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49   

《黃帝內經》素問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予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黃帝問道: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統禦地下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變化。人有五髒化生五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誌變化。經論說,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又重新開始新的輪回,我已經知道這個變化規律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鬼臾區行稽首再拜大禮後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天地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天表現為玄妙深遠無窮,在人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深遠的宇宙空間而產生神明。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複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生發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隻主四時。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鬼臾區說:臣仔細研讀《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於天道終而複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黃帝說:好。什麼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幹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隻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鬼臾區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幹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東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製。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後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並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並能傳之於子孫後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並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它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隻按個人的意誌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黃帝說:凡是善於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於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並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了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於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挈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鬼臾區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像發出聲音立即得到回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已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庚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鬼臾區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戌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君火、暑)主令;太陰司天,濕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啊!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裏,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