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案 作者:佚名年代:清代708   

《狄公案》正文 第六十四回 張柬之用謀除賊 廬陵王複位登朝

張柬之用謀除賊廬陵王複位登朝

卻說張柬之見李多祚所言,也是同一心病,趁機說道:“將軍可謂富貴雙全。但不知今日富貴,是誰所致?”多祚聽了此言,不禁起身流淚道:“老夫南征北討,受先皇知遇之恩,以致薦居厥職。今日之富貴,先皇所賜也。”柬之道:“將軍既受先皇之賜,今日先皇之子為二豎所危,何以不報先皇之德?”多祥到了此時,正是傷心不已,乃道:“老夫久有此心,隻因未得其便。大人乃朝廷宰相,社稷良臣,苟利國家,惟命是德。”柬之見他此言出於至誠、也就流淚道:“此時請將軍正為此事,刻下武後抱病,將軍能率部下斬關而入,將張昌宗誅絕,然後請武後養病於上陽宮,則唐室江山豈不仍歸李姓?”多祚當時哭拜於地道:“宰相之言真國家之福,老夫何敢不從。”

當時議定,柬之又命袁恕已等人出來,彼此相見,議論了一番。多祚道:“老夫依計而行,設若外有奸人聞風起亂,那時何能兼顧?必得再有一人,以靖外亂,方可萬全。”柬之想了一會,起身道:“此人已得之矣。下官在荊州之時,與長史楊元琰泛舟江中,偶談國事,慨然有匡複之誌。自張某入相,引為羽林衛右將軍,與將軍朝夕相見。其人赤心報國,具有肝膽,何不此時去邀來,共議此事。”李多祚忙道:“此人實可與謀,設非宰相言及,幾乎忘卻。老夫此時便去。”說罷起身,來至楊元琰府內。

元琰見是多祚前來,隨即出見。看他麵有淚痕,忙問道:“將軍從何而來?為何麵色不樂?”多祚道:“適自宰相府中至此,聞將軍從前為荊州長史,與張公意氣相投,不知可有此事麼?”元琰道:“某一身知遇,惟張公一人,豈僅意氣相投而已。”多祚道:“既然如此,張公立等,有言麵商,特命老夫前來奉約。”楊元琰聽了此言,心下已猜著幾分,因有家人侍立兩旁,不便追問,隨即趁轎同至相府。走入裏麵,見袁恕已這幹人全在書房,無不憂形於色。入座問道:“相公呼我何來?若有用某之處,萬死不辭。”柬之道:“將軍曾記江中之言乎?此其時矣,不能再緩。”元琰道:“某亦久有此心,隻因獨力難支,未敢啟齒。此正為臣報國之秋,何敢退避。”當下六人商議已畢,柬之道:“前議雖佳,究竟絕裂。張昌宗雖在宮中,他家下未必無人。莫若用調虎離山之計,引他出來,將他誅殺,豈不是好。”眾人道:“若能如此,便省無限周折,且免武後震恐。”眾人直至三鼓以後,方才各散。

次日李多祚打聽得張易之每日自回家中,將宮中禁物肆行搬運,至四鼓之時方進宮去。多祚訪問清楚,當即選了五百親信兵丁,到了二鼓之後,借巡夜為名,向張昌宗住宅而來。合當二張誅殺,卻巧張易之帶了許多宮禁之物,命兩個小太監隨著自己,由宮內回來。方欲進門,後麵李多祚已至,上前喝道:“汝是誰人,竟敢犯夜。”張易之見是羽林衛的軍兵,那裏能受,罵道:“汝這許多狗頭,不知此地是誰的府上,在此呼喝。”

眾兵本是李多祚指使,為捉他而來,當時上來數人,將他揪住道:“不問是誰的門前,我們李將軍要將你帶去。”說著也不問情由,早將兩手背於後麵。小太監想來幫助,無奈身邊俱有要物,不敢動手,隻得說:“汝等勿得羅唕,此乃西宮張六郎府前。若不放手,可獲罪不淺。”李多祚見已將張易之拿住,心下好不歡喜,隨即上前問道:“汝是誰人?可從實說明,本將軍自有發落。”

張易之連忙答道:“李將軍,你我皆一殿之臣,我乃張易之,難道未曾見過麼?”李多祚道:“誤國的奸臣,汝既說出姓名,何故深夜不在家中,帶著太監意欲何往?為我從實言明。”張易之道:“目今武後抱病,方才進宮看視病症。蒙武後龍恩,命小太監送我回來,你何得在門前攔阻?”李多祚道:“胡說。這太監身上明有寶物,顯見汝偷盜禁物,潛運家中,該當何罪?”說著命人將小太監身上搜查。頃刻上來數人,搜出許多物件。多祚道:“汝這奸賊,此乃人贓兩獲,尚有何賴?顯見家中私藏不少了。”隨命兵了分一半在門外把守,一半同自己入內起贓。

當時呐喊一聲,眾兵將太監並易之三人擁入裏麵。無論男女老少,見一名捆一個,見兩名捆一雙,上下裏外,不下有四五百人,一名未能逃脫。然後將張易之捆倒在地,取出腰刀,在他頸項上試了兩下,然後問道:“汝是要死要活?”張易之到了此時,早嚇得魂飛天外,連忙答道:“螻蟻還想貪生,誰人肯死?”多祚道:“你既要活,可快命人入宮,將你哥哥喊來,問他遷我何官,送我多少銀兩。說明之後,隨後不但不殺你,還要感激。”張易之不知是計,疑惑他因未升官故爾挾仇,忙道:“這事容易。”立刻命人前去,說家中出有要事,請六郎即速回來,千萬勿誤,再遲便有性命之虞了。

當時釋放了一個家人,領著易之的言語,拚命的奔入宮中,照著原話說了一遍。張昌宗正伏伺武則天安睡已畢,聽了此言,便鬼使神差,隨著原人趁轎回來。以為李多祚見了自己,總要看點情分,將兄弟釋放。誰知才到裏麵,兵丁看見,齊聲喊道:“奸賊來也,莫要為他逃走。”隻見你推我擁,早將張昌宗捆起,押至廳前。

昌宗見了多祚之麵,還未知道是他的妙計,忙道:“李將軍快來救我。你手下的兵士不知道我的權勢,竟敢將我捆起,你還不為我解下。”多祚喝道:“汝想誰救汝?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汝欺君誤國,死有餘辜,今日還想活命麼?”當時吩咐將張昌宗弟兄斬首,所有家屬數百人全行殺戮。獨將兩名小太監放去。這兩人是死裏逃生,自是沒命跑回宮中。誰知張柬之、袁恕已等人,已到玄武門內。太監到了裏麵,正值武後查問,趕忙奏道:“不好了,右羽林衛將軍李多祚謀反,現已將張六郎弟兄殺死。”

武則天雖在病中,聽說有人謀反,知道李多祚有兵權在手,趕著起身問道:“誰人作亂?何不拿下。”此時張柬之等人皆已聽見,隨即在外答道:“張易之、張昌宗兩人欺君誤國,久存謀反之心。今趁陛下病中,欲行己誌,又將宮廷禁物私運家中,臣等奉太子之令,特命右羽林將軍李多祥將兩賊斬首,以杜亂萌。”

正說之間,桓彥範同敬暉等人已將太子由東宮請出,來此候旨。武後見了他麵,乃道:“是汝指使耶?小子既誅,可還東宮而去。”此言未畢,桓彥範領著眾人跪於階下,奏道:“太子乃天下明君。昔先皇以愛子托陛下,國家王器自有所歸。今年齒已長,既蒙加思由房州赦歸,久居東宮恐失民望。人心天意,久思李氏,雖有二張為亂,君臣不忘先皇之德,故奉太子誅亂臣。陛下春秋已高,理合靜養餘年,以臻上壽。從容閑暇,含飴弄孫,願傳位於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武後到了此時,隻得準奏。

當時廬陵王謝恩已畢,此時正值四鼓以後,將次臨朝。張柬之趕忙為廬陵王換了天子章服,來至金殿禦案前坐下。張柬之隨敲了龍鳳鍾鼓,朝房文武有一半得知此事,其餘尚不知道。忽然聽得鍾鼓齊鳴,無不驚訝,若非有了大典,何以兩器同敲。當下眾臣紛紛入朝,兩班侍立。再朝金殿上一望,正是驚者大驚,喜者大喜,不知廬陵王何以複登龍位。張柬之高聲說道:“在延文武大小臣工,茲因張昌宗、易之兩人謀為不軌,張某奉太子之命,率同李多祚等人將昌宗斬首。既蒙武後傳旨,傳位東宮,今日登極之初,理合排班恭賀。”眾人聽了此言,無不俯伏金階,行那君臣之禮。廬陵王首先傳旨,率百官上武後尊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帝,徙居上陽宮。每日請安問膳,定省晨昏,曲盡子職。

次日,大赦天下,後人稱為中宗。隨又傳出一道聖旨:加封狄仁傑公爵,世襲罔替;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已這一幹人,皆加封侯爵;李多祚封為勇猛侯;劉豫升為懷慶府;胡世經著來京升用。其餘有功大臣,哨弁偏將,無不加封實職。從此太平無事,君明臣良,官為國家,民知君上,江山萬裏依然李氏家傳,社稷千秋,終賴狄公政治。

上一節
章節目錄
已是最後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狄公案

《狄公案》正文
第一回 入官階昌平為令 升公堂百姓呼冤 第二回 胡地甲誣良害己 洪都頭借語知情 第三回 孔萬德驗屍呼錯 狄仁傑賣藥微行 第四回 設醫科入門治病 見幼女得啞生疑 第五回 入浴室多言露情節 尋墳墓默禱顯靈魂 第六回 老土工出言無狀 賢令尹問案升堂 第七回 老婦人苦言求免 賢縣令初次問供 第八回 鞫奸情利口如流 提老婦癡人可憫 第九回 陶土工具結無辭 狄縣令開棺大驗 第十回 惡淫婦阻擋收棺 賢縣令誠心宿廟 第十一回 求靈簽隱隱相合 詳夢境鑿鑿而談 第十二回 說對聯猜疑徐姓 得形影巧遇馬榮 第十三回 雙土寨狄公訪案 老絲行趙客聞風 第十四回 請莊客馬榮交手 遇鄉親蔣忠談心 第十五回 趙萬全明言知盜首 狄梁公故意釋奸淫 第十六回 聾差役以訛錯訛 賢令尹將盜緝盜 第十七回 問路徑小官無禮 見凶犯舊友謊言 第十八回 蒲萁寨半路獲凶人 昌平縣大堂審要犯 第十九回 邵禮懷認懷認供結案 華國祥投縣呼冤 第二十回 胡秀士戲言召禍 狄縣令度情審案 第二十一回 善言開導免驗屍骸 審口供升堂訊問 第二十二回 想案情猛然省悟 聽啞語細觀行蹤 第二十三回 訪凶人聞聲報信 見毒蛇開釋無辜 第二十四回 假消息假言請客 為盜賊大意驚人 第二十五回 以假弄真何愷捉賊 依計行事馬榮擒人 第二十六回 見縣官書生迂腐 揭地窯邑宰精明 第二十七回 少年郎借助供認不諱 淫潑婦忍辱熬刑 第二十八回 真縣令扮作閻王 假陰官審明奸婦 第二十九回 狄梁公審明奸案 閻立本保奏賢臣 第三十回 赴殺場三犯施刑 入山東二臣議事 第三十一回 大巡撫訪問惡棍 小黃門貪索贓銀 第三十二回 元行衝奏參小吏 武三思懷恨大臣 第三十三回 狄仁傑奏參汙吏 洪如珍接見大員 第三十四回 接印綬舊任受辱 發公文老民伸冤 第三十五回 審惡奴受刑供認 辱奸賊設計譏嘲 第三十六回 敲銅鑼遊街示眾 執皮鞭押令念供 第三十七回 眾豪奴恃強圖劫 好巡捕設計騙人 第三十八回 投書信誤投羅網 入衙門自入牢籠 第三十九回 求人情惡打張昌宗 施國法怒斬周卜成 第四十回 入早朝直言麵奏 遇良友細訪奸僧 第四十一回 入山門老衲說真情 尋暗室道婆行穢事 第四十二回 王虔婆花言騙烈婦 狄巡撫妙計遣公差 第四十三回 王進土擊鼓鳴冤 老奸婦受刀身死 第四十四回 金鑾殿狄仁傑直言 白馬寺武三思受窘 第四十五回 搜地窖李氏盡節 升大堂懷義拷供 第四十六回 金鑾殿兩臣爭奏 刑部府奸賊徇私 第四十七回 眾百姓大鬧法堂 武三思哀求巡撫 第四十八回 武承業罪定奸僧 薛敖曹夜行穢事 第四十九回 薛敖曹半途遭擒 狄梁公一心除賊 第五十回 查舊案顯出賀三太 記前仇閹割薛敖曹 第五十一回 薛敖曹哭訴宮廷 武則天怒召奸黨 第五十二回 懷宿怨誣奏忠良 出憤言挽回奸計 第五十三回 用非刑敬宗行毒 傳聖詔偉之盡忠 第五十四回 狄仁傑掌頰武承嗣 許敬宗勾結李飛雄 第五十五回 太行山王魁送信 東京城敬宗定謀 第五十六回 李飛雄兵下太行山 胡世經力守懷慶府 第五十七回 安金藏剖心哭諫 狄仁傑奉命提兵 第五十八回 開戰事金城送命 遇官兵吳猛亡身 第五十九回 訪舊友計入敵營 獲勝仗命攻大寨 第六十回 四麵出兵飛雄中計 兩將身死馬榮回營 第六十一回 李飛雄悔誌投降 安金藏入朝報捷 第六十二回 廬陵王駕回懷慶 高縣令行毒孟城 第六十三回 見母後太子還朝 念老臣狄公病故 第六十四回 張柬之用謀除賊 廬陵王複位登朝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