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473   

《後漢書》本紀 卷十二 本紀·皇後紀下

安思閻皇後諱姬,河南滎陽人也。祖父章,永平中為尚書,以二妹為貴人。章精力曉舊典,久次,當遷以重職,顯宗為後宮親屬,竟不用,出為步兵校尉。章生暢,暢生後。後有才色。
安思閻皇後閻姬,河南滎陽人。祖父閻章,永平中為尚書,以二妹為貴人。閻章精曉舊典,長久地得不到位次,理當升遷重要的職務,但顯宗明帝認為他是後宮親屬,竟然不用,出任步兵校尉。閻章生閻暢,閻暢生皇後閻姬。閻姬有才華和美麗的容貌。

元初元年,以選入掖庭,甚見寵愛,為貴人。二年,立為皇後。後專房妒忌,帝幸宮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鴆殺李氏。三年,以後父侍中暢為長水校尉,封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戶。四年,暢卒,諡曰文侯,子顯嗣。
安帝元初元年(114),因以選入掖庭,很得寵愛,以為貴人。元初二年(115),立為皇後。閻皇後一心想獨占安帝專寵,深懷妒忌,安帝幸宮人李氏,生皇子劉保,閻皇後就鴆殺李氏。元初三年(116),任閻皇後父親閻暢侍中為長水校尉,封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戶。元初四年(117),閻暢去世,諡號為文侯,子閻顯繼嗣。

建光元年,鄧太後崩,帝始親政事。顯及弟景、耀、晏並為卿校,典禁兵。延光元年,更封顯長社候,食邑萬三千五百戶,追尊後母宗為滎陽君。顯、景諸子年皆童齔,並為黃門侍郎。後寵既盛,而兄弟頗與朝權,後遂與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共譖皇太子保,廢為濟陰王。
安帝建光元年(121),鄧太後去世,安帝開始親理政事。閻顯及弟閻景、閻耀、閻晏都為卿校,掌管禁兵。安帝延光元年(122),改封閻顯為長社侯,食邑一萬三千五百戶,追尊閻皇後母宗為滎陽君。閻顯、閻景的幾個兒子都才八歲,並任為黃門侍郎。閻皇後得到安帝的特別寵愛,兄弟也參與了朝政,閻皇後竟仍與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共同讒害皇太子劉保,使其被廢為濟陰王。

四年春,後從帝幸章陵,帝道疾,崩於葉縣。後、顯兄弟及江京、樊豐等謀曰:"今晏駕道次,濟陰王在內,邂逅公卿立之,還為大害。"乃偽雲帝疾甚,徙禦臥車。行四日,驅馳還宮。明日,詐遣司徒劉熹詣郊廟社稷,告天請命。其夕,乃發喪。尊後曰皇太後。皇太後臨朝,以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安帝延光四年(125)春,閻皇後跟著安帝到章陵,安帝在途中生病,最後在葉縣去世。閻皇後、閻顯兄弟及江京、樊豐等謀劃說“:現在皇上在旅途上死了,濟陰王在京城內,公卿們不期碰在一起,把他立為帝,豈不是一大禍害?”於是謊稱安帝病得厲害,抬到臥車上。走了四天,急急忙忙,車馬拖載回京。第二天,詐派司徒劉熹至郊廟社稷,告天請命。這天晚上,為安帝發喪。尊閻皇後為皇太後,皇太後臨朝,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製同於三公。

太後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立為皇帝。顯忌大將軍耿寶位尊權重,威行前朝,乃風有司奏寶及其黨與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惲弟侍中篤、篤弟大將軍長史宓、侍中周廣、阿母野王君王聖、聖女永、永婿黃門侍郎樊嚴等,更相阿黨,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為唱和,皆大不道。豐、惲、廣皆下獄死,家屬徙比景;宓、嚴減死,髡鉗;貶寶為則亭侯,遣就國,自殺;王聖母子徙雁門。於是景為衛尉,耀城門校尉,晏執金吾,兄弟權要,威福自由。
閻太後想要長時間的專攝國政,貪立幼年,與閻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劉懿,被立為皇帝。閻顯等忌鮨大將軍耿寶位尊權重,威行於安帝朝,於是微言示意管事人參奏耿寶及其同黨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惲弟侍中謝篤、篤弟大將軍長史謝宓、侍中周廣、和帝乳母野王君王聖、王聖女永、永婿黃門侍郎樊嚴等,彼此私恩,結黨營私,互相作威作福,刺探禁中秘密,呼應唱和,大逆不道。樊豐、謝惲、周廣都下獄死,家屬流放比景;謝宓、樊嚴減去死罪,處以剃去頭發,鐵圈束頸的刑罰;貶耿寶為則亭侯,遣其就封國,逼耿寶自殺;王聖母子流放雁門。於是閻景為衛尉,閻耀為城門校尉,閻晏為執金吾,兄弟都居權要,作威作福,自由自在。

少帝立二百餘日而疾篤,顯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顯屏語曰:"北鄉侯病不解,國嗣宜時有定。前不用濟陰王,今若立之,後必當怨,又何不早征諸王子,簡所置乎?"顯以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後,征濟北、河間王子。未至,而中黃門孫程合謀殺江京等,立濟陰王,是為順帝。顯、景、晏及黨與皆伏誅,遷太後於離宮,家屬徙比景。明年,太後崩。在位十二年,合葬恭陵。
北鄉侯劉懿立為皇帝兩百多天,就病得很重,閻顯兄弟及江京等都在左右。江京拉著閻顯避人共語說“:北鄉侯的病是不會解除的,誰繼承帝位應當及早定下來。前此不立濟陰王,現在如果把他立為帝,以後他一定會懷恨在心,何不趕緊征求眾多的皇子,選拔一位合適而能繼承帝位的呢?”閻顯聽了,覺得說得很對。等到少帝北鄉侯去世,江京告訴閻太後,征召濟北、河間王子。但還沒有來得及到達京城,而中黃門孫程等合謀殺了江京等,擁立濟陰王,是為順帝。閻顯、閻景、閻晏及其同黨伏誅,閻太後遷到離宮,家屬流放到比景。第二年,閻太後去世,在位十二年,與安帝合葬恭陵。

帝母李氏瘞在洛陽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聞。及太後崩,左右白之,帝感悟發哀,親至瘞所,更以禮殯,上尊諡曰恭湣皇後,葬恭北陵,為策書金匱,藏於世祖廟。
順帝劉保母親李氏埋在洛陽城北,順帝原來不知道,也沒有哪一個敢告訴他。等到閻太後去世,身邊人才告訴他,順帝感觸醒悟,心中悲哀,便親到葬地,重新舉行殯殮禮儀,上尊諡為恭湣皇後,葬恭北陵,為策書金匱,藏於世祖廟。

順烈梁皇後諱妠,大將軍商之女,恭懷皇後弟之孫也。後生,有光景之祥。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常以列女圖畫置於左右,以自監戒。父商深異之,竊謂諸弟曰:"我先人全濟河西,所活者不可勝數。雖大位不究,而積德必報。若慶流子孫者,倘興此女乎?"
順烈梁皇後梁女內,大將軍梁商之女,恭懷皇後弟弟的孫女。梁女內降生,日月光輝有祥瑞之象。梁女內少年時善於女工,好讀《史書》,九歲能誦讀《論語》,研習韓嬰所傳《詩經》,書中的大義都能領略。經常以列女圖畫放置於左右,自我監督和警戒。她父親梁商十分驚異,暗地對他的弟弟們說“:我們的祖先成全賑濟了河西,存活的老百姓數也數不清。雖當時皇上沒有過問表彰,然積了陰德必然得到好的報應。假若吉慶澤被子孫後代,或者會讓這個孩子富貴吧!”

永建三年,與姑俱選入掖庭,時年十三,相工茅通見後,驚,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所未嚐見也。"太史卜兆得壽房,又筮得《坤》之《比》,遂以為貴人。常特被引禦,從容辭於帝曰:"夫陽以博施為德,陰以不專為義,螽斯則百,福之所由興也。願陛下思雲雨之均澤,識貫魚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謗之累。"由是帝加敬焉。
順帝永建三年(128),梁女內與她姑姑一同選入掖庭,時年十三。相工茅通見了梁女內,吃了一驚,再舉手拜賀說:“這叫做日角偃月:前額中央隆起,形狀如日;兩眉彎彎如半月,是極貴的生相,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太史用龜甲占得壽房,又用蓍草占得坤卦之變化,比九五,居得其位,顯示吉祥。於是順帝以梁女內為貴人,常常特別受到寵幸。梁貴人從容辭謝並說“:帝王要像溫暖的陽光廣泛地施舍才是德,後妃要像螽斯不妒忌不專寵獨占才是義,子孫眾多,蟄蟄然幸福就由此興起。希望皇上把雲雨之恩澤均勻地撒在所有後妃身上,使後妃像魚一樣按先後輪次以進,使得小妾我免遭誹謗之罪。”因而順帝更加敬重梁貴人了。

陽嘉元年春,有司奏立長秋宮,以乘氏侯商先帝外戚,《春秋》之義,娶先大國,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帝從之,乃於壽安殿立貴人為皇後。後既少聰惠,深覽前世得失,雖以德進,不敢有驕專之心,每日月見謫,輒降服求愆。
順帝陽嘉元年(132)春,管事人奏立長秋宮,因乘氏侯梁商的祖姑,是章帝貴人,生和帝,《春秋》之義,娶先大國,梁小貴人宜配天賜福..,立為皇後,正其內位,居陰德之極。順帝采納了這個奏議,於壽安殿立貴人梁女內為皇後。梁皇後少年時很聰惠,深深知曉前世的興衰得失的道理,她雖以德進於尊位,卻不敢有驕橫專寵的思想,每當日蝕月蝕,譴見於天,她就解衣素服謝罪,尋求解除過失。

建康元年,帝崩。後無子,美人虞氏子炳立,是為衝帝。尊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衝帝尋崩,複立質帝,猶秉朝政。
建康元年(144),順帝去世。梁皇後無子,美人虞氏子劉炳立,是為衝帝。尊梁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衝帝不及一年去世,質帝立,梁太後仍秉朝政。

時,楊、徐劇賊寇擾州郡,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攻城暴掠,賦斂煩數,官民困竭。太後夙夜勤勞,推心杖賢,委任太尉李固等,拔用忠良,務崇節儉。其貪叨罪慝,多見誅廢。分兵討伐,群寇消夷。故海內肅然,宗廟以寧。而兄大將軍冀鴆殺質帝,專權暴濫,忌害忠良,數以邪說疑誤太後,遂立桓帝而誅李固。太後又溺於宦官,多所封寵,以此天下失望。
這個時候,揚州的寇賊和九江盜賊徐鳳,侵擾州郡,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攻城暴掠,田賦稅收名目繁多。官民窮困潦倒。梁太後日夜勤勞,至誠待人,信任上了年紀的賢者,委任太尉李固,選拔忠良之士,務必實行節儉。貪財奸慝的敗類,多被誅戮或罷免。有聚眾鬧事的寇賊,分兵討伐,都得以消滅平息。因此,天下太平,宗廟社稷得以安寧。然而梁太後的哥哥大將軍梁冀竟然鴆殺質帝,專權暴虐,忌恨殘害忠良,多次以邪說疑誤梁太後,立桓帝殺李固。梁太後又溺愛宦官,封官賜爵,因而天下失望,不得人心。

和平元年春,歸政於帝,太後寢疾遂篤,乃禦輦幸宣德殿,見宮省官屬及諸梁兄弟。詔曰:"朕素有心下結氣,從間以來,加以浮腫,逆害飲食,浸以沉困,比使內外勞心請禱。私自忖度,日夜虛劣,不能複與群公卿士共相終竟。援立聖嗣,恨不久育養,見其終始。今以皇帝、將軍兄弟委付股肱,其各自勉焉。"後二日而崩。在位十九年,年四十五。合葬憲陵。
和平元年(150)春季,梁太後還政於桓帝,因病情嚴重,便乘輦到宣德殿,召見皇宮內的尚書、中書等官屬及梁氏諸兄弟。下詔書說:“我有心下結氣的舊疾,近日加以浮腫,不愛飲食,越來越沉重困頓,使得內外為我勞心祝禱。我思慮後,覺得日夜虛弱,恐不能再與諸公卿士相終始了。已經立了英明的皇上,繼承大統,隻遺憾不能長久地教養,盡觀其現在未來。今以皇帝、將軍兄弟委托股肱大臣,希望各自勉勵。”後二日,梁太後去世。在位十九年,享年四十五。與順帝合葬憲陵。

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選入掖庭,又生女舞陽長公主。自漢興,母氏莫不尊寵。順帝既未加美人爵號,而衝帝早夭,大將軍梁冀秉政,忌惡他族,故虞氏抑而不登,但稱"大家"而已。
虞美人,以良家女年十三選入掖庭,生下衝帝,又生下一女為舞陽長公主。從漢代興立以來,母氏莫不尊寵。順帝既未加美人爵號,而衝帝早夭,大將軍梁冀攝政,忌憚厭惡其他世族,所以虞氏受到打壓而不得升登,但稱“大家”而已。

陳夫人者,家本魏郡,少以聲伎入孝王宮,得幸,生質帝。亦以梁氏故,榮寵不及焉。
陳夫人,家本魏郡,少時以聲伎入孝王劉鴻宮,得寵幸,生質帝。也因為梁氏的緣故,得不到榮寵。

熹平四年,小黃門趙祐、議郎卑整上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隆漢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寵。今衝帝母虞大家,質帝母陳夫人,皆誕生聖皇,而未有稱號。夫臣子雖賤,尚有追贈之典,況二母見在,不蒙崇顯之次,無以述尊先世,垂示後世也。"帝感其言,乃拜虞大家為憲陵貴人,陳夫人為渤海孝王妃,使中常侍持節授印綬,遣太常以三牲告憲陵、懷陵、靜陵焉。
靈帝熹平四年(175),小黃門趙祐,議郎卑整上書說:“《春秋》之義,母以子貴。隆漢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沒有不加封榮寵的。今衝帝母虞大家,質帝母陳夫人,都誕生聖皇,而沒有稱號。臣子雖賤,還有追贈的恩典,況二母現在,不享受崇高顯貴的位置,沒有遵循先世的典則以垂示後世。”靈帝為其言所感,乃封虞大家為憲陵貴人,陳夫人為渤海孝王妃,派中常侍持符節授印綬,遣太常以三牲告祀順帝憲陵、衝帝懷陵、質帝靜陵。

孝崇郾皇後諱明,為蠡吾侯翼媵妾,生桓帝。桓帝即位,明年,追尊翼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後為博園貴人。和平元年,梁太後崩,乃就博陵尊後為孝崇皇後。遣司徒持節奉策授璽綬,齎乘輿器服,備法物。宮曰永樂。置太仆、少府以下,皆如長樂宮故事。又置虎賁、羽林衛士,起宮室,分巨鹿九縣為後湯沐邑。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崩。以帝弟平原王石為喪主,斂以東園畫梓壽器、玉匣、飯含之具,禮儀製度比恭懷皇後。使司徒持節,大長秋奉吊祠,賻錢四千萬,布四萬匹,中謁者仆射典護喪事,侍禦史護大駕鹵簿。詔安平王豹、河間王建、勃海王悝,長社、益陽二長公主,與諸國侯三百裏內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長、相,皆會葬。將作大匠複土,繕廟,合葬博陵。
孝崇郾皇後諱明,是蠡吾侯劉翼媵妾,生下桓帝。桓帝即位的第二年,追尊劉翼為孝崇皇,陵墓叫博陵,以後為博園貴人。桓帝和平元年(150),梁太後去世,於是就博陵尊..皇後為孝崇皇後。派司徒持符節奉策書授璽綬,送乘輿器服,具備法物。宮曰永樂。設置太仆、少府以下官員,都照長樂宮舊製。又設置虎賁、羽林衛士,起宮室,分钜鹿九縣為..後湯沐邑。在位三年,元嘉二年(152)去世。以桓帝弟平原王劉石為喪主,殮以東園畫梓、壽器、玉匣、飯含之具,禮儀製度比照恭懷皇後。派司徒持符節,大長秋奉行吊唁祭祀,治喪費錢四千萬,布四萬匹,中謁者仆射掌管護衛喪事,侍禦史監護大駕次第。詔安平王劉豹、河間王劉建、勃海王劉悝、長社、益陽二長公主,與諸國侯三百裏內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長、相都來會葬。將作大匠複土,繕廟,與蠡吾侯劉翼合葬博陵。

桓帝懿獻梁皇後諱女瑩,順烈皇後之女弟也。帝初為蠡吾侯,梁太後征,欲與後為婚,未及嘉禮,會質帝崩,因以立帝。明年,有司奏太後曰:"《春秋》迎王後於紀,在塗則稱後。今大將軍冀女弟,膺紹聖善。結婚之際,有命既集,宜備禮章,時進征幣。請下三公、太常案禮儀。"奏可。於是悉依孝惠皇帝納後故事,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建和元年六月始入掖庭,八月立為皇後。
桓帝懿獻梁皇後梁女瑩,順烈皇後的妹妹。桓帝初為蠡吾侯,梁太後征召入宮,想將妹妹嫁桓帝。沒有來得及舉行婚禮,恰值質帝去世,桓帝即帝位。第二年,管事人奏太後說:“《春秋》祭公迎王後於紀,在塗則稱後。今大將軍梁冀妹妹,當嗣賢良聰明的母親。結婚之際,太後先有令允許結親,應恭備禮儀章則,按時納幣以成親。請令三公、太常案禮儀。”太後批示同意。於是一切依照孝惠皇帝納皇後的做法,聘禮黃金二萬斤,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概照前漢的儀禮。建和元年(147)六月,梁女瑩始入掖庭,八月立為皇後。

時,太後秉政而梁冀專朝,故後獨得寵幸,自下莫得進見。後借姊兄蔭勢,恣極奢靡,宮幄雕麗,服禦珍華,巧飾製度,兼倍前世。及皇太後崩,恩愛稍衰。後既無子,潛懷怨忌,每宮人孕育,鮮得全者。帝雖迫畏梁冀,不敢譴怒,然見禦轉稀。至延熹二年,後以憂恚崩,在位十三年,葬懿陵。其歲,誅梁冀,廢懿陵為貴人塚焉。
當時梁太後秉政,梁冀專權,所以梁後獨得寵幸,自妃嬪以下沒有能分享半點皇帝的寵幸的。梁後憑藉姐姐哥哥的庇蔭和勢力,便任意奢靡,宮室周彡彩,帷幄華麗,服飾珍貴,用具奢華,成倍地超過以前舊製。等到梁太後去世,桓帝對她的恩愛漸漸衰退。梁後自已沒有兒子,暗懷怨恨忌恨,宮人孕育,很少有得以保全的。桓帝雖受逼迫畏懼梁冀,對梁後不敢譴責興怒,然親幸梁後日見稀少。至延熹二年(159),梁後因憂愁恚恨去世,在位十三年,葬懿陵。這年,梁冀受誅,廢懿陵為貴人塚。

桓帝鄧皇後諱猛女,和熹皇後從兄子鄧香之女也。母宣,初適香,生後。改嫁梁紀,紀者,大將軍梁冀妻孫壽之舅也。後少孤,隨母為居,因冒姓梁氏。冀妻見後貌美,永興中進入掖庭,為采女,絕幸。明年,封兄鄧演為南頓侯,位特進。演卒,子康嗣。及懿獻後崩,梁冀誅,立後為皇後。帝惡梁氏,改姓為薄,封後母宣為長安君。四年,有司奏後本郎中鄧香之女,不宜改易它姓,於是複為鄧氏。追封贈香車騎將軍安陽侯印綬,更封宣、康大縣,宣為昆陽君,康為沘陽侯,賞賜巨萬計。宣卒,賵贈葬禮,皆依後母舊儀。以康弟統襲封昆陽侯,位侍中;統從兄會襲安陽侯,為虎賁中郎將;又封統弟秉為淯陽侯。宗族皆列校、郎將。
桓帝鄧皇後鄧猛女,和熹皇後堂兄子鄧香之女。母名宣,先嫁鄧香,生猛女。改嫁梁紀,梁紀是大將軍梁冀妻子孫壽的舅舅。鄧猛女少年時喪父,隨著母親到了梁紀家居住,因而冒姓梁。梁冀妻子孫壽見鄧猛女長得漂亮,桓帝永興中進入掖庭,為采女,獲得桓帝極度的寵愛。第二年,封鄧猛女兄鄧演為南頓侯,位特進。鄧演去世,子鄧康為嗣。等到懿獻梁皇後梁女瑩去世,梁冀受誅,鄧猛女立為皇後。桓帝深惡梁氏,改皇後姓為薄,封鄧皇後母宣為長安君。四年,管事人奏鄧皇後本郎中鄧香之女,不宜改易他姓,於是恢複鄧姓。追封鄧香車騎將軍安陽侯印綬,改封母宣、侄鄧康大縣,宣為昆陽君,鄧康為氵比陽侯,賞賜萬萬。宣去世,車馬賻錢葬禮,都照皇後母親後事規格辦理。以鄧康弟鄧統襲封昆陽侯,位侍中;鄧統堂兄鄧會襲封安陽侯,為虎賁中郎將;又封鄧統弟鄧秉為氵育陽侯。鄧氏宗族都位列校、郎將。

帝多內幸,博采宮女至五六千人,及驅役從使,複兼倍於此。而後恃尊驕忌,與帝所幸郭貴人更相譖訴。八年,詔廢後,送暴室,以憂死。立七年。葬於北邙。從父河南尹萬世及會皆下獄死。統籌亦係暴室,免官爵,歸本郡,財物沒入縣官。
桓帝多所寵幸,博采宮女多至五六千人,驅役隨從使喚者,更成倍於此數。鄧後依仗自己的尊位驕橫忌妒,與桓帝寵幸的郭貴人互相誣陷控訴。延熹八年(165),桓帝詔令廢後,送掖庭內暴室,憂鬱死去。立為皇後七年。葬於北邙。鄧後叔父河南尹鄧萬世及虎賁中郎將鄧會都下獄死。鄧統也拘係於暴室,免去昆陽侯爵位及侍中官位,遣歸本郡,財物沒收充公。

桓思竇皇後諱妙,章德皇後從祖弟之孫女也。父武。延熹八年,鄧皇後廢,後以選入掖庭為貴人,其冬,立為皇後,而禦見甚稀,帝所寵唯采女田聖等。永康元年冬,帝寢疾,遂以聖等九女皆為貴人。及崩,無嗣,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定策,立解犢亭侯宏,是為靈帝。
桓思竇皇後竇妙,章德皇後從祖弟的孫女,父親竇武。

太後素忌忍,積怒田聖等,桓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又欲盡誅諸貴人,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諫,乃止。時太後父大將軍武謀誅宦官,而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武,遷太後於南宮雲台,家屬徙比景。
桓帝延熹八年(165),鄧皇後鄧猛女廢,竇妙選入掖庭為貴人,這年冬,立為皇後,而桓帝很少寵幸,桓帝最寵幸的是采女田聖等桓帝永康元年(167)冬,帝臥病,以田聖等九采女為貴人。桓帝去世,無嗣,竇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定策,立解犢亭侯劉宏,是為靈帝。

竇氏雖誅,帝猶以太後有援立之功,建寧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於南宮,親饋上壽。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後訴怨,帝深納之,供養資奉有加於前。中常侍曹節、王甫疾萌附助太後,誣以謗訕永樂宮,萌坐下獄死。熹平元年,太後母卒於比景,太後感疾而崩。立七年。合葬宣陵。
竇太後素性忌妒殘忍,積怒田聖等,桓帝靈柩尚在前殿,就把田聖殺了。又想把所有貴人都殺掉,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苦勸諫,才沒有下手。這時竇太後父親竇武陰謀誅殺宦官,而中常侍曹節等詐稱靈帝詔書把竇武殺了,把竇太後搬到南宮雲台,家屬流放到比景。

孝仁董皇後諱某,河間人。為解犢亭侯萇夫人,生靈帝。建寧元年,帝即位,追尊萇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後為慎園貴人。及竇氏誅,明年,帝使中常侍迎貴人,並征貴人兄寵到京師,上尊號曰孝仁皇後,居南宮嘉德殿,宮稱永樂。拜寵執金吾。後坐矯稱永樂後屬請,下獄死。
竇武雖然被誅殺了,靈帝還是念及竇太後援立自己為帝的功勞,建寧四年(171)十月初一,率領群臣朝太後於南宮,親自奉獻祝壽。黃門令董萌,因此多次為太後申訴怨忿,靈帝一一采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中常侍曹節、王甫疾恨董萌依附幫助竇太後,便誣陷他毀謗靈帝母所居永樂宮,董萌因罪下獄死。熹平元年(172),竇太後母死於比景,太後患疾去世。立七年。與桓帝合葬宣陵。

及竇太後崩,始與朝政,使帝賣官求貨,自納金錢,盈滿堂室。中平五年,以後兄子衛尉脩侯重為票騎將軍,領兵千餘人。初,後自養皇子協,數勸帝立為太子,而何皇後恨之,議未及定而帝崩。何太後臨朝,重與太後兄大將軍進權勢相害,後每欲參幹政事,太後輒相禁塞。後忿恚詈言曰:"汝今輈張,怙汝兄耶?當敕票騎斷何進頭來。"何太後聞,以告進。進與三公及弟車騎將軍苗等奏:"孝仁皇後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仆封諝等交通州郡,辜較在所珍寶貨賂,悉入西省。蕃後故事不得留京師,輿服有章,膳羞有品。請永樂後遷宮本國。"奏可。何進遂舉兵圍驃騎府,收重,重免官自殺。後憂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間歸咎何氏。喪還河間,合葬慎陵。
孝仁董皇後,河間人。為解犢亭侯萇夫人,生下靈帝。建寧元年(168),靈帝即位,追尊萇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後為慎園貴人,及至竇武誅,第二年,靈帝使中常侍迎貴人,並征召貴人兄董寵到京師,上尊號為孝仁皇後,居南宮嘉德殿,宮稱永樂。拜董寵為執金吾。後因假稱永樂後屬請,下獄後去世。

靈帝宋皇後諱某,扶風平陵人也,肅宗宋貴人之從曾孫也。建寧三年,選入掖庭為貴人。明年,立為皇後。父酆,執金吾,封不其鄉侯。
等到竇太後去世,孝仁皇後才參與朝政,使帝賣官索取財貨,自納金錢,盈堂滿室。靈帝中平五年(188),以孝仁皇後兄子衛尉修侯董重為驃騎將軍,領兵千餘人。起先,孝仁皇後自養皇子劉協,多次勸帝立為太子,而何皇後怨恨,議未定而靈帝去世。何太後臨朝,董重與何太後兄大將軍何進權勢相矛盾,孝仁皇後每次想參與幹涉政事,何太後就禁止阻攔。孝仁皇後忿怒恚恨罵道“:你現在這麼強橫跋扈,依仗你哥哥的權勢嗎?當令驃騎將軍(董重)砍斷何進頭來。”何太後聽到這話,就告訴何進。何進與三公及弟車騎將軍何苗等上奏“:孝仁皇後唆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仆封..等互相勾結州郡,剝奪所在居處珍寶貨賂,悉數歸入永樂宮。過去蕃後不得留京師,乘輿服飾有一定的章則,飲食有一定的品位,現在請使永樂後把宮室遷到她的封國去。”皇帝批示“:可以。”何進於是派兵圍驃騎將軍董重府第,拘捕董重,董重免官自殺。孝仁皇後憂慮恐怖,發病突然死去,在位二十二年。這件事民間都歸咎何進。孝仁皇後靈柩歸還河間,與劉萇合葬慎陵。

後無寵而居正位,後宮幸姬眾,共譖毀。初,中常侍王甫枉誅勃海王悝及妃宋氏,妃即後之姑也。甫恐後怨之,乃與太中大夫程阿共構言皇後挾左道祝詛,帝信之。光和元年,遂策收璽綬。後自致暴室,以憂死。在位八年。父及兄弟並被誅。諸常侍、小黃門在省闥者,皆憐宋氏無辜,共合錢物,收葬廢後及酆父子,歸宋氏舊塋皋門亭。
靈帝宋皇後,扶風平陵人,肅宗章帝宋貴人從曾孫。靈帝建寧三年(170),選入掖庭為貴人。第二年,立為皇後。父宋酆,執金吾,封不其鄉侯。

帝後夢見桓帝怒曰:"宋皇後有何罪過,而聽用邪孽,使絕其命?勃海王悝既已自貶,又受誅斃。今宋氏及悝自訴於天,上帝震怒,罪在難救。"夢殊明察。帝既覺而恐,以事問於羽林左監許永曰:"此何祥?其可攘乎?"永對曰:"宋皇後親與陛下共承宗廟,母臨萬國,曆年已久,海內蒙化,過惡無聞。而虛聽讒妒之說,以致無辜之罪,身嬰極誅,禍及家族,天下臣妾,鹹為怨痛。勃海王悝,桓帝母弟也。處國奉藩,未嚐有過。陛下曾不證審,遂伏其辜。昔晉侯失刑,亦夢大厲被發屬地。天道明察,鬼神難誣。宜並改葬,以安冤魂。反宋後之徙家,複勃海之先封,以消厥咎。"帝弗能用,尋亦崩焉。
宋皇後不得靈帝寵而居皇後正位,後宮受寵幸的姬妾很多,聯合讒言毀謗宋皇後。起先,中常侍王甫枉殺勃海王劉悝及妃宋氏,宋妃即宋皇後的姑姑。王甫恐懼宋皇後怨恨他,就與太中大夫程阿共同捏造謊言誣說宋皇後巫蠱惑眾祝詛於神欲降禍於人,靈帝相信。光和元年(178),下策書,收璽綬。宋皇後自己走進掖庭暴室,憂鬱而死。在位八年。父親及兄弟都被誅戮。諸常侍、小黃門在禁宮內的,都憐憫宋皇後沒有一點過錯,共同聚資,收殮埋葬宋皇後及其父子,歸宋氏舊塋皋門亭。

靈思何皇後諱某,南陽宛人。家本屠者,以選入掖庭。長七尺一寸。生皇子辯,養於史道人家,號曰史侯。拜後為貴人,甚有寵幸。性強忌,後宮莫不震懾。
靈帝後來夢見桓帝發怒說“:宋皇後有何罪過,你聽從那些邪孽的壞話,使她死去?勃海王劉悝既已自貶,又受誅斃。今宋氏及劉悝投訴於天,上天震怒,你的罪孽難於挽救。”這個夢的內容十分明白清楚。靈帝醒來很是恐慌,就把這件事詢問羽林左監許永說“:這是什麼不祥之兆?可以把它禳除嗎?”許永答說“:宋皇後與皇上一同繼承皇位,以母儀親臨天下,曆年已久,四海之內都蒙受她的教化,從來沒有聽說有什麼過失和惡聲。而皇上偏聽讒毀嫉妒的言辭,使她蒙受無辜之罪,身遭誅戮,禍連家族,所有臣妾,都為抱怨痛惜。勃海王劉悝是桓帝媽媽的弟弟,處理封國之事和作為藩屬事奉朝廷,不曾有過錯誤,陛下沒有經過驗證審察,就加罪誅殺。從前晉侯夢見大厲鬼,披長發達到地麵,是因晉侯殺了厲鬼的祖先。天地之間的道義是明白清楚的,鬼神是難於欺騙得了的。應當一並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息。讓宋皇後流放了的親族返回原籍,恢複勃海王的封爵,以期消去因此而遭致的咎衍。”靈帝沒有聽用許永的意見,沒有多久靈帝也去世了。

光和三年,立為皇後。明年,追號後父真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因封後母興為舞陽君。時王美人任娠,畏後,乃服藥欲除之,而胎安不動,又數夢負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協,後遂鴆殺美人。帝大怒,欲廢後,諸宦官固請得止。董太後自養協,號曰董侯。
靈思何皇後,南陽宛城人。家裏本來是殺豬的,以金帛賄賂選入掖庭。長七尺一寸,生皇子劉辯,養於史道人家,號為史侯。因而拜為貴人,很得靈帝寵幸。她性格強梁忌刻,後宮妃嬪沒有不怕她的。

王美人,趙國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將。美人豐姿色,聰敏有才明,能書會計,以良家子應法相選入掖庭。帝湣協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賦》、《令儀頌》。
光和三年(180),立為皇後。第二年,追號她父親何真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封她母親興為舞陽君。這時候,王美人懷孕,怕何皇後暗害,於是服打胎藥想把胎兒打掉,但胎兒安然不動,而且多次夢見背著太陽行走。光和四年(181),生皇子劉協,何皇後便把王美人鴆殺。靈帝大怒,想把何皇後廢掉,眾宦官三番五次向靈帝求情才止。董太後親自撫養劉協,號為董侯。

中平六年,帝崩,皇子辯即位,尊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後兄大將軍進欲誅宦官,反為所害;舞陽君亦為亂兵所殺。並州牧董卓被征,將兵入洛陽,陵虐朝庭,遂廢少帝為弘農王而立協,是為獻帝。扶弘農王下殿,北麵稱臣。太後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議太後踧迫永樂宮,至今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於永安宮,因進鴆,弑而崩。在位十年。董卓令帝出奉常亭舉哀,公卿皆白衣會,不成喪也。合葬文昭陵。
王美人,趙國人。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將。王美人富有姿色,聰明敏慧有才幹,能書能算,以良家子合乎法相選入掖庭。靈帝憐湣劉協早早失去母親,心裏又懷念王美人,作《追德賦》、《令儀頌》,寄托哀思。

初,太後新立,當竭二祖廟,欲齋,輒有變故,如此者數,竟不克。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後遂因何氏傾沒漢祚焉。
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皇子劉辯即位,尊何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太後兄大將軍何進企圖誅殺宦官,何進卻反被宦官所害,何太後母舞陽君也被亂兵所殺。並州牧董卓被征召,領兵入洛陽,蹂躪朝廷,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而立劉協,是為獻帝。董卓扶弘農王下殿,北麵稱臣。何太後哽咽流涕,群臣含悲,都不敢吭氣。董卓又非議何太後逼迫孝仁董皇後於永樂宮,使她憂憤而死,違背了兒媳應當孝順姑婆之禮,於是把何太後遷於永安宮,並進鴆殺死,在位十年。董卓叫獻帝到奉常亭舉行哀悼,公卿都素服而朝,不書葬,不成喪。合葬文昭陵。

明年,山東義兵大起,討董卓之亂。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後土穨,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異兮從此乖,奈我煢獨兮心中哀!"因泣下嗚咽,坐者皆歔欷。王謂姬曰:"卿王者妃,勢不複為吏民妻。自愛,從此長辭!"遂飲藥而死。時年十八。
起始,何太後新立,應當拜謁二祖廟,想齋戒,卻每有變故,如此者有好幾次,以致至終沒有搞成。這時,有識之士心裏特別奇怪,後來才知道漢家天下就是傾覆於何氏之手啊!

唐姬,潁川人也。王薨,歸鄉裏。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許。及李傕破長安,遣兵抄關東,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聽,而終不自名。尚書賈詡知之,以狀白獻帝。帝聞感愴,乃下詔迎姬,置園中,使侍中持節拜為弘農王妃。
第二年,山東義兵大起,討伐董卓專權亂政。董卓便將弘農王安置於閣上,要郎中令李儒進鴆毒,對弘農王說:“服用這個藥,可以辟除惡穢。”弘農王說:“我沒有疾病,是你想殺我罷了!”不肯服用。董卓強迫他飲用,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作別。進行勸酒中,弘農王悲哀地唱道:“天道變了啊我何等艱難!丟掉萬乘之國啊退守為藩王。逆臣逼迫啊使我的命不得延長,我將離你而去啊到幽冥玄渺的地方!”因而叫唐姬起舞,唐姬舉袖而歌:“皇天崩塌啊後土傾頹,身為皇帝啊而命短夭摧。我和你生死異路啊從此背離。怎奈我孤獨一人啊心中哀悲!”因而淚下漣漣抽抽噎噎,在坐的也都..希欠歎氣。弘農王謂唐姬說:“你是王者的妃子,不可再為一般官吏和平民之妻。希望你自愛,從此永別離!”弘農王飲鴆而死,時年十八。

初平元年二月,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諡曰懷王。
唐姬,潁川人。弘農王死,回歸故裏。她父親會稽太守唐瑁想讓她改嫁,唐姬發誓不許。及李莈破長安,派兵抄檢關東,搶得唐姬。李莈想要她做妻子,唐姬堅決不答應,也不說自己是弘農王之姬。尚書賈詡知道了這件事。告訴了獻帝,獻帝聞知感動淒愴,便下詔迎接唐姬,安置在園寢中,派侍中持符節封唐姬為弘農王妃。

帝求母王美人兄斌,斌將妻子詣長安,賜第宅田業,拜奉車都尉。
獻帝初平元年(190)二月,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現成的壙穴中,諡為懷王。

興平元年,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長秋宮。詔曰:"朕稟受不弘,遭值禍亂,未能紹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禮章有闕,中心如結。三歲之戚,蓋不言吉,且須其後。"於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為靈懷皇後,改葬文昭陵,儀比敬、恭二陵,使光祿大夫持節行司空事奉璽綬,斌與河南尹駱業複土。
獻帝找到他母親王美人的哥哥王斌,王斌帶著妻子到長安,賞賜第宅田業,拜奉車都尉。

斌還,遷執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戶。病卒,贈前將軍印綬,謁者監護喪事。長子端襲爵。
興平元年(194年),獻帝加冠於首。管事人奏請立皇後。獻帝下詔書說“:我稟賦不太恢宏,又正碰到禍亂降臨,沒有克紹先人大業,以光耀前朝的典章製度。我母親前已去世了,沒有起陵寢,禮儀有闕,心中憂結。三年服期憂傷,不應提及這件事,暫且等以後再說。”於是管事人奏請追尊王美人為靈懷皇後,改葬文昭陵,禮儀規模比照章帝的敬陵和安帝的恭陵,派光祿大夫持符節執行司空事奉上璽綬,王斌與河南尹駱業複土。

獻帝伏皇後諱壽,琅邪東武人,大司徒湛之八世孫也。父完,沉深有大度,襲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陽安公主,為侍中。
王斌返還,升任執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戶。病死,贈前將軍印綬,謁者監護喪事。長子王瑞襲爵。

初平元年,從大駕西遷長安,後時入掖庭為貴人。興平二年,立為皇後,完遷執金吾。帝尋而東歸,李傕、郭汜等追敗乘輿於曹陽,帝乃潛夜度河走,六宮皆步行出營。後手持縑數匹,董承使符節令孫徽以刃脅奪之,殺傍侍者,血濺後衣。既至安邑,禦服穿敝,唯以棗栗為糧。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拜中散大夫,尋遷屯騎校尉。十四年卒,子典嗣。
獻帝伏皇後伏壽,琅笽東武人,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伏完,沉著器度大,襲爵不其侯,娶桓帝女陽安公主,為侍中。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嚐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複朝請。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後,假為策曰:"皇後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禦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後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鳴呼傷哉!自壽取之,未致於理,為幸多焉。"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獻帝初平元年(190),從帝西遷長安,伏壽這時入掖庭為貴人。興平二年(195),立為皇後,伏完任執金吾。不久,獻帝東歸,李莈、郭汜等追擊打敗獻帝於曹陽,獻帝於夜晚偷渡黃河到山西境,六宮妃嬪都步行出營跟隨。伏皇後手持細絹數匹,董承叫符節令孫徽持快刀威脅奪下,殺左右侍者,血液飛濺到伏皇後衣上。等到達安邑,獻帝穿的衣服都爛了,以棗栗為糧。建安元年(196),任伏完為輔國將軍,儀製同於三公。伏完認為政權全在曹操手,自己嫌自己枉為皇上的外戚,於是把印綬繳上,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騎校尉。十四年去世,兒子伏典繼嗣。

獻穆曹皇後諱節,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十九年,並拜為貴人。及伏皇後被弑,明年,立節為皇後。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後怒不與。如此數輩,後乃呼使者人,親數讓之,以璽抵軒下,因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後在位七年。魏氏既立,以後為山陽公夫人。自後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薨,合葬禪陵,車服禮儀皆依漢製。
獻帝遷都許昌,徒然守著虛位,值宿警衛侍兵,沒有一個不是曹操的舊黨羽和姻親密戚。議郎趙彥曾經向獻帝出謀劃策,曹操深惡而把他殺了。其餘內外不和曹操一條心的,多數遭到誅戮。曹操後來因事入殿中見到獻帝,獻帝極端憤怒,因說:“您假使能夠輔助我,那麼就希望你優厚相待;否則的話,就希望你恩愛相加把我拋棄。”曹操大驚失色,磕頭求出。舊有的規矩,三公大官領兵朝見皇上,要讓虎賁兵員執銳利武器左右相挾。曹操退出之後,顧盼左右,汗流浹背。自此以後,曹操不敢再這麼朝見皇上了。董承女為貴人,曹操殺了董承,又要求殺他的女兒貴人。獻帝認為貴人懷孕在身,連連請予免誅,終不能得。伏皇後看了這個情況,從此心懷恐懼。於是給她父親寫信,講曹操殘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親秘密地圖劃鏟除曹操。伏完不敢動手。至十九年,秘密事泄露了。曹操追查大怒,便逼著獻帝廢去伏皇後,並假為策書說:“皇後伏壽,由卑賤而得入宮,以至登上皇後尊位,自處顯位,到現在二十四年。既沒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樣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謹慎修身養怡之福,卻陰險地懷抱妒害,包藏禍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現在派禦史大夫郗慮持符節策書詔令,把皇後璽綬繳上來,退去中宮,遷往其他館舍,唉!可悲傷啊!伏壽咎由自取,未受審訊,幸甚幸甚!”又以尚書令華歆為希阝慮副手,統兵入宮逮捕伏後。伏後緊閉門戶匿藏牆壁中,華歆伸手將伏後牽出。時獻帝在外殿,引郗慮於座。伏後披發赤腳徒步而行哭泣著經過獻帝麵前告別說“:不能再使我活下去嗎?”獻帝說“:我也不知我的性命還能延續到何時!”回頭望著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於是曹操將伏後下於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所生二皇子,都被鴆殺。伏後在位二十年,她的兄弟及宗族株連死者百餘人,她母親盈等十九人流放到涿郡。

論曰:漢世皇後無諡,皆因帝諡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製,亦無殊號。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其後並以德為配,至於賢愚優劣,混同一貫,故馬、竇二後懼稱德焉。其餘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統,以追尊之重,特為其號,如恭懷、孝崇之比是也。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諡,其安思、順烈以下,皆依而加焉。
獻穆曹皇後曹節,是魏公曹操的中女。建安十八年(213),曹操進納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糸熏五萬匹,年紀小的留國待年長。建安十九年(214),一同拜為貴人。到伏皇後被弑,第二年,立曹節為皇後。魏受漢獻帝禪位,派使者索取璽綬,皇後曹節怒而不給。這樣追索璽綬好幾次,曹皇後才將使者叫進去,親自數落責罵,並持璽拋擲軒下,從而涕泣縱橫說:“上天是不會讓你們延續長久的!”左右在場的人都不忍抬頭仰視曹皇後。曹皇後在位七年。曹魏奪得了帝位以後,以曹皇後為山陽公夫人。此後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260)去世,與獻帝合葬禪陵,車服禮儀皆依漢製。史家評論說:漢代皇後沒有諡號,都因帝的諡號以為稱號。雖高祖呂後專政,昭帝上官皇後臨朝,也沒有特殊稱號。光武中興,明帝繼位,才為其母光武陰皇後建立光烈之稱叫光烈陰皇後。其後都以德為配,至於賢愚優劣,混同一貫都是這樣,所以明帝馬皇後稱明德馬皇後;章帝竇皇後稱章德竇皇後,都以德稱。其餘隻有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統,以追尊為重,特有稱號,如和帝母章帝梁貴人,追尊為恭懷、孝景皇後;桓帝母蠡吾侯劉冀媵妾..明,追尊為孝崇皇後便是。獻帝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帝鄧綏皇後為和熹鄧皇後,自此以下,如安帝閻姬皇後為安思閻皇後,順帝梁女內皇後為順烈梁皇後,都依此而加諡號。

讚曰:坤惟厚載,陰正乎內《詩》美好逑,《易》稱歸妹。祁祁皇孋,言觀貞淑。媚茲良哲,承我天祿。班政蘭閨,宣禮椒屋。既雲德升,亦曰幸進。身當隆極,族漸河潤。視景爭暉,方山並峻。乘剛多阻,行地必順。咎集驕滿,福協貞信。慶延自己,禍成誰釁。
史家讚頌說:坤為地,它的可貴之處就是載得厚重;陰是指女性,她的責任就是正位於內,《詩經》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才是君子的配偶;《易經》講歸妹之象,少陰而承長陽,悅以動之。眾多的後妃,配皇為儷,以示忠貞賢淑。良哲媚人,承受這天賜的福祿。頒布政治於蘭閨,宣揚禮教於椒屋。有的因德操而升高位,如明德馬皇後、和熹鄧皇後;也有因幸運而躋於尊顯,如安思閻皇後、靈思何皇後。身當隆高的極位,家族都得到恩澤。看到太陽的影子,便想爭得更多的光輝;孤絕的方山,都想聳立峻拔。一味乘著剛愎的性格,必定多方受阻;像地一樣卑順行之,無往而不順暢。咎衍是集驕傲自滿而來,福祿是協調貞忠誠信而至。吉慶的延續全靠自己,禍患的形成不能歸罪於別人的挑釁。

漢製,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女皆封鄉、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肅宗唯特封東平憲王蒼、琅邪孝王京女為縣公主。其後安帝、桓帝妹亦封長公主,同之皇女。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襲母封為列侯,皆傳國於後。鄉、亭之封,則不傳襲。其職僚品秩,事在《百官誌》。不足別載,故附於後紀末。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