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 作者:熊大木年代:明代295   

《楊家將》正文 第三回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

金頭娘征場鬥藝高懷德大戰潞州

卻說馬忠、劉氏來到山下,果見對壘呼延讚全身貫帶而出,大呼曰:“殺不盡的黨類,尚敢來相爭耶?”劉氏拍馬向前,認得分明,乃喝曰:“福郎不得無禮!”讚聽罷,猛然抬起頭來,見是母親,即丟槍下馬,拜伏路旁曰:“不肖子得罪母親。緣何至此?”劉氏曰:“汝起來,去見叔叔。”讚乃隨母入軍中見馬忠畢。忠曰:“聞汝在耿忠寨裏,誰知在此相鬥?馬坤是我結義兄弟,汝即宜前去伏罪。”讚曰:“前日孩兒擒他長子入山,又打傷馬榮;若去相見,恐有不測之禍。”忠曰:“有我在,無妨。”讚乃領諾,隨馬忠入坤寨,來見馬坤。忠曰:“小兒不識尊兄,冒犯罪重,望乞恕宥。”坤驚問其故。忠以讚之本末道知。坤歎曰:“不枉相國之子也。”讚向前拜曰:“小侄肉眼不識伯伯,全賴扶持,恕小侄之前愆。”坤曰:“汝本不知,豈有相怪之理?”即令排筵席慶賀。坤喚榮出相見,榮見讚似有赧愧。讚曰:“冒犯哥哥,萬乞赦宥。”榮亦以禮待之。是日,寨中大吹大唱,眾人歡飲。有詩為證:

豪傑相逢不偶然,一時會聚義全堅。

未交扶佐中朝主,先有威聲震太原。

馬坤因謂忠曰:“吾有一事相稟,未審賢弟允否?”忠起曰:“尊兄所命,安敢有違?”坤曰:“小女金頭娘,貌雖醜陋,頗有武藝,若不嫌棄,願與讚結百年之歡。”忠拱手謝曰:“尊兄若肯憐愛,厚德難忘。”馬坤即令人道知金頭娘。金頭娘笑曰:“嫁與亦無妨,隻不知呼延讚武藝如何?前日交鋒,未分勝負;今再與比試,若能勝我,則許從之。”小卒出,告之馬坤。馬坤曰:“小女幼習未除,要與呼延將軍比試,亦不礙事。”忠即令讚與馬氏相較。讚領諾,披掛上馬,出場中。馬氏亦貫帶而出。二人於教場中,再決勝負。

馬忠、劉氏、馬坤等,立於寨門外觀望,見二人各舉軍器,鬥上二十餘合,勝負不分。馬氏自思:“讚之槍法極熟,且試他射箭如何。”即勒轉馬韁,望將台而走。讚思曰:“此必欲以箭驚我,待趕去看他如何。”亦驟馬緊追去。馬氏待其相近,彎弓架箭,一連放出三矢,盡被讚閃過。讚曰:“偏我不會射箭?”複回馬,引馬氏趕來,拈弓在手,扣鏃而射之,其矢正中馬氏頭盔。眾人喝采。馬忠跑出陣來,叫曰:“一家人,休得相並。”二人乃各下馬,進入寨中。坤笑曰:“讚將軍武藝精乎?”馬氏低頭不答。坤知其意,即令焚香為誓,將馬氏嫁與呼延讚。讚拜了父母,稱謝馬坤。是日,眾人盡歡而散。

次日,讚入見坤曰:“小婿回山寨見李建忠,送還小將軍。”坤大喜,即令人送讚登程。讚歸見李、柳二人,備道會著父母,及與馬氏成親之事。建忠喜曰:“此事皆非偶然也。”讚曰:“日前捉得馬華,當送還之。”建忠曰:“如今即是一家,豈有相害之理?”即著人於寨後取出馬華。馬華疑加謀害,嚇得心驚膽戰,汗透重裘。建忠曰:“茲有喜事相報,幸勿驚疑。”遂把成親完娶之事,一一次序道知。華始變憂為喜曰:“既如此,列位都該請過小寨相會。”建忠曰:“將軍先請,吾吩咐手下便來也。”馬華即辭建忠而去。時柳雄玉不欲行。建忠曰:“若不去,恐彼致疑;正當與之相會,以釋其舊怨耳。”

即日與讚等齊到太行山,令人報與馬坤。坤即出寨迎接。眾人入帳中,相見畢,建忠曰:“如今義同兄弟,患難正當相救,勿使再致相爭,有傷和氣。”坤大悅,請馬忠、劉氏相見。忠曰:“小兒多得賢兄救護,恩德不忘。”建忠曰:“讚將軍終非久湮之人,他日必當大貴。”坤令安排筵席慶賀。是日,眾豪傑依次而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報:“山下有五千餘軍馬來到,不知是誰。”讚曰:“才得安靜,又有爭鬥。”便要點人馬迎敵。馬坤曰:“待吾自去看之。”即引二百人下山探視,卻是幽州耶律皇帝殿前名將韓延壽。坤問曰:“將軍來此何幹?”延壽曰:“耶律皇帝已歿,今立蕭太後登寶位,我奉令旨,來取將軍回國,共佐新主。”坤曰:“既奉有令旨,敢不回國!將軍且同入山寨,與兄弟等相見,再作商議。”延壽應諾,將人馬屯於山下,與坤入到山寨。坤令眾兄弟出來相見畢,仍整筵席款待延壽。坤席上謂讚等曰:“我隻因耶律皇帝無道,隱入太行山,今近十五年矣。聽得國中已立蕭太後為主,有旨來取。寨中約有七千人馬,留二千與汝,同吾女鎮守,吾率五千,帶華、榮二人回國。若有書來召汝,即便相應。”讚等領諾。次日坤辭眾人,與延壽離大行山。馬忠籌送出五裏路外而別。坤父子帶人馬自赴幽州。不提。且說呼延讚同眾人回至寨中,招軍買馬,專待朝廷招安。

開寶九年三月,宋太祖聞劉鈞嚴設警令,日夕操作軍馬,與趙普等議征伐之計。普奏曰:“未有可乘之機,陛下尚容再議。”帝意未決,適時德節度使高懷德入奏邊事,乃言:“河東文武不睦,陛下宜乘其亂而圖之。”樞密使潘仁美亦奏親征。太祖乃下詔,以潘仁美為監軍,以高懷德為先鋒,統十萬精兵,克日離汴京,望潞州征進。消息傳入晉陽,劉鈞大驚,即召文武商議。趙遂奏曰:“主公勿憂,宋師連年征戰,軍士懷怨。臣提一旅之眾,出潞州迎敵。”劉鈞允奏,即以遂為行軍都部署,劉雄、黃俊為正副先鋒,點兵五萬,前禦宋師。

趙遂得令,即日部兵,來到潞州界下寨,遣人緝探宋兵動靜。回報:“宋師離潞州二十裏駐紮,旗鼓相接,聲勢甚盛。”趙遂得報,次日與劉雄、黃俊,引兵殺奔潞州而來。宋前鋒高懷德已列下陣勢,兩軍對壘。懷德橫槍立馬於陣前,北陣中趙遂躍馬而出,手撚銅刀,厲聲大罵曰:“宋將不識時勢,敢侵犯邊界!”懷德大怒,挺槍躍馬,直取趙遂,趙遂掄刀來迎。兩軍相交,戰上十數合,不分勝負。漢先鋒劉雄,見趙遂勝不得宋將,舉方天乾出陣助戰。宋將高懷亮怒目睜睛,舞竹節鋼鞭來敵。劉雄鬥不數合,被懷亮打中頭腦而死。趙遂撥回馬便走,懷德驟馬追殺。潘仁美驅動後軍,乘勢掩殺。北兵大敗、死者無算。高懷德、高懷亮直趕二十裏而回。趙遂大敗一陣,走入澤州駐兵,與黃俊等議曰:“宋兵雄猛,宜遣人往晉陽求救,以保此城。”俊曰:“事不宜遲,若待宋兵圍城,則難為計矣。”遂即差人星夜赴河東,奏知劉鈞。劉鈞曰:“趙遂始出兵輒敗,誰可出兵以應之?”丁貴進曰:“此行他將非宋之敵,主公須再召山後楊令公,發兵來救,可退宋師。”劉鈞依其言,即遣鄭添壽為使,齎金寶,徑詣山後,來見楊令公,遞上詔書曰:

北漢主劉鈞詔示:近因宋師入境,命趙遂率兵拒禦,潞州之戰,敗走澤城。孤以羽書報知,確有燃眉之急。令公擁重兵於山後,誌存忠義,當赴國難。詔書到日,宜即發兵來應,勿負孤望。

楊業得書,與諸將議曰:“往年周主下河東,吾父子大勝其軍,足以振威矣。今宋師又至,漢主複下詔來召,還當救之。”道未了,七郎曰:“中原軍馬甚盛,大人此一回且莫發兵,待宋師將困河東,救之未遲。”王貴曰:“小將軍道差矣!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常言:‘救兵如救火,若待宋師臨城,則成涓涓之勢,徒勞無益也。正須出兵相援,庶表忠國之誌。”楊業然其言,乃令長子淵平守應州,自與王貴部兵,即日赴晉陽,來見劉鈞。山呼畢,劉鈞以賓禮相待,賜賚甚厚。業拜謝而退。次日,劉鈞設宴於中殿,款待楊業。楊業奏曰:“陛下召臣退敵,未能寬慰主憂,何敢受宴?”鈞曰:“卿之威望,馬到成功,何患敵人不滅那?但飲數杯,明日出兵未遲。”業拜受命。是日劉鈞親賜業金卮,君臣盡歡而散。次日,業入見劉鈞謝宴,因請旨出兵。鈞曰:“今日卿可部兵前行,若退得宋師,寡人當以重爵加卿。”業即日辭朝,率精兵前到澤州下寨。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楊家將傳》

《楊家將》正文
第一回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讚激烈報仇 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讚夢神教武 第三回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 第四回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 第五回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 第六回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讚單騎救駕 第七回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讚力擒敵將 第八回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 第九回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 第十回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 第十一回 小聖感夢取太太 太宗下議征大遼 第十二回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 第十三回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 第十四回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第十五回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 第十六回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 第十七回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第十八回 呼延讚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 第十九回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穀六使遇救 第二十回 六使汴京告禦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 第二十一回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後議圖中原 第二十二回 楊家將晉陽鬥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 第二十三回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讚 第二十四回 孟良智盜驌驦馬 嶽勝大戰蕭天佑 第二十五回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 第二十六回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 第二十七回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 第二十八回 焦讚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 第二十九回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 第三十回 八王齎詔求六使 焦讚大鬧陳家莊 第三十一回 呼延讚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 第三十二回 蕭太後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 第三十三回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 第三十四回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 第三十五回 孟良盜走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 第三十六回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 第三十七回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 第三十八回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 第三十九回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 第四十回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鬥武 第四十一回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 第四十二回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 第四十三回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 第四十四回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讚雙喪命 第四十五回 禁宮中八王祈鬥 無佞府郡馬壽終 第四十六回 達達國議舉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 第四十七回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 第四十八回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 第四十九回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 第五十回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