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東海恭王彊沛獻王輔楚王英濟南安王康東平憲王蒼子任城孝王尚阜陵質王延廣陵思王荊臨淮懷公衡中山簡王焉琅邪孝王京
(劉強、劉輔、劉康、劉延、劉焉,劉英,顯宗、劉蒼、劉荊、劉衡、劉京)

光武皇帝十一子:郭皇後生東海恭王彊、沛獻王輔、濟南安王康、阜陵質王延、中山簡王焉,許美人生楚王英,光烈皇後生顯宗、東平憲王蒼、廣陵思王荊、臨淮懷公衡、琅邪孝王京。
光武十王列傳序

東海恭王彊。建武二年,立母郭氏為皇後,彊為皇太子。十七年而郭後廢,彊常戚戚不自安,數因左右及諸王陳其懇誠,願備蕃國。光武不忍,遲回者數歲,乃許焉。十九年,封為東海王,二十八年,就國。帝以彊廢不以過,去就有禮,故優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賜虎賁旄頭,宮殿設鍾D73B之縣,擬於乘輿。彊臨之國,數上書讓還東海,又因皇太子固辭。帝不許,深嘉歎之,以彊章宣示公卿。初,魯恭王好宮室,起靈光殿,甚壯麗,是時猶存,故詔彊都魯。中元元年入朝,從封岱山,因留京師。明年春,帝崩。冬,歸國。
光武皇帝有十一個兒子:郭皇後生了東海恭王劉強、沛獻王劉輔、濟南安王劉康、阜陵質王劉延、中山簡王劉焉,許美人生了楚王劉英,光烈皇後生了顯宗、東平憲王劉蒼、廣陵思王劉荊、臨淮懷公劉衡、琅笽孝王劉京。

永平元年,彊病,顯宗遣中常侍鉤盾令將太醫乘驛視疾,詔沛王輔、濟南王康、淮陽王延詣魯。及薨,臨命上疏謝曰:
◆東海恭王劉強傳,建武二年(26),立母郭氏做皇後,劉強做皇太子。十七年(42)郭皇後被廢,劉強憂愁不安,多次通過左右及諸王陳述他的心願,願意備蕃國。光武帝於心不忍,遲遲回答,幾年後才同意。十九年(44),劉強被封為東海王。二十八年(53),到了封地。皇帝認為劉強被廢不因為本身有過失,而且去就有禮,所以優待大封,兼食邑魯郡,共有二十九縣。並賜給虎賁旄頭,宮殿中設有鍾鼓之懸,還有乘輿。劉強到了封地,幾次上書讓還東海,又托皇太子堅決辭讓。皇帝不許可,深深地嘉許歎息,把劉強的奏章宣示給公卿過目。起初,魯恭王好建宮室,起造靈光殿,十分壯麗,這時還存在,所以皇上下詔讓劉強以魯為國都。

臣蒙恩得備籓輔,特受二國,宮室禮樂,事事殊異,巍巍無量,訖無報稱。而自修不謹,連年被疾,為朝廷憂念。皇太後、陛下哀憐臣彊,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繹不絕。臣伏惟厚恩,不知所言。臣內自省視,氣力羸劣,日夜浸困,終不複望見闕庭,奉承帷幄,孤負重恩,銜恨黃泉。身既夭命孤弱,複為皇太後、陛下憂慮,誠悲誠慚。息政,小人也,猥當襲臣後,必非所以全利之也。誠願還東海郡。天恩湣哀,以臣無男之故,處臣三女小國侯,此臣宿昔常計。今天下新罹大憂,惟陛下加供養皇太後,數進禦餐。臣彊困劣,言不能盡意。願並謝諸王,不意永不複相見也。
中元元年(89)入朝,跟從皇上封禪泰山,於是留在京師。第二年春,皇帝死了。冬天,劉強回到封地。

天子覽書悲慟,從太後出幸津門亭發哀。使司空持節護喪事,大鴻臚副,宗正、將作大匠視喪事,贈以殊禮,升龍、旄頭、鸞輅、龍旂、虎賁百人。詔楚王英、趙王栩、北海王興、館陶公主、比陽公主及京師親戚四姓夫人、小侯皆會葬。帝追惟彊深執謙儉,不欲厚葬以違其意,於是特詔中常侍杜岑及東海傅相曰:“王恭謙好禮,以德自終,遣送之物,務從約省,衣足斂形,茅車瓦器,物減於製,以彰王卓爾獨行之誌。將作大匠留起陵廟。”
永平元年(58),劉強生病,顯宗派中常侍钅旬盾令將太醫乘驛車去看病,詔沛王劉輔、濟南王劉康、淮陽王劉延等到魯。等到劉強死時,臨終上疏謝道:“臣蒙天恩得備蕃輔,特受二國,宮室禮樂,事事與眾不同,大德崇高無量,一直沒有報答。而自己修身不謹,連年生病,被朝廷憂念。皇太後、陛下可憐我,內心感動,幾次派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繹不絕。臣每想到厚恩,不知該說什麼好。臣內自檢查,氣力羸弱,日夜漸困,最終不再望見朝廷宮闕,奉承帷幄,孤負皇上的重恩,隻得銜恨於九泉之下。臣身既然短命孤弱,又使皇太後、陛下憂慮,的確悲慟慚愧。兒子劉政,本是小人,猥當襲臣之後,一定不是全利之法。內心願送還東海郡。天恩同情臣下,以為臣沒有多的男兒,安排臣的三個女兒為小國侯,這是臣私計天恩,不敢忘記。今天下正逢光武帝駕崩的大憂,隻願陛下加意供養皇太後,數進禦餐。臣強困劣,言不能盡意。希望感謝諸王,沒想到承不複相見了。”天子看了書非常難過,從太後出幸津門亭發哀。派大司空持節護喪事,大鴻臚副,宗正、將作大匠視喪事,贈以特殊禮節,升龍、旄頭、鸞輅、龍..、虎賁百人。

彊立十八年,年三十四。子靖王政嗣。政淫欲薄行。後中山簡王薨,政詣中山會葬,私取簡王姬徐妃,又盜迎掖庭出女。豫州刺史、魯相奏請誅政,有詔削薛縣。
詔楚王劉英、趙王劉栩、北海王劉興、館陶公主、比陽公主及京師京戚四姓夫人、小侯都來會葬。帝追想到劉強深執謙儉,不想厚葬來違背他的意思,於是特詔中常侍杜岑及東海傅相道“:王恭謙好禮,以德自終,遣送之物,務從約省,衣服能夠斂形,茅車瓦器,物減於製,以表彰王的特立獨行之誌。將作大匠留起陵廟。”劉強立十八年,年紀三十四歲。子靖王劉政為嗣。

立四十四年薨,子頃王肅嗣。永元十六年,封肅弟二十一人皆為列侯。肅性謙儉,循恭王法度。永初中,以西羌未平,上錢二千萬。元初中,複上縑萬匹,以助國費,鄧太後下詔褒納焉。
◆沛獻王劉輔傳,劉輔在建武十五年(40)封為右翊公。十七年(42),郭後廢為中山太後,所以劉輔徙為中山王,並食常山郡。二十年(45),又徙封為沛王。當時禁網還疏,諸王都在京師,爭修名譽,爭著禮遇四方賓客,壽光侯劉鯉,更始帝的兒子,得到了劉輔的寵幸。劉鯉埋怨劉盆子害死了他的父親,借著劉輔結交的賓客,報殺劉盆子之兄故式侯劉恭,劉輔因此坐牢,三天才放出來。自此以後,諸王賓客多受刑罰,各依法度辦事。

立二十三年薨,子孝王臻嗣。永建二年,封臻二弟敏、儉為鄉侯。臻及弟蒸鄉侯儉並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毀C55B。至服練紅,兄弟追念初喪父,幼小,哀禮有闕,因複重行喪製。臻性敦厚有恩,常分租秩賑給諸父昆弟。國相籍褒具以狀聞,順帝美之,製詔大將軍、三公、大鴻臚曰:“東海王臻以近蕃之尊,少襲王爵,膺受多福,未知艱難,而能克己率禮,孝敬自然,事親盡愛,送終竭哀,降儀從士,寢苫三年。和睦兄弟,恤養孤弱,至孝純備,仁義兼弘,朕甚嘉焉。夫勸善厲俗,為國所先。曩者東平孝王敞兄弟行孝,喪母如禮,有增戶之封。《詩》雲:‘永世克孝,念茲皇祖。’今增臻封五千戶,儉五百戶,光啟土宇,以酬厥德。”
二十八年(53),到了封地。中元二年(58),封劉輔之子劉寶為沛侯。永平元年(58),封劉寶之弟劉嘉為僮侯。劉輔矜嚴有法度,喜好經書,善於講《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寫有《五經論》,當時叫《沛王通論》。在封地謹慎有節,終始如一,稱為賢王。顯宗敬重他,幾次加賞賜。劉輔立四十六年而死,兒子厘王劉定為嗣。

立三十一年薨,子懿王祗嗣。初平四年,遣子琬至長安奉章,獻帝封琬汶陽侯,拜為平原相。
◆楚王劉英傳,劉英於建武十五年(40)封為楚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二十八年(53)到了封地。母親許氏沒有得過寵,所以劉英之國最貧最小。

祗立四十四年薨,子羨嗣。二十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三十年(55),皇下把臨淮之取慮、須昌二縣加進楚國。自顯宗做太宗時,劉英常獨自歸附太子,太子特別親愛他。等到太子即位,幾次受到賞賜。永平元年(58)特封劉英舅子許昌為龍舒侯。劉英少年時好遊俠,與賓客交往,晚年更喜黃帝、老子,學佛教齋戒祭祀。

沛獻王輔,建武十五年封右翊公。十七年,郭後廢為中山太後,故徙輔為中山王,並食常山郡。二十年,複徙封沛王。
八年(66),詔令天下的死罪之人都可用縑贖罪。劉英派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到國相那裏說“:記在蕃輔,過惡很多,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向上彙報。詔書批示道“:楚王誦黃帝老子之微言,喜好佛教的仁祠,薭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將所交的縑帛退還,來幫助沙門近住之僧侶作一次盛饌。”於是班示給諸國中傅。劉英後來就大肆交結方士,製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

時,禁網尚疏,諸王皆在京師,競修名譽,爭禮四方賓客。壽光侯劉鯉,更始子也,得幸於輔。鯉怨劉盆子害其父,因輔結客,報殺盆子兄故式侯恭,輔坐係詔獄,三日乃得出。自是後,諸王賓客多坐刑罰,各循法度。二十八年,就國。中元二年,封輔子寶為沛侯。永平元年,封寶弟嘉為僮侯。
十三年(71),男子燕廣控告劉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圖書,有謀反之意,案情交下審理。有司奏稱劉英招聚奸猾之徒,造作圖讖,擅相官秩,設諸侯王公將軍二千石,大逆不道,請求殺了他。皇帝以為親親不忍,於是廢了劉英,遷徙到丹陽涇縣,賜湯沐邑五百戶。派大鴻臚持節護送,使伎人奴婢鼓吹相隨,還允許他乘衣車,持兵弩,行道射獵,極意自尋歡樂。男女為侯主的,食邑照舊。楚太後不必上交璽綬,留在楚宮居住。第二年,劉英到了丹陽,自殺。立國三十三年,國除。皇帝下詔派光祿大夫持節吊祠,贈..依法辦事,加賜列侯印綬,用諸侯之禮葬於涇。派中黃門守護他的妻子。全部遷出楚官屬無辭語者。製詔給許太後說:“國家聽說楚國的事,希望他不是這樣。已經查明真相,內心感到焦灼不安,本想原諒他保全其身體,使他活到年老,可是王不念顧太後,竟不自免而死去。這是天命如此,無可奈何!太後其保養幼弱,勉強增進飲食。諸許願王富貴,這是人之常情,已經下詔有司,趕出那些參與謀反者,令安田宅。”於是封燕廣為折奸侯。楚獄拖了幾年,那些辭語有牽連的,從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案官吏,阿附相諂,犯死罪和充軍的達千數人。

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教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在國謹節,終始如一,稱為賢王。顯宗敬重,數加賞賜。
十五年(73),皇上巡幸彭城,見許太後及劉英子於內殿,悲哀哭泣,感動左右。建初二年(78),肅宗封劉英之子為楚侯,五弟都為列侯,並不得設相臣吏人。元和三年(87),許太後死了,皇上又派光祿大夫持節吊祠,於是留護喪事。賻錢五百萬。又派謁者備王官屬近劉英喪,改葬於彭城,加王赤綬羽蓋華藻,如嗣王的禮儀,追爵,諡叫楚厲侯。

立四十六年薨,子B279王定嗣。元和二年,封定弟十二人為鄉侯。
章和元年(87),皇帝巡幸彭城,見劉英之夫人和她的六個兒子,厚加賜贈。

定立十一年薨,子節王正嗣。元興元年,封正弟二人為縣侯。
◆濟南安王劉康傳,劉康,建武十五年(40)封為濟南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二十八年(53)到封地。三十年(55),朝廷又把平原的祝阿、安德、朝陽、平昌、隰陰、重丘六縣加進濟南國。

正立十四年薨,子孝王廣嗣。有固疾。安帝詔廣祖母周領王家事。周明正有法禮,漢安中薨,順帝下詔曰:“沛王祖母太夫人周,秉心淑慎,導王以仁,使光祿大夫贈以妃印綬。”
中元二年(58),封劉康之子劉德為東武城侯。劉康在封地不遵守法度,交往賓客。後來,有人上書告劉康招來州郡奸猾之徒漁陽顏忠、劉子產等,又送很多縑帛,案圖書,謀議不軌。案情下達考核,有司舉奏之,顯宗認為是親屬的緣故,不忍心尋根究底,隻削除祝阿等五縣。

廣立三十五年薨,子幽王榮嗣。立二十年薨,子孝王琮嗣。薨,子恭王曜嗣。薨,子契嗣;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建初八年(84),肅宗又發還所削之地,劉庸就多殖財貨,大修宮室,養奴婢至一千四百人,廄中養馬一千二百匹,私田八百頃,奢侈恣欲,遊觀也無節製。永元初年,國傅何敞上疏諫劉康道:“聽說諸侯的本義,製節謹度,然後能保其國土,和睦其百姓。大王以骨肉之親,享食茅土,應當施張政令,明其典法,出入進止,應有期度,輿馬台隸,應有規定。可現在奴婢廄馬都有千多,增添無用的丁口,以自蠶食。宮婢關在裏麵,失去其天性,惑亂和氣。又多起內宅,觸犯防禁,費用巨萬,而工程還不到一半。文繁雜就實質荒,土木建築太多就使人亡,都不是奉禮承上,傳福無窮的辦法。所以楚國作章華宮而遭凶,吳王築姑蘇台而國滅,齊景公養千匹馬,百姓不稱讚。現在數遊諸第,早晚無節製,又不是遠防未然,臨深履薄的做法。願大王修恭儉之德,遵守古製,減少奴婢之口,省去乘馬之數,排除私田之富,節遊觀之宴,按禮起居,那麼我才敢安心自保。希大王深慮愚言。”劉康素來敬重何敞,雖然沒有抵觸情緒,但始終不能改過。劉康立五十九年而死,兒子簡王劉錯嗣。

楚王英,以建武十五年封為楚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母許氏無寵,故英國最貧小。三十年,以臨淮之取慮、須昌二縣益楚國。自顯宗為太子時,英常獨歸附太子,太子特親愛之。及即位,數受賞賜。永平元年,特封英舅子許昌為龍舒侯。
◆東平憲王劉蒼傳,劉蒼,建武十五年(40)封為東平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劉蒼少年時好讀經書,頗有智慧,為人長得一臉好胡須,腰圍粗壯,顯宗十分愛重他。等到即位,封蒼為驃騎將軍,設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蒼之子二人為懸侯。二年(60)將東郡之壽張、須昌,山陽之南平陽、囊、湖陵五縣加進東平國。這時中興三十多年,四方沒有憂患,劉蒼認為天下化平,應修禮樂,便與公卿共同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製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語在《禮樂》、《輿服誌》。皇帝每次巡狩,劉蒼常留下鎮守,侍衛皇太後。四年(62)春,皇上車駕近出,觀覽城市房屋,不久聽說將到河內狩獵,劉蒼上書勸阻道“:臣聽說時令,盛春農事很忙,不可聚眾興功。古書說:‘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則木不曲直。’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車駕今出,事從約省,所過之處吏人諷誦《甘棠》之德。即使這樣,動作不依禮節,不是給四方示範。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莊稼,消遙仿佯,按節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靈,整法駕,備周衛,設羽旄。《詩經》上說:‘抑抑威儀,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儀,如宮室之製。)臣不禁內心憂慮,伏自手書,求在陛下到達之處,表達一片至誠。”帝看了後,立即回宮。劉蒼在朝數年,做了許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覺得以至親輔政,聲望一天天高,內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請求歸職道:“臣蒼疲駑之才,特被陛下慈恩庇護,在家受了許多教導,升朝蒙爵命之旨,製書獎勵,頒之四海,舉小人之才,升君子之器。一個匹夫,還不忘一籃飯的恩惠,況臣居宰相的位子,有手足之情。應當死在野外,做百官的表率,可是愚頑之質,加以有病在身,的確羞於負乘,辱汙輔將之位,將受到詩人‘三百赤紱’(指無德而居高位)的諷刺。現在方域平安,邊遠沒有警訊,正是遵守上德無為而治之時,文官還可並省,武職更不應增建。古時象被舜封於有鼻,不任政事,由於君王之愛至深,不忍揚其過惡。前事之不忘記,正是後事之師表。從漢興以來,宗室子弟沒有在公卿高位的。希陛下審覽虞舜優養母弟的做法,遵守舊典,終卒厚恩。求送上驃騎將軍大印,退到自己的封地,希得到愛憐。”帝優詔不聽。以後多次陳上,辭語十分懇切。

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托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班示諸國中傅。英後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
五年(63)才許還國,但不接上將軍印綬。以輕騎長史為東平太傅,掾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家郎。加賜錢五千萬,布十萬匹。六年(64)冬,帝巡幸魯國,召劉蒼跟著回京師。第二年,皇太後死了。葬後,劉蒼才回封地,皇上特賜奴婢五百人,布二十五萬匹,和珍寶服飾器物。十一年(69)劉蒼與諸王朝京師。月餘,回國。帝臨送回宮,淒然懷念,於是派使者持手詔繪國中傅道:“辭別之後,獨坐不樂,於是就乘車回來,伏在車前橫木上吟詩:瞻望永懷,實勞我心,誦及《采菽》,以增歎息。前些時候問東平王在家何等快樂,王說做好事最快樂,其言甚大,說到內心深處了。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歲以上能夠趨拜的,都叫他們帶上。”十五年(73)春,皇帝行幸東平,賜劉蒼錢一千五百萬,布四萬匹。皇上把所作《光武本紀》給劉蒼看,劉蒼於是上一篇《光武受命中興頌》。皇上認為很好,文章很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作注解。肅宗即位,對劉蒼的尊重恩禮超過前代,諸王沒有誰能和他相比。

十三年,男子燕廣告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事下案驗。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圖讖,擅相官秩,置諸侯王公將軍二千石,大逆不道,請誅之。帝以親親不忍,乃廢英,徙丹陽涇縣,賜湯沐邑五百戶。遣大鴻臚持節護送,使伎人奴俾工技鼓吹悉從,得乘輜軿,持兵弩,行道射獵,極意自娛。男女為侯主者,食邑如故。楚太後勿上璽綬,留住楚宮。
建初元年(76),地震,劉蒼上書談到幾件事,其事留在禁中。皇上回信道“:丙寅所上書談到的幾件事,我親自閱讀,反複幾遍,心開目明,似乎明白了許多。平時吏人奏事,也有這話,但是明智淺短,有的說倘若這樣,又考慮是錯誤的。為什麼呢?災異的降臨,因政治而出現。現在改元之後,年歲饑荒,百姓流散,這是我的德薄造成的。又冬春兩季幹旱太甚,麵積很廣,即使內用克責,而不知所定。得到王的深策,快然意解。《詩經》不是說過:‘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想到你的一些好主意,決定依次照辦,希望得到好的報應。為了表彰你的美德,特賜王錢五百萬。”後來皇帝想替原陵、顯節陵修縣邑,劉蒼聽說了,連忙上疏道:“聽說您將替二陵起立郭邑,臣以前以為是道聽途說,不大實在,近來派從官古霸探視涅陽公主的病,使者回來,才知道詔書已經下來。臣見過光武皇帝親自履行儉約的品德,深睹始終之分,勤勤懇懇,用葬製來說,所以營建陵地,都是按古典辦事,詔書說過:‘毋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孝明皇帝大孝不違背教訓,認真執行。至於自己所營創,尤其儉省,謙德之美,達到了極點。臣下愚笨之見,以為園邑的興建,從強秦開始。古時墓而不墳,不想讓它顯眼,何況築城郭,建都郛呢!上違先帝的聖心,下造無益的工程,虛費國家財用,動搖百姓之心,不是致和氣、求豐年的辦法。又按吉凶俗數來說,也不想無故修繕丘墓,有所興起,考之古法就不合,查之現在也違背人心,求之吉凶也不見有福。陛下履行舜帝的至性,追祖禰之深思,然而怕左右議論,以累及聖心。臣蒼的確傷二帝純德之美,不暢於無窮。隻想得到您的觀覽。”皇上聽從了,停止了作為。從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馬去征詢意見。劉蒼全心對答,都被采納應用。

明年,英至丹陽,自殺。立三十三年,國除。詔遣光祿大夫持節吊祠,贈帽如法,加賜列侯印綬,以諸侯禮葬於涇。遣中黃門占護其妻子。悉出楚官屬無辭語者。製詔許太後曰:“國家始聞楚事,幸其不然。既知審實,懷用悼灼,庶欲宥全王身,令保卒天年,而王不念顧太後,竟不自免。此天命也,無可奈何!太後其保養幼弱,勉強飲食。諸許願王富貴,人情也。已詔有司,出其有謀者,令安田宅。”於是封燕廣為折奸侯。楚獄遂至累年,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
三年(79),皇上在南宮享衛士,劉蒼從皇後走遍了掖庭池閣,皇上看到了陰太後舊時用過的器物,臉上表現出難過的樣子,於是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和平日所穿衣服共五十篋,其餘全部分給諸王主及在京師的子孫各有不等的數。特賜給劉蒼及琅笽王劉京的書道“:中大夫奉使,親聽到動靜,嘉獎不止。歲月過得很快,山陵漸漸遠隔,孤心忄妻愴,如何如何,日前享衛士於南宮,看到舊時衣物,聽到老師說過‘:其物存,其人亡,不言哀而哀自至。’的確如此。想到王孝友之德,難道不這樣麼!今送來光烈皇後假糸介帛巾各一件,和衣一篋,可以時時看看,以慰《凱風》寒泉之思(見《詩經》),又想使後生子孫能見到先後衣服之製。今魯國孔氏,尚有仲尼車輿冠服,說明德盛之人光靈遠垂後世。

十五年,帝幸彭城,見許太後及英妻子於內殿,悲泣,感動左右。建初二年,肅宗封英子種楚侯,五弟皆為列侯,並不得置相臣吏人。元和三年,許太後薨,複遣光祿大夫持節吊祠,因留護喪事,賻錢五百萬。又遣謁者備王官屬迎英喪,改葬彭城,加王赤綬羽蓋華藻,如嗣王儀,追爵,諡日楚厲侯。章和元年,帝幸彭城,見英夫人及六子,厚加贈賜。
光武皇帝的器服,中元二年(58)已賦諸國,所以不再送了。並遣宛馬一匹,血從前..上小孔中流出。常聽說漢武帝歌頌天馬,沾赤汗,現在親眼看到了。目前反虜之兵尚屯,將帥在外,憂念不止,沒有閑寧之日。願王寶貴精神,加意供養。苦言至戒,望之如渴。”六年(62)冬,劉蒼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賜裝錢一千二百萬,其餘諸王各一千萬。皇帝以為蒼冒涉寒露,派謁者賜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鴻臚竇固執節在郊外迎接。帝便親自循行邸第,預設帷床,錢帛器物無不充足齊備。下詔書道:“《禮記》說‘伯父歸寧乃國’,《詩經》說‘叔父建爾元子’,這是恭敬至極了。從前蕭相國加以不名,優待忠賢哩!何況兼尊遵親的麼!沛、濟南、東平、中山四王,訁讚者都不唱其名。”劉蒼到了之後,升殿便拜,天子親自答禮。以後諸王進宮,都用車子迎接,到省閣才下車。劉蒼認為受恩過禮,情不自安,上疏辭謝道:“臣聽說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廣施,慈愛骨肉,既賜奉朝請,咫尺得見天儀,而親自屈至尊,降禮於下臣,每次宴享接見,常常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確內心不安,每會見,謙讓得手足不知放在哪裏為好。這不是給群下做榜樣,安撫臣子的辦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歎息,更加褒貴起來。舊典,諸王女都封鄉主,隻獨封劉蒼五女為縣公主。三月,大鴻臚奏遣諸王回國,皇上特留劉蒼,賜給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到八月飲酎畢,有司又奏遣蒼回國,才同意。皇上寫手詔給劉蒼道:“骨肉天性,的確不因遠近為親疏,然而幾次看見顏色,情重昔時。念王久勞於外,想得到回朝休息,想署大鴻臚奏,不忍心下筆,願授小黃門,中心戀戀,惻然說不出話來。”於是用車駕送行,流著眼淚而別。又賜乘輿服禦,珍寶輿馬,錢布以億萬計。劉蒼回國,疾病,皇帝用快馬送禦醫,小黃門招扶,使者來往不斷在路上。又設驛馬千裏,傳問劉蒼的起居。

種後徙封六侯。卒,子度嗣。度卒,子拘嗣,傳國於後。
第二年正月劉蒼死了,詔告中傅,封上劉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並集覽。派大鴻臚持節,五官中郎將為副監喪,及將作使者共六人。令四姓小侯諸國王主都集合到東平奔喪,前後賜錢共一億,布九萬匹。等到葬時,策寫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說:谘王丕顯,勤勞王室,親受策命,昭於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率禮不越,傅聞在下。老天爺不長眼睛,不報上仁,讓我一個人,早晚煢煢孑立,沒有終極。今詔有司加賜鸞輅乘馬,龍..九旒,虎賁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憲王,誰能蒙此恩德!魂如有靈,保此寵榮。嗚呼哀哉!”劉蒼立四十五年,子懷王劉忠嗣。

濟南安王康,建武十五年封濟南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三十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陽、平昌、隰陰、重丘六縣益濟南國。中元二年,封康子德為東武城侯。
第二年,皇帝分東平國封劉忠之弟劉尚為任城王,餘五人為列侯。

康在國不循法度,交通賓客。其後,人上書告康招來州郡奸猾漁陽顏忠,劉子產等,又多遺其繒帛,案圖書,謀議不軌。事下考,有司舉奏之,顯宗以親親故,不忍窮竟其事,但削祝阿、隰陰、東朝陽、安德、西平昌五縣。
◆任城孝王劉尚傳,任城孝王劉尚,元和元年(84)封,食任城、亢父、樊等三縣。立十八年(53)而死,子貞王劉安嗣。

建初八年,肅宗複還所削地,康遂多殖財貨,大修宮室,奴婢至千四百人,廄馬千二百匹,私田八百頃,奢侈恣欲,遊觀無節。永元初,國傅何敞上疏諫康曰:
◆阜陵質王劉延傳,阜陵質王劉延,建武十五年(40)封淮陽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到封地去。三十年(55)朝廷把汝南之長平、西華、新陽、扶樂四縣劃歸淮陽國。劉延生性驕奢而對待部下嚴厲。永平年間,有人上書告劉延與姬兄謝..及姊館陶公主之婿駙馬都尉韓光招募奸猾之徒,作圖讖,祠祭祝詛。案情交下檢查,韓光、謝..被殺,供辭連累所牽連,死罪及遷徙的很多。有司上奏請求殺掉劉延,顯宗認為劉延之罪比楚王劉英要輕,所以特地加恩,改授為阜陵王,食二縣之祿。劉延已經徙封,幾次懷恨在心。建初年間,又有人告劉延與子男劉魴造逆謀的,有司奏請用檻車召劉延到廷尉坐牢。肅宗下詔道“:王前次犯大逆不道之罪,情節重大,和周朝的管叔、蔡叔,漢朝的淮南相等。經有正義,律有明刑。先帝不忍親親之恩,枉屈大法,替王受過,群下沒有不疑惑的。現在王沒有悔悟之意,悖亂之心不改,逆謀從內部攻破,從兒子魴開始,的確不是本朝之所樂聞。朕惻隱傷心,不忍給王處分,今貶爵為阜陵侯,食一縣之祿。這種罪過,是他自取的,嗚呼戒哉!”赦免劉魴等人之罪,不予查究,派謁者一人監護劉延之國,不許與吏人交往。章和元年(87),皇上行幸九江,賜劉延一封信和車駕相會於壽春。皇上看劉延和他的老婆孩子,內心十分難過,於是下詔道“:從前周朝之爵封千又八百,而姓姬的占半數,就是為了鞏固王室。朕此次南巡,向淮、海一帶,意在阜陵,於是與侯相見。看到侯誌意衰落,形體大不如前,看了以後十分傷心,又喜又悲。今恢複侯為阜陵王,增封四個縣,連以前共五個縣。”因為阜陵地勢下濕,徙都於壽春,加賜錢千萬,布萬匹,安車一乘,夫人諸子賞賜各有不同。明年入朝。

蓋聞諸侯之義,製節謹度,然後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大王以骨肉之親,享食茅土,當施張政令,明其典法,出入進止,宜有期度,輿馬台隸,應為科品。而今奴婢廄馬皆有千餘,增無用之口,以自蠶食。官婢閉隔,失其天性,惑亂和氣。又多起內第,觸犯防禁,費以巨萬,而功猶未半。夫文繁者質荒,木盛者人亡,皆非所以奉禮承上,傳福無窮者也。故楚作章華以凶,吳興姑蘇而滅,景公千駟,民無稱焉。今數遊諸第,晨夜無節,又非所以遠防未然,臨深履薄之法也。願大王修恭儉,遵古製,省奴婢之口,減乘馬之數,斥私田之富,節遊觀之宴,以禮起居,則敞乃敢安心自保。惟大王深慮愚言。
劉延立五十一年而死,子殤王劉衝嗣。

康素敬重敞,雖無所嫌忤,然終不能改。
◆廣陵思王劉荊傳,劉荊,建武十五年(40)封為山陽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劉荊個性刻急陰險害人,有才能而喜文法。

立五十九年薨,子簡王錯嗣。錯為太子時,愛康鼓吹妓女宋閏,使醫張尊招之不得,錯怒,自以劍刺殺尊。國相舉奏,有詔勿案。永元十一年,封錯弟七人為列侯。
光武帝死後,靈柩在前殿,劉荊哭而不哀,而寫一封飛書,封以方底,派蒼頭詐稱東海王劉強舅大鴻臚郭況給劉強寫道“:君王無罪,多次被斥廢,而兄弟有被束縛入牢獄的。太後失職,別守北宮,等到年老,遠斥居邊,海內深為痛惜,歡者鼻子發酸。後來太後屍柩在堂,洛陽吏以次捕斬賓客,至有一家三屍伏堂的,痛心極了!現在天下有喪,弓弩張設甚完備,日前梁鬆敕虎賁史說:‘吏因便宜之事而有非者,當即行之,勿拘常製,因為封侯難再得哩!’郎官私下悲痛,替王寒心累息。今天下人爭想刻賊王以求功,難道有限量嗎!如果歸並二國之眾,可聚集百萬人,君王作主帥,鼓行無前,功勞就比太山壓雞蛋還容易,比四馬載鴻毛還輕,這是湯、武之兵呀!今年軒轅星有白氣,星相家和好事的,都說白氣者喪,軒轅女主之位。又太白星前出西方,至午兵當起。又太子星色黑,至辰日輒變紅。黑為病,赤為兵,王努力卒事。高祖起於亭長,陛下興於白水,何況於王是陛下的長子,故副主呢?上以求天下事必舉,下以雪除沉沒之恥,報死母之仇。精誠所加,金石為開。應作秋霜肅殺之氣,莫作檻羊受製於人,到了那時,即使想做檻羊,又可得嗎!我見到諸相工講王貴相,天子之法。人主崩亡,閭閻之伍尚為盜賊,想有所希望,何況王呢!受命之君,天之所立,不可人謀而得。今新帝人所安排,強者為右。願君王做高祖、陛下所誌,不要像扶蘇、將閭叫呼天呀!”劉強收到信後非常害怕,即抓住來使,把書信封住呈上去。顯宗認為劉荊是同母弟,隱瞞其事,遣劉荊出去住在河南宮。這時西羌謀反,劉荊不得誌,希望天下因羌禍驚動發生變故,私自找看相的商議。帝聽說後,於是改封劉荊為廣陵王,遣他回封地去。後來劉荊又呼相工並且說“:我麵貌像先帝。先帝三十歲得天下,我現在也三十了,可以起兵否?”相工到官吏處告發,劉荊害怕,自己綁著自己進了牢獄。帝又加恩,不追究其事,下詔不許劉荊臣屬吏人,隻是食租還照舊,派相,中尉謹宿保衛他。劉荊仍然不改。後來使巫祭祀祝詛,有司舉報,請求殺了他,劉荊自殺。劉荊立二十九年死。帝同情可憐他,賜諡叫思王。

錯立六年薨,子孝王香嗣。永初二年,封香弟四人為列侯。香篤行,好經書。初,叔父篤有罪不得封,西平昌侯昱坐法失侯,香乃上書分爵士封篤子丸、昱子嵩,皆為列侯。
◆臨淮懷公劉衡傳,劉衡,建武十五年(40)立,未及進爵為王而死,無子,國除去。

香立二十年薨,無子,國絕。
◆中山簡王劉焉傳,劉焉,建武十五年(40)封左馮翊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焉是郭太後最小的兒子,獨留在京師。三十年(55)徙封為中山王。永平二年(60)冬,諸王來會辟雍,事畢歸蕃,詔劉焉與他們一起回到封地,用虎賁官騎跟從。劉焉上疏辭讓,顯宗回報說“:凡諸侯出境,必備左右,所以夾穀之會,司馬以從。今五國各有官騎百人,整齊前行,都是北軍胡騎,便兵善射,弓不空發,中必決眥。有文事的一定要有武備,這是重蕃職的意思,王不必推辭吧!”皇上認為劉焉被郭太後偏愛,特加恩寵,獨得往來於京師。十五年(73),劉焉之姬韓序有過失,劉焉縊殺了她,國相舉奏,被削安險縣。元和年間,肅宗又把安險縣還給中山。劉焉立五十二年,永元二年(90)死去。子夷王劉憲嗣。

永建元年,順帝立錯子阜陽侯顯為嗣,是為B279王。立三年薨,子悼王廣嗣。永建五年,封廣弟文為樂城亭侯。
◆琅王牙孝王劉京傳,劉京,建武十五年(40)封琅笽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劉京性恭謹孝順,愛好經學,顯宗特別愛幸他,賞賜恩寵特別不同,誰也比不上。永平二年(60)把太山之蓋、南武陽、華,東萊之昌陽、盧鄉、東牟六縣增加給琅笽。五年(63)才到封地去。光烈皇後死了,皇上把太後全部遺金寶財物賜給劉京。劉京建都在莒,好修宮室,窮極伎巧,殿館壁帶都用金銀裝飾起來。多次上詩賦歌頌功德,皇上嘉美他,下之於史官。劉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吏人奉祀。神幾次下言宮中多不便利,劉京上書願徙宮於開陽,把華、蓋、南式陽、厚丘、贛榆五縣換東海之開陽、臨沂,肅宗同意了。劉焉立三十一年死去,葬於東海即丘廣平亭,有詔割亭開陽。子夷王劉宇嗣。

廣立二十五年,永興元年薨,無子,國除。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