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作者:范曄年代:南朝宋1473   

《後漢書》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李恂陳禪龐參陳龜橋玄
(李恂、陳禪、龐參、陳龜、橋玄)

李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也。少習《韓詩》,教授諸生常數百人。太守潁川李鴻請署功曹,未及到,而州辟為從事。會鴻卒,恂不應州命,而送鴻喪還鄉裏。既葬,留起塚墳,持喪三年。
◆李恂傳,李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少學《韓詩》,教授諸生常數百人。太守潁川李鴻請署李恂為功曹,沒有到職,而州裏召他做從事。恰逢李鴻死去,李恂不應州之命,而送李鴻之喪回故裏。已經葬了,留起塚墳,持喪三年。

辟司徒桓虞府。後拜侍禦史,持節使幽州,宣布恩澤,慰撫北狄,所過皆圖寫山川、屯田、聚落百餘卷,悉封奏上,肅宗嘉之。拜兗州刺史。以清約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遷張掖太守,有威重名。時大將軍竇憲將兵屯武威,天下州郡遠近莫不修禮遺,恂奉公不阿,為憲所奏免。
後來李恂被召入司徒桓虞府。後又升為侍禦史,持節出使幽州,宣布皇上的恩澤,慰撫北狄,所過之處都描寫山川圖,以及屯田、聚落等情況,共百餘卷,全部封奏上,肅宗嘉獎他,拜他做兗州刺史。他以清約做表率,常以羊皮為席,蓋布被。升為張掖太守,有威重之名。當時大將軍竇憲率領兵士駐紮在武威,天下州郡無論遠近沒有不修禮饋送財物,李恂奉公不阿,被竇憲所奏而免職。後來又征召做謁者,使持節領西域校尉。西域殷實富足,多珍寶,諸國侍子及督使和胡之商賈數次送給李恂以奴婢、宛馬、金銀、香軛..之類的東西,李恂一樣也不接受。

後複征拜謁者,使持節領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寶,諸國侍子及督使賈胡數遺恂奴婢、宛馬、金銀、香罽之屬,一無所受。北匈奴數斷西域車師、伊吾,隴沙以西使命不得通,恂設購賞,遂斬虜帥,懸首軍門。自是道路夷清,威恩並行。
北匈奴數次截斷西域車師、伊吾,隴沙以西地區使命不得通,李恂設購賞,於是斬了虜帥,懸首在軍門。從此道路清平,恩威並行。後來遷武威太守。因事免職,步行回鄉裏,隱居山澤之間,結草為茅屋,獨自與諸生織席以自給。碰上西羌反叛,李恂到田舍,被羌人抓住。羌人素聞恂之名,放遣他。恂就到洛陽謝恩。當時年歲饑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各派兒子送糧食給恂,恂全部不受。遷居新安關下,拾橡實飽肚子。年九十六歲而死。

遷武威太守。後坐事免,步歸鄉裏,潛居山澤,結草為廬,獨與諸生織席自給。會西羌反畔,恂到田舍,為所執獲。羌素聞其名,放遣之。恂因詣洛陽謝。時歲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各遣子饋糧,悉無所受。徙居新安關下,拾橡實以自資。年九十六卒。
◆陳禪傳,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人。做郡裏的功曹,舉善罰惡,被邦內人所怕。察孝廉,州裏辟他做治中從事。當時刺史被人檢舉受納贓賂,陳禪應當逮捕考查,沒有什麼財物,隻是一些喪殮之具罷了。到了後,笞掠無算,五毒全部用上,禪神意自如,口供不變,案情便散釋了。車騎將軍鄧騭聽到他的名聲而召他,舉為茂才。當時漢中蠻夷反叛,以陳禪為漢中太守。夷賊素來聽到他的名聲,立即降服。陳禪升為左馮翊,入朝拜為諫議大夫。

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人也。仕郡功曹,舉善黜惡,為邦內所畏。察孝廉,州辟治中從事。時刺史為人所上受納臧賂,禪當傳考,無它所齎,但持喪斂之具而已。及至,笞掠無算,五毒畢加,禪神意自若,辭對無變,事遂散釋。車騎將軍鄧騭聞其名而辟焉,舉茂才。時漢中蠻夷反畔,以禪為漢中太守。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遷左馮翊,入拜諫議大夫。
永寧元年(120),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夠吐火,自己肢解身體,為牛馬換頭。第二年元會,在庭中表演,安帝與群臣共同觀賞,很覺奇怪。陳禪獨自離席舉手大聲說“:從前齊魯兩國為夾穀之會,齊國作侏儒之樂,孔子攝相事,認為有侮諸侯,於是斬了侏儒。又說:‘放鄭聲,遠佞人。’帝王之庭,不宜設夷狄之技。”尚書陳忠劾奏陳禪道“:古時合歡之樂舞於堂,四夷之樂陳於門,所以《詩經》說‘:以雅以南,韋末任朱離。’(注:韋未音昧,東方之樂名。)今撣國經過流沙河,越過縣度山,萬裏前來貢獻,不是鄭衛之聲,佞人可比,可陳禪在朝廷譏訕朝政,請劾陳禪下獄。”有詔書,不許收捕,降職為玄菟侯城障尉,詔書說:“膽敢不去上任,把妻子從者的名姓報上來。”陳禪已經出發,朝廷多控告他。碰上北匈奴進犯遼東,追拜陳禪為了遼東太守。胡人怕他威強,退回去數百裏。陳禪不加兵追趕,隻派吏卒前去曉喻慰勞他們,單於隨使者回到郡裏。陳禪於學行禮,講說道義以感化他們。單於心服,送一些胡地珍寶而去。後來鄧騭被殺,陳禪因為是鄧之故吏而免官。又做了車騎將軍閻顯的長史。順帝即位,升為司隸校尉。

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群臣共觀,大奇之。禪獨離席舉手大言曰:“昔齊、魯為夾穀之會,齊作侏儒之樂,仲尼誅之。又曰:‘放鄭聲,遠佞人。’帝王之庭,不宜設夷狄之技。”尚書陳忠劾奏禪曰:“古者合歡之樂舞於堂,四夷之樂陳於門,故《詩》雲‘以《雅》以《南》,《韎》、《任》、《朱離》’。今撣國越流沙,逾縣度,萬裏貢獻,非鄭、衛之聲,佞人之比,而禪廷訕朝政,請劾禪下獄。”有詔勿收,左轉為玄菟候城障尉,詔“敢不之官,上妻子從者名”。禪既行,朝廷多訟之。會北匈奴入遼東,追拜禪遼東太守。胡憚其威強,退還數百裏。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於隨使還郡。禪於學行禮,為說道義以感化之。單於懷服,遺以胡中珍貨而去。
第二年,死於官府。兒子陳澄,有清名,官做到漢中太守。

及鄧騭誅廢,禪以故吏免。複為車騎將軍閻顯長史。順帝即位,遷司隸校尉。明年,卒於官。
◆龐參傳,龐參字仲達,河南緱氏人。開始在那裏做官,不知名,河南尹龐奮看見了認為很奇特,舉為孝廉,拜為左校令。犯了法關進了若盧獄。永初元年(107),涼州先零鍾羌人反叛,朝廷派車騎將軍鄧騭討伐他們。龐參在流放中使他的兒子龐俊上書道“:當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征兵不絕,水潦不止,地力不恢複。加上大軍出動,遠戍很疲勞,農功忙於轉運,資財盡於征發。田畝不能開墾,莊稼不得收割,兩手無計,來秋沒有希望。百姓力竭,不堪承受。臣愚認為萬裏運糧,遠就羌戎,不如總兵養眾,等到人家疲勞。車騎將軍鄧騭應該帶兵出征,留下征西校尉任尚讓他督涼州士民,轉居在三輔。讓徭役休息以助其時,停止繁賦以增其財,使男的能夠耕種,女的能夠織布,然後養精蓄銳,乘懈狙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那麼邊民的仇能報,奔北之恥可雪了。”書奏上去,碰上禦史中丞樊準上疏薦龐參道“:臣聽說鷙鳥上百隻,不如一隻鶚。從前孝文皇帝領悟了馮唐的話,而赦了魏尚之罪,使他做了邊守,匈奴不敢向南一步。用一個臣子之身,解一方之難,選用得人哩。臣看見故左校令龐參,有勇有謀,與眾不同,高才武略,有魏尚的風度。前因犯了微法,輸作很長時間。現在羌戎為患,大軍西屯,臣認為像龐參這種人,應在行伍之列。希望明詔采前世的舉措,觀魏尚之功勞,免赦龐參之刑,用作軍鋒,必有成效,宣助國威。”鄧太後采納了他的話,立即從德徒中提拔龐參,拜為謁者,使他向西督三輔諸軍屯,而召鄧騭回來。

子澄,有清名,官至漢中太守。
四年(110),羌寇又卷土重來,兵費日廣,且連年收成不好,穀每石需五萬餘錢。龐參報告鄧騭道“:連年羌寇特別困擾隴右,供徭賦役開支甚大,官府負債達數十億萬。現在再向百姓,調取穀帛,..賣什物,以應官吏之需求。外傷羌虜,內困征賦。於是千裏運糧,遠給武都西郡。道路險阻,困難太多,走得快就鈔暴為害,走得慢就糧食受損,運糧散於曠野,牛馬死在山澤。縣官不足,常向百姓借貸。百姓已經窮困了,將向誰去索取?名義上救金城,實際上困了三輔。三輔已經貧困,反轉來又成為金城之禍了。參以前數次說過,應放棄西域,卻被西州士大夫所笑。現在如果貪戀不毛之地,憂恤無用的百姓,讓軍隊在伊吾之野受苦,替三族之外擔心,如果破了涼州,禍亂至今不止。開拓之邊境不得安寧,對國家之強大毫無益處;有許多田地不去耕種,怎能救得饑荒!所以會治國者,一定著眼國內,不求外利;讓百姓富足,不貪廣土。三輔山原曠遠,民眾稀少,故縣空城,可住人之地方甚多。今應將邊郡不能自存的,遷入諸陵,田戍故縣。孤城絕郡,強迫遷去;轉運遠費,聚而近之;徭役太多,休而息之。這是好中之好計策哩。”鄧騭及公卿們因國用不足,想聽從龐參的建議,眾多人不讚同,才停止了。後來拜龐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有奇節,隱居教授學徒。龐參到任,先去拜訪他。任棠不和他說話,隻把薤一大本、水一盂放在戶屏之前,自己抱著孫子伏在戶下。主簿報告,認為任棠倨傲。龐參想了一下他的用意,過了好久便說:“任棠是想告訴太守:水,是想我清白哩。拔一大本薤,想我打擊強宗哩。抱兒當戶,想我開門憐惜孤兒哩。”於是歎息而回。龐參在職時,果然能抑強助弱,用惠政贏得民心。

禪曾孫寶,亦剛壯有禪風,為州別駕從事,顯名州裏。
元初元年(114),升為護羌校尉,叛羌懷念他的恩信。第二年,燒當羌種號多等都投降,才又得到還都令居,通河西之路。這時先零羌豪強在北地僭號,朝廷詔參率領降羌及湟中起義的胡兵七千人,與行征西將軍司馬鈞約期會合於北地攻打他們。龐參在路上被羌人打敗。已經失了期,於是稱病帶兵回來,犯了詐疾罪召而下獄。校書郎中馬融上書請求道“:西戎反叛,寇抄五州,陛下同情百姓之疾苦,哀百姓之失業,用盡府庫之財物以養軍隊。從前周宣王時,獫狁侵略鎬和方,孝文帝時,匈奴也入侵上郡,而宣王立了中興之功,文帝建太宗之號。不隻是兩個皇帝有明睿又的天資,也因為有虎將捍衛城池的幫助,所以‘南仲赫赫’,列在《周詩》‘,亞夫糾糾’,載在漢策。前護羌校尉龐參,文武全才,智略遠大,既有義勇果毅的氣節,兼有博雅深謀的天資。又度遼將軍梁忄堇,前時統領西域,勤苦數年,回來留在三輔,能立功效,閑在北邊,單於降服。現在都關起來,陷於法網。從前荀林父在必阝打了敗仗,晉侯恢複了他的職位;孟明視在崤喪師,秦伯不廢他的官。所以晉景並赤狄的土地,秦穆公於是稱霸西戎。應該遠看兩君,使龐參、梁忄堇得到寬宥,的確對折衝有好處,對聖化有幫助。”書奏上,梁忄堇、龐參得到赦免。後來用龐參為遼東太守。

龐參字仲達,河南緱氏人也。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龐奮見而奇之,舉為孝廉,拜左校令。坐法輸作若盧。
永建元年(126),升為度遼將軍。四年(129),進朝廷做了大鴻臚。尚書仆射虞詡薦參說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幹,順帝時用他為太尉,錄尚書事。這時三公之中,龐參名聲忠直,多次被左右所陷害與毀謗,認為所舉用的人有違帝旨,司隸承風案之。這時當會茂才孝廉,龐因被奏,稱疾不得會。上計掾廣漢段恭因會上疏道“:臣看到道路行人,農夫織婦,都說‘太尉龐參,謁忠盡節,徒因直道不能做違心之事,孤立在群邪之中,自處被中傷之地。’臣還希望在陛下之世,當蒙安全,而又因讒佞之人傷毀忠正之士,這是天地之大禁,人主之至誠。從前白起賜死,諸侯酌酒相賀;季子回來,魯人喜其紓緩國難。國因賢臣而化君因忠臣而安。今天下都高興陛下有這種忠賢之臣,願卒寵任,以安天下。”書奏上,朝廷就派小黃門視龐參的病,派太醫送羊酒。後來龐參恨前妻之子,把他投在井裏殺掉。龐參素來與洛陽令祝良不平,祝良聽說這事,帶領吏卒進入太尉府查實其事,於是上報龐參之罪,便因災異策免。有司認為祝良不先報告,就侮辱宰相,關進了牢獄。祝良能得百姓之心,洛陽吏人守在宮闕請求代受罪的,每天有幾千萬人,詔書便免刑。

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畔,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於徒中使其子俊上書曰:
陽嘉四年(135),又用龐參為太尉。永和元年(136),因久病罷官,死在家中。

方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征發不絕,水潦不休,地力不複。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於轉運,資財竭於征發。田疇不得墾辭,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窮,無望來秋。百姓力屈,不複堪命。臣愚以為萬裏運糧,遠就羌戎,不若總兵養眾,以待其疲。車騎將軍騭宜且振旅,留征西校尉任尚使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令男得耕種,女得織紝,然後畜精銳,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
◆陳龜傳,陳龜字叔珍,上黨泫氏人。家世是邊將,從小便習弓馬,稱雄於北州。陳龜年少即有誌氣。永建年間,舉為孝廉,五次升遷,做了五原太守。

書奏,會禦史中丞樊準上疏薦參曰:
永和五年(140),拜為出使匈奴的中郎將。當時南匈奴左部反亂,龜認為單於不能製服下麵,外麵恭順,內心反叛,促使他自殺,犯罪召令下獄,免予執行。以後兩次升遷,拜為京兆尹。這時三輔強豪之族,多次侵枉百姓。陳龜到任,厲行威嚴,全部審理那些受怨屈的人,郡內百姓非常高興。碰上羌胡進犯邊境,殺了長吏,驅趕掠奪百姓。桓帝認為陳龜世代熟悉邊疆風俗,拜他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之時,上疏道“:臣龜代蒙受皇恩,馳騁在邊陲,雖然展盡鷹犬的作用,死在胡虜之庭,魂骸不回漢室,用狐狸作祭品,還不能塞厚責,報答君恩萬分之一。臣極頑駑,沒有鉛刀一割之用,過受國恩,榮譽官階均受優等,生之年,死之日,永怕不能報效。臣聽說三辰不軌,提拔士人為相;蠻夷不恭,選拔士卒為將。臣沒有文武之才,而辱盡鷹揚之任,上愧聖明,下怕素餐,雖盡力而死,也無補益。今西州邊鄙,土地瘠薄,百姓習於鞍馬,以射獵為業,男的不會種田,女的不會織布,守塞候望,懸命於鋒鏑之上,聽到緊急號令而長驅,去後即不想回來。近年以來,匈奴數次攻擊營部,殘殺官吏,侮掠百姓。戰士身死沙漠,居民頭懸馬鞍。有的全國掩埋屍首,盡種灰飛煙滅,孤兒寡婦,號哭空城,野無青草,室如懸磬。即使還有性命,實在如同枯木朽株。往年並州雨水過多,災螟為害,莊稼荒耗,租賦空缺。年老的擔心活不到老,少壯的害怕困厄。陛下以百姓為子,庶民以陛下為父,怎可不日昃勞神,垂撫循的恩惠呢!唐堯帝舍其子把帝位讓給虞舜,是想百姓遇到聖君,不叫他們碰上暴君哩。所以古公..父遷到岐山,百姓趨附的比從前增加五倍;文王西伯行仁政,天下百姓歸附他。難道要輿金輦寶,給百姓施恩惠麼!近來孝文皇帝被緹縈一女子的話所感動。廢除肉刑之法,體德行仁,成為漢代的賢君。陛下繼承中興的傳統,承光武帝的基業,臨朝聽政,而未留聖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害怕違背旨意,取過目前。

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昔孝文皇帝悟馮唐之言,而赦魏尚之罪,使為邊守,匈奴不敢南向。夫以一臣之身,折方麵之難者,選用得也。臣伏見故左校令河南龐參,勇謀不測,卓爾奇偉,高才武略,有魏尚之風。前坐微法,輸作經時。今羌戎為患,大軍西屯,臣以為如參之人,宜在行伍。惟明詔采前世之舉,觀魏尚之功,免赦參刑,以為軍鋒,必有成效,宣助國威。
呼嗟之聲,招來災害,胡虜凶悍,趁衰乘隙。而使金庫盡於豺狼之口,功業沒有銖兩的效果,都是由於將帥不忠,聚奸所致。前涼州刺史祝良,初到州郡,多所糾罰,太守令長,貶黜將近半數,政未過時,功效顯著。實應受到賞賜,以勸勉有功之人,改任牧守,去斥奸殘之徒。又應更選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簡練文武,授之法令,除並涼二州今年租更,寬赦罪隸,掃除更始。那麼善吏知道奉公之..,惡者懂得營私的禍,胡馬可不窺長城,塞下沒有候望之患了。”帝覺悟了,於是更選幽州、並州刺史,自營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除更易,下詔“為陳將軍減除並、涼二州一年的租賦,以賜給官吏百姓。”陳龜到職之後,州郡重足害怕,鮮卑不敢走近邊塞,省息經費開支,每年以億計。大將軍梁冀與陳龜素有嫌隙,向君主譖言說陳龜沮毀國威,獨取功譽,不被胡虜所畏。陳龜被召回,於是請求退職回到家鄉。後來又拜為尚書。

鄧太後納其言,即擢參於徒中,召拜竭者,使西督三輔諸軍屯,而征鄧騭還。
梁冀暴虐日甚一日,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誅殺之。皇帝不覺悟。陳龜自知必被梁冀所害,七天絕食而死。西域胡夷,並州、涼州百姓,都替他舉哀,吊祭他的墳墓。

四年,羌寇轉盛,兵費日廣,且連年不登,穀石萬餘。參奏記於鄧騭曰:
◆橋玄傳,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七世祖橋仁,從同郡戴德學習,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稱“橋君學”。成帝時做了大鴻臚。祖父橋基,做過廣陵太守。父親嚴肅,做過東萊太守。橋玄年輕時做過縣功曹。當時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國,橋玄謁見周景,於是伏地講陳相羊昌的罪惡,請求做領陳從事,深入檢查其罪行。周景認為橋玄很有膽量,就寫上他的名字並派遣他。橋玄到達後,全部逮捕羊昌的賓客,具體考問臧罪。羊昌素來和大將軍梁冀交情很深,梁冀替他快馬草檄救援。周景奉了旨意召玄,橋玄還檄不發,追查更急。羊昌坐檻車應召,橋玄從此著了名。橋玄被舉為孝廉,補洛陽左尉。這時梁不疑做了河南尹,橋玄因公事當詣府對,不想受這番恥辱,棄官回到鄉裏。後來四次升遷做了齊相,因事犯了罪罰為城旦。刑期已完,被征召,再升為上穀太守,又做了漢陽太守。這時上圭阝令皇甫禎有臧罪,橋玄逮捕並用髡笞等刑罰,死在冀縣之市上,一境都被震動。郡人上圭阝薑岐,守道隱居,名聲傳遍西州。橋玄召他為吏,他稱病不肯出來。橋玄發怒,勒令督郵尹益強迫他,並說“:薑岐如果不來,促嫁他的母親。”尹益堅決爭取不能得到,連忙開導薑岐。岐堅臥不起床。郡內士大夫也爭往勸阻,橋玄才停止行動。當時人頗有些譏諷。後來謝病免職,又被用公車召為司徒長史,拜為將作大匠。桓帝末年,鮮卑、南匈奴及高勾驪嗣子伯固一起反叛,成為寇抄,四府舉橋玄做度遼將軍,假黃鉞。橋玄到鎮,休兵養士,然後督諸將守討擊胡虜及伯固等,都打敗四散退走。在職三年,邊境安靜。靈帝初年,召入做河南令尹,轉少府,做大鴻臚。

比年羌寇特困隴右,供徭賦役為損日滋,官負人責數十億萬。今複募發百姓,調取穀帛,衒賣什物,以應吏求。外傷羌虜,內困征賦。遂乃千裏轉糧,遠給武都西郡。塗路傾阻,難勞百端,疾行則抄暴為害,遲進則穀食稍損,運糧散於曠野,牛馬死於山澤。縣官不足,輒貸於民。民已窮矣,將從誰求?名救金城,而實困三輔。三輔既困,還複為金城之禍矣。參前數言宜棄西域,乃為西州士大夫所笑。今苟貪不毛之地,營恤不使之民,暴軍伊吾之野,以慮三族之外,果破涼州,禍亂至今。夫拓境不寧,無益於強;多田不耕,何救饑敝!故善為國者,務懷其內,不求外利;務富其民,不貪廣土。三輔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今宜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諸陵,田戍故縣。孤城絕郡,以權徙之;轉運遠費,聚而近之;徭役煩數,休而息之。此善之善者也。
建寧三年(170),升為司空,轉為司徒。橋玄素來與南陽太守陳球有隙,等到自己在三公之位,便推薦陳球做廷尉。橋玄認為國家正弱,自己度量力無所用,於是稱病上疏,引眾災以自責。於是策罷。年餘後,拜為尚書令。當時太中大夫蓋升與帝有舊恩,前做南陽太守,贓獲數億以上。橋玄奏請免去蓋升之職並將他關起來,沒收其財賄。皇帝不同意,而提拔蓋升做侍中。橋玄托病免職,拜為光祿大夫。

騭及公卿以國用不足,欲從參議,眾多不同,乃止。
光和元年(178),升為太尉。數月後,又因病罷官,拜為太中大夫,就醫裏舍。橋玄的小兒子年十歲,獨遊門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持他,入舍登樓,向橋玄索取財物,橋玄不給。不久,司隸校尉陳球率領河南尹、洛陽令圍守橋玄之家。球等怕連他兒子一起殺掉,不想迫他。橋玄瞪著眼睛喊叫道:“奸人沒有王法,我豈因一個兒子的性命而放掉國賊嗎!”促令兵進。於是攻打起來,橋玄的兒子也死了。橋玄於是到朝廷謝罪,請求下令天下“:凡有搶劫人質,都一並殺掉,不得用財寶贖罪,開張奸路。”詔書寫下這項奏章,起初從安帝以後,法禁稍有鬆弛,京師搶劫人質,不避豪貴之家,從此就再沒有了。橋玄在光和六年(183)死去,時年七十五歲。橋玄的個性剛急不顧大體,然而謙恭儉約、禮賢下士,他的子弟親宗沒有做大官的。等他死後,家中沒有什麼產業,喪事沒有殯殮,當時人稱讚他。起初,曹操微賤之時,沒有人知道,曾經到橋玄那裏問候,橋玄見了覺得有些奇異,對他說:“現在天下將亂,安定百姓的人大概要靠你吧!”曹操常感激他是知己。後來經過橋玄之墓,就很悲傷地祭奠。自己寫一篇祭文道:“故太尉橋公,美德高尚,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幽靈仍在,美哉遠隔。操在幼年,到君堂室,特因頑質,被君賞識。增加榮耀,都由獎勵,等於孔子說自己不如顏淵,李生厚歎賈複。士為知己而死,懷此永不忘記。又承從容約誓的話‘:我死以後,你路過時,不用鬥酒隻雞祭奠,車過三步之後,肚痛不怨。’雖是臨時戲笑之話,不是至親篤好,怎肯說這話呢?懷念舊情,心中難過。奉命東征,屯軍鄉裏,北望貴土,心向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橋玄之子橋羽,官做到任城相。

拜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於是歎息而還。參在職,果能抑強助弱,以惠政得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後漢書》

《後漢書》列傳
卷一 列傳·劉玄劉盆子列傳 卷二 列傳·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卷三 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卷四 列傳·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卷五 列傳·李王鄧來列傳 卷六 列傳·鄧寇列傳 卷七 列傳·馮岑賈列傳 卷八 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卷九 列傳·耿弇列傳 卷十 列傳·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卷十一 列傳·任李萬邳劉耿列傳 卷十二 列傳·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卷十三 列傳·竇融列傳 卷十四 列傳·馬援列傳 卷十五 列傳·卓魯魏劉列傳 卷十六 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卷十七 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卷十八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卷十九 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下 卷二十 列傳·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卷二十一 列傳·蘇竟楊厚列傳上 卷二十二 列傳·郎顗襄楷列傳下 卷二十三 列傳·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卷二十四 列傳·樊宏陰識列傳 卷二十五 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卷二十六 列傳·梁統列傳 卷二十七 列傳·張曹鄭列傳 卷二十八 列傳·鄭範陳賈張列傳 卷二十九 列傳·桓榮丁鴻列傳 卷三十 列傳·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卷三十一 列傳·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 卷三十二 列傳·班彪列傳上 卷三十三 列傳·班彪列傳下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卷三十五 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卷三十六 列傳·朱樂何列傳 卷三十七 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 卷三十八 列傳·袁張韓周列傳 卷三十九 列傳·郭陳列傳 卷四十 列傳·班梁列傳 卷四十一 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卷四十二 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卷四十三 列傳·孝明八王列傳 卷四十四 列傳·李陳龐陳橋列傳 卷四十五 列傳·崔駰列傳 卷四十六 列傳·周黃徐薑申屠列傳 卷四十七 列傳·楊震列傳 卷四十八 列傳·章帝八王列傳 卷四十九 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卷五十 列傳·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卷五十一 列傳·虞傅蓋臧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張衡列傳 卷五十三 列傳·馬融列傳上 卷五十四 列傳·蔡邕列傳下 卷五十五 列傳·左周黃列傳 卷五十六 列傳·荀韓鍾陳列傳 卷五十七 列傳·李杜列傳 卷五十八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 卷五十九 列傳·皇甫張段列傳 卷六十 列傳·陳王列傳 卷六十一 列傳·黨錮列傳 卷六十二 列傳·郭符許列傳 卷六十三 列傳·竇何列傳 卷六十四 列傳·鄭孔荀列傳 卷六十五 列傳·皇甫嵩朱俊列傳 卷六十六 列傳·董卓列傳 卷六十七 列傳·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卷六十八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上 卷六十九 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 卷七十 列傳·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循吏列傳 卷七十二 列傳·酷吏列傳 卷七十三 列傳·宦者列傳 卷七十四 列傳·儒林列傳上 卷七十五 列傳·儒林列傳下 卷七十六 列傳·文苑列傳上 卷七十七 列傳·文苑列傳下 卷七十八 列傳·獨行列傳 卷七十九 列傳·方術列傳上 卷八十 列傳·方術列傳下 卷八十一 列傳·逸民列傳 卷八十二 列傳·列女傳 卷八十三 列傳·東夷列傳 卷八十四 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 卷八十五 列傳·西羌傳 卷八十六 列傳·西域傳 卷八十七 列傳·南匈奴列傳 卷八十八 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