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南蠻巴郡南郡蠻板楯蠻夷西南夷西南夷夜郎滇哀牢邛都莋都冉駹白馬氐
從前高辛氏時發生犬戎入侵,天子因為犬戎的侵淩殘暴感到憂慮,但攻打犬戎又不能取勝。於是向天下的人尋訪招募,凡是能得到犬戎的將領吳將軍腦袋的人,賞給一千鎰黃金、一萬戶的采邑,而且將小女兒嫁給他。當時天子養了一隻狗,身上的毛呈五彩色,名叫架瓠。天子下令以後,槃瓠就VI銜人頭來到宮闕下,群臣感到奇怪,一察看,竟然是吳將軍的腦袋。天子大為高興,但考慮沒法將女兒嫁給槃瓠,又沒有將官爵封給狗的道理,商議想報答狗但不知道怎麼做合適。女兒知道後,認為皇帝下了命令,不可違背信義,因而請求嫁給槃瓠。天子迫不得已,於是將女兒嫁給槃瓠。槃瓠得到天子的女兒後,背起她跑到南山,住在石洞裹。槃瓠所在的地方艱險隔絕,人跡不到。於是天子的女兒脫去衣裙,梳成仆鑒那樣的發髻,穿上獨力的衣服。天子想念女兒,很悲傷,派使者去尋找,總是遇到刮風下雨,響雷和天空昏黑,使者沒法前進。過了三年,她生下十二個孩子,六個男孩,六個女孩。槃瓠死後,孩子們互相結成夫妻。他們用樹皮織成衣服,用草木果實給衣服染上顏色,喜歡穿五彩的衣服,衣服式樣上都有尾巴的形狀。他們的母親後來回來了,將情況告知天子,於是天子派使者將孩子們都接來。他們的衣服顏色錯雜鮮明,說話語音難辨,喜歡到高山深穀裹去,不喜歡在乎整空曠地帶生活。天子順應他們的心意,將名山大澤賜給他們。自此以後,他們種族繁衍開來,稱為蠻夷。他們外表愚鈍,內裹聰慧,安居本土,看重舊有的習俗。他們由於先父有功績,母親是天子的女兒,所以他們種田做生意,不需要符信就可以出入關門橋梁,不需要上交租稅。凡是城邑的首領,朝廷都賜給他們印綬,冠用獺皮製成。他們稱大首領為“精夫”,彼此稱呼對方叫“缺徒”。現在的長沙武陵蠻就是他們的後代。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B769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在唐堯、虞舜的時代,與蠻夷立盟,所以稱蠻夷為“要服”。夏、商時代,蠻夷逐漸成為邊境的災患。到周朝,蠻夷的種族逐漸強盛。周宣王中興,於是命令方叔向南征伐蠻夷地區,就是詩人稱作“蠻荊畏服前來”的。又說:“愚蠢不遜的蠻荊,竟然與大國為仇敵。”這說明蠻夷的種族繁盛,所以同華夏對敵抗衡。

其在唐、虞,與之要質,故曰要服。夏、商之時,漸為邊患。逮於周世,黨眾彌盛。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詩人所謂“蠻荊來威”者也。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明其黨眾繁多,是以抗敵諸夏也。
周平王束遷,蠻夷於是入侵殘害中原。晉文侯輔助朝政,於是率領蔡共侯打敗了蠻夷。到楚武王時,蠻人同羅子一道打敗了楚國的軍隊,殺了楚軍將領屈瑕。楚莊王剛繼位,百姓饑餓,軍隊弱小,再次遭到蠻人入侵。楚國軍隊強大以後,蠻夷這才順服,自此蠻夷就歸屬楚國。鄢陵戰後,鑾人同楚莖王聯合攻打置厘。到昱起輔佐楚悼王,向南吞並了蠻越,因而占據了洞庭、蒼梧。秦昭王派白起攻打楚國,攻占了蠻夷,開始設立黔中郡。漢興盛以後,將黔中郡改為武陵郡。每年要蠻夷成人交納一匹布,小孩子交二丈布,這稱為“員布”。蠻夷雖然時常入侵,但不足以給郡國造成災難。

平王東遷,蠻遂侵暴上國。晉文侯輔政,乃率蔡共侯擊破之。至楚武王時,蠻與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莊王初立,民饑兵弱,複為所寇。楚師既振。然後乃服,自是遂屬於楚。鄢陵之役,蠻與恭王合兵擊晉。及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賨布。雖時為寇盜,而不足為郡國患。
壬逮中興以後,亙遞的蠻婁特別強盛。建莖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人憑藉蠻夷的地形險要,大肆進攻郡縣。光武派武威將軍劉尚征調南郡、長沙、莖陸的部隊有一萬多人,乘船由遠丞逆流而上到武溪攻打相單程。劉尚輕敵進入險地,山地深遠,水流湍急,船隻沒法前進。蠻人知道劉尚糧食不夠,道路遙遠,而且不知道路徑,於是聚集兵力把守險要地形。劉尚糧盡以後撤軍,蠻人沿途攔截,劉尚的軍隊大敗,全軍覆沒。二十四年,相單程等人向下遊攻打臨沅,朝廷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攻打相單程,不能取勝。第二年春天,朝廷派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人,率軍隊到臨沅,打敗了相單程。相單程等人饑餓窮困,請求投降,恰好馬援病逝,謁者宗均接受了他們全部人馬的投降。朝廷在蠻夷設了官府官員,眾蠻由此平定。

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溯沅水,入武谿擊之。尚輕敵入險,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蠻氏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尚食盡引還,蠻緣路徼戰,尚軍大敗,悉為所沒。二十四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擊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將兵至臨沅,擊破之。單程等饑困乞降,會援病卒,謁者宗均聽悉受降。為置吏司,群蠻遂平。
肅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蠻陳從等人反叛,進入零陽蠻地界。這年冬天,零陽蠻五裏精夫為郡打敗了陳從,陳從等人全部投降。三年冬天,溲中蠻覃兒健等人再次反叛,攻打焚燒零陽、作唐、孱陵地界。第二年春天,朝廷征調荊州七個郡和汝南、穎Jl!被解除枷鎖的刑徒和官吏士兵合起來有五千多人,在零陽抵抗防守,招募充中的五裏蠻精夫和沒反叛的蠻人有四千人,攻打澧中的賊寇。五年春天,覃兒健等人請求投降,沒有被同意。郡守趁此機會進兵與覃兒健在宏下交戰,大敗覃兒健,斬了他的首級,其餘的人都放棄軍營逃回溲中,又派人請求投降,這才接受他們的投降。於是撤去武陵的駐守部隊,給官兵們不同數目的賞賜。

肅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蠻陳從等反叛,入零陽蠻界。其冬,零陽蠻五裏精夫為郡擊破從,從等皆降。三年冬,漊中蠻覃兒健等複反,攻燒零陽、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發荊州七郡及汝南、潁川弛刑徒吏士五千餘人,拒守零陽,募充中五裏蠻精夫不叛者四千人,擊澧中賊。五年春,覃兒健等請降,不許。郡因進兵,與戰於宏下,大破之,斬兒健首,餘皆棄營走還漊中,複遣乞降,乃受之。於是罷武陵屯兵,賞賜各有差。
和帝永元四年冬天,溲中蠻、澧中蠻潭戎等人反叛,燒毀驛館,殺害擄掠官吏百姓。郡屬部隊打敗了潭戎。迫其投降。安帝元初二年,澧中蠻因為郡縣的徭役賦稅有失公平,心懷怨恨,就聯合充中各部蠻人有兩千多人,攻打城池,殺害州縣官吏。州郡招募五裏蠻和六亭的人馬追擊,打敗了澧中蠻等,他們全都潰散投降。朝廷賞給五裏蠻和六亭的首領們不同數量的金帛。第二年秋天,溲中蠻、澧中蠻四千人一同做了寇賊。又零陵蠻羊孫、陳湯等一千多人,頭束紅色幅巾,自稱將軍,燒毀官府,抄掠百姓。州郡招募順從的蠻人攻打平定了反叛的蠻人。

和帝永元四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安帝元初二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結充中諸種二千餘人,攻城殺長吏。州郡募五裏蠻六亭兵追擊破之,皆散降。賜五裏、六亭渠帥金帛各有差。明年秋,漊中、澧中蠻四千人並為盜賊。又零陵蠻羊孫、陳湯等千餘人,著赤幘,稱將軍,燒官寺,抄掠百姓。州郡募善蠻討平之。
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認為蠻夷歸服,可以比照漢人,增加他們的租稅。參加商議的人都認為可行。惟獨尚書令虞謝進言說:“自古以來,聖明的天子不讓習俗不同的民族要求一樣,並非道德不能影響到他們,武力不能用於他們,而是知道他們心裹像野獸一樣貪婪,很難用禮義引導。可以對他們加以籠絡安撫,他們歸順了就接受下來但不去迎接,反叛了就放棄而不去追趕。先帝舊有的製度,上交租稅數量多少,已經沿襲很久了。現在突然增加租稅,必定招來埋怨和反叛。計算所得到的,抵不上所失去的,將來一定後悔。”皇帝沒采納。這年冬天,澧中蠻、溲中蠻果然爭布帛的進貢不是從前的約定,於是殺害鄉邑的官吏,整個部族反叛。第二年春天,有兩萬蠻人包圍了充城,八千蠻入侵犯夷道。朝廷派武陵太守李進征討,打敗了蠻人,殺死了幾百人,剩下的全部投降歸順。李進於是挑選清廉能幹的官吏,使蠻夷民心悅服。李進在武陵九年,梁太後行使皇帝權力,下詔書增進李進的俸祿為二千石,賞給二十萬錢。桓帝元嘉元年秋天,武陵蠻詹山等四千多人反叛,關押縣令,在深山屯兵集結。到永興元年,太守應奉以恩德誠信招引誘降,這些蠻人全部投降散去。

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議者皆以為可。尚書令虞詡獨奏曰:“自古聖王,不臣異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獸心貪婪,難率以禮。是故F155縻而綬撫之,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先帝舊典,貢稅多少,所由來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計其所得,不償所費,必有後悔。”帝不從。其冬、澧中、漊中蠻果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舉種反叛。明年春,蠻二萬人圍充城,八千人寇夷道。遣武陵太守李進討破之,斬首數百級,餘皆降服。進乃簡選良吏,得其情和。在郡九年,梁太後臨朝,下詔增進秩二千石,賜錢二十萬。桓帝元嘉元年秋,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拘執縣令,屯結深山。至永興元年,太守應奉以恩信招誘,皆悉降散。
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兵益陽。延熹三年秋天,長沙蠻就在郡內抄掠,部眾達一萬多人,他們殺死殺傷郡縣官吏。又零陵蠻攻入長沙。冬天,武陵蠻六千多人入侵江陵,荊州剌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全部逃走。李肅的主簿胡爽攔住馬規諫說:“蠻夷見到郡內沒有防備,所以敢於趁虛而入。您是國家的大臣,城邑相連有千裏,舉起戰旗,敲響戰鼓,應聲響應的就有十萬兵力,為什麼放棄太守的重責,反而做逃跑的人呢!”李肅拔出刀指著胡爽說:“你趕緊讓開!我現在危急,哪有功夫考慮這些事。”胡爽抱住馬一再勸阻,李肅竟然殺害了胡爽逃走。皇帝知道後,征召李肅,將他處死,陳屍街頭,劉度、馬睦判處減死一等,免除胡爽一涼的徭役賦稅,授他家一人為郎。於是任命右校令度尚為荊州刺史,征討長沙寇賊,平定了蠻人。又派車騎將軍馮緄攻打武陵蠻,使他們全部投降潰散。軍隊班師後,賊寇又侵犯桂陽,太守廖析逃走。武陵蠻也重新攻打武陵郡,太守陳奉率領官吏百姓打敗了蠻人,殺死三千多人,投降的有二千多人。到靈帝中平三年,武陵蠻再次反叛,侵犯郡界,州郡擊敗了武陵蠻。

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益陽。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眾至萬餘人,殺傷長吏。又零陵蠻入長沙。冬,武陵蠻六千餘人寇江陵,荊州刺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皆奔走。肅主簿胡爽扣馬首諫曰:“蠻夷見郡無儆備,故敢乘間而進。明府為國大臣,連城千裏,舉旄鳴鼓,應聲十萬,奈何委符守之重,而為逋逃之人乎!”肅拔刃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CFBE此計。”爽抱馬固諫,肅遂殺爽而走。帝聞之,征肅棄市,度、睦減死一等,複爽門閭,拜家一人為郎。於是以右校令度尚為荊州刺史,討長沙賊,平之。又遣車騎將軍馮緄討武陵蠻,並皆降散。軍還,賊複寇桂陽,太守瘳析奔走。武陵蠻亦更攻其郡,太守陳奉率吏人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降者二千餘人。至靈帝中平三年,武陵蠻複叛,寇郡界,州郡擊破之。
《禮記》說“南方稱為蠻,那裹的人在額頭雕刻花紋,男女雜處”。那裹的習俗是男女在河裹洗沐,所以稱為交恥。在交Pd:的西麵有瞰人國,生下第一個孩子總是將其肢解後吃掉,說對後麵生的孩子有好處。吃的味道甘美,就給國君送去,國君高興了就賞賜孩子的父親。娶了漂亮的妻子,就讓給哥哥。今天的烏遊人就是其後裔。

《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其西有D875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旨,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取妻美,則讓其兄。今烏滸人是也。
交吐的南麵有個越裳國。周公攝政六年,訂立禮儀,製作音樂,天下太平,越裳國使者騎著三隻象經輾轉翻譯前來進獻白色的野鶸,說:“道路遙遠,山川I阻隔,音訊使者不通,所以輾轉翻譯前來朝見。”周成王將白野鶸給周公。周公說:“沒有給他人施加恩德,那麼有賢德的人就不享用他人的禮品;政令沒有在那裹推行,有賢德的人就不將那裹的人作為臣民。我憑什麼得到這樣的賞賜呢!”越裳國的使者請求說:“我接受丫我國年長者的命令,他們說:‘天上沒有暴風和雷雨已經很久了,大概中原出現了聖人嗎?要是中原有聖人,何不去朝見呢。”’周公將白野鶸送給天子,稱讚先王的神明感致,將白野雞用來祭祀宗廟。周朝的德運衰弱以後,越裳國自此逐漸斷絕了往來。

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製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B77C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BD3C曰:‘久矣,天之無烈風雷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於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於宗廟。周德既衰,於是稍絕。
楚國稱霸時,使百越朝拜進貢。秦朝吞並天下,用武力使蠻夷歸順,這才開拓嶺外的土地,設置南海、桂林、象郡。漢朝興起後,尉佗立自己為南越王,傳國傳了五代。到武帝元鼎五年,終於滅掉了南越,將其分開設立了九個郡,由交恥刺史管轄。其中珠崖、儋耳兩個郡在海島上,東西長一千裏,南北長五百裏。那裹的蠻人酋長以耳朵長為高貴,他們都穿了耳朵吊上東西,使耳朵垂到肩上,達三寸長。武帝末年,珠崖太守會稽人孫幸征收寬幅布匹獻給朝廷,蠻人受不了勞役,就攻打郡府,殺了孫幸。孫幸的兒子孫豹聯合率善人又回頭打敗了蠻人,自己負責郡內政事,征討其餘的叛黨,連續幾年才平定珠崖。孫豹派使者封好印綬,歸還朝廷,上書說明情況,天子下韶書隨即任命孫豹為珠崖太守。聲威政令得以普遍推行,貢品和使者每年都有。中原貪得他們的珍寶財物,逐漸對他們加以欺侮,所以珠崖每隔幾年就有一次反叛。元帝初元三年,終於撤銷了珠崖郡。珠崖設立郡一共有六十五年。

及楚子稱霸,朝貢百越。秦並天下,威服蠻夷,始開領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漢興,尉佗自立為南越王,傳國五世。至武帝元鼎五年,遂滅之,分置九郡,交阯刺史領焉。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東西千裏,南北五百裏。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幸子豹合率善人還,複破之,自領郡事,討擊餘黨,連年乃平。豹遣使封還印綬,上書言狀,製詔即以豹為珠崖太守。威政大行,獻命歲至。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率數歲一反。元帝初元三年,遂罷之。凡立郡六十五歲。
到王莽輔佐朝政,元始二年,日南郡南邊的黃支國前來貢獻犀牛。凡是交恥所統轄的地區,雖然設置了郡縣,但語言各不相同,需輾轉翻譯才可交往。那裹的人像禽獸一樣,沒有長幼的分別。他們把發髻梳在脖頸的位置,赤著雙腳,用布從頭向下套在身上。後來遷徙了中原不少罪犯到那裹,讓他們和當地人混雜居住,這才慢慢懂得他們的語言,他們也逐漸被開化,懂得禮儀。

逮王莽輔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黃支國來獻犀牛。凡交阯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後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
光武中興,錫光擔任交恥太守,任延擔任九真太守,於是教當地人耕田種莊稼,為他們製作冠和鞋,開始設立媒人和聘娶的禮儀,他們這才知道婚姻嫁娶,又為他們建造學校,用禮義引導他們。

光武中興,錫光為交阯,任延守九真,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建武十二年,九真邊界外的蠻裏張遊,率領同部族的人仰慕教化而歸順中原,被封為歸漢裏君。第二年,南越邊界外的蠻夷進獻白野鶸和白兔。到十六年,交肚的女子征側和妹妹征貳反叛,攻打交恥。征側是鹿泠縣雒將的女兒。嫁給朱載人詩索做妻子,非常勇猛。交恥太守蘇定將他繩之以法,征側惱怒,所以反叛。這樣九真、H南、合浦的蠻裏都響應征側,他們一共攻占了六十五座城邑,征側立自己為王。交恥刺史和各郡太守僅僅能夠自守。光武於是下詔書要長沙、合浦、交恥準備車船,修築道路橋梁,打通道路障礙和溪穀,儲備糧食。十八年,派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誌,調集長沙、桂陽、零陵、蒼梧的部隊一萬多人征討征側。第二年夏天四月,馬援攻占了交恥,殺了征側、征貳等人,其餘的人全部投降潰散。馬援進兵攻打九真的賊寇都陽等人,打敗了都陽,使都陽投降。馬援將賊寇中的三百多個首領遷到零陵居住。這樣嶺外全部被平定。

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裏張遊,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裏君。明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阯女子徵側及其妹徵貳反,攻郡。徵側者,B44C泠縣雒將之女也。嫁為朱珪人詩索妻,甚雄勇。交阯太守蘇定以法繩之,側忿,故反。於是九真、日南、合浦蠻裏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阯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光武乃詔長沙、合浦、交阯具車船,修道橋,通障谿,儲糧穀。十八年,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誌,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餘人討之。明年夏四月,援破交阯,斬徵側、徵貳等,餘皆降散。進擊九真賊都陽等,破降之。徙其渠帥三百餘口於零陵。於是領表悉平。
肅宗元和元年,日南邊界外的蠻夷究不事人的部族酋豪獻來活犀牛、白野雞。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的蠻夷有兩千多入侵犯抄掠百姓,焚燒官府,郡縣派兵攻打,殺了他們的首領,剩下的人馬就投降了。於是朝廷在象林設立將兵長史,以防備蠻夷為害。安帝永初元年,九真邊界外的夜郎蠻夷以全部地盤歸順,使漢朝境域開拓一千八百四十裏。元初二年,蒼捂的蠻夷反叛,第二年,他們就召喚引誘鬱林、合浦的蠻人、漢人有幾千人攻打蒼梧郡。鄧太後派侍禦史任連奉了詔書赦免反叛的人,賊寇全部投降散去。延光元年,九真邊界外的蠻人獻來貢品並歸順。三年,日南邊界外的蠻人再次前來歸順。順帝永建六年,日南邊界外的葉調王便派使者來進貢,皇帝賜給葉調王便金印紫綬。

肅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邑豪獻生犀、白雉。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渠帥,餘眾乃降。於是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屬,開境千八百四十裏。元初二年,蒼梧蠻夷反叛。明年,遂招誘鬱林、合浦蠻漢數千人攻蒼梧郡。鄧太後遣侍禦史任CD35奉詔赦之,賊皆降散。延光元年,九真徼外蠻貢獻內屬。三年,日南徼外蠻複來內屬。順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葉調王便遣使貢獻,帝賜便金印紫綬。
永和二年,雲南、象林邊境外的蠻夷區憐等幾千人攻打象林縣,燒毀城邑官府,殺害郡縣官吏。交恥刺史樊演征調交肚、九真兩個郡的兵力一萬多人援救象林。士兵們畏懼打仗路遠,於是反叛,攻打郡府。二郡雖然打敗了反叛者,但賊寇的勢力變得更加強盛。正好侍禦史賈昌出使在旦直,他隨即與州郡合力征討賊寇,戰況不利,接著被蠻夷攻打。他們被包圍了一年多並且兵員糧食跟不上,皇帝為此感到憂慮。第二年,召集公卿大臣以及四府的佐吏,向他們詢問謀略,大臣們都說派大將,征調荊州、楊州、兗蛆、邀業四萬兵力趕赴那裹。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厘反駁說:“如果曲叢、蕩業沒發生事情,征調兵力是可以的。現在這兩個州的賊寇盤踞不散,亙瞳、盧鄧的鑾裹未能安和,旦業、掛踢多次被征調,如果再次騷擾動用,必定又生出禍亂。這是不可調兵的第一條理由。又兗州、豫州的人突然被微調,遠赴萬裏之外,沒有歸期,詔書催促急迫,必定導致反叛逃亡的出現。這是不可調兵的第二條理由。南方的州水土潮濕炎熱,加上有瘴氣,必定導致十分之四五的人死亡。這是不可調兵的第三條理由。長途跋涉萬裏,士兵們疲憊勞苦,等到了嶺南,再沒有能力承受打仗的事。這是不可調兵的第四條理由。軍隊走三十裏作為一程,但距日南有九千多裏,三百天才能到達,按每人五升糧食計算,需要六十萬斛的糧食,不算將領官吏們所騎驢馬吃的糧食,僅身背鍾甲自己到那兒,花費就這樣了。這是不可調兵的第五條理由。假使軍隊到了那兒,死亡的人一定很多,雖然不足以抵禦敵人,那就將重新征調人馬,這是切割心腹來彌補四肢。這是不可調兵的第六條理由。九真和日南相距一千裏,征調那裹的官吏百姓,他們尚且承受不了,何況使四個州的士卒勞苦,去奔赴萬裏以外的艱險呢!這是不可調兵的第七條理由。從前中郎將尹就征討益州反叛的羌人,益州的諺語說:‘敵人前來尚可承受,尹就前來我被殺死。’後來尹就被征還,將軍隊交給刺史張喬。張喬沿用尹就的將領官吏,一個月之內,消滅了敵寇。這是調派將領沒有益處而州郡官員可以任用的明證。應該選派有勇有謀而且仁惠的人擔任將帥,任命他們為刺史、太守,讓他們一同住在交恥。現在日南兵力單薄,沒有糧食,防守已經不夠,作戰又沒有能力。可將Et南的官吏百姓一概向北遷徙靠著交吐,等事情平定以後,再讓他們回到原地。回過頭來招募蠻夷,讓他們自相攻打,給他們運送金銀布帛,作為他們的資助。誰能離間敵方獲得敵人首領的,答應封為列侯,賞給土地。原並州刺史長沙人祝良,生性非常勇猛果決,又南陽人張喬,以前在益州有打敗敵人的功續,都可以任用。從前太宗恢複魏尚的雲中太守職位,哀帝派人到龔舍家拜授他為太山太守。應當立刻授予祝良等人職位,讓他們從近道上任。”四府都讚成李固的意見,朝廷隨即拜授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吐刺史。張喬一到,公開告示,用安撫招誘的方法,使敵寇全部投降散去。祝良到九真,輕車簡從來到敵人那裹,運用謀略,以武力和誠信招引蠻夷,投降的有幾萬人,這些人都為祝良建造官府。自此嶺外再次平定。

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交阯刺史樊演發交阯、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之。兵士憚遠役,遂反,攻其府。二郡雖擊破反者,而賊勢轉盛。會侍禦史賈昌使在日南,即與州郡並力討之,不利,遂為所攻。圍歲餘而兵穀不繼,帝以為憂。明年,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屬,問其方略,皆議遣大將,發荊、楊、兗、豫四萬人赴之。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駁曰:
建康元年,日南的蠻夷一千多人再次攻打並燒毀縣邑,接著煽動九真的蠻夷,與他們互相聯合。交恥刺史九江人夏方展示恩信,招誘蠻夷,賊寇全部投降歸順。當時梁太後掌管朝政,讚美夏方的功勞,將他調為桂陽太守。桓帝永壽三年,居風令貪婪殘暴毫無節製,居風縣人朱達等人同蠻夷聚在一起,攻殺了縣令,部眾達四五千人,他們進攻九真,九真太守兒式戰死。詔書賜給兒式家中六十萬錢,授他的兩個兒子為郎。朝廷派九真都尉魏朗打敗了朱達,殺死兩千人,但賊寇的主帥仍然占據日南,部眾變得更加強盛。延熹三年,詔書再次拜授夏方為交恥剌史。夏方聲威仁惠一向聞名,日南的舊賊知道後,兩萬多人互相率領向夏方投降。靈帝建寧三年,鬱林太守穀永以恩德信義招降了十多萬烏遊人歸順,他們都接受了冠和革帶,由此開拓增設了七個縣。熹平二年冬天十二月,日南邊境外的國家輾轉翻譯前來進貢。光和元年,交吐、合浦的烏遊蠻反叛,招誘九真、日南的蠻人,合起來有幾萬人,攻陷郡縣。四年,刺史朱俊打敗了蠻人。六年,日南邊界外的國家又來進貢。

若荊、楊無事,發之可也。今二州盜賊槃結不散,武陵、南郡蠻夷未輯,長沙、桂陽數被征發,如複擾動,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兗、豫之人卒被征發,遠赴萬裏,無有還期,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遠涉萬裏,士卒疲勞,比至領南,不複堪鬥。其不可四也。軍行三十裏為程,而去日南九千餘裏,三百日乃到,計人稟五升,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但負甲自致,費便若此。其不可五也。設軍到所在,死亡必眾,既不足禦敵,當複更發,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其不可六也。九真、日南相去千裏,發其吏民,猶尚不堪,何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裏之艱哉!其不可七也。前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後就征還,以兵付刺史張喬。喬因其將吏,旬月之間,破殄寇虜。此發將無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驗也。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阯。今日南兵單無穀,守既不足,戰又不能。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阯,事靜之後,又命歸本。還募蠻夷,使自相攻,轉輸金帛,以為其資。有能反間致頭首者,許以封侯列士之賞。故並州刺史長沙祝良,性多勇決,又南陽張喬,前在益州有破虜之功,皆可任用。昔太宗就加魏尚為雲中守,哀帝即拜龔舍為太山太守。宜即拜良等,便道之官。
巴郡南郡蠻,原有五支姓: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他們都發源於武落鍾離山。鍾離山有一個紅穴和一個黑穴,巴氏的孩子生在紅穴中,另外四支姓的孩子都出生在黑穴裹麵。他們沒有首領,都事奉鬼神,於是一同向一個石洞投擲劍,約定誰能投中,就擁戴他為國君。惟獨巴氏的兒子務相投中,大家都驚歎。他們又讓各人乘用泥土做成的船隻,約定誰能在水麵上漂浮,將以他為國君。其他姓氏的孩子乘的船都沉了,惟獨務相的船浮在水麵上。因而大家一同立他為國君,就是廩君。廩君於是乘坐泥土製作的船,從夷水坐到鹽陽。鹽水有位神女,對廩君說:“這地方廣闊,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希望你留下來一同生活。”廩君不答應。鹽神晚上總是來和他同宿,天明就變成蟲子,與許多蟲子一起飛,把陽光遮蔽了,天地一片昏暗。過了十多天,廩君窺見機會,就用箭射殺了鹽神,天空這才光明。廩君於是在夷城當國君,其他四姓都向他臣服。廩君死後,他的魂魄世代變為白虎。巴氏因為虎喝人血,就用活人來祭祀廩君。

四府悉從固議,即拜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阯刺史。喬至,開示慰誘,並皆降散。良到九真,單車入賊中,設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數萬人,皆為良築起府寺。由是嶺外複平。
到秦惠王吞並巴中,以巴氏作為蠻夷的首領,世代娶秦國的女子為妻,蠻夷百姓的爵位相當於不更,犯了罪可以用爵位抵銷。蠻夷的首領每年出租稅兩千零一十六錢,三年出一次義務租稅一千八百錢。巴氏的百姓出驚布八丈二尺,出鶸毛三十銀。漢朝興起以後,南郡太守靳彊請求一概依從秦國時候的舊例。

建康元年,日南蠻夷千餘人複攻燒縣邑,遂扇動九真,與相連結。交阯刺史九江夏方開恩招誘,賊皆降服。時梁太後臨朝,美方之功,遷為桂陽太守。桓帝永壽二年,居風令貪暴無度,縣人朱達等及蠻夷相聚,攻殺縣令,眾至四五千人,進攻九真,九真太守式戰死。詔賜錢六十萬,拜子二人為郎。遣九真都尉魏朗討破之,斬首二千級,渠帥猶屯據日南,眾轉強盛。延熹三年,詔複拜夏方為交阯刺史。方威惠素著,日南宿賊聞之,二萬餘人相率詣方降。靈帝建寧三年,鬱林太守穀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熹平二年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國重譯貢獻。光和元年,交阯、合浦烏滸蠻反叛,招誘九真、日南,合數萬人,攻沒郡縣。四年,刺史朱俊擊破之。六年,日南徼外國複來貢獻。
到建武二十三年,南郡的漏山巒雷遷等人開始反叛,侵犯掠奪百姓,朝廷派武威將軍劉尚率領一萬多人打敗了雷遷,將湄山蠻種族的七幹多人遷移安置在江夏郡內,就是現在的沔中蠻。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蠻許聖等人認為郡守收稅不均,心懷怨恨,就聚集起來反叛。第二年夏天,朝廷派使者督察荊州各郡的部隊有一萬多人征討許聖。由於許聖等人憑藉險要地形,很長時間攻不下來。於是各路部隊分道推進,有的從巴郡、魚複幾路攻打,蠻人這才潰散逃走,漢軍殺了蠻人的首領,又乘勝追擊,大敗許聖等人。許聖等人乞求投降,於是再次將他們全部遷徙安置在江夏。靈帝建寧二年,江夏蠻反叛,被州郡征討平定。光和三年,江夏蠻再次反叛,與廬江賊人黃穣互相聯合,有十多萬人,攻陷了四個縣,入侵為害長達幾年。廬江太守陸康征討並打敗了江夏蠻和黃穣,其他人全部投降潰散。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E442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板楣蠻夷,秦昭襄王時有一隻白虎,經常跟著其他虎多次來到秦、蜀、巴、漢境內活動,傷害了一千多人。昭王於是以重賞向國內招募有誰能夠將虎殺死,賜給一萬戶的封邑、一百鎰金。當時巴郡閻中有位夷人,能夠用白竹製成強弓,他登上高樓用箭射死了白虎。昭王嘉獎他,但因他是夷人,不想給他加封,就刻石約盟,優待夷人,封戶一頃田不出租稅,即使有十個妻子都不交納El算錢,傷了人判罪,殺了人可以出錢贖回死罪。雙方約盟說:“秦國侵犯夷人,給夷人一雙黃銅製作的龍;夷人入侵秦國,送給一鍾清淳的酒。”夷人平安守盟約。

及秦惠王並巴中,以巴氏以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CE56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鍭。漢興,南郡太守靳強請一依秦時故事。
到高祖當漢王,征調夷人回頭攻打三秦。三秦地區已經平定,於是打發夷人回到巴中,免除他們的首領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個姓氏的租稅,其他戶每年繳納資錢,每VI四十錢。世代稱之為板楣蠻夷。閭中有條渝水,那裹的人大都生活在渝水的兩岸。他們天性勇猛有力,起初作為漢軍的前鋒,多次衝入敵陣。他們的習俗喜歡歌舞,高祖觀看後,說:“這是周武王伐紂時唱的歌。”於是要善歌舞的藝人學習,造就是《巴渝舞》。自此以後他們世代歸順。

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D553山蠻雷遷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餘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蠻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蠻許聖等以郡收稅不均,懷怨恨,遂屯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荊州諸郡兵萬餘人討之。聖等依憑阻隘,久不破。諸軍乃分道並進,或自巴郡、魚B8B4數路攻之,蠻乃散走,斬其渠帥。乘勝追之,大破聖等。聖等乞降,複悉徙置江夏。靈帝建寧二年,江夏蠻叛,州郡討平之。光和三年,江夏蠻複反,與廬江賊黃穰相連結,十餘萬人,攻沒四縣,寇患累年。廬江太守陸康討破之,餘悉降散。
到光武中興,郡守經常率領板椐蠻夷去作戰。桓帝時,板楣蠻夷多次反叛,太守蜀郡人趟溫用恩德信義使他們投降信服。靈帝光和二年,巴郡的板楣蠻夷再次反叛,入侵抄掠三蜀和漢中各郡。靈帝派禦史中丞蕭瑗督察益州的部隊征討板循蠻夷,連續幾年不能攻克。皇帝想大規模派兵,就問益州計吏,研究征討的方略。漢中的上計程包回答說:“板梔七個姓氏,由於射死白虎立了功,他們的先人世代是講信義的人。他們很勇猛,善於打仗。從前永初年間,羌人進入漢川,郡縣遭到破壞,靠板楣援救,羌人死亡毀敗幾乎滅絕了,所以被稱為神兵。羌人心中畏懼,傳話給自己的部族,要他們不要到南方去。到建和二年,羌人再次大舉入侵,實在是依靠了板循連續摧毀打敗羌人。前任車騎將軍馮緄南征武陵,雖然接受丫丹陽的精銳部隊,也靠了板椐獲得成功。近來益州各郡戰亂,太守李腮也憑藉板椐征討平定了戰亂。板梔像這樣忠心有功,原沒有作惡的想法。郡縣官吏和鄉亭小吏,以錢代替兵役的賦稅非常繁重,對板楣的蠻人役使鞭打,j超過了對待奴仆和敵虜,有的蠻人將妻子、兒刊賣給他人,甚至有人到自殺的地步。雖然他們酬州郡陳訴冤情,但州牧郡守不替他們上達並作園理。皇帝遙遠,他們沒法把自己的情況反映給習子。他們含著怨恨,呼天喊地,在荒僻的山穀真PL捶打心胸。既為租稅徭役憂愁悲苦,又迫於受到酷刑。所以城邑村落的蠻人相互聚集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反叛。並非他們有主謀的人想僭稱天子名號,企圖做非分的事情。現在衹要遷派賢明有才能的州牧郡守,他們自然安定,不需要征討。”皇帝采納了程包的意見,派太守曹謙宣明詔書,赦免板椐蠻夷,反叛者立刻全部投降歸順。到中平五年,巴郡的黃巾賊起,板楣蠻夷因此再次反叛,入侵掠奪城邑,朝廷派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趟瑾征討平定了板楣蠻夷。

板CF48蠻夷者,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複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BD77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
酉蓖速,在星郡的邊界之外。有個蠻邱邇,東麵和變趾接壤,西麵有2塑,北麵有邛都國,他們各自都立了首領。那裹的人都把發髻梳成椎狀,衣襟向左,聚成村落居住,能夠耕田種地。在這幾個國家的外麵,還有侖、昆明各個部落,西麵一直到同師,東北到葉榆,地域有幾千裏方圓。侖、昆明這些部落沒有首領,人們將頭發梳成辮子,隨著牲畜而遷徙,沒有固定住所。在嶺的東北有榨都國,痄都國的東北有冉攏國,他們有的在一個地方定居,有的隨牲畜遷徙。在冉驪國的東北有白馬國,是氐人部族。這三個國家也有首領。

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複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CF48蠻珍。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遂世世服從。
夜郎國,起初有一位女子在邐水邊洗滌,有一根三節大竹子流到她的雙腳中間,她聽到竹子裹麵有哭聲,女子削開竹子一看,是一個男嬰,就帶回家中撫養。他長大後,能文能武,他立自己為夜郎侯,以竹作為自己的姓氏。武帝元鼎六年,平定南夷,設立烊柯郡,夜郎侯迎接歸順,天子賜給他國王的印綬。後來最終殺了夜郎侯。夷獠都覺得竹王不是人的血氣所生,非常看重他,要求立他的後代。烊柯太守吳霸將情況稟告朝廷,天子於是封竹王的三個兒子為侯。兒子死後,和他們的父親一同被祭祀。現在夜郎縣內的竹王三郎神,就是竹王三個兒子的傳說。

至於中興,郡守常率以征伐。桓帝之世,板CF48數反,太守蜀郡趙溫以恩信降服之。靈帝光和二年,巴郡板CF48複叛,寇掠三蜀及漢中諸郡。靈帝遣禦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兵討之,連年不能克。帝欲大發兵,乃問益州計吏,考以征討方略。漢中上計程包對曰:“板CF48七姓,射殺白虎,立功先世,複為義人。其人勇猛,善於兵戰。昔永初中,羌入漢川,郡縣破壞,得板CF48救之,羌死敗殆盡,故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複南行。至建和二年,羌複大入,實賴板CF48連摧破之。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征武陵,雖受丹陽精兵之銳,亦倚板CF48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亂,太守李顒,亦以板CF48討而平之。忠功如此,本無惡心。長吏鄉亭,更賦至重,仆役B258楚,過於奴虜,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剄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穀。愁苦賦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謀主僭號,以圖不軌。今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帝從其言,遣太守曹謙宣詔赦之,即皆降服。至中平五年,巴郡黃巾賊起,板CF48蠻夷因此複叛,寇掠城邑,遣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
起初,楚頃襄王時,派將領莊豪從沅水攻打夜郎,軍隊到且蘭,釘木樁將船拴在岸邊而後步行作戰。滅掉夜郎以後,就將夜郎王留在滇池。由於且蘭有拴係船隻的地方,於是將地名改為胖柯。群柯地方雨水很多,習俗喜歡巫術、神鬼和禁忌,很少飼養牲畜,又沒有養蠶種桑,所以這個郡最貧窮。句町縣有一種桄榔樹,可以做麵粉,百姓靠此維持生計。公孫述時,大族龍、傅、尹、董氏,同郡功曹謝暹為漠守衛邊境,又派人從番禺江來進貢。光武很讚賞他們,一並加以誇獎賞賜。桓帝時,郡人尹珍認為自己生在邊遠荒僻的地方,不懂得禮義,於是跟隨汝南人許慎、應奉學習經書和圖讖,學成以後回到家鄉教學,這樣南部地區才開始出現學問一事。尹珍官做到荊州刺史。

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阯,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地方數千裏。無君長,辮發,隨畜遷徙無常。自E967東北有莋都國,東北有冉B15F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自冉B15F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此三國亦有君長。
滇王是莊蹯的後代。元封二年,武帝平定滇國,將滇國地方改為益州郡,從胖柯、越錨各分出幾個縣給益州郡。幾年以後,又吞並了昆明的地域,都劃給益州郡管轄。有個水塘,繞一圈有二百多裏,池水源頭處又深又寬,而池尾又淺又窄,像倒過來流似的,所以稱之為滇池。那裹河流土地平坦開闊,生很多鸚鵡、孔雀,有鹽池、農桑和漁業之利,有眾多的金銀和畜牧產品。那裹的人和習俗都很奢侈。做官的人都富裕,夠好幾代用。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DD33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賜其王印綬。後遂殺之。夷獠鹹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牂柯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到王莽朝政混亂,益州郡夷內的人棟蠶、若豆等人起兵殺害了郡守,越錨的姑複夷人大牟也全部反叛,殺害掠奪官吏百姓。王莽派寧始將軍廉丹,征調巴蜀的官吏百姓和運送糧食的士卒有十多萬人,攻打夷人。官兵們饑餓疾疫,曆年攻不下來,結果撤還。王莽任命廣漢人文齊擔任太守,文齊修建池塘,疏通灌溉,開墾土地二幹多頃。他帶領兵馬操練,在邊塞險要處修建城堡,招降聚集夷人,很能使其民心和順。到公孫述占領益州地盤,文齊堅守,憑藉險要地形抵禦公孫述,公孫述關押了他的妻子孩子,答應封他為侯,文齊始終不投降。他聽說光武即位,就派使者從小道告知光武。蜀地平定以後,光武征召他為鎮遠將軍,封為成義侯。文齊在路上去世,天子下詔書為他建造祠堂,郡內的人為他造了廟祭祀他。

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柯處,乃改其名為牂柯。牂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無蠶桑,故其郡最貧。句町縣有E8E6桹木,可以為麵,百姓資之。公孫述時,大姓龍、傅、尹、董氏,與郡功曹謝E5DF保境為漢,乃遣使從番禺江奉貢。光武嘉之,並加褒賞。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裏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官至荊州刺史。
建武十八年,夷人首領棟蠶同姑複、棵榆、橋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各部族反叛,殺害郡縣官吏。益州太守繁勝與夷人交戰失敗,退守朱提。十九年,朝廷派武威將軍劉尚等人征調廣漢、犍為、蜀郡的人和朱提夷,合起來有一萬三千人攻打夷人。劉尚的軍隊渡過瀘水,進入益州境內。各部族的夷人聽說大軍來到,都放棄堡壘逃走了,劉尚俘獲老弱夷人,得到糧食、牲畜。二十年,劉尚進兵與棟蠶等連續交戰幾個月,將他們全部擊敗。第二年正月,劉尚追到不韋縣,殺了棟蠶首領,殺死夷人七千多,獲得五千七百人,馬三千匹,牛羊三萬多頭,各夷人部族全部被平定。

滇王者,莊B452之後也。元封二年,武帝平之,以其地為益州郡,割牂柯、越巂各數縣配之。後數年,複並昆明地,皆以屬之此郡。有池,周回二百餘裏,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
肅宗元和年間,蜀郡人王追擔任太守,政績教化尤其突出,有四匹神馬從滇池水中出現,天降甘露,出現白烏,王追開始興辦學校,逐漸改變了那裹的習俗。靈帝熹平五年,各夷族反叛,抓去了太守雍陟。朝廷派禦史中丞朱龜征討,不能取勝。朝廷商議認為益州郡在邊界外麵,蠻夷習慣反叛,讓軍隊勞頓到遠方打仗,不如放棄益州。太尉掾巴郡人李頤定計征討,於是拜授李頤為益州太守,他同益州剌史龐芝征調板楣蠻打敗平定了各夷族,奪回雍陟。李頤去世以後,夷人再次反叛,朝廷任命廣漢人景毅擔任益州郡太守,他征討平定了夷人。景毅剛到益州,一斛米賣一萬錢,景毅以仁惠恩義逐步引導,沒有幾年功夫,一斛米降到幾十錢。

及王莽政亂,益州郡夷棟蠶、若豆等起兵殺郡守,越巂姑複夷人大牟亦皆叛,殺略吏人。莽遣寧始將軍廉丹,發巴蜀吏人及轉兵穀卒徙十餘萬擊之。吏士饑疫,連年不能克而還。以廣漢文齊為太守,造起陂池,開通溉灌,墾田二千餘頃。率厲兵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孫述據益土,齊固守拒險,述拘其妻子,許以封侯,齊遂不降。聞光武即位,乃間道遣使自聞。蜀平,征為鎮遠將軍,封成義侯。於道卒,詔為起祠堂,郡人立廟祀之。
哀牢夷,其祖先有位名叫沙壹的婦女,住在牢山。她曾經在水中捕魚,碰到沉在水中的樹木,好像有感應,結果懷了身孕,十個月以後,生下十個兒子。後來沉在水中的樹木變為龍,在水麵上出現。沙壹忽然聽到龍對她說:“你為我生了兒子,現在他們都在哪兒呢?”九個兒子見到龍都驚慌逃走,惟獨最小的兒子不會走,離不開,他背對著龍坐著,龍就舔了他。孩子的母親說話像烏的聲音,稱“背”為“九”,稱“坐”為“隆”,因此給兒子取名叫九隆。後來九隆長大成人,哥哥們認為九隆被父親舔過並且聰明,於是一起推舉他做國王。後來牢山腳下有一對夫妻,又生下十個女孩,九隆兄弟都娶她們為妻。以後他們的人El漸漸滋生增長。部族裹的人都紋身,圖案像龍的花紋,衣服上都做了一個尾巴。九隆死後,世代相傳。於是分別設立小侯王。他們常常聚在一起生活,城邑分布在溪水山穀地帶。他們居住的地方極其遙遠,在八荒之外,山川I阻隔幽深,他們自從有人出生以來,未曾和中原有來往。

建武十八年,夷渠帥棟蠶與姑複、CF3D榆、C437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益州太守繁勝與戰而敗,退保朱提。十九年,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擊之。尚軍遂度瀘水,入益州界。群夷聞大兵至,皆棄壘奔走,尚獲其贏弱、穀、畜。二十年,進兵與棟蠶等連戰數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凡首虜七千餘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馬三千匹,牛羊三萬餘頭,諸夷悉平。
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賢栗派軍隊乘竹木筏,南下長江、漢水,攻打靠近邊界的夷人鹿爹。鹿薌人弱小,被哀牢人俘獲。這時雷聲震動,天降暴雨,刮起南風,江水倒流,二百多裏長的江麵大浪翻湧,竹木筏沉入水中,哀牢的人馬有幾千人淹死。賢栗又派六位侯王率領一萬人攻打鹿爹,鹿薌王與哀牢交戰,殺死了六位侯王。哀牢的老人們一起埋葬了六位侯王,夜間老虎又將六位侯王的屍體翻出來吃了,哀牢剩下的人馬驚恐退走了。賢栗很惶恐,對國中的老人們說:“我們進入邊界要塞,自古就有,現在攻打鹿爹,總是受到上天的責罰,中原難道有聖明的帝王嗎?上天保佑幫助中原,怎麼這樣顯明呢!”二十七年,賢栗等人率領種族二千七百七十戶,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九E1人,向越雋太守鄭鴻投降,要求歸順,光武封賢栗等人為首領。自此以後哀牢每年都來朝拜進貢。

肅宗元和中,蜀郡王追為太守,政化尤異。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遣禦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朝議以為郡在邊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椽巴郡李顒建策討伐,乃拜顒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板CF48蠻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顒卒後,夷人複叛,以廣漢景毅為太守,討定之。毅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間,米至數十雲。
永乎十二年,哀牢王柳貌派兒子率種族歸順,他們稱做邑王的有七十七人,有五萬一千八百九十戶,人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哀牢位於西南,距洛陽有七千裏,顯宗在那裹設立哀牢、博南兩個縣,將益州郡西部都尉所管轄的六個縣劃出來,合為永昌郡。當時剛開通博南山,渡蘭倉水,行旅為其所苦。歌謠說:“漢恩德博大,收服沒有臣服的地方。翻越博南山,渡過蘭倉津。等到渡過蘭倉水,成了他鄉之人。”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牢山。嚐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任女},十月,產子男十人。反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力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複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聚以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穀。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嚐交通中國。
哀牢人都穿透鼻孔,下垂耳朵,首領當中自稱王的人,耳到肩以下三寸的地方,庶民百姓僅僅到肩部而已。哀牢土地肥沃,適合種植五穀和種桑養蠶。他們懂得將布帛染成彩色,給衣服和絲織品刺繡,知道編織毛氈和用棉紗織布,知道編織蘭幹和細軟的織品,所織成的花紋就像薄細精美的絲織品。當地有一種梧桐樹的絲,可以紡織成布,幅寬五尺,潔白不會汙染。先是將它給死人覆蓋,而後做成衣服穿上。那裹的竹子,竹節相距達一丈,名叫濮竹。那裹出產銅、鐵、鉛、錫、金、銀、光珠、琥珀、水晶、琉璃、海貝、珍珠、孔雀、翡翠、犀牛、象、猩猩、貊獸。雲南縣有兩頭神鹿,能夠吃有毒的草。

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賢栗遣兵乘B236船,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C158,鹿C158人弱,為所擒獲。於是震雷疾雨,南風飄起,水為逆流,翻湧二百餘裏,B236船沉沒,哀牢之眾,溺死數千人。賢栗複遣其六王將萬人以攻鹿C158,鹿C158王與戰,殺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複出其屍而食之,餘眾驚怖引去。賢栗惶恐,謂其耆老曰:“我曹入邊塞,自古有之,今攻鹿C158,輒被天誅,中國其有聖帝乎?天祐助之,何其明也!”二十七年,賢栗等遂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巂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來朝貢。
在此以前,西部都尉廣漢人鄭純做官清廉高潔,教化在夷貊當中得到推行,夷人的首領受到感動,敬慕鄭純,都來貢獻土產和珍寶,歌頌他的美德。天子讚許鄭純,隨即任命他擔任永昌太守。鄭純同哀牢夷人約定,部族酋豪每年送交兩件從頭套在身上的衣服、一斛鹽,將造作為正常的租稅,夷人安心。鄭純擔任都尉、太守十年,在任去世。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與縣令因忿怒相爭,就殺死了縣令反叛,攻打雋唐城。太守王尋逃到梅榆。三千多哀牢人攻打博南,燒毀百姓的房屋。肅宗招募調派越雋、益州、永昌的夷人、漢人,有九千人,征討類牢。第二年春天,邪龍縣的昆明夷厘丞等人響應招募,率領同部族的人同守郡部隊攻打在博南的類牢,大敗並殺死了類牢。將類牢的首級傳送洛陽,天子賞給鹵承一萬匹布帛,封他為破虜傍邑侯。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種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裏,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倉,為它人。”
永元六年,永昌郡邊界外的敦忍乙王莫延仰慕德義,派譯使進獻犀牛和大象。九年,邊界外的蠻人和撣國王雍由調派人通過輾轉翻譯送來國內的珍寶,和帝賜給他們金印紫綬,小首領也都給了印綬和錢帛。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罽B453帛疊,蘭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汙。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其竹節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
永初元年,邊界外的僬僥種夷陸類等三千多人以整個部族歸順,獻來象牙、水牛、封牛。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又派使者到朝廷朝拜慶賀,獻上音樂和表演幻術的人,他們能夠通過變化口中噴火,將自己肢解,將牛馬的腦袋互換。他們還擅長兩手快速拋接若幹個圓球,拋接次數能達上千。他們自稱是海西人。海西就是大秦,撣國西南通往大秦。第二年元旦朝見群臣,安帝在殿庭中讓表演音樂,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給他印綬和不同數目的金銀及彩色絲帛。

先是,西部都尉廣漢鄭純,為政清潔,化行夷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純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純自為都尉、太守,十年卒官。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反叛,攻巂唐城。太守王尋奔CF3D榆。哀牢三千餘人攻博南,燔燒民舍。肅宗募發越巂、益州、永昌夷漢九千人討之。明年春,邪龍縣昆明夷鹵承等應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於博南,大破斬之。傳首洛陽,賜鹵承帛萬匹,封為破虜傍邑侯。
邛都夷,武帝所開拓,武帝將這裹作為邛都縣。沒多長時間那裹地麵下陷成為汙澤,因此稱之為邛池,南方的人稱為邛河。後來邛都夷又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越過雋水征討邛都夷,就將其作為越錨郡。逭裹土地平坦,有稻田。青蛉縣的禺同山上有金馬社和碧鶸神,光影經常出現。那裹的習俗是人們大多遊樂放蕩,但喜歡唱歌,大致與胖柯的人相似。邛都夷的酋豪首領很放縱,很難控製駕馭他們。

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王莽時,郡守枚根征調邛都人長貴,讓他擔任軍候。更始二年,長貴率領部族進攻殺害了枚根,立自己為邛穀王,行使太守職權。後又投降公孫述。公孫述失敗後,光武封長貴擔任邛穀王。建武十四年,長貴派使者向朝廷呈上三年的計簿,光武立刻授給長貴越侖太守的印綬。十九年,武威將軍劉尚攻打益州夷,經過越侖。長貴知道後,他懷疑劉尚一旦平定南部,威權法令必定推行,自己不可能隨意放縱,於是聚集人馬修築營壘土台,招呼各部首領,釀製了大量毒酒,想先用毒酒慰勞軍隊,趁機襲擊劉尚。劉尚知道長貴的計謀,隨即分派兵力先占領了邛都,然後突然襲擊長貴,殺了他,將他的家人遷到成都。

永初元年,徼外焦僥種夷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複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永平元年,姑複夷又反叛,益州刺史派軍隊征討,打敗了姑複夷,殺丁他們的首領,將首級傳送京師。後來太守巴郡人張翕,政事與教化清和公正,使夷人和睦。張翕做太守十七年,去世時,夷人對他愛戴敬慕,好像失去父母一樣。蘇祈縣的二百多位老人帶來牛羊送喪,到張翕的出生地安漢縣,修墳墓祭祀他。天子下詔書讚美張翕,為他修建了祠堂。

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汙澤,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後複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青蛉縣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景時時出見。俗多遊蕩而喜謳歌,略與牂柯相類。豪帥放縱,難得製禦。
安帝元初三年,越錨邊境外的夷人大羊等八個部族,共三萬一千戶,十六萬七千六百二十人,仰慕德義而歸順。當時郡縣的賦稅繁多,元初五年,卷夷大牛種封離等人反叛,殺害了遂久令。第二年,永昌、益州和蜀郡的夷人全都反叛,響應封離,部眾竟達十多萬,他們破壞了二十多個縣,殺害郡縣官吏,焚燒城邑,掠奪百姓,造成屍骨堆積,千裏以內沒有人跡。天子下韶書要益州刺史張喬挑選能夠勝任的從事征討夷人。張喬於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