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年代:周朝3901   

《詩經》頌 魯頌·駉之什·泮水

【原文】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醜。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於征,狄彼東南。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於訩,在泮獻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禦無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黑甚>,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注釋】

泮水令人真愉快。來此采摘水芹菜。魯侯蒞臨有威儀,看那龍旗多氣派。旗幟飄揚獵獵舞,鸞鈴和鳴聲聲在。隨從不分官大小,跟著魯公真光彩。
令人高興泮水好,來此采摘水中藻。魯侯蒞臨有威儀,他的馬兒真健矯。他的馬兒真健矯,他的聲音亮又高。麵容和藹又帶笑,並非生氣是宣教。
泮水令人樂無憂。采摘蓴菜輕伸手。魯侯蒞臨有威儀,泮水邊上飲美酒。飲完香甜的美酒。讓人永遠不老朽。代代相傳遵正道,征服敵寇那群醜。
舉止肅穆的魯侯,小心修德真仁厚。注意威儀要謹慎,為民作則是元首。文治武功兩齊備,在天先祖榜樣有。效法他們事事順,求得上天長庇佑。
魯侯治國真勤勉,善於修養功德圓。已將泮宮興建成,征服淮夷也如願。勇壯如虎將帥臣,斬獲敵耳泮宮獻。善於訊問如皋陶,擒送敵囚泮宮前。
齊心協力眾兵將,魯侯仁德能發揚。大軍出征雄赳赳,東南敵人要掃蕩。氣勢雄壯真浩大,不嘈雜也不喧嚷。不為邀功相爭吵,泮宮中把功勞上。
獸角鑲嵌飾弓梢,束束利箭捆紮牢。作戰兵車很寬大,徒步駕車不疲勞。已經戰勝那淮夷,甘心順從不敢鬧。因為堅持好謀略,淮夷終於被擊倒。
翩翩而飛貓頭鷹,泮水邊上棲樹林。吃了我們的桑椹,回報我們好聲音。覺悟過來那淮夷,前來貢獻多珍品。內有巨龜和象牙,內有美玉和黃金。

【譯文】

(1)泮水:水名。戴震《毛鄭詩考證》:“泮水出曲阜縣治,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入泗。《通典》雲:‘兗州泗水縣有泮水。’是也。”
(2)薄:語助詞,無義。芹:水中的一種植物,即水芹菜。
(3)戾:臨。止:語尾助詞。
(4)言:語助詞,無義。旂(qí):繪有龍形圖案的旗幟。
(5)茷(pèi)茷:飄揚貌。
(6)鸞:通“鑾”,古代的車鈴。噦(huì)噦:鈴和鳴聲。
(7)公:魯公,亦指詩中的魯侯。邁:行走。
(8)藻:水中植物名。
(9)蹻(jué)蹻:馬強壯貌。
(10)昭昭:指聲音洪亮。
(11)色:指容顏和藹。
(12)伊:語助詞,無義。
(13)茆(mǎo):即今言蓴菜。
(14)旨酒:美酒。
(15)錫:同“賜”,此句相當於“萬壽無疆”意。
(16)道:指禮儀製度等。
(17)醜:惡,指淮夷。
(18)穆穆:舉止莊重貌。
(19)敬:努力。
(20)昭假:猶“登遐”,升天。烈:同“列”,列祖,指周公旦、魯公伯禽。
(21)孝:同“效”。
(22)祜(hù):福。
(23)明明:同“勉勉”。
(24)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製的民族。攸:乃。
(25)矯矯:勇武貌。
(26)馘(guó):古代為計算殺敵人數以論功行賞而割下的敵屍左耳。
(27)淑:善。皋陶(yáo):相傳堯時負責刑獄的官。
(28)桓桓:威武貌。
(29)狄:同“剔”,除。
(30)烝烝皇皇:眾多盛大貌。
(31)吳:喧嘩。揚:高聲。
(32)訩:訟,指因爭功而產生的互訴。
(33)角弓:兩端鑲有獸角的弓。觩(qiú):彎曲貌。
(34)束矢:五十支一捆的箭。搜:多。
(35)孔:很。博:寬大。
(36)徒:徒步行走,指步兵。禦:駕禦馬車,指戰車上的武士。斁(yì):厭倦。
(37)淑:順。逆:違。此句指魯國軍隊。
(38)式:語助詞。無義。固:堅定。猶:借為“猷”,謀。
(39)獲:克。
(40)鴞(xiāo):鳥名,即貓頭鷹,古人認為是惡鳥。
(41)懷:歸,此處為回答意。
(42)憬(jǐng):覺悟。
(43)琛(chēn):珍寶。
(44)元龜:大龜。象齒:象牙。
(45)賂:通“璐”,美玉,說見俞樾《群經評議》。

【賞析】

此詩的主題,《毛詩序》曰:“頌僖公能修泮宮也。”朱熹《詩集傳》曰:“此飲於泮宮而頌禱之辭也。”方玉潤《詩經原始》曰:“受俘泮宮也。”此詩寫受俘泮宮,頌美僖公能修文德。

古代治兵,有受俘之禮,《左傳·隱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又《春秋·襄公十三年》:“公至自伐鄭。”《左傳》:“以飲至之禮,伐還告廟也。”此詩正是圍繞飲至,歌頌魯侯的。詩中泮宮,曆來說者不一,清人戴震《毛鄭詩考證》所說近是:魯有泮水,作宮其上,故它國絕不聞有泮宮,獨魯有之。泮宮也者,其魯人於此祀後稷乎?魯有文王廟,稱周廟,而郊祀後稷,因作宮於都南泮水上,尤非諸侯廟製所及。宮即水為名,稱泮宮。《采蘩》(蘩fán)篇傳雲:“宮,廟也。”是宮與廟異名同實。《禮器》曰:“魯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鄭注雲:“告後稷也。告之者,將以配天。”然則詩曰:“從公於邁”,曰:“昭假烈祖,靡不有孝”,明在國都之外,祀後稷地,曰“獻馘(馘guó)”、“獻囚”、“獻功”,蓋魯於祀後稷之時,亦就之賞有功也。不過,不是“於祀後稷之時,亦就之賞有功”,而是在泮宮行受俘之禮,兼有祀祖之事。再者,泮宮即是《閟宮》中的閟宮(閟bì)和新廟,此不具論。

詩前三章敘述魯侯前往泮水的情況,每章以“思樂泮水”起句,作者強調由於魯侯光臨而產生的快樂心情。“采芹”、“采藻”、“采茆”是為祭祀作準備,芹、藻、茆皆()用於祭祀,《周禮·天官·醢人》(醢hǎi):“朝事之豆,其實……茆菹麇臡(茆máo菹zū麇jūn臡ní)……加豆之實,芹菹兔醢……”《召南·采蘋》也有采藻用於“宗室牖下”,皆為明證。第一章沒有正麵寫魯侯,寫的是旗幟飄揚,鑾聲起伏,隨從者眾多,為烘托魯侯出現而製造的一種熱鬧的氣氛和尊嚴的聲勢。第二章直接寫魯侯來臨的情況,他的乘馬非常健壯,他的聲音非常嘹亮,他的麵容和藹而帶微笑,他不是生氣而是在教導自己的臣民,從服乘、態度體現出君主的特別身份。第三章突出“在泮飲酒”,並以歌頌魯侯的功德,一方麵祝福他“永錫難老”,萬壽無疆;另一方麵則說明這是凱旋飲至,表明魯侯征服淮夷的功績。

第四、五兩章頌美魯侯的德性。前一章主要寫文治。魯侯舉止莊重,神情肅穆,因此成為臣民仰望的準則。因為是“告廟”,詩人對廟貌而想先人,魯國的先祖周公旦、魯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僖公凱旋飲至,正是對先祖的繼承,是效法前人的結果。後一章主要寫武功。作泮宮本屬文治,卻是成就武功的保證,魯侯雖不必親上戰場,因為修明德性,恢複舊製,所以使將士們在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他們在泮水獻上斬獲的敵人左耳,並能精細詳明地審訊敵人,獻上活捉的俘虜。

第六、七兩章寫征伐淮夷的魯國軍隊。前一章是寫出征獲勝,武士能發揚推廣魯侯的仁德之心,盡管戰爭是殘酷的,但在魯人看來,這是對敵人的馴化,是符合仁德的。回到泮水,將士獻功,沒有人為爭功而衝突,寫的是武功,但文治自在其中。後一章寫軍隊獲勝後情況,武器極精,師徒甚眾,雖克敵有功,但士無驕悍,又紀律嚴明,不為暴虐,“孔淑不逆”,所以敗者懷德,淮夷卒獲。

最後一章寫淮夷——被征服者,以鴞為興,引出下文。鴞,即貓頭鷹,為惡鳥,比喻惡人,但它飛落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所以淮夷感悟,前來歸順,貢獻珍寶。

淮夷生活在當時的淮水一帶,不受周王朝所封,對周王朝諸侯造成威脅,所以,各諸侯國曾多次征伐,《左傳·僖公十三年(前647年)》載僖公與齊、宋、陳、衛、鄭、許、曹“會於鹹,淮夷病杞故。”又,公元前644年(魯僖公十六年)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會於淮,謀鄫(鄫zēng),且東略也”。這幾次戰役,雖然戰功不大,但魯是個積弱之國,能累次出師,爭伯中原,所以魯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頌。

孫鑛(鑛kuàng)評此詩雲:“大體宏贍,然造語卻入細,敘事甚精核有致。前三章近《風》,後五章近《雅》。”(陳子展《詩經直解》引)就藝術上說確乎如此;但劉瑾謂此詩“言不無過實,要當為頌禱之溢辭也”(吳闓生《詩義會通》引),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誇飾》篇特將末章首四句“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作為修辭誇飾的例證之一,說明此篇的誇耀很有些過當,讀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詩經》

《詩經》風
國風·周南·關雎 國風·周南·葛覃 國風·周南·卷耳 國風·周南·樛木 國風·周南·螽斯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兔罝 國風·周南·芣苡 國風·周南·漢廣 國風·周南·汝墳 國風·周南·麟之趾 國風·召南·鵲巢 國風·召南·采蘩 國風·召南·草蟲 國風·召南·采蘋 國風·召南·甘棠 國風·召南·行露 國風·召南·羔羊 國風·召南·殷其雷 國風·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小星 國風·召南·江有汜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國風·召南·騶虞 國風·邶風·柏舟 國風·邶風·綠衣 國風·邶風·燕燕 國風·邶風·日月 國風·邶風·終風 國風·邶風·擊鼓 國風·邶風·凱風 國風·邶風·雄雉 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國風·邶風·穀風 國風·邶風·式微 國風·邶風·旄丘 國風·邶風·簡兮 國風·邶風·泉水 國風·邶風·北門 國風·邶風·北風 國風·邶風·靜女 國風·邶風·新台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國風·鄘風·柏舟 國風·鄘風·牆有茨 國風·鄘風·君子偕老 國風·鄘風·桑中 國風·鄘風·鶉之奔奔 國風·鄘風·定之方中 國風·鄘風·蝃蝀 國風·鄘風·相鼠 國風·鄘風·幹旄 國風·鄘風·載馳 國風·衛風·淇奧 國風·衛風·考槃 國風·衛風·碩人 國風·衛風·氓 國風·衛風·竹竿 國風·衛風·芄蘭 國風·衛風·河廣 國風·衛風·伯兮 國風·衛風·有狐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王風·黍離 國風·王風·君子於役 國風·王風·君子陽陽 國風·王風·揚之水 國風·王風·中穀有蓷 國風·王風·兔爰 國風·王風·葛藟 國風·王風·采葛 國風·王風·大車 國風·王風·丘中有麻 國風·鄭風·緇衣 國風·鄭風·將仲子 國風·鄭風·叔於田 國風·鄭風·大叔於田 國風·鄭風·清人 國風·鄭風·羔裘 國風·鄭風·遵大路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國風·鄭風·蘀兮 國風·鄭風·狡童 國風·鄭風·褰裳 國風·鄭風·豐 國風·鄭風·東門之墠 國風·鄭風·風雨 國風·鄭風·子衿 國風·鄭風·揚之水 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國風·鄭風·溱洧 國風·齊風·雞鳴 國風·齊風·還 國風·齊風·著 國風·齊風·東方之日 國風·齊風·東方未明 國風·齊風·南山 國風·齊風·甫田 國風·齊風·盧令 國風·齊風·敝笱 國風·齊風·載驅 國風·齊風·猗嗟 國風·魏風·葛屨 國風·魏風·汾沮洳 國風·魏風·園有桃 國風·魏風·陟岵 國風·魏風·十畝之間 國風·魏風·伐檀 國風·魏風·碩鼠 國風·唐風·蟋蟀 國風·唐風·山有樞 國風·唐風·揚之水 國風·唐風·椒聊 國風·唐風·綢繆 國風·唐風·杕杜 國風·唐風·羔裘 國風·唐風·鴇羽 國風·唐風·無衣 國風·唐風·有杕之杜 國風·唐風·葛生 國風·唐風·采苓 國風·秦風·車鄰 國風·秦風·駟驖 國風·秦風·小戎 國風·秦風·蒹葭 國風·秦風·終南 國風·秦風·黃鳥 國風·秦風·晨風 國風·秦風·無衣 國風·秦風·渭陽 國風·秦風·權輿 國風·陳風·宛丘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國風·陳風·衡門 國風·陳風·東門之池 國風·陳風·東門之楊 國風·陳風·墓門 國風·陳風·防有鵲巢 國風·陳風·月出 國風·陳風·株林 國風·陳風·澤陂 國風·檜風·檜風·羔裘 國風·檜風·素冠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 國風·檜風·匪風 國風·曹風·蜉蝣 國風·曹風·候人 國風·曹風·鳲鳩 國風·曹風·下泉 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鴟鴞 國風·豳風·東山 國風·豳風·破斧 國風·豳風·伐柯 國風·豳風·九罭 國風·豳風·狼跋
《詩經》雅
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小雅·鹿鳴之什·小雅·杕杜 小雅·鹿鳴之什·魚麗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台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蓼蕭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彤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菁菁者莪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小雅·鴻雁之什·鴻雁 小雅·鴻雁之什·庭燎 小雅·鴻雁之什·沔水 小雅·鴻雁之什·鶴鳴 小雅·鴻雁之什·祈父 小雅·鴻雁之什·白駒 小雅·鴻雁之什·小雅·黃鳥 小雅·鴻雁之什·我行其野 小雅·鴻雁之什·斯幹 小雅·鴻雁之什·無羊 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 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 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 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 小雅·節南山之什·何人斯 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 小雅·穀風之什·穀風 小雅·穀風之什·蓼莪 小雅·穀風之什·大東 小雅·穀風之什·四月 小雅·穀風之什·北山 小雅·穀風之什·無將大車 小雅·穀風之什·小明 小雅·穀風之什·鼓鍾 小雅·穀風之什·楚茨 小雅·穀風之什·信南山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 小雅·甫田之什·桑扈 小雅·甫田之什·鴛鴦 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小雅·甫田之什·車舝 小雅·甫田之什·青蠅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小雅·魚藻之什·魚藻 小雅·魚藻之什·采菽 小雅·魚藻之什·角弓 小雅·魚藻之什·菀柳 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 小雅·魚藻之什·采綠 小雅·魚藻之什·黍苗 小雅·魚藻之什·隰桑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 小雅·魚藻之什·綿蠻 小雅·魚藻之什·瓠葉 小雅·魚藻之什·漸漸之石 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大雅·文王之什·綿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大雅·文王之什·思齊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大雅·文王之什·靈台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大雅·生民之什·鳧鷖 大雅·生民之什·假樂 大雅·生民之什·公劉 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大雅·生民之什·板 大雅·蕩之什·蕩 大雅·蕩之什·抑 大雅·蕩之什·桑柔 大雅·蕩之什·雲漢 大雅·蕩之什·崧高 大雅·蕩之什·烝民 大雅·蕩之什·韓奕 大雅·蕩之什·江漢 大雅·蕩之什·常武 大雅·蕩之什·瞻卬 大雅·蕩之什·召旻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