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72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六十一

梁士彥元諧虞慶則元胄達奚長儒賀婁子幹兄詮史萬歲劉方馮昱王楊武通陳永貴房兆杜彥周搖獨孤楷弟盛乞伏慧張威和洪陰壽子世師骨儀楊義臣
虞慶則,京兆櫟陽人,原來姓魚。其先祖仕於夏赫連氏,就在靈武安下了家,世代都是北部邊境的豪門大族。父祥,周朝時任靈武太守。

梁士彥,字相如,安定烏氏人也。少任俠,好讀兵書,頗涉經史。周武帝將平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郡守除為九曲鎮將,進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齊人甚憚之。後以熊州刺史從武帝拔晉州,進位大將軍,除晉州刺史。及帝還後,齊後主親攻圍之,樓堞皆盡,短兵相接。士彥慷慨自若,謂將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於是勇烈齊奮,呼聲動地,無不一當百。齊師少卻。乃令妻妾及軍人子女,晝夜修城,三日而就。武帝六軍亦至,齊師圍解。士彥見帝,持帝須泣,帝亦為之流涕。時帝欲班師,士彥叩馬諫。帝從之,執其手曰:“朕有晉州,為平齊之基,宜善守之。”及齊平,封郕國公,位上柱國、雍州主簿。宣帝即位,除徐州總管。與烏丸軌禽陳將吳明徹、裴忌於呂梁,略定淮南地。
虞慶則自幼雄武剛毅,風流倜儻,身高八尺,有勇有謀,擅長說鮮卑語,身穿沉重的鎧甲,佩帶兩個箭囊,左右開弓,馳驅奔騰,本州的豪俠對他又敬又怕。當初以打獵為生,中間又改變誌向,棄武習文,刻苦讀書,一直敬慕傅介子、班仲升這樣的立功異域的人物。出仕周朝,任中外府兵參軍事,襲封沁源縣公的爵位。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之地,將要班師回朝的時候,內史下大夫高赹和宇文盛商議,必須留下一個文武全才的人鎮守,上表請用虞慶則,於是升任虞慶則為石州總管。虞慶則非常有威勢恩惠,稽胡之人仰慕虞慶則有義氣而歸順的,多達八千餘戶。

隋文帝作相,轉亳州總管。尉遲迥反,為行軍總管,及韋孝寬擊之,令家僮梁默等為前鋒,士彥繼之,所當皆破。及迥平,除相州刺史。深見忌,徵還京師。閑居無事,恃功懷怨,與宇文忻、劉昉等謀反。將率僮仆候上享廟之際以發機。複欲於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劫調布為牟甲,募盜賊為戰士。其甥裴通知而奏之。帝未發其事,授晉州刺史,欲觀其誌。士彥欣然謂昉等曰:“天也!”又請儀同薛摩兒為長史,帝從之。後與公卿朝謁,帝令執士彥、忻、昉等於行間,詰之狀,猶不伏,捕薛摩兒至對之。摩兒具論始末雲:“第二子剛垂泣苦諫,第三子叔諧曰:‘作猛獸須成斑。’”士彥失色,顧曰:“汝殺我!”於是伏誅,時年七十二。有子五人。
開皇元年(581),曆任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爵彭城郡公,營新都總監。二年,突厥人侵犯邊境,虞慶則奉命掛帥征討突厥。部分軍隊失去了營地,士卒多受寒冷凍傷,凍掉手指腳趾的有一千多人。偏將達奚長儒率兩千多名騎兵開辟另一條戰線與敵作戰,被敵兵包圍,虞慶則按兵不動,不出兵救援。長儒因此孤軍奮戰,戰死者十有八九。皇上並沒有責怪他。很快,升任尚書右仆射。

操字孟德,位上開府、義鄉縣公,早卒。
後來,突厥人的首領攝圖準備歸附隋朝,請求派一重要大臣充當使者,赴突厥商議,詔令虞慶則赴突厥。攝圖自恃強大,虞慶則則以以往之事責備攝圖,攝圖很不服氣。充當雙方談判聯絡人的長孫晟又勸說他們,攝圖和其弟葉護才都拜服,接受朝廷詔書,於是自稱臣子,向隋朝進奉貢品,請求永遠做隋朝的屬國。當初,虞慶則出使突厥時,文帝敕令他說“:我想保留突厥這個部落,如果和談成功,他們送給你馬匹,隻接受三五匹,有那個意思就行了。”攝圖見到虞慶則,贈給他駿馬一千匹,並把女兒嫁給虞慶則為妻。文帝因虞慶則出使功高,這些事連問就不曾過問。授虞慶則上柱國之職,封為魯國公,食祿任城縣千戶,把彭城郡公之爵轉授給虞慶則的第二子虞義。

剛字永固,位大將軍、通政縣公、涇州刺史。以諫父獲免,徙瓜州。叔諧坐士彥誅。
平定陳國之後,文帝臨幸晉王楊廣府第,擺設宴席,大會群臣。高赹等人舉杯為文帝祝壽。文帝說:“高赹平定江南,虞慶則平定突厥,可以說是功勳卓著了。”楊素說“:這都是皇上天威宏德普照的結果。”虞慶則說:“楊素以前出兵武牢、硤石兩地,若不是靠著皇上的天威宏德,也決無戰勝的道理。”於是就互相說長道短,攻忤不止。禦史欲彈劾他們,帝說“:今日論功行賞,共為宴樂,不必彈劾。”文帝觀看文武百官飲宴作樂,虞慶則進言道:“臣承蒙皇上賜酒,令暢飲盡歡,禦史在一旁,臣恐怕喝醉酒後被彈劾。”文帝賜給禦史酒,讓禦史出外自飲,以免眾人忌憚。虞慶則捧著酒杯為文帝祝壽,特別歡快。文帝對眾人說:“大家都飲下這杯酒,希望我與諸公的子子孫孫,能經常像今天這樣,世世代代永享富貴。”開皇九年,虞慶則轉任右衛大將軍,不久又改任右武侯大將軍。

梁默者,士彥之蒼頭也,驍武絕人。士彥每從征伐,常與默陷陣。仕周,位開府。開皇末,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征突厥,進位大將軍。又從平楊諒,授柱國。大業五年,從煬帝征吐穀渾,力戰死之。贈光祿大夫。
開皇十七年,嶺南人李世賢占據州縣,扯旗造反,朝廷商議起兵征討。有幾個將官請求率兵征討,文帝都沒有答應。文帝回頭對虞慶則說:“公位居宰相,爵位為上公,如今國家出現了叛賊,公竟然沒有領兵前去征討的意思,為什麼呢?”虞慶則聽到文帝這樣問,心中害怕,拜謝請行。文帝於是就命虞慶則領兵征討。虞慶則任桂州道行軍總管,以妻弟趙什柱為隨府長史。趙什柱和虞慶則的愛妾私通,害怕事情暴露,就散布謠言說“:虞慶則這一次根本就不想去。”文帝聽到了這種謠言。當初,朝中大臣領兵出征,文帝皆設宴送別,賞賜禮物。虞慶則領兵南征,向文帝辭行,文帝麵有不悅之色,虞慶則因此而怏怏不樂。平定李世賢後,還歸桂鎮,遠眺山川形勢,說:“此處確實險要堅固,糧食又十分充足。若有合適的人把守,是不可能攻下來的。”派遣什柱飛馳京師,奏聞平賊之事,觀察一下文帝喜怒,什柱到了京師,借機誣告虞慶則陰謀造反。文帝派人審查核實,虞慶則於是被誅殺。升任趙什柱為大將軍。

元諧,河南洛陽人也,家世貴盛。諧性豪俠,有氣調。少與隋文帝同受業於國子,甚相友愛。後以軍功,累遷大將軍。及帝為相,引致左右。諧謂帝曰:“公無黨,譬如水間一堵牆,大危矣。公其勉之!”及帝受禪,顧諧笑曰:“水間牆竟何如也?”進位上大將軍,封樂安郡公。奉詔參修律令。
虞慶則的兒子虞孝仁,自幼豪爽俠義,慷慨任氣,官拜儀同,是晉王楊廣的親信。因受父親謀反事牽連被免官。隋煬帝繼位,虞孝仁因是煬帝的老部下,授任候衛長史之職,兼任金穀監,主管禁苑。構思巧妙,頗得煬帝的歡心。大業九年(613),征伐遼東,虞孝仁改任都水丞,以朝廷使者的身份監運,多有功勞。然而,生性奢侈浮華,用駱駝馱負裝滿水的容器,養魚自供食用。後來,有人告他圖謀不軌,於是被誅殺。

時吐穀渾將定城王鍾利旁率騎度河,連結黨項。諧率兵出鄯州,趣青海,邀其歸路。相遇於豐利山,諧擊走之,又破其太子可博汗。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其所部來降。詔授上柱國,別封一子縣公。諧拜寧州刺史,頗有威惠。然性剛愎,好排詆,不能取媚於左右。嚐言於上曰:“臣一心事主,不曲取人意。”上曰:“宜終此言。”後以公事免。
元胄,河南洛陽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孫。祖父元順,魏時封濮陽王。父元雄,授爵武陵王。

時上柱國王誼有功於國,與諧俱無位任,每相往來。胡僧告諧、誼謀反,帝按其事,無狀,慰諭釋之。未幾,誼誅,諧漸被疏忌。然以龍潛之舊,每預朝請,恩禮無虧。及平陳,百僚大宴,諧進曰:“陛下威德遠被,臣前請突厥可汗為候正,陳叔寶為令史,今可用臣言。帝曰:“朕平陳國,本以除逆,非欲誇誕。公之所奏,殊非朕心。突厥不知山川,何能警候?叔寶昏醉,寧堪驅使?”諧默然而退。
元胄少年時英勇果斷,精通多種武藝,容貌英俊,頗有威嚴,凜然不可侵犯。周齊王宇文憲見元胄威武健壯,就把他招至身邊。元胄多次隨從齊王征伐,官至大將軍。隋文帝初被召入宮中,在將要受命托孤之際,先召元胄入府,接著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經常夜宿隋文帝臥房內,保護隋文帝。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時候,元胄一直掌管禁軍,又引薦弟弟元威一起入宮侍衛。

後數歲,有人告諧與從父弟上開府滂、臨澤侯田鸞、上儀同祁緒等謀反。帝令按其事。有司奏:“諧謀令祁緒勒黨項兵,既繼巴蜀。時廣平王雄、左仆射高熲二人用事,諧欲譖去之,雲:‘左執法星動已四年矣,狀一奏,高熲必死。’又言:‘太白犯月,光芒相照,主殺大臣,雄必當之。’諧與滂嚐同謁帝,私謂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賊也。’因令滂望氣,滂曰:‘彼雲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輩有福德雲。’”帝大怒,諧、滂、鸞、緒並伏誅,籍沒其家。
周趙王宇文招陰謀殺害隋文帝,隋文帝不知道這件事,竟然帶著美酒菜肴到趙王府與趙王宴飲。趙王領著文帝入寢室,手下的人不能跟著進去,隻有楊弘與元胄兄弟坐在門口旁邊守護。趙王命令他的兩個兒子獻瓜,借機刺殺文帝。酒喝到興起處,趙王想從中生事,用佩帶的刀子切開瓜,接連讓文帝吃,準備相機行剌。元胄進去道:“丞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趙王斥責他道:“我和丞相敘話,你要幹什麼!”叱令元胄退下。元胄怒目圓睜,非常氣憤,按刀入內護衛。趙王問他的姓名,元胄如實回答。趙王說:“你不是昔日侍奉齊王的那個人嗎?真是一位壯士!”於是就賜給元胄酒,說:“我豈能會有惡意?你為何這樣猜疑警覺!”趙王假裝嘔吐,想要進入後閣房,元胄恐怕他要生變故,扶趙王上座。這種情況出現了多次。趙王假稱喉嚨幹喝,命元胄到廚房去取水,元胄不動。碰巧滕王宇文荄後到,文帝出門迎接,元胄附在文帝耳邊,勸文帝迅速離去。文帝還不明白,問“:他沒有兵馬又能幹些什麼呢?”元胄說“:兵馬都是他家的東西,一旦先下手,大事就不好了。我不害怕死,可死了有什麼用呢?”又入內坐下。元胄聽到屋後有穿戴盔甲的聲音,急忙請求道:“相府的事情很急,公怎麼能夠這樣呢?”於是就扶文帝下床,急忙離去。趙王準備追殺文帝,元胄用身體擋住門口,趙王出門不得。文帝回到相府門口時,元胄也從後麵趕到了。趙王悔恨當時沒有發難,彈指彈出血來。等到趙王被誅殺,文帝賞賜給元胄的物品不計其數。

虞慶則,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赫連氏,遂家靈武,世為北邊豪傑。父祥,周靈武太守。慶則幼雄毅,性俶儻,身長八尺,有膽智,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帶兩鞬,左右馳射,本州豪俠皆敬憚之。初以射獵為事,中更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仲升之為人。仕周,為中外府外兵參軍事,襲爵沁源縣公。越王盛討平稽胡,將班師,內史下大夫高熲與盛謀,須文武幹略者鎮遏之,表請慶則,於是拜石州總管。甚有威惠,稽胡慕義歸者八千餘戶。
文帝受禪即位,封元胄為武陵郡公,任左衛將軍,很快又升任右衛大將軍。文帝曾很平靜地說:“保護朕體,成就這份基業,都是元胄的功勞。”元胄曆任豫州、亳州、淅州三州刺史。這時,突厥人屢屢侵犯邊境,朝廷認為元胄平日很有威名,任命元胄為靈州總管,北部的夷族非常害怕他。應征入朝,任右衛大將軍,深得文帝寵信。有一年正月十五日,文帝與親近的大臣登高遊覽,當時元胄值班已畢,已經回府,文帝快速傳遞詔書,召元胄陪駕。見到元胄後,文帝對他說:“公與外人登高,不如到朕身邊來,與朕一起登高。”親賜宴席,極盡歡樂。晉王楊廣常常送禮物給他。房陵王楊勇的太子之位被廢,元胄參與了謀劃。文帝正在追究東宮太子的事情時,左衛大將軍元..苦苦勸諫,楊素卻讒毀元..。文帝大怒,在儀衛中把元..抓了起來。元胄當時已經下班,卻沒有離開,就上奏說:“臣往日不下班,就是為了防備元..。”元胄又用這些話激怒文帝,文帝於是誅殺元..。

開皇元年,曆位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營新都總監。二年,突厥入寇,慶則為元帥討之。部分失所,士卒多寒凍,墮指者千餘人。偏將達奚長儒率騎兵二千人別道邀賊,為虜所圍,慶則按營不救。由是長儒孤軍獨戰,死者十八九。上弗之責也。尋遷尚書右仆射。後突厥主攝圖將內附,請一重臣充使,詔慶則往。攝圖恃強,慶則責以往事,攝圖不服。其介長孫晟又說諭之,攝圖及弟葉護皆拜受詔,因稱臣朝貢,請永為籓附。初,慶則出使,帝敕曰:“我欲存立突厥,彼送公馬,但取五三疋。”攝圖見慶則,贈馬千疋,又以女妻之。帝以慶則功高,皆無所問。授上柱國,封魯國公,食任城縣千戶,以彭城公回授第二子義。
蜀王楊秀獲罪,元胄因與之有交往而受到連累,除去名籍,煬帝即位,元胄仍不得調用。這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受牽連,徙於嶺南,將軍丘和也因罪被廢黜。元胄與丘和是舊交,因此多次和丘和一起遊樂,酒酣耳熱之時,元胄對丘和說“:上官政真是一位壯士,如今徙居嶺南,該不會舉大事吧?”於是,自己撫摸著肚子說“如果是你的話,就不會白白地被貶到那裏去了!”丘和次日將元胄的話奏知煬帝,元胄竟然坐罪受死。煬帝於是征上官政入朝為驍騎將軍,升任丘和為代州刺史。

平陳後,帝幸晉王第,置酒會群臣。高熲等奉觴上壽。帝曰:“高熲平江南,虞慶則平突厥,可謂茂功矣。”楊素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慶則曰:“楊素前出兵武牢、硤石,若非至尊威德,亦無克理。”遂互相長短。禦史欲彈之,帝曰:“今日計功為樂,並不須劾。”帝觀群臣宴射,慶則進曰:“臣蒙賚酒,令盡樂,禦史在側,恐醉被彈。”帝賜禦史酒,遣之出。慶則奉觴上壽,極歡。帝謂諸公曰:“飲此酒,願我與公等子孫常如今日,世守富貴。”九年,轉為右衛大將軍,尋改為右武候大將軍。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祖達奚俟,魏時任定州刺史。父達奚慶,曾任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十七年,嶺南人李世賢據州反,議欲討之。諸將二三請行,皆不許。帝顧謂慶則曰:“位居宰相,爵為上公,國家有賊,遂無行意,何也?”慶則拜謝恐懼,帝乃遣焉。為桂州道行軍總管,以婦弟趙什柱為隨府長史。什柱與慶則愛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慶則不欲此行。”帝聞之。先是,朝臣出征,帝皆宴別,禮賜遣之。慶則南討辭帝,帝色不悅,慶則由是怏怏不得誌。暨平世賢還,歸桂鎮,觀眺山川形勢,曰:“此誠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馳詣京奏事,觀帝顏色。什柱至京,因告慶則謀反。帝按驗之,於是伏誅。拜什柱為大將軍。
達奚長儒少年時就有氣節德行,膽氣勇烈過人。十五歲那年,襲父爵為安樂公。被周文帝用為心腹親信,因誠實耿直,恭謙樸素,授其子為都督之職。戰功卓著。周武帝天和年間,升任渭南郡太守,官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跟隨周武帝平定齊國,晉升為上開府,晉爵位為成安郡公,另封其一子為縣公。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任左將軍勇猛中大夫。

慶則子孝仁,幼豪俠任氣,拜儀同,領晉王親信。坐父事除名。煬帝嗣位,以籓邸之舊,授候衛長史,兼領金穀監,監禁苑。有巧思,頗稱旨。大業九年,伐遼,遷都水丞,充使監運,頗有功。然性奢華,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後或告其為不軌,遂見誅。
後來,與烏丸軌一起把陳國將領吳明徹圍困在呂梁,陳國援軍趕至增援,烏丸軌令達奚長儒領兵阻擊。達奚長儒令士兵把數百隻車輪,係上大石塊,沉到清水河中,然後將戰車依次擺開,迎擊陳國援軍。陳國援軍的船隻被沉在水中的車輪阻住不能前進,達奚長儒突出奇兵大敗陳國軍隊,生俘吳明徹,因軍功晉升為大將軍。很快授任行軍總管之職,巡視北方邊疆沙漠要塞,突然與敵軍相遭遇,大破敵軍。

元胄,河南洛陽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孫也。祖順,魏濮陽王。父雄,武陵王。胄少英果,多武藝,美須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齊王憲見而壯之,引致左右,數從征伐。官至大將軍。隋文帝初被召入,將受顧托,先呼胄,次命陶澄,並委以腹心,恆宿臥內。及為丞相,每典軍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衛。
隋文帝任丞相,王謙在蜀地起兵叛亂,沙氏楊永安煽動利州、興州、武州、文州、沙州、龍州等六州響應王謙,朝廷詔令達奚長儒率兵征討,大敗王謙。王謙的兩個兒子從京城逃歸西蜀,協助其父,亦被達奚長儒捕獲斬首。文帝受禪即位,達奚長儒晉升為上大將軍。封爵蘄郡公。

周趙王招謀害帝,帝不之知,乃將酒肴詣其宅。趙王引帝入寢室,左右不得從,唯楊弘與胄兄弟坐於戶側。趙王令其二子進瓜,因將刺帝。及酒酣,趙王欲生變,以佩刀子剌瓜,連啖帝,將為不利。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趙王嗬之曰:“我與丞相言,汝何為者!”叱之使卻。胄瞋目憤氣,扣刀入衛。趙王問其姓名,胄以實對。趙王曰:“汝非昔事齊王者乎?誠壯士也!”因賜之酒,曰:“吾豈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趙王偽吐,將入後閤,胄恐其為變,扶令上座,如此者再三。趙王稱喉幹,命胄就廚取飲,胄不動。會滕王逌後至,帝降階迎之,胄耳語勸帝速去。帝猶不悟,曰:“彼無兵馬,複何能為?”胄曰:“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辭死,死何益邪?”複入坐。胄聞屋後有被甲聲,遽請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帝下床,趣而去。趙王將追帝,胄以身蔽戶,王不得出。帝及門,胄自後而至。趙王恨不時發,彈指出血。及誅趙王,賞賜不可勝計。
開皇二年(582),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和弟弟葉護以及藩那可汗一起,率兵向南方侵犯,文帝詔令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赴北方邊境打擊突厥兵。與突厥兵在周..這個地方遭遇,寡不敵眾,士卒都很恐懼,達奚長儒慷慨激昂,神色更為壯烈。達奚長儒所部受到突厥軍隊的衝擊,衝散後又重新聚集,邊打邊走,轉戰三日,各種兵器全部用盡,士兵就用一雙拳頭與敵人拚搏。雙手被敵人兵器擊傷,骨頭都暴露出來。殺傷敵人以萬數計,敵軍的士氣受到震懾,於是就撤軍返回。達奚長儒身上五處受傷,其中有兩槍是從中間穿透,士兵亦十有八九戰死。突厥兵本來是想到秦、隴二州大肆擄掠一番,遇到達奚長儒的阻擊,士卒皆拚死力戰,突厥兵死傷甚多,十分沮喪。次日,打掃戰場,焚燒死屍,慟哭而去。文帝頒詔嘉獎參戰將士,授達奚長儒上柱國之職。其餘的功勳轉授給達奚長儒的一個兒子。其餘陣亡將士,都追贈官位,可轉授三代,由子孫承襲。

帝受禪,封武陵郡公,拜左衛將軍。尋遷右衛大將軍。帝從容曰:“保護朕躬,成此基業,元胄功也。”曆豫、亳、淅三州刺史。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靈州總管,北夷甚憚焉。徵為右衛大將軍,親顧益隆。嚐正月十五日,帝與近臣登高,時胄下直,馳詔召之。及見,謂曰:“公與外人登高,未若就朕也。”賜宴極歡。晉王廣每致禮焉。房陵王之廢也,胄預其謀。帝正窮東宮事,左衛大將軍元旻苦諫,楊素乃譖之。帝大怒,執旻於仗。胄時當下直,不去,因奏曰:“臣向不下直者,為防元旻耳。”複以此言激怒帝,帝遂誅旻。
達奚長儒曆任寧州、..州二州刺史,為母親守喪而離職。達奚長儒性情十分孝順,母喪之後,五天滴水未進,哀毀憔悴,超過禮法限定,差一點死了。文帝聞知,讚歎不已。守喪期滿,重新起用為夏州總管。匈奴人忌憚達奚長儒,不敢騷擾滋事,驚動邊塞。因病免職。病愈後,又任襄州總管,轉任蘭州。文帝命令涼州總管獨孤羅、原州總管元褒、靈州總管賀若誼等發兵防備胡人南侵,三人都聽從達奚長儒的節製調度。達奚長儒率領大軍出祁連山北,西行至蒲類海,沒有見到胡虜,於是班師而還。轉任荊州總管,文帝對達奚長儒說“:江陵是我大隋的南大門,如今把它交給你,朕就沒有什麼顧慮了。”達奚長儒死於官任。諡號為威。

蜀王秀之得罪,胄坐與交通,除名。煬帝即位,不得調。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將軍丘和亦以罪廢。胄與和有舊,因數從之遊,酒酣,謂和曰:“上官政誠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和明日奏之,胄竟坐死。於是徵政為驍騎將軍。拜和代州刺史。
兒子達奚詗,煬帝大業年間,官至太仆少卿。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也。祖俟,魏定州刺史。父慶,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儒少懷節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為周文帝引為親信,以質直恭樸,授子都督。數有戰功。天和中,除渭南郡守,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遷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別封一子縣公。宣政元年,除左將軍勇猛中大夫。後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陳援軍至,軌令長儒拒之。長儒取車輪數百,係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之。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縱奇兵大破之,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尋授行軍總管,北巡沙塞,卒與虜遇,大破之。文帝作相,王謙舉兵於蜀,沙氐楊永安扇動利、興、武、文、沙、龍等穴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謙二子自京師逃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文帝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郡公。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父史靜,周朝時任滄州刺史。

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並弟葉護及籓那可汗寇掠而南,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擊之。遇於周槃,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衝突,散而複聚,且戰且行,轉鬥三日,五兵鹹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骨見,殺傷萬計,虜氣稍奪,於是解去。長儒身被五瘡,通中者二,其戰士死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儒,兵皆力戰,虜意大沮,明日,於戰處焚屍慟哭而去。文帝下詔褒美,授上柱國,餘勳回授一子。其戰亡將士,皆贈官三轉,子孫襲之。曆寧、鄜二州刺史,母憂去職。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歎。起為夏州總管,匈奴憚之,不敢窺塞。以病免。又除襄州總管,轉蘭州。文帝遣涼州總管獨孤羅、原州總管元褒、靈州總管賀若誼等發卒備胡,皆受長儒節度。長儒率眾出祁連山北,西至蒲類海,無虜而還。轉荊州總管,帝謂曰:“江陵國之南門,今以委卿,朕無慮也。”卒官。諡曰威。
史萬歲少年時就英俊威武,擅長騎馬射箭,驍勇剛健,迅捷如飛。喜愛閱讀兵書戰略,又精通占卜天氣。十五歲時,逢周、齊二國在芒山開戰,史萬歲跟隨父親在軍中,兩軍對陣,旗鼓相望,還沒交兵打仗的時候,史萬歲讓旁邊的人趕快脫下軍服,迅速逃跑。過了不大一會,周國的軍隊果然大敗,他的父親因此而把他看作是一個奇異的人物。在平定齊國的戰役中,史萬歲的父親陣亡,史萬歲因是忠臣之子,拜任開府儀同三司,襲父爵為太平縣公。

子皓,大業中,位太仆少卿。
尉遲迥發動叛亂,史萬歲跟隨梁士彥率兵征討。大軍行至馮翊時,史萬歲見天空中有群雁飛來,對梁士彥說要射雁行中的第三隻。史萬歲開弓射之,那隻大雁應聲而落,三軍將士無不歡悅歎服。及與尉遲迥的軍隊交戰,每一次戰鬥,史萬歲都是身先士卒。鄴城之戰時,官軍稍稍後退,史萬歲就馳馬向前,奮勇殺戰,連殺幾十個敵人,眾人也齊心協力,奮勇向前,官軍的士氣又振奮起來。平定尉遲迥之後,史萬歲因功拜任上大將軍。

賀婁子幹,字萬壽,本代人也。隨魏氏南遷,世居關右。祖道成,魏侍中、太子太傅。父景賢,右衛大將軍。子幹少以驍武知名。仕周,累遷少司水,以勤勞封思安縣子。大象中,除秦州刺史,進爵為伯。及尉遲迥為亂,子幹從韋孝寬討之。遇賊圍懷州,子幹與宇文述等擊破之。文帝大悅,手書慰勉。其後每戰先登。及破鄴城,與崔弘度逐迥至樓上。進位上開府,封武川縣公,以思安縣伯別封子皎。
隋文帝開皇初年,大將軍..朱責力因陰謀造反罪被殺,史萬歲與這個案件有牽連,被除去名籍,發配到敦煌戍所為戍邊士卒。那個戍所的頭領非常驍勇英武,常常單槍匹馬深入到突厥人陣中,大獲全勝,突厥人沒有人敢於阻擋。那個頭領非常矜持自負,多次辱罵史萬歲。史萬歲對這個人很頭痛,就自己對人說他也有武藝。戍所的頭領令史萬歲騎馬射箭,以試一試他的本領,笑著說“你小子若行的話,我才肯信你。”史萬歲於是就請備弓箭駿馬,再次掠入突厥人中,獲得了許多牛羊之類,安然返回。戍所的頭領這才開始對史萬歲好一些,常常和史萬歲一起,進入突厥境內幾百裏,名震北方夷族。竇榮定進擊突厥,史萬歲來到轅門,自請效力。竇榮定平日聽說過史萬歲的名字,見史萬歲主動來請求效力,十分高興。於是派人對突厥人說,願意雙方各派一名壯士比武決定勝負。突厥人答應了,就派一騎來挑戰。竇榮定派史萬歲出馬應戰,史萬歲驅馬向前,斬突厥騎士之首而還。突厥人大驚失色,就領兵退去。史萬歲因此而拜上儀同之職,兼領車騎將軍。平定陳國的戰役後,史萬歲又因功加授上開府。

開皇元年,進爵钜鹿郡公。其年,吐穀渾寇涼州,子幹以行軍總管從上柱國元諧擊之,功最,優詔褒美,即令子幹鎮涼州。其年,突厥寇蘭州,子幹拒之,至可洛峐山,與賊相遇。賊眾甚盛,子幹阻川為營,賊軍不得水數日,人馬甚弊,從擊,大破之。於是冊授上大將軍,征授營新都副監,尋拜工部尚書。其年,突厥複犯塞,以行軍總管從竇榮定擊之。子幹別路破賊,文帝嘉之,遣優詔勞免之。子幹請入朝,詔令馳驛奉見。吐穀渾複寇邊,命子幹討之。入掠其國,二旬而還。
高智慧等人在江南發動叛亂,史萬歲以行軍總管之職跟隨楊素前往征討。史萬歲從東陽的另一條道路進軍,翻山越嶺,渡海涉澗,攻陷的蠻夷溪洞,不可勝數。前前後後七百多次戰鬥,轉戰逾千裏,在長達一百天裏,寂寞無聲,音訊皆無,遠近之人都認為史萬歲已經陣亡了。史萬歲就把書信放在竹筒中,投入水裏,讓竹筒順流而下。提水的人得到竹筒,把史萬歲的消息告訴楊素。楊素非常高興,把史萬歲的戰功上奏給文帝。文帝感慨不已。平亂回京,授史萬歲左領軍將軍之職。

文帝以隴西頻被寇掠,甚患之。又彼俗不設村塢,敕子幹勒人為堡,營田積穀,以備不虞。子幹上書曰:“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獲安。但使鎮戍連接,烽候相望,人雖散居,必無所慮。”帝從之。
在這之前,南寧夷首領爨玩投降隋朝,授昆州刺史之職,接著又反叛朝廷。朝廷就任命史萬歲為行軍總管,率兵征討。進入蜻蛉川,經過弄凍,又行經小勃弄、大勃弄,來到南中。賊兵前後屯據的許多要害,史萬歲都一一攻破了。行程幾百裏,見到諸葛亮的紀功碑,碑後刻道“:萬歲之後,勝過我的人從此經過。”史萬歲令手下的人推倒石碑,驅兵前進。渡過西二河,進入渠濫川,行程千餘裏,擊破爨玩所部三十餘部。眾夷十分恐懼,派遣使者請求投降,獻上的明珠直徑有一寸那麼大。於是,刻石頌揚隋朝的功德,史萬歲請求將爨玩帶回朝中,詔令準許。爨玩陰謀有二心,不想到朝廷麵君,於是就用金銀珠寶賄賂史萬歲,史萬歲就放了爨玩,班師回朝。蜀王在益州,知道了史萬歲受賄的消息,準備派人去索取。史萬歲聽到這個消息,把得到的金銀財寶都沉到了江中,蜀王的使者索求時一無所獲。史萬歲因功晉位柱國。晉王楊廣非常欽敬史萬歲,以朋友之禮對待之。文帝知道史萬歲受到晉王的親善,就令史萬歲督理晉王府軍事。

帝以子幹習邊事,授榆關總管,遷雲州刺史,甚為虜所憚。後數年,突厥雍虞閭遣使請降,並獻羊馬。詔以子幹為行軍總管,出西北道應接之。還,拜雲州總管,以突厥所獻馬百匹、羊千口以賜之,乃下書曰:“自公守北門,風塵不警。突厥所獻,還以賜公。”母憂去職。朝廷以榆關重鎮,尋起視事。卒官。文帝傷惜久之。贈懷、魏等四州剌史,諡曰懷。子善柱嗣。
平定南寧夷回京的第二年,爨玩又一次反叛。蜀王楊秀上奏史萬歲收受賄賂,放走賊人,致使邊境又生戰亂。文帝命令追究此事,皆確鑿無誤,依罪應當斬首。文帝責備史萬歲,史萬歲說:“臣留下爨玩,沒有把他帶回京師,是害怕那個州發生變故,留他鎮守安撫。臣班師到瀘水,詔書才到,因此沒有把他帶回京師,實在沒有接受賄賂。”文帝認為他是存心欺騙隱瞞,非常憤怒,對有司說“:拉出去斬了。”史萬歲害怕了,就承認了自己的罪行,磕頭請求饒命。左仆射高赹、右衛大將軍元..等人上前求情說“史萬歲雄武膽略過人,每一次行兵打仗的時候,從來都是身先士卒,即使是古時候的名將,也未能勝過他。”文帝稍平憤怒,於是將史萬歲除去名籍。過了一年多,才恢複他的官職爵位。不久,授任河州刺史,兼領行軍總管,以防備胡人。

子幹兄詮,亦有才器。位銀青光祿大夫、鄭純深等三州刺史、北地太守、東安郡公。
開皇末年,突厥首領達頭可汗率兵侵犯邊塞,文帝命令晉王楊廣和楊素兵出靈武道,漢王楊諒和史萬歲兵出馬邑道,迎擊突厥軍。史萬歲率領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等人出塞,來到大斤山,與突厥軍相遇。達頭派遣使者問道“:隋軍將領是誰?”隋軍巡邏偵察的騎兵答道“:是史萬歲。”使者又問“:該不是敦煌那個戍邊的士卒吧?”巡羅偵察的騎兵答道“:正是。”達頭聽說史萬歲又來了,就帶兵逃跑了。史萬歲揮兵追擊,追了一百多裏才追上,大敗突厥軍,向北追擊,深入沙漠幾百裏,突厥軍逃跑回去。楊素妒嫉史萬歲的功勞,讒陷史萬歲說“:突厥人本來是要投降的,當初不是來侵犯。”就把史萬歲的功勞壓下了。史萬歲多次上表陳述事情原委,文帝對這件事仍沒有省悟。適逢文帝從仁壽宮剛回到京師,廢黜皇太子,追究東宮太子的黨羽。文帝問史萬歲在什麼地方,史萬歲實際上是在朝堂,楊素見文帝正在惱怒之時,於是就說:“史萬歲謁東宮太子去了。”用以激怒文帝。文帝認為楊素說的是實情,令召史萬歲入宮。這時,史萬歲手下的士卒數百人來到朝堂鳴屈喊冤,史萬歲對他們說:“我今天為你們盡力向皇上說明。”見到文帝後,史萬歲說將士有功,受到了朝廷的壓抑,言詞激憤,神色嚴厲,頂撞了文帝。文帝大怒,令手下的人把史萬歲從高處扔下摔死。接著卻追悔莫及,於是就下詔宣布史萬歲的罪狀。史萬歲死的那天,天下的士族百姓,不論與史萬歲認識還是不認識,沒有一個人不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痛惜的。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也。父靜,周滄州刺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健若飛。好讀兵書,兼精占候。年十五,逢周、齊戰於芒山,萬歲從父在軍,旗鼓正相望,萬歲令左右趣裝急去。俄而周兵大敗,其父由是奇之。及平齊之役,其父戰沒,萬歲以忠臣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史萬歲身為將領,不修建營房,讓士卒各自隨遇而安,夜裏也不放出士卒警戒,以防備敵人,即使這樣,敵人也不敢進犯。臨陣對敵,變化萬端,令人難以測度,都說他是良將。子史懷義繼承爵位。

尉遲迥之亂,萬歲從梁士彥擊之。軍次馮翊,見群雁飛來,萬歲謂士彥請射行中第三者。射之,應弦而落,三軍莫不悅服。及與迥軍遇,每戰先登。鄴城之陣,官軍稍卻,萬歲乃馳馬奮擊,殺數十人,眾亦齊力,官軍複振。迥平,以功拜上大將軍。
劉方,京兆長安人。性情剛直果決,有英雄氣慨。出仕周朝,任承禦上士,因戰功授予上儀同之職。隋文帝任周朝丞相,劉方跟隨韋孝寬在相州打敗尉遲迥,因功加授開府之職,賜爵河陰縣侯。文帝受禪,劉方晉爵位為公。開皇三年(583),跟隨衛王楊爽在白道大破突厥軍,晉位為大將軍。後來曆任甘州、瓜州二州刺史。

開皇初,大將軍爾硃勣以謀反伏誅,萬歲頗關涉,坐除名,配敦煌為戍卒。其戍主甚驍武,每單騎深入突厥中,輒大克獲,突厥莫敢當。其人深自矜負,數罵辱萬歲。萬歲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試令騎射,笑曰:“小人定可。”萬歲因請弓馬,複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歸。戍主始善之,每與同行,輒入突厥數百裏,名讋北夷。竇榮定之擊突厥,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素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遂引軍去。由是拜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平陳之役,以功加上開府。及高智慧等作亂江南,以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萬歲自東陽別道而進,逾嶺越海,攻陷溪洞不可勝數。前後七百餘戰,轉鬥千裏,寂無聲問者十旬,遠近皆以萬歲為沒。萬歲乃置書竹筒中,浮之水。汲者得之,以言於素。大悅,上其事。文帝歎嗟。還,拜左領軍將軍。
隋文帝仁壽年間,交州俚地人李佛子造反,占據了越王的故城。左仆射楊素言稱劉方有將帥才略,文帝於是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領二十七營兵馬,進剿李佛子。劉方雖然法令嚴肅,但是卻能以仁愛之心對待士卒。長史、度支侍郎敬德亮跟隨大軍到尹州,病得很厲害,不能繼續前進,劉方就把他留到尹州客館。分別的時候,劉方為敬德亮病情嚴重感到悲傷,痛哭流涕,聲音哽咽,上路時仍很悲痛。當時很多人議論這件事,都認為劉方愛惜部屬,稱他是良將。大軍行至都隆嶺,與賊兵相遇,劉方命令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率兵大破之。驅兵前進,與李佛子相距很近時,先令人去向李佛子說明福禍厲害,李佛子於是就投降了,被押送到京師。其他一些狡黠不馴之徒,因恐他們再次作亂,都給殺掉了。

先是,南寧夷爨玩降,拜昆州刺史,既而複叛。遂以萬歲為行軍總管擊之。入蜻蛉川,經弄凍,次小勃弄、大勃弄,至於南中。賊前後屯據要害,萬歲皆擊破之。行數百裏,見諸葛亮紀功碑,銘其背曰:“萬歲後,勝我者過此。”萬歲令左右倒其碑而進。度西二河,入渠濫川,行千餘裏,破其三十餘部。諸夷大懼,遣使請降,獻明珠徑寸。於是勒石頌美隋德。萬歲請將爨玩入朝,詔許之。爨玩陰有二心,不欲詣闕,因賂萬歲金寶,萬歲乃舍玩而還。蜀王在益州,知其受賂,遣使將索之。萬歲聞而悉以所得金寶沉之於江,索無所獲。以功進柱國。晉王廣甚欽敬之,待以交友之禮。上知為晉王所善,令萬歲督晉王府軍事。明年,爨玩複反。蜀王秀奏萬歲受賂縱賊,致生邊患。上令窮之,事皆驗,罪當死。上數之,萬歲曰:“臣留玩者,恐其州有變,留以鎮撫。臣還至瀘水,詔書方到,由是不將入朝,實不受賂。”上以萬歲心有欺隱,大怒,顧有司曰:“將斬之。”萬歲懼而服罪,頓首請命。左仆射高熲、左衛大將軍元旻等進曰:“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嚐不身先士卒,雖古名將未能過也。”上意稍解,於是除名。歲餘,複官爵。尋拜河州刺史,複領行軍總管以備胡。
不久,授劉方..州道行軍總管之職,任命尚書右丞李綱為行軍司馬,治理林邑之地。劉方命令欽州刺史寧長真、..州刺史李暈和上府秦雄率步兵和騎兵從越常出發,劉方親自率領大將軍張訹、司馬李綱乘船率水師趕赴林邑北部邊境。大業元年(605)正月,大軍抵達海口。林邑王梵誌派兵把守險要,劉方率軍攻擊,守兵逃走。大軍到達..梨江,賊兵依據南岸設立柵欄,阻止大軍渡江,劉方令人沿江到處插滿旗幟,擂擊戰鼓,賊兵因恐懼而潰逃。渡江之後,追擊三十裏,賊兵騎著大象,從四麵八方殺來。劉方令人用弓弩射象,大象中箭,負疼狂奔,反而擾亂了賊兵的陣腳,賊兵向柵欄逃走,大軍就乘勝攻破敵軍兵寨。於是,劉方率大軍渡過區栗,進軍至大緣江,沿途賊兵皆被擊潰。經過漢馬援所立銅柱,往南又行八日,到達林邑國都。林邑王梵誌棄城而逃向大海,大軍繳獲林邑國廟主金人,玷汙其宮室,刻石記述南征的功勞,班師還朝。士卒長途跋涉,因腳腫而死的人十個中就有四五個。劉方在回師的途中,患重病而死。文帝非常哀痛惋惜,頒布詔書褒獎劉方,追贈劉方為上柱國、盧國公。子劉通仁繼承爵位。

開皇末,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上令晉王及楊素出靈武道,漢王諒與萬歲出馬邑道。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等出塞,至大斤山,遇虜。達頭遣使問曰:“隋將為誰?”候騎曰:“史萬歲也。”突厥複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聞而引去。萬歲馳追百餘裏乃及,擊大破之,逐北入磧數百裏,虜遁逃而還。楊素害其功,譖萬歲雲:“突厥本降,初不為寇。”遂寢其功。萬歲數抗表陳狀,上未之悟。會上從仁壽宮初還京師,廢皇太子,窮東宮黨與。上問萬歲所在,萬歲實在朝堂,楊素見上方怒,因曰:“萬歲謁東宮矣。”以激怒上。上謂信然,令召萬歲。時所將士卒在朝堂稱冤者數百人,萬歲謂曰:“吾今日為汝極言於上。”及見上,言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詞氣憤厲,忤上。上大怒,命左右Ξ殺之。既而追悔不及,因下詔罪狀之。萬歲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無不冤惜。
楊義臣,代人,原姓尉遲。其父尉遲崇,出仕周朝,為儀同大將軍,率兵鎮守恒山。當時,隋文帝任定州總管,尉遲崇見文帝相貌非同常人,經常主動與之結交,文帝同他非常友好。文帝任丞相時,尉遲迥起兵叛亂,尉遲崇因與尉遲迥有宗族關係,就自我囚禁,派遣使者赴朝請罪。文帝致書安慰尉遲崇,講明利害,令尉遲崇立即馳赴京師,經常把他帶在身邊。隋文帝開皇初年,封尉遲崇為秦興公。過了一年多,尉遲崇跟隨達奚長儒赴周..打擊突厥軍,奮力殺敵,戰死於軍中。追贈為將軍、豫州刺史,由楊義臣繼承其父尉遲崇的官爵。

萬歲為將,不修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無警夜之備,虜亦不敢犯。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子懷義嗣。
當時,楊義臣尚年幼,寄養在家中,未到弱冠的年齡,就奉詔象千牛衛一樣,宿衛宮中數年,賞賜非常豐厚。文帝曾經言及恩人故舊,看著楊義臣嗟歎很久,於是下詔賜義臣姓楊,編入皇親名籍,成為文帝的從孫。時間不久,拜任陝州刺史。義臣性情謹慎忠厚,擅長騎馬射箭,有將領之才。後來,突厥頭領達可汗率兵侵犯邊塞,楊義臣以行軍總管的身份領兵出白道,大破突厥軍。第二年,突厥人又侵犯邊境,楊義臣領兵追擊,追至大斤山,與突厥軍相遇。這時,太平公史萬歲也領兵追至,史、楊合兵,大敗突厥軍。史萬歲受到楊素的陷害,楊義臣的功勞竟然也不予記錄。

劉方,京兆長安人也。性剛決,有膽氣。仁周,承禦上士,以戰功拜上儀同。隋文帝為丞相,方從韋孝寬破尉遲迥於相州,以功加開府,賜爵河陰縣侯。文帝受禪,進爵為公。開皇三年,從衛王爽破突厥於白道,進位大將軍。後曆甘、瓜二州刺史。仁壽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左仆射楊素言方有將帥略,於是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二十七營而進。法令嚴肅,然仁而愛士。長史、度支侍郎敬德亮從軍至尹州,疾甚,不能進,留之州館。分別之際,方哀其危篤,流涕嗚咽,感動行路。論者多之,稱為良將。至都隆嶺,遇賊,方遣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破之。進兵臨佛子,先令人諭以禍福,佛子乃降,送於京師。其有桀黠恐為亂者,皆斬之。尋授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略林邑。方遣欽州刺史寧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以步騎出越常,方親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舟師趣北境。大業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誌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闍梨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度江,行三十裏,賊乘巨象,四麵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瘡,卻蹂其陣,賊奔柵,因攻破之。於是濟區栗,進至大緣江,所擊皆破。經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誌棄城奔海,獲其廟主金人,汙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卒,帝甚傷惜之,下詔褒美,贈上柱國、盧國公。子通仁嗣。
煬帝即位,漢王楊諒造反。當時,代州總管李景被楊諒的部將喬鍾葵圍困,楊義臣當時任朔州總管,奉詔往救李景。鍾葵見楊義臣的兵少,就率領所部軍兵一起迎擊。鍾葵手下的亞將王拔驍勇善戰,善用丈八長槊,箭射卻射不中他,經常帶著幾個騎兵衝鋒陷陣。楊義臣把他視為大患,招募能夠敵擋王拔的人。車騎將軍楊思恩請命阻擋王拔。楊義臣見楊思恩氣貌雄偉,看了他一眼說:“是個壯士!”賜給他酒喝。楊思恩望見王拔站立陣後,扔酒杯於地,縱馬而去。戰了兩個回合,楊思恩沒能取勝,跟隨他去的騎兵退了回來,楊思恩被王拔殺死於陣上。王拔乘勝追擊,楊義臣的軍隊敗逃十多裏。楊義臣用重金贖回楊思恩的屍首,哭得十分悲痛,三軍將士沒有不痛哭流涕的,跟隨楊思恩上陣的騎士都被腰斬。楊義臣以為自己的兵力不足,就把軍中的牛驢驅趕到山穀間,以收出其不意的效果。楊義臣在午後申時再次與鍾葵交戰,雙方軍隊剛剛交鋒,楊義臣命令驅使牛驢的士卒迅速前進。一時間戰鼓齊鳴,塵煙蔽日,鍾葵的軍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認為是伏兵天降,於是就紛紛潰逃,楊義臣驅兵追擊,大破鍾葵兵。楊義臣因功晉位上大將軍,逐步升任至太仆卿。

開皇中,有馮昱、王、楊武通、陳永貴、房兆,俱為邊將,名顯當時。
隨大軍征討吐穀渾,受命駐軍琵琶峽,南北連營八十裏,南與元壽的軍隊相接,北連段文振的軍隊,一起在覆袁川圍攻吐穀渾首領。又隨大軍征伐遼東,率軍直指肅慎道。到鴨綠水,與乙支文德交戰,每次都是充當先鋒,一天打了七個勝仗。後來因各路軍馬都戰敗,竟然連坐免官。很快又官複原職。第二年,以副將的身份,與大將軍宇文述一起攻取平壤。行至鴨綠水,適逢楊玄感作亂,進犯扶風、安定,楊義臣奉詔率兵平定叛亂。不久,又跟隨文帝再次征討遼東,晉升為左光祿大夫。

並不知何許人。昱多權略,有武藝。文帝初為丞相,以行軍總管與王誼、李威等討平叛蠻,拜柱國。開皇初,又以行軍總管屯乙弗泊備胡,每戰常大克捷。驍通善謝,每以行軍總管屯兵江北以禦陳,為陳人所憚。伐陳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討皆有殊績。位柱國、白水郡公。
這時,渤海高士達、清河張金稱聚集在一次,為害地方,攻陷郡縣。煬帝派遣將軍段達征討,未能平定,詔令楊義臣率遼東兵回師,攻擊叛賊,大敗高士達軍,將張金稱斬首。又收伏降兵,進入豆子..,討伐亂賊格謙,生俘格謙,呈書奏知煬帝。煬帝害怕楊義臣的威名,急令楊義臣回朝,盜賊因此又興盛起來。楊義臣因軍功晉位為光祿大夫,不久又升任禮部尚書。死於官任。

武通,弘農華陰人,性果烈,善馳射。數以行軍總管討西南夷,以功封白水郡公,拜左武衛將軍。時黨項羌屢為邊患,朝廷以其有威名,使鎮邊,曆岷、蘭二州總管。複與周法尚討嘉州叛獠,法尚軍初不利,武通為賊斷歸路。於是束馬懸車,出賊不意,頻戰破之。賊知其孤軍無援,傾部落而至。武通轉鬥數百裏,為賊所拒,四麵路絕。武通輕騎挑戰,墜馬,為賊所執,殺而啖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