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年代:周朝3901   

《詩經》雅 大雅·蕩之什·韓奕

【原文】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

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纘戎祖考,無廢朕命。

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

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且張。

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於王。

王錫韓侯,淑旂綏章,簟茀錯衡。

玄袞齒舄,鉤膺鏤鍚,鞹鞃淺幭,鞗革金厄。

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其肴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其贈維何,乘馬路車,籩豆有且,侯氏燕胥。

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

韓侯迎止,於蹶之裏。

百兩彭彭,八鸞鏹鏹,不顯其光。

諸娣從之,祁祁如雲,韓侯顧之,爛其盈門。

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

韓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

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

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實墉實壑,實畝實籍,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注釋】

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治理它,交通大道開辟成。韓侯來京受冊命,周王親自來宣布:繼承你的先祖業,切莫辜負委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職恭虔又謹慎,冊命自然不變更。整治不朝諸方國,輔佐君王顯才能。
四匹公馬高又壯,體態雄壯又修長。韓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恭行覲禮拜周王。周王賞賜給韓侯,交龍日月旗漂亮;竹篷車子雕紋章,黑色龍袍紅色鞋,馬飾繁纓金鈴裝;車軾蒙皮是虎皮,轡頭挽具閃金光。
韓侯祖祭出發行,首先住宿在杜陵。顯父設宴來餞行,備酒百壺甜又清。用的酒肴是什麼?燉鱉蒸魚味鮮新。用的蔬菜是什麼?嫩筍嫩蒲香噴噴。贈的禮物是什麼?四馬大車好威風。盤盤碗碗擺滿桌,侯爺吃得喜盈盈。
韓侯娶妻辦喜事,大王外甥作新娘,蹶父長女嫁新郎。韓侯出發去迎親,來到蹶地的裏巷。百輛車隊鬧攘攘,串串鑾鈴響叮當,婚禮顯耀好榮光。眾多姑娘作陪嫁,猶如雲霞鋪天上。韓侯行過曲顧禮,滿門光彩真輝煌。
蹶父強健很勇武,足跡踏遍萬方土。他為女兒找婆家,找到韓國最心舒。身在韓地很快樂,川澤遍布水源足。鯿魚鰱魚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處。有熊有羆在山林,還有山貓與猛虎。喜慶有個好地方,韓姞心裏好歡愉。
擴建韓城高又大,燕國征役來築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轄所有蠻夷人。王對韓侯加賞賜,追族貊族聽號令。北方各國都管轄,作為諸侯的首領。築起城牆挖壕溝,劃分田畝稅章定;珍貴貔皮作貢獻,赤豹黃羆也送京。

【譯文】

(1)奕奕:高大貌。梁山:宣王時韓國境內山名。所在地諸說不一。鄭箋據《漢書·地理誌》謂“粱山在夏陽西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潛夫論》謂:“昔周宣王亦有韓城,其國也近燕,故《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又引王肅雲:“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又引《水經注》雲:“方城今為順天府固安縣,在府西南百二十裏。”按《大清一統誌》:“韓城在固安縣西南;《縣誌》今名韓侯營,在縣東南十八裏。”細審詩義,今人多從此說。據現行政區劃,當在北京市通縣之西,固安縣之東北。
(2)維:發語助詞。甸:治。傳說大禹治水開辟九州。
(3)倬(zhuó):長遠。
(4)韓侯:姬姓,周王近宗貴族,諸侯國韓國國君。曆史上周朝封建的韓國有兩個,始封國君都是周武王的兒子。一在今陝西韓城縣南,世襲到春秋時並入晉國。一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北,與燕國接近,即此詩中的燕國。受命:接受冊命。周製,封建諸侯爵位有等,其國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別。周宣王為加強北方防務,增強韓國作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韓城,增加常備軍,發揮政治和軍事作用。
(5)王:周宣王,西周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國王,力圖振興趨於沒落的周王朝。
(6)纘:繼承。戎:你。祖考:先祖。
(7)朕:周王自稱。
(8)夙夜:早晚。匪解:非懈。
(9)虔共(gōng):敬誠恭謹。共,通“恭”。
(10)榦:同“幹”,安定。一說,同“幹”,糾正。均通。不庭方:不來朝覲的方國諸侯。周製,方國諸侯應定期朝覲天於納貢,不來朝庭朝覲,稱為不庭,被作為對周王不忠順的罪狀,應予討伐。
(11)辟:君位。
(12)牡:公馬。
(13)孔脩:很長。
(14)入覲(jìn):入朝朝見天子。
(15)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禮,王冊封諸侯賜予介圭作為鎮國寶器,諾侯入覲時須手執介圭作覲禮之贄信。這是覲禮禮儀之一。
(16)錫:同“賜”,賞賜。
(17)淑旂:色彩鮮豔繪有交龍、日月圖案的旗子。綏章:指旗上圖案花紋優美。
(18)簟茀:竹編車篷。錯衡:飾有交錯花紋的車前橫木。
(19)玄袞:黑色龍袍,周朝王公貴族的禮服。赤舄(xì):紅鞋。
(20)鉤膺:又稱繁纓,束在馬腰部的革製裝飾品。鏤鍚(yáng):馬額上的金屬製裝飾品。
(21)鞹鞃(kuòhóng):包皮革的車軾橫木。淺:淺毛虎皮。幭(miè):覆蓋。
(22)鞗(tiáo)革:馬轡頭。厄:通“軛”。
(23)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
(24)屠:地名,可能是岐山東北的杜陵。
(25)顯父:周宣王的卿士。父,是對男子的美稱。
(26)炰(páo)鱉:烹煮鱉肉。
(27)蔌:蔬。
(28)筍:筍。
(29)乘(shèng)馬:一乘車四匹馬。路車:輅車,貴族用大車。
(30)籩(biān)豆:飲食用具,籩是盛果脯的高腳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腳、盤狀陶器。
(31)燕胥:燕樂,燕通“宴”。
(32)取妻:同“娶妻”。
(33)汾王:鄭箋:“厲王流於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以為“汾者墳之假借,故傳訓為大,傳泛言大王,但以為美稱耳,未嚐專指厲王”。俞樾《群經平議》以為“此汾王疑即西戎之王……西戎之君稱王者多矣。汾即《考工記》之妢胡,汾王者,妢胡之王也。韓侯娶汾王之甥,……當時借此為服西戎之策,後世和親之議,此其濫觴也。詩人張大其事而歌詠之,蓋亦如此”。此說史無明據,故未取,仍依毛傳但雲大王。
(34)蹶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為氏。
(35)迎止:迎親。止,同“之”。周時婚禮新郎去女家親迎新娘。
(36)百兩:百輛。彭彭:盛多貌。
(37)鸞:通“鑾”,掛在馬鑣上的鈴,每車四馬八鑾。
(38)不(pī)顯:不,通“丕”,大;丕顯,非常顯耀。
(39)諸娣從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製,諸侯嫡長女出嫁,諸妹諸侄隨從出嫁為妾媵。
(40)祁祁:盛多貌。
(41)顧:回頭看;或謂“顧”為“曲顧”之禮。
(42)爛:光采明耀。
(43)孔武:很勇武。孔,甚。
(44)靡:沒有。
(45)韓姞: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韓侯為妻,故稱韓姞。相攸:觀察合適的地方。相,視;攸,所。
(46)訏(xū)訏:廣大貌。
(47)魴鱮:兩種魚名,今名鯿、鰱。甫甫:大貌。
(48)麀(yōu):母鹿。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49)令居:美好居所。
(50)燕譽:安樂高興。
(51)溥(pǔ):廣大。韓城:韓國都城。
(52)燕師:燕國的人眾。周製,各諸侯國都城建築麵積、城垣高度等規格及其常備軍人數,據爵位高低而定。韓侯受命為北地方伯,故擴建韓城。韓城與燕國相近,故從燕國征發人眾前來築城。當時工程都向各地征役。燕國,姬姓諸侯,召公長子始封,在今北京市大興縣北。
(53)時:猶“司”,掌管、統轄。百蠻:古時對異族土著部落統稱蠻、夷,百是概數,言其多。
(54)追(duī)、貊(mò):北方兩個少數民族。
(55)奄:完全。
(56)伯:諸侯之長。
(57)實:是,乃。墉:城牆,此作動詞。壑:壕溝,此作動詞。
(58)畝:田畝,此作動詞,指劃分田畝。籍:征收賦稅,正稅法。
(59)貔(pí):一種猛獸名。

【賞析】

《韓奕》是曆代重視的《大雅》名篇之一。《毛詩序》雲:“《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但按驗文本,可知詩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年輕的韓侯入朝受封、覲見、迎親、歸國和歸國後的活動,全詩的主人公是韓侯,讚美周宣王“能錫命諸侯”並非詩的主旨。至於說詩的創作年代在周宣王時,則是可信的,與史實相合。是否尹吉甫所作,尚難斷定。

西周王朝後期內憂外患,漸趨衰落,經過厲王時代的社會和政治大動亂,宣王力圖振興,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實行某些開明政策;東伐淮夷、北伐玁狁以禦外侮;遷申侯於謝邑鎮守南方要衝,派仲山甫督修齊城捍衛東方,封韓侯擴建韓城加強北方防務,一時號稱“中興”。此詩所記述的韓侯受封入覲,是宣王時代重要的政治活動。

全詩六章,章十二句,為整齊的四言體,每章內容各有重點,按人物的活動依次敘述,脈絡連貫,層次清楚。

首章從大禹開通九州,韓城有大道直通京師起筆,表明北方本屬王朝疆域。通過周王親自宣布冊命和冊命的內容,說明受封的韓侯應擔負的重要政治任務以及周王所寄予的重大期望;任務和期望的根本之點,是作為王朝的屏障安定北方。

第二章敘述韓侯覲見和周王給予賞賜,而這一切都依據禮法進行。呈介圭為贄表明韓侯的合法地位,周王的賞賜表示韓侯受到的優寵。周代以“禮”治國,“禮”就是法律和製度,按製度,周代貴族服飾車乘的質料、顏色、圖案、式樣、大小規格都有規定,不能僭越。周王賞賜的交龍日月圖案的黑龍袍、紅色木底高靴、特定規格的精美車輛,都是諸侯方伯使用的。由周王賞賜,類似後世的“授銜”和公布享受何種等級的待遇,它表明受賜者地位、權利的提高:年輕的韓侯一躍而為蒙受周王優寵、肩負重任的榮顯人物。

第三章敘述韓侯離京時由朝廷卿士餞行的盛況。出行祖祭是禮製,大臣銜命出京,例由朝廷派卿士在郊外餞行,這也是禮製。祖祭後出行,祭禮用清酒,所以餞行也“清酒百壺”,這仍是禮製。一切依禮製進行,又極盡宴席之豐盛。這些描寫繼續反映韓侯政治地位的重要及其享受的尊榮。

第四章敘述韓侯迎親。這一章鋪陳女方高貴的出身家世和富貴繁華的迎親場麵,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再現了貴族婚禮的鋪張場景和風習,也表現了主人公的榮貴顯耀。

第五章重點敘述韓國土地富庶,河流湖泊密布,盛產水產品和珍貴毛皮。這些敘述從蹶父選婿引起,以韓姞滿意作結,雖然敘述重點轉移,卻與上章緊緊鉤連,不顯突兀,收過渡自然之妙。

第六章敘述韓侯歸國,成為北方諸侯方伯,建韓城,施行政,統治百國,作王朝屏障,並貢獻朝廷,與首章冊命遙相呼應。

全詩的主題是頌揚韓侯,頌揚他接受王國重要政治使命,肩負作為王國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現周王的優寵和倚重,公卿對他的尊慕和禮敬,詩中渲染的他的富貴榮華以及他的權威,都與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聯係。沒有他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這是一篇歌頌接受國家重任的大臣的頌歌。其中,餞宴、迎親的場景描寫,是詩中的插部,用以烘托主人公的高貴榮顯,並使全詩波瀾迭興,有張有弛,有明有暗,有莊有雅。相映成趣。

此詩頌美一個榮顯的諸侯,卻沒有溢美之辭,而隻是敘述事實,鋪陳事物,或正麵描述,或側麵烘托,落筆莊重大方,不涉諂諛,也不作空泛議論,這在頌詩中是特出的。

全詩六章,各章重點突出,但前後鉤連,結成一體;內容相對集中,而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無割裂枝蔓之累,其結構亦可資借鑒。

此詩的語言風格也變化多姿。首章敘述周王冊命,其語言如《尚書》用語般典重古奧;第二章敘述周王賞賜,鋪陳華麗,以見恩寵之隆;第三章以下間用疊詞、口語,描寫有聲有色,寫得生動活潑。一詩之中,語言風格三易,即俗謂“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所以吳闓生《詩義會通》評論說:“雄峻奇偉,高華典麗,兼而有之,在三百篇中,亦為傑出之作。”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詩經》

《詩經》風
國風·周南·關雎 國風·周南·葛覃 國風·周南·卷耳 國風·周南·樛木 國風·周南·螽斯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兔罝 國風·周南·芣苡 國風·周南·漢廣 國風·周南·汝墳 國風·周南·麟之趾 國風·召南·鵲巢 國風·召南·采蘩 國風·召南·草蟲 國風·召南·采蘋 國風·召南·甘棠 國風·召南·行露 國風·召南·羔羊 國風·召南·殷其雷 國風·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小星 國風·召南·江有汜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國風·召南·騶虞 國風·邶風·柏舟 國風·邶風·綠衣 國風·邶風·燕燕 國風·邶風·日月 國風·邶風·終風 國風·邶風·擊鼓 國風·邶風·凱風 國風·邶風·雄雉 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國風·邶風·穀風 國風·邶風·式微 國風·邶風·旄丘 國風·邶風·簡兮 國風·邶風·泉水 國風·邶風·北門 國風·邶風·北風 國風·邶風·靜女 國風·邶風·新台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國風·鄘風·柏舟 國風·鄘風·牆有茨 國風·鄘風·君子偕老 國風·鄘風·桑中 國風·鄘風·鶉之奔奔 國風·鄘風·定之方中 國風·鄘風·蝃蝀 國風·鄘風·相鼠 國風·鄘風·幹旄 國風·鄘風·載馳 國風·衛風·淇奧 國風·衛風·考槃 國風·衛風·碩人 國風·衛風·氓 國風·衛風·竹竿 國風·衛風·芄蘭 國風·衛風·河廣 國風·衛風·伯兮 國風·衛風·有狐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王風·黍離 國風·王風·君子於役 國風·王風·君子陽陽 國風·王風·揚之水 國風·王風·中穀有蓷 國風·王風·兔爰 國風·王風·葛藟 國風·王風·采葛 國風·王風·大車 國風·王風·丘中有麻 國風·鄭風·緇衣 國風·鄭風·將仲子 國風·鄭風·叔於田 國風·鄭風·大叔於田 國風·鄭風·清人 國風·鄭風·羔裘 國風·鄭風·遵大路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國風·鄭風·蘀兮 國風·鄭風·狡童 國風·鄭風·褰裳 國風·鄭風·豐 國風·鄭風·東門之墠 國風·鄭風·風雨 國風·鄭風·子衿 國風·鄭風·揚之水 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國風·鄭風·溱洧 國風·齊風·雞鳴 國風·齊風·還 國風·齊風·著 國風·齊風·東方之日 國風·齊風·東方未明 國風·齊風·南山 國風·齊風·甫田 國風·齊風·盧令 國風·齊風·敝笱 國風·齊風·載驅 國風·齊風·猗嗟 國風·魏風·葛屨 國風·魏風·汾沮洳 國風·魏風·園有桃 國風·魏風·陟岵 國風·魏風·十畝之間 國風·魏風·伐檀 國風·魏風·碩鼠 國風·唐風·蟋蟀 國風·唐風·山有樞 國風·唐風·揚之水 國風·唐風·椒聊 國風·唐風·綢繆 國風·唐風·杕杜 國風·唐風·羔裘 國風·唐風·鴇羽 國風·唐風·無衣 國風·唐風·有杕之杜 國風·唐風·葛生 國風·唐風·采苓 國風·秦風·車鄰 國風·秦風·駟驖 國風·秦風·小戎 國風·秦風·蒹葭 國風·秦風·終南 國風·秦風·黃鳥 國風·秦風·晨風 國風·秦風·無衣 國風·秦風·渭陽 國風·秦風·權輿 國風·陳風·宛丘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國風·陳風·衡門 國風·陳風·東門之池 國風·陳風·東門之楊 國風·陳風·墓門 國風·陳風·防有鵲巢 國風·陳風·月出 國風·陳風·株林 國風·陳風·澤陂 國風·檜風·檜風·羔裘 國風·檜風·素冠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 國風·檜風·匪風 國風·曹風·蜉蝣 國風·曹風·候人 國風·曹風·鳲鳩 國風·曹風·下泉 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鴟鴞 國風·豳風·東山 國風·豳風·破斧 國風·豳風·伐柯 國風·豳風·九罭 國風·豳風·狼跋
《詩經》雅
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小雅·鹿鳴之什·小雅·杕杜 小雅·鹿鳴之什·魚麗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台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蓼蕭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彤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菁菁者莪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小雅·鴻雁之什·鴻雁 小雅·鴻雁之什·庭燎 小雅·鴻雁之什·沔水 小雅·鴻雁之什·鶴鳴 小雅·鴻雁之什·祈父 小雅·鴻雁之什·白駒 小雅·鴻雁之什·小雅·黃鳥 小雅·鴻雁之什·我行其野 小雅·鴻雁之什·斯幹 小雅·鴻雁之什·無羊 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 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 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 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 小雅·節南山之什·何人斯 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 小雅·穀風之什·穀風 小雅·穀風之什·蓼莪 小雅·穀風之什·大東 小雅·穀風之什·四月 小雅·穀風之什·北山 小雅·穀風之什·無將大車 小雅·穀風之什·小明 小雅·穀風之什·鼓鍾 小雅·穀風之什·楚茨 小雅·穀風之什·信南山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 小雅·甫田之什·桑扈 小雅·甫田之什·鴛鴦 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小雅·甫田之什·車舝 小雅·甫田之什·青蠅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小雅·魚藻之什·魚藻 小雅·魚藻之什·采菽 小雅·魚藻之什·角弓 小雅·魚藻之什·菀柳 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 小雅·魚藻之什·采綠 小雅·魚藻之什·黍苗 小雅·魚藻之什·隰桑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 小雅·魚藻之什·綿蠻 小雅·魚藻之什·瓠葉 小雅·魚藻之什·漸漸之石 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大雅·文王之什·綿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大雅·文王之什·思齊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大雅·文王之什·靈台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大雅·生民之什·鳧鷖 大雅·生民之什·假樂 大雅·生民之什·公劉 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大雅·生民之什·板 大雅·蕩之什·蕩 大雅·蕩之什·抑 大雅·蕩之什·桑柔 大雅·蕩之什·雲漢 大雅·蕩之什·崧高 大雅·蕩之什·烝民 大雅·蕩之什·韓奕 大雅·蕩之什·江漢 大雅·蕩之什·常武 大雅·蕩之什·瞻卬 大雅·蕩之什·召旻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