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72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六十六

張定和張奫麥鐵杖沈光權武王仁恭吐萬緒董純魚俱羅王辯陳稜趙才
魚俱羅,馮翊下圭阝人。身高八尺,體力過人,聲音雄壯,說話聲能傳到幾百步之外。任大都督,跟從晉王楊廣平定陳國,因功授開府。沈玄燴、高智慧等人在江南發動叛亂,楊素因魚俱羅強壯勇敢,請求讓魚俱羅一同前往平叛。魚俱羅平叛有功,加授上開府,封爵高唐縣公,任疊州總管。因守母喪而辭職。喪滿回京,至扶風,適逢楊素準備出兵靈州道打擊突厥軍,與之相遇,就一同前行。及與突厥軍相遇,魚俱羅與數名騎士奔襲敵軍,目真目大呼,所向披靡。因功晉位柱國,任豐州總管。突厥人入境,就抓起來殺了。突厥人自此銷聲匿跡,不敢在塞下放牧。當初,隋煬帝為藩王時,魚俱羅的弟弟魚讚因為在煬帝身邊侍候,多次升遷至大都督。煬帝繼位後,魚讚任車騎將軍。魚讚凶狠殘暴,讓身邊的人烤肉,碰到不中意的,就用竹簽刺瞎那人的眼睛,溫酒不對口味,就立刻割斷溫酒人的舌頭。煬帝因為魚讚是他為藩王時的老部下,不忍心誅殺,就對親近的大臣說“:其弟既然這樣,其兄也就可以知道了。”於是召見魚俱羅,加以責備,把魚讚從獄中提出來,令其自盡。魚讚回到家中,服毒而死。煬帝恐怕魚俱羅不安分,生出邊患,改任魚俱羅為安州刺史,貶為趙郡太守。後來因朝中集會到了東都洛陽,和將軍梁伯隱有舊交,多次相互往來。魚俱羅又從郡中帶來許多特產進貢,煬帝不受,因而送給了權貴。禦史彈劾魚俱羅以郡將的身份與朝中大臣交結,煬帝大怒,將魚俱羅和梁伯隱一起坐罪除去名籍。

張定和,字處謐,京兆萬年人也。家少貧賤,有誌節。初為侍官,隋開皇九年平陳,定和當從征,無以自給。其妻有嫁時衣服,定和求鬻之,妻不與,定和遂行。以功拜儀同,賜帛千匹,遂棄其妻。後數以軍功,加上開府、驃騎將軍。從上柱國李充征突厥,先登陷陣,所勞問之。進位柱國,封武安縣侯,嚐物二千段,良馬二匹,金百兩。煬帝嗣位,曆宜州刺史、河內太守,頗有惠政。遷左屯衛大將軍。從帝征吐穀渾,至覆袁川。時吐穀渾主與數騎遁,其名王詐為渾主,保車我真山,帝命定和擊之。既與賊遇,輕其眾少,呼之令降,賊不肯下。定和不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斃。其亞將柳武達擊賊,悉斬之。帝為之流涕,贈光祿大夫。時舊爵例除,於是複封和武安侯,諡曰壯武。子世立嗣,尋拜光祿大夫。
不久,越雋飛山蠻造反,詔令魚俱羅以白衣將領的身份率領蜀郡都尉段鍾葵討伐叛兵,平定叛亂。大業九年(613),再次出征高麗,任命魚俱羅為碣石道軍將。回師後,江南劉元進又興兵作亂,詔令魚俱羅率兵前往會稽各郡,平叛捕賊。當時,百姓思亂,跟隨強盜就像趕集市一樣,魚俱羅打擊賊兵統率朱燮、管崇等,戰無不勝。然而,賊兵的勢力慢慢強盛,失敗了又重新聚集。魚俱羅估計賊兵的勢力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平定的。各位兒子都在京城和洛陽,又見天下越來越亂,恐怕道路最終要被阻隔。這時,東都洛陽發生饑荒,穀物價格飛漲,魚俱羅派遣家僮運一船米到洛陽出售,多換些財物,偷偷把諸子接出來。朝廷對此事略有所知,恐怕魚俱羅有異心,查驗之後不能構成罪狀。煬帝又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到會稽,將魚俱羅押送到東都洛陽。魚俱羅相貌異於常人,眼珠有雙仁,私下受到煬帝的忌恨。梁敬真迎合煬帝的旨意,奏劾魚俱羅的軍隊白白被戰敗,將魚俱羅東都斬首示眾,家產人口一並籍沒入官。

張奫,字文懿,清河東武城人也。本名犯廟諱。七代祖沈,石季龍末,自廣陵六合度江家焉。仕至桂陽太守。孫朏,晉佐著作郎。坐外祖楊佺期除名,徙於南譙,因寓居之。奫好讀兵書,長於騎射,尤便刀楯。父雙,自清河太守免,歸周。時鄉人郭子冀密引陳寇,雙欲率子弟擊之,猶豫未決。奫讚成其謀,竟破賊,由是以勇決知名。起家州主簿。及隋文帝作相,授丞相府大都督,領鄉兵。賀若弼之鎮江都也,特敕奫從,因為間諜。平陳之役,頗有力焉。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文安縣子。歲餘,奫率水軍破逆賊笮子遊於京口、薛子建於和州。征入,拜大將軍。文帝命升禦坐宴之,謂曰:“卿可為朕兒,朕為卿父。今日聚集,示無外也。”後賜綠沈甲、獸文具裝,綺羅千匹。尋從楊素征江表,別破高智慧於會稽,吳世華於臨海。進位上大將軍。曆撫、濟二州刺史,俱有能名。開皇十八年,為行軍總管,從漢王諒征遼東。諒軍多物故,奫眾獨全,帝善之。仁壽中,卒於潭州總管,諡曰莊。子孝廉。
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人。祖父陳碩,以打魚為生。父陳峴,少年時驍悍英勇,侍奉章大寶,任帳內部曲。因告發大寶造反,授任譙州刺史。陳國被消滅後,廢置在家。高智慧、汪文進造反,廬江的豪強俊傑,也起兵響應。因為都是陳峴昔日的部下,都推舉陳峴為主帥。陳峴想拒絕他們,陳稜對父親說:“眾亂既已發生,拒絕他們,禍患就要殃及自身。不如假裝順從他們,以後再作打算。”陳峴聽從了兒子的勸告。後來,陳峴秘密地派陳稜到柱國李徹處,請求作為內應。李徹將此事上奏,任陳峴為上大將軍、宣州刺史。封譙郡公,詔令李徹接應陳峴。李徹的軍隊未到,計謀泄漏了出去,陳峴被其同夥殺害,陳稜僅得幸免。因為其父的緣故。任陳稜為開府,不久統領鄉兵。

麥鐵杖,始興人也。貧賤,少勇驍,有膂力,日行五百裏,走及奔馬。性疏誕使酒,好交遊,重信義,每以漁獵為事,不修生業。陳大建中,結聚為群盜,廣州刺史歐陽頠俘之以獻,沒為官戶,配執禦傘。每罷朝後,行百餘裏,夜至南徐州,窬城而入,行光火劫盜。旦還,及牙時,仍又執傘。如此者十餘度,物主識之,州以狀奏。朝士見鐵杖每旦恆在,弗之信。後南徐州數告變,尚書蔡征曰:“此可驗矣。”於仗下時,購以百金,求人送詔書與南徐州刺史。鐵杖出應募,齎敕而往,明旦反奏事。帝曰:“信然,為盜明矣。”惜其勇捷,誡而釋之。陳亡後,徙居清流縣。遇江東反,楊素遣鐵杖頭戴草束,夜浮度江,覘賊中消息,具知還報。後複更往,為賊所禽,逆帥李稜縛送高智慧。行至庱亭,衛者憩食,哀其餒,解手以給其餐。鐵杖取賊刀亂斬衛者,殺之皆盡,悉割其鼻,懷之以歸。素大奇之。後敘戰勳,不及鐵杖,遇素馳驛歸於京師,鐵杖步追之,每夜則同宿。素見而悟,特奏授儀同三司。以不識書,放還鄉裏。成陽公李徹稱其驍武,開皇十六年,征至京師,除車騎將軍。仍從楊素北征突厥,加上開府。
大業三年(607),陳稜任武賁郎將。後來和朝請大夫張鎮周從義安渡海攻擊流求國,一個多月才到。流求國人剛見到船艦時,認為是商賈,常常到軍隊中買賣貨物。陳稜率領眾人上岸,派遣張鎮周為先鋒。流求國主歡斯渴刺兜派兵迎戰,張鎮周多次擊敗之。陳稜進軍至低沒檀尚,流求國小王子歡斯老模迎戰,陳稜擊敗其軍,斬老模之首。有一天,霧雨氵蒙氵蒙,天色陰暗,將士都很恐懼,陳稜殺白馬祭祀海神,不久霧雨停止,天色放晴。陳稜將軍隊分作五路,直取其都城,乘勝追擊敗軍,至其柵欄,大破敵軍,將渴刺兜斬首,活捉其子島槌,俘虜男女數千人而歸。煬帝十分高興,提升陳稜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煬帝即位,漢王諒反,從楊素擊之,每戰先登。進位柱國。除萊州刺史,無蒞政名。轉汝南太守,稍習法令,群盜屏跡。後因朝集,考功郎竇威嘲之曰:“麥是何姓?”鐵杖應聲曰:“麥豆不殊,何忽相怪?”威赧然無以應,時人以為敏捷。尋除右屯衛大將軍。帝待之愈密。
遼東之戰,陳稜由宿衛升為左光祿大夫。第二年,煬帝又征討遼東,陳稜任東菜留守。楊玄感造反,陳稜平定黎陽,將楊玄感所轄的刺史元務本斬首。不久,奉詔在江南製造戰艦。到了彭城,賊兵元帥孟訁襄占據都梁宮,把守住淮河,認為防守堅固。陳稜偷偷地從下遊渡過淮河,到了江都,突襲擊敗孟訁襄。因功晉升光祿大夫。賜爵信安侯。

鐵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懷竭命之誌。及遼東之役,請為前鋒,顧謂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灸頞,瓜釭袴鼻,療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將度遼,呼其三子曰:“阿奴!當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唯誠與孝,爾其勉之。”及濟,橋未成,去東岸尚數丈,賊大至。杖跳上岸,與賊戰,死。武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亦死之,左右更無及者。帝為之流涕,購得其屍,贈光祿大夫、宿國公,諡曰武烈。子孟才嗣,授光祿大夫。孟才二弟仲才、季才,俱拜正議大夫。賵贈钜萬,賜轀輬車,給前後部羽葆鼓吹。命平壤道敗將宇文述等百餘人皆為執紼,王公以下送至郊外。士雄贈左光祿大夫、右屯衛將軍、武強侯,諡曰剛。子傑嗣。金叉贈右光祿大夫,子善誼襲官。
後來,煬帝巡幸江都宮,不久,李子通占據海陵,左才相掠取淮北,杜伏威屯居六合,煬帝派陳稜去平定,一去即得勝利,越級提拔為右禦將軍。再次渡過清江,打擊宣城之地的叛賊。很快煬帝被殺,宇文化及率領軍隊北上,召陳稜守江都。陳稜集結眾兵,身穿白色喪服,為煬帝送葬,準備禮儀衛隊,將煬帝改葬在吳公台下,身著重孝,手執竹杖,而為煬帝送葬,悲慟感慨而行,論者認為陳稜很有忠義。陳稜後被李子通陷害,投奔杜伏威。杜伏威忌恨陳稜,將陳稜殺害了。

孟才,字智稜,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複仇誌。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麵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