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也。七世祖廣國,孝文皇後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攝中,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翟義,還攻槐裏,以軍功封建武男。女弟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長安中,出入貴戚,連結閭裏豪傑,以任俠為名;然事母兄,養弱弟,內修行義。王莽末,青、徐賊起,太師王匡請融為助軍,與共東征。
(竇融)

及漢兵起,融複從王邑敗於昆陽下,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王邑薦融,拜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至新豐。莽敗,融以軍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萌以為校尉,甚重之,薦融為巨鹿太守。
◆竇融傳

融見更始新立,東方尚擾,不欲出關,而高祖父嚐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羌校尉,從弟亦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獨謂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皆然之。融於是日往守萌,辭讓巨鹿,圖出河西。萌為言更始,乃得為張掖屬國都尉。融大喜,即將家屬而西。既到,撫結雄傑,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
竇融字周公,扶風郡平陵縣人。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後的弟弟,封為章武侯。他的高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從常山遷來。竇融從小就是個孤兒。

是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並州郡英俊,融皆與為厚善。及更始敗,融與梁統等計議曰:"今天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鬥絕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複無以相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議既定,而各謙讓,鹹以融世任河西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並孤立無黨,乃共移書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綬去。於是以梁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融居屬國,領都尉職如故,置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其後匈奴懲乂,稀複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饑者,歸之不絕。
王莽居攝年間,為強弩將軍王俊的司馬。東擊翟義,還攻槐裏,以軍功被封為建武男。妹妹為大司空王邑的小妻。家住長安中,出入貴戚,交結鄉裏豪傑,以任俠行義馳名;然而服侍母親兄長,撫養弱小的弟弟,在修仁行義。

融等遙聞光武即位,而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時,隗囂先稱建武年號,融等從受正朔,囂皆假其將軍印綬。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使辯士張玄遊說河西曰:"更始事業已成,尋複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係屬,一旦拘製,自令失柄,後有危殆,雖悔無及。今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融等於是召豪傑及諸太守計議,其中智者皆曰:"漢承堯運,曆數延長。今皇帝姓號見於圖書,自前世博物道術之士穀子雲、夏賀良等,建明漢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劉子駿改易名字,冀應其占。及莽末,道士西門君惠言劉秀當為天子,遂謀立子駿。事覺被殺,出謂百姓觀者曰:'劉秀真汝主也。'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見也。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論之:今稱帝者數人,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當也。"諸郡太守各有賓客,或同或異。融小心精詳,遂決策東向。五年夏,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
王莽末年,青州、徐州一帶賊起,太師王匡請竇融為助軍,一起東征。等到漢兵起,竇融又從王邑敗於昆陽下,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王邑舉薦竇融,拜為波水將軍,賞黃金千斤,引兵到新豐。王莽敗,竇融率軍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趙萌以竇融為校尉,很器重他,舉薦竇融為巨鹿太守。竇融見更始新立,東方還在擾亂,不想出關,想到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羌校尉,從弟也為武威太守,幾代人都在河西,知道當地的風俗習慣,就獨對兄弟們說:“現在天下的安危還不可知,河西富饒,以黃河為帶很是牢固,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一旦發生緊急事變,杜絕黃河渡口,就足以自守,這是我們遺留子孫後代的好地方啊。”兄弟們都同意。竇融就在當天求見趙萌,辭去巨鹿太守,要求到河西去。趙萌向更始說了,於是得為張掖屬國都尉。竇融大喜,即帶著家屬到西北去了。到了張掖,安撫結交當地豪傑,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很得四方民眾的歡心,河西很快地歸附於他。這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和所有州郡豪傑,竇融都與他們厚交善待。

先是,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囂、述,亦發使遺融書,遇鈞於道,即與俱還。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賜融璽書曰:"製詔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將軍所知。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必有任囂效尉佗製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因授融為涼州牧。
等到更始敗,竇融與梁統等計議說:“今天下擾亂,不知結局如何。河西險要處在羌胡中間,不同心協力就不能自守。權力都是一般大,又沒有一個統率。應當推舉一人為大將軍,共保五郡安全,以觀察時局的變化。”商議已定,對大將軍人選互相謙讓,都以竇融世代任河西官吏,受大家敬重向往,於是就共推竇融代理河西五郡大將軍職務。這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都是孤立無所黨屬,就共同以書信告示他們,二人即解下印綬辭去。

璽書既至,河西鹹驚,以為天子明見萬裏之外,網羅張立之情。融即複遣鈞上書曰:"臣融竊伏自惟,幸得托先後末屬,蒙恩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身,複備列位,假曆將帥,守持一隅。以委質則易為辭,以納忠則易為力。書不足以深達至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自以底裏上露,長無纖介。而璽書盛稱蜀、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任囂、尉佗之謀,竊自痛傷。臣融雖無識,猶知利害之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偽之人;廢忠貞之節,為傾覆之事;棄已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產弟友詣闕,口陳區區。"友至高平,會囂反叛,道絕,馳還,遣司馬席封間行通書。帝複遣席封賜融、友書,所以慰藉之甚備。
於是以梁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鉤為金城太守。竇融仍居屬國,兼任都尉職務不變,配備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樸實,而竇融等政治也寬和,上下相親,安然富裕。修兵馬,習戰射,明邊防烽火警報,遇到羌胡侵犯邊塞,竇融經常親自率軍與諸郡一起赴救,都能如期到達,常常打敗入侵者。後來匈奴也吸取了教訓,很少再來侵擾。而依附在塞內的羌胡都震懾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等地遭到凶饑的流浪人口,都絡繹不絕地來歸。竇融等遠道聽說光武即位,就心想東向洛陽,因河西相隔遙遠,無法自通。這時隗囂先用建武年號,竇融等人受正朔,隗囂都假其將軍印綬。隗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派辯士雍率遊說河西說:“更始當了皇帝,很快就敗亡了,這是一姓不能再興的效驗。今如認定一個主子,與其建立依屬關係,一旦受其控製,自己手中的權力就丟失了,以後如遇到危險,就後悔莫及了。現在豪傑競爭,勝負未決,當各據地盤,與隴、蜀合從,高可像六國一樣成一國之王,下也可以像趙佗一樣做個南海尉哩。”竇融等於是召集豪傑及各太守一同計議,其中膽智之士都說:“漢繼承了堯的宗統,曆數修久。現在皇帝姓號見之於河圖赤伏符圖書,自從前世博物道術之士穀子雲、夏賀良等都揭示漢當再受符命,很久以前就說了,所以劉子駿改易名字為劉秀,望能應驗符運。到了王莽末年,道士西門君惠說劉秀當為天子,於是準備立劉子駿。事情發覺後劉子駿被殺,觀看的老百姓說‘:劉秀真是你們的主子啊。’這是不久前暴露出來的,有智之士所共見的。不講天命,我們姑且以人事來評論:現在稱帝的有數人,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天子之位他姓大概是不相敵的。”諸郡太守各有賓客,有的讚成,有的反對。竇融詳加比較分析,於是決策東向。

融既深知帝意,乃與隗囂書責讓之曰:
五年(29)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呈上書信獻上馬匹。先是,帝聞河西完整富裕,地接隴、蜀,常想把竇融招來以逼隗囂和公孫述,派使者向竇融通書信,恰好在路途上遇到劉鈞,就一同返回。帝見劉鈞十分歡喜,很客氣地接待了他,就叫他回去,賜竇融璽書說“:詔令代理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慰勞你鎮守邊塞五郡,兵精馬壯,倉庫充實,百姓富裕,對外挫敗了羌胡的入侵,對內使百姓獲得了幸福生活。威德流聞,我為之虛心相望,隻是道路隔塞,令我悒悒不已!長史所奉書獻馬都收到了,深知你的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蜀漢相攻,權力在將軍手中,你舉足左右,就見輕重。以此而言,想相厚結難道有限度嗎?諸事都為長史所見,將軍所知。王者更迭而興,是千載一時的機會。如想立齊桓晉文之業,輔佐微國,當努力完成輔佐功業;如要想三分鼎足,連橫合縱,也應當視時而定。天下沒有統一,我與你不在同一地域,不是互相吞並的國家。現在的議者,必有任囂效法趙佗製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的但沒有分人民的,自己好好處理自己的事情罷了。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有便來信。”於是授竇融為涼州牧。璽書既到,河西都感驚震,以為天子明見萬裏之外,網羅張立之情。竇融即再派劉鈞上書說:“竇融暗自思忖,有幸托先君的末屬,蒙恩為外戚,世代二千石。到我這一代,又列都尉,濫充將帥,守衛西北一隅。以委質於郡就易為辭說,以納忠於君就易於出力。書信不足以深達至誠,所以派遣劉鈞口頭向你披肝瀝膽。我把表裏都顯露出來,絲毫沒有隱瞞。而璽書卻盛稱蜀、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任囂、尉佗之謀,令我痛傷。我竇融雖沒有見識,還知道利害的分界、順逆的區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侍奉奸偽之人;廢棄忠貞之節,而為傾覆郡國之逆行。拋棄已成之基業,而求毫無希望的利益呢。這三者雖然是問一個狂夫,還知道何去何從,而我竇融獨何以用心呢!謹遣同母兄弟竇友到京,口頭陳述我區區之意。”竇友到高平剛好隗囂反叛,道路阻絕,隻得返回,另派司馬席封從小道到洛陽呈上書信。帝再遣席封賜書竇融、竇友兄弟,對他們安慰鼓勵非常周到。竇融既已深知帝意,就寫信給隗囂責讓他說:“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危運之世,國家不利之時,將軍守節不邪,奉事本朝,並長子隗恂委身於國,無疑的誠心,於此可見。竇融等所以欣然敬佩將軍崇高的忠義,願意為將軍效力,正是為了這個緣故。

伏惟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厄會之際,國家不利之時,守節不回,承事本朝,後遣伯春委身於國,無疑之誠,於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義,願從役於將軍者,良為此也。而忿悁之閒,改節易圖,君臣分爭,上下接兵。委成功,造難就,去從義,為橫謀,百年累之,一朝毀之,豈不惜乎!殆執事者貪功建謀,以至於此,融竊痛之!當今西周地勢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計若失路不反,聞道猶迷,不南合子陽,則北入文伯耳。夫負虛交而易強禦,恃遠救而輕近敵,未見其利也。融聞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今以小敵大,於眾何如?棄子徼功,於義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麵,忠臣節也。及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謂吏士何?忍而棄之,謂留子何?自兵起以來,轉相攻擊,城郭皆為丘墟,生人轉於溝壑。今其存者,非鋒刃之餘,則流亡之孤。迄今傷痍之體未愈,哭泣之聲尚聞。幸賴天運少還,而將軍複重於難,是使積屙不得遂瘳,幼孤將複流離,其為悲痛,尤足湣傷,言之可為酸鼻!庸人且猶不忍,況仁者乎?融聞為忠甚易,得宜實難。憂人大過,以德取怨,知且以言獲罪也。區區所獻,惟將軍省焉。
而後來將軍為了一時的私忿,改變節氣另圖大事,君臣之間兵戎相爭。拋棄已成之功,另造難成之業,背山東之義,通西蜀之謀,百年累計起來的成果,毀之一旦,豈不可惜!是不是你下麵的人貪功獻計,以至如此呢?融實在為之痛惜!當今西州地勢局促,人兵離散,輔助別人容易,自創局麵很難。假如走錯了路還不回頭,聽到道理還在迷惑,不是被南麵的公孫述所吞並,就隻有加入北麵盧芳的一夥了,依靠虛交而改變強勁對手,依賴遠方的救援而輕視眼前的勁敵,看不到有什麼好處。融聽說智者不危害眾人來舉事,仁者不造**忠義來徼功。今以小敵大,對眾人安危怎麼說呢?棄子徼功,對你子之義又怎麼說呢?而且你當初臣事本朝,稽首北拜,是忠於臣節。後來遣子入朝,流著眼淚送別,是慈父的恩情。一下子把忠臣之節慈父之恩全都拋棄,叫吏士們怎樣看你呢?忍心拋棄骨肉,叫留子又怎樣想你呢?自起兵以來,轉相攻擊,郭城都成了丘墟,生人多死於溝壑,今天殘存下來的,不是從刀縫中逃過來的,就是些流亡的單身。到現在傷痍之體還沒有痊愈,哭泣之聲還在耳際哀鳴。幸賴天運稍為緩和了一點點,而將軍又要重生災難,這是要使久病者不得恢複,幼孤者再罹流離痛苦,其為悲痛,尤足憐憫心傷,言之使人酸鼻!庸人尚且不忍,何況仁者呢?融聽說為忠容易,但要忠得適宜實在很難。替人憂慮得太過分了,難免是以德取怨,我知道我將以言獲罪於將軍了。區區所獻,望將軍省悟。”隗囂不接受,竇融就與五郡太守砥厲兵馬,上疏請示出師日期。帝非常嘉美竇融的舉動,就賜竇融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

囂不納。融乃與五郡太守共砥厲兵馬,上疏請師期。
詔書回報說“:每追念外戚,孝景皇帝出自竇氏,定王,景帝之子,是我的先祖。以前因魏其一言,得繼正統,長君、少君尊奉師傅,修成很好的德行,延及子孫,這是皇太後神靈,上天保佑漢朝啊。從天水來的人,傳寫將軍責讓隗囂的書信,痛入骨髓。叛臣看到了當股忄栗慚愧,忠臣看到了當酸鼻流涕,義士看到了當心明眼亮,不是忠孝誠懇,怎能這樣?德薄的人怎麼能忍受!

帝深嘉美之,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詔報曰:"每追念外屬,孝景皇帝出自竇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祖。昔魏其一言,繼統以正,長君、少君尊奉師傅,修成淑德,施及子孫,此皇太後神靈,上天祐漢也。從天水來者寫將軍所讓隗囂書,痛入骨髓。畔臣見之,當股栗慚愧,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目蒙,非忠孝愨誠,孰能如此?豈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欲設間離之說,亂惑真心,轉相解構,以成其奸。又京師百僚,不曉國家及將軍本意,多能采取虛偽,誇誕妄談,令忠孝失望,傳言乖實。毀譽之來,皆不徒然,不可不思。今關東盜賊已定,大兵今當悉西,將軍其抗厲威武,以應期會。"融被詔,即與諸郡守將兵入金城。
隗囂自知失掉河西幫助,族滅之禍就將到來,想進行挑撥離間,造謠惑眾,以便轉相解說勾結,以成其奸。又京師百官,不了解國家及將軍本意,多采取虛偽,誇大荒誕胡說,使忠孝失望,傳言失實。毀譽之來,都不是偶然的,不可不思。現在關東盜賊已平定,大軍今當全部向西,將軍請秣馬厲兵,以等待會師。”竇融接到詔書,就與諸郡守率兵進入金城。

初,更始時,先零羌封何諸種殺金城太守,居其郡,隗囂使使賂遺封何,與共結盟,欲發其眾。融等因軍出,進擊封何,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得牛、馬、羊萬頭,穀數萬斛,因並河揚威武,伺候車駕。時,大兵未進,融乃引還。
起初,更始時,先零羌封何諸種殺了金城太守,占了金城,隗囂遣使賄賂封何,與他結盟,準備使用他的部眾。竇融等因此出兵,進擊封何,大破其軍,斬首千餘級,得牛馬羊萬頭,穀數萬斛,因而依據黃河耀武揚威,以等待光武的到來。後因大兵沒有進發,竇融才退還。帝以竇融說到做到,更為嘉獎,詔令右扶風修理竇融父親墳墓,用大牢祭祀。幾次派遣輕騎往來,饋贈四方美味食品。梁統就使人刺殺張玄,因此與隗囂斷絕,都解下所假用的將軍印綬。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詔右扶風修理融父墳塋,祠以太牢。數馳輕使,致遺四方珍羞,梁統乃使人刺殺張玄,絕與囂絕,皆解所假將軍印綬。七年夏,酒泉太守竺曾以弟報怨殺人而去郡,融承製拜曾為武鋒將軍,更以辛肜代之。
七年(31)夏,酒泉太守竺曾以弟報怨殺人而離郡,竇融秉承帝意拜曾竺為武鋒將軍,以辛肜代竺曾為酒泉太守。秋,隗囂發兵侵犯安定,帝準備親自西征,先告誡竇融出兵日期。正好遇雨,道路阻塞,且隗囂兵已退,就停止了。竇融到了姑臧,被詔罷歸。竇融恐大兵延久不出,就上書說:“隗囂聽說你將率大軍西征,竇融派兵東出,士兵騷動,計議不予抵抗。隗囂將高峻之流都想逢迎大軍,後來聽說大軍已退,高峻等複起了疑心。隗囂揚言東方有變,於是西州的豪傑們再往附從隗囂,隗囂又引公孫述將領,令他們守城門。竇融孤弱,介於隴蜀之間,雖有陛下威靈,還須從速救援。國家當其前,竇融兵促其後,緩急交錯使用,首尾互相照應。隗囂勢蹙迫,進退不得,就必定破他了。假如大軍不早進,久生疑竇,那麼外長寇仇誌氣,內示困厄虛弱,再使讒邪有機可乘,臣實在憂慮,請陛下哀憐。”帝深表讚美。

秋,隗囂發兵寇安定,帝將自西征之,先戒融期。會遇雨,道斷,且囂兵已退,乃止。融至姑臧,被詔罷歸。融恐大兵遂久不出,乃上書曰:"隗囂聞車駕當西,臣融東下,士眾騷動,計且不戰。囂將高峻之屬皆欲逢迎大軍,後聞兵罷,峻等複疑。囂揚言東方有變,西州豪傑遂複附從。囂又引公孫述將,令守突門。臣融孤弱,介在其間,雖承威靈,宜速救助。國家當其前,臣融促其後,緩急迭用,首尾相資,囂勢排迮,不得進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進,久生持疑,則外長寇仇,內示困弱,複令讒邪得有因緣,臣竊憂之。惟陛下哀憐!"帝深美之。
八年(32)夏,光武親自西征隗囂,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輛,與大軍會師於高平第一城,竇融先派遣從事先問會見禮儀,這時軍旅更迭興起,諸將與三公錯於道,有的背著使者喁喁私語。帝聽說竇融先問禮儀,很高興,就以此向百官宣示。於是大排酒宴舉行盛大宴會,引見竇融等,待之以特殊禮節。拜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於是共同進軍,隗囂部眾大潰敗,所有城邑都歸降了。帝以竇融高功,下詔以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竇融為安豐侯,弟竇友為顯親侯。就依次封諸將帥“: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褒義侯,金城太守厙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封爵完畢,光武東歸,派竇融等都西還鎮撫原郡。竇融以兄弟並受爵位,久在西北鎮撫一方,恐懼不能自安,幾次上書請求派人替代。詔書回答說“:我與將軍如左右手一樣,你幾次要求退位,為什麼不曉人意呢?希望你勉勵循教士民,不可擅自離開部隊。”等到隴、蜀平定,詔竇融與五太守來京師奏事,官屬賓客相隨,車子千餘輛,馬牛羊遍野。竇融到,至洛陽城門,呈上涼州牧、張掖郡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帝令使者退還侯的印綬。引見,就諸侯位,賞賜恩寵有加,傾動京師。數月,拜為冀州牧,十餘日,又遷升為大司空。竇融自認為自己不是老臣,一旦入朝,位列功臣之上,每次召會進見,容貌和說話口氣卑恭到了極點,帝因此更加親近厚愛他。竇融小心翼翼,一直不能自安,幾次辭讓爵位,並求侍中金遷轉達至誠。又上疏說“:竇融年五十三,有個兒子十五歲,性格頑劣駑鈍,融朝夕教他學習經藝,不讓他觀看天文,見讖記,目的是使他恭敬嚴肅不惹是非,能循規蹈矩走正道,不願他有才能,更何況是傳給他以連城廣士,讓他享有諸侯王國的特殊待遇呢?”因而再次請在閑暇時接見他,帝不許。

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融先遣從事問會見儀適。是時,軍旅代興,諸將與三公交錯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語。帝聞融先問禮儀,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引見融等,待以殊禮。拜弟友為奉車都尉,從弟士太中大夫。遂共進軍,囂眾大潰,城邑皆降。帝高融功,下詔以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侯,弟友為顯親侯。遂以次封諸將帥: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褒義侯,金城太守厙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封爵既畢,乘輿東歸,悉遣融等西還所鎮。
後來朝事完了,竇融小心翼翼退到座後,帝知竇融又想辭讓,就使左右傳他出去。他日會見,迎竇融說:“前幾天知公想辭職還鄉,所以讓你大暑天回家自便休息。今日相見,宜討論他事,不得又講辭職的事。”竇融因此不敢再陳請。

融以兄弟並受爵位,久專方麵,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詔報曰:"吾與將軍如左右手耳,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擅離部曲。"
二十年(44),大司徒戴涉因所薦舉的人偷盜黃金下獄,帝以三公參與職事,不得已避嫌免去竇融大司空職。

及隴、蜀平,詔融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官屬賓客相隨,駕乘千餘兩,馬、牛、羊被野。融到,詣洛陽城門,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詔遣使者還侯印綬。引見,就諸侯位,賞賜恩寵,傾動京師。數月,拜為冀州牧,十餘日,又遷大司空。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帝以此愈親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讓爵位,因侍中金遷口達至誠。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循道,不願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因複請間求見,帝不許。後朝罷,逡巡席後,帝知欲有讓,遂使左右傳出。它日會見,迎詔融曰:"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它事,勿得複言。"融不敢重陳請。
第二年,加位特進。

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坐所舉人盜金下獄,帝以三公參職,不得已乃策免融。明年,加位特進。二十三年,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弟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融複乞骸骨,輒賜錢、帛,太官致珍奇。及友卒,帝湣融年衰,遣中常侍、中謁者即其臥內強進酒食。
二十三年(47),代陰興行衛尉事,仍加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弟竇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掌管禁兵。竇融再次請求辭職回鄉,帝經常賞賜錢帛,掌管皇家飲食的太官時常送來珍奇食品。竇友死後,帝憐憫竇融年老氣衰,派遣中常侍、中謁者到竇融臥室勉強勸進酒食。竇融長子竇穆,娶內黃公主,代竇友為城門校尉。竇穆子竇勳,娶東海恭王強女氵比陽公主,竇友子竇固,也娶光武女涅陽公主。顯宗即位,以竇融從兄之子竇林為護羌校尉。竇氏一家有著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的特殊恩寵,都在同一個時期。自祖到孫,在京城官府邸第相望,奴婢上千,在眾多親戚功臣中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融長子穆,尚內黃公主,代友為城門校尉。穆子勳,尚東海恭王彊女沘陽公主,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陽公主。顯宗即位,以融從兄子林為護羌校尉,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此。
永平二年(59),竇融從兄之子竇林因犯罪被殺。帝於是幾次下詔書切責竇融,以竇嬰、田蟲分禍敗的曆史事實相訓戒。竇融惶恐請歸鄉裏,詔令歸府第養病。歲餘,接受竇融呈上衛尉印綬,賜養牛,上樽酒。竇融在宿衛十多年,年老了,子孫放縱胡為,多有不法。竇穆等與一些輕薄兒相交往,屬托郡縣幹擾政事。因封在安豐,想讓姻戚們都占據原來的六安國,就假托陰太後詔,令六安侯劉盱休妻,而以女兒嫁劉盱。五年,劉盱被棄妻家上書報告情況,帝大怒,就將竇穆等的官職盡行罷免,諸竇中為郎吏的都攜帶家屬回鄉下老家,隻竇融一人留在京師。竇穆等西至函穀關,有詔又將他們全部追回。適逢竇融去世,

永平二年,林以罪誅,事在《西羌傳》。帝由是數下詔切責融,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融惶恐乞骸骨,詔令歸第養病。歲餘,聽上衛尉印綬,賜養牛,上樽酒。融在宿衛十餘年,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幹亂政事。以封在安豐,欲令姻戚悉據故六安國,遂矯稱陰太後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因以女妻之。五年,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乃盡免穆等官,諸竇為郎吏者皆將家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穆等西至函穀關,有詔悉複追還。會融卒,時年七十八,諡曰戴侯,賻送甚厚。
時年七十八歲,諡曰戴侯,送了很多錢財幫助辦理喪事。帝以竇穆不能修整高尚自己,而擁有大量財富,就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謁者麵奏竇穆父子自從失勢,幾次口出怨言,帝令他帶家屬回原郡,隻有竇勳以氵比陽公主女婿得以留在京師。竇穆以賄賂小吏的罪名,被郡逮捕歸案,與子竇宣都死在平陵獄中,竇勳也死在洛陽獄中。很久後,詔令接回竇嘉夫人與一個小孫子居洛陽家舍。

帝以穆不能修尚,而擁富資,居大第,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居數年,謁者奏穆父子自失勢,數出怨望語,帝令將家屬歸本郡,唯勳以沘陽主婿留京師。穆坐賂遺小吏,郡捕係,與子宣俱死平陵獄,勳亦死洛陽獄。久之,詔還融夫人與小孫一人居洛陽家舍。
十四年(71),封竇勳弟竇融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繼奉竇融後嗣。和帝初,為少府。等到竇勳子大將軍竇憲被殺,免就國。竇嘉卒,子竇萬全繼嗣。萬全死,子會宗繼嗣。竇萬全弟子竇武,別有傳。史官評論道:竇融開始以豪俠為名,在風塵中挺拔而出,投會天的間隙,遂由王侯之尊蟬蟯而出,終於榮膺卿相的顯位,這真是徼功趨勢的人啊。等到他爵位崇高完滿,又能把權寵擱置在一旁,誠惶誠恐好像自己實在不得已,這又是何等的聰明啊!我曾經獨自詳細品味此子的風度,雖然他經緯國家的才能不足多談,而進退去就之禮則是很值得說說的哩。

十四年,封勳弟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奉融後。和帝初,為少府。及勳子大將軍憲被誅,免就國。嘉卒,子萬全嗣。萬全卒,子會宗嗣。萬全弟子武,別有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