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梁統子鬆子竦曾孫商玄孫冀
(梁統、梁冀)

梁統字仲寧,安定烏氏人,晉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統高祖父子都,自河東遷居北地,子都子橋,以資千萬徙茂陵,至哀、平之末,歸安定。
◆梁統傳,梁統,字仲寧,安定烏氏人。他的祖先是晉國大夫梁益耳。梁統的祖父叫子都,從河東遷居北地,子都的兒子梁橋,憑著千萬家產遷居茂陵,到哀帝、平帝末年,回到安定。梁統性格剛毅,喜好法律。開始在州郡做官。

統性剛毅而好法律。初仕州郡。更始二年,召補中郎將,使安集涼州,拜酒泉太守。會更始敗,赤眉入長安,統與竇融及諸郡守起兵保境,謀共立帥。初以位次,鹹共推統,統固辭曰:“昔陳嬰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統內有尊親,又德薄能寡,誠不足以當之。”遂共推融為河西大將軍,更以統為武威大守。為政嚴猛,威行鄰郡。
更始二年(24),召補中郎將,派他到氵京州,授職酒泉太守。更始失敗後,赤眉軍進入長安,梁統與竇融以及各郡守起兵保衛本境,大家商議要立一個統帥。開始按位次排列,大家推選梁統,梁統堅決推辭道:“從前陳嬰不肯做王,因為老母在世。現在我內有尊親,又德薄能少,的確不能勝任。”於是大家選竇融做河西大將軍,以統做武威太守。梁統的政治主張嚴猛,威信達到鄰郡。

建武五年,統籌各遣使隨竇融長史劉鈞詣闕奉貢,願得詣行在所,詔加統宣德將軍。八年夏,光武自征隗囂,統與竇融等將兵會車駕。及囂敗,封統為成義侯,同產兄巡、從弟騰並為關內侯,拜騰酒泉典農部尉,悉遣還河西。十二年,統與融等俱詣京師,以列侯奉朝請,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除四子為郎。
建武五年(30),梁統等各派使者隨竇融長史劉鈞到朝廷進貢,希望到達皇帝臨時駐地,皇帝下詔加封梁統為宣德將軍。

統在朝廷,數陳便宜。以為法令既輕,下奸不勝。宜重刑罰,以遵舊典,乃上疏曰:
八年(33)夏,光武帝親自征討隗囂,梁統與竇融等帶著兵士與光武會合。等到隗囂失敗後,光武封梁統為成義侯,統的胞兄梁巡、堂弟梁騰並為關內侯。封梁騰為酒泉的典農都尉,全部遣回河西。

臣竊見元、哀二交輕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殺人者減死一等,自是以後,著為常準,故人輕犯法,吏易殺人。
十二年(37),梁統與竇融等都到京師,憑列侯身份到朝廷,又封為高山侯,拜太中大夫,封四個兒子做郎。梁統在朝廷,多次上奏對國家有利的事。他認為法令太輕,壞人就會增多,應該加重刑罰,遵照舊典辦事。於是上疏道:“臣下見過元、哀二帝輕判特殊的刑罰,處理一百二十三件事,親手殺人的減死刑一等,從此以後,立下了標準,所以人們輕易犯法,官吏隨便殺人。“臣下聽說立君的道理,以仁義為主,仁者才能愛護人民,義者政治才能得到治理,愛人民就應除去殘暴,整理政治就應除去叛亂。刑罰在於適中,不能太輕,因此五帝有流、殛、放、殺等辦法,三王有大辟、刻肌膚等做法。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又說:‘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漢高帝受天命誅暴秦,平定天下,約法三章,的確十分恰當。漢文帝主張寬惠,以柔克剛,處在太平之世,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別的都依舊章辦事。漢武帝時正是中國強盛之時,財力有餘,征伐遠方,調兵多次,一些豪傑違犯禁令,奸吏鑽法律的空子,所以對首犯及窩藏犯極其重視,對脅從者也應法辦,用來破除朋黨,懲罰隱匿不報之人。漢宣帝聰明正直,統治天下,臣下按法辦事,沒有錯誤,照先典辦事,天下得到治理。到了哀帝、平帝繼位,時間不長,辦案不多,丞相王嘉隨便改動先帝的舊法,幾年之內,出了百多件事,有的不近情理,有的不能滿足民心。現在我把一些對政體有害的地方陳述在左邊:“臣下想到陛下品德高尚,權宜時勢,撥亂反正,功勞超過文王武王,品德與高皇帝相通,不應按照末代衰微的軌跡行事。應該明察利害,考量得失,責成官吏,擇善而從,定出不變的典章,作為後代的法則,那麼天下就太幸運了。”事情下達到三公、廷尉那裏,大家認為嚴刑峻法,不是明王當前的急務,舊法施行日久,不是一個早晨改得好的。梁統所提,不宜采納。梁統又上書道“:官吏們認為我所說的,不可實行。回想臣之所奏,不能叫作嚴刑。我是說漢高帝以後,到孝宣帝,他們所施行的,多合經傳。今天應針對實際,參驗過去,遵照舊典,改也不難。

臣聞立君之道,仁義為主,仁者愛人,義者政理,愛人以除殘為務,政理以去亂為心。刑罰在衷,無取於勸,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殺之誅,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故孔子稱“仁者必有勇”,又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高帝受命誅暴,平蕩天下,約令定律,誠得其宜。文帝寬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無革舊章。武帝值中國隆盛,財力有餘,征伐遠方,軍役數興,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從之律,以破朋黨,以懲隱匿。宣帝聰明正直,總禦海內,臣下奉憲,無所失墜,因循先典,天下稱理。至哀、平繼體,而即位日淺,聽斷尚寡,丞相王嘉輕為穿鑿,虧除先帝舊約成律,數年之間,百有餘事,或不便於理,或不厭民心。謹表其尤害於體者傅奏於左。
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希望得到召見,如果麵對尚書近臣,口述要點也行。”皇帝命令尚書問明情況,梁統答道:“聽說聖帝明王,製立刑罰,所以即使堯舜的盛世,也殺了四凶。

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權時撥亂,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誠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軌。回神明察,考量得失,宣詔有司,詳擇其善,定不易之典,施無窮之法,天下幸甚。
《書經》上說‘:上天討伐有罪之人,五種刑罰有五種用處。’又說‘:士製百姓於刑之中。’孔子說‘:刑罰不恰當,那麼老百姓將手足不好放在何處。’其中的意思,就是不輕不重。《春秋》提倡大義滅親,不回避親戚,為的是防患救亂,安定百姓,難道沒有仁愛之恩,主要是杜絕殘賊的道路哩!“自從高祖興起,到達孝宣帝,君明臣忠,謀略深廣,還遵守舊章,不隨便改革,海內稱為治理,斷案更少。到了初元、建平年代,所減刑罰百多條,而盜賊反而增多,每年以萬數計。近來京都附近,群盜並起,甚至燒毀茂陵,未央宮也見火了。後來隴西、北地、西河的盜賊,越過州郡,萬裏勾結,攻占倉庫,劫掠官吏百姓,詔書下令討捕,連年收獲不大。這時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定,而盜賊猖狂還是如此,都是刑罰不恰當,愚人隨意犯法造成的。這樣看來,減輕刑罰,反生大患;壞人得到好處,善良的人遭殃,所以臣下希望陛下采擇賢臣孔光、師丹等人的意見。”奏議送上,又被押下未報。後來梁統又出任九江太守,定封為陵鄉侯。梁統在郡也有治理的功績,官吏百姓都畏愛他。後死在官位。

事下三公、廷尉,議者以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務,施行日久,豈一朝所厘。統今所定,不宜開可。
◆梁冀傳,梁冀字伯卓。他兩肩聳起來像老鷹的翅膀,眼睛跟豺狼一樣倒豎著,直勾勾地看人,毫無神采;說話含糊不清。學問則隻能抄抄寫寫記個帳。他從小就是高貴的皇親國戚,遊手好閑,橫蠻放肆。他好酒貪杯,擅長射箭、彈棋、格五、六博、蹴球、意錢這類玩藝,還愛好架鷹驅犬,跑馬鬥雞。起初,他擔任黃門侍郎,轉升侍中、虎賁中郎將、越騎、步兵校尉、執金吾等官職。

統複上言曰:“有司以臣今所言,不可施行。尋臣之所奏,非曰嚴刑。竊謂高帝以後,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經傳,宜比方今事,驗之往古,聿遵前典,事無難改,不勝至願。願得召見,若對尚書近臣,口陳其要。”帝令尚書問狀,統對曰:
順帝永和元年(136),梁冀任河南尹。在任期間,他殘暴凶妄,做了很多非法的事。他的父親梁商有個親密的朋友洛陽令呂放,跟梁商談了梁冀很多短處,梁商便因此責備梁冀。梁冀懷恨在心,便派人在路上刺殺了呂放,又怕梁商知道,就把刺殺呂放的嫌疑,推到呂放的仇人身上,還請求讓呂放的弟弟呂禹做洛陽令,要他去捕捉殺死呂放的仇人。結果把呂放仇家的宗族、親戚、賓客一百多人都殺光了。梁商死了還沒有下葬,順帝就任命梁冀為大將軍,任命梁冀的弟弟侍中梁不疑為河南尹。到漢順帝死時,漢衝帝隻兩歲,還在繈褓之中,由太後臨朝執政,命令梁冀和太傅趙峻、太尉李固共同參與尚書事宜,掌管朝政。梁冀雖然辭謝不肯承當,但更加奢侈暴虐。不久,漢衝帝又死了,梁冀迎立質帝。質帝年少,卻很聰明。他知道梁冀驕橫,曾在朝見群臣時,注視梁冀說“:這是個跋扈將軍。”梁冀聽了,非常憤恨,就命令親信把毒藥放到湯餅裏麵送給質帝吃,質帝當天就死了。質帝死後,梁冀又迎立了桓帝,並陷害李固和前太尉杜喬,海內個個嗟歎,人人自危。這件事記錄在《李固傳》中。

聞聖帝明王,製立刑罰,故雖堯、舜之盛,猶誅四凶。經曰:“天討有罪,五刑五庸哉。”又曰:“爰製百姓於刑之衷。”孔子曰:“刑罰不衷,則人無所厝手足。”衷之為言,不輕不重之謂也。《春秋》之誅,不避親戚,所以防患救亂,全安眾庶,豈無仁愛之恩?貴絕殘賊之路也。
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加封梁冀食邑一萬三千戶,增加大將軍府推薦優異者和保薦茂才的名額,大將軍府的官員人數比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的人數要多一倍。又封梁不疑為潁陰侯,梁不疑的弟弟梁蒙為西平侯,梁冀的兒子梁胤為襄邑侯,各食邑一萬戶。

自高祖之興,至於孝宣,君明臣忠,謨謀深博,猶因循舊章,不輕改革,海內稱理,斷獄益少。至初元、建平,所減刑罰百有餘條,而盜賊浸多,歲以萬數。間者三輔從橫,群輩並起,至燔燒茂陵,桂見未央。其後坤西、北地、西河之賊,越州度郡,萬裏交結,攻取庫兵,劫略吏人,詔書討捕,連年不獲。是時以天下無難,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勢,猶至於此,皆刑罰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
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再加封梁冀食邑一萬戶,加上以前所封食邑共三萬戶。弘農人宰宣,秉性奸佞邪惡,想要討好梁冀,於是上書皇帝說梁冀有周公輔成王那樣的功勳,現在既已分封他的兒子,那麼他的妻子也應封為邑君。桓帝便封梁冀的妻子孫壽為襄城君。除襄城的租賦外,還享用陽翟縣的租賦,每年收入共五千萬,加賜赤色印綬,跟長公主相等。孫壽姿色甚美,善於裝出一副妖裏妖氣的樣子,把眉毛畫得又扁又細,兩頰淡抹著像有淚痕的粉妝,發髻偏垂,扭腰作態,雙腳似不能支撐體重,扮出一臉巧笑以媚惑梁冀。梁冀也改變了車輿服飾式樣,製作了平頂幃幕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孫壽性嫉妒,她能夠製服梁冀。梁冀非常寵她,也很怕她。以前,梁冀的父親梁商把美人友通期送給漢順帝。友通期犯了點小錯,順帝便把她歸還給梁商。梁商不敢留她,把她嫁了。梁冀就派人把她搶了回來。正碰上梁商去世了,梁冀在守孝期間,和友通期偷偷地在城西同居。孫壽探知梁冀外出,就帶了許多奴仆,把友通期搶回家來,剪去頭發,劃破臉皮,痛加笞打,並要上書給皇帝告發這件事。梁冀非常害怕,向孫壽的母親叩頭,請求她要孫壽別這樣做。孫壽也因不得已而作罷。可是梁冀還是和友通期私通,生了個兒子取名伯玉,把他藏著不敢讓他出來。不久,孫壽還是知道了,教她的兒子梁胤殺死了友通期一家。梁冀害怕孫壽殺害伯玉,常常把他藏在夾壁裏邊。梁冀寵愛一個奴仆總管名叫秦宮的,官做到了太倉令,得以出入孫壽的住所。孫壽見了秦宮,常把服侍她的奴婢打發走,假托有事商量,於是就和他私通了。秦宮外寵於梁冀,內寵於孫壽,威勢大震,刺史、郡守赴任,都要去拜見他,向他辭行。梁冀聽了孫壽的話,把梁家許多當權的人罷免,表麵上是謙讓,實際是抬高孫氏宗族、親戚的地位。孫家冒名做了侍中、卿、校尉、郡守、長吏的多達十餘人。這些人都貪婪成性,凶暴荒淫。他們各自遣親信把所轄縣內富戶記錄在案,加上別的罪名,把他們關押起來,嚴刑拷打,要他們出錢贖罪。出錢少的人,多被處死或流放。有個扶風人叫士孫奮的,很富有而又吝嗇成性。梁冀便贈給他車乘馬匹,跟他借五千萬錢。士孫奮給了他三千萬。梁冀大怒,便告知郡縣官府,誣指士孫奮的母親是他家管理財物的奴婢,說她偷了白珠十斛,紫金千斤逃走了。於是把士孫奮兄弟關押起來拷打,害死在獄中,把他家錢財一億七千多萬全部沒收。那些從各方征收來的財物,以及一年四季進貢的東西,都得先把上等的送給梁冀,皇帝所得卻是次等的。官吏和老百姓帶著財物到梁家求官請罪的,絡繹不絕。

由此觀之,則刑輕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軌,而害及良善也。故臣統願陛下采擇賢臣孔光、師丹等議。
梁冀又派人出塞,和外國聯係,廣泛搜求奇珍異寶。趁行路之機向各處索取歌伎僮仆,而派遣的人又倚仗權勢,橫行霸道,劫奪、汙辱民家婦女,毆打官吏和役卒,所到之處,人人痛恨。梁冀於是大建府第,而孫壽亦在對街興建院宅,極盡土木工程之盛,以互相誇耀競賽。接待賓客,日常寢處,都有幽深邃密的房間,房屋相連,門戶相通。庭柱牆壁,縷刻著花紋,塗著金漆。大小窗戶都縷著綺紋,刻著瑣紋,飾以青色,畫著雲氣和仙人。樓台亭閣,通道相連,可以登臨互相眺望。石級橋梁,橫跨河上。金銀珠玉,異國珍奇,充斥倉庫。從遙遠的大宛弄來汗血名馬。又廣開園林,取土成山。十裏九坡,以仿效東西崤山。深林陰澗,仿佛天然真景。珍禽馴獸,飛走其中。梁冀和孫壽同坐著人拉小車,車上張掛著羽飾車蓋,鑲飾著金銀,府第中遊覽。他們帶著很多歌伎,敲擊鍾磬,吹奏笙簫,一路歌聲酣暢,有時通宵達旦,縱情歡樂。客人來訪,守門人不給通報。客人隻好重金賄賂,以至守門人的積蓄,多達千金。梁冀又增辟園林,其禁令和皇家一樣。園林的廣闊,西邊到達弘農,東邊連接滎陽,南邊與魯陽為鄰,北邊與黃河、淇水相接。包攬山林沼澤,遠銜丘陵曠野,周圍疆界,幾達千裏。又於河南城西興建菟苑,縱橫數十裏,調發所轄幾縣兵士民夫修建樓閣,用了幾年時間,才營建完工。然後向地方發出文告,搜羅生兔,剪去一撮兔毛為標記,如有人違犯禁令,傷害了這些兔子,判罪重至肉刑或死刑。曾經有個西域來的做買賣的人,不知禁令,誤殺了一隻兔子,人們輾轉告發,株連而死者達十餘人。梁冀的二弟曾偷偷地派人到上黨打獵,梁冀知道了,便逮捕其二弟的賓客,一時間殺死了三十多人,沒有一個活著回來的。梁冀還在城西另建府第,收容那些逃亡的奸民。有時把無辜的百姓抓去,全部作為奴婢,多達數千人,名之曰“自賣人”。

議上,遂寢不報。
漢桓帝元嘉元年(151),桓帝因為梁冀有迎立自己為皇帝的功勳,想要用特殊的恩典來尊崇他,於是大會公卿,共同商議給梁冀的禮遇。主管官員便奏請梁冀上朝可以不趨拜,上殿可以穿靴帶劍,拜謁皇帝和讚禮都不稱他的名字,禮儀與蕭何相當。把定陶、成陽封賜梁冀餘下的戶數,全部加封給他,共增為四縣,與東漢初年鄧禹相等。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府第,與霍光相等。用這些特殊禮遇來顯示梁冀的殊勳。每次上朝,不與三公同座,獨占一席。十天上一次朝,評議尚書省的事務。把這些做法向天下宣布,作為千秋萬載的製度。梁冀還嫌所奏的禮遇微薄,很不高興。他把持大權,行凶作惡更為放肆。朝廷大小事情,莫有不向他請示由他決斷的。宮廷裏的侍衛近臣,都由他一手安插,宮禁中的一切情況,極細微的事他都知道。文武百官凡調動職務或受皇帝召見的,都要先到梁冀府中投書謝恩,然後才敢到尚書省接受命令。下邳人吳樹出任宛縣縣令,上任之前向梁冀辭行。梁冀的親戚朋友有很多在宛縣境內。梁冀便為他們說情,托吳樹關照。吳樹回答說:“小人幹壞事,都應該殺掉。將軍您憑借皇後的尊威,擔任大將軍的職務,應當獎掖賢良,裨補朝廷的缺失。

後出為九江太守,定封陵鄉侯。統在郡亦有治跡,吏人畏愛之。卒於官。子鬆嗣。
宛縣是個大都會,士人薈萃的地方,自從我侍坐聆教以來,沒有聽您稱讚過一位忠厚的長者,而托我照應那些不該照應的人,我委實不敢聽命。”梁冀聽了默不作聲,心裏很不高興。吳樹到達宛縣,就殺掉了危害百姓的梁冀門客數十人。梁冀從此深恨吳樹。後來,吳樹調任荊州刺史,行前向梁冀辭行,梁冀設宴為他餞行,暗中在酒裏下了毒藥。吳樹一出門便死在車上。又有遼東太守侯猛,剛接到任命未去拜見梁冀,梁冀借口別的事把他腰斬了。這時郎中汝南人袁著,年十九歲,看到梁冀凶狠放肆,非常憤恨。就到宮門向皇帝上書說“:我聽到過仲尼歎息鳳鳥不至,黃河也不出圖,感慨於自己的地位卑微,不能造成清明政局。現在陛下有了致政局於清明的地位,而又有使政局清明的天資,可是人間還沒有和氣以應大命,賢愚不得其位,那是因為權勢掌握在權臣手中,朝野上下政令阻塞不通的緣故。四時運行,歲成即退。人世間至高的爵位,深厚的寵愛,很少有不招致災禍的。目前,大將軍權位到了極點,功業已成,可以深為鑒戒,應該讓梁冀遵照致仕之禮,辭職告退、高臥養神。古書上說‘:樹木果實繁多,就容易折斷樹枝,危害樹心。’如果不抑製梁冀的權勢,將無法保全他的身家性命。您的近臣聽到我這些話,必將側目而視,切齒痛恨。隻是我以年輕而承蒙提拔,所以敢於冒犯忌諱,上書直言。昔者舜禹互相告誡說,不要像丹朱那樣傲慢逸樂;周公勸誡成王不要像殷紂王那樣暴虐無道。希望陛下廢除誹謗的罪刑,讓天下人能敢於說話。”袁著奏章送到了皇帝手中,梁冀聽到了,秘密派人逮捕袁著,袁著改名換姓,後來假托因病而死,結蒲草為屍體,買了棺木殯葬。梁冀察知袁著的騙局,暗中逮捕了袁著,把他笞擊打死,並把這件事隱瞞起來。太學生桂陽人劉常,是當世的名儒,和袁著向來要好。梁冀召他來補令史這樣的小吏缺額以侮辱他。當時太原人郝薭、胡武,都愛發表正直的言論和高深的見解。他們都和袁著友善。原先是郝薭等聯名上書三公府,推薦天下誌行高潔之士,而不向大將軍推薦。梁冀現在回憶起這件事來,大為惱怒;又懷疑郝薭等人是袁著的同黨。

鬆字伯孫,少為郎,尚光武女舞陰長公主,再遷虎賁中郎將。鬆博通經書,明習故事,與諸儒修明堂、辟雍、郊祀、封禪禮儀,常與論議,寵幸莫比。光武崩,受遺詔輔政。永平元年,遷太仆。
於是他命令中都官發公文捕捉那些向三公府上書薦賢的人,把他們都殺了。還殺害了胡武一家,共殺死了六十多人。郝薭以前逃走時,知道不免於禍,就用車子拉著棺材到梁冀家上書。書信送進去後,他就服毒自殺了。這樣才保全了他的一家。等到梁冀被處死後,朝廷下詔以禮祭奠袁著等人。梁冀幹的種種殘忍惡毒之事,都與這種情況相類似。梁不疑喜愛經書,禮賢下士,梁冀暗中嫉妒他,就通過中常侍轉告桓帝,調任他為光祿勳。又暗示眾臣共同推薦梁冀的兒子梁胤任河南尹。

鬆數為私書請托郡縣,二年,發覺免官,遂懷怨望。四年冬,乃縣飛書誹謗,下獄死,國除。
梁胤又叫胡狗,這時才十六歲,容貌醜陋,官衣官帽都穿戴不了。路上見到他的人,沒有不嗤笑他的。梁不疑自以為與兄弟有隔閡而感到羞恥,於是辭官回家,和他的弟弟梁蒙關起門來不問外事。梁冀不想讓梁不疑與賓客往來,暗中派人化裝守候在他的門前,有人來往便記下來。南郡太守馬融,江夏太守田明,剛任職的時候,去拜訪梁不疑,梁冀便暗示州郡官員尋別的事來陷害他們,把他們都處以剃光頭發和鞭打的刑罰,充軍到朔方。馬融自殺未遂,田明死在路上。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加封梁不疑的兒子梁馬為潁陰侯,梁胤的兒子梁桃為城父侯。總計梁冀的一家前後封侯的七人,三個皇後,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婦人、女兒食邑稱“君”的七人,娶公主為妻的三人。其餘擔任卿、將、尹、校等官職的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多年,權勢大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在朝廷內外施加淫威,所有官員無不側目而視,不敢違抗他的命令,天子也隻得恭敬他,不敢親自處理一切政務。漢桓帝對梁冀的驕橫早已不滿。

子扈,後以恭懷皇後從兄,永元中,擢為黃門侍郎,曆位卿、校尉。溫恭謙讓,亦敦《詩》、《書》。永初中,為長樂少府,鬆弟竦。
延熹元年(158)太史令陳授通過小黃門徐璜,陳述日食的災異,應歸咎於大將軍,梁冀知道了,暗示洛陽令逮捕陳授加以拷問,陳授死在獄中,桓帝因此大怒。當初,掖庭人鄧香的妻子名宣,生了個女兒鄧猛。鄧香死了,宣改嫁給梁紀。梁紀是梁冀妻子孫壽的舅父。孫壽把鄧猛送入後宮,得到桓帝的寵幸,封為貴人。梁冀就想認鄧猛為自己的女兒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把鄧猛改姓梁。當時,鄧猛的姐夫邴尊做議郎。梁冀恐怕邴尊阻止宣讓女兒改姓,就在偃城結交一個刺客,刺殺邴尊,還想殺害宣。宣家在延熹裏,與中常侍袁赦為鄰。梁冀使刺客登上袁家房屋,想從那裏進入宣家。袁赦發覺了,就擊鼓集合眾人,把情況告訴宣,宣即刻跑到桓帝那裏報告。桓帝大怒,就和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忄官、徐璜等人商議殺掉梁冀。

竦字叔敬,少習《孟習易》,弱冠能教授。後坐兄鬆事,與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曆江、湖,濟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騷賦》,係玄石而沉之。
這件事記在《宦者傳》裏。梁冀懷疑單超等人,就派中黃門張惲進宮值宿,以防事變。具瑗命令官吏逮捕了張惲,說他擅入宮廷,圖謀不軌。桓帝因此來到前殿,把尚書們都召進來,宣布這件事。派尚書令尹勳,拿著符節總領尚書丞和尚書郎以下官員,都拿著兵器守衛宮中各官署。集中所有符節送到宮中。命令黃門令具瑗率領左右廄的騎士、虎賁、羽林、都侯劍、戟士,合計一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圍住梁冀府第,派光祿勳袁盱持符節收繳梁冀大將軍的印綬,降封他為比景都鄉侯。梁冀和他的妻子孫壽當天都自殺了。

顯宗後詔聽還本郡。竦閉門自養,以經籍為娛,著書數篇,名曰《七序》。班固見而稱曰:“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梁竦作《七序》而竊位素餐者慚。”姓好施,不事產業。長嫂舞陰公主贍給諸梁,親疏有序,特重敬竦,雖衣食器物,必有加異。竦悉分與親族,自無所服。
朝廷全部逮捕了梁冀的兒子河南尹梁胤,他的叔父屯騎校尉梁讓,他的親從衛尉梁淑、越騎校尉梁忠,長水校尉梁卓戈等人,以及所有梁家、孫家在朝廷內外的宗族、親戚,都把他們關進詔獄,不論老少一齊處死。梁不疑、梁蒙早就死了。其他牽連的公卿、列校、刺史、郡守,被殺掉的有數十人。梁冀過去的屬吏與賓客罷官免職的共三百多人。朝廷因此都空了。隻有尹勳、袁盱及廷尉邯鄲義在朝。當時,因為事變突然爆發於宮中,因此使者急速地來回通報,朝廷大臣都不知所措,官府民間大為哄動。好幾天才安定下來,老百姓沒有不拍手稱慶的。沒收梁冀的財產,由朝廷變賣,合計三十餘億,用來充實國庫,減免天下租稅的一半。拆除梁冀的園林,給貧窮的老百姓耕種放牧。評定誅滅梁冀的有功人員,封賞了尚書令尹勳以下數十人。

竦生長京師,不樂本土,身負其才,鬱鬱不得意。嚐登高遠望,歎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其不然,閑居可以養誌,《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後辟命交至,並無所就。有三男三女,肅宗納其二女,皆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竇皇後養以為子,而竦家私相慶。後諸竇聞之,恐梁氏得誌,終為己害,建初八年,遂譖殺二貴人,而陷竦等以惡逆。詔使漢陽太守鄭據傳考竦罪,死獄中,家屬複徙九真。辭語連及舞陰公主,坐徙新城,使者護守。宮省事密,莫有知和帝梁氏生者。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