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王昌一名郎,趙國邯鄲人也。素為卜相工,明星曆,常以為河北有天子氣。時趙繆王子林好奇數,任俠於趙、魏間,多通豪猾,而郎與之親善。初,王莽篡位,長安中或自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郎緣是詐稱真子輿,雲"母故成帝謳者,嚐下殿卒僵,須臾有黃氣從上下,半日乃解,遂妊身就館。趙後欲害之,偽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子輿年十二,識命者郎中李曼卿,與俱至蜀;十七,到丹陽;二十,還長安;展轉中山,來往燕、趙,以須天時"。林等愈動疑惑,乃與趙國大豪李育、張參等通謀,規共立郎。會人間傳赤眉將度河,林等因此宣言赤眉當至,立劉子輿以觀眾心,百姓多信之。
王昌一名王郎,趙國邯鄲人。本來是個占卜、看相的人,對天文曆數有些研究,常以為河北有天子氣。這時趙繆王的兒子劉林喜愛術數,任俠行義於趙魏間,與豪強不法之徒多有相通,而王昌與之相親善。起初,王莽篡位時,長安中有自稱是成帝的兒子劉子輿的人,王莽將他殺了。王郎緣著這條線索詐稱自己是真子輿,說:“我母親本是成帝的歌女,有次下殿時突然仆倒,很快有一道黃氣從上下通過,過了半天才蘇醒過來,就這樣懷了孕住在館舍中,生子後趙後想謀害她,就用別人的嬰兒將他換了,因而保全了生命。子輿十二歲時,有一個識命的郎中叫李曼卿的將他帶到蜀中;十七歲時,到了丹陽;二十歲時,回到長安;輾轉往來於中山、燕趙之間,以等待天時的到來。”劉林等更加疑惑,就與趙國的大豪李育、張參等通謀,共同策劃擁立王郎。正好人們傳說赤眉將渡黃河,劉林等因此宣言赤眉當至,立劉子輿看眾人的反應,百姓多相信了。

更始元年十二月,林等遂率車騎數百,晨入邯鄲城,止於王宮,立郎為天子。林為丞相,李育為大司馬,張參為大將軍。分遣將帥,徇下幽、冀。移檄州郡曰:"製詔部刺史、郡太守:朕,孝成皇帝子子輿者也。昔遭趙氏之禍,因以王莽篡殺,賴知命者將護朕躬,解形河濱,削跡趙、魏。王莽竊位,獲罪於天,天命佑漢,故使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擁兵征討,出入胡、漢。普天率土,知朕隱在人間。南嶽諸劉,為其先驅。朕仰觀天文,乃興於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趙宮。休氣熏蒸,應時獲雨。蓋聞為國,子之襲父,古今不易。劉聖公未知朕,故且持帝號。諸興義兵,鹹以助朕,皆當裂土享祚子孫。已詔聖公及翟太守,亟與功臣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聖公所置,未睹朕之沉滯,或不識去就,強者負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創痍,已過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詔書。"郎以百姓思漢,既多言翟義不死,故祚稱之,以從人望。於是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從風而靡。
更始元年(23)十二月,劉林等就率車騎數百,一早進入邯鄲城,在王宮停下,立王郎為天子。劉林為丞相,李育為大司馬,張參為大將軍。分別派遣將帥,奪取幽州、冀州。移送檄文到州郡說:“詔令各州刺史、郡太守:我是孝成皇帝的兒子劉子輿。昔日遭趙氏的禍害,王莽篡漢後殺了假子輿,幸賴有知天命的人保護著我,得以從河濱脫身,銷聲匿跡於趙魏之間。王莽竊位,得罪於天,天命佑我漢室,所以派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擁兵證討,出入於胡人、漢土之間。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知道我隱蔽在人間。南嶽的諸劉,都是我的先驅。我仰觀天文,知天意要我在這裏興起,於是以今月壬辰即位趙宮。祥氣熏蒸,應時雨降。我聽說為國主的,兒子繼承父位,這是古今不變的法製。劉聖公不知我在,暫時做了皇帝。他們仗義興兵,都是幫我,都應當分封土地使他們的子孫都能享福。我已下令聖公及翟太守,快點與功臣們都到我這裏來。有人懷疑刺史、二千石都是聖公所設置的,沒有看到我的沉滯和遭遇,有的不明去就,強壯者自恃其力,衰弱者惶恐疑惑。現在平民百姓飽經創痍,死傷恐怕已經過半了,我感到很悲痛,所以派遣使者頒下詔書。”王郎看到百姓思念漢朝,又有很多人說翟義還沒有死,所以說了這些假話以順從民望。於是趙國以北,遼東以西都望風披靡。

明年,光武自薊得郎檄,南走信都,發兵徇帝縣,遂攻柏人,不下。議者以為守柏人不如定巨鹿,光武乃引兵東北圍巨鹿。郎太守王饒據城,數十日連攻不克。耿純說曰:"久守王饒,士眾疲敝,不如及大兵精銳,進攻邯鄲。若王郎已誅,王饒不戰自服矣。"光武善其計,乃留將軍鄧滿守巨鹿,而進軍邯鄲,屯其郭北門。
第二年,光武從薊縣得到王郎的檄書,連忙趕到信都,發兵攻旁縣,又轉攻柏人,沒攻下。議論的人們以為圍攻柏人不如平定巨鹿,光武於是引兵到東北圍攻巨鹿。王郎太守王饒據城堅守,連攻數十日不克。耿純建議說:“久圍王饒,士眾疲敝,不如以大兵精銳,進攻邯鄲。如殺了王郎,王饒就可以不戰而降了。”光武以為此計甚好,就留將軍鄧滿圍巨鹿,自率大軍進攻邯鄲,屯兵於城郭北門。

郎數出戰不利,乃使其諫議大夫杜威持節請降。威雅稱郎實成帝遺體。光武曰:"設使成帝複生,天下不可得,況詐子輿者乎!"威請求萬戶侯。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威曰:"邯鄲雖鄙,並力固守,尚曠日月,終不君臣相率但全身而已。"遂辭而去。因急攻之,二十餘日,郎少傅李立為反間,開門內漢兵,遂拔邯鄲。郎夜亡走,道死,追斬之。
王郎數次出兵都失利,於是派遣其諫議大夫杜威持著符節向光武請降。杜威假稱王郎實在是成帝的親生子。光武說:“即使成帝複生,天下也不可得,何況是冒稱子輿的人呢!”杜威請求封其為萬戶侯。光武說:“能顧全他的生命就行了。”杜威說:“邯鄲雖然鄙小,但盡力固守,還可以堅持相當時日,總不能君臣相率保全生命而已。”於是辭去。光武急攻,二十餘日,王郎少傅李立做了反間,打開城門迎接漢兵,於是攻拔邯鄲。王郎乘夜逃亡,走上了絕路,被追兵殺死。

劉永者,梁郡睢陽人,梁孝王八世孫也。傳國至父立。元始中,立與平帝外家衛氏交通,為王莽所誅。
劉永,梁郡睢陽人,梁孝王第八代孫。傳封爵到劉永的父親劉立。元始中,劉立與平帝外家衛氏有往來,被王莽殺害。

更始即位,永先詣洛陽,紹封為梁王,都睢陽。永聞更始政亂,遂據國起兵,以弟防為輔國大將軍,防弟少公禦史大夫,封魯王。遂招諸豪傑沛人周建等,並署為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又遣使拜西防賊帥山陽佼彊為橫行將軍。是時,東海人董憲起兵據其郡,而張步亦定齊地。永遣使拜憲翼漢大將軍、步輔漢大將軍,與共連兵,遂專據東方。及更始敗,永自稱天子。
更始即位,劉永先到洛陽,被繼封為梁王,定都睢陽,劉永聽說更始政治混亂,於是據封邑起兵,以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劉防弟劉少公為禦史大夫,封魯王。於是招集諸豪傑沛人周建等,同時代為將帥,攻下濟陰、山陽、沛、楚、淮陽、汝南,共得二十八城。又派遣使者拜西防賊帥山陽佼強為橫行將軍。這時東海人董憲起兵占據了東海郡,而張步也平定了齊地。劉永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與他們共同連兵,於是就割據了東方。後來更始失敗,劉永就自稱為天子。

建武二年夏,光武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伐永。初,陳留人蘇茂為更始討難將軍,與朱鮪等守洛陽。鮪既降漢,茂亦歸命,光武因使茂與蓋延俱攻永。軍中不相能,茂遂反,殺淮陽太守,掠得數縣。據廣樂而臣於永。永以茂為大司馬、淮陽王。蓋延遂圍睢陽,數月,拔之,永將家屬走虞。虞人反,殺其母及妻子,永與麾下數十人奔譙。蘇茂。佼彊、周建合軍救永,為蓋延所敗,茂奔還廣樂,彊、建從永走保湖陵。
建武二年(26)夏季,光武派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討伐劉永。起初,陳留人蘇茂為更始討難將軍,與朱鮪等守洛陽。朱鮪既降了漢,蘇茂也歸命光武,光武就派蘇茂與蓋延共同攻劉永,軍中不和睦,蘇茂就造反,殺了淮陽太守,掠得了幾個縣,占據廣樂而向劉永稱臣。劉永以蘇茂為大司馬、淮陽王。蓋延於是圍攻睢陽,數月,攻下睢陽,劉永帶著家屬逃走虞縣。虞人造反,殺了劉永的母親及妻子兒女,劉永與部下數十人逃奔譙縣。蘇茂、佼強、周建合軍救劉永,被蓋延打敗,蘇茂奔還廣樂,佼強、周建跟從劉永走保湖陵。

三年春,永遣使立張步為齊王,董憲為海西王。於是遣大司馬吳漢等圍蘇茂於廣樂,周建率眾救茂,茂、建戰敗,棄城複還湖陵,而睢陽人反城迎永。吳漢與蓋延等合軍圍之,城中食盡,永與茂、建走酂。諸將追急,永將慶吾斬永首降,封吾為列侯。蘇茂、周建奔垂惠,共立永子紆為梁王。佼彊還保西防。
建武三年春季,劉永遣使立張步為齊王、董憲為海西王。光武於是派遣大司馬吳漢等圍蘇茂於廣樂,周建率部眾救蘇茂,蘇茂、周建都被打敗,棄廣樂城再返回湖陵,而睢陽人又反過來舉城迎接劉永。吳漢與蓋延等合軍圍住睢陽,城中糧盡,劉永與蘇茂、周建逃到讚阝縣。諸將追得急,劉永將慶吾斬劉永首級投降,慶吾被封為列侯。蘇茂、周建逃奔垂惠,共立劉永兒子劉紆為梁王。佼強逃回西防自保。

四年秋,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圍紆、建於垂惠,蘇茂將五校兵救之,紆、建亦出兵與武等戰,不克,而建兄子誦反,閉城門拒之。建、茂、紆等皆走,建於道死,茂奔下邳與董憲合,紆奔佼彊。五年,遣驃騎大將軍杜茂攻佼彊於西防,彊與劉紆奔董憲。
建武四年(28)秋季,光武派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包圍劉紆、周建於垂惠,蘇茂率五校兵往救,劉紆、周建也出兵與馬武等交戰,不勝,而周建的侄子周誦造反,關閉城門抵抗。蘇茂、周建、劉紆都逃走,周建在路上死了,蘇茂逃奔到下邳與董憲合並,劉紆奔佼強。建武五年,光武派遣驃騎大將軍杜茂攻佼強於西防,佼強與劉紆逃奔董憲。

時,平狄將軍龐萌反叛,遂襲破蓋延,引兵與董憲連和,自號東平王,屯桃鄉之北。
這時平狄將軍龐萌反叛,於是攻破蓋延,引兵與董憲聯和,自號東平王,屯兵在桃鄉的北麵。

龐萌,山陽人。初亡命在下江兵中。更始立,以為冀州牧,將兵屬尚書令謝躬,共破王郎。及躬敗,萌乃歸降,光武即位,以為侍中。萌為人遜順,甚見信愛。帝常稱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者,龐萌是也。"拜為平狄將軍,與蓋延共擊董憲。
龐萌,山陽人。起初亡命在下江兵中。更始即位,以他為冀州牧,令他率軍在尚書令謝躬的統帥下,共破王郎。謝躬失敗後,龐萌歸降。光武即位,以他為侍中。龐萌為人謙遜和順,甚得光武信愛。光武時常稱讚說:“可以托未成年的孤兒,寄一方使命的人,就是龐萌啊。”拜他為平狄將軍,與蓋延共同攻擊董憲。

時,詔書獨下延而不及萌,萌以為延譖己,自疑,遂反。帝聞之,大怒,乃自將討萌。與諸將書曰:"吾常以龐萌社稷之臣,將軍得無笑其言乎?老賊當族。其各厲兵馬,會睢陽!"憲聞帝自討龐萌,乃與劉紆、蘇茂、佼彊去下邳,還蘭陵,使茂、彊助萌,合兵三萬,急圍桃城。
這時詔書隻下達給了蓋延而未下達給龐萌,龐萌以為是蓋延說了他的壞話,自己懷疑,於是造反。光武聽了,大怒,就親自率軍討伐龐萌。光武寫信給諸將說:“我常以為龐萌是可以信賴的忠臣,將軍們不會笑我這句話嗎?龐萌這個老賊應當滅族。你們各自秣馬厲兵,會師睢陽!”董憲聽說光武自討龐萌,就與劉紆、蘇茂、佼強去下邳,回蘭陵,使蘇茂、佼強助龐萌,合兵三萬,急圍桃城。

帝時幸蒙,聞之,乃留輜重,自將輕騎三千,步卒數萬,晨夜馳赴,師次任城,去桃鄉六十裏。旦日,諸將請進,賊亦勒兵挑戰,帝不聽,乃休士養銳,以挫其鋒。城中聞車駕至,眾心益固。時吳漢等在東郡,馳使召之。萌等乃悉兵攻城,二十餘日,眾疲困而不能下。及吳漢與諸將到,乃率眾軍進桃戰,而帝親自搏戰,大破之。萌、茂、彊夜棄輜重逃奔,董憲乃與劉紆悉其兵數萬人屯昌慮,自將銳卒拒新陽。帝先遣吳漢擊破之,憲走還昌慮。漢進守之,憲恐,乃招誘五校餘賊步騎數千人屯建陽,去昌慮三十裏。
帝這時到了蒙,聽到消息,就把輜重留下,親自率領輕騎三千,步兵數萬,星夜兼程馳赴,隊伍駐在任城,離桃鄉六十裏。一早,諸將請求進軍,賊也率軍挑戰,帝不聽,於是休養士卒養精蓄銳,以挫敵之鋒芒。城中聽說帝到了,大家心情更加穩固。這時吳漢等在東郡,帝派人馳召之。龐萌等於是全軍攻城,二十多天,部眾疲困而不能攻下,等到吳漢與諸將到來,就率眾軍進桃城,光武帝親自搏戰,大破龐萌軍。龐萌、蘇茂、佼強乘夜棄輜重逃奔,董憲就與劉紆將所有的兵數萬人駐紮在昌慮,自己率精銳隊伍拒守新陽。帝先派遣吳漢將他擊破,董憲逃回昌慮。吳漢進兵追擊,董憲恐懼,於是招誘五校餘賊步騎數千人駐守建陽,離昌慮三十裏。

帝王蕃,去憲所百餘裏。諸將請進,帝不聽,知五校乏食當退,敕各堅壁以待其敝。頃之,五校糧盡,果引去。帝乃親臨,四麵攻憲,三日,複大破之,眾皆奔散。遣吳漢追擊之,佼彊將其眾降,蘇茂奔張步,憲及龐萌走入繒山。數日,吏士聞憲尚在,複往往相聚,得數百騎,迎憲入郯城。吳漢等複攻拔郯,憲與龐萌走保朐。劉紆不知所歸,軍士高扈斬其首降,梁地悉平。
帝到蕃,離董憲所在百餘裏。諸將請求進兵,帝不聽,知道五校缺糧當退,命令各部堅壁以待其斃。不久,五校糧盡,果然退走。帝親臨,四麵進攻董憲,三天,再次大破憲軍,眾兵都奔散。帝遣吳漢追擊,佼強率眾投降,蘇茂奔張步,董憲及龐萌走入繒山縣。數日後,董憲的吏士聽說憲還在,又逐漸聚合起來,得數百騎,迎董憲進入郯城。吳漢等再攻下郯城,董憲與龐萌逃到朐縣。劉紆不知逃歸何處,軍士高扈斬其首投降,梁地全部平定。吳漢進圍朐縣。明年,城中糧盡,董憲、龐萌逃出,襲取贛榆。琅笽太守陳俊進攻,董憲、龐萌逃入水澤之中。

吳漢進圍朐。明年,城中穀盡,憲、萌潛出,襲取贛榆,琅邪太守陳俊攻之,憲、萌走澤中。會吳漢下朐城,進盡獲其妻子。憲乃流涕謝其將士曰:"妻子皆已得矣。嗟乎!久苦諸卿。"乃將數十騎夜去,欲從間道歸降,而吳漢校尉韓湛追斬憲於方與,方與人黔陵亦斬萌,皆傳首洛陽。封韓湛為列侯,黔陵關內侯。
吳漢攻下朐城,其妻子兒女,盡被俘獲。董憲於是流涕向其將士們致謝說:“妻子兒女都被俘虜。唉!久苦諸卿了。”隻率領數十騎乘夜逃走,想從小道歸降,而吳漢校尉韓湛追斬董憲於方輿,方輿人黔陵也斬了龐萌,都將首級送到洛陽。封韓湛為列侯,黔陵為關內侯。

張步字文公,琅邪不其人也。漢兵之起,步亦聚眾數千,轉攻傍縣,下數城,自為五威將軍,遂據本郡。
張步字文公,琅笽郡不其縣人。漢兵起來後,張步也聚眾數千,轉攻附近縣城,攻下了幾個城,自稱五威將軍,於是占據了琅笽郡。

更始遣魏郡王閎為琅邪太守,步拒之,不得進。閎為檄,曉喻吏人降,得贛榆等六縣,收兵數千人,與步戰,不勝。時梁王劉永自以更始所立,貪步兵強,承製拜步輔漢大將軍、忠節侯,督青、徐二州,使征不從命者。步貪其爵號,遂受之。乃理兵於劇,以弟弘為衛將軍,弘弟藍玄武大將軍,藍弟壽高密太守。遣將徇太山、東萊、城陽、膠東、北海、濟南、齊諸郡,皆下之。
更始派遣魏郡王閎為琅笽太守,張步拒之,不得進。王閎發檄文,曉諭官吏眾人投降,得到贛榆等六個縣,收了數千士兵,與張步交戰,不勝。這時梁王劉永自以為是更始所立,貪張步兵強,秉承更始旨意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忠節侯,督察青州、徐州,讓他征伐那些不服從命令的人。張步貪其爵號,就接受了。就治理軍事於劇縣,以弟張弘為衛將軍,以弘弟張蘭為玄武大將軍,以蘭弟張壽為高密太守。派遣將領攻奪太山、東萊、城陽、膠東、北海、濟南、齊各郡,都攻下了。

步拓地浸廣,兵甲日盛。王閎懼其眾散,乃詣步相見,欲誘以義方。步大陳兵引閎,怒曰:"步有何過,君前見攻之甚乎!"閎按劍曰:"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擁兵相距,閎攻賊耳,何謂甚邪!"步嘿然,良久,離席跪謝,乃陳樂獻酒,待以上賓之禮,令閎關掌郡事。
張步拓地漸廣,兵甲日盛。王閎害怕他的部下分散,於是到張步處相見,想以義理來誘導他。張步陳列大軍引見王閎,發怒說:“我張步有什麼過錯,你以前為什麼攻我那麼厲害!”王閎按劍說:“太守奉朝廷命令,而你擁兵相拒,我攻討賊人而已,有什麼厲害呢!”張步默然良久,離位跪拜謝罪,於是陳上音樂獻上美酒,待以上賓禮節。令王閎通掌郡事。

建武三年,光武遣光祿大夫伏隆持節使齊,拜步為東萊太守。劉永聞隆至劇,乃馳遣立步為齊王,步即殺隆而受永命。
建武三年(27),光武遣光祿大夫伏隆持符節到齊,拜張步為東萊太守。劉永聽說伏隆到了劇縣,就從馳道立張步為齊王,張步就殺了伏隆而接受劉永任命。

是時,帝方北憂漁陽,南事梁、楚,故步得專集齊地,據郡十二,及劉永死,步等欲立永子紆為天子,自為定漢公,置百官。王閎諫曰:"梁王以奉本朝之故,是以山東頗能歸之。今尊立其子,將疑眾心。且齊人多詐,宜且詳之。"步乃止。五年,步聞帝將攻之,以其將費邑為濟南王,屯曆下。冬,建威大將軍耿弇破斬費邑,進拔臨淄。步以弇兵少遠客,可一舉而取,乃悉將其眾攻弇於臨淄。步兵大敗,還奔劇。帝自幸劇。步退保平壽,蘇茂將萬餘人來救之。茂讓步曰:"以南陽兵精,延岑善戰,而耿弇走之。大王奈何就攻其營?既呼茂,不能待邪?"步曰:"負負,無可言者。"帝乃遣使告步、茂,能相斬降者,封為列侯。步遂斬茂,使使奉其首降。步三弟各自係所在獄,皆赦之。封步為安丘侯,後與家屬居洛陽。王閎亦詣劇降。
這時帝正憂慮北麵的漁陽,南與梁、楚從事,所以張步得以專心集中力量於齊地,占據了十二個郡。等到劉永死,張步想立劉永兒子劉紆為天子,自己為定漢公,設置百官。王閎勸諫說:“梁王因奉更始,所以山東多能歸順於他。現在立他兒子為帝,大家就會產生懷疑。而且齊人多詐,應當詳細計議。”張步才停止。

八年夏,步將妻子逃奔臨淮,與弟弘、藍欲招其故眾,乘船入海,琅邪太守陳俊追擊斬之。
建武五年,張步聽說帝將攻他,就以其將費邑為濟南王,屯兵曆下。冬,建威大將軍耿..攻破並斬了費邑,進軍攻拔臨淄。張步以為耿..兵少且遠道而來,可以一舉而取勝,就率領他全部兵力攻耿弇於臨淄。張步兵大敗,逃奔回劇縣。帝親自到劇縣。張步退保平壽,蘇茂率領萬餘人來救。蘇茂批評張步說:“以南陽那樣的兵精,延岑那樣善戰,而耿弇卻將他打敗趕走。大王怎麼就攻他的營呢?既呼我來,為什麼不等我呢?”張步說:“對不起,沒什麼話可說。”帝於是派遣使者告張步、蘇茂,誰能斬對方來投降,就封誰為侯。張步於是斬蘇茂,派使者奉蘇茂首級投降。張步的三個弟弟各自縛到監獄請罪,都受到赦免。封張步為安丘侯,後來與家屬居往洛陽。王閎也到劇縣投降。

王閎者,王莽叔父平阿侯譚之子也,哀帝時為中常侍。時幸臣董賢為大司馬,寵愛貴盛,閎屢諫,忤旨。哀帝臨崩,以璽綬付賢曰:"無妄以與人。"時國無嗣主,內外恇懼,閎白元後,請奪之;即帶劍至宣德後闥,舉手叱賢曰:"宮車晏駕,國嗣未立,公受恩深重,當俯伏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邪!"賢知閎必死,不敢拒之,乃跪授璽綬。閎持上太後,朝廷壯之。及王莽篡位,僣忌閎,乃出為東郡太守。閎懼誅,常係藥手內。莽敗,漢兵起,閎獨完全東郡三十餘萬戶,歸降更始。
建武八年(32)夏,張步攜妻子逃奔臨淮,與弟張弘、張蘭想招集他的舊部,乘船入海,琅笽太守陳俊追擊並斬了他。

李憲者,潁川許昌人也。王莽時為廬江屬令。莽末,江賊王州公等起眾十餘萬,攻掠郡縣,莽以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擊破州公。莽敗,憲據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建武三年,遂自立為天子,置公卿百官,擁九城,眾十餘萬。
王閎,是王莽叔父平阿侯王譚的兒子,哀帝時為中常侍。當時受到寵幸的董賢為大司馬,寵愛貴盛,王閎屢次勸諫,違反旨意。哀帝臨死前,以璽綬付給董賢說:“不要隨便給人。”當時國家沒有嗣主,內外恐懼,王閎向元後說明,請奪董賢璽綬;即帶劍至宣德後宮中門,舉手叱董賢說:“皇上崩駕,新君未立,你受厚恩,當俯伏悲號哭泣,為什麼久持璽綬以等待禍事到來呢!”董賢知不交璽綬必死,不敢抗拒,於是跪著把璽綬交授給王閎。王閎將璽綬呈獻太後,朝廷對此甚為讚賞。後來王莽篡位,對王閎僭越疑忌,就外出為東郡太守。王閎害怕遭殺害,時常手裏帶著毒藥。王莽失敗,漢兵興起,王閎獨完完整整以東郡三十餘萬戶,歸降更始。

四年秋,光武幸壽春,遣揚武將軍馬成等擊憲,圍舒。至六年正月,拔之。憲亡走,其軍士帛意,追斬憲而降,憲妻子皆伏誅。封帛意漁侯。
李憲,潁川許昌人。王莽時為廬江屬令。王莽末年,江賊王州公等起兵十餘萬,攻掠郡縣,王莽以李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擊破王州公。王莽失敗,李憲據郡自守。更始元年,李憲自稱淮南王。建武三年(27),李憲更自立為天子,設置公卿百官,擁有九城,眾十餘萬。

後憲餘黨淳於臨等猶聚眾數千人,屯灊山,攻殺安風令。楊州牧歐陽歙遣兵不能克,帝議欲討之。廬江人陳眾為從事,白歙請得喻降臨;於是乘單車,駕白馬,往說而降之。灊山人共生為立祠,號"白馬陳從事"雲。
建武四年(28)秋,光武到壽春,派遣揚武將軍馬成等擊李憲,圍住廬江舒縣,到建武六年(30)正月,攻下舒縣。李憲逃走,其軍士帛意,追斬李憲而降,李憲的妻子都被殺。封帛意為漁浦侯。

彭寵字伯通,南陽宛人也。父宏,哀帝時為漁陽太守,偉容貌,能飲飯,有威於邊。王莽居攝,誅不附己者,宏與何武、鮑宣並遇害。
後來李憲的餘黨諄於臨等還聚眾數千人,屯..山,攻殺安風縣令。揚州牧歐陽歙派兵攻打不能勝,帝商議準備前去討伐。廬江人陳眾為從事,告訴歐陽歙請求前去曉喻淳於臨來投降;陳眾於是乘單車,駕白馬,前往說服淳於臨終於歸降。..山人在陳眾生前就為他立了祠廟,稱呼他為“白馬陳從事”。

寵少為郡吏,地皇中,為大司空士,從王邑東拒漢軍。到洛陽,聞同產弟在漢兵中,懼誅,即與鄉人吳漢亡至漁陽,抵父時吏。更始立,使謁者韓鴻持節徇北州,承製得專拜二千石已下。鴻至薊,以寵、漢並鄉閭故人,相見歡甚,即拜寵偏將軍,行漁陽太守事,漢安樂令。
彭寵字伯通,南陽郡宛縣人。父親彭宏,哀帝時是漁陽太守,容貌英偉,善飲能飯,在邊界上有威名。王莽居攝時,誅殺不歸附於他的人,彭宏與何武、鮑宣一起遇害。

及光武鎮慰河北,至薊,以書招寵。寵具牛、酒,將上謁。會王郎詐立,傳檄燕、趙,遣將徇漁陽、上穀,急發其兵,北州眾多疑惑,欲從之。吳漢說寵從光武,語在《漢傳》。會上穀太守耿況亦使功曹寇恂詣寵,結謀共歸光武。寵乃發步騎三千人,以吳漢行長史,及都尉嚴宣、護軍蓋延、狐奴令王梁,與上穀軍合而南,及光武於廣阿。光武承製封寵建忠侯,賜號大將軍。遂圍邯鄲,寵轉糧食,前後不絕。
彭寵年少時是郡吏,王莽地皇年間,為大司空士,跟隨王邑到東抵拒漢軍。到了洛陽,聽說同母弟在漢軍中,害怕要殺他,就與鄉人吳漢逃亡到漁陽,歸於父親時的舊吏。更始立,派近侍韓鴻持符節到北州宣示,承帝令可以專行拜封二千石以下官職。韓鳴到薊,以彭寵、吳漢都是同鄉故舊,相見後很歡喜,隨即拜彭寵為偏將軍。代行漁陽太守職事,漢安樂縣縣令。

及王郎死,光武追銅馬,北至薊。寵上謁,自負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滿,以此懷不平。光武知之,以問幽州牧朱浮。浮對曰:"前吳漢北發兵時,大王遺寵以所服劍,又倚以為北道主人。寵謂至當迎閤握手,交歡並坐。今既不然,所以失望。"浮因曰:"王莽為宰衡時,甄豐旦夕入謀議,時人語曰:'夜半客,甄長伯。'及莽篡位後,豐意不平,卒以誅死。"光武大笑,以為不至於此。及即位,吳漢、王梁,寵之所遣,並為三公,而寵獨無所加,愈怏怏不得誌。歎曰:"我功當為王;但爾者,陛下忘我邪?"
光武鎮慰河北,到了薊,以書信招寵。寵準備好了牛酒,準備上謁。恰好王郎詐立,傳檄燕、趙,派遣將領掠取漁陽、上穀,急速發兵,北州的群眾多感疑惑,準備從王郎。吳漢建議彭寵歸從光武,語在《吳漢傳》。恰好上穀太守耿況也派功曹寇恂到彭寵處,共同謀劃歸從光武。彭寵就發步騎三千人,以吳漢行長史,及都尉嚴宣、護軍蓋延、狐奴縣令王梁,與上穀軍合軍向南,跟及光武於廣阿。光武承帝令封彭寵為建忠侯,賜號大將軍。於是圍邯鄲,彭寵轉運糧食,前後不絕。

是時,北州破散,而漁陽差完,有舊鹽鐵官,寵轉以貿穀,積珍寶,益富強,朱浮與寵不相能,浮數譖構之。建武二年春,詔征寵,寵意浮賣己,上疏願與浮俱征。又與吳漢、蓋延等書,盛言浮枉狀,固求同征。帝不許,益以自疑。而其妻素剛,不堪抑屈,固勸無受召。寵又與常所親信吏計議,皆懷怨於浮,莫有勸行者。帝遣寵從弟子後蘭卿喻之,寵因留子後蘭卿,遂發兵反,拜署將帥,自將二萬餘人攻朱浮於薊,分兵徇廣陽、上穀、右北平。又自與耿況俱有重功,而恩賞並薄,數遣使要誘況。況不受,輒斬其使。
王郎死,光武追擊銅馬,北至薊。彭寵上謁,自以為功勞大,期望甚高,光武接見他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心懷不平。光武知道後,以此問幽州牧朱浮。朱浮回答說:“以前吳漢北發兵時,大王賜彭寵以所佩劍,又倚重他為北道主人。彭寵以為他來時你當在小門握手迎他,與他交歡並坐。現在不是這樣,所以他失望了。”朱浮因而說:“王莽為宰衡時,甄豐旦夕進府謀議,當時的人說:‘夜半客,甄長伯’。王莽篡位後,甄豐意不平,終被誅死。”光武大笑,以為不至於到這種地步。光武即位後,吳漢、王梁,都是彭寵派去的人,都位列三公,而彭寵獨沒有加升,更加怏怏不得誌。歎道:“我的功勞應當封王,現在卻成這樣,陛下忘了我嗎?”

秋,帝使遊擊將軍鄧隆救薊。隆軍潞南,浮軍雍奴,遣吏奏狀。帝讀檄,怒謂使吏曰:"營相去百裏,其勢豈可得相及?比若還,北軍必敗矣。"寵果盛兵臨河以拒隆,又別發輕騎三千襲其後,大破隆軍。浮遠,遂不能救,引而去。明年春,寵遂拔右北平、上穀數縣。遣使以美女繒彩賂遺匈奴,要結和親。單於使左南將軍七八千騎,往來為遊兵以助寵。又南結張步及富平獲索諸豪傑,皆與交質連衡。遂攻拔薊城,自立為燕王。
這時北州破散,而漁陽略為完好,有舊日的鹽鐵官,彭寵轉而從事糧食貿易,積聚了不少珍寶,更加富強了。朱浮與寵不睦,多次誣陷構害於他。建武二年(26)春,帝下詔征召彭寵,彭寵意識到朱浮出賣了他,上書願與朱浮同時受征。又與吳漢、蓋延等書信,極言朱浮怎樣誣枉了他,堅決要求同征。帝不許,彭寵更加自疑。而他的妻素來剛強,不堪抑製屈服,堅決勸彭寵不接受征召。彭寵又與平常所親信的官吏計議,都懷怨朱浮,沒有一個勸他應召而去的。帝派遣彭寵堂弟子後蘭卿曉喻他,彭寵扣留了子後蘭卿,於是發兵造反,拜任了將帥,自己率領了兩萬人攻朱浮於薊,分兵掠取廣陽、上穀、右北平。又自以為與耿況都有重功,而恩賞都微薄,幾次派遣使者去誘說耿況,耿況不接受,經常斬其使者。

其妻數惡夢,又多見怪變,卜筮及望氣者皆言兵當從中起。寵疑子後蘭卿質漢歸,故不信之,使將兵居外,無親於中。五年春,寵齋,獨在便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寵臥寐,共縛著床,告外吏雲:"大王齋禁,皆使吏休。"偽稱寵命教,收縛奴婢,各置一處。又以寵命呼其妻。妻入,大驚。寵急呼曰:"趣為諸將軍辦裝。"於是兩奴將妻入取寶物,留一奴守寵。寵謂守奴曰:"若小兒,我素愛也,今為子密所迫劫耳。解我縛,當以女珠妻汝,家中財物皆與若。"小奴意欲解之,視戶外,見子密聽其語,遂不敢解。於是收金玉衣物,至寵所裝之,被馬六匹,使妻縫兩縑囊。昏夜後,解寵手,令作記告城門將軍雲:"今遣子密等至子後蘭卿所,速開門出,勿稽留之。"書成,即斬寵及妻頭,置囊中,便持記馳出城,因以詣闕。封為不義侯。明旦,閤門不開,官屬逾牆而入,見寵屍,驚怖。其尚書韓立等共立寵子午為王,以子後蘭卿為將軍。國師韓利斬午首,詣征虜將軍祭遵降。夷其宗族。
秋天,帝派遊擊將軍鄧隆救薊。鄧隆屯兵潞南,朱浮屯兵雍奴,派遣官吏奏明情況。帝讀檄書,怒對使吏說:“兩營相距百裏,其勢怎麼能夠來得及救援?等到你回去,北軍必然失敗了。”彭寵果然以大軍臨河以拒鄧隆,又另發輕騎三千襲擊其後,大破鄧隆軍。朱浮離得遠,來不及援救,引軍退去。第二年春,彭寵就攻拔右北平、上穀數縣。派遣使者以美女和帶彩的絲織品賄賂匈奴,要與匈奴結好和親。匈奴單於使左南將軍七八千騎,往來為遊兵以援助彭寵。又南結交張步及富平獲索各豪傑,都與他們相交為質互相聯合。於是攻拔薊城,自立為燕王。

盧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入,居左穀中。王莽時,天下鹹思漢德,芳由是詐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曾祖母匈奴穀蠡渾邪王之姊為武帝皇後,生三子。遭江充之亂,太子誅,皇後坐死,中子次卿亡之長陵,小子回卿逃於左穀。霍將軍立次卿,迎回卿。回卿不出,因居左穀,生子孫卿,孫卿生文伯。常以是言誑惑安定間。王莽末,乃與三水屬國羌胡起兵。更始至長安,征芳為騎都尉,使鎮撫安定以西。
彭寵的妻子幾次做惡夢,又多見怪變,卜筮及觀望氣數的人都說兵變當從內部發生。彭寵懷疑子後蘭卿是從漢歸來的人質,所以不相信,使他帶兵住在外麵,不讓他與裏麵的人親近。建武五年(29)春,彭寵齋戒,一人獨自居住便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彭寵睡著了,就將他共同縛住在床上,通告外麵的官吏說:“大王齋禁,所有官吏都去休息。”又詐稱彭寵命令,教把奴婢都收拾綁縛起來,各置一處。又以彭寵之命呼其妻。妻入見,大驚。彭寵急忙呼叫說:“趕快為這幾位將軍辦理裝飾寶物。”於是兩家奴隨寵妻到內室收取寶物,留下一家奴看守彭寵。彭寵對守奴說:“你這個小孩,我向來是很喜愛的,你是被子密所脅迫的。你解開我的繩索,我當把女兒彭珠嫁給你為妻,家中財物都給你。”小奴心想解救他,看戶外,見子密聽到了彭寵的話,就不敢解其繩索。於是收拾金玉衣物,到彭寵的住所裝好,備馬六匹,使妻縫兩個包裹。昏夜後,解開彭寵的手,命令他用親筆字條告訴城門將軍說:“現派遣子密等到子後蘭卿住所,快開門放他們出去,切莫稽留。”寫好後即斬彭寵及其妻的頭,放置在囊中,立即持字條出城,因而拜謁光武。被封為不義侯。第二天清晨,..門緊閉不開,官屬們爬牆而入,看到彭寵屍體,大驚恐怖。其尚書韓立等共立彭寵兒子彭午為王,以子後蘭卿為將軍。國師韓利斬彭午首攜帶到征虜將軍祭遵處投降。彭寵的宗族都被夷滅。

更始敗,三水豪傑共計議,以芳劉氏子孫,宜承宗廟,乃共立芳為上將軍、西平王,使使與西羌、匈奴結和親。單於曰:"匈怒本與漢約為兄弟。後匈奴中衰,呼韓邪單於歸漢,漢為發兵擁護,世世稱臣。今漢亦中絕,劉氏來歸我,亦當立之,令尊事我。"乃使句林王將數千騎迎芳,芳與兄禽、弟程俱入匈奴。單於遂立芳為漢帝。以程為中郎將,將胡騎還入安定。
盧芳字君期,安定郡三水縣人,住在左穀中。王莽時,天下都思念漢德,盧芳於是詐稱自己是武帝的曾孫劉文伯。說曾祖母匈奴穀蠡渾邪王之姊為武帝皇後,生了三個兒子。遭了江充之亂,太子被殺,皇後獲罪死,中子次卿逃亡到長陵,小子回卿逃到了左穀。霍將軍立了次卿,迎回回卿。回卿不出,因此住在左穀,生子孫卿,孫卿生子文伯。盧芳常用這些話欺騙迷惑安定之間。王莽末,就與三水屬國羌胡起兵。更始到長安,征盧芳為騎都尉,使他鎮定安撫安定以西。

初,五原人李興、隨昱,朔方人田颯,代郡人石鮪、閔堪,各起兵自稱將軍。建武四年,單於遣無樓且渠王入五原塞,與李興等和親,告興欲令芳還漢地為帝。五年,李興、閔堪引兵至單於庭迎芳,與俱入塞,都九原縣。掠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並置守令,與胡通兵,侵苦北邊。
更始失敗後,三水的豪傑們共同計議,以盧芳是劉氏子孫,應當繼承宗廟,於是共立盧芳為上將軍、西平王,派遣使者與西羌、匈奴結交和親。單於說:“匈奴本與漢約為兄弟。後來匈奴衰弱了,呼韓邪單於歸順於漢,漢為其發兵加以保護,單於世世稱臣。現在漢祚也中絕了,劉氏來歸我,我也當立他,讓他尊事我。”於是使句林王率領數千騎迎接盧芳,盧芳與兄盧禽、弟盧程都到了匈奴。單於就立盧芳為漢帝。以盧程為中郎將,率領匈奴騎兵回到安定。

六年,芳將軍賈覽將胡騎擊殺代郡太守劉興。芳後以事誅其五原太守李興兄弟,而其朔方太守田颯、雲中太守橋扈恐懼,叛芳,舉郡降,光武令領職如故。後大司馬吳漢、驃騎大將軍杜茂數擊芳,並不克。十二年,芳與賈覽共攻雲中,久不下,其將隨昱留守九原,欲脅芳降。芳知羽翼外附,心膂內離,遂棄輜重,與十餘騎亡入匈奴,其眾盡歸隨昱。昱乃隨使者程恂詣闕。拜昱為五原太守,封鐫胡侯,昱弟憲武進侯。
起初,五原人李興、隨昱,朔方人田颯,代郡人石鮪、閔堪,各起兵自稱將軍。建武四年,單於派遣無樓且渠王入五原塞,與李興等和親,告李興想立盧芳回漢地為漢帝。建武五年(29),李興、閔堪引兵到單於庭院迎接盧芳,一起入塞,定都九原縣。掠取了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個郡。都設置了郡守縣令,與匈奴通兵,北部邊疆受到侵掠和苦難。

十六年,芳複入居高柳,與閔堪兄林使使請降。乃立芳為代王,堪為代相,林為代太傅,賜繒二萬匹,因使和集匈奴。芳上疏謝曰:"臣芳過托先帝遺體,棄在邊陲。社稷遭王莽廢絕,以是子孫之憂,所宜共誅,故遂西連羌戎,北懷匈奴。單於不忘舊德,權立救助,是時兵革並起,往往而在。臣非敢有所貪覬,期於奉承宗廟,興立社稷,是以久僣號位,十有餘年,罪宜萬死。陛下聖德高明,躬率眾賢,海內賓服,惠及殊俗。以胏附之故,赦臣芳罪,加以仁恩,封為代王,使備北藩。無以報塞重責,冀必欲和輯匈奴,不敢遺餘力,負恩貸。謹奉天子玉璽,思望闕庭。"詔報芳朝明年正月。其冬,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詔止,令更朝明歲。芳自道還,憂恐,乃複背叛,遂反,與閔堪、閔林相攻連月。匈媽遣數百騎迎芳及妻子出塞。芳留匈奴中十餘年,病死。
建武六年(30),盧芳的將軍賈覽率領胡騎擊殺代郡太守劉興。盧芳後來以事誅殺了五原太守李興兄弟,這樣朔方太守田颯、雲中太守橋扈恐懼,叛離盧芳,率全郡歸降,光武令他們仍為原郡太守如故。後來大司馬吳漢、驃騎大將軍杜茂幾次攻擊盧芳,都沒有攻克。建武十二年(36),盧芳與賈覽共攻雲中,久攻不下,其將領隨昱留守九原,想脅迫盧芳投降。盧芳知道他下麵的人外附漢室,心腹從內部離叛,於是拋棄輜重,與十多騎逃亡到匈奴,其部下都歸附於隨昱。隨昱於是與使者程恂入京,光武帝拜隨昱為五原太守,封鐫胡侯,隨弟隨憲為武進侯。

初,安定屬國胡與芳為寇,及芳敗,胡人還鄉裏,積苦縣官徭役。其中有駁馬少伯者,素剛壯;二十一年,遂率種人反叛,與匈奴連和,屯聚青山。乃遺將兵長史陳訁斤,率三千騎擊之,少伯乃降。徙於冀縣。
建武十六年(40),盧芳再入居高柳縣,與閔堪兄閔林遣使請歸降。帝就立盧芳為代王,閔堪為代相,閔林為代太傅,賜繒二萬匹,令他與匈奴和平相處。盧芳上疏謝恩說:“臣盧芳托為先帝遺體,被棄在邊陲,漢朝社稷遭到王莽廢絕,這是劉氏子孫的憂慮,應當奮起共誅國賊,所以我西連羌戎,北懷匈奴。單於不忘舊德,權且立我以相救助。那時兵革並起,到處都是。臣非敢有所貪婪覬覦,隻望能奉承宗廟,興立社稷,因而十多年來久僭漢帝號位,這是罪該萬死。陛下聖德高明,親自統率群賢,海內歸服,恩惠及於遠方。以親屬之故,赦免我的罪過,加以仁恩,封我為代王,令我守備北部邊疆。無以報答重責,希望必定能與匈奴和睦相處,以不辜負聖恩。謹奉獻天子玉璽,望到闕庭朝拜。”詔報盧芳於明年正月進朝。這年冬天,盧芳入朝,南到昌平縣,有詔書止其行,令他明年再來。盧芳隻得就地返回,憂鬱恐懼,就再次背叛,與閔堪、閔林相攻連月。匈奴遣數百騎迎接盧芳及其妻子出塞。盧芳留在匈奴中十多年,病死。

論曰:傳稱"盛德必百世祀",孔子曰"寬則得眾"。夫能得眾心,則百世不忘矣。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餘烈,英雄豈能抗之哉!然則知高祖、孝文之寬仁,結於人心深矣。周人之思邵公,愛其甘棠,又況其子孫哉!劉氏之再受命,蓋以此乎!若數子者,豈有國之遠圖哉!因時擾攘,苟瓷縱而已耳,然猶以附假宗室,能掘強歲月之間。觀其智略,固無足以憚漢祖,發其英靈者也。
史官評論說:傳稱“有盛德者百代不絕”,孔子說:“寬仁就得人心”,能得人心就百世不會被遺忘啊。我們看到在更始的時代,劉氏的遺恩餘烈,英雄誰能抗拒得了呢!這樣就可以知道高祖、孝文的寬仁結於人心是何等的深了。周朝人思念邵公,因為邵公曾經聽論於甘棠之下,對甘棠也不剪不伐,更何況是他的子孫呢?劉氏的得以中興,大概就是這個緣故啊。如王、劉、張、李、彭、盧之流,難道有為國者之深謀遠慮嗎?他們不過是乘時擾攘,胡亂妄為而已,但正是附假劉氏宗室之名,能夠逞強時日,看他們的智略,本不足以使漢高祖生畏而奮發他的英靈啊!

讚曰:天地閉革,野戰群龍。昌、芳僣詐,梁、齊連鋒。寵負強地,憲縈深江。實惟非律,代委神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