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拘彌於窴西夜子合德若條支安息大秦大月氏高附天竺東離栗弋嚴奄蔡莎車疏勒焉耆蒲類移支東且彌車師
武帝時,西域內附為屬地,有三十六個國家,漢朝為西域設置使者、校尉來統領保護西域,宣帝改叫都護。元帝又設置戊己二校尉,在車師前王庭墾種荒地。哀帝、平帝時期,西域自己互相分裂為五十五個國家。王莽篡位後,貶抑和改換侯王,自此西域埋怨反叛,與中原大國斷絕關係,而且再次從屬匈奴,為其服役。匈奴賦稅繁重嚴刻,各國沒法忍受,到建武年間,他們都派使者要求歸屬漢朝,情願請派都護。光武因為天下剛剛平定,沒時間處理境外的事情,最終沒有答應。正好匈奴衰敗,莎車王賢討伐減掉各國,莎車王賢死後,他們就互相進攻,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吞並。渠勒、皮山被於賓統管,土地全部被於賓占有。鬱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減。以後這些國家又都恢複。永乎年間,北部敵虜於是脅迫各國一同侵犯河西各郡縣,大白天城門關閉。十六年,明帝於是任命將帥,北征匈奴,占領了伊吾盧地,設立宜禾都尉來墾種荒地,終於打通了西域。於實各國都派兒子到朝中侍奉皇帝。西域自己同中央大國中斷往來有六十五年,這才重新來往。第二年,開始設立都護和戊己校尉。

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庭。哀、平間,自相分割,為五十五國。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並複役屬匈奴。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內屬,願請都護。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賢死之後,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並。渠勒、皮山為於窴所統,悉有其地。鬱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後其國並複立。永平中,北虜乃脅諸國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十六年,明帝乃命將帥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於窴諸國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複通焉。明年,始置都護、戊己校尉。及明帝崩,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悉覆其眾,匈奴、車師圍戊己校尉。
到明帝去世,焉耆、龜茲進攻殺害了都護陳睦,陳睦的人馬全部覆滅,匈奴、車師包圍了戊己校尉。建初元年春天,酒泉太守段彭在交河城大敗車師軍隊,章帝不願意為了對付夷狄而使中原困苦窮乏,就接回戊己校尉,不再派都護。二年,又撤銷在伊吾的屯田,匈奴趁機派兵把守伊昔的地盤。當時車司馬班超留在於賈,安撫集聚西域各國。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寶憲大敗匈拯。二年,宣童因此派副校尉幽圭率領兩千多騎兵襲擊伊吾,打敗了伊吾。三年,班超終於平定酉越,朝廷因此任命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又設置戊己校尉,帶領五百士兵,住在車師前部高昌壁,又設置戊部候吏,位於車師後部候城,兩地相距五百裏。六年,班超又擊敗焉耆,這時候五十多個國家都送來人質,歸屬漢朝。條支、安息各國一直到四萬裏以外的海邊國家,都通過輾轉翻譯前來進貢物品。九年,班超派佐吏甘英一直到達最西邊的大海才回來。這些都是前代人沒有到過,《山經》沒有詳細記載的地方,他們詳細了解了那裹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運來當地的珍奇物品。這樣,相距很遠的國家蒙奇、兜勒都派人前來歸順,派來使者貢獻物品。

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車師於交河城。章帝不欲疲敝中國以事夷狄,乃迎還戊己校尉,不複遣都護。二年,複罷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時軍司馬班超留於窴,綏集諸國。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大破匈奴。二年,憲因遣副校尉閻槃將二千餘騎掩擊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複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候城,相去五百裏。六年,班超複擊破焉耆,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到孝和帝逝世時,西域背叛。安帝永初元年,西域多次包圍都護任尚、段禧等人,朝廷因為西域艱險遙遠,難以接應和趕赴那裹,下韶書撤去都護。白此就放棄了西域。北匈奴立刻又收複統管西域各國,聯合侵犯邊境有十多年。敦煌太守曹宗擔心他們的凶暴禍害,在元初六年,就上書請求派行長史索班率領一千多人駐守伊吾來招降安撫西域,這樣,車師前王和鄯善王前來投降。幾個月後,北匈奴又率領車師後部王一起進攻殺害了索班等人,接著打跑了車師前王。鄯善被逼急了,向曹宗求救,曹宗因此請求出兵攻打匈奴,替索班報仇,又想進兵奪取西域。鄧太後不同意,祇是下令設置護西域副校尉,住在敦煌,另外部署了三百士兵,牽製西域而已。在這之後北部敵虜同車師連續入侵河西,朝廷沒法製止。有人提議想關閉玉門關、陽關,以切斷匈奴的為害。

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安帝永初元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詔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北匈奴即複收屬諸國,共為邊寇十餘歲。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元初六年,乃上遣行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依吾,以招撫之。於是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來降。數月,北匈奴複率車師後部王共攻沒班等,遂擊走其前王。鄯善逼急,求救於曹宗。宗因此請出兵擊匈奴,報索班之恥,複欲進取西域。鄧太後不許,但令置護西域副校尉,居敦煌,複部營兵三百人,羈縻而已。其後北虜連與車師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議者因欲閉玉門、陽關,以絕其患。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瑺上書提出三條計策,認為“北部敵虜呼衍王經常在蒲類和秦海之間輾轉活動,一心控製西域,一起入侵和抄掠邊境。現在將酒泉屬國的二千多將士在昆侖塞集結,先進攻呼衍王,從根上斬斷,接著征調鄯善的五千兵力威脅車師後部,這是上策。如果不能出兵,可以設置軍司馬和派五百將士,由四個郡供給他們耕牛、糧食,讓他們出兵占領柳中,這是中策。如果還不能做到,那麼最好放棄交河城,收聚鄯善等國的人,讓他們全部進入邊關,這是下策。”朝廷將他的意見交給大臣討論。尚書陳忠上書說:“臣聽說八方的蠻人入侵,這時敵虜更厲害的。漢興起以後,高祖在平城受窘被圍,太宗有屈身供奉匈奴的恥辱。所以孝武帝心懷憤怒,深刻考慮長久的計策,下令派威武的大臣,渡過黃河,穿過沙漠,一直打到敵人的王庭。麵臨這樣的戰役,很多百姓死在狼望山的北麵,財富金錢都填進了盧山的溝壑,府庫裹空虛罄盡,織布機上也空無一物,算賦算到了船隻和車子,抽稅抽到了六畜。難道武帝沒有考慮?原因是他作長遠的考慮。終於開辟了河西的四個郡,隔開了南邊的羌人,收服了三十六個國家,斬斷了匈奴的右胳膊。所以單於被孤立,抱頭鼠竄,逃往遠方躲藏。到了宣帝、元帝時期,西域終於成為藩國臣下,邊關不用關閉,不用再傳送緊急的軍事文書。由此來看,戎狄可以用武力製服,很難通過教化使其親近。西域歸順朝廷時間已久,真心向東企望扣敲邊關請求歸附有許多次了,這是他們不喜歡匈奴而仰慕漢的明證。現在北部的敵虜已經擊敗車師,勢必向南進攻鄯善,丟下鄯善而不去援救,那麼這些國家都順從匈奴了。要是這樣的話,敵虜的財貨就會愈益增多,膽量和實力也愈益增大,他們用武力抵臨南羌,同南羌勾結聯合,這樣的話,河西的四郡就危險了。河西一旦危險,不得不援救,那麼就會興動比現在多一百倍的勞役,就會出現沒法計算的耗費。商議的人衹考慮西域極其遙遠,救助西域花費很大,沒有想到前代的人苦心勤勞的用意。現在守衛邊境的器具不夠精良,內地各郡的防衛沒有準備,敦煌孤立危險,遠遠趕來告急,現在還不去幫助,對內沒法慰勞吏民,對外不能向百蠻展示威力。造成國家窘迫,土地減少,經典上對此有明確的告誡。臣認為應當在敦煌設置校尉,根據舊製增加河西四郡的駐守兵力,用來安撫西域各國。這樣足以在萬裏以外製敵取勝,使包軀恐懼。”皇帝采納了速忠的意見,於是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率領五百名被解除枷鎖的刑徒,西行駐守柳中。班勇於是打敗並平定了車師。從建武到延光,西域三次和中原中斷往來,又三次恢複往來。順帝永建二年,班勇又擊敗降服焉耆。這時候,龜茲、疏勒、於實、莎車等十七個國家都來歸順,但烏孫、蔥嶺以西的國家自此斷絕往來。六年,皇帝因為伊吾以前是肥沃的地方,靠近西域,匈奴憑藉伊吾進行抄掠侵暴,又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同永元時的做法,設置伊吾司馬一人。自陽嘉以後,朝廷威信逐步下降,西域各國驕傲放縱,轉而相互欺淩攻打。元嘉二年,長史王敬被於實人殺害。永興元年,車師後王又反過來攻打屯田部隊。雖然也有降服的國家,但他們並沒有懲戒改變,從此逐漸對中原疏遠而輕慢了。班固記載了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這都已在《前漢書》中詳細記述。現在將建武以後不同於前代的事情寫成《西域傳》,這都是安帝末年班勇記述的。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璫上書陳三策,以為“北虜呼衍王常展轉蒲類、秦海之間,專製西域,共為寇抄。今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餘人集昆侖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因發鄯善兵五千人脅車師後部,此上計也。若不能出兵,可置軍司馬,將士五百人,四郡供其梨牛、穀食,出據柳中,此中計也。如又不能,則宜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計也。”朝廷下其議。尚書陳忠上疏曰:
西域歸屬漠的各個國家,東西長六千多裏,南北長一千多裏,東到玉門關、陽關,西到蔥嶺。西域的東北部與匈奴、烏孫接壤。南部和北部都有大山,中央有河流。西域的南山向東延伸到金城,與漢的南山相連。西域的河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蔥嶺,向東流去,一個發源於於賓南山腳下,向北流去,同蔥嶺河彙合,向東注入蒲昌海。蒲昌海又叫鹽澤,距玉門關有三百多裏。

臣聞八蠻之寇,莫甚北虜。漢興,高祖窘平城之圍,太宗屈供奉之恥。故孝武憤怒,深惟久長之計,命遣虎臣,浮河絕漠,窮破虜庭。當斯之役,黔首隕於狼望之北,財幣縻於盧山之壑,府庫單竭,杼柚空虛,算至舟車,貲及六畜。夫豈不懷,慮久故也。遂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收三十六國,斷匈奴右臂。是以單於孤特,鼠竄遠藏。至於宣、元之世,遂備蕃臣,關徼不閉,羽檄不行。由此察之,戎狄可以威服,難以化狎。西域內附日久,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河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得不救,則百倍之役興,不訾之費發矣。議者但念西域絕遠,恤之煩費,不見先世苦心勤勞之意也。方今邊境守禦之具不精,內郡武衛之備不修,敦煌孤危,遠來告急。複不輔助。內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蹙國減土,經有明誡。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衝萬裏,震怖匈奴。
從敦煌向西出玉門關、陽關,經過鄯善,北邊通往伊吾有一千多裏,從伊吾向北通往車師前部的高昌壁有一千二百裏,從高昌壁向北通往後部的金滿城有五百裏。這是西域的門戶,所以戊己校尉交替駐守這些地方。伊吾的土地適合種植五穀、桑、麻和葡萄。伊吾的北麵又有柳中,全是肥沃的土地。所以漢經常與匈奴爭奪車師、伊吾,為的是控製西域。

帝納之,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馳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順帝永建二年,勇複擊降焉耆。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領已西遂絕。六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抄暴,複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自陽嘉以後,朝威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元嘉二年,長史王敬為於窴所沒。永興元年,車師後王複反攻屯營。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班固記諸國風土人俗,皆已詳備《前書》。今撰建武以後其事異於先者,以為《西域傳》,皆安帝末班勇所記雲。
從鄯善翻過蔥嶺出西域各國,有兩條道路。貼近南山北邊,沿著河往西走,到達莎車,這是南道。南道向西翻過蔥嶺,就可以到達大月氏、童皇等國。從車鱷前王庭沿著韭山,順河向西走到蘊勤,這是北道。北道向西翻過莖嶺,到達去窪、塵晝、童基這些國家。

西域內屬諸國,東西六千餘裏,南北千餘裏,東極玉門、陽關,西至蔥領。其東北與匈奴、烏孫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出蔥領東流,一出於窴南山下北流,與蔥領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去玉門三百餘裏。
出玉盟颶,經過差曙、旦苤、撞鍾,有三千多裏,到達翅疆。

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涉鄯善,北通伊吾千餘裏,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裏,自高昌壁北通後部金滿城五百裏。此其西域之門戶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穀、桑麻、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常與匈奴爭車師、伊吾,以製西域焉。
拘彌國地處寧彌城,距長史所在的柳中有四千九百裏,距洛陽有一萬二千八百裏,管轄二千一百七十三產,七千二百五十一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一千七百六十人。

自鄯善逾蔥領出西諸國,有兩道。傍南山北,陂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領,則出大月氏、安息之國也。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陂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領,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順帝永建四年,於責王放前殺死了拘彌王興,立他自己的兒子為拘彌王,並且派使者向漢朝貢獻物品。敦煌太守徐由上書要求征討放前,皇帝赦免於賓的罪責,要於賓還複拘彌國,放前不答應。陽嘉元年,徐由派疏勒王臣槃發兵兩萬人攻打於實,打敗了於實,殺了數百人,縱放部隊大肆抄掠,重新立興的同宗成國為拘彌王後班師。到靈帝熹平四年,於賓王安國攻打拘彌,大敗拘彌人,殺死了拘彌王,被殺的人非常多,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白發兵幫助立拘彌王入侍的兒子定興為國王。當時拘彌的人口一千。拘彌國西接於賓三百九十裏。

出玉門,經鄯善、且末、精絕三千餘裏至拘彌。
於賓國地處西城,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千三百裏,距洛陽有一萬一千七百裏,管轄三萬二千戶:人口八萬三千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三萬多人。

拘彌國,居寧彌城,去長史所居柳中四千九百裏,去洛陽萬二千八百裏。領戶二千一百七十三,口七千二百五十一,勝兵千七百六十人。
建武末年,莎車王賢強盛,攻打並吞並了於寞,將於寞王俞林遷到別處為驪歸王。明帝永平年間,於寶的將領休莫霸反叛莎車,立自己為於實王。休莫霸死後,他的哥哥的兒子廣德立為國王,後來終於滅掉莎車,於實國轉而強盛。從精絕西北到疏勒的十三個國家都服從於實,但鄯善王也開始強盛。自此南道在蔥嶺以東,僅此二國強大。

順帝永建四年,於窴王放前殺拘彌王興,自立其子為拘彌王,而遣使者貢獻於漢。敦煌太守除由上求討之,帝赦於窴罪,令歸拘彌國,放前不肯。陽嘉元年,徐由遣疏勒王臣槃發二萬人擊於窴,破之,斬首數百級,放兵大掠,更立興宗人成國為拘彌王而還。至靈帝熹平四年,於窴王安國攻拘彌,大破之,殺其王,死者甚眾。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發兵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時人眾裁有千口。其國西接於窴三百九十裏。
順帝永建六年,於賓王放前派兒子入侍,來向朝廷進貢。元嘉元年,長史趙評在於賓出惡瘡病死,趙評的兒子迎接趙評的靈柩,途中經過拘彌。拘彌王成國與於寞王建一向有仇隙,就對趟評的兒子說:“於賓王要胡人醫生拿毒藥貼在瘡上,所以造成死亡。”趙評的兒子相信了他的話,回到塞內,將這些話告訴了敦煌太守馬達。第二年,朝廷任命王敬接任長史,馬達要王敬暗中查實這件事。王敬先經過拘彌,成國又說道:“於實國的人希望我當國王,現在可藉這件罪名殺掉建,於賓必然歸順。”王敬貪圖建立功名,而且接受了成國的說法,到達於責後,設酒食請於實王建,但暗中打他的主意。有人將王敬的密謀告訴建,他不相信,說:“我沒有罪,王長史為什麼要殺我?”第二天早晨,於實王建帶領幾十名手下官員來見王敬。坐定以後,建起來依次斟酒,王敬喝令身邊的人將建拿下,官吏士兵們並沒有殺建的意思,所以建手下的官吏得以全都衝了出去.當時成國的主簿秦牧跟隨王敬在宴會上,他拔出刀站出來說:“大事已經決定,為什麼又要遲疑?”隨即上前殺了建。於實的諸侯和將領輸焚等人於是會合人馬進攻王敬,王敬拿著建的頭顱宣告說:“天子要我殺了建。”於實的諸侯將領接著焚燒了軍營房屋,燒死殺害官吏士兵,並上樓殺了王敬,將王敬的腦袋懸掛在集市。輸焚想立自己為國王,國人殺了他,立建的兒子安國為王。馬達知道後,想率領各郡的部隊出邊關攻打於賓,桓帝不答應,將馬達召了回來,任命宋亮接任敦煌太守。宋亮一到,懸賞招募於賓人,要於寞人自己殺掉輸焚。當時輸焚已死有一個月了,於賓人砍下死人的腦袋送到敦煌,並且不說明實際情況。宋亮後來知道其中有假,但最終沒能出兵。於實仗著造一點因而越來越驕縱。

於窴國,居西城,去長史所居五千三百裏,去洛陽萬一千七百裏。領戶三萬二千,口八萬三千,勝兵三萬餘人。
從於賓經過皮山,到達西夜、子合、德若等國。

建武末,莎車王賢強盛,攻並於窴,徙其王俞林為驪歸王。明帝永平中,於窴將休莫霸反莎車,自立為於窴王。休莫霸死,兄子廣德立,後遂滅莎車,其國轉盛。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而鄯善王亦始強盛。自是南道目蔥領以東,唯此二國為大。
西夜國又名漂沙國,距洛陽有一萬四千四百裏。西夜國有二千五百戶,一萬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三千人。當地生長一種白色的草,有毒,西夜國的人將它煎成藥,塗在箭頭上,被箭射中立刻就死。《漠書》中誤以為西夜、子合是一個國家,現在他們各有自己的國王。

順帝永建六年,於窴王放前遣侍子詣闕貢獻。元嘉元年,長史趙評在於窴病癰死,評子迎喪,道經拘彌。拘彌王成國與於窴王建素有隙,乃語評子雲:“於窴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故致死耳。”評子信之,還入塞,以告敦煌太守馬達。明年,以王敬代為長史,達令敬隱核其事。敬先過拘彌,成國複說雲:“於窴國人欲以我為王,今可因此罪誅建,於窴必服矣。”敬貪立功名,且受成國之說,前到於窴,設供具請建,而陰圖之。或以敬謀告建,建不信,曰:“我無罪,王長史何為欲殺我?”旦日,建從官屬數十人詣敬。坐定,建起行酒,敬叱左右執之,吏士並無殺建意,官屬悉得突走。時成國主簿秦牧隨敬在會,持刀出曰:“大事已定,何為複疑?”即前斬建。於窴侯將輸D358等遂會兵攻敬,敬持建頭上樓宣告曰:“天子使我誅建耳。”於窴侯將遂焚營舍,燒殺吏士,上樓斬敬,懸首於市。輸D358欲自立為王,國人殺之,而立建子安國焉。馬達聞之,欲將諸郡兵出塞擊於窴,桓帝不聽,征達還,而以宋亮代為敦煌太守。亮到,開募於窴,令自斬輸D358。時輸D358死已經月。乃斷死人頭送敦煌,而不言其狀。亮後知其詐,而竟不能出兵,於窴恃此遂驕。
子合國地處呼韃穀,距疏勒有一千裏。管轄三百五十戶,人VI四千人,能打仗的有一千人。

自於窴經皮山,至西夜、子合、德若焉。
德若國管轄一百多戶,人口六百七十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三百五十人。德若國東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三千五百三十裏,距洛陽有一萬二千一百五十裏,與子合國相接。風俗都相同。

西夜國,一名漂沙,去洛陽萬四千四百裏。戶二千五百,口萬餘,勝兵三千人。地生白草,有毒,國人煎以為藥,傅箭鏃,所中即死。《漢書》中誤雲西夜、子合是一國,今各自有王。
從皮山向西南經過烏耗,越過懸度、廚賓,走六十多天以後可到達烏弋山離國,地域方圓幾千裏,當時改名叫排持。

子合國,居呼鞬穀。去疏勒千裏。領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
再向西南騎馬走一百多天到達條支國。

德若國,領戶百餘,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去長史居三千五百三十裏,去洛陽萬二千一百五十裏,與子合相接。其俗皆同。
條支國城建在山上,方圓有四十多裏。旁靠西海,海水環繞條支的南麵束麵和北麵。條支三麵沒有道路,衹有西北角有陸路相通。條支土地高溫潮濕,出產獅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下的卵像瓦甕一樣大。

自皮山西南經烏秅,涉懸度,曆罽賓,六十餘日行至烏弋山離國,地方數千裏,時改名排持。
由條支轉而向北再向東,騎馬再走六十多天到安息。安息後來隸屬條支,為其役使,條支在安息設立大將,監督掌管各座小城邑。

複西南馬行百餘日至條支。
安息國地處和櫝城,距洛陽有二萬五千裏。安息的北麵與康居接壤,南麵與烏弋山離接壤。安息地域有幾千裏見方,小城邑有幾百個。安息的戶數、人口數和能當兵打仗的人數最多。安息的束部邊界上有個木鹿城,號稱小安息,距洛陽有二萬裏。

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餘裏。臨西海,海水曲環其南及東北,三麵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
章帝章和元年,安息派使者貢獻獅子、符拔。符拔的樣子像麒麟但沒有角。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條支。甘英到了大海邊想渡海,但安息西部邊境的船工對甘英說:“海水遼闊,來往的人遇上順風需三個月才能過去,如果遇到緩慢的風,也有需兩年時間的,所以航海的人都帶了三年的糧食。在海上常使人想念家鄉,經常有人死亡。”甘英聽說以後這才作罷。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再次獻來獅子和條支的大鳥,當時的人稱為“安息雀”。

轉北而東,複馬行六十餘日至安息。後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諸小城焉。
從安息向西走三千四百裏到達阿蠻國。從阿蠻厘向西走三千六百裏到塹宣厘。從基墮向南過河,再往西南走九百六十裏,就到王攫璽,玄旦的西邊就到頭了。由此向南乘船渡海,就通往去童。那裹有很多大海西部特有的珍奇物產。

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裏。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地方數千裏,小城數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裏。
大秦國又叫犁韃,因為地處大海的西麵,所以也叫海西國。大秦範圍有幾千裏,有四百多座城市。為其役使附屬的小國有幾十個。城牆用石頭壘成,國內設有郵亭,全都用白色泥土塗飾。長有鬆柏、各種各樣的樹和百草。那裹的風俗是人們致力於農業耕作,很多人種桑樹養蠢。他們都剃去頭發,身穿繡有彩色花紋的衣服,乘坐白色車蓋的、用馬拉的輕車,進出敲鼓,樹有各種旗幟。

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滿屈複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他們所住的城邑,方圓有一百多裏。城內有五座宮殿,每個相距十裏。宮室裹麵都用水晶做成柱子,吃飯的器具也這樣。大秦的國王每天住在其中的一宮,治理政事每隔五天五個王宮輪住一遍。國王經常要一個人拿了袋子跟著國王的車子,誰有事情要說,就將文書放到袋子裹麵,國王回到宮裹打開來看,審理他們的是非曲直。國王有分管各方麵的文書官員。國家設有三十六位將領,都參與商議國家事務。國王沒有固定的人,都挑選有才德的人擔任國王。國內發生災異或者風雨不合時節,便將國王廢掉重新立國王,被罷免的人心甘情願而不埋怨。那兒的人都長得又高又大,長相端正,和中原人差不多,所以稱為大秦。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裏至阿蠻國。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裏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至於羅國九百六十裏,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異物焉。
當地有很多的金銀和珍奇寶物,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殲、朱砂、碧玉。他們用金絲繡成彩色花紋,織成金絲織品和各種顏色的綾帛。他們用黃金鍍物,製作石棉布另外有一種很細軟的織品,有人說是用水羊的捆毛和野蠶繭製作而成。他們把許多香料合在一起,將香料的汁煎煮做成蘇合。凡是國外的許多珍奇物品都出自這兒。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雲海西國。地方數千裏,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鬆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他們用金銀作為錢幣,十個銀錢相當於一個金錢。他們與安息、天竺的人在海上互相買賣,賺的錢有十倍。那兒的人質樸正直,市場上沒有兩樣價格。糧食價格一般很低,國內的用品豐富充足。相鄰國家的使者到了大秦境內,乘驛馬到國都,到國都以後大秦就給他們金錢。大秦的國王經常想和漠互通使者,但安息的人想拿漢的彩色絲帛跟他們做生意,所以攔阻大秦的使者,使他們不能自己到漢。到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從曰南邊界外獻來象牙、犀牛角、玳瑁,才第一次通使者。所上表進貢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珍寶異物,懷疑是人們傳聞誇張。

所居城邑,周圜百餘裏。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裏。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遊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有人說大秦國的西南有弱水、流沙,靠近西王母住的地方,接近太陽落山之處,《漢書》說:“從條支向西走二百多天,接近太陽落山的地方”。逭就與現在的書不同了。前代漠的使者都是到烏弋就回來了,沒有人到過條支。又說:“從安息由陸路繞海邊向北走,出海西到大秦,人口眾多,城邑相連,每十裏有一個亭子,隔三十裏有一個驛館,始終沒有盜賊和兵寇入侵的警報。但路上有許多猛虎、獅子,攔阻為害路上行人,如果不是一百多人,拿了兵器,就經常被野獸吃掉。”又說“有幾百裏長的浮橋可以渡過大海到達北岸”。各國所產的珍奇玉石及各種物品,大多奇詭怪異,荒誕不經,所以沒有記述。

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市。又有細布,或言水羊毳,野蠶繭所作也。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大月氏國地處藍氏城,西部和安息接壤,到安息要走四十九天。東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六千五百三十七裏,距洛陽有一萬六千三百七十裏。大月氏國有十萬戶,人口四十萬人,能當兵打仗的人有十多萬人。

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穀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起初,月氏為匈奴所滅,於是遷到大夏,將國家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胎頓、都密,一共是五部翎侯。一百多年以後,貴霜翎侯丘就卻進攻滅掉了另外四個翎侯,立自己為國王,國號為貴霜。貴霜王入侵安息,占領了高附地區。又滅掉濮達、廚賓,占領了它們的全部國土。丘就卻八十多歲時死亡,他的兒子閻膏珍繼承王位。又滅掉了天竺,設置一名將領監管天竺。自此以後,月氏最為富足強盛,各國都稱之為貴霜王。漢朝根據它原先的名稱,稱之為大月氏。

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漢書》雲“從條支西行二百餘日,近日所入”,則與今書異矣。前世漢使皆自烏弋以還,莫有至條支者也。又雲“從安息陸道繞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連屬,十裏一亭,三十裏一置,終無盜賊寇警。而道多猛虎、師子,遮害行旅,不百餘人齎兵器,輒為所食”。又言“有飛橋數百裏可度海北諸國”。所生奇異玉石諸物,譎怪多不經,故不記雲。
高附國位於大月氏的西南方向,也是大國。高附的習俗和天竺相近,但人的性情柔弱,容易製服。高附國的人擅長經商販賣,家中財富豐足。高附歸屬哪個國家不固定,天竺、廚賓、安息這三個國家誰強大誰就得到高附,誰弱小誰就失去高附,但它從未歸屬月氏。《漢書》將它算入五翎侯,不符合事實。後來高附歸屬安息,到月氏打敗安息,才得到高附。

大月氏國,居藍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東去長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裏,去洛陽萬六千三百七十裏。戶十萬,口四十萬,勝兵十餘萬人。
天竺國又叫身毒,在月氏的東南,距月氏有幾千裏遠。天竺的習俗與月氏相同,但地勢低而潮濕,氣候炎熱。天竺國靠近大河,人們騎著象去打仗。天竺人比月氏人生性柔弱,信奉佛教,不殺人,不征伐,由此成為習俗。從月氏、高附國向西,南到西海,東到磐起國,都是身毒的地盤。身毒另外有幾百座城邑,每座城邑設有長官。另有幾十個小國,每個國家都設有國王。雖然這些國家各有些差異,但都打著身毒的名稱,這時候他們都屬於月氏管轄。月氏殺了他們的國王而設置將領,要將領來統管這些國家的人。天竺出產象、犀牛、玳瑁、金、銀、銅、鐵、鉛、錫,西部與大秦相通,擁有大秦的珍奇物品。還出產細軟的布、上等毛席、各種香料、白砂糖、胡椒、薑、黑色的鹽。

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肹頓、都密,凡五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複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雲。
和帝時,天竺多次派使者前來進貢物品。後來西域反叛,這才中斷往來。到桓帝延熹二年和延熹四年,天竺多次從曰南邊界外來進貢物品。

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其俗似天竺,而弱,易服。善賈販,內富於財。所屬無常,天竺、罽賓、安息三國強則得之,弱則失之,而未嚐屬月氏。《漢書》以為五翕侯數,非其實也。後屬安息。及月氏破安息,始得高附。
世間傳說明帝夢見金人,身材高大,頭頂放光,就向大臣們詢問。有人說:“西方有位神仙,名叫佛,佛的形像高一丈六尺,而且是金黃色的。”皇帝於是派使者到天竺了解佛教教義,自此在中原畫了佛的形像。楚王英首先相信佛教,中原因此有不少人信奉佛教。以後桓帝對神仙有興趣,多次祭祀佛和老於,老百姓也逐漸有人信奉,以後信佛的人就越來越多。東離國地處沙奇城,位於天竺東南方向三千多裏遠的地方,是個大國。那裹的土地氣候、物種與天竺相同。有幾十座城邑,每座城邑都稱國王。大月氏攻打束離,他們就向月氏臣服。東離的男人女人都身高八尺,但性情懦弱。他們騎象和駱駝,來往於相鄰的國家。有敵人入侵,他們就騎著象去打仗。

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裏。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其人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別城數百,城置長。別國數十,國置王。雖各小異,而俱以身毒為名,其時皆屬月氏。月氏殺其王而置將,令統其人。土出象、犀、玳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D543、諸香、石蜜、胡椒、薑、黑鹽。
栗弋國隸屬於康居,出產名馬和牛羊,以及葡萄等各種水果。當地的水質非常好,所以葡萄酒特別有名。

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嚴國位於奄蔡的北麵,隸屬於康居,出產老鼠皮運往康居。

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
查藍埋改名為阿蘭聊國,地處塑繼,隸屬於塵晝。那裹的地理氣候溫和,有很多楨木、鬆樹和白草。民間風俗和人們所穿的衣服輿塵晝相同。

東離國,居沙奇城,在天竺東南三千餘裏,大國也。其土氣、物類與天竺同。列城數十,皆稱王。大月氏伐之,遂臣服焉。男女皆長八尺,而怯弱。乘象、駱駝,往來鄰國。有寇,乘象以戰。
莎車國向西經過蒲犁、無雷到大月氏。莎車距洛陽有一萬零九百五十裏。

栗戈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
匈奴單於趁著王莽之亂,占據西域,惟獨莎車王延最為強大,不肯附屬。元帝時,延曾經當過侍子,在京師長大,他仰慕喜愛中央大國,因此也參考漢的製度法律。他經常吩咐兒子們,應當世代尊奉漠,不可有負漢。天鳳五年,延死後,謐號為忠武王,他的兒子康繼承王位。

嚴國,在奄蔡北,屬康居,出鼠皮以輸之。
光武初年,康率領相鄰的國家抵禦匈奴,護衛原都護將士們的妻子孩子有一千多人,發文書給河西,詢問中央大國的情況,敘述自己對漢的想念和仰慕。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於是以天子的名義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和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個國家都屬莎車王統管。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鬆、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建武九年,康去世,謐號為宣成王。其弟賢繼承王位,他進攻並打敗了拘彌國、西夜國,殺了這兩個國家的國王,並且立其兄康的兩個兒子為拘彌王、西夜王。十四年,賢與鄯善王安一道派使者到朝廷進貢物品,自此西域才和漢朝往來。蔥嶺以束的國家都服從賢管轄。十七年,賢再次派使者進貢,請求朝廷派都護。天子就逭件事向大司空寶融詢問,竇融認為賢父子兄弟相互約定侍奉漢朝,又十分誠懇,最好給他加上官位使其安心。皇帝於是就藉賢派來的使者,賜給賢西域都護的印綬,以及車子、旗幟、黃金和彩色絲帛。敦煌太守裴遵上書說:“夷狄之人不可給予他們很大權力,而且造成其他國家失望。”天子下詔書收回都護印綬,重新賜給賢漢大將軍印綬。賢的使者不肯換,裴遵強行奪過印綬,賢自此懷恨在心。但他仍然謊稱自己是大都護,向各國發送文書,西域各國全都服從他的管轄,稱賢為單於。賢逐漸變得驕傲橫暴,索求很重的賦稅,多次攻打龜茲等許多國家,各國都憂愁害怕。

莎車國,西經蒲犁、無雷至大月氏,東去洛陽萬九百五十裏。
二十一年冬天,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個國家都派王子入朝侍奉皇帝,進獻國內的珍寶。等見到天子,他們都流著眼淚叩頭,希望能派都護。天子因為國家剛剛平定,北方邊境沒有歸順,將他們的侍子全部送還,賞賜他們很多東西。這時賢仗著自己軍隊強盛,想吞並西域,加緊進攻其他國家。各國聽說沒派都護,而且侍子都回來了,十分憂愁恐懼,就給敦煌太守發去文書,情願留下侍子,目的是給莎車看,說侍子被留下,朝廷不久就會派出都護,希望暫且製止賢的入侵。裴遵將情況報告朝廷,皇帝同意了。二十二年,賢知道都護不來,於是送信給鄯善王安,要他切斷通往漢的道路。安沒有聽從,並且殺掉了賢的使者。賢大怒,發兵攻打鄯善。安迎戰失敗,逃進山中。賢殺害擄掠了一千多人而去。這年冬天,賢又攻打並殺害了龜茲王,接著吞並了龜茲國。鄯善、焉耆等各國的侍子長期留在敦煌,憂愁想家,都跑了回去。鄯善王上書,願意再派兒子入朝侍奉,重新請求派都護,說不派出都護,他們仍要受匈奴壓迫。天子回信說:“現在使者和大軍沒法派出,假如各國力不從心的話,東西南北隨你們自己投靠哪方。”於是鄯善、車師再次依附匈奴,而賢更加橫暴。

匈奴單於因王莽之亂,略有西域,唯莎車王延最強,不肯附屬。元帝時,嚐為侍子,長於京師,慕樂中國,亦複參其典法。常敕諸子,當世奉漢家,不可負也。天鳳五年,延死,諡忠武王,子康代立。
嫣塞王自以為國家較遠,就殺掉了賢的使者,賢攻打滅掉了媽塞國,立婿塞國的貴族駟韃為媽塞王。賢又立自己的兒子則羅為龜茲王。賢因為則羅年紀輕,就從龜茲國分出烏壘國,將駟韃改任為烏壘王,另外重新任命另一位貴族為媽塞王。幾年以後,龜茲國的人一起殺了則羅、駟韃,並且派人出使匈奴,請求重新立國王。匈奴立龜茲的貴族身毒為龜茲王,龜茲自此歸附匈奴。

光武初,康率傍國拒匈奴,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自陳思慕漢家。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乃承製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國皆屬焉。
賢因為大宛進貢的賦稅減少,親自統領各國的軍隊有幾萬人,進攻大宛,大宛王延留迎接賢並投降。賢就此帶了延留回國,將拘彌王橋塞提改任為大宛王。但康居多次進攻橋塞提,橋塞提在大宛一年多,逃了回去,賢又讓他當拘彌王,並且打發延留回到大宛,要他像往常一樣進貢。賢又將於寶王俞林改為驪歸王,立俞林的弟弟位侍為於實王。過了一年多,賢懷疑各國想反叛,召來位侍和拘彌王、姑墨王、子合王,將他們全都殺死,不再設國王,衹派將領鎮守這些國家。位侍的兒子戎逃走,投降了漢朝,被封為守節侯。

九年,康死,諡宣成王。弟賢代立,攻破拘彌、西夜國,皆殺其王,而立其兄康兩子為拘彌、西夜王。十四年,賢與鄯善王安並遣使詣闕貢獻,於是西域始通。蔥領以東諸國皆屬賢。十七年,賢複遣使奉獻,請都護。天子以問大司空竇融,以為賢父子兄弟相約事漢,款誠又至,宜加號位以鎮安之。帝乃因其使,賜賢西域都護印綬,及車旗黃金錦繡。敦煌太守裴遵上言:“夷狄不可假以大權,又令諸國失望。”詔書收還都護印綬,更賜賢以漢大將軍印綬。其使不肯易,遵迫奪之,賢由是始恨。而猶詐稱大都護,移書諸國,諸國悉服屬焉,號賢為單於。賢浸以驕橫,重求賦稅,數攻龜茲諸國,諸國愁懼。
莎車的將領君得在於賓殘暴毒虐,百姓痛恨晝猩。明帝永平三年,於實的部族首領都末到城外去,看見一隻野豬,想用箭射野豬。野豬說:“不要射我,我就為你殺死君得。”都末因此就與弟兄一道殺掉了君得。但部族首領休莫霸又同漢人韓融等人殺掉了都末兄弟,立自己為於寶王。他又與拘彌國的人攻打並殺死了莎車在皮山駐守的將領,而後率兵回國。這時賢派太子、國相率領幾個國家的軍隊有二萬人,攻打休莫霸,休莫霸迎戰,莎車軍隊戰敗逃走,一萬多人被殺。賢再次征調各國的軍隊,有幾萬人,親自統率,攻打休莫霸,休莫霸又一次打敗了賢,殺死賢的軍隊一多半。賢脫身逃回莎車。休莫霸進兵包圍莎車,但身中流箭而死,於寞兵這才退走。

二十一年冬,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及得見,皆流涕稽首,願得都護。天子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是時賢自負兵強,欲並兼西域,攻擊益甚。諸國聞都護不出,而侍子皆還,大憂恐,乃與敦煌太守檄,願留侍子以示莎車,言侍子見留,都護尋出,冀且息其兵。裴遵以狀聞,天子許之。二十二年,賢知都護不至,遂遺鄯善王安書,令絕通漢道。安不納而殺其使。賢大怒,發兵攻鄯善。安迎戰,兵敗,亡入山中。賢殺略千餘人而去。其冬,賢複攻殺龜茲王,遂兼其國。鄯善、焉耆諸國侍子久留敦煌,愁思,皆亡歸。鄯善王上書,願複遣子入侍,更請都護。都護不出,誠迫於匈奴。天子報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於是鄯善、車師複附匈奴,而賢益橫。
於實國相蘇榆勒等人一同立休莫霸哥哥的兒子廣德為國王。匈奴與龜茲各國的軍隊共同進攻莎車,但攻不下來。廣德趁著莎車衰敗,派弟弟輔國侯仁率領人馬進攻賢。賢連續遭受戰爭,於是派使者同廣德講和。在這以前廣德的父親在莎車被關押了幾年,這時賢將廣德的父親放了回去,而且把女兒嫁給廣德,同他結為兄弟,廣德率兵退走。第二年,莎車相且運等人擔心賢驕傲橫暴,秘密謀反,想將城邑投降於賓。於賓王廣德於是率領各國人馬有三萬人,進攻莎車。賢據城防守,派使者對廣德說:“我放回了你父親,給你妻子,你為什麼還要來攻打我?”廣德說:“您是我妻子的父親,很長時間沒見麵了,希望各帶兩個人在城外相會結盟。”賢就此事問且運的意見,且運說:“廣德身為女婿,是最親的人,應該出城見他。”賢於是輕率出城,廣德於是抓了賢。且運等人又趁機放於實軍隊進城,廣德俘虜了賢的妻子孩子並且吞並了莎車國。廣德用鐵鏈鎖了賢,將他帶回國,一年多以後殺了他。

媯塞王自以國遠,遂殺賢使者,賢擊滅之,立其國貴人駟鞬為媯塞王。賢又自立其子則羅為龜茲王。賢以則羅年少,乃分龜茲為烏壘國,徙駟鞬為烏壘王,又更以貴人為媯塞王。數歲,龜茲國人共殺則羅、駟鞬,而遣使匈奴,更請立王。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龜茲王,龜茲由是屬匈奴。
匈奴聽說廣德減掉莎車,派了五位將領,征調焉耆,尉黎、龜茲等十五個國家的軍隊共三萬多人,包圍了於寞,廣德乞求投降,將太子作為人質,約定每年向匈奴提供毛絮。冬天,匈奴又派軍隊送賢在匈奴作人質的兒子不居征回國,立他為莎車王,廣德再次進攻殺死了不居征,重新立自己的弟弟齊黎為莎車王,這時正當章帝元和三年。當時長史班超征調各國的軍隊攻打莎車,大敗莎車軍隊,莎車自此終於歸降漠,其事已記載在《班超傳》。

賢以大宛貢稅減少,自將諸國兵數萬人攻大宛,大宛王延留迎降,賢因將還國,徙拘彌王橋塞提為大宛王。而康居數攻之,橋塞提在國歲餘,亡歸,賢複以為拘彌王,而遣延留還大宛,使貢獻如常。賢又徙於窴王俞林為驪歸王,立其弟位侍為於窴王。歲餘,賢疑諸國欲畔,召位侍及拘彌、姑墨、子合王,盡殺之,不複置王,但遣將鎮守其國。位侍子戎亡降漢。封為守節侯。
由莎車向東北到達疏勒。

莎車將君得在於窴暴虐,百姓患之。明帝永平三年,其大人都末出城,見野豕,欲射之。豕乃言曰:“無射我,我乃為汝殺君得。”都末因此即與兄弟共殺君得。而大人休莫霸複與漢人韓融等殺都末兄弟,自立為於窴王,複與拘彌國人攻殺莎車將在皮山者,引兵歸。於是賢遣其太子、國相,將諸國兵二萬人擊休莫霸,霸迎與戰,莎車兵敗走,殺萬餘人。賢複發諸國數萬人,自將擊休莫霸,霸複破之,斬殺過半,賢脫身走歸國。休莫霸進圍莎車,中流矢死,兵乃退。
疏勒國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千裏,距洛陽有一萬零三百裏。管轄二萬一千戶,能夠當兵打仗的有三萬多人。

於窴國相蘇榆勒等共立休莫霸兄子廣德為王。匈奴與龜茲諸國共攻莎車,不能下。廣德承莎車之敝,使弟輔國侯仁將兵攻賢。賢連被兵革,乃遣使與廣德和。先是廣德父拘在莎車數歲,於是賢歸其父,而以女妻之,結為昆弟,廣德引兵去。明年,莎車相且運等患賢驕暴,密謀反城降於窴。於窴王廣德乃將諸國兵三萬人攻莎車。賢城守,使使謂廣德曰:“我還汝父,與汝婦,汝來擊我,何為?”廣德曰:“王,我婦父也,久不相見,願各從兩人會城外結盟。”賢以問且運,且運曰:“廣德女婿,至親,宜出見之。”賢乃輕出,廣德遂執賢。而且運等因內於窴兵,虜賢妻子而並其國。鎖賢將歸,歲餘殺之。
明帝永平十六年,龜茲王建進攻殺死了疏勒王成,自己任命龜茲左侯兜題為疏勒王。冬天,漢派遣軍司馬班超劫持綁架了兜題,而且立成的哥哥的兒子忠為疏勒王。忠後來反叛,班超進攻忠並殺了他。事情已記載在《班超傳》。

匈奴聞廣德滅莎車,遣五將發焉耆、尉黎、龜茲十五國兵三萬餘人圍於窴,廣德乞降,以其太子為質,約歲給罽絮。冬,匈奴複遣兵將賢質子不居徵立為莎車王,廣德又攻殺之,更立其弟齊黎為莎車王,章帝元和三年也。時,長史班超發諸國兵擊莎車,大破之,由是遂降漢。事已懼《班超傳》。
安帝元初年間,疏勒王安國因為舅舅臣磐有罪,將他流放到月氏,月氏王對他很是親近喜歡。以後安國去世,沒有兒子,安國的母親主持國家政務,與國人一同立臣磐同母弟弟的兒子遣腹為疏勒王。臣磐得知後,向月氏王請求說:“安國沒有兒子,種族衰弱,如果立娘家人,我是遣腹的叔父,我應該當國王。”月氏王於是派軍隊送臣磐回疏勒。國內的人一向敬重喜歡臣螌,而且害怕旦旦,隨即一道奪過:曲的印綬,迎接旦磐,立他為國王,重新任命遣腹為磐稟城堡。以後莖墮連續背叛王童,歸順蘊勤,蘊勤因此強大,所以能夠成為與龜茲、於實匹敵的國家。

莎車東北至疏勒。
順帝永建二年,臣磐派使者進貢,皇帝授巨磐為選大都尉,授旦磐哥哥的兒子旦勉為守國司馬。五年,臣磐派侍子與大宛、莎車的使者一道到朝廷進貢。陽嘉二年,臣磐又進獻獅子、封牛。到璽童2婆元年,疏勒王漢大都尉在打獵時被他的季父和得射死,和得立自己為國王。三年,涼州刺史孟佗派從事任涉率領敦煌的五百士兵,與戊部司馬曹寬、西域長史張晏,統領了焉晝、蠱莖、車麵前部和後部的人馬,共有三萬多人,征討疏勒,進攻楨中城,四十多天未能攻克,隻好率兵退去。在這之後疏勒王連續相互攻殺,朝廷也沒有能力禁止。

疏勒國,去長史所居五千裏,去洛陽萬三百裏。領戶二萬一千,勝兵三萬餘人。
由此向東北經過晝靈、逼查、魑裏、趣莖可到達焉耆。

明帝永平十六年,龜茲王建攻殺疏勒王成,自以龜茲左侯兜題為疏勒王。冬,漢遣軍司馬班超劫縛兜題,而立成之兄子忠為疏勒王。忠後反畔,超擊斬之。事已具《超傳》。
焉耆國國王住在南河城,北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八百裏,束部距洛陽有八千二百裏。焉耆國有一萬五千戶、人口五萬二千,能當兵打仗的有兩萬多人。焉耆國四麵都有大山,山嶺與龜茲山嶺相連,道路艱險,容易防守。有湖水彎彎曲曲流入四周的山裹,環繞南河城長達三十多裏。

安帝元初中,疏勒王安國以舅臣磐有罪,徙於月氏。月氏王親愛之。後安國死,無子,母持國政,與國人共立臣磐同產弟子遺腹為疏勒王。臣磐聞之,請月氏王曰:“安國無子,種人微弱,若立母氏,我乃遺腹叔父也,我當為王。”月氏乃遣兵送還疏勒。國人素敬愛臣磐,又畏憚月氏,即共奪遺腹印綬,迎臣磐立為王,更以遺腹為磐稿城侯。後莎車連畔於窴,屬疏勒,疏勒以強,故得與龜茲、於窴為敵國焉。
永平末年,焉耆與龜茲一道進攻並殺害了都護陳睦、副校尉郭恂,被他們殺害的佐吏和士兵有二千多人。到永元六年,都護班超征調各國的軍隊征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終於砍下焉耆國國王和尉黎國國王的腦袋,將首級送往京師,懸掛在蠻夷的客館。接著,班超立焉耆的左侯元孟為國王,尉黎、危須、山國都重新立了國王。到安帝時,西域背叛。延光年間,班超的兒子班勇擔任西域長史,再次征討平定了西域各國。元孟與尉黎、危須不肯投降。永建二年,班勇與敦煌太守張朗打敗了他們,元孟這才派兒子到朝廷進貢。

順帝永建二年,臣磐遣使奉獻,帝拜臣磐為漢大都尉,兄子臣勳為守國司馬。五年,臣磐遣侍子與大宛、莎車使俱詣闕貢獻。陽嘉二年,臣磐複獻師子、封牛。至靈帝建寧元年,疏勒王漢大都尉於獵中為其季父和得所射殺,和得自立為王。三年,涼州刺史孟佗遣從事任涉將敦煌兵五百人,與戊司馬曹寬、西域長史張晏,將焉耆、龜茲、車師前後部,合三萬餘人,討疏勒,攻楨中城,四十餘日不能下,引去。其後疏勒王連相殺害,朝廷亦不能禁。
蒲類國位於天山西麵的疏榆穀,東南邊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一千二百九十裏,距洛陽有一萬零四百九十裏。蒲類國有八百多戶、二千多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七百多人。他們住在帳篷裹,逐水草而居,懂得不少種田的知識。蒲類國有牛、馬、駱駝、羊和其他牲畜。蒲類人能夠製作弓箭。國中出產良馬。

東北經尉頭、溫宿、姑墨、龜茲至焉耆。
蒲類原是大國,過去西域附屬於匈奴,蒲類國國王得罪了單於,單於發怒,將蒲類的六千多口人遷到匈奴右部名叫阿惡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阿惡國。它的南邊距車師後部騎馬要走九十多天。蒲類人貧困羸弱,逃亡到山穀裹麵,所以留下來成為一個國家。

焉耆國王居南河城,北去長史所居八百裏,東去洛陽八千二百裏。戶萬五千,口五萬二千,勝兵二萬餘人。其國四麵有大山,與龜茲相連,道險厄,易守。有海水曲入四山之內,周匝其城三十餘裏。
整吏邇人生活在渣類境內。有一千多戶,三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一千多人。那裹的人很勇猛,敢打仗,專做入侵抄掠的事情。他們都披著頭發,跟著牲畜逐水草而居,不懂得農田耕作。出產的東西全與渣題相同。

永平末,焉耆與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副校尉郭恂,殺吏士二千餘人。至永元六年,都護班超發諸國兵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遂斬焉耆、尉黎二王首,傳送京師,縣蠻夷邸。超乃立焉耆左候元孟為王,尉黎、危須、山國皆更立其王。至安帝時,西域背畔。延光中,超子勇為西域長史,複討定諸國。元孟與尉黎、危須不降。永建二年,勇與敦煌太守張朗擊破之,元孟乃遣子詣闕貢獻。
束且彌國束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八百裏,距漁蕩有九千二百五十裏。束且彌國有三千多戶,五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二千多人。他們住在帳篷裏,逐水草而居,能從事農田耕作。出產的東西也與渣類相同。他們沒有固定的住處。

蒲類國,居天山西疏榆穀,東南去長史所居千二百九十裏,去洛陽萬四百九十裏。戶八百餘,口二千餘,勝兵七百餘人。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有牛、馬、駱駝、羊畜。能作弓矢。國出好馬。
車師前王住在交河城。河水分成兩條環城流過,所以叫做交河。這裹距長史所住的柳中有八十裏,東部距洛陽有九千一百二十裏。車師前部管轄一千五百多戶,四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二千人。

蒲類本大國也,前西域屬匈奴,而其王得罪單於,單於怒,徙蒲類人六千餘口,內之匈奴右部阿惡地,因號曰阿惡國。南去車師後部馬行九十餘日。人口貧羸,逃亡山穀間,故留為國雲。
車師後王住在務塗穀,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百裏,距洛陽有九千六百二十裏。車師後部管轄四千多戶、一萬五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三千多人。

移支國,居蒲類地。戶千餘,口三千餘,勝兵千餘人。其人勇猛敢戰,以寇抄為事。皆被發,隨畜逐水草,不知田作。所出皆與蒲類同。
車師前部和後部、束且彌、卑陸、蒲類、移支,這是車師六國,車師的北麵與匈奴接壤。車師前部向西通往焉耆北道,後部向西通往烏孫。

東且彌國,東去長史所居八百裏,去洛陽九千二百五十裏。戶三千餘,口五千餘,勝兵二千餘人。廬帳居,逐水草,頗田作。其所出有亦與蒲類同。所居無常。
建武二十一年,車師與鄯善、焉耆派王子入朝侍奉,光武讓他們回國,於是車師附屬於匈奴。明帝永平十六年,漢朝軍隊占領了伊吾盧,打通了西域,車師才又歸屬漢。匈奴派軍隊攻打車師,車師再次投降了北匈奴。和帝永元二年,大將軍竇憲打敗了北匈奴,車師震動畏懼,前王和後王各自派兒子攜帶貢品入朝侍奉,他們一並被賜給印綬、金和絲帛。八年,戊己校尉索澦想廢除後部國王涿千,立破虜侯細致為國王。涿千痛恨前王尉卑大出賣自己,因此反叛,攻打尉卑大,俘獲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第二年,漢派將兵長史王林,征調了涼州六個郡的部隊和羌胡軍隊,有二萬多人,征討涿千,殺死和俘虜一千多人。涿千跑到北匈奴,漢軍追擊,殺了涿千,立涿千的弟弟農奇為王。到永寧元年,車師後王軍就和母親沙麻反叛,殺害了後部司馬和敦煌行事。到安帝延光四年,長史班勇攻打軍就,大敗軍就,並殺了他。

車師前王居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故號交河。去長史所居柳中八十裏,東去洛陽九千一百二十裏。領戶千五百餘,口四千餘,勝兵二千人。
順帝永建元年,班勇率領車師後王農奇的兒子加特奴和八滑等人,征調精銳部隊攻打北方的敵虜呼衍王,打敗了呼衍王。班勇於是上書奏立加特奴為後王,封八滑為後部親漠侯。陽嘉三年夏天,車師後部司馬率領加特奴等一千五百人,襲擊了在闡吾陸穀的北匈奴人,毀壞了他們的廬帳,殺了幾百人,俘虜了單於的母親、叔母和幾百名婦女,得到十多萬頭牛羊、一千多輛車,還有非常多的兵器和雜品。四年春天,北匈奴呼衍王率領人馬入侵後部,皇帝因為車師六國接近北方的敵虜,是西域的屏障,就下令要敦煌太守征調各國軍隊,連同玉門關候、伊吾司馬,合起來有六千三百騎兵,援救車師,襲擊在勒山的北部敵虜,漢軍不利。秋天,呼衍王又率領二千人進攻後部,打敗了後部。桓帝元嘉元年,呼衍王率領三千多騎兵入侵伊吾,伊吾司馬毛愷派五百官兵在蒲類海束麵與呼衍王交戰,全軍覆沒,呼衍王接著攻打伊吾軍隊駐守的城邑。夏天,朝廷派鏨蝗太守司馬達率領敦煌、;醞、張掖屬國的四千多官兵援救{墮,出邊關趕到渣類海,呼衍王知道後率兵退走,漢軍無功而返。

後王居務塗穀,去長史所居五百裏,去洛陽九千六百二十裏。領戶四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