國家的大用。國家太平時可用以識別尊卑順序,國家有變亂時可以克服遠近的患難。過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裏,伯樂見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輿,也明相法。子輿傳給了西河儀長孺,長孺傳給了茂陵丁君都,君都傳給了成紀楊子阿,我曾經拜子阿為師,接受了相馬骨法。在事實上考驗,時見功效。我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馬為形,則骨法難備於一馬之身,又不可傳於後世。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上,皇帝下詔把此馬立於魯班門外,並把魯班門改名為金馬門。我現在嚴謹地依據儀氏的馬絡頭,中帛氏的口齒,謝氏的嘴唇馬鬣,丁氏的身中,把這數家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以為法度。”馬高三尺五寸,寬四尺五寸。帝下詔立此馬模型於宣德殿下,以作為名馬的標準模式。起初,馬援軍回來,將到,朋友故舊多歡迎慰勞,平陵人孟冀,以有計謀著名,在坐賀馬援。馬援對他說:“我希望你有善言勉勵我,你反而同眾人一樣麼?過去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了數百戶;現在我隻有微小功勞,卻食邑三千戶,功勞小賞賜厚,何以能長久呢?先生有什麼能幫助我呢?”孟冀說“:我沒有想到。”馬援說:“現在匈奴、烏桓還在北部侵擾,我想請求去討伐,男兒應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著屍體回來安葬,哪能睡在床上守著妻子兒女呢?”孟冀說“:真正的烈士,應當是這樣的。”回來後一個多月,恰逢匈奴、烏桓侵犯扶風,馬援以三輔侵騷,園陵危逼,請求出兵,被準許。自九月到京,十二月又出兵屯襄國。詔百官餞行,馬援對黃門郎梁鬆、竇固說:“凡人成顯貴,也要能成貧賤,如果你們不能再貧賤,處在高位上要能自持自控,我勸你們想到我的囑咐。”梁鬆後來果然以過貴遭災,竇固也差點不免。

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為王。於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將軍段誌等南擊交阯。軍至合浦而誌病卒,詔援並將其兵。遂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裏。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援追徵側等至禁谿,數敗之,賊遂散走。明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誌,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裏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裏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歲。
第二年(45)秋,馬援就率三千騎出高柳,行雁門、代郡、上穀等邊塞。烏桓探馬見漢軍到,便逃散了,馬援無所得而回。馬援曾經臥病,梁鬆來問候,拜見於床下,馬援不答禮。梁鬆去後,兒子們問道“:梁鬆是帝的女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為何獨不答禮他?”馬援說“:我是梁公父親的朋友,雖貴,怎能失掉長幼的輩份呢?”鬆由此恨馬援。二十四年(48),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隊遭到覆滅,馬援因此又請求出兵。馬援這時已六十二歲,帝憐他年老,不同意。馬援自請說:“臣還能披甲上馬。”帝令他試試。馬援在馬上據著馬鞍左顧右盼,以表明可用。帝笑著說“:這個老頭好健康啊!”於是派遣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率領從十二個郡招募來的士兵及解除枷鎖的刑徒四萬多人征五溪。馬援夜間與送行的人訣別,告友人謁者杜諳說“:我受厚恩,年齡緊迫餘日已經不多,時常以不能死於國事而恐懼,現在獲得出征機會,死了也心甘瞑目,害怕的是一些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參與後事,特別難以調遣,我獨為此耿耿於心啊。”

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援奏言西於縣戶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裏,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製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第二年(49)春,軍到臨鄉,遇賊攻縣城,馬援往迎擊,破賊,斬獲二千餘人,賊都分散走入到竹林中去了。起初,軍抵下雋,有兩條路可進入,一條從壺頭進入路近但水險,一條從充縣進入路寬敞安全但運輸路程遠,帝開始有點懷疑。等到軍到,耿舒要從充縣而入,馬援以為路遠拖延時間長而費糧多,不如從壺頭進,扼其咽喉,充賊自破。以此奏帝,帝從馬援策。三月,進軍壺頭。賊乘高扼守險隘,因水流過速,船不能上。恰逢酷暑,士卒多患病而死,馬援自己也患了病,於是受困,就在河岸鑿洞為室,以避酷暑。賊每每升到險處擊鼓叫喊,馬援常拖著病腿去察看,左右被他這種壯誌所感動,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與兄好..侯耿..書信說“:前次我上書建議當先進攻充縣,糧雖難運而兵馬得以展開使用,軍人數萬爭先奮進。今困在壺頭不得進,大眾憂鬱將死,實可痛惜。前次到臨鄉,賊無故自己到來,當時如果乘夜攻擊,就可消滅掉。伏波用兵像西域的賈胡,到一處後就止步不前,因此失利。今果然困於疾疫,都如我所預言的一樣。”好..侯..得書,奏於帝,帝就派虎賁中郎將梁鬆從驛道責問馬援,且代為監軍。恰逢馬援病逝,梁鬆因以前看望馬援疾病時馬援不答禮而懷恨在心,於是借機陷害馬援。帝大怒,追收馬援的新息侯印綬。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馬援以前在交阝止,寫信回家訓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衤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吊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裏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杜季良名保,京兆人,當時是越騎司馬。杜季良仇人上書,狀告他“行為輕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從萬裏外寫信回來以他訓誡兄子,而梁鬆、竇固與之交往,將煽動輕佻虛偽,敗亂我中華。”書奏,帝召梁鬆、竇固而責讓,以狀紙和馬援誡書給他們看,梁鬆、竇固叩頭流血,而得以不加罪。詔令免除杜季良官職。龍伯高名述,也是京兆人,為山都縣長,因此提升為零陵太守。起初,馬援在交阝止,常吃薏米,因薏米能除瘴氣,久服能輕身省欲。

二十年秋,振旅還京師,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賜援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
南方薏苡果實大,馬援想作為種子,回軍時,載了一車。當時人們以為這是南方土產的奇珍怪物,權貴們都觀望著。馬援當時受帝寵信,所以沒人敢報告朝廷。等到馬援死,有人上書誣告,說馬援以前從南方載回來的,都是明珠彩犀一類珍寶。馬武與於陵侯侯昱等,都以奏章說明其形狀,帝更怒。馬援妻和兒子們惶恐畏懼,不敢把馬援靈柩運回舊墳地安葬,隻買了城西的幾畝地草草埋葬了事。賓客們也不敢去吊唁。馬嚴與馬援妻子草索相連,到朝廷請罪,帝拿出梁鬆的誣告書相示,才知是挾怨誣告,就上書訴冤,前後六次,辭意哀切,然後才得以安葬。又前雲陽令同郡朱勃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王者之德,聖人之政,不忘人的功勞,取人之一美,並不求全責備。所以高祖赦免蒯通而用王禮安葬田橫,大臣們心中曠然,都不自感疑惑。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專門挑剔人家小過,而不計人家的大功勞,這是國家所應慎重的。所以章邯害怕讒言而降了項羽,燕將攻下聊城後因害怕讒言而不敢回去。難道他們是甘心出此下策嗎,可恨的是巧言傷害善人啊。“我看到已故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是從西州選拔出來,欽慕聖賢忠義,崎嶇險難,冒著萬死,孤立在群貴之間,得不到一句幫助他的話,奔馳在深淵,進入虎口,他顧計什麼呢?難道他知道要當七郡的使臣,得到封侯的福蔭嗎?八年,帝西討隗囂,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眾營也沒有集結,馬援提出進軍路線並建議速進的策略,很快就攻破了西州。

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因表曰:“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昔有騏驥,一日千裏,伯樂見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子輿傳西河儀長孺,長孺傳茂陵丁君都,君群傳成紀楊子阿,臣援嚐師事子阿,受相馬骨法。考之於行事,輒有驗效。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於生馬,則骨法難備具,又不可傳之於後。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有詔立馬於魯班門外,則更名魯班門曰金馬門。臣謹依儀氏〈革奇〉,中帛氏口齒,謝氏唇鬐,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有詔置於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焉。
後來吳漢攻下隴西,冀路隔絕,隻有狄道為國堅守,士民又饑又困,生死存亡懸於頃刻之間,馬援奉詔西使,鎮慰邊塞群眾,於是招集豪傑,曉諭誘導羌戎,謀略像湧泉一樣湧現出來,形勢像轉圓石於萬仞之山,這才解了倒懸之急,保存了幾將失去的城邑,兵全師進,就地取得糧食,使隴冀都平定了,而馬援獨守空郡,出兵有功,進軍就克敵製勝。在擊破先零羌的戰鬥中,馬援潛行山穀之中,奮怒猛戰,小腿被箭射穿。又出征交阝止,地多瘴氣,馬援與妻子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於是斬滅征側,使全州得到克服平定。緊接著又南討,很快攻下臨鄉,師已有了業績,但馬援沒有完成南討任務就身死了,吏士們雖然罹疫,馬援並沒有獨存。戰爭有時時間長而立了功,有時速進而遭到失敗,深入敵境不一定就能取勝,不進不見得就錯了。人情哪個願意久屯絕地而不想生歸呢!隻有馬援在朝廷二十二年,北去邊塞沙漠,南渡江海,觸冒疫氣,死於職事,名滅爵絕,國中不傳。海內不知他有何過錯,百姓沒有聽說他有毀傷,終於遭到小人誣罔,橫遭讒害,家屬閉門,葬不歸墓,怨隙並興,宗親戰栗。死者不能陳述是非的實際情況,生者又沒有人敢為他申冤,臣實感到悲哀。“明智的君主厚於用賞,薄於用刑。高祖曾與陳平四萬斤金來賄賂離間楚軍,不問這些金怎樣使用,難道是疑惑這些錢穀閑著沒有用處嗎?孔子那樣忠誠也不能免於季孫之讒,這是鄒陽感到悲痛的。

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於坐賀援。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詩·小雅》說:‘把那個誹謗者抓來,丟去喂豺狼虎豹。豺狼虎豹不吃,就丟到北國不毛之地。北國不要,說把他交給上天懲罰。’這是要讓上天平息其惡。諸陛下留心小子之言,不要使功臣懷恨在黃泉之下。我聞《春秋》之義,犯了罪可以將功抵罪;聖王的祭祀,臣子有五種是應祀的。像馬援,就是五祀中以死勤事的一種。願陛下讓公卿們評價馬援的功和罪,看是應該絕嗣呢還是應該續嗣,以滿足海內人的願望。“臣年已六十,常伏居田裏,因感歎欒布哭祀彭越的義氣,冒死痛陳悲憤。戰忄栗在闕庭之上。”書呈上後,報給了皇帝,朱勃就回到鄉下去了。朱勃字叔陽,年十二歲就能朗誦《詩》、《書》。曾侍候馬援兄馬況。朱勃穿著學者方領衣服,走路規規矩矩,言辭嫻雅深靜,馬援剛學書文,見了自感不如。馬況知他的意思,就自己酌酒安慰馬援說“:朱勃器局小,成得快,但才智就止於此了,將來當跟你學習,不要怕。”朱年未二十,右扶風請他試做渭城縣宰,後來馬援做了將軍,封了侯,而朱勃的官職不過是小小縣令。

還月餘,會匈奴、烏桓寇扶風,援以三輔侵擾,園陵危逼,因請行,許之。自九月至京師,十二月複出屯襄國。詔百官祖道。援謂黃門郎梁鬆、竇固曰:“凡人為貴,當使可賤,如卿等欲不可複賤,居高堅自持,勉思鄙言。”鬆後果以貴滿致災,固亦幾不免。
馬援後來雖然顯貴,時常待朱勃以舊恩而卑事他,朱勃更自親愛,待到馬援遇讒害,隻有朱勃挺身而出以終友誼之情。肅宗即位,追賜朱勃兒子穀二千斛。起初,馬援兄的子婿叫王盤字子石,是王莽從兄阿侯王仁的兒子。王莽敗,王磐子石擁有財產住在故居,為人講氣節愛惜人才喜歡施舍,在江淮間有名氣。後來遊京師與衛尉陰興、大司空朱浮、齊王章共相友善。馬援對姐姐的兒子曹訓說“:王氏,現在是垮了台的家族,子石當隱居自守,現在他反而與京師權貴交遊,用氣自行其是,多有淩人之舉,以後必敗。”後一年多,王磐果與司隸校尉蘇鄴、丁鴻事相連累,獲罪死於洛陽獄中。

明年秋,援乃將三千騎出高柳,行雁門、代郡、上穀障塞。烏桓候者見漢軍至,虜遂散去,援無所得而還。
王磐的兒子王肅再次出入北宮及王侯邸第。馬援對司馬呂種說:“建武之元,名為天下重開。自今以後,國內將日趨安定。可憂的是國家的諸侯王子都長大了,而諸侯王子不許私交賓客的規矩沒有確立,如多通賓客,就要犯下大罪,你們要警戒慎重啊。”等到郭後死,有人上書,認為王肅等是受誅的家室,賓客們因事生亂,恐怕將導致貫高、任章那種暗殺陛下的禍事發生。帝怒,下令郡縣收捕王姓賓客,彼此牽累,死者以千數計。呂種也連累致禍,臨死前歎息說:“馬將軍真是神人啊!”永平初年,馬援的女兒被立為皇後。顯宗將光武時期的名臣列將繪成圖像,列於雲台。因皇後的原故,圖像中獨缺馬援。東平王劉蒼看圖,對帝說:“為什麼不畫伏波將軍的像呢?”帝笑而不言。

援嚐有疾,梁鬆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鬆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已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援曰:“我乃鬆父友也。雖貴,何得失其序乎?”鬆由是恨之。
到永平十七年,馬援夫人去世,就更為其聚土為墳,植樹為標記,建築祠堂。

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複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湣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鑠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餘人征五溪。援夜與送者訣,謂友人謂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明年春,軍至臨鄉,遇賊攻縣,援迎擊,破之,斬獲二千餘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建初二年(78),肅宗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加策封,諡封馬援為忠成侯。四子:馬廖、馬防、馬光、馬客卿。馬客卿幼年聰慧,年六歲,能應接諸公長者,獨立酬賓客。曾有犯了死罪的亡命徒來看他,客卿躲避起來不讓人知道。外表看來不善於言辭而內質沉著機敏。馬援很讚賞他,以為是將相的材料,所以取名為客卿。馬援去世後,客卿也夭折早死。

初,軍次下雋,有兩道可人,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及軍至,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日費糧,不如進壺頭,扼其喉咽,充賊自破。以事上之,帝從援策。
史官評論道:馬援騰聲名於三輔,周旋於二帝,至定計立謀,以輔佐天子,懷著為國效勞的願望累立戰功,這是千載一時的機遇啊。然馬援戒人之禍,是很明智的。但他卻不能自免於讒隙。難道功名之際,就是這麼一條規律嗎?由於利不關己,為人謀事就明智;考慮事情不私於己,斷義必定嚴厲。如真正能回觀事物的智慧而為自己反躬自問的省察,這樣對人就能寬恕對己就有自知之明了。

三月,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每升險鼓噪,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與兄好畤侯弇書曰:“前舒上書當先擊充,糧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致,若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書,奏之。帝乃使虎賁中郎將梁鬆乘驛責問援,因代監軍。會援病卒,鬆宿懷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