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 作者:熊大木年代:明代295   

《楊家將》正文 第四十三回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

平大遼南將班師頒官誥大封功臣

卻說越數日,八王於宮中大開筵席,犒勞諸將,眾人盡歡而飲。延朗進曰:“小可有一事稟知,未審殿下允否?”八王曰:“將軍有何見議?但說無妨。”延朗曰:“自居北境,蒙蕭後盛意看承。今既死矣,乞將屍骸埋葬,庶報一時知遇之德,使番人不以延朗為負義耳。”八王曰:“此將軍盛德之事,當從所請。”是日席罷。次日,八王一麵申報朝廷,一麵下令將蕭後屍首以王禮埋葬。有司奉行不提。後人看到此處,有詩讚曰:

盛德於人將德報,楊門豪傑幾人同?

片言深仰番庭慕,為築封塋一念忠。

六使進見,定議班師。八王允言,發遣諸將,分前後隊回軍。呼延讚等準備起行。寇準與眾議留兵鎮守幽州。八王曰;“留兵有二不便:一者,南北雜處,統屬不一,則有掣肘之患;二者,離中原既遠,作逆一時不知。莫若回京,徐定防禦之策。”寇準然其言,即日大軍離幽州,望汴京而回。但見:

馬上紅塵隨處起,途中簞食喜相迎。一路無詞,不覺早到皇城。八王先遣人報知捷音。真宗遣文武出郭迎接,正遇八王等軍馬來到,文臣孫禦史當先接見,並轡入城。六使人馬屯紮郭外。次早,八王領眾臣朝見,進上平定北番表章。真宗覽罷,龍顏大悅,撫慰眾臣,甚加讚歎。寇準奏曰:“誠賴陛下洪福,及楊六使父子兄弟一心為國,今已平定大遼。此乃不世之功,乞加封黃以獎其勞,則國家幸甚。”帝曰:“朕深知其功,當得封贈,候頒敕擬議。”八王等拜命而退。

是日,楊六使與延朗回無佞府見令婆,拜畢,延朗不勝哀感,乃曰:“思不肖一陣之挫,困辱北境,竟至一十八年。不想吾母皓發盈頭,桑榆景迫。今日幸得相逢,悲喜交集。”令婆曰:“歧路無情,人生有此飄零。今既相見,足慰母子之望。可著公主相見。”延朗喚過瓊娥公主,八拜令婆。令婆不勝歡喜。延朗曰:“此雖一時佳會,十分得賴提攜。”令婆曰:“姻緣不偶,觀此女子,真是吾兒之配也。”因令具席,以為慶賀之設。是日,府中眾人依次坐定,歡飲而散。楊五郎仍領眾人,自回五台山去了。

卻說王樞密見北番已敗,恐禍將及,乃假裝雲遊道人,漏夜走出汴京。直待近臣奏入,真宗乃知,大怒曰:“此賊屢起反意,朕以故人相待,不忍深罪;今又背朕而去。”亟聚群臣商議。八王奏曰:“王欽罪惡滔天,不容於誅。想其出城未遠,陛下可令輕騎追捕。”帝允奏,即敕楊宗保率捕兵追之。宗保得令,率兵徑出北門,問守軍:“曾有王樞密過去否?”守軍曰:“適見一道士,慌忙出去,莫非是也?”宗保得其實,特騎趕來。時樞密走到黃河渡,見艄公連叫曰:“汝若急渡吾登岸,多將金寶相謝。”艄公聽得,遂撐船近前,王欽跳下船,艄公舉棹而行。才近東岸,忽然狂風逆作,將船仍吹下來。一連如此三次,不能及岸。艄公曰:“風勢緊急,難以過去,須待風息而行。”王欽愈慌,隻得匿在篷下躲避。一伏時,南路征塵蕩起,數十騎趕來。楊宗保馬上厲聲問艄公曰:“曾見有一道士過去否?”艄公未應,王欽低聲曰:“應他已去多時,我便傾囊謝汝。”艄公曰:“且道汝是誰人?明白告我,當得方便。”王欽不隱,將其本末道知。艄公聽罷怒曰:“此處被汝在朝,年年使吏胥打攪,正要報恨,沒尋討處,今日倒落手中來也。”即將船撐近前,報知宗保。宗保差騎軍上船捉之。王欽急忙不能逃脫,竟被騎軍綁縛到岸。宗保解之而回。正是: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正值真宗設朝,文武皆集。近臣奏知:“已捉得王欽回朝。”帝令軍校拿進殿前,麵斥之曰:“逆賊屢在朕前獻讒,寡人優容過多。今若放汝走往他國,又將生患矣。”王欽低頭無語,隻乞早就刑戮。帝曰:“怕汝奸賊不死耶?”因問八王:“當何以處之?”八王曰:“陛下可設大宴,會集外國使臣,皆得預席。將此賊碎剮淩遲,以助筵前一觀,庶使後人知懼。”帝允奏,遂下命,著司官排列筵宴齊備,征召外國諸臣,兩邊依次坐飲。行刑軍校將王欽綁縛於樁上,慢慢割下其肉。席中觀者,無不凜然。後人有詩斷曰:

作惡年深禍亦深,試看今日戮王欽。

蒼天報應無私眼,不使登行竟被擒。

王欽受苦難禁,不消數十刀,氣已絕矣。帝令拋其屍骸於野,以彰奸臣。因謂八王曰:“王欽往者所言,本有欺罔之意,而朕不覺,何也?”八王曰:“大詐似忠,以致陛下不覺。今日王欽受刑,朝野皆為之歡慶矣。”帝然之。忽報大將呼延讚夜中風症而卒。帝聞報,不勝哀悼,乃曰:“讚自入本朝,勤勞王事,未嚐一日自安,真為社稷臣也。”因令敕葬,諡贈忠

國公。後人有詩讚曰:

憤仇已雪出河東,為國勤勞建大功。

不意將星中夜落,令人千古恨難窮。

天禧元年二月,真宗以平定北番將士,未及旌封,特與八王商議。八王奏曰:“賞功懷遠,帝王盛德之事。今四方寧息,天下一統,使得謀臣勇將鎮守,誠為社稷長計矣。”帝曰:“往者獻俘闕下,朕猶未發遣,蕭後太子、臣僚,當何以處之?”八王曰:“前幽州班師之際,寇學士等會議,欲留兵以鎮守,臣以為不便,未敢擅行。今遼人已服,陛下正當興滅國,繼絕世,放他還大遼,仍自鎮守,遞年隻取其進貢,則邊境自安,唐虞之治不過如是。”真宗大悅曰:“非卿所論,朕不能及此。”遂下敕,赦蕭後二太子並所捉臣僚,俱令還國。敕旨既下,番臣大悅,詣闕稽首謝恩。真宗又賜北番太子金織蟒衣各一襲,賞賚甚厚。太子拜受命,即日率臣僚徑回幽州。不提。

翌日,真宗親擬封旨,宣六使進殿,麵諭之曰:“卿父子,破南天陣,已建大功,朕未及升擢:今又有平定北番之績,當旌封典,以報汝勞。”六使頓首曰:“破陣平北之功,上賴陛下之福,下則軍上齊心,臣區區微勞,何敢受賜?”帝曰:“卿不必過謙,朕自有定議。”六使拜命而出。是日,封旨敕下:授楊六使為代州節度使,兼南北都招討;楊宗保為階州節度使,兼京城內外都巡撫;楊延朗以取幽州功,授泰州鎮撫節度副使;嶽勝授薊州團練使;孟良授瀛州團練使;焦讚授莫州團練使;陳林正授澶州都監;柴敢正授順州都監;劉超正授新州都監;管伯正授媯州都監;關鈞正授雷州都監;王琪正授武州都監;孟得正授雲州都監;林鐵槍正授應州都監;宋鐵棒正授寰州都監;丘珍正授朔州都監;丘謙正授雄州都監;陳雄正授蔚州都監;謝勇正授鳳州都監;姚鐵旗正授壽州都監;董鐵鼓正授潞州都監;郎千正授瓜州都監;郎萬正授舒州都監;八娘授金花上將軍;九妹授銀花上將軍;淵平妻周氏封忠靖夫人;延嗣妻杜氏封節烈夫人;穆桂英以下十四員女將,俱授誥命副將軍,其餘有功將士,俱各封賞有差。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楊家將傳》

《楊家將》正文
第一回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讚激烈報仇 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讚夢神教武 第三回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 第四回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 第五回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 第六回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讚單騎救駕 第七回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讚力擒敵將 第八回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第九回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 第十回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 第十一回 小聖感夢取太太 太宗下議征大遼 第十二回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 第十三回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 第十四回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第十五回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 第十六回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 第十七回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第十八回 呼延讚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 第十九回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穀六使遇救 第二十回 六使汴京告禦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 第二十一回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後議圖中原 第二十二回 楊家將晉陽鬥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 第二十三回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讚 第二十四回 孟良智盜驌驦馬 嶽勝大戰蕭天佑 第二十五回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 第二十六回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 第二十七回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 第二十八回 焦讚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 第二十九回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 第三十回 八王齎詔求六使 焦讚大鬧陳家莊 第三十一回 呼延讚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 第三十二回 蕭太後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 第三十三回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 第三十四回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 第三十五回 孟良盜走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 第三十六回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 第三十七回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 第三十八回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 第三十九回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 第四十回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鬥武 第四十一回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 第四十二回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 第四十三回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 第四十四回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讚雙喪命 第四十五回 禁宮中八王祈鬥 無佞府郡馬壽終 第四十六回 達達國議舉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 第四十七回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 第四十八回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 第四十九回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 第五十回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