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年代:周朝3901   

《詩經》雅 小雅·穀風之什·無將大車

【原文】

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於熲。

無將大車,維塵雍兮。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注釋】

不要去推那大車,推著它隻會蒙上一身灰塵。不要去尋思種種煩惱,想著它隻會惹來百病纏身。
不要去推那大車,推著它會揚起灰塵天昏地暝。不要去尋思種種憂愁,想著它便會難以自拔心神不寧。
不要去推那大車,推著它塵埃滾滾蔽日遮天。不要去尋思種種悲傷,想著它就會心事加重疾病纏綿。

【譯文】

⑴將:扶進,此指推車。大車:平地載運之車,此指牛車。
⑵疧(qí):病痛。
⑶冥冥:昏暗,此處形容塵土迷蒙的樣子。
⑷熲(jiǒng):通“耿”,心緒不寧,心事重重。不出於熲,猶言不能擺脫煩躁不安的心境。
⑸雝(yōng):通“壅”,引申為遮蔽。
⑹重:通“腫”,一說借為“恫”,病痛,病累。

【賞析】

揣摩此詩,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感時傷亂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全詩三章,每章均以推車起興。人幫著推車前進,隻會讓揚起的灰塵灑滿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詩人由此興起了“無思百憂”的感歎:心裏老是想著世上的種種煩惱,隻會使自己百病纏身,不得安寧。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勞思焦慮、憂懷百事,聊且曠達逍遙可矣。

詩的字麵意義頗為明豁,問題在於歌者是一位什麼身份的人,其所憂又是什麼。對於詩歌的這一文本,讀者自可作出各種不同的解讀,因而曆來就有“詩無達詁”之說。朱熹認為:“此亦行役勞苦而憂思者之作。”(《詩集傳》)語頗籠統含混。今人高亨解此詩為:“勞動者推著大車,想起自己的憂患,唱出這個歌。”(《詩經今注》)陳子展稱:“《無將大車》當是推挽大車者所作。此亦勞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謂不如以詩還諸歌謠,視為勞者直賦其事之為確也。”(《詩經直解))

按照以上說法,此詩為勞者直歌其事之作,則全詩當純用賦體,直陳其事。但通觀此詩,每章的首二句為興體,故姚際恒雲:“此詩以‘將大車’而起塵興‘思百憂’而自病,故戒其‘無’。觀上下同用‘無’字及‘祇自’字可見。他篇若此甚多。此尤興體之最明者。”(《詩經通論》)朱熹在《詩集傳》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為“興”體,又將詩意理解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氏抓住此點攻朱說最能切中其失。姚氏雲:“觀三章‘無思百憂’三句,並無行役之意,是必以‘將大車’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則為賦,何雲興乎?”姚氏概括此詩主題為:“此賢者傷亂世,憂思百出;既而欲暫已,慮其甚病,無聊之至也。”方玉潤《詩經原始》雲:“此詩人感時傷亂,搔首茫茫,百憂並集,既又知其徒憂無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曠達聊以自遣之詞,亦極無聊時也。”姚、方二氏之論最能抓住此詩主題的實質。歌者當是一位士大夫,麵對時世的混亂、政局的動蕩,他憂心忡忡,轉側不寧,也許他的憂思不為統治者所理解,他的諫言不僅不被采納,反而給自己招來了麻煩,因而發出了追悔之詞、自遣之歎,但是從中讀者仍能感受到他的憂世傷時之心。有理由推測,詩人選用推車為比興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輿指天子、諸侯,其來尚矣,那末以推車喻為國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則說:“這位詩人,可能是已經淪為勞動者的士。”(《詩經譯注》)這是因詩人以“大車”起興而作出的推斷,也可備一說。

另一種對此詩的理解則由求之過深而走向穿鑿附會,這就是從毛傳到鄭箋、孔疏的那種解釋。《詩序》將此詩的主題概括為:“周大夫悔將小人。幽王之時,小人眾多,賢者與之從事,反見譖害,自悔與小人並。”“將”在此處意謂推舉、獎掖。鄭箋釋曰:“鄙事者,賤者之所為也,君子為之,不堪其勞。以喻大夫而進舉小人,適自作憂累,故悔之。”孔疏進一步分析:“無將大車”雲雲乃“以興後之君子無得扶進此小人,適自憂累於己。小人居職,百事不幹,己之所舉,必助憂之,故又戒後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詩當為士大夫因憂國之心不被君王接納而發出的牢騷怨歎,而傳箋的作者卻以偷梁換柱之法將矛頭指向了所謂“小人”,似乎種種煩惱怨憤都是“小人”引起的。這樣一來,也就可以體現出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了。孔疏曾雲:“足明時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謂一語泄漏了天機。孔氏不得不承認此詩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卻竭力說明詩人主要是針對小人,“刺王”隻是順帶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又《韓詩外傳》卷七討論“樹人”問題,述簡主(趙簡子)之語:“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接著即引此詩“無將大車,惟塵冥冥”之語作證。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稱:“大輿多塵,小人傷賢。”可見此說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南宋戴溪即已提出異議。他在《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稱此詩“非‘悔將小人’也”,“下雲‘無思百憂’,意未嚐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塵自障,而無益於行,猶憂思心勞而無益於事也。世既亂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樹也,徒自損傷而已爾。”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指出:“自《小序》誤作比意,因大車用‘將’字,遂曰‘大夫悔將小人’,甚迂。”這些都是突破傳箋陳說的真知灼見。

此詩采用重章複疊的形式,在反覆詠唱中宣泄內心的情感,語言樸實真切,頗具民歌風味,因而雖列於《小雅》,卻類似於《風》詩。全詩三章卻又非單調的重複,而是通過用詞的變化展現詩意的遞進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興用“塵”、“冥”、“雝”三字逐步展現大車揚塵的情景,由掀起塵土到昏昧暗淡,最後達於遮天蔽日,詩人的煩憂也表現得愈加深沉濃烈。詩人以一種否定的口吻規勸世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遣懷,在曠達的背後是追悔和怨嗟,這樣寫比正麵的抒憤更深婉。讀者當可細加體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詩經》

《詩經》風
國風·周南·關雎 國風·周南·葛覃 國風·周南·卷耳 國風·周南·樛木 國風·周南·螽斯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兔罝 國風·周南·芣苡 國風·周南·漢廣 國風·周南·汝墳 國風·周南·麟之趾 國風·召南·鵲巢 國風·召南·采蘩 國風·召南·草蟲 國風·召南·采蘋 國風·召南·甘棠 國風·召南·行露 國風·召南·羔羊 國風·召南·殷其雷 國風·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小星 國風·召南·江有汜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國風·召南·騶虞 國風·邶風·柏舟 國風·邶風·綠衣 國風·邶風·燕燕 國風·邶風·日月 國風·邶風·終風 國風·邶風·擊鼓 國風·邶風·凱風 國風·邶風·雄雉 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國風·邶風·穀風 國風·邶風·式微 國風·邶風·旄丘 國風·邶風·簡兮 國風·邶風·泉水 國風·邶風·北門 國風·邶風·北風 國風·邶風·靜女 國風·邶風·新台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國風·鄘風·柏舟 國風·鄘風·牆有茨 國風·鄘風·君子偕老 國風·鄘風·桑中 國風·鄘風·鶉之奔奔 國風·鄘風·定之方中 國風·鄘風·蝃蝀 國風·鄘風·相鼠 國風·鄘風·幹旄 國風·鄘風·載馳 國風·衛風·淇奧 國風·衛風·考槃 國風·衛風·碩人 國風·衛風·氓 國風·衛風·竹竿 國風·衛風·芄蘭 國風·衛風·河廣 國風·衛風·伯兮 國風·衛風·有狐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王風·黍離 國風·王風·君子於役 國風·王風·君子陽陽 國風·王風·揚之水 國風·王風·中穀有蓷 國風·王風·兔爰 國風·王風·葛藟 國風·王風·采葛 國風·王風·大車 國風·王風·丘中有麻 國風·鄭風·緇衣 國風·鄭風·將仲子 國風·鄭風·叔於田 國風·鄭風·大叔於田 國風·鄭風·清人 國風·鄭風·羔裘 國風·鄭風·遵大路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國風·鄭風·蘀兮 國風·鄭風·狡童 國風·鄭風·褰裳 國風·鄭風·豐 國風·鄭風·東門之墠 國風·鄭風·風雨 國風·鄭風·子衿 國風·鄭風·揚之水 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國風·鄭風·溱洧 國風·齊風·雞鳴 國風·齊風·還 國風·齊風·著 國風·齊風·東方之日 國風·齊風·東方未明 國風·齊風·南山 國風·齊風·甫田 國風·齊風·盧令 國風·齊風·敝笱 國風·齊風·載驅 國風·齊風·猗嗟 國風·魏風·葛屨 國風·魏風·汾沮洳 國風·魏風·園有桃 國風·魏風·陟岵 國風·魏風·十畝之間 國風·魏風·伐檀 國風·魏風·碩鼠 國風·唐風·蟋蟀 國風·唐風·山有樞 國風·唐風·揚之水 國風·唐風·椒聊 國風·唐風·綢繆 國風·唐風·杕杜 國風·唐風·羔裘 國風·唐風·鴇羽 國風·唐風·無衣 國風·唐風·有杕之杜 國風·唐風·葛生 國風·唐風·采苓 國風·秦風·車鄰 國風·秦風·駟驖 國風·秦風·小戎 國風·秦風·蒹葭 國風·秦風·終南 國風·秦風·黃鳥 國風·秦風·晨風 國風·秦風·無衣 國風·秦風·渭陽 國風·秦風·權輿 國風·陳風·宛丘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國風·陳風·衡門 國風·陳風·東門之池 國風·陳風·東門之楊 國風·陳風·墓門 國風·陳風·防有鵲巢 國風·陳風·月出 國風·陳風·株林 國風·陳風·澤陂 國風·檜風·檜風·羔裘 國風·檜風·素冠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 國風·檜風·匪風 國風·曹風·蜉蝣 國風·曹風·候人 國風·曹風·鳲鳩 國風·曹風·下泉 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鴟鴞 國風·豳風·東山 國風·豳風·破斧 國風·豳風·伐柯 國風·豳風·九罭 國風·豳風·狼跋
《詩經》雅
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小雅·鹿鳴之什·小雅·杕杜 小雅·鹿鳴之什·魚麗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台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蓼蕭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彤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菁菁者莪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小雅·鴻雁之什·鴻雁 小雅·鴻雁之什·庭燎 小雅·鴻雁之什·沔水 小雅·鴻雁之什·鶴鳴 小雅·鴻雁之什·祈父 小雅·鴻雁之什·白駒 小雅·鴻雁之什·小雅·黃鳥 小雅·鴻雁之什·我行其野 小雅·鴻雁之什·斯幹 小雅·鴻雁之什·無羊 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 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 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 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 小雅·節南山之什·何人斯 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 小雅·穀風之什·穀風 小雅·穀風之什·蓼莪 小雅·穀風之什·大東 小雅·穀風之什·四月 小雅·穀風之什·北山 小雅·穀風之什·無將大車 小雅·穀風之什·小明 小雅·穀風之什·鼓鍾 小雅·穀風之什·楚茨 小雅·穀風之什·信南山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 小雅·甫田之什·桑扈 小雅·甫田之什·鴛鴦 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小雅·甫田之什·車舝 小雅·甫田之什·青蠅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小雅·魚藻之什·魚藻 小雅·魚藻之什·采菽 小雅·魚藻之什·角弓 小雅·魚藻之什·菀柳 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 小雅·魚藻之什·采綠 小雅·魚藻之什·黍苗 小雅·魚藻之什·隰桑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 小雅·魚藻之什·綿蠻 小雅·魚藻之什·瓠葉 小雅·魚藻之什·漸漸之石 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大雅·文王之什·綿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大雅·文王之什·思齊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大雅·文王之什·靈台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大雅·生民之什·鳧鷖 大雅·生民之什·假樂 大雅·生民之什·公劉 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大雅·生民之什·板 大雅·蕩之什·蕩 大雅·蕩之什·抑 大雅·蕩之什·桑柔 大雅·蕩之什·雲漢 大雅·蕩之什·崧高 大雅·蕩之什·烝民 大雅·蕩之什·韓奕 大雅·蕩之什·江漢 大雅·蕩之什·常武 大雅·蕩之什·瞻卬 大雅·蕩之什·召旻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