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317   

《後漢書》列傳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
(第五倫、鍾離意、宋均、寒朗)

倫少介然有義行。王莽末,盜賊起,宗族閭裏爭往附之。倫乃依險固築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銅馬、赤眉之屬前後數十輩,皆不能下。倫始以營長詣郡尹鮮於褒,褒見而異之,署為吏。後褒坐事左轉高唐令,臨去,握倫臂訣曰“恨相知晚”
◆第五倫傳,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他的祖先是齊國的田姓,後來姓田的遷到園陵的很多,所以用次第作為姓氏。

倫後為鄉嗇夫,平徭賦,理怨結,得人歡心。自以為久宦不達,遂將家屬客河東,變名姓,自稱王伯齊,載鹽往來太原、上黨,所過輒為糞除而去,陌上號為道士,親友故人莫知其處。
第五倫年少時為人很耿直,有德行。王莽末年,盜賊蜂起,同宗族、同鄉裏的人爭相趨附他。第五倫於是依據險要的地勢修築堅固的營壘,有賊人來,就激勵動員部眾鄉民,帶著強弩硬弓起來防衛。銅馬、赤眉之類前後數十輩來進犯,都不能攻下。第五倫開始以營長身份到郡尹鮮於褒那裏聯係,鮮於褒見了覺得他與眾不同,於是用他作吏。後來鮮於褒犯了錯誤貶職作高唐縣令,臨走時,握著第五倫的手說“:隻恨相見太遲了。”第五倫後來做了鄉裏的嗇夫,公平地收賦稅派差役,調理民事糾紛,很得人們的歡心。他自己認為很久不能做大官,就把家屬遷往河東,改名換姓,自稱王伯齊,運著鹽往來在太原、上黨之間,所經過的地方一定打掃幹淨才離開,鄉裏人叫他作道士,親戚朋友都不知他的住處。過了數年,鮮於褒推薦第五倫給京兆尹閻興,閻興就召第五倫做主簿。當時長安鑄錢幣的人多數弄虛作假,閻興就命第五倫做督促鑄錢的官吏,總管長安市場。第五倫就整頓不合規格的秤和鬥,從此市場上公平交易,沒有大秤小鬥,百姓心悅誠服。

數年,鮮於褒薦之於京兆尹閻興,興即召倫為主簿。時長安鑄錢多奸巧,乃署倫為督鑄錢掾,領長安市。倫平銓衡,正鬥斛,市無阿枉,百姓悅服。每讀詔書,常歎息曰“此聖主也,一見決矣”等輩笑之曰“爾說將尚不下,安能動萬乘乎”倫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
第五倫每讀詔書,常歎息道“:這是英明的天子啊,能夠見一麵就決定我的命運了。”平輩人笑他道:“你說服州將還做不到,怎能感動萬乘天子呢?”倫說:“沒有遇見知己,道不同的緣故罷了。”

建武二十七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隨王之國。光武召見,甚異之。二十九年,從王朝京師,隨官屬得會見,帝問以政事,倫因此酧對政道,帝大悅。明日,複特召入,與語至夕。帝戲謂倫曰“聞卿為吏篣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倫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少遭饑亂,實不敢妄過人食”帝大笑。倫出,有詔以為扶夷長,未到官,追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石,躬自斬芻養馬,妻執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糧,餘皆賤貿與民之貧羸者。會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財產以之困匱,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薦祠者,發病且死先為牛鳴,前後郡將莫敢禁。倫到宮,移書屬縣,曉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詐怖愚民,皆案論之。有妄屠牛者,吏輒行罰。民初頗恐懼,或祝詛妄言,倫案之愈急,後遂斷絕,百姓以安。
建武二十七年(52),第五倫被舉為孝廉,補為淮陽國醫工長,隨王到京都去。光武帝召見後,很感到奇異。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車叩馬,啼呼相隨,日裁行數裏,不得前,倫乃偽止亭舍,陰乘船去。眾知,複追之。及詣廷尉,吏民上書守闕者千餘人。是時,顯宗方案梁鬆事,亦多為鬆訟者。帝患之,詔公車諸為梁氏及會稽太守上書者勿複受。會帝幸廷尉錄囚徒,得免歸田裏。身自耕種,不交通人物。
二十九年(54)跟國王朝京師、隨從官吏都有機會見駕,皇帝把政事問他們,第五倫借此機會對答為政之道,皇帝聽了十分高興。第二天,又特地召入和第五倫從白天談到晚上。皇帝開玩笑地對第五倫說“:聽說你做吏時曾毆打嶽父,不給堂兄飯吃,有這回事嗎?”第五倫答道:“臣下三次娶妻,妻子都沒有父親。年輕時遭過饑荒,實在不敢隨便請人吃飯。”皇帝大笑。第五倫出來後,有詔書令他作扶夷長,沒到官署,追著改派他作會稽太守。雖然做了二千石,親自割草喂馬,妻子做飯吃。領到薪俸隻留一個月口糧,其餘都賤價賣給貧苦老百姓。會稽風俗多祭鬼,喜歡卜卦算命。百姓經常殺牛祭神,百姓財產因此貧困,那些自己吃牛肉而不祭祀鬼神的人,生病將死時先作牛叫,前後幾任郡守都不敢禁止。

數歲,拜為宕渠令,顯拔鄉佐玄賀,賀後為九江、沛二郡守,以清潔稱,所在化行,終於大司農。
第五倫上任後,下公文到縣,曉諭百姓。凡巫祝有假托鬼神詐騙百姓的,都依法論處。有亂殺耕牛的,官吏按律處罰。百姓開始有些害怕,有的巫祝謾罵胡說,第五倫追捕很緊,後來歪風就絕跡了,百姓得以安寧。

倫在職四年,遷蜀郡太守。蜀地肥饒,人吏富實,掾史家資多至千萬,皆鮮車怒馬,以財貨自達。倫悉簡其豐贍者遣還之,更選孤貧誌行之人以處曹任,於是爭賕抑絕,文職修理。所舉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時以為知人。
永平五年(63),第五倫因犯法調走,百姓不分老小都攀車叩馬,啼哭相送,每天隻走得幾裏,不能前進。他就裝作到亭舍歇宿,暗地卻坐船走了。眾人知道後,又追上去。到達廷尉那裏,官吏百姓上書守在衙門口的有千多人。這時顯宗正審理梁鬆的案件,也有很多人替梁鬆鳴不平的。皇帝有些擔心,命令公車,凡替梁氏和會稽太守上書的都不準收受。後來,碰上皇帝到廷尉那裏審查並記錄囚徒的罪狀,第五倫得到免罪釋放回歸田裏。親自耕種,不和別人交往。幾年以後,第五倫拜為宕渠縣令,提拔了鄉佐玄賀,玄賀後來做了九江、沛兩郡太守,以清潔的官聲著稱,所到之處風氣很好,官職做到大司農。第五倫在職四年,升為蜀郡太守。四川土地肥沃,物產富饒,人民官吏都很富裕殷實,掾史的家產多至千萬,都是坐著新車,騎著肥馬,用財貨作禮物表現自己。第五倫選擇那些富有的官吏罷免還家,再挑孤苦貧窮而有品行的人提任曹吏之職,從此賄賂之風得到杜絕,文職人員得以廉潔奉公。

視事七歲,肅宗初立,擢自遠郡,代牟融為司空。帝以明德太後故,尊崇舅氏馬廖,兄弟並居職任。廖等傾身交結,冠蓋之士爭赴趣之。倫以後族過盛,欲令朝廷抑損其權,上疏曰:
第五倫所舉的官吏多數做到九卿、二千石,當時認為他知人善用。第五倫做太守第七年,肅宗即位,提拔一些遠郡的人,第五倫代替牟融做了司空。皇帝因為明德太後的關係,尊敬舅父馬廖,馬氏兄弟都居要職。馬廖等人放下身份交結朋友,一些頭麵人物爭著趨附他們。第五倫認為後族勢力太盛,想使朝廷減損他們的權勢,便上疏道“:臣下聽說忠臣不隱瞞觀點,直臣不回避危險。因此不顧禺蠢狷急,冒著死罪上這份表。《書經》上說‘:臣子不要作威作福,小則害你一家,大則害你一國。’古書說‘:大夫不要越境交朋友,不搞束帛幹肉的饣鬼送。’近代先烈皇後,雖然天性很友愛,但終於使陰就歸國,遷徙遣散了陰興的賓客;後來梁竇兩家,都有一些非法之事,明帝即位,竟殺了許多人。從此洛陽不再有專權的外戚,書記請托之事一概絕跡。又曉喻外戚道‘:苦身延攬人才,不如自己為國出力;戴盆不能望天,公私二者不能兼顧。’臣下常把這些教訓銘記在心,寫在衣帶上經常念叨。可現在議論最多的,都在馬氏身上。私下聽聞衛尉馬廖用三千匹布,城門校尉馬防用三百萬錢,私自補給京師附近的官員,不論認識不認識的人,沒有一個不給。又聽說臘月也發給在洛陽的官員每人錢五千。

臣聞忠不隱諱,直不避害。不勝愚狷,昧死自表。《書》曰“臣無作威作福,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傳曰“大夫無境外之交,束修之饋”近代光烈皇後,雖友愛天至,而卒使陰就歸國,徙廢陰興賓客。其後梁、竇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誅之。自是洛中無複權威,書記請托一皆斷絕。又譬諸外戚曰“苦身待士,不如為國,戴盆望天,事不兩施”臣常刻著五臧,書諸紳帶。而今之議者,複以馬氏為言。竊聞衛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門校尉防以錢三百萬,私贍三輔衣冠,知與不知,莫不畢給。又聞臘日亦遺其在洛中者錢各五千,越騎校尉光,臘用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臣愚以為不應經義,惶恐不敢不以聞。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臣今言此,誠欲上忠陛下,下全後家,裁蒙省察。
越騎校尉馬光臘日用三百頭羊,四百斛米,五千斤肉賞給他的親信。臣下愚見認為這是反常的行為,害怕得很,不敢不來彙報。陛下如從私情上想厚待他們,也應設法使他們安於其位。臣下說到這些,的確是上叫於陛下,下保全皇後的家族,希望陛下省察。”後來馬防做了車騎將軍,準備出征西羌,第五倫又上疏道“:臣愚見認為貴戚可以封侯讓他們富有,不應當交給他們重大任務。為什麼呢?一旦出了問題,繩之以法就傷了恩寵,照顧私情就違背法製。臣聽說馬防準備西征,以太後的恩德仁慈,陛下一片孝心,恐怕如果出點小問題,愛而不罰,有些為難。聽說馬防請杜篤做從事中郎,賜了不少錢帛。杜篤曾被鄉裏罷免過,客居在美陽,他的妹妹是馬防的妻子,依靠這層關係交結豪傑,當地縣官很不好辦,隻好把他關了一下了事。現在來到馬防這裏,議論的人都覺得很奇怪,何況還用他作從事,將來恐怕要議論到朝廷上來。現在應當選賢能之人輔助他,不可讓馬防私自請人,有損國家的威望。這是臣所想到的,敢不向上彙報。”這些疏文並沒有被皇上省察和采納。第五倫為人雖很嚴厲正直,但常恨俗吏太苛刻。後來做到三公,遇上皇帝賢明,屢次有善政,就上疏稱讚,借以勸善成為風尚和美德。疏上說:“陛下在位,自身有天然的美德,體現出溫和的姿態,用寬宏大量對待臣下,四年之中,前年殺了刺史、二千石貪汙殘酷者六人。這都是英明遠見,不是群下所能辦得到的。

及馬防為車騎將軍,當出征西羌,倫又上疏曰:
但是每次詔書下來,總是寬和而不能解除急切的政事,強調節儉而奢侈之風不止,過失在於風俗敗壞,群下不稱職。光武帝繼承王莽的爛攤子,很用了一些嚴厲猛酷的政治措施,後代接著執行,於是成了風氣。現在郡國推薦的人,多半是隻能辨析職務的俗吏,沒有選出一些廣有才幹之人供上麵的需要。陳留縣令劉豫,冠軍縣令駟協,都以刻薄的手段,處理縣政,一心隻想掠殺,隻會嚴刑拷打,官吏百姓憂愁埋怨,沒有不恨之入骨,可現在的輿論反而認為勇士,這是違背天意,有失經典義理,不可不謹慎的事。不止應懲罰劉豫和駟協,還應譴責提拔他們的人。今後必須選拔仁德賢能之人來擔任職務,隻要少數幾個人,就可使風俗得到轉化了。臣曾經讀過古書,知道秦朝因殘酷亡國,又親眼看見王莽也因苛法自取滅亡,所以勤勤懇懇原因就在這裏。又聽說諸王主貴戚,驕傲奢侈超越製度,京師尚且如此,怎能給遠方示範呢?古人說:“他本身不走正道,即使發布命令也無人聽從。”用身體示範的人就能叫人服從,用言語教訓別人的人就能引起爭論。天地之間陰陽二氣中和就有雨澤降臨,年成才能豐稔,君臣之間同心同德,才能化民成俗。那些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吏,到京師朝拜的,和經過洛陽的官吏,都應召見,借此了解四方的情況,同時觀察他們的為人。凡上書言事不合實際的,可讓他們回歸田裏,不必過分喜怒,以表示寬厚。臣的愚見不一定對。”後來,幾個姓馬的外戚得了罪回來,而竇氏開始得勢,第五倫又上疏道:“臣憑空虛的本質,擔當輔佐國家的重任,素性駑劣膽小,位高爵顯,拘守大義,隻想勉勵自己,即使遭到死罪,也不敢選擇地點,何況親逢危言聳聽的時世呢?現在繼承百王的弊政,人們喜歡文過取巧,爭走邪路,不走正道。

臣愚以為貴戚可封侯以富之,不當職事以任之。何者。繩以法則傷恩,私以親則違憲。伏聞馬防今當西征,臣以太後恩仁,陛下至孝,恐卒有纖介,難為意愛。聞防請杜篤為從事中郎,多賜財帛。篤為鄉裏所廢,客居美陽,女弟為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縣令苦其不法,收係論之。今來防所,議者鹹致疑怪,況乃以為從事,將恐議及朝廷。今宜為選賢能以輔助之,不可複今防自請人,有損事望。苟有所懷,敢不自聞。
臣看到虎賁中郎將竇憲,是皇後親戚,掌握了禁兵大權,出入宮闈,年輕誌美,謙恭待人,喜做好事,這的確是好士交友的方法。但那些出入貴戚之門的人,好像多半是有缺點或被拘禁過的,特別少有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的氣節,加上士大夫中一些無誌之徒互相吹捧,雲集在他的門下。風大了可以移動大山,蚊子多了可以叫聲成雷,大概這就是驕奢淫佚滋生的土壤。京師近產兒議主化最多的,甚至說貴戚房用有罪之人,應該讓貴戚自己去洗滌錯誤,猶如喝醉了的人用酒去解酒哩。趨炎附勢之徒,的確不可親近。臣的愚見希望陛下在宮中嚴格命令竇憲等人閉門自守,不要隨便與士大夫交往,防患於萌芽之時,消除顧慮於無形之中,使憲等永遠保持富貴,君臣感情融洽,沒有點滴的嫌隙,這是臣最大的願望。”第五倫奉公守法,盡忠守節,講什麼事沒有猶豫不決的。他的兒子們有時勸阻,常常遭到斥責,吏人奏記及有些事屬於便宜從事的,他一並送上去,他的大公無私就是如此。

並不見省用。
他性格樸質誠實,少有文采,在位時以貞忠清白著稱,當時人把他比為前朝的貢禹。但是不夠含蓄,不講究儀表,也因這被人輕視。有人問他道“:您有私心嗎?”答道“:從前有人送我一匹千裏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是每逢三公選拔人才時,我心裏總不能忘記那個送馬的人,但也始終沒有用他。我的侄子生病,我一個晚上去過十次,回來才安心睡覺;我的兒子有病,雖然我沒有去看他,但也通宵沒有睡覺。像這些事,難道說沒有私心嗎?”後來連續因年老多病上疏請求退職。

倫雖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及為三公,值帝長者,屢有善政,乃上疏褒稱盛美,因以勸成風德,曰:
元和三年(86),皇帝賜策讓他退職,以二千石的俸祿養老,另外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區。後過了幾年才死,時年八十多,皇上下詔賜給秘器、衣衾、錢布等物作為殯葬之用。

陛下即位,躬天然之德,體晏晏之姿,以寬弘臨下,出入四年,前歲誅刺史、二千石貪殘者六人。斯皆明聖所鑒,非群下所及。然詔書每下寬和而政急不解,務存節儉而奢侈不止者,咎在俗敝,群下不稱故也。光武承王莽之餘,頗以嚴猛為政,後代因之,遂成風化。郡國所舉,類多辯職俗吏。殊未有寬博之選以應上求者也。陳留令劉豫,冠軍令駟協,並以刻薄之姿,臨人宰邑,專念掠殺,務為嚴苦,吏民愁怨,莫不疾之,而今之議者反以為能,違天心,失經義,誠不可不慎也。非徒應坐豫、協,亦當宜譴舉者。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臣嚐讀書記,知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故勤勤懇懇,實在於此,又聞諸王主貴戚,驕奢逾製,京師尚然,何以示遠。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下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京師及道出洛陽者,宜皆召見,可因博問四方,兼以觀察其人。諸上書言事有不合者,可但報歸田裏,不宜過加喜怒,以明在寬。臣愚不足采。
◆鍾離意傳,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少年時做過郡督郵。當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的,府下登記在案考察。鍾離意封還記載時,進去對太守說;“《春秋》先內後外,《詩經》說:‘刑於寡妻,以禦於家邦’(譯:在家做妻的榜樣,推廣到一家一國。)就是說應明政化的根本,由近到遠。今應先清理府內,暫且把遠縣細微的錯失放鬆一些。”太守認為他很能幹,於是委任他管縣裏的事。

及諸馬得罪歸國,而竇氏始貴,倫複上疏曰:
建武十四年(39),會稽大瘟疫,死了萬數人,鍾離意親自隱恤,經常供給醫藥,所屬各部多受了他的救濟。鍾離意被舉為孝廉,再次升遷,提到大司徒侯霸府。朝廷下詔要送徒到河內,時值冬寒,徒病不能行走。路過弘農,鍾離意就移文給屬縣替徒作衣,縣不得已給了他,但上書言明情況,鍾離意也全部上報。光武帝得奏後,把奏折給侯霸看,並說:“你所派的掾吏良心多好呀,的確是良吏。”鍾離意在路上解除徒犯的枷鎖,讓他們走散,但是定期一定要到,沒有一個違背的。回來後,因病免職。後來授職為瑕丘令。吏有檀建其人,偷竊縣裏的東西,鍾離意摒退左右私自問供,檀建叩頭服罪,鍾離意不忍心加刑罰,勒令他長期休息。檀建的父親聽說了,替建設了酒宴,對他說“:我聽說無道之君用刀殺人,有道之君用義代替殺人。你有罪,命該如此。”於是叫建進藥而死。

臣得以空虛之質,當輔弼之任。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抱迫大義,思自策厲,雖遭百死,不敢擇地,又況親遇危言之世哉。今承百王之敝,人尚文巧,感趨邪路,莫能守正。伏見虎賁中郎將竇憲,椒房之親,典司禁兵,出入省闥,年盛誌美,卑謙樂善,此誠其好士交結之方。然諸出入貴戚者,類多瑕釁禁錮之人,尤少守約安貧之節,士大夫無誌之徒更相販賣,雲集其門。眾煦飄山,聚蚊成雷,蓋驕佚所從生也。三輔論議者,至雲以貴戚廢錮,當複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詖險趣勢之徒,誠不可親近。臣愚願陛下中宮嚴敕憲等閉門自守,無妄交通士大夫,防其未萌,慮於無形,令憲永保福祿,君臣交歡,無纖介之隙。此臣之至所願也。
二十五年(50)升為堂邑令。縣人防廣替父親報仇,被捕下獄,他的母病死了,廣哭泣不進食。鍾離意同情他,於是聽任廣還家,使他能為母殯殮。丞掾都爭論此事,鍾離意說:“罪人由我放回,我不會連累你們。”於是遣他走了。廣殮母完畢,果然回來坐牢。鍾離意秘密地上報其事,廣竟減除死罪。顯宗即位,征為尚書。這時交阝止太守張恢,因貪千金,召回伏法,用資物簿沒收交大司農,朝廷下詔將贓物賜給群臣。鍾離意得到一些珍珠,全部放在地上而不拜賜。皇上奇怪而問其緣故,對道“:臣下聽說孔子忍渴不飲盜泉之水,曾參聽到勝母之名而回車,討厭其名字哩。這些肮髒的寶物,的確不敢拜受。”帝歎氣道“:尚書的話多麼清廉啊!”於是從庫裏取出三十萬賜給鍾離。並調升為尚書仆射。皇帝聖駕多次到廣成苑,鍾離意認為從禽廢政,常擋住車陳諫般樂遊獵之事,天子立刻回宮了。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者,亦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裏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連以老病上疏乞身。元和三年,賜策罷,以二千石奉終其身,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區。後數年卒,時年八十餘,詔賜秘器、衣衾、錢布。
永平三年(61)夏天大旱,而朝廷大起北宮,鍾離意到廷免冠上疏道:“伏見陛下因天時小旱,掛念百姓,降避正殿,身自責備,而連日密雲不雨,沒有大潤,難道朝政有不得應天心的嗎?從前成湯遭旱,用六件事自責道:‘政不節約嗎?使人們生病嗎?宮室太華麗嗎?女謁太多了嗎?有行賄的嗎?進讒的太多了嗎?’臣下看到北宮大作,人失農時,這就是宮室華麗了。自古以來不是擔心宮室太狹窄,隻患人們不安寧。應該暫且停止修建,以應天心。臣意憑著匹夫之才,沒有品行才能,久食重祿,升為近臣,連受厚賜,喜懼交加,不盡愚笨之忱,罪該萬死。”皇帝策詔報道:“成湯引六事自責,罪過在於一人。你們都恢複冠履,不必謝。近來上天降旱災,密雲幾次會合而不下雨,我非常感到恐懼,想得到好的報應,所以分布禱請,窺候風雲,北在明堂,南設雩場求雨。現在又命令大匠停止修建諸宮,減省不急之務,希望消弭災譴。”詔書於是謝公卿百僚,便應時下了雨。當時朝廷下詔用縑賜給降胡之子,尚書察覺此事,誤以十為百。皇帝看見司農上簿,大發脾氣,召郎將打他。鍾離意進來叩頭道:“犯了錯誤,平常人能容忍。如果因懈怠出錯,那麼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錯誤都在我身上,我當先受處分。”於是解開衣服伏在刑具上。皇帝醒悟過來,讓他戴上帽子而赦免了他。皇帝性情褊察,喜歡用耳目私自聽取意思,所以公卿大夫多次被詆毀,近臣尚書以下甚至被提拽。有一次因事對郎藥崧發怒,用杖打了他。藥崧快跑到床下,帝大怒,快叫“:郎出來!郎出來!”崧說“:天子穆穆,諸侯煌煌。未聞人君自起撞郎。”皇帝赦了他。朝廷沒有人不恐懼,爭為嚴切,來避免責罰;隻有鍾離意敢於諫爭,幾次封還詔書,臣下有過失就出來救解。碰上特殊情況,鍾離意又上疏道“:陛下親行孝道,修明經術,郊祀天地,畏敬鬼神,關心百姓疾苦,勞心從不懈怠。可是天氣未和,日月不明,水泉湧溢,寒暑不正常,其原因在於群臣不能宣化理職,而以苛刻為風俗。

少子頡嗣,曆桂陽、廬江、南陽太守,所在見稱。順帝之為太子廢也,頡為太中大夫,與太仆來曆等共守闕固爭。帝即位,擢為將作大匠,卒官。倫曾孫種。
官吏殺錯好人,一個接著一個。官吏沒有相親之心,吏人沒有和睦的意思。至於骨肉相殘,毒害極深,威逆和氣,以致上天降災。百姓可以道德教化,難用威力壓服。先王要道,百姓和睦,所以能使天下和平,災害不發生,禍亂不起來。《鹿鳴》之詩必言宴樂,就是認為人神之心相融洽,然後天氣和順。希望陛下垂聖德,理萬機,下詔有司,慎重對待人命,緩刑罰,順時氣,調理陰陽,可以永垂後世。”帝雖不能采用,然而知道他是一片至誠之心。也因此緣故不得久留京師,不久出為魯相。後來德陽殿建成,百官大會。皇上想起鍾離意的話,對公卿說:“鍾離尚書如果在這裏,此殿就建不成了。”鍾離意做官五年,用愛民利民作為教化之本,百姓多富足。因久病死在官位。遺言上書給皇上陳明太平之世,難以急化,應該稍為寬假。皇帝感傷他的意思,下詔嗟歎,賜錢二十萬給他安家。

論曰:第五倫峭核為方,非夫愷悌之士,省其奏議,惇惇歸諸寬厚,將懲苛切之敝使其然乎。昔人以弦韋為佩,蓋猶此矣。然而君子侈不僭上,儉不逼下,豈尊臨千裏而與牧圉等庸乎。詎非矯激,則未可以中和言也。
◆宋均傳,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父親宋伯,建武初年做五官中郎將。宋均因父任做了郎,當時正十五歲,好讀經書,每逢休息假日,就向博士學習,因此通曉《詩》《禮》,會辯論問題。二十多歲,調補辰陽長。那裏的風俗少學習而迷信巫鬼,宋均替他們立學校,禁絕不正當的祭祀,百姓都安居下來。

種字興先,少厲誌義,為吏,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司徒掾清詔使冀州,廉察災害,舉奏刺史、二千石以下,所刑免甚眾,棄官奔走者數十人。還,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是時徐、兗二州盜賊群輩,高密在二州之郊,種乃大儲糧稸,勤厲吏士,賊聞皆憚之,桴鼓不鳴,流民歸者,歲中至數千家。以能換為衛相。
宋均因祖母去世而離官位,客授於潁川。後來當了謁者。碰上武陵蠻人造**,包圍武威將軍劉尚,朝廷命令宋均乘傳調發江夏三千人往救援。到了那裏劉尚已死。恰逢伏波將軍馬援到了,詔書便令宋均作監軍,與諸將一起前進,被賊人阻止不能前進。等到馬援死後,軍士多因溫濕疾病,死了一大半。宋均擔心軍隊的安全就不回去,於是與諸將商議道“:現在路遠士病,不能作戰,想用權宜之計承製降順怎麼樣?”諸將都伏在地上不敢答應。宋均說:“忠臣出了國境,有可以安定國家的辦法,自己可以做主。”於是假傳聖旨調馬援部下司馬呂種守沅陵長,命呂種捧詔書進入敵營,曉諭以朝廷的恩信,於是勒兵隨在後麵。蠻夷害怕,便共斬其大帥而投降,於是進入賊營,驅散其眾人,遣他們回本部,替他們設長吏才回。宋均還未到達朝廷,自己劾實矯製的罪過。光武帝嘉獎他的功勳,迎接並賜以金帛,令過家上墳。以後每有四方異議,多次訪問他。宋均升為上蔡令。當時府下有令,禁止人們喪葬奢侈浪費。宋均說“:人們送終超過規定,這是輕微過失。現有不義的百姓,還沒有循化,而連忙處分那些過禮的人,不是政治的切務。”終於不肯施行。升為九江太守。郡內多虎豹,多次成為民患,常募集兵士設置檻阱捕獵虎豹,但仍多有傷害之事。宋均到了,下公文給屬縣道“:大凡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寄托的地方。江淮之有猛獸,等於北方之有雞豚一樣。今成為民害,過錯在於殘酷的官吏,而勞勤捕獵,不是解除禍害的根本。隻有退除奸貪之官吏,思進忠善的計謀,可一概去掉檻阱,免除捐稅。”後來聽說老虎都東遊渡江去了。

遷兗州刺史。中常侍單超兄子匡為濟陰太守,負勢貪放,種欲收舉,未知所使。會聞從事衛羽素抗厲,乃召羽具告之。謂曰“聞公不畏強禦,今欲相委以重事,若何”對曰“願庶幾於一割”羽出,遂馳至定陶,閉門收匡賓客親吏四十餘人,六七日中,糾發其臧五六千萬。種即奏匡,並以劾超。匡窘迫,遣刺客刺羽,羽覺其奸,乃收係客,具得情狀。州內震栗,朝廷嗟歎之。
中元元年(56),山陽、楚、沛等地多蝗蟲,那些飛至九江界的,就向東西方向散去,以此宋均的名聲遠近都聽說了。浚遒縣有唐、後二山,百姓都去祭祀,眾巫就取百姓中的男女做祭祀的屍主,年年有改變,不久,百姓不敢嫁娶,前後守令沒有人敢去禁止。宋均就下書道“:從今以後為山娶者都娶巫家之女,不要擾亂良民。”於是這種歪風便斷絕了。

是時太山賊叔孫無忌等暴橫一境,州郡不能討。羽說種曰“中國安寧,忘戰日久,而太山險阻,寇猾不製。今雖有精兵,難以赴敵,羽請往譬降之”種敬諾。羽乃往,備說禍福,無忌即帥其黨與三千餘人降。單超積懷忿恨,遂以事陷種,竟坐徙朔方。超外孫董援為朔方太守,稸怒以待之。初,種為衛相,以門下掾孫斌賢,善遇之。及當徙斥,斌具聞超謀,乃謂其友人同縣閭子直及高密甄子然曰“蓋盜憎其主,從來舊矣。第五使君當投裔土,而單超外屬為彼郡守。夫危者易仆,可為寒心。吾今方追使君,庶免其難。若奉使君以還,將以付子”二人曰“子其行矣,是吾心也”於是斌將俠客晨夜追種,及之於太原,遮險格殺送吏,因下馬與種,斌自步從。一日一夜行四百餘裏,遂得脫歸。
永平元年(58),升為東海相,在郡五年,後來犯法免官,客授於潁川。可是東海的官吏百姓想念宋均恩化,替他作歌,到朝廷請求讓他回去的數千人。顯宗認為他很能幹,七年(65),征拜他做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經刪減一些可疑之事,皇帝認為有奸,大發脾氣,收郎縛格之。諸尚書都害怕,都叩頭謝罪。宋均卻厲色說道“:忠臣堅持原則,沒有二心。如果畏威失去正義,我即使死了,也不改變初衷。”小黃門在旁邊,進去報告情況。皇帝稱讚他不屈服,即下令赦免了郎,調宋均作司隸校尉。幾月後,出來作河內太守,政化大行。宋均曾經臥病,百姓耆老替他祈禱,早晚問他的起居,他被百姓愛戴像這樣。因病上書請求退職,朝廷下詔讓其子宋條做太子舍人。宋均自己扶著車子到朝廷謝恩,皇帝派中黃門慰問,於是留在家中養病。司徒出缺,皇上認為宋均才任宰相,召進宮觀察他的病情,派兩個養馬的人攙扶他。宋均拜謝道“:老天處分有罪之人,被病折磨太厲害,不再能奉侍在帷幄之中。”於是流著眼淚而告辭。皇帝十分同情他,召宋條扶著宋均出去,賜錢三十萬。宋均性格寬厚和藹,不喜文法,常認為官吏能弘厚,即使貪汙放縱,還沒有害處;至於苛察之人,即令自身廉潔守法,可是巧黠刻薄,毒害百姓,災害流亡都是由這些人起來的。後來在尚書職時,常想叩頭爭辯,因為時間嚴切,所以不敢陳述。帝後來聽了他的話而感到悲傷。

種匿於閭、甄氏數年,徐州從事臧旻上書訟之曰:
建初元年(76),死在家中。

臣聞士有忍死之辱,必有就事之計,故季布屈節於朱家,管仲錯行於召忽。此二臣可以死而不死者,非愛身於須臾,貪命於苟活,隱其智力,顧其權略,庶幸逢時有所為耳。卒遭高帝之成業,齊桓之興伯,遺其亡逃之行,赦其射鉤之仇,拔於囚虜之中,信其佐國之謀,勳效傳於百世,君臣載於篇籍。假令二主紀過於纖介,則此二臣同死於犬馬,沉名於溝壑,當何由得申其補過之功,建其奇奧之術乎。伏見故兗州刺史第五種,傑然自建,在鄉曲無苞苴之嫌,步朝堂無擇言之闕,天性疾惡,公方不曲,故論者說清高以種為上,序直士以種為首。《春秋》之義,選人所長,棄其所短,錄其小善,除其大過。種所坐以盜賊公負,筋力未就,罪至征徙,非有大惡。昔虞舜事親,大杖則走。故種逃亡,苟全性命,冀有朱家之路,以顯季布之會,願陛下無遺須臾之恩,令種有持忠入地之恨。
◆寒朗傳,寒朗字伯奇,魯國薛人。出生三日,遭天下大亂,拋在荊棘之中;幾天之後兵禍解除,母親去看他,還有氣息,便收養起來。等到長大,喜好經學,博通書傳,用《尚書》教授門徒。被舉為孝廉。永平年間,用謁者身份做了守侍禦史,與三府掾屬共同審理楚獄的顏忠、王平等,供辭牽連到隧鄉侯耿建、朗陵侯臧信、護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劉建等人的供辭說不曾與顏忠、王平相見。這時顯宗大怒,官吏都害怕,凡有牽連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沒有敢以感情見諒的。寒朗同情其冤屈,試以劉建等的形狀單獨審問顏忠、王平,而兩人倉卒答不上。寒朗知其中有詐,於是上書說劉建等沒有奸情,純粹是忠、平二人所誣賴,並懷疑天下無辜之案都是如此。皇帝於是召寒朗進宮,問道:“劉建等人就是這樣,忠、平等人為什麼要牽連他們?”寒朗答道“:忠、平自知所犯的大逆不道之罪,所以多牽連他人,希望表明自己無罪。”帝說“:即使這樣,四侯沒有事,為什麼不早奏明,讓官司久拖至今呢?”寒朗答道:“臣雖考查他們沒有事,但是怕海內還有別人揭發他們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時報上來。”帝發怒罵道“:官吏竟這樣打不定主意,趕快抓下。”左右的人正要將寒朗抓下去,寒朗說:“願說一句話去死。小臣不敢欺君,想幫助國家罷了。”帝問道“:誰和你一起商量?”答道“:臣自知應該滅族、不敢多汙染別人,隻誠懇希望陛下覺悟罷了。臣看到考囚在案的,都說妖惡大故,臣子都應痛恨,現在出來的不如進來的,可以不追究責任。因此考一個連累十個,考十個連累百個。又公卿朝會時,陛下問到得失,都是長跪在地上說話,舊製大罪禍及九族,陛下大恩,才隻辦本人的罪,天下就幸運得很。等到回到家鄉,口裏盡管不說,而是仰著頭歎息,誰也不知有多冤枉,沒有人敢忤逆陛下的。我現在所說的,的確是死而無悔。”帝明白了他的意思,下詔叫寒朗出去。過了兩天,帝自到洛陽審錄囚徒,清理出千多人。後來平、忠死在獄中,寒朗於是自己囚係自己。碰上大赦,免去官職。又舉為孝廉。

會赦出,卒於家。
建初年間,肅宗大會群臣,寒朗上前謝恩,詔書認為寒朗向先帝進過忠言,拜為易州縣長。一年多,升為洛陽令,因母喪去官,百姓懷念他。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入言於太守曰“《春秋》先內後外,《詩》雲刑於寡妻,以禦於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遠。今宜先清府內,且闊略遠縣細微之愆”太守甚賢之,遂任以縣事。建武十四年,會稽大疫,死者萬數,意獨身自隱親,經給醫藥,所部多蒙全濟。
章和元年(87),皇上東方出巡,經過濟陽,三老吏人上書陳述寒朗以前的政治情況。帝到了梁,召見寒朗,詔三府為辟首,由此提拔寒朗為司徒府。永元年間,再升為清河太守,因犯法免職。

舉孝廉,再遷,辟大司徒侯霸府。詔部送徒詣河內,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意輒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而上書言狀,意亦具以聞。光武得奏,以視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誠良吏也”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克期俱至,無或違者。還,以病免。
永初三年(110),太尉張禹薦寒朗為博士,征詣公車,遇上寒朗死了,時年八十四歲。

後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盜竊縣內,意屏人問狀,建叩頭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長休。建父聞之,為建設酒,謂曰“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遂令建進藥而死。二十五年,遷堂邑令。縣人防廣為父報仇,係獄,其母病死,廣哭泣不食。意憐傷之,乃聽廣歸家,使得殯斂。丞掾皆爭,意曰“罪自我歸,義不累下”遂遣之。廣斂母訖,果還入獄。意密以狀聞,廣竟得以減死論。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