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48   

《黃帝內經》靈樞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餘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不同的陰陽屬性,他們是如何區別的呢?伯高曾對我講:“天地之間,東西南北上下的宇宙空間裏,一切事物都稟受五行之氣,也離不開五行運動變化的道理,人也與此相應,根據人的先天稟賦不同,各自體現著木、火、土、金、水五行性質的類型特征,而每一類型的人又表現出五種個體差異,所以,人群中體現了二十五種類型。但是二十五種人的形體特征、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但並不包括陰陽兩種屬性。如果按照陰陽屬性分類,可以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這些我已經知道了。我還想知道二十五種人形態的具體情況,了解他們由於血氣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特征,從而在治療時能夠分別候察,由外知內,可以做到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這是先師秘而不傳的,就是伯高也不能徹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餘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餘願得而明之,金櫃藏之,不敢揚之。
黃帝離席後退幾步,很恭敬地說:我聽說,遇到適當的人而不把秘學傳授給他,這是過於慎秘;獲得了秘學而隨隨便便泄露出去,天所不容。我希望獲得這種秘學,並領會透徹,而後秘藏在金櫃裏麵,不敢隨便傳揚。

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岐伯說:首先明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的人,然後按照五色的不同加以區別,就容易知道二十五種人的形態了。

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我希望立即知道全部內容。

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岐伯道:一定要慎而又慎啊!現在讓我來詳細地談談這個問題吧。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麵,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枯枯(栝栝)然。
形體與性情稟承木性的人,屬於木音中的上角,這類人的形態特征是皮膚呈青色,像天空中東方的蒼帝一樣(木星的方位)。形體特點是,皮膚偏青色,頭小,臉長,肩背寬大,身軀挺直,手足小。性情特點是,有才智,好施心機,體力不強,常為各種事務憂心勞神。對時令季節的適應是,耐受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節容易感受病邪而發生疾病。在木音中屬於上角的人,比類於足厥陰肝經,其情態是從容自得、不急不躁,是稟受木氣最全的人。另外還有四種稟受木氣不全的人,分左右上下四種:在木音中屬於太角的人,在左上方,比類於左足少膽陽經的上部,其情態是拖拖拉拉、畏縮不前;在木音中屬於左角的人,在右下方,比類於右足少陽膽經的下部,其情態是過於隨和、唯唯諾諾;在木音中屬於釱角的人,在右上方,比類於右足少陽膽經的上部,其情態是喜歡冒進、急功近利;在木音中屬於判角的人,在左下方,比類於左足少陽膽經的下部,其情態是過於剛直、缺乏靈活。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脫(別本作銳)麵,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疑應為眺眺)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形體與性情稟承火性的人,屬於火音中的上徵,像天空中南方的赤帝一樣(火星的方位)。這類人的形體特征是,皮膚偏紅色,齒根寬廣,尖臉,頭小,肩、背、腰、腹及兩腿發育勻稱,手足小,步履急速,心性急,走路時身體搖擺,肩背肌肉豐滿。性情特征是,好使氣,輕錢財,不輕易相信他人,多疑慮,觀察和分析事物敏銳而又透徹,容顏美好,性情急躁,不能長壽,往往暴亡。這類人對時令的適應是,耐春夏的溫暖,不耐秋冬的寒冷,秋冬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在火音中屬於上徵的人,比類於手少陰心經,是稟承火氣最全的一類人,其情態是誠實可信。另有四種稟受火氣不全的人,分為左右上下四種:左上方,在火音中屬於質徵,比類於左手太陽小腸經的上部,其情態是開朗光明;右下方,在火音中屬於少徵,比類於右手太陽小腸經的下部,其情態是多疑多慮;右上方,在火音中屬於右徵,比類於右手太陽小腸經的上部,其情態是踴躍魯莽;左下方,在火音中屬於半徵,比類於左手太陽小腸經的下部,其情態是逍遙自得。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麵,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形體與性情稟承土性的人,屬於土音中的上宮,像天空中央的黃帝一樣(土星的方位)。這類人的形體特征是,皮膚偏黃色,圓臉,大頭,肩背豐滿而健美,腰腹壯大,兩腿健壯,手足小,肌肉豐滿,身體各部發育勻稱,走路腳步穩健,步態輕盈。性情特征是,安穩自若,愛作對別人有利的事,不爭逐權勢,慣常依附他人。這種類型的人對時令的適應是,能耐秋冬的寒涼,不能耐春夏的溫熱,春夏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這一類型的人在土音中稱為上宮,比類於足太陰脾經,是稟受土氣最全的人,其情態是誠懇而忠厚。稟承土氣不全者也分為左右上下四種:左上方,土音中屬於太宮者,比類左足陽明胃經的上部,其情態是溫柔和順;左下方,土音中屬於加宮者,比類於左足陽明胃經的下部,其情態是端莊持重;右上方,土音中屬於少宮者,比類於右足陽明胃經的上部,其情態是圓轉靈活;右上方,土音中屬於左宮者,比類於右足陽明胃經的下部,其情態是獨立不動搖。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麵,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形體與性情稟承金性的人,屬於金音中的上商,好比天空中西方的白帝一樣(金星的方位)。這類人的形體特征是,方臉,皮膚偏白色,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小,足跟部骨骼顯露,行走輕快。性格特點是,稟性廉潔,辦事不拖踏,外表柔靜而內實悍勇,能夠當好官吏。對時令的適應是,能耐受秋冬的寒涼,不能耐受春夏的溫熱,春夏易感受邪氣而患病。這一類型的人,在金音中稱為上商,比類於手太陰肺經,是稟受金氣最全的人,其情態是敦厚重義。此外,稟受金氣不全的人分為左右上下四種:左上方,金音中屬於釱商一類的人,比類於左手陽明大腸經的上部,其情態是鋒芒畢露;左下方,金音中屬於右商一類的人,比類於左手陽明大腸經的下部,其情態是清俊灑脫;右上方,金音中屬於左商一類的人,比類於右手陽明經的上部,其情態是善於明察秋毫;右下方,金音中屬於少商一類的人,比類於右手陽明經的下部,其情態是威嚴而莊重。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麵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紹(別本作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汙汙然。太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形體與性情稟承水性的人,屬於水音中的上羽,就像天空中北方的黑帝一樣(水星的方位)。這類人的形體特征是,皮膚偏黑色,顏麵凹凸不平,頭大,麵頰消瘦,肩小,腹大,手足喜動,走路時身體搖擺晃動,腰背及臀部修長。性格特點是,無所敬畏,善於欺詐,常因作惡而被殺身喪命。在對時令的適應上,耐秋冬的寒冷,不耐春夏的溫熱,春夏季節容易感受邪氣而發病。這種人屬於水音中的上羽,比類於足少陰腎經,是稟受水氣最全的人,其情態是卑下謙虛。水音中還有左右上下稟受水氣不全的四種人:右上方,水音中屬於太羽者,比類於右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部,其情態是意滿自得;左下方,在水音中屬於少羽者,比類於左足太陽膀胱經的下方,其情態是鬱悶不舒暢;右下方,水音中屬於眾羽者,比類於右足太陽膀胱經的下部,其情態是潔身自好;左上方,水音中屬於桎羽者,比類於左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部,其情態是安閑恬靜。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以上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人的特征,因為稟賦差異又分為五五二十五種變化,因為他們的稟賦是相同之中有不同,不同之中又存在相同之處,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辨識而造成混淆。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黃帝問道:有的人具備了五行中某一行的體型特征,但他的膚色卻和這一行不相符,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岐伯回答說: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形體的五行屬性克製膚色的五行屬性,或膚色的五行屬性克製形體的五行屬性,出現形色相克的現象,再碰上相克的時令和遇到自己禁忌的年齡(年忌),又感受了邪氣就會生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就值得憂慮了。若形色相稱,為形質氣機調和,則將富而且貴,將享受大快樂。

黃帝曰:其形色相當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黃帝問道:在形色相克製的時侯,年忌的相加能夠推算出來嗎?

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
岐伯回答說:一般人重大的年忌,從七歲這一大忌之年算起,以後在此基數上每九年遞加,即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這些年齡都是大忌之年,要注意精神和身體的調養與保護,在生活起居和行為上,千萬不要自我損害,不然容易感受病邪而發生疾病。若發生疾病之後又疏於調治,便會有生命之憂。所以,在上述年齡時,要謹慎保養,預防疾病的發生,更不要做那些奸邪之事,以免損傷精神和身體,這就是所說的年忌。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似知形氣,奈何?
黃帝問道:先生你曾說,根據經脈在人體的上下循行和氣血的多少變化,就可知道形氣的強弱,這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岐伯回答說:足陽明胃經的上部,如果,氣血充盛,兩側麵頰的胡須美好而長;血少氣多,麵頰部的胡須就短;氣少血多,麵頰部的胡須就稀少;血氣均少,則兩頰部完全無胡須,而且嘴角多皺紋。足陽明胃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陰毛美好而長,可向上衍生至胸部;血多氣少,則陰毛雖美,但較短少,向上隻能衍生至臍部,走路時喜歡高抬腳,足趾的肌肉較少,足部常覺寒冷;血少氣多,則下肢肌肉上容易生凍瘡;血氣均不足,陰毛不生,即便有也很稀少且顯枯槁,並且容易發生兩足痿厥或痹痛的症狀。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膽經的上部,如果,氣血充盛,麵頰兩側胡須連鬢而生、美好而長;如果血多氣少,兩頰胡須連鬢,雖美但較短小;血少氣多,則少長胡須;血氣都不足,則胡須不生,感受寒邪濕氣兩足容易患痹症、骨痛、爪甲幹枯等症。足少陽膽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則小腿的毛美好而長,外踝附近的肌肉豐滿;血多氣少,則小腿的汗毛雖美好但較短小,外踝周圍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小腿的毛少,外踝周圍皮薄而軟;血氣都少,則毛不生,外踝處瘦而沒有肌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麵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麵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部,如果,氣血充盛,則眉毛清秀而長,眉毛中並見長的毫毛;血多氣少,則眉毛枯萎無華,臉麵部多見細小的皺紋;血少氣多,麵部的肌肉就豐滿;氣血調和,則顏麵秀麗。足太陽膀胱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則足跟部肌肉豐滿而堅實;氣少血多,則足跟部肌肉消瘦;氣血均少,容易發生痙攣、足跟痛等症。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大腸經的上部,如果,氣血充盛,則唇上胡須清秀而美;血少氣多,則唇上胡須稀疏無華;血氣都少,則唇無胡須。手陽明大腸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腋毛秀美,手部的肌肉經常是溫暖的;氣血都不足,則手部肌肉消瘦而且寒涼。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三焦經的上部,如果,氣血充盛,則眉毛美好而長,耳部的色澤明潤;氣血均不足,則耳部焦枯無華。手少陽三焦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則手部的肌肉豐滿,並且常覺溫暖;氣血均不足,則手部肌肉消瘦並且寒涼;氣少血多,則手部肌肉消瘦,並且絡脈多浮顯而易見。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麵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麵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小腸經的上部,如果血氣充盛,唇下多胡須,麵部豐滿;血氣少則,麵部消瘦無光華。手太陽小腸經的下部,如果氣血充盛,則掌上肌肉充實而豐滿;氣血少,則掌部肌肉消瘦而寒涼。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
黃帝問道:這二十五種類型的人,在針刺治療時,有一定的規則嗎?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岐伯回答說:眉毛清秀美好,是足太陽膀胱經氣血充盛;眉毛稀疏無華,是該經脈氣血均少;肥胖而膚色光潤的,是氣血有餘;肥胖而膚色不潤澤的,是氣有餘而血不足;消瘦而膚色不潤澤的,是氣血均不足,根據人形體的外在表現,就可推知體內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的情況,據此對他們加以調治,就可針對疾病的虛實、順逆做出恰當的治療,不致貽誤病機。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黃帝問:針刺諸陰經、陽經,應怎樣做呢?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被本作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岐伯答道:診按人迎、寸口脈,以測知陰陽氣血盛衰的變化而加以調治。再沿著經絡循行的部位,診查有無結聚等氣血滯澀不通的現象,如果氣血阻滯不通,一般是患痛痹之病,嚴重的則不能行走,所以據此可判斷為是血氣凝澀。對於血氣凝澀,治療當用針刺調補氣機,使陽氣運行至該部位,以溫通其澀滯的氣血,待氣血通調後,才能停止治療。如果氣血結聚在小的絡脈,造成淺部瘀血,治療應當用針刺放血來開決疏通,氣血即可運行。所以說:“凡上部病氣有餘的,應采取上病下取的取穴方法,引導病氣下行;凡上部正氣不足的,用推而揚之的針法,促使正氣上行,使氣血達到新的平衡;氣遲滯不至而沒有針感,則應采用多種手法,迎之接之,使氣必至。要先明確經脈的循行通路,才能正確采用各種不同的針刺方法。如果出現寒熱交爭的現象,應根據陰陽盛衰的不同情況,補其不足而泄其有餘,調理氣血達到平衡;若脈中雖有鬱滯而尚未瘀結的,可從旁側取穴予以刺治。”總之,必須首先熟悉二十五種人的不同外部特征,辨別血氣盛衰及有餘不足的所在,或左側或右側,或上部或下部,取適當穴位予以針刺治療,這就是針刺的法則。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