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本紀 卷三 本紀·顯宗孝明帝紀

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母陰皇後。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九年立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
顯宗孝明皇帝名莊,光武帝第四子。母為陰皇後,明帝生而麵方,十歲能通曉《春秋》,光武對他的才能很是驚奇。建武十五年(39)封東海公,十七年(41)晉爵為王,十九年(43)立為皇太子。拜博士桓榮為師,學通《尚書》。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後曰皇太後。
中元二年(57)二月初五,登皇帝位,年三十。尊崇皇後為皇太後。

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
三月初五,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有司奏上廟號尊為世祖。

夏四月丙辰,詔曰:"予未小子,奉承聖業,夙夜震畏,不敢荒寧。先帝受命中興,德侔帝王,協和萬邦,假於上下,懷柔百神,惠於鰥、寡。朕承大運,繼體守文,不知稼穡之艱難,懼有廢失。聖恩遺戒,顧重天下,以元元為首。公卿百僚,將何以輔朕不逮?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及流人無名數欲自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粟,人十斛。其施刑及郡國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後捕係者,悉免其刑。又邊人遭亂為內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還邊,恣其所樂。中二千石下至黃綬,貶秩贖論者,悉皆複秩還贖。方今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東平王蒼,寬博有謀;並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其以禹為太傅,蒼為驃騎將軍。大尉憙告諡南郊,司徒奉安梓宮,司空魴將校複土。其封憙為節鄉侯,為安鄉侯,魴為楊邑侯。
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下詔說:“我本小子,繼承祖宗大業,日夜惶恐,不敢有半點隨便。先帝秉承天命中興漢室,品德同於帝王,與萬國融洽,上下通達和睦。祭祀山川,百神和安,恩惠施及於鰥寡。我承受國家大運。繼承政體,謹守文德,不知稼穡的艱苦,隻怕有荒廢失誤。祖宗的遺囑告誡,顧惜尊重天下,要以老百姓為首要。公卿百官,將怎樣來輔助我的不足呢?今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兩級;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級,爵過八級,可以移授予子或同母兄弟、同母兄弟的兒子;以及無戶口的流浪人想自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的,每人發粟十斛。解除了枷鎖的囚徒及郡國苦役,在中元元年(56)四月十一日,大赦前犯罪而後來捕係的,一律免刑。在四月十一日大赦前,邊境平民遭亂成為內郡人妻子的,一律遣回邊境,完全聽她們自己的意願。中二千石下至二百石,降級和出錢贖罪的,都恢複官位品級發還贖錢。現在上無天子,下無地方長官,就像要渡過深淵而沒有舟楫一樣。皇位至關重要,而我年歲尚輕,思慮浮淺,實靠有德才的人指點幫助我。高密侯鄧禹大功居首,東平王劉蒼大度而見識淵博有謀,臨大節而不會屈撓,都可以受托輔助幼主治理天下。今任鄧禹為太傅,劉蒼為驃騎將軍。太尉趙喜心告諡南郊,司徒李訁斤奉安先帝梓宮,司空馮魴將校覆土。今封趙熹為節鄉侯,李訁斤為安鄉侯,馮魴為楊邑侯。”

秋九月,燒當羌寇隴西,敗郡兵於允街。赦隴西囚徒,減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調。又所發天水三千人,亦複是歲更賦。遣謁者張鴻討叛羌於允吾,鴻軍大敗,戰歿。冬十一月,遣中郎將竇固監捕虜將軍馬武等二將軍討燒當羌。
秋九月,燒當羌入寇隴西,在允街打敗隴西郡兵。赦免隴西囚徒,減罪一等,不收今年租調。又,所征發天水三千人,也免除這一年的更賦,派謁者張鴻在允吾討伐叛羌,張鴻軍大敗,張鴻陣亡。冬十一月,派中郎將竇固監督捕虜將軍馬武等二將軍討伐燒當羌。

十二月甲寅,詔曰:"方春戒節,人以耕桑。其敕有司務順時氣,使無煩擾。天下亡命殊死以下,聽得贖論:死罪人縑二十匹,右趾至髡鉗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其未發覺,詔書到先自告者,半入贖。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門請托,殘吏放手,百姓愁怨,情無告訴。有司明奏罪名,並正舉者。又郡縣每因征發,輕為奸利,詭責羸弱,先急下貧。其務在均平,無令枉刻。"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帝詔令說:“現在正是春天,人們都忙於耕田養蠶。令所有官員務必順應節氣,不要妨礙幹擾農事。天下亡命之徒判處斬首以下的,讓他們贖罪:死罪入縑二十匹,刖右腳直至髡鉗城旦、舂入縑十匹,完城旦、舂直至司寇作入縑三匹。沒有發覺,詔書到以前自首的,贖物減半。現在選舉不真實,邪佞之人沒有去掉,權貴受賄酷吏貪求,為所欲為,百姓愁苦埋怨,實情無從上告,有關官府,應明白上奏罪名,薦舉不當者,治薦舉人的罪。郡縣每次征發勞役,輕易地作奸牟利,詭詐地嗬責恫嚇貧弱平民,使其心急如焚。現在務必要使勞役均平,不要枉屈刻薄。”

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會儀。
永平元年(58)春正月,明帝率領公卿以下官員朝拜原陵,如元會儀。

夏五月,太傅鄧禹薨。戊寅,東海王彊薨,遣司空馮魴持節視喪事,賜升龍旄頭、鑾輅,龍旂。
夏五月,太傅鄧禹去世。二十二日,東海王劉強去世,派司空馮魴持符節視導喪事,賞賜升龍旄頭、鑾輅、龍旗。

六月乙卯,葬東海恭王。
六月二十四日,葬東海恭王。

秋七月,捕虜將軍馬武等與燒當羌戰,大破之。募士卒戍隴右,賜錢人三萬。
秋七月,捕虜將軍馬武等與燒當羌戰鬥,羌大敗。募集士卒守衛隴右,每人賞賜錢三萬。

八月戊子,徙山陽王荊為廣陵王,遣就國。
八月初四,調山陽王劉荊為廣陵王,令進入封地。

是歲,遼東太守祭肜使鮮卑擊赤山烏桓,大破之,斬其渠帥。越巂姑複夷叛,州郡討平之。
這年,遼東太守祭肜使鮮卑攻擊赤山烏桓,大敗烏桓,斬其渠帥。越..姑複夷反叛,州郡部隊討伐平定了叛亂。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屨以行事。禮畢,登靈台。使尚書令持節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以配五帝。禮備法物,樂和八音,詠祉福,舞功德,班時令,敕群後。事畢,升靈台,望元氣,吹時律,觀物變。群僚藩輔,宗室子孫,眾郡奉計,百蠻貢職,烏桓、濊貊鹹來助祭,單於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斯固聖祖功德之所致也。朕以暗陋,奉承大業,親執珪璧,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以寧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靈台,恢弘大道,被之八極;而胤子無成、康之質,群臣無呂、旦之謀,盥洗進爵,踧惟慚。素性頑鄙,臨事益懼,故'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其令天下自殊死已下,謀反大逆,皆赦除之。百僚師尹,其勉修厥職,順行時令,敬若昊天,以綏兆人。"
二年(59)春正月十九日,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明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絢屨舉行儀式。行禮完畢,登靈台。派尚書令持符節詔令驃騎將軍、三公說:“當此吉日良辰,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以配享五帝。禮備法物,樂和八音,歌詠福祉,舞蹈明功,布告時令,勸勉群後。行禮完畢,登靈台,望雲氣,吹管樂,觀察事物變化。百官藩輔,宗室子孫,郡縣群吏眾蠻首領烏桓氵歲貊,都來助祭,匈奴單於侍奉漢宮之子,骨都侯也都來參加典禮。這都是聖祖功德感召的力量,使他們聚集到一起的。我昏黯鄙陋,集成大業,親執王圭璧,恭祀天地。緬懷先帝受命中興,撥亂反正,使天下安樂,封禪泰山,修建明堂,立辟雍,起靈台,將立國愛民的事業,發揚光大。恩澤遍布大地。而我沒有周代成王、康王般的天質,群臣也沒有呂尚、姬旦一樣的謀略,盥洗進爵,恭恭敬敬也感到不安。素性鄙陋,每臨大事就更加恐懼。所以說:‘雍容大度的君子總是從容舒坦,而裝不下事的小人就經常憂心忡忡啊。’今命令全國,從判處斬首罪的以下,到陰謀反叛大逆不道的人,都免罪不究。所有一切官員,都要勤勉謹慎對待自己的職事,順應時節,敬順蒼天,使億萬人民都過安樂的生活。”

三月,臨辟雍,初行大射禮。
三月,明帝臨辟雍,第一次舉行大射之禮。

秋九月,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東海王政來朝。
秋九月,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濟南王劉康、淮陽王劉延、東海王劉政來朝拜。

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養老禮。詔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禮,而未及臨饗。眇眇小子,屬當聖業。間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複踐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軟輪,供綏執授。侯王設醬,公卿饌珍,朕親袒割,執爵而顫。祝哽在前,祝噎在後。升歌《鹿鳴》,下管《新宮》,八佾具修,萬舞於庭。朕固薄德,何以克當?《易》陳負乘,《詩》刺彼己,永念慚疚,無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學明。五更桓榮,授朕《尚書》。《詩》曰:'無德不報,無言不酬。'其賜榮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其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惠鰥寡,稱朕意焉。"
冬十月初五,明帝到辟雍,第一次舉行養老禮。下詔說:“光武皇帝建明堂、辟雍、靈台三朝之禮,而沒有來得及賞賜宴請長老耆宿。渺小的我,繼承王位。趁暮春三月良辰,初行大射之禮,美好的十月元日,再到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軟輪,親執綏綬。侯王設醢漿,公卿設饌珍,我親自袒袖割俎,拿著酒杯,給老者漱口。怕老人哽噎,前後捶背。升歌《鹿鳴》,下管《新宮》,八佾具列,萬舞於庭。我深知自己德薄,怎麼敢當?《易》說小人而服君子之器則致盜,《詩》也諷刺那非法製用器服的人,永遠感到慚疚,內心牢牢記住。三老李躬,年高學明。五更桓榮,為我講授《尚書》。《詩經》上說:無德不報,無言不酬。’今賜桓榮關內侯爵位,食邑五千戶。三老、五更都以二千石俸祿養老終身。今賜天下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官員們要問候撫慰耆耋老人,憐恤幼小的孤兒,加惠於鰥寡,這樣才符合我的心意。”

中山王焉始就國。
中山王劉焉開始到自己的封地。

甲子,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於十一陵。曆覽館邑,會郡縣吏,勞賜作樂。
十七日,明帝西巡視察,到長安,祭祀高帝廟及十一陵。遍覽客舍,召集郡縣官員,慰勞犒賞作樂。

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帝謁陵園,過式其墓。進幸河東,所過賜二千石、令長已下至於掾史,各有差。癸卯,車駕還宮。
十一月初七,派使者以豬羊二牲祭祀蕭何、霍光。明帝參謁陵園,對墓致敬。行進到河東,對所經過地方二千石縣令、縣長以下至於掾史分別賞賜。二十六日,明帝回到洛陽。

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下獄死。
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下獄死。這年,首次迎氣於五郊之兆。

是歲,始迎氣於五郊。少府陰就子豐殺其妻酈邑公主,就坐自殺。
少府陰就的兒子陰豐殺其妻酈邑公主,陰就因此自殺。

三年春正月癸巳,詔曰:"朕奉郊祀,登靈台,見史官,正儀度。夫春者,歲之始也。始得其正,則三時有成。比者水旱不節,邊人食寡,政失於上,人受其咎,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賊;詳刑慎罰,明察單辭,夙夜匪懈,以稱朕意。"
三年(60)春正月十七日,明帝詔令說“:我奉行郊祀,登靈台,召見掌天文的太史,放正天文儀器。春天,是一年的開始,起頭得其正,春、夏、秋三時就有收成。近來,大水天旱不時發生,邊境民眾少食,上麵的政事不當,老百姓就遭殃,一切官員應勤勉順應時節,勸導督促農桑,消滅蟲害;判刑處罰,要仔細謹慎,不要偏聽偏信,白天黑夜一點不要怠惰,以稱我心願。”

二月甲寅,太尉趙憙、司徒李免。丙辰,左馮翊郭丹為司徒。己未,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甲子,立貴人馬氏為皇後,皇子炟為皇太子。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流人無名數欲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二月初九,太尉趙熹、司徒李訁斤免職。十一日,任左馮翊郭丹為司徒。十四日,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十九日,立貴人馬氏為皇後,皇子劉火旦為皇太子。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級;無戶口的流浪人想自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無法生存的,每人發粟五斛。

夏四月辛酉,封皇子建為千乘王,羨為廣平王。
夏四月十七日,封皇子劉建為千乘王,劉羨為廣平王。

六月丁卯,有星孛於天船北。
六月二十四日,有彗星出現於天船星北。

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壬申晦,日有蝕之。詔曰:"朕奉承祖業,無有善政。日月薄蝕,彗孛見天,水旱不節,稼穡不成,人無宿儲,下生愁墊。雖夙夜勤思,而智能不逮。昔楚莊無災,以致戒懼;魯哀禍大,天不降譴。今之動變,儻尚可救。有司勉思厥職,以匡無德。古者卿士獻詩,百工箴諫。其言事者,靡有所諱。"
秋八月二十五日,改大樂為大予樂。二十九日,日蝕。明帝下詔說:“我繼承祖業沒有善政。日月迫近相食,彗星見天,水旱不時發生,糧食歉收,人民沒有隔夜的餘糧,下麵憂愁聚積。我雖日夜勤思,但智能不夠。以前楚莊王時天地無災,戒慎恐懼,求過於天。魯哀公禍大,天不降譴。現在的異動怪變,還望可以挽救。全體官員努力搞好本職工作,匡救我的無德,古代公卿士庶獻詩諷喻,師出箴言百士勸諫。群臣有議論批評的事情要說,不要忌諱。”

冬十月,蒸祭光武廟,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
冬十月,冬祭光武廟,開始獻《文始》、《五行》、《武德》之舞。

甲子,車駕從皇太後幸章陵,觀舊廬。十二月戊辰,至自章陵。
二十二日,明帝從皇太後到章陵,察看舊日的住宅。十二月二十七日,從章陵回洛陽。

是歲,起北宮及諸官府。京師及郡國七大水。
這年,修建北宮及各官府。京師及郡國發了七次大水。

四年春二月辛亥,詔曰:"朕親耕藉田,以祈農事。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煩勞群司,積精禱求。而比再得時雨,宿麥潤澤。其賜公卿半奏。有司勉遵時政,務平刑罰。"
四年(61)春二月十一日,明帝詔令說“:我親耕藉田中,告祀先農,希望農事豐收。京師冬天沒有大雪,春天不暖和滋,煩勞各部門官員,積儲禱告。幸而近來又得及時雨,麥田潤澤,現賞賜公卿半俸。所有官員勉力搞好時政,務必刑罰公。”

秋九月戊寅,千乘王建薨。
秋九月十二日,千乘王劉建去世。

冬十月乙卯,司徒郭丹、司空馮魴免。丙辰,河南尹範遷為司徒,太仆伏恭為司空。
冬十月十九日,司徒郭丹、司空馮魴被免職。二十日,任河南尹範遷為司徒,太仆伏恭為空。

十二月,陵鄉侯梁鬆下獄死。
十二月,陵鄉侯梁鬆下獄死。

五年春二月庚戌,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罷歸藩;琅邪王京就國。
五年(62)春二月十六日,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罷免歸藩;琅笽王劉京進入封地。

冬十月,行幸鄴。與趙王栩會鄴。常山三老言於帝曰:"上生於元氏,願蒙優複。"詔曰:"豐、沛、濟陽,受命所由,加恩報德,適其宜也。今永平之政,百姓怨結,而吏人求複,令人愧笑。重逆此縣之拳拳,其複元氏縣田租更賦六歲,勞賜縣掾史,及門闌走卒。"至自鄴。
冬十月,明帝到鄴縣,與趙王劉栩在鄴縣會見。常山三老對明帝說“:帝在元氏誕生,請求對這裏有所優待,減免賦稅。”明帝下詔說:“豐、沛、濟陽,是祖先命創立帝業的地方,加恩報德,是很合適的。現在永平的政事,百姓不滿,官員要求免賦,令人愧笑。難違此縣三老的殷勤誠意,現免除元氏縣田租更賦六年,分別賞賜縣掾史及門闌走卒。”明帝自鄴還洛陽。

十一月,北匈奴寇五原;十二月;寇雲中,南單於擊卻之。
十一月,北匈奴入寇五原,十二月入寇雲中,南單於把他們打退。

是歲,發遣邊人在內郡者,賜裝錢人二萬。
這年,邊境民眾在內地郡縣的都遣散回去,賞賜治裝費每人二萬。

六年春正月,沛王輔、楚王英、東平王蒼、淮陽王延、琅邪王京、東海王政、趙王盱、北海王興、齊王石來朝。
六年(63)春正月,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東平王劉蒼、淮陽王劉延、琅笽王劉京、東海王劉政、趙王劉盱、北海王劉興、齊王劉石進京朝拜。

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夏四月甲子,詔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惡氣。遭德則興,遷於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淪亡。祥瑞之降,以應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茲?《易》曰鼎象三公,豈公卿奉職得其理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賜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先帝詔書,禁人上事言聖,而間者章奏頗多浮詞,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諂子蚩也。"
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上。夏四月,明帝詔令說:“從前夏禹收集九州牧守的金屬,鑄鼎塑造成鬼神百物之形狀,讓人們知道神靈鬼怪,走入山林川澤不碰上鬼怪。鼎逢有德之君便出現,所以傳之商、周;周德衰亡,鼎也沉沒入泗水。吉祥事物的出現,是應驗有德的。現在政事教化不昌明,何以出現寶鼎呢?《易經》上說鼎是三公的象征,大概是公卿奉行職事很得體吧?太常在夏祭這天,把鼎陳放到宗廟,以備器用。賞賜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二十五匹。先帝的詔書,禁止人上書言事稱聖,而近來有些章奏,頗多浮誇虛詞,自今以後如再有過頭的稱謂和溢美之詞,尚書都應抑壓而不加省覽。表示不為諂媚的人所譏笑。”

冬十月,行幸魯,祠東海恭王陵;會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東平王蒼、淮陽王延、琅邪王京、東海王政。
冬十月,明帝到魯,祭祀東海恭王陵;會見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洛南王劉康、東平王劉蒼、淮陽王劉延、琅笽王劉京、東海王劉政。

十二月,還,幸陽城,遣使者祠中嶽。壬午,車駕還宮。東平王蒼、琅邪王京從駕來朝皇太後。
十二月,明帝返回,到陽城,派使者祭祀中嶽嵩山。二十四日,回到洛陽。東平王劉蒼、琅笽王劉京隨帝進宮朝拜皇太後。

七年春正月癸卯,皇太後陰氏崩。二月庚申,葬光烈皇後。
七年(64)春正月二十日,皇太後陰氏去世。二月初八,葬光烈皇後。

秋八月戊辰,北海王興薨。
秋八月十八日,北海王劉興去世。

是歲,北匈奴遣使乞和親。
這年,北匈奴派使者來求和親。

八年春正月己卯,司徒範遷薨。
八年(65)春正月初二,司徒範遷逝世。

三月辛卯,太尉虞延為司徒,衛尉趙憙行太尉事。
三月辛卯,任太尉虞延為司徒。衛尉趙熹代行太尉職務。

遣越騎司馬鄭眾報使北匈奴。初置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柏。
派越騎司馬鄭眾回訪北匈奴。開始設置度遼將軍,屯駐五原曼柏。

秋,郡國十四雨水。
秋,郡國十四雨水。

冬十月,北宮成。
冬十月,北宮落成。

丙子,臨辟雍,養三老、五更。禮畢,詔三公募郡國中都官死罪係囚,減罪一等,勿笞,詣度遼將軍營,屯朔方、五原之邊縣;妻子自隨,便占著邊縣;父母同產欲相代者,恣聽之。其大逆無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蠶室。亡命者令贖罪各有差。凡徙者,賜弓弩衣糧。
初四,明帝臨辟雍,享三老、五更酒食。禮畢,詔令三公募郡國中都官宣布凡死刑在押囚犯,減罪一等,不要笞打,送到度遼將軍兵營,屯墾朔方、五原的邊縣,妻子自願相隨,便算邊縣戶籍,父母同胞兄弟想換替的,一律照準。其中大逆不道非斬首不可的,一律下蠶室實施腐刑。逃跑了的罪犯,分別贖罪。凡是遷移的,賞賜弓弩衣服口糧。

壬寅晦,日有食之,既。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而下貽人怨,上動三光。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為至譴。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覽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百官。詔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輕用人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喜怒過差。昔應門失守,《關睢》刺世;飛蓬隨風,微子所歎。永覽前戒,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三十日,日全蝕。明帝下詔說:“我因為薄德,繼承大業,下給人民怨尤,上更震動日月星辰。日蝕的變故,災害最大,所以《春秋》圖讖認為是極大的譴責。我久久地反省過咎,完全在我一人身上。所有官員勉力做好工作,盡量批評政事,不要忌諱。”於是在職官員,紛紛上奏封書,暢言政治得失。明帝看了這些奏章,深自引咎。便將上書所提意見,頒告百官。詔令說:“各位官員所講的,都是我的過錯,人們有冤屈得不到昭雪平反;官吏陰險刻薄得不到禁止;而輕易勞民傷財,繕修宮宇,出入沒有節製,喜怒不能適中。以前人主荒政,賢人歌《關雎》諷刺;心神不定像飛蓬,微子感歎。朗讀這些告戒,不禁毛骨竦然,戰戰栗栗。惟恐薄德,久而怠惰呢!”

北匈奴寇西河諸郡。
北匈奴入寇西河諸郡。

九年春三月辛醜,詔郡國死罪囚減罪,與妻子詣五原、朔方占著,所在死者皆賜妻父若男同產一人複終身;其妻無父兄獨有母者,賜其母錢六萬,又複其口算。
九年(66)春三月初一,詔令郡國死罪囚犯減罪,與妻子兒女到五原、朔方落戶,在那裏死了的都賞賜妻父或同胞兄弟一人免賦終身;其妻沒有父兄隻有母親的,賞賜母親六萬錢,還免去其人口稅。

夏四月甲辰,詔郡國以公田賜貧人各有差。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聞。
夏四月甲辰,詔令郡國拿公田分別賞賜貧民。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每年上報墨綬長吏視事三年以上,以及理狀特別突出的各一人,與計吏同上。很不會理政者,也上報。

是歲,大有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這年,大豐收,為外戚樊、郭、陰、馬四姓子弟開立學校,設置《五經》師。

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十年(67)春二月,廣陵王劉荊有罪,自殺,封國撤除。

夏四月戊子,詔曰:"昔歲五穀登衍,今茲蠶麥善收,其大赦天下。方盛夏長養之時,蕩滌宿惡,以報農功。百姓勉務桑稼,以備災害。吏敬厥職,無令愆墮。
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詔令說:“去年五穀豐登,今年蠶麥又好,大赦天下。現在正是盛夏萬物生長的好時光,應當排除一切不利因素,以利農功。老百姓要努力桑麻稼穡,防備水旱蟲災。官員要搞好本職工作,不要犯罪墮落。”

閏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陽,祠章陵。日北至,又祠舊宅。禮畢,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禦塤篪和之,以娛嘉賓。還,幸南頓,勞饗三老、官屬。
閏十月初三,明帝南巡視察。到南陽,祭祀章陵。夏至日,祭祀舊居。禮畢,召集學校主管及弟子演奏雅樂,歌唱《鹿鳴》的詩篇,明帝親自吹著塤篪相和,與大家同樂。返轉時到南頓,以酒食慰勞三老、官屬。

冬十一月,征淮陽王延會平輿,征沛王輔會睢陽。
冬十一月,征召淮陽王劉延到平輿相會,征召沛王劉輔到睢陽相會。

十二月甲午,車駕還宮。
十二月初四,明帝回到洛陽。

十一年春正月,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東平王蒼、淮陽王延、中山王焉、琅邪王京、東海王政來朝。
十一年(68)春正月,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濟南王劉康、東平王劉蒼、淮陽王劉延、中山王劉焉、琅笽王劉京、東海王劉政入京朝拜。

秋七月,司隸校尉郭霸下獄死。
秋七月,司隸校尉郭霸下獄死。

是歲,漅湖出黃金,廬江太守以獻。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
這年,巢湖出現黃金,廬江太守獻黃金。當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隨地都有出現。

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內屬,於是置永昌郡,罷益州西部都尉。
十二年(69)春正月,益州界外夷哀牢王率領全部族歸附內地,於是設置永昌郡,免去益州西部都尉。

夏四月,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乘海口。
夏四月,派將作謁者王吳修理汴渠,從滎陽到達千乘海口。

五月丙辰,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流民無名數欲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無家屬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詔曰:"昔曾、閔奉親,竭歡致養;仲尼葬子,有棺無槨。喪貴致哀,禮存寧儉。今百姓送終之製,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糜破積世之業,以供終朝之費,子孫饑寒,絕命於此,豈祖考之意哉!又車服製度,恣極耳目。田荒不耕,遊食者眾。有司其申明科禁,宜於今者,宣下郡國。"
五月初四,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級;流民無戶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而無家不能活下去的每人發粟三斛。詔令說:“從前曾子、閔子侍奉父母,都竭盡全力孝養;孔子葬子,有棺無槨。辦喪事貴在表達哀思,禮儀表現在入土為安和儉樸上。目前百姓送終的做法,都比闊氣講排場。結果生者無一石米之儲存,所有的財力都用在喪葬上。伏日、臘日無糟糠之食,而把豬羊用於一奠之喪祭。曆代的積蓄,一個早晨浪費掉,子孫饑寒,命運就這樣斷送,這難道是祖先的心願嗎?還有車馬服飾,盡情講究奢華。田地荒蕪,遊手好閑的人成堆。各級政府官員應申明各種法規禁令,適用於今天的,向郡國宣布執行。”

秋七月乙亥,司空伏恭罷。乙未,大司農牟融為司空。
秋七月二十四日,司空伏恭免職。乙未,任大司農牟融為司空。

冬十月,司隸校尉王康下獄死。
冬十月,司隸校尉王康下獄死。

是歲,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這年,天下安定,人無徭役,收成很好,百姓富足,粟米每斛僅三十錢,牛羊遍野。

十三年春二月,帝耕於藉田。禮畢,賜觀者食。
十三年(70)春二月,明帝耕於藉田。禮畢,賜觀者酒食。

三月,河南尹薛昭下獄死。
三月,河南尹薛昭下獄死。

夏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滎陽,巡行河渠。乙酉,詔曰:"自汴渠決敗,六十餘歲,加頃年以來,雨水不時,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漭瀁廣溢,莫測圻岸,蕩蕩極望,不知綱紀。今兗、豫之人,多被水患,乃雲縣官不先人急,好興它役。又或以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強則右堤傷,左右俱強則下方傷,宜任水勢所之,使人隨高而處,公家息壅塞之費,百姓無陷溺之患。議者不同,南北異論,朕不知所從,久而不決。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複其舊跡,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絜牲,以禮河神。東過洛汭,歎禹之績。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繼世宗《瓠子》之作。"因遂度河。登太行,進幸上黨。壬寅,車駕還宮。
夏四月,汴渠修理完畢。初四,明帝到滎陽,巡視河渠。初八,詔令說“:自汴渠決壞,六十餘年,加以近年以來,雨水不時,汴水東流侵蝕,一天天嚴重,原來的水門,都處在河中,渺茫橫溢,望不到邊際,極目滔滔不知怎樣治理。現兗、豫居民,多遭水患,都說縣官不預先急居民之急,隻令百姓服其他勞役。又有的以為黃河流入汴水,幽州、冀州得利,所以說左堤強則右堤傷,左右都強則下方傷,應當隨水勢所流,使居民住於高地,公家可以節省攔截堵塞水流的費用,老百姓也沒有陷溺的憂患。議論不同,南北矛盾,我拿不定主意,久而未決。現已築堤理渠,斷水立門,黃河汴水分流,恢複舊道,陶丘以北,平壤土阜,慢慢形成,因而備薦嘉玉潔牲,禮祀黃河神祗。東過洛水入黃河之處,讚歎禹帝的功績。現在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土各得其宜,恢複了土性。接近水渠的下田,交給貧民,不要讓強豪獨霸其利,希望能繼承世宗的遺風,媲美塞瓠子決河的偉業。”於是就渡過黃河,登太行山,行進到上黨。二十五日,明帝回到洛陽。

冬十月壬辰晦,日有食之。三公免冠自劾。製曰:"冠履勿劾。災異屢見,咎在朕躬,憂懼遑遑,未知其方。將有司陳事,多所隱諱,使君上壅蔽,下有不暢乎?昔衛有忠臣,靈公得守其位。今何以和穆陰陽,消伏災譴?刺史、太守詳刑理冤,存恤鰥孤,勉思職焉。
冬十月壬辰日,日蝕。三公免冠自我檢討錯誤。明帝命令說“:你們官員不要自己彈劾自己。災異屢見,過咎在我,我憂恐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難道是官員們反映情況,多所忌諱隱瞞,使我耳目閉塞,使得下麵的事情不能暢達嗎?從前衛靈公無道,幸有忠臣匡輔才得以守住他的尊位,現在怎麼樣才能和穆陰陽,消去災禍呢?刺史、太守要詳察刑案,理清冤案,慰問撫恤鰥、寡、孤、獨者,勉力做好本職工作啊。”

十一月,楚王英謀反,廢,國除,遷於涇縣,所連及死徙者數千人。
十一月,楚王劉英謀反,廢去王位,撤銷封國,遷移到涇縣,株連而死以及被流放的有數千人。

是歲,齊王石薨。
這年,齊王劉石去世。

十四年春三月甲戌,司徒虞延免,自殺。夏四月丁巳,巨鹿太守南陽邢穆為司徒。
十四年(71)春三月初三,司徒虞延免職,自殺。夏四月十六日,任巨鹿太守南陽人邢穆為司徒。

前楚王英自殺。
前楚王劉英自殺。

夏五月,封故廣陵王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夏五月,封故廣陵王劉荊子劉元壽為廣陵侯。

初作壽陵。
開始建壽陵。

十五年春二月庚子,東巡狩。辛醜,幸偃師,詔亡命自殊死以下贖:死罪縑四十匹,右趾至髡鉗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至司寇五匹;犯罪未發覺,詔書到日自告者,半入贖。征沛王輔會睢陽。進幸彭城。癸亥,帝耕於下邳。
十五年(72)春二月初四,明帝東巡視察。初五,到偃師。詔令亡命之徒從斬刑以下可以贖罪:死罪縑四十匹,刖腳至髡鉗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至司寇五匹;犯罪未發覺,詔書到日自首的半入贖。征召沛王劉輔在睢陽相會。行進到彭城。二十七日,明帝耕於下邳。

三月,征琅邪王京會良成,征東平王蒼會陽都,又征廣陵侯及其三弟會魯。祠東海恭王陵。還,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親禦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又幸東平。辛卯,進幸大梁,至定陶,祠定陶恭王陵。夏四月庚子,車駕還宮。
三月,征召琅笽王劉京在良成相會,征召東平王劉蒼在陽都相會,又征召廣陵侯及其三弟在魯相會。祭祀東海恭王陵。還京時,到孔子宅,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親到講堂,叫皇太子、諸王述說經義。又到東平。辛卯,行進到大梁,至定陶,祭祀定陶恭王陵。夏四月庚子,明帝回到洛陽。

改信都為樂成國,臨淮為下邳國。封皇子恭為巨鹿王、黨為樂成王、衍為下邳王、暢為汝南王、昞為常山王、長為濟陰王。賜天下男子爵,人三級;郎、從官視事二十歲已上帛百匹,十歲已上二十匹,十歲已下十匹,官府吏五匹,書佐、小史三匹。令天下大酺五日。乙巳,大赦天下,其謀反大逆及諸不應宥者,皆赦除之。
改信都為樂成國,臨淮為下邳國。封皇子劉恭為巨鹿王,劉黨為樂成王,劉衍為下邳王,劉暢為汝南王,劉日丙為常山王,劉長為濟陰王。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三級;郎、從官視事二十歲以上帛百匹,十歲以上二十匹,十歲以下十匹,官府吏五匹,書佐、小史三匹。命令天下可以聚會暢飲五日。乙巳日,大赦天下,謀反大逆及其他不應寬宥的,一律赦免。

冬,車騎校獵上林苑。
冬,車騎校獵上林苑。

十二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屯涼州。
十二月,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屯兵涼州。

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出高闕,奉車都尉竇固出酒泉,駙馬都尉耿秉出居延,騎都尉來苗出平城,伐北匈奴。竇固破呼衍王於天山,留兵屯伊吾廬城。耿秉、來苗、祭肜並無功而還。
十六年(73)春二月,派太仆祭肜出高闕、奉車都尉竇固出酒泉、駙馬都尉耿秉出居延、騎都尉來苗出平城,討伐北匈奴、竇固在天山打敗呼衍王,留兵駐防伊吾盧城。耿秉、來苗、祭肜都沒有戰功而返。

夏五月,淮陽王延謀反,發覺。癸醜,司徒邢穆、駙馬都尉韓光坐事下獄死,所連及誅死者甚眾。
夏五月,淮陽王劉延謀反,被發覺。二十五日,司徒邢穆、駙馬都尉韓光因事下獄而死,株連被殺的很多。

戊午晦,日有食之。
三十日,有日食發生。

六月丙寅,大司農西河王敏為司徒。
六月初八。大司農西河王劉敏任為司徒。

秋七月,淮陽王延徙封阜陵王。
秋七月,淮陽王劉延徙封為阜陵王。

九月丁卯,詔令郡國中都官死罪係囚減死罪一等,勿笞,詣軍營,屯朔方、敦煌;妻子自隨,父母同產欲求從者,恣聽之;女子嫁為人妻,勿與俱。謀反大逆無道不用此書。
九月丁卯日,詔令郡國中都官死罪係囚減死罪一等,不要笞打,送到軍營,屯墾朔方、敦煌;妻子兒女一道跟隨,同胞兄弟想一同去的,隨他們的意願;女子已嫁人為妻,不要同往,謀反大逆無道,不適用這道詔令。

是歲,北匈奴寇雲中,雲中太守廉範擊破之。
這年,北匈奴入寇雲中,雲中太守廉範將他打敗。

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於甘陵。北海王睦薨。
十七年(74)春正月,甘陵下降及時雨。北海王劉睦去世。

二月乙巳,司徒王敏薨。三月癸醜,汝南太守鮑昱為司徒。
二月乙巳日,司徒王敏去世。三月二十九日,任汝南太守鮑昱為司徒。

是歲,甘露仍降,樹枝內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師。西南夷哀牢、儋耳、僬僥、槃木、白狼、動黏諸種,前後慕義貢獻;西域諸國遣子入侍。夏五月戊子,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祥物顯應,乃並集朝堂,奉觴上壽。製曰:"天生神物,以應王者;遠人慕化,實由有德。朕以虛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聖德所被,不敢有辭。其敬舉觴,太常擇吉日策告宗廟。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流人無名數欲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郎、從官視事十歲以上者,帛十匹。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至黃綬,貶秩奉贖,在去年以來皆還贖。"
這年,連連下降及時雨,樹長連理枝,芝草生殿前,五色神雀翔集京師。西南夷哀牢、澹耳、僬僥、..木、白、動黏諸種族,前後慕義進貢;西域諸國派兒子入朝侍奉。夏五月初五,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祥物顯應,於是齊集朝堂,捧著酒杯祝壽。明帝命令說:“天生神物,以應王者;遠人愛慕教化,實在是由於朝廷有德。我空虛薄德,怎能享受這種美譽?隻有高祖、光武德高望重,光照四海,沒有話說。我們虔城地舉起酒杯,太常擇吉日策告宗廟。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級,流人無戶籍想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不能活下去的,每人發斛三粟;郎、從官視事十年以上的,帛十匹。中二千石、二千石至黃綬,貶職出錢贖罪的,從去年以來一律退還所有贖金。”

秋八月丙寅,令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及張掖屬國,係囚右趾已下任兵者,皆一切勿治其罪,詣軍營。
秋八月十五日,命令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及張掖屬國,在押囚犯刖右腳以下還可以當兵的,一律不治他們的罪,送入軍營。

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擊破白山虜於蒲類海上,遂人車師。初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
冬十一月,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在蒲類海上擊敗白山胡虜,進入車師。始設西域都護、戊己校尉。

是歲,改天水為漢陽郡。
這年,改天水為漢陽郡。

十八年春三月丁亥,詔曰:"其令天下亡命,自殊死已下贖:死罪縑三十匹,右趾至髡鉗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至司寇五匹;吏人犯罪未發覺,詔書到自告者,半入贖。"
十八年(75)春三月丁亥,詔令說:“令天下亡命之徒,自斬首以下贖罪:死罪縑三十匹,刖右腳至髡鉗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至司寇五匹;吏人犯罪未發覺,詔書下達自首的,半入贖。”

夏四月己未,詔曰:"自春已來,時雨不降,宿麥傷旱,秋種未下,政失厥中,憂懼而已。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及流民無名數欲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理冤獄,錄輕係。二千石分禱五嶽四瀆。郡界有名山大川能興雲致雨者,長吏各潔齋禱請,冀蒙嘉澍。
夏四月十一日,詔令說:“自入春以來,時雨不降,去年種的麥子幹壞了,秋收的作物下不了種,政事有偏差,我隻有憂愁恐懼。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以及流民無戶籍想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不能活下去的,每人發粟三斛。平反冤錯假案,放輕罪係囚。二千石分別禱告五嶽四瀆。郡界有名山大川能興雲致雨的,長吏各自潔器齋戒,祈禱,希望蒙降及時雨,滋生萬物。”

六月己未,有星孛於太微。
六月十二日,彗星出現於太微星宮。

焉耆、龜茲攻西域都護陳睦,悉沒其眾。北匈奴及車師後王圍戊己校尉耿恭。
焉耆、龜茲攻西域都護陳睦,陳睦全軍覆滅。北匈奴及車師後王圍戊己校尉耿恭。

秋八月壬子,帝崩於東宮前殿。年四十八。遺詔無起寢廟,藏主於光烈皇後更衣別室。帝初作壽陵,製令流水而已,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萬年之後,掃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過百日,唯四時設奠,置吏卒數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秋八月初六,帝於東宮前殿逝世,年四十八。遺詔令不起寢廟,藏神主牌位於光烈皇後更衣別室。明帝初作壽陵時,曾命令隻要能散水就行了,石槨寬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不要起墳。萬年之後,掃地而祭,禛水脯郷就行了。過百日,隻要四時祭奠,設吏卒數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敢有所興作的,以擅議宗廟法論罪。

帝遵奉建武製度,無敢違者。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裏,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故吏稱其官,民安其業,遠近肅服,戶口滋殖焉。
帝遵行建武年代的製度,沒有敢違抗的。外戚之家,不得封侯參政。武女館陶公主,為兒子求郎的官位,明帝沒有答應,卻賜錢千萬。對群臣說:“郎官上應天上星宿,宰轄百裏,如果人選不當,老百姓就要遭殃,因此不能準許。”所以明帝時期官員稱職,民安其業,遠近心悅誠服,戶籍人口增加很多。

論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內外無倖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鍾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為言,夫豈弘人之度未優乎?
史家評論說:明帝善於刑事訴訟,法令分明,日晏坐朝,枉屈不明的問題都能得到處理。內外沒有僥幸徇私的心情,在上也沒有驕矜炫耀的神氣。斷案合情合理,案件據稱僅及前代十分之二。所以後來稱頌事情辦得好的,沒有不推崇建武永平之政的。而鍾離意、宋均一夥人,常常因明帝褊察明慧而不滿,這難道是弘人之度不曾寬容嗎?

讚曰:顯宗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台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