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 作者:熊大木年代:明代295   

《楊家將》正文 第六回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讚單騎救駕

潘仁美奉詔宣召呼延讚單騎救駕

卻說張廷臣回至府中,寫下奏章,遣人星夜赴闕,奏知太宗曰:臣張廷臣具奏:近有太行山呼延讚,受詔入朝。蓋為潘仁美每生計害之,彼亟憤逃歸。今陛下建位之初,注意邊將,且讚豪傑之才,未顯其能,輒被大臣奏陷,屏逐遠方,非陛下親賢任能之意也。乞將仁美體察的實,複頒詔宣召,使讚欣然從事,邊陲之功,指日可收,則國家幸甚。

太宗覽奏,大怒曰:“潘仁美何得擅專殺伐,屏逐忠良乎?”即令右樞密楊光美根究其事。光美得命,遣人請潘仁美至府中,謂之曰:“主上深怒於公,欲究逐呼延讚之事,公有何言?”仁美曰:“事由下官所為,全仗樞使善覷,當報厚德。”光美曰:“主上之命,豈可私於公?但得公同入麵奏,吾自有救公之策。”仁美深謝,即隨光美入見太宗。帝問曰:“卿追究潘仁美之事,果得實否?”光美奏曰:“臣受命究問呼延讚歸山之由,實與潘仁美不甚相關。今仁美知罪,隨臣麵奏其情,乞陛下寬宥之。”太宗聞奏,召仁美於殿前問之曰:“呼延讚,先帝經念之將,朕是以宣之入朝,欲顯其能,汝何得屏逐而去?”仁美奏曰:“臣以呼延讚之赴闕,心嚐怏怏,欲歸久矣,非因臣所逐也。願再奉詔入山,宣召赴闕,與臣麵證是非。果如讚所言,則甘就斧鉞之誅,萬死無辭也。”太宗半晌未應。八王進曰:“陛下以將帥經心,仁美雖有罪,願準其請,再往召之。若讚仍奉詔赴命,則可兩恕其罪矣。”太宗然其言,乃下詔付仁美,前召呼延讚。

仁美領旨,即日出朝,徑詣太行山來,令人報入山寨。呼延讚曰:“我遭此賊毒手,性命幾喪,恨莫能雪;今乘其來,殺之以伸我仇,饒他不過。”建忠曰:“不可,我等正欲立功於朝,豈以小怨而忘大謀?不如承奉聖旨,庶免私奔之罪。”讚從其言,乃與建忠出寨迎接。潘仁美進入帳中,宣讀詔書曰:

朕以立國之初,首先召卿,欲以及時重用。何以入朝未經一月,竟任意欲行,徑自返騎?且卿文武之才,正當攄忠獻策,寧忍懷寶沉埋,自甘久屈乎?再命使來到,即宜赴闕,以補前日私奔之罪。故茲詔示。

建忠拜受命畢,請仁美坐於軍中,二人拜謝曰:“重勞樞使奉詔至此,有失遠迎,望乞恕罪。”仁美見讚,頗有慚色,因答之曰:“下官冒觸將軍,深自追悔。今聖旨複來宣召,即宜赴闕,以慰皇上之望。”建忠大喜,即令盛排筵宴,以待朝使。款留寨中一夜。次日,仁美催呼延讚下山。讚與建忠商議,建忠曰:“仁美當朝大臣,今既領聖旨來召,當隨其赴京,以彌舊怨也。”讚然之,即裝點衣甲鞍馬,同馬氏隨仁美下山。建忠送出大路而別,自去抽回耿忠等人馬。不在話下。

隻說呼延讚到京師朝見太宗,首請逃歸之罪:太宗曰:“朕以卿未建奇功,暫留皇城居住,候下河東,則當重用於卿。”讚謝恩而退。太宗宣入八王,謂之曰:“朕以讚新將,未見其武藝,今欲試觀之,汝有何策?”八王奏曰:“陛下欲觀讚之武藝,此事極易,當效先朝禦榆窠園故事,便見其能也。”太宗曰:“單雄信之士,軍中或可有;小秦王之類,難為其人也。”八王曰:“臣願裝作小秦玉;使呼延讚為尉遲敬德,惟單雄信,陛下千百萬軍中選之。”太宗允其奏。因命群臣揀選將帥中,誰可為單雄信者。潘仁美終懷毒恨,又欲生計害之,出班奏曰:“臣婿楊延漢,弓馬嫻熟,堪充此職。”太宗允奏,即下命傳至軍中。延漢受命,自思:“此必嶽父起害讚之心,特舉我充此職,而與其子報仇也。昔我被讚所捉,已蒙不殺之恩,臨行又贈黃金。今日若不救他,則為失義人耳。”遂進八王府中,道知其事。八王大駭曰:“汝若不言,幾乎要弄假成真也。汝且退,我自有方略。”延漢辭出。八王入奏太宗曰:“陛下聖旨,議擇於帥臣,以楊延漢充作單雄信。臣以延漢為讚之仇人,恐有不測,反傷朝廷大體。今當於偏將中,另擇一人,或縱有微傷,不致成隙。”帝深然之。乃下命,再令群臣於偏裨將校中遴選。高懷德奏曰:“教練使許懷恩,武藝精通,可充此選。”帝允奏,即令懷恩明日於教場中聽候。群臣奉命而退。

次日,教場中族旗四立,軍伍齊備,槍刀出鞘,盔甲鮮明。不移時,太宗車駕來到,文武各官俯伏而迎,依班序立。隻聽鼓樂喧天,炮響動地。太宗宣過八王與呼延讚、許懷恩三人入軍中,謂之曰:“朕本欲試卿之武藝,且欲令軍中信服,各宜用心走馬,勿徒自傷。”八王等各皆受命。太宗因賜呼延讚金鞭一條,賜許懷恩檀槍一柄,賜八王畫弓翎箭。三人拜賜出帳外。那八王跨著高頭駿馬,揮鞭兜轡而走。許懷恩驟馬綽槍來追,虛聲叫曰:“小秦王休走!”八王轉過箭垛邊,彎弓探箭,覷定許懷恩射來。懷恩眼快,閃過一矢,挺槍追趕。八王再發一矢,又被懷恩躲過。場中軍士,無不凜然。呼延讚見許懷恩勢氣漸逼,即剗馬提鞭,如真敬德一般,在後大叫曰:“追將慢走!呼延讚救駕來也。”許懷恩見讚追來,要顯出平生手段,欲擒之以獻,遂勒回馬來敵呼延讚。讚舉鞭策馬,來與懷恩交鋒。二人在場外戰有二十餘合,不分勝負。讚自思:“我若在此擒他,不見我之威風,待引於禦前算之。”即勒馬佯輸,旋繞教場而走。懷恩激怒曰:“不捉此賊,何以明心?”驟馬急追。將近禦前,讚轉過身,綽起金鞭,將懷恩打落下馬。潘仁美等見之,無不失色。時八王複馬回見太宗。太宗大悅曰:“不枉為先帝所知,讚果真將軍也。”親賜讚黃金一百兩,駿馬一匹,命於天國寺安止。讚謝恩而退。君臣各散。

時值太平興國元年二月初一日,太宗視朝畢,下命詣太廟行香。時諸臣皆於內前立著起居碑,以防禦駕出幸;若無此者,即為衝攔禦駕。忽人報知於呼延讚:“今日太宗駕出行香,各官皆在內前立起居碑,將軍何以不為?”讚聞報,正不知其由,欲待披公裳迎候,恰遇聖駕來到。當禦前者,卻是潘仁美,便問:“誰衝鑾駕?”從軍報道:“新歸將呼延讚也。”仁美大怒曰:“諸臣皆立起居碑,彼何得故違朝例?”喝騎尉押赴法場處斬。騎尉得令,即將讚綁縛而去。當下文武皆不敢言。直待太宗行香已回,八王乃歸府中,經過法場,見有許多兵衛,擁一綁縛犯人,八王問曰:“今日聖上行香吉日,何故斬人?”從軍報曰:“侵早聖駕方出,適新歸將呼延讚,不省回避,得衝駕之罪,今將處斬。”八王聽罷,大驚曰:“險些折去一棟梁也。”即近前令人解縛,帶讚回府,問其衝駕之由。讚位曰:“臣初下山,不省國例。適聖駕出幸,未立起居碑,得罪當死。若非殿下來救,命在頃刻矣。”八王憤怒,自思:“未立起居碑,此乃小節,何以竟至死罪!此必讒佞又要圖害之計。”因留讚於府中,徑入宮見太宗,奏知其事。太宗曰:“朕本不知,須頒旨赦之。”八王曰:“陛下深居禁庭,縱有冤枉,不能上達。乞降優詔,以安其心。”帝允奏,即日降下聖旨,付與八王,給讚執照。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楊家將傳》

《楊家將》正文
第一回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讚激烈報仇 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讚夢神教武 第三回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 第四回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 第五回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 第六回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讚單騎救駕 第七回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讚力擒敵將 第八回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第九回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 第十回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 第十一回 小聖感夢取太太 太宗下議征大遼 第十二回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 第十三回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 第十四回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第十五回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 第十六回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 第十七回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第十八回 呼延讚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 第十九回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穀六使遇救 第二十回 六使汴京告禦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 第二十一回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後議圖中原 第二十二回 楊家將晉陽鬥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 第二十三回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讚 第二十四回 孟良智盜驌驦馬 嶽勝大戰蕭天佑 第二十五回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 第二十六回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 第二十七回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 第二十八回 焦讚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 第二十九回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 第三十回 八王齎詔求六使 焦讚大鬧陳家莊 第三十一回 呼延讚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 第三十二回 蕭太後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 第三十三回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 第三十四回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 第三十五回 孟良盜走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 第三十六回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 第三十七回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 第三十八回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 第三十九回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 第四十回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鬥武 第四十一回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 第四十二回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 第四十三回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 第四十四回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讚雙喪命 第四十五回 禁宮中八王祈鬥 無佞府郡馬壽終 第四十六回 達達國議舉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 第四十七回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 第四十八回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 第四十九回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 第五十回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