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年代:周朝3901   

《詩經》雅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原文】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釋】

大田寬廣作物多,選了種籽修家夥,事前準備都完妥。掮起我那鋒快犁,開始田裏幹農活。播下黍稷諸穀物,苗兒挺拔又壯茁,曾孫稱心好快活。
莊稼抽穗已結實,籽粒飽滿長勢好,沒有空穗和雜草。害蟲螟螣全除掉,蟊蟲賊蟲逃不了,不許傷害我嫩苗。多虧農神來保佑,投進大火將蟲燒。
涼風淒淒雲滿天,小雨飄下細綿綿。雨點落在公田裏,同時灑到我私田。那兒穀嫩不曾割,這兒幾株漏田間;那兒掉下一束禾,這兒散穗三五點,照顧寡婦任她撿。
曾孫視察已來臨,碰上農婦孩子們。他們送飯到田頭,田畯看見好開心。曾孫來到正祭神,黃牛黑豬案上陳,小米高粱配嘉珍。獻上祭品行祭禮,祈求大福賜蒼生。

【譯文】

(1)大田:麵積廣闊的農田。稼:種莊稼。
(2)既:已經。種:指選種籽。戒:同“械”,此指修理農業器械。
(3)乃事:這些事。
(4)覃(yǎn):“剡”,鋒利。耜(sì):古代一種似鍬的農具。
(5)俶(chù)載:開始從事。
(6)厥:其。
(7)庭:通“挺”,挺拔。碩:大。
(8)曾孫是若:順了曾孫的願望。曾孫,周王對他的祖先和其他的神,都自稱曾孫。若,順。
(9)方:通“房”,指穀粒已生嫩殼,但還沒有合滿。皁(zào):指穀殼已經結成,但還未堅實。
(10)稂(láng):指穗粒空癟的禾。莠(yǒu):田間似禾的雜草,也稱狗尾巴草。
(11)螟(míng):吃禾心的害蟲。螣(tè):吃禾葉的青蟲。
(12)蟊(máo):吃禾根的蟲。賊:吃禾節的蟲。
(13)稚:幼禾。
(14)田祖:農神。
(15)秉:執持。畀:給與。炎火:大火。
(16)有渰(yǎn):即“渰渰”,陰雲密布的樣子。
(17)祁祁:徐徐。
(18)公田:公家的田。古代井田製,井田九區,中間百畝為公田,周圍八區,八家各百畝為私田。八家共養公田。公田收獲歸農奴主所有。
(19)私:私田。
(20)稚:低小的穗。
(21)穧(jì):已割而未收的禾把。
(22)秉:把,捆紮成束的禾把。
(23)滯:遺留。
(24)伊:是。
(25)饁(yè):送飯。南畝:泛指農田。
(26)田畯(jùn):周代農官,掌管監督農奴的農事工作。
(27)禋(yīn)祀:升煙以祭,古代祭天的典禮,也泛指祭祀。
(28)騂(xīn):赤色牛。黑:指黑色的豬羊。
(29)介:“丐”的假借,祈求。景福:大福。

【賞析】

此詩與《小雅·甫田》是姊妹篇,同是周王祭祀田祖等神祇的祈年詩。《甫田》寫周王巡視春耕生產,因“省耕”而祈求糧食生產有“千斯倉”“萬斯箱”的豐收;《大田》寫周王督察秋季收獲,因“省斂”而祈求今後更大的福祉。春耕秋斂,前呼後應,兩篇合起來為後人提供了西周農業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等相當真實具體和豐富的曆史資料,是《詩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農事詩。這兩篇在寫法上也各有側重,互為補充,誠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末章眉評所雲:“前篇詳於察與省,而略於耕;此篇詳於斂與耕,而略於省與察。”

全詩四章,其中第三章最重要也最精采,其他各章如眾星之拱月,綠葉之襯花。第三章實寫豐收,前二章起鋪墊作用,末章是祭祀套話式的餘波。

農業豐收不是從天而降神賜的。詩首章追敘了對春耕的高度重視與精心準備。起句“大田多稼”雖是平淡的直賦其事,然而畫麵雄闊,涵蓋了下文春耕夏耘秋收種種繁複場景,為之提供了縱情揮寫的大舞台,氣勢不凡。由此可窺見當時絕非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而是井田製下的原始大生產耕作。第二句“既種既戒”,實是抓住了農業生產的“牛鼻子”,即選擇良種與修繕農具。有了良種,播種的“百穀”才能“既庭且碩”;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農奴以“覃耜”去犁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覃耜”隻是“既戒”工作的舉隅,其它可以想見。除了選種與修具外,還需有其他一係列次要的準備工作,詩用“既備乃事”一筆帶過,筆墨精簡,疏而不漏。用三個“既”字表示準備工作完成,幹脆利落,要言不煩。末句冒出“曾孫是若”,好像很突兀,其實有非常緊密的內在聯係。“曾孫”是當時政治、經濟舞台的主角,也是此篇的核心人物,農奴一切賣力的活動都是為了順應“曾孫”的歡心。春耕開局不錯,最愉悅的人,當然是主角“曾孫”。這句客觀上明確無誤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主奴關係。從全篇看,第四章曾孫將出場巡視和主祭,這裏先提一句作伏筆,也起到了貫通全篇血脈的作用,所謂著一子而滿盤皆活。

次章追敘夏耘,即田間管理,主要寫除雜草與去蟲害。播種後倘讓作物自生自滅,那秋收就很渺茫,因此必須加強管理,而且要貫穿百穀成長的全過程。“既方既皁,既堅既好。”四個“既”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特寫,將作物階段性生長的典型畫麵作了逐步推進的忠實記錄,很有農業科學性,不諳農事的人是很難如此簡練精確表述的。而“不稂不莠”卻是關鍵句,即除盡了稂莠,才使糧食長勢旺盛,這是略去了種種艱辛勞動過程而提煉出來的重要經驗。另一條經驗是滅蟲。百穀有螟螣蟊賊以及蝗蟲等許多天敵,如果不加清除,“田稚”難保,也許會導致糧食顆粒無收。除蟲的辦法,主要用火攻。讓害蟲在“炎火”中葬生。由於蟲害在一定程度上不像除草那樣可以完全由人工加以控製,所以先民又搬出了被稱作“田祖”的農神,祈求田祖的神靈將蟲害去盡。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低下,但也表現了農夫們的迫切願望。《詩經》中此處提到的除蟲方法,後世繼續奉行沿用,典型例子是唐代姚崇驅蝗。公元716年(開元四年),山東蝗蟲大起,姚崇奏道:“《毛詩》雲:‘秉彼蟊賊,以付炎火。’……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舊唐書·姚崇傳》)於是遣使分道殺蝗,終於撲滅蟲害,保住莊稼。這明顯是受了《大田》詩的啟發。

如果說上二章寫的是盡人事,那麼天時對於農業也至關重要,所以第三章前四句就寫了風調雨順情況。陰雲彌漫,細雨綿綿,真是好雨知時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公田、私田都有充沛雨水。外界景觀與內心感受打成一片,農夫的喜悅在這四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公田”、“私田”的先後關係中,展現了社會矛盾緩和時期農夫們的忠悃厚道心情,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那是非常真率自然的。

三章其餘五句寫豐產豐收。若從正麵寫,穀穗金黃一片,農夫揮汗如雨幹得熱火朝天,肩挑車載沉甸甸,大囤小囤滿滿裝,也可以寫得沸沸揚揚,動人心目,但那畢竟是尋常蹊徑,易於雷同俗套。此詩之妙在於側寫,在於烘托,在於細節描寫,不寫收,而寫不收,從不收中反映豐收,構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絕。你看,有長得欠壯實故意不割的,有割了來不及捆束的,有已捆束而來不及裝載的,還有許多飄灑散落在各處的穀穗。這些鏡頭讀者閉目想像一下,是豐收還是歉收,不言而喻。至於怎麼個豐收法,那就由讀者各自去馳騁想像。該實的地方卻留下一片空白,讓人自行補充,這才是爐火純青的藝術妙諦。對於此點,曆代論者均讚賞不已。姚際恒《詩經通論》說:“‘彼有不獲稚’至末,極形其粟之多也,即上篇千倉萬箱之意,而別以妙筆出之。”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凡文正麵難於著筆,須從旁煊染,或閑處襯托,則愈閑愈妙,愈淡愈奇。……此篇省斂,本欲形容稼穡之多,若從正麵描摹,不過千倉萬箱等語,有何意味?且與上篇犯複,尤難出色。……詩隻從遺穗說起,而正穗之多自見。……事極瑣碎,情極閑淡,詩偏盡情曲繪,刻摹無遺,娓娓不倦,無非為多稼穡一語設色生光。所謂愈淡愈奇,愈閑愈妙,善於烘托法耳。”都是深諳個中三昧之論。

三章的末句“伊寡婦之利”,又使詩的意境得到升華。如果沒有這末句,人們或會有疑問:大田裏散落漏收那麼多糧食,是不是農夫們偷懶和不珍惜呢?也或會作如是想。有了脫穎而出的此句,人們才恍然意識到農夫們故意不收割殆盡是有良苦用心的。為了讓鰥寡孤獨無依無靠者糊口活命,又免於他們沿街挨戶乞討的窘辱,農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豐收果實讓他們自行去采拾,那種細膩熨貼,那種宅心仁厚,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有拯溺幫困的惻隱之心,那是一種寬廣胸懷和崇高美德,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不已。此詩中的“寡婦”,比之唐代杜荀鶴詩中寫到兵荒馬亂時世的“山中寡婦”那“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的境況來,真是幸運多多。關於此句,還引發過一場怎樣理解此詩主旨的論辯。《毛詩序》謂此詩“剌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詩序辨說》則駁道:“此序專以‘寡婦之利’一句生說。”至於兩者優劣,應當說,寡婦之拾穗,也確實反映了貧民生活的無保障,從側麵反映了社會的黑暗不公,說詩有“刺”的含意也並不太離譜。但從詩的整體意向而言,是“美”的成分居多,即讚美農夫通過辛勤勞動而喜得豐收。《毛序》以偏概全,朱子所駁也屬平允。

田間勞動大軍正在收割捆載,忙得不亦樂乎,田頭有農官“田唆”在第一線指揮督察,後方有婦女孩子提筐來送飯食,整個畫麵一片繁忙熱鬧景象。這時最高統治者“曾孫”來了,其熱氣騰騰場麵頓時達於沸點,至少從田唆的“至喜”表情上能讓人領悟到這一點。第四章實寫曾孫省斂,與首章春耕時“曾孫是若”相呼應。更與上篇《甫田》描寫“省耕”時情景密合無間,是一模一樣的四句。這大約是當時頌揚王權的套話吧。接著是曾孫祭祀田祖,祭祀四方神,犧牲粢盛恭敬祗奉,肅穆虔誠,為黎民為國祚祈福求佑。王權與神權互相依傍而彼此更為尊崇顯赫,這大約也是曾孫省斂時所能做的最正兒八經的事吧。其實這都是歌功頌德的冠冕堂皇話,無甚精義,後世捧場詩文的層出不窮,其源頭也可追溯到《詩經》上,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此詩在藝術上造詣頗深。詩主要運用白描手法,為後世勾勒了一幅上古時代農業生產方麵的民情風俗畫卷。其中的人物,如農人、婦子、寡婦、田唆、曾孫,雖著墨無多,但各有各的身份動作,給人以真實感受。凡此均體現出詩作的藝術魅力,給人無窮回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詩經》

《詩經》風
國風·周南·關雎 國風·周南·葛覃 國風·周南·卷耳 國風·周南·樛木 國風·周南·螽斯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兔罝 國風·周南·芣苡 國風·周南·漢廣 國風·周南·汝墳 國風·周南·麟之趾 國風·召南·鵲巢 國風·召南·采蘩 國風·召南·草蟲 國風·召南·采蘋 國風·召南·甘棠 國風·召南·行露 國風·召南·羔羊 國風·召南·殷其雷 國風·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小星 國風·召南·江有汜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國風·召南·騶虞 國風·邶風·柏舟 國風·邶風·綠衣 國風·邶風·燕燕 國風·邶風·日月 國風·邶風·終風 國風·邶風·擊鼓 國風·邶風·凱風 國風·邶風·雄雉 國風·邶風·匏有苦葉 國風·邶風·穀風 國風·邶風·式微 國風·邶風·旄丘 國風·邶風·簡兮 國風·邶風·泉水 國風·邶風·北門 國風·邶風·北風 國風·邶風·靜女 國風·邶風·新台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國風·鄘風·柏舟 國風·鄘風·牆有茨 國風·鄘風·君子偕老 國風·鄘風·桑中 國風·鄘風·鶉之奔奔 國風·鄘風·定之方中 國風·鄘風·蝃蝀 國風·鄘風·相鼠 國風·鄘風·幹旄 國風·鄘風·載馳 國風·衛風·淇奧 國風·衛風·考槃 國風·衛風·碩人 國風·衛風·氓 國風·衛風·竹竿 國風·衛風·芄蘭 國風·衛風·河廣 國風·衛風·伯兮 國風·衛風·有狐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王風·黍離 國風·王風·君子於役 國風·王風·君子陽陽 國風·王風·揚之水 國風·王風·中穀有蓷 國風·王風·兔爰 國風·王風·葛藟 國風·王風·采葛 國風·王風·大車 國風·王風·丘中有麻 國風·鄭風·緇衣 國風·鄭風·將仲子 國風·鄭風·叔於田 國風·鄭風·大叔於田 國風·鄭風·清人 國風·鄭風·羔裘 國風·鄭風·遵大路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國風·鄭風·蘀兮 國風·鄭風·狡童 國風·鄭風·褰裳 國風·鄭風·豐 國風·鄭風·東門之墠 國風·鄭風·風雨 國風·鄭風·子衿 國風·鄭風·揚之水 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國風·鄭風·溱洧 國風·齊風·雞鳴 國風·齊風·還 國風·齊風·著 國風·齊風·東方之日 國風·齊風·東方未明 國風·齊風·南山 國風·齊風·甫田 國風·齊風·盧令 國風·齊風·敝笱 國風·齊風·載驅 國風·齊風·猗嗟 國風·魏風·葛屨 國風·魏風·汾沮洳 國風·魏風·園有桃 國風·魏風·陟岵 國風·魏風·十畝之間 國風·魏風·伐檀 國風·魏風·碩鼠 國風·唐風·蟋蟀 國風·唐風·山有樞 國風·唐風·揚之水 國風·唐風·椒聊 國風·唐風·綢繆 國風·唐風·杕杜 國風·唐風·羔裘 國風·唐風·鴇羽 國風·唐風·無衣 國風·唐風·有杕之杜 國風·唐風·葛生 國風·唐風·采苓 國風·秦風·車鄰 國風·秦風·駟驖 國風·秦風·小戎 國風·秦風·蒹葭 國風·秦風·終南 國風·秦風·黃鳥 國風·秦風·晨風 國風·秦風·無衣 國風·秦風·渭陽 國風·秦風·權輿 國風·陳風·宛丘 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國風·陳風·衡門 國風·陳風·東門之池 國風·陳風·東門之楊 國風·陳風·墓門 國風·陳風·防有鵲巢 國風·陳風·月出 國風·陳風·株林 國風·陳風·澤陂 國風·檜風·檜風·羔裘 國風·檜風·素冠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 國風·檜風·匪風 國風·曹風·蜉蝣 國風·曹風·候人 國風·曹風·鳲鳩 國風·曹風·下泉 國風·豳風·七月 國風·豳風·鴟鴞 國風·豳風·東山 國風·豳風·破斧 國風·豳風·伐柯 國風·豳風·九罭 國風·豳風·狼跋
《詩經》雅
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小雅·鹿鳴之什·小雅·杕杜 小雅·鹿鳴之什·魚麗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台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蓼蕭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彤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菁菁者莪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小雅·鴻雁之什·鴻雁 小雅·鴻雁之什·庭燎 小雅·鴻雁之什·沔水 小雅·鴻雁之什·鶴鳴 小雅·鴻雁之什·祈父 小雅·鴻雁之什·白駒 小雅·鴻雁之什·小雅·黃鳥 小雅·鴻雁之什·我行其野 小雅·鴻雁之什·斯幹 小雅·鴻雁之什·無羊 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 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 小雅·節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 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 小雅·節南山之什·何人斯 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 小雅·穀風之什·穀風 小雅·穀風之什·蓼莪 小雅·穀風之什·大東 小雅·穀風之什·四月 小雅·穀風之什·北山 小雅·穀風之什·無將大車 小雅·穀風之什·小明 小雅·穀風之什·鼓鍾 小雅·穀風之什·楚茨 小雅·穀風之什·信南山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 小雅·甫田之什·桑扈 小雅·甫田之什·鴛鴦 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小雅·甫田之什·車舝 小雅·甫田之什·青蠅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小雅·魚藻之什·魚藻 小雅·魚藻之什·采菽 小雅·魚藻之什·角弓 小雅·魚藻之什·菀柳 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 小雅·魚藻之什·采綠 小雅·魚藻之什·黍苗 小雅·魚藻之什·隰桑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 小雅·魚藻之什·綿蠻 小雅·魚藻之什·瓠葉 小雅·魚藻之什·漸漸之石 小雅·魚藻之什·苕之華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大雅·文王之什·大明 大雅·文王之什·綿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大雅·文王之什·思齊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大雅·文王之什·靈台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 大雅·生民之什·鳧鷖 大雅·生民之什·假樂 大雅·生民之什·公劉 大雅·生民之什·泂酌 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大雅·生民之什·板 大雅·蕩之什·蕩 大雅·蕩之什·抑 大雅·蕩之什·桑柔 大雅·蕩之什·雲漢 大雅·蕩之什·崧高 大雅·蕩之什·烝民 大雅·蕩之什·韓奕 大雅·蕩之什·江漢 大雅·蕩之什·常武 大雅·蕩之什·瞻卬 大雅·蕩之什·召旻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