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節,奈何?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刺法有五節之分,具體內容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岐伯說:刺法理論中確有五節的說法,它實質上指針刺的五種方法:第一種叫做振埃,第二種叫做發矇,第三種叫做去爪,第四種叫做徹衣,第五種叫做解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
黃帝說:先生所談到的這五節的方法,我還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矇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支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岐伯說:針刺中振埃的方法是指針刺淺表的經脈,用以治療陽病;發矇的方法,是指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去爪的方法,是指刺關節的支絡;徹衣的方法,是指遍刺六腑之別絡;解惑的方法,是指根據陰陽的變化機理,而補不足、瀉有餘,使偏頗的陰陽歸於平衡,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黃帝說:刺法五節中的振埃方法,先生說是針刺淺表的經脈治療陽病,我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麼,我想盡快地知道。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別本作?)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岐伯說:振埃方法,具體說是治療陽氣暴逆於上,充滿胸中,胸部脹滿,呼吸時張口抬肩等病症的,或胸中之氣上逆,以致發生氣喘喝喝有聲,或坐或伏而難以仰臥,並且害怕埃塵和煙霧,一遇煙塵則病勢加重,使得喉嚨噎塞而有窒息感。這種方法之所以稱為振埃,是因為治療這種病收效極快,立竿見影,甚至比振落塵埃還要迅速。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取穴位治療呢?

岐伯曰:取之天容。
岐伯說: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天容穴。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別本作詘)胸痛者,取之奈何?
黃帝說:若有咳逆上氣,屈曲蜷縮著而胸部疼痛,這種情況取什麼穴位呢?

岐伯曰:取之廉泉。
岐伯說:取任脈的廉泉穴。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
黃帝說:取這兩個穴位時,用針有一定法則嗎?

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裏。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岐伯說:取天容穴時,針刺不要超過一寸;取廉泉穴時,看到病人麵部血色改變時即當止針。

帝曰:善哉。
黃帝說:講得好。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餘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黃帝說:刺法五節中所講的發矇方法,我還沒弄懂其含義是什麼。本來發矇的針法,是治療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的病變的。先生卻說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那到底哪個腧穴能治好這耳目病,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
岐伯說:你問得太好了。這是針刺中最絕妙的地方,它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中的奧妙必須心領神會,單憑平時口裏說的和書本裏記載的,還不能道出它出神入化的玄機。我所說的發矇方法,其奏效之迅捷,比睜開眼睛還要快。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
黃帝說:太好了。我想盡快知道這方麵的內容。

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岐伯說,針刺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的病,必須在中午的時候,針刺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通過手法使針刺感應到瞳子,而且要使耳內能聽到作響的聲音,這就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腧穴。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
黃帝說:好。怎樣才能使耳內能聽到聲音呢?

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
岐伯說:針刺聽宮穴的同時,讓患者用手緊按兩個鼻孔,而且趕快仰臥,這樣,耳內一定會有聲音應針而響。

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說:太妙了。這就是所說的:沒有看見去做什麼,也沒用眼睛注視著它,針刺的效果卻明顯出現,實在是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了。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支絡,願卒聞之。
黃帝說:刺法五節中所說的去爪方法,先生說是指刺關節支絡,我想盡快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別本作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岐伯說:腰脊是身體內較大的關節;下肢是人體行走的樞要,也是站立時的支柱;陰莖是人身的緊要部件,是陰精的守候者,也是津液輸出的通道。所以,如果飲食沒有節製,喜怒無常,就會使津液內溢,下而流入睾丸之中,由於水道不通,陰囊日益脹大不止,以致俯仰不便,行走困難。這種病是陰囊內水液積滿,不能上通下泄的結果,當用鈹針、砭石瀉除積水。陰囊腫大之形不能藏匿,下衣也難以將它遮蓋,所以把去除這種病的治法叫做去爪。

帝曰:善。
黃帝說:你講得很好。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黃帝說:刺法五節中所說的徹衣方法,先生說是遍刺六腑之別絡,沒有固定的部位,我想立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岐伯說:徹衣方法,適用於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病,陰氣不足會產生內熱,陽氣有餘又會發生外熱,內熱、外熱相互搏結,則內感比懷抱炭火還要熱,而於外則隻想袒露身體,不願穿衣蓋被,甚至因怕熱而身體不欲沾席。由於腠理閉塞,不得汗出,熱邪不能外散,以至於舌幹、口唇幹裂、肌肉枯槁、咽喉幹燥,飲食好壞也不辨其味。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治療呢?

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岐伯說:首先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足太陽膀胱經的中膂俞穴,以去除其熱,然後補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腧穴,使病人出汗,待熱退汗液減少時,病就痊愈了,其去熱的療效比脫衣都快。

黃帝曰:善。
黃帝說:你講得很好。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
黃帝說:刺法五節中所說的解惑方法,先生說要全部知道調和陰陽和運用補瀉的道理,使人體內陰陽虛實相互變化移易,以達到平衡,那麼在錯綜複雜的病情中怎樣辨清陰陽虛實的迷惑而予以正確的治療呢?

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複,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岐伯說:人得了中風一類的病,血氣必有偏虛之處,虛者是指正氣不足,實者是指邪氣有餘,這樣身體就感到肢體輕重不相稱,身體傾斜反側,仆伏欲倒,嚴重時可導致神誌昏亂,意識模糊,不能辨別東西南北,症狀出現忽上忽下反複多變,顛倒無常,所以它比單純的神誌迷惑還要病情嚴重。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治療呢?

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於解惑。
岐伯說:不管症候多麼複雜,必須瀉其邪氣的有餘,補其正氣的不足,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這樣用針是治其根本,奏效迅速,比單純解除神誌迷惑要快捷。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說:講得好。我一定把這些理論知識著之於書冊,秘藏在靈蘭之室,很好地保存起來,決不敢輕易泄露出去。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
黃帝說:我聽說有針刺治療五邪的方法,什麼叫做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岐伯說:病有癰腫的,有屬實的,有屬虛的,有屬熱的,有屬寒的,這就叫做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
黃帝說:五邪致病怎樣針刺治療呢?

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岐伯說:針刺治療五邪的方法,不過五條,癉熱的病症應該消滅熱邪,癰腫積聚的病應該使它消散,寒痹的病應該益氣溫通,虛邪的病應該益其陽氣,實邪的病應該排除邪氣。讓我具體講講刺五邪的方法。

凡刺癰邪,無迎隴(《醫部全錄》注:同隆),易俗移性,不得膿,脆(別本作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凡是針刺癰邪,不可迎著癰邪的隆盛之勢使用瀉法(如妄用鈹針刺破排膿),應耐心地加以調治,這樣癰邪就會不化膿,還應改換不同的方法進行針刺,使邪毒不在固定的部位留聚,這樣,病邪就會漸行消散。所以不論是陽經還是陰經,隻要是經過癰腫所生的部位,就可以取本經的腧穴來瀉其毒邪。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針刺實邪,務求使實邪日益減小,瀉其有餘,就可起到補益其虛而使虛實漸趨平和的作用。在病邪往來的通路上攻擊它,針刺病邪使它離去,使肌肉相附;待到邪氣除盡,真氣返還,就停止針刺。因實邪多在三陽,故宜針刺諸陽經分肉間的穴位。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針刺虛邪,是使正氣日漸充實,補其不足,虛邪就不至構成危害。觀察虛的所在,在氣行的來路上迎接它,使遠近經氣盡至而不外泄;但補不可太過,補得過分則損正氣。所以,針刺虛邪的方法,宜針刺分肉間的穴位。

凡刺熱邪,越而蒼(別本作滄),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針刺熱邪,應使熱邪發散而轉涼,熱邪散出不再回返,病就消除了。所以在針刺時要用疏泄的手法,為邪氣疏通道路,開辟門戶,使熱邪得以排出,病即痊愈。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凡針刺寒邪,要使體氣漸轉溫和,要用徐來徐往的手法除去寒邪,招來神氣;出針時要密閉針孔,使真氣不得分散、逸出,虛實得以平調,真氣就可固密內存了。

黃帝曰:官針奈何?
黃帝說:刺五邪,應當各選用什麼針具比較合適呢?

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纔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岐伯說,刺癰邪當用有刃而鋒利的鈹針;刺實邪當用鋒針;刺虛邪當用員利針;刺熱邪當用鑱針;刺寒邪當用毫針。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莖(別本作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擊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讓我再談談解結的理論。人身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合。人既然與天地相參並,所以人的疾病是可以比擬、參照天地自然現象加以解釋的。地有低濕的沼澤,上麵生長蒲草、蘆葦,觀察蒲葦的茂盛與否,可知其浸濕的程度,積水的多少;同樣,觀察人形體的強弱,可知血氣的盛衰。陰陽變化與寒暑交替相應,赤日炎炎在上,草木的根莖就缺乏水分;人體陽氣在於淺表,則皮膚弛緩,腠理張開,血氣衰減,汗液大泄,皮膚淖濕。天氣寒冷,則地凍結,水成冰;人體陽氣沉伏於內,則皮膚密致,腠理閉合,汗液不出,血氣凝滯,肌肉堅澀。在這樣的時候,善於舟行水上的人,也無法在冰上行船;善於鑿地的人,也難以鑿穿凍結的土地。同樣,當患者處在十分寒冷的環境之中的時候,善於用針的人,也不能治除其四肢厥冷之症,血脈凝結,堅實沉滯不能往來暢行的,也難以立時就可使它變得柔和暢通。所以,善舟楫的人,一定要等到天氣變暖、堅冰融化之後,才可以在水上行船;解凍之後,地才易於鑿穿。人的血脈也是這樣,治療厥逆時,一定要先用熨法調和經脈,在手掌與腋下,肘部與腳部,頸項與脊背等處加以熨治,使經脈調柔,溫熱之氣已通,血脈遂即暢行,然後視病如何,對症施治:脈濡濕潤滑的,就針刺使它恢複正常;脈堅緊的,就針刺而使實邪破散,待厥逆之氣下行,就停止針刺。這就是解結的方法。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采用針刺治病,主要在於調節氣機,人氣來源於水穀,水穀之氣首先積蓄於胃中,化生的營氣和衛氣內外交通,並各自在各自的道路運行全身。宗氣留積於胸中而為氣之海,其下行的灌注於氣衝穴處,其上行的走向呼吸之道。所以,當足部發生厥冷之症,是由於宗氣不能循經下行,致使脈中血液凝滯留止,如不先用溫熨法溫通調和血脈,就不能取穴刺治。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用針治療疾病,一定先要診察患者經絡的虛實,用切、循、按、彈等診候方法,診視脈氣的應動情況,而後取適當穴位刺治,以去除其病。如果手足太陰、手足少陰,手足陽明六經的脈氣和調,就說明身體無病,即使有些小病,也可不治自愈。如果某一經脈上實下虛而不通暢,這一定是橫絡受邪,並且邪氣勢盛,因而影響到正經,使它不能通暢。遇到這種情況,應將病邪所在部位診察明白,然後用瀉法刺治。這就是所說的解結方法。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人體上部有寒象而下部發熱的,應當首先取足太陽膀胱經在項部周圍的穴位,並作較長時間的留針。針刺以後,還要溫熨項部及肩胛部,這樣可以驅逐上部的寒邪,使熱氣上下融合,方可止針。這就是所謂“推而上之”的針法。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如人體上部發熱而下部發冷的,要診察是哪一條經脈脈氣不足並影響、傷損了其他經絡,然後取適當穴位刺治,待到陽氣下行,便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引而下之”的針法。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遍身高熱,神情狂躁不安,並有幻視,幻聽,胡言亂語表現的,要察看足陽明胃經的正經、絡脈的虛實情況,而後取穴針刺。虛的用補法,有血瘀而屬實的就用瀉法,同時讓病人仰臥,醫者在病人頭前,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挾持按揉患者兩側頸動脈部,作較長時間挾按後,再屈指切按推揉,由上而下推至缺盆穴,如此重複多次,待到熱去才停止。這就是所謂“推而散之”的方法。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
黃帝說:有一條經脈受邪而發生幾十種病症的,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麻木不仁,證候表現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岐伯說:這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邪氣傷害而發生的。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
黃帝說:我聽說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等不同的名稱。那麼什麼叫真氣呢?

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岐伯說:真氣是先天的真元之氣,與飲食所化之穀氣合並而充養著身體;正氣,這裏指的是正風,正風從合於四時八節的方向而來,不是過於劇烈的實風,也不是與時令不合的虛風;邪氣就是傷害人體的虛風。虛風侵襲了人身,會深入體內,不能自行消散;正風著於人身,隻進入淺表,與體內真氣相遇後就會自行消散,這是因為正風之氣來勢柔而不猛,不能戰勝真氣,所以會自行散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四時八節的虛風邪氣侵襲於人體,人就會感到寒意而瑟瑟戰栗,毫毛豎起,腠理開張,虛邪深入向內,傷害至骨,就形成為骨痹;虛邪傷害至筋,就造成筋攣;損傷於脈,就造成血痹,血液淤滯不通,就形成癰;虛邪傷害於肌肉,與衛氣相搏擊,陽邪偏勝就形成熱症,陰邪偏勝就形成寒症;真氣為寒邪所迫而離去,真氣離去則造成陽虛,陽氣既虛則寒邪傷害皮膚,邪氣向外發散,就會使腠理張開,毫毛搖動,邪氣往來而行,就會發癢;邪氣滯留不去,就形成痹症;衛氣不能流通暢行,就形成麻木不仁之症。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偏中、留止於人體的一側,如邪氣深入,內犯榮衛,使榮衛漸漸衰弱,則真氣離去,邪氣獨留,就會形成為半身不遂症。如果邪氣侵入得輕淺,就造成半身偏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別本此句作:有所結,中於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複)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別本作溜);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別本作溜)。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虛邪侵入而至於人體的深處,寒邪與熱邪相搏擊,長時滯留於內而不去,如果寒勝過熱,就會骨骼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熱勝過寒,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以致內傷於骨,內傷於骨就形成為骨蝕;如邪氣傷於筋,筋就屈縮不能伸展,邪氣如久居不去,就會形成為筋瘤;如果病邪有所結聚,人體內的氣也會歸往結聚之處,以致衛氣滯留其處而不能返還流通,使津液久留於腸胃之間,集結而形成為腸瘤,這種病時間長的須數年才可形成,用手按壓,瘤是柔軟的;病邪有所結聚,人體內的氣趨往結聚之處,致使津液留滯,邪氣中傷,凝結一天比一天嚴重,接連不斷地積聚,就會形成為像幹肉一般的瘤,用手按壓,是堅硬的;病邪有所結聚,深入而傷及骨,邪氣附著於骨,骨與邪氣並合,一天比一天增大,就形成為骨瘤;病邪有所結聚,傷害到肌肉,宗氣趨往結聚之處,而病邪留滯不去,如有內熱,肌肉就會化而為膿,如無熱,就會形成為肉瘤。上述這幾種邪氣,其發作沒有一定部位,但引發的疾病都有一定的名稱。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