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郭太符融許劭
(郭太、符融、許劭、左原、茅容、孟敏、庾乘、宋果、賈淑、史叔賓、黃允、謝甄、王柔)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貧賤。早孤,母欲使給事縣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處鬥筲之役乎?”遂辭。就成皋屈伯彥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製。乃遊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裏,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共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郭太傳,(附左原等傳)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家世貧賤。父親死得早,母親想要他去縣裏做事。

司徒黃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或勸林宗仕進者,對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遂並不應。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遊郡國。嚐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或問汝南範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後遭母憂,有至孝稱。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乃黨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閎得免焉。遂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
林宗說“:大丈夫哪能從事這種下賤的工作呢?”就辭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彥學習,三年畢業,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遊於洛陽,開始見河南尹李膺,李膺大加讚賞,於是結為好朋友,名震京師。後來回到故鄉,士大夫諸儒生送到河邊,有幾千輛車子。郭林宗隻與李膺同船過河,送行的眾賓客望見他倆,如神仙一般。司徒黃瓊征召,太常趙典舉有道。有人勸郭林宗出為官的,林宗回答說:“我晚上觀看天象,白天考察社會人事,天命要廢棄的,是不可支持的。”

建寧元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閹人所害,林宗哭之於野,慟。既而歎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瞻烏爰止,不知於誰之屋’耳。”
於是,他都沒有應。天賦有知人之明,喜歡獎勵教育讀書人。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奇偉,寬衣大帶,周遊郡國。曾經在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折墊起來,當時人也學著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為人所敬慕大都是這樣。有人問汝南範滂說:“郭林宗是怎樣一個人呢?”範滂說:“隱居像介子推一樣不違反母親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樣,貞忠而不矯情絕俗。

明年春,卒於家,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誌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天子不得以他為臣,諸侯不得以他為友。其他,我就不得而知道了。”後來母親去世,有至孝的名聲。郭林宗雖然善於鑒識人物,品評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談論,所以宦官專政也不能傷害他。黨禍興起,知名之士大多遭其害,隻有郭林宗和汝南袁閎得以幸免。於是閉門教授,學生以千計。

其獎拔士人,皆如所鑒。後之好事,或附益增張,故多華辭不經,又類卜相之書。今錄其章章效於事者。著之篇末。
建寧元年(168),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害死,郭林宗在野外號哭,極為悲痛。因歎聲說“:‘人死了,國家也危險了。’‘烏鴉不知落在那個人家的屋上啊’。”(是說王業不知當何所歸。)第二年春,在家去世,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一千多人來送葬。同誌者於是共刻石立碑,蔡邕作碑文,既成,對涿郡盧植說:“我作的碑銘多啊!都有些感到慚愧,隻有郭有道碑無愧色呢。”郭林宗所獎勵選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鑒定的。先言後驗,大家都佩服他。後來喜歡品鑒人物的,或附會增加誇張之,所以多了一些華而不實和怪誕不稽之詞,又像卜相之書。今錄其明明白白見效於事實的,寫在篇尾。

左原者,陳留人也,為郡學生,犯法見斥。林宗嚐遇諸路,為設酒肴以慰之。謂曰:“昔顏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幹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蘧瑗、顏回尚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或有譏林宗不絕惡人者。對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原後忽更懷忿,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林宗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後事露,眾人鹹謝服焉。
左原,陳留人。為郡學生,犯法被驅逐。郭林宗曾經在路上碰到了他,辦了酒席安慰他。對他說“:從前顏涿聚是梁甫的大盜,段幹木是晉國一個大的市場經紀,終究成為齊國的忠臣、魏國有名的賢人。蘧瑗、顏回還不能無過,何況是一個普通人呢?千萬不要生氣,反躬自問,自己責備自己就好了。”左原接受了他的意見走了。也有人譏刺郭林宗與壞人來往,他答說:“一個人不仁,惡他太狠,是迫使他更加為壞事。”左原後來忽然更懷忿恨,結集賓客想報複諸生。這一天郭林宗正在學校,左原慚愧辜負了郭林宗以前所說的話,因此就散去了。後來事情泄漏出來,大家都感謝他。

茅容字季偉,陳留人也。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茅容,字季偉,陳留人。四十多歲,在野外耕田,當時與同輩在樹底下避雨,大家都平蹲相對,茅容一個人獨正襟危坐,十分恭謹。郭林宗看見他與大家不同,覺得奇怪,因同他談話,茅容請林宗到他家住宿。第二天早晨,茅容殺雞作菜,林宗以為是為他作的,後來才知道是弄給他母親吃的,自己用蔬菜同客人一起吃飯。郭林宗向他起拜,說:“你真賢啊!”因勸他學習,終於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孟敏字叔達,钜鹿楊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墯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以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因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俱辟,並不屈雲。
孟敏,字叔達,巨鹿郡楊氏縣人。客居太原,扛著甑,不慎,甑墜地破了,他看也不看一眼就走了。郭林宗見了他問是什麼意思,孟敏回答說:“甑已經破了,看它有什麼用處呢?”郭林宗以此認為孟敏不是一個平常人,勸他遊學。十年成名,三公都征召他,都沒有去。

庾乘字世遊,潁川鄢陵人也。少給事縣廷為門士。林宗見而拔之,勸遊學官,遂為諸生傭。後能講論,自以卑第,每處下坐,諸生博士皆就讎問,由是學中以下坐為貴。後征辟並不起,號曰“征君”。
庾乘,字世遊,潁川郡鄢陵縣人。年輕時在縣裏做門卒,郭林宗看見了,提拔他,勸他遊學官,因為諸生打雜。後來能夠講論學問,自己認為自己出身卑下,常常坐在下座,諸生博士都就他問疑難,由是學校裏以下座為貴。後來朝廷征召他,都不應,人們叫他為“征君”。

宋果字仲乙,扶風人也。性輕悍,憙與人殷仇,為郡縣所疾。林宗乃訓之義方,懼以禍敗。果感悔,叩頭謝負,遂改節自敕。後以烈氣聞,辟公府,侍禦史、並州刺史,所在能化。
宋果,字仲乙,扶風人。性情強悍,喜歡為人報仇,為郡縣所苦。郭林宗於是教育他做人的正道,以禍敗嚇唬他。宋果被他感動悔悟,叩頭承認錯誤。因此改邪歸正,自己約束自己。後來以剛正聞名,公府征召,任侍禦史、並州刺史,所到之處,教化大行。

賈淑字子厚,林宗鄉人也。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裏患之。林宗遭母憂。淑來修吊,既而钜鹿孫威直亦至。威直以林宗賢而受惡人吊,心怪之,不進而去。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淑聞之,改過自厲,終成善士。鄉裏有憂患者,淑輒傾身營救,為州閭所稱。
賈淑,字子厚,是郭林宗的同鄉。雖然是世代做官的家庭,但他的性情險惡,鄉裏以他為患。郭林宗的母親逝世了,賈淑去吊唁,後來巨鹿孫威直也到了。孫威直認為郭林宗是個賢人,而接受惡人的吊唁,心裏覺得奇怪,沒有進屋就走了。郭林宗追上孫威直說“:賈子厚確實是個壞人,然而他洗心向善,改過自新。仲尼不拒互鄉,所以我允許他進來。”賈淑聽了,改過,自己勉勵自己,終究成為一個好人。鄉裏有憂患的人,賈淑常拚命營救,被州閭稱道。

史叔賓者,陳留人也。少有盛名。林宗見而告人曰:“牆高基下,雖得必失。”後果以論議阿枉敗名雲。
史叔賓,陳留人。年輕時有盛名。郭林宗見了告訴人說:“牆高基下,雖然得了,一定會失去的。”後來真的因論議阿諛敗了名聲。

黃允字子艾,濟陰人也。以俊才知名。林宗見而謂曰:“卿有絕人之才,足成偉器。然恐守道不篤,將失之矣。”後司徒袁隗欲為從女求姻,見允而歎曰:“得婿如是足矣。”允聞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婦謂姑曰:“今當見棄,方與黃氏長辭,乞一會親屬,以展離訣之情。”於是大集賓客三百餘人,婦中坐,攘袂數允隱匿穢惡十五事,言畢,登車而去。允以此廢於時。
黃允,字子艾,濟陽人。因才華出眾著名。郭林宗見了他說“:你有絕人的才調,可以成為大器。然而,怕你不能堅持守道,獲得了可能也會失去呢。”後來司徒袁隗想為侄女求婚,見了黃允歎息說:“得婿如是滿意了。”黃允聽說就罷遣他的妻子夏侯氏。夏侯氏對她的姑姑說:“現在我已遭到遺棄,將與黃允分手,請一會親屬,以申離訣的感情。”於是大集賓客三百多人,夏侯氏坐在當中,卷起袖子數黃允見不得人的穢惡十五事,說罷,乘車走了。黃允因此為時人所不齒。

謝甄字子微,汝南召陵人也。與陳留邊讓並善談論,俱有盛名。每共候林宗,未嚐不連日達夜。林宗謂門人曰:“二子英才有餘,而並不入道,惜乎!”甄後不拘細行,為時所毀。讓以輕侮曹操,操殺之。
謝甄,字子微,汝南郡召陵縣人。與陳留邊讓都擅長談論,並且都很有名氣。常同去見郭林宗,總是夜以繼日。郭林宗對門人說:“這兩個人英才有餘,但都不入道,可惜啊!”謝甄後來不注意小節細行,受到輿論的攻擊。邊讓因輕侮曹操,被曹操殺了。

王柔字叔優,弟澤,字季道,林宗同郡晉陽縣人也。兄弟總角共候林宗,以訪才行所宜。林宗曰:“叔優當以仕進顯,季道當以經術通,然違方改務,亦不能至也。”後果如所言,柔為護匈奴中郎將,澤為代郡太守。
王柔,字叔優,弟弟王澤,字季道,與郭林宗是同郡晉陽縣人。兄弟小時同去見林宗,問各人才行發展的方向。林宗說“:叔優當以做官發跡,季道當以經術博通知名,然而改變方向,另幹別的,也不能達到這個地步。”後來真的如他所說,王柔仕至護匈奴中郎將,王澤做了代郡太守。又識張孝仲於樵夫牧者之中,在驛使裏識拔了範特祖。召公子、許偉都是屠夫酒傭,司馬子威出於普通兵卒。以及同郡郭長信、王長文、韓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周康子、西河王季然、雲中丘季智、郝禮真等六十人,都因他成名。

又識張孝仲芻牧之中,知範特祖郵置之役,召公子、許偉康並出屠酤,司馬子威拔自卒伍,及同郡郭長信、王長文、韓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周康子、西河王季然、雲中丘季智、郝禮真等六十人,並以成名。
◆符融傳,符融字偉明,陳留郡浚儀人。年輕時任都官吏,認為可恥,棄之而去。後來遊太學,拜少府李膺為老師。李膺性情高尚純潔,每次接見符融,常謝絕其他賓客,聽符融說話。符融幅巾揮袖,談吐雲湧,李膺常捧手歎息。郭林宗開始去京師,當時人不相識,符融一見麵嗟歎佩服,並介紹給李膺,郭林宗由此名振天下。當時漢中晉文經、梁國黃子艾,都恃自己的才智,誇耀京師,托病在家,不接見賓客。洛中士大夫愛管閑事的,仰慕他的聲名,坐在他門外問疾,也不接見。三公有所征召,常去訪問他,以他倆所說好壞,作為取舍的標準。符融了解到其中有假,於是到太學,會見李膺說“:沒有聽說二人有什麼德業,而他們以豪傑自居,因此使公卿去問候他們的病,王臣坐在門外要求接見。我恐怕他們是邪門歪道,徒有虛名,沒有事實,應當好好地考察他們啊!”李膺認為對。二人自此以後,名聲慢慢衰落,賓客門徒也少了,十天以內,慚愧歎息逃走了。後來知道他倆真的是輕薄子弟,都因犯罪遭到廢棄。符融因此更加著名。州郡以禮請他,舉孝廉,公府多次征召,都不就。太守馮代有名,到任,請符融與他相見。符融一去,推薦郡士範冉、韓卓、孔亻由等三人,就托病不與太守來往。遇上黨禍,也遭到禁止做官的處理。妻子死了,貧困不能埋葬,鄉裏人想幫助他辦棺服,符融不肯接受。說:“古時候死了人,扔在野外。隻有妻子可以行我的誌,就土埋葬吧。”符融同郡人田盛,字仲向,與郭林宗要好,也有知人之明,不做官,逍遙自在,老死家裏。

論曰:莊周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沈阻難征。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鑒,惟帝所難。而林宗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乎?然而遜言危行,終享時晦,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
◆許劭傳,許劭字子將,汝南郡平輿縣人。年輕時立名聲,講節操,好論人物,賞識不少人。如樊子昭、和陽士,都有名於當時。開始任郡裏的功曹,太守徐趚很敬重他。府裏聽說子將為吏,沒有不改變操守,謹飾言行的。同郡人袁紹是公族豪俠,自濮陽令離職回家,車馬徒眾,十分豪華,將入郡境,把賓客等打發走了,說“:我這樣的車馬裝束,難道可以讓許子將看見嗎?”於是就隻乘著一輛車子回了家。許劭曾經到潁川,與他同遊的都是一些有道德學問的長者,他獨不去看望陳萛。又陳蕃的妻子死了回鄉安葬,鄉裏人都去參加葬禮,許劭獨沒有去。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許劭說:“太丘道術太廣,廣難得周到;仲舉性情嚴峻,峻就不能通達。所以我不去。”他品評人物大都如此。曹操沒有得誌顯名時,曾經辦了厚禮很謙遜地求許劭為他談談相。許劭看不起他,不肯說,曹操找了個空子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說“:你是清平之世的奸賊,亂世的英雄。”曹操極為高興地走了。

符融字偉明,陳留浚儀人也。少為都官吏,恥之,委去。後遊太學,師事少府李膺。膺風性高簡,每見融,輒絕它賓客,聽其言論。融幅巾奮袖,談辭如雲,膺每捧手歎息。郭林宗始入京師,時人莫識,融一見嗟服,因以介於李膺,由是知名。
許劭的叔祖父許敬,許敬的兒子許訓,訓子許相,都是三公大臣。許相因為諂媚宦官,所以官到台司封侯,多次派人請許劭,許劭以許相沒有德行為可惡,始終沒有去看他。許劭同縣人李逵,正直有高尚的誌氣,許劭開始同他相好,後來兩人有了矛盾,又與從兄許靖不和,當時的輿論對他不滿。起先,許劭與許靖都有盛名,喜歡評論鄉黨人物,每月換一個題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評”的風俗。司空楊彪征召許劭,舉方正、敦樸,征,都不應。有人勸許劭做官,他回答說“:現在小人得誌,王室將亂,我想去淮海逃難,以保全老幼。”於是南到廣陵。徐州刺史陶謙以禮相待,至為周到。許劭感到不安,告訴他的門徒說:“陶恭祖表麵上好名,內心卻不是真的。對我雖然很厚,這種情況是不能維持長久的,不如走吧。”於是到曲阿投揚州刺史劉繇。後來陶謙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裏的賓客,孫策平定吳國以後,許劭與劉繇南逃豫章,死在那裏,時年四十六歲。許劭的哥哥許虔,也有名,汝南人稱平輿有兩條龍呢。

時漢中晉文經、梁國黃子艾,並恃其才智,炫曜上京,臥托養疾,無所通接。洛中士大夫好事者,承其聲名,坐門問疾,猶不得見。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詢訪之,隨所臧否,以為與奪。融察其非真,乃到太學,並見李膺曰:“二子行業無聞,以豪桀自置,遂使公卿問疾,王臣坐門。融恐其小道破義,空譽違實,特宜察焉。”膺然之。二人自是名論漸衰,賓徒稍省,旬日之間,慚歎逃去。後果為輕薄子,並以罪廢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