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楊震子秉孫賜曾孫彪玄孫脩
(楊震)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父寶,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居攝二年,與兩龔、蔣詡俱征,遂遁逃,不知所處。光武高其節。建武中,公車特征,老病不到,卒於家。
◆楊震傳,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父親楊寶,學《歐陽尚書》,哀帝、平帝時,不問世事,隱居教學。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鬱,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常客居於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眾人謂之晚暮,而震誌愈篤。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居攝二年(7),同龔勝、龔舍、蔣詡一道被征召,不受,逃跑,不知所在。光武帝非常讚賞他的氣節。建武中,公車特別征召他,以年老多病,不應,在家去世。楊震少年時愛學習,從太常桓鬱學《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當時儒生為之語說“:關西孔子楊伯起。”居住湖城,幾十年不答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說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誌概,更加堅決。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魚,飛棲講堂前麵,主講老師拿著魚說:“蛇..,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五十歲才作州郡之官。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個人才,舉他為茂才,四次升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郡經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縣長,去看楊震,晚上送金十斤給他。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後轉涿郡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請托。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置產業,他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117),征召作太仆,升太常。以前的博士選舉大多名不副實,楊震推舉通曉經術的名士陳留楊倫等,傳授學業,得到儒生們的稱讚。

元初四年,征入為太仆,遷太常。先是博士選舉多不以實,震舉薦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顯傳學業,諸儒稱之。
永寧元年(120),代劉愷為司徒。第二年,鄧太後去世,安帝喜歡的一些後妃,開始驕橫起來。安帝的奶娘王聖,困為撫養安帝有功,依靠帝恩,無法無天。王聖的子女伯榮出入宮中,貪贓枉法。楊震上疏。說:“我聽說政治賴的是人才,治理國家必須去掉那些害人蟲。所以唐堯虞舜時代,優秀的人才在位,渾敦、窮奇、..杌、饕餮四個壞人,都給流放到邊遠地方去了,人人心服口服,國家太平。道德墮落,宮廷裏盡是一些卑鄙諂媚的人。王聖出身下賤,碰上千載一時的機會,養育聖躬,雖然有些洗洗涮涮的功勞,但得到的賞賜,已經遠遠超過她的勞苦了。而她貪得無厭,沒完沒了。在外麵轉相托請,擾亂天下,損害了朝廷,給皇帝臉上抹黑。《書經》警誡母雞作公雞叫,《詩經》諷刺婦人喪國。從前鄭嚴公聽從母親的私欲,放縱驕傲的弟弟,為所欲為,幾乎把國家滅亡了,然後再來治理。《春秋》曾經批評他,認為教育不好。那些女子小人,親近她,就高興;疏遠她,就怨恨你。是很難對付的。《易》說‘:不能放縱,在廚房裏就行了。’就是說婦人不得幹預政治啊!應該趕快讓王聖離開宮中,使她住在外麵,與伯榮斷絕關係,莫使他們往來,使有恩有德,上下都好。希望皇上去掉私愛,鏟除不忍之心,留心國家大事,謹慎地挑選臣子,減少開支和賦稅。使四方無不在位的優秀人才,朝廷的官員沒有亂世做官的悔恨。《大東》諷刺亂世賦斂多的詩句不行於今天,人民也無‘迄可小康’之怨。效法往古,與曆代聖哲同德,難道不好嗎?”安帝看了給阿母王聖等,她們都懷恨在心。而伯榮驕奢淫亂更加嚴重,與前朝陽侯劉護從兄劉瑰勾搭,劉瑰居然娶了她為妻子,並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楊震恨透了,再上疏說:“我聽說昔高祖與群臣相約,不是功臣不得封,治國的製度規定,父死子繼,兄亡弟及,所以防止篡奪。今天子有詔封前朝陽侯劉護再從兄劉瑰襲劉護爵為侯,劉護的親弟弟劉威還在。我聽說天子專封封有功,諸侯專爵爵有德。現在劉瑰沒有其他功績,僅僅因為配了阿母女兒,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符舊製,不合經義,行人喧嚷,百姓不安。皇上應該吸取過去教訓,遵守作帝之道。”疏上,皇帝不理。

永寧元年,代劉愷為司徒。明年,鄧太後崩,內寵始橫。安帝乳母王聖,因保養之勤,緣恩放恣;聖子女伯榮出入宮掖,傳通奸賂。震上疏曰:
延光二年(123),代劉愷為太尉。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閨的哥哥給楊震,楊震不受。耿寶去問楊震,說“:李常侍國家所重,皇上想叫你推薦他的哥哥,我耿寶不過是傳達皇上的意見而已。”楊震說“: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舉,應該有尚書命令。”拒絕了他,耿寶恨極而去。皇後兄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推薦他親戚友好,楊震又不從。司空劉接聽說了,馬上推舉這二個人,十天之內皆見提拔。因此,楊震更加遭怨。當時有詔遣使者為阿母王聖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更相鼓動,擾亂朝廷。楊震再上疏。說:“我聽說古時九年耕種,一定有三年的儲蓄。所以堯時洪水為災,人民沒有饑餓。現在災害嚴重,百姓空虛,不能自給。加之螟蝗為害,羌虜搶掠,邊疆不安,戰鬥至今不止,兵員糧草都不。

臣聞政以得賢為本,理以去穢為務。是以唐虞俟乂在官,四凶流放,天下鹹服,以致雍熙。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阿母王聖出自賤微,得遭千載,奉養聖躬,雖有推燥居濕之勤,前後賞惠,過報勞苦,而無厭之心,不知紀極,外交屬托,擾亂天下,損辱清朝,塵點日月。《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昔鄭嚴公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討,《春秋》貶之,以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遠之怨,實為難養。《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與於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伯榮,莫使往來,令恩德兩隆,上下俱美。惟陛下絕婉孌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萬機,誡慎拜爵,減省獻禦,損節征發。令野無《鶴鳴》之歎,朝無《小明》之悔,《大東》不興於今,勞止不怨於下。擬蹤往古,比德哲王,豈不休哉!
大司農國庫虛空,不是國家安寧的時候。詔書為阿母興建津城門內第舍,合二而一,連裏通街,雕刻修飾,極為華麗。現在正當夏天,土旺之時,上山采石,大匠左校別部將作共數十處,互相催促,耗費何止億萬!周廣、謝惲兄弟,與國家無骨肉之親,依靠一班奸佞之徒,與樊豐、王永等分威共權,連絡州郡,架空大臣。宰司征召,全按上麵意旨辦,招來海內貪汙之人,接受他們的賄賂,至有贓賄不用之輩,再次重用。混淆黑白,不分清濁,天下嘩然,都說:‘財貨上流,是為朝廷結下譏怨。’我聽老師說:‘上之所取,錢財盡了,就生怨;勞力盡了,就生叛亂。’怨叛的人,不可再用。所以說:‘百姓不足,君誰與足?’希望皇上考慮。”樊豐、謝惲等看到楊震多次切諫不見采納,沒有什麼顧忌了,假作詔書,調用國庫錢穀、大匠,征用材木,各起家舍、園地、廬觀,勞役、費用,無法統計。楊震因地震,又上疏。曰:“我蒙恩供職台府,不能宣揚政化,調和陰陽,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師地動。我聽老師說:‘地屬陰精,當安靜承陽。’現在動搖,是陰道太盛的緣故。那天戊幹辰支並地動,三者皆土,位在中宮,這是中臣近官操權用事的象征。

奏禦,帝以示阿母等,內幸皆懷忿恚。而伯榮驕淫尤甚,與故朝陽侯劉護從兄瑰交通,瑰遂以為妻,得襲護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複詣闕上疏曰:
我想皇上因邊境不寧,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傾斜,也隻用一根支柱撐撐罷了。土木不興,想使遠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師莊嚴雄偉,不在乎崇樓高閣。而一些諂媚之徒,不能與皇上同心,驕奢越法,浪用勞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道路議論紛紛,大家耳聞目睹。地動的變異,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發生。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尚書》說:‘僭恒陽若,臣無作威作福玉公。’就是說:隻有君王得專威福,為美食。請皇上發揚剛健中正的精神,拋棄那些驕奢之徒,杜塞妖言的來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權旁落。”楊震前後所上,言詞激切,帝已經不高興他,而樊豐等又都側目憎怨,隻是因為他是名儒,不敢加害。不久,河間男子至朝廷上書,言朝政的得失。帝發怒,下令逮捕入獄,定為欺上不道。楊震又上疏救他,說:“我聽說堯舜時,諫鼓謗木,立於朝廷;商周聖哲之主,小人怨,還自我檢查,勉勵自己。這是為了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使下情上達。現在趙騰以攻擊誹謗獲罪,與殺人犯法有差別,請皇上減罪,保全騰的性命,啟發百姓敢於說話。”帝不理,趙騰被殺掉。

臣聞高祖與群臣約,非功臣不得封,故經製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以防篡也。伏見詔書封故朝陽侯劉護再從兄瑰襲護爵為侯。護同產弟威,今猶見在。臣聞天子專封封有功,諸侯專爵爵有德。今瑰無佗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舊製,不合經義,行人喧嘩,百姓不安。陛下宜覽鏡既往,順帝之則。
到了三年(124)春,皇帝東登泰山,樊豐等乘機競修房屋。楊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這件事。獲得趙豐等的假詔書,寫了奏書,要等皇上回來再送上。樊豐等聽說了,惶恐萬狀。正好太史說星變倒行,就一起誣陷楊震說:“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並且為鄧騭的舊部,懷恨在心。”等皇上返回,在太學待吉日入宮,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楊震太尉印綬,楊震於是閉門絕賓客。樊豐等還是恨他,竟請大將軍耿寶奏楊震大臣不服罪,心懷怨恨,有令送歸原籍。楊震走到城西幾陽亭,慷慨地對他的兒子、學生說“:死是一個人不可免的。我蒙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還有什麼麵目見天下呢?身死之日,用雜木為棺,布單被隻要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於是服毒而死,時年七十餘歲。弘農太守移良奉樊豐等旨意,派吏在陝縣留停楊震喪,露棺道旁,責令楊震諸子代郵行書,道路之人,皆為之流淚。歲餘,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誅死,楊震學生虞放,陳翼至朝廷申訴楊震事。朝廷都稱楊震忠。下詔授二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楊震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丈餘,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濕地,葬完,才飛去。

書奏不省。
郡裏將這一情況報告上去。當時災異連續出現,帝覺得楊震為冤案,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山嶽崩塌,棟梁折斷,我是多麼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具祠,魂而有靈,或者來享受我的這些祭品吧。”於是人們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以紀念他。楊震被誣陷,高舒也獲罪,作減死論。等到楊震事平反,高舒拜侍禦史,至荊州判史。楊震五個兒子。長子楊牧,任富波相。

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於震,震不從。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皇後兄執金吾閻顯亦薦所親厚於震,震又不從。司空劉授聞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見拔擢。由是震益見怨。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