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49   

《黃帝內經》素問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甲乙經》作胠)下至小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的脈象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肺的脈象壅滯,則兩脅脹滿,睡臥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腎的脈象壅滯,則從脅下至小腹部脹滿,兩側小腿粗細不同,患側從臀部至小腿或腫大、或短縮(跛),容易得“偏枯”。

心脈滿大,癎、瘛、筋攣。肝脈小急,癎、瘛、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己。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心的脈象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的脈象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故)發生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的脈象急疾而暴亂,是由於受到了突然的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複。腎、肝、心三髒的脈象均小、急、沉(不鼓),(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的脈象,)皆當發為“瘕”。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和肝的脈象,均見沉脈,為“石水”;均見浮脈,為“風水”;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弦,將要發生驚厥。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腎和肝的脈象,大、急、沉,均為“疝”。心的脈象搏動急疾流利(滑、急),為“心疝”;肺的脈象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癎厥,二陽急為驚。
太陽經的脈象急疾,(是受寒血凝,發)為“瘕”;太陰經的脈象急疾,(是受寒氣聚,發)為“疝”;少陰經的脈象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經的脈象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厥”。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脾的脈象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患者,(為裏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的脈象小、緩,是痢疾患者,(邪氣較輕,)容易治愈。腎的脈象小、搏、沉,是痢疾患者伴有便血的,若血熱發燒(,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髒的脈象都有病,又是痢疾患者伴有便血的,如果是兩髒順證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澀的痢疾患者,兼有發燒症狀,預後多不良,如連續發燒七天以上則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胃的脈象沉而應指澀,或者浮而應指大,以及心脈象小、堅、急,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愈。若男子發病在右側,女子發病在左側,不能發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

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血衄”,身體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懸、鉤、浮的,則是失血的常見脈象。脈來喘急,突然昏厥,病名叫“暴厥”,暴厥發病時不能言語。脈來如數,得之突然受到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複。脈來浮、合,像(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十二經脈的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在第九日與第十日之間就要死亡。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來如薪火燃燒一樣盛大,這是心髒的精氣已經虛失,至野草幹枯的時候(指秋末冬初)就要死亡。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髒精氣虛極,至樹木落葉的時候(指深秋)就要死亡。脈來如省客(訪客),省客的脈象是指:初來時脈搏充盈、旋即鼓動而去、時有時無,這是腎髒的精氣不足,在棗樹的花開花落時節(指初夏,火旺水敗),就會死亡。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的精氣不足,在榆莢枯落的時候(指春末夏初)就要死亡。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稻穀成熟的時候(指秋天,金旺木敗),就要死亡。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指農曆九月初秋時節,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來如交漆,交漆(交,同絞)的脈象是指:猶如絞漆的左右旁流,無中通一貫之象,是循中而上的衝任脈絕的脈象,所以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脈來如泉水上湧,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症狀是呼吸氣短,到品嚐韭菜花的時候(指長夏)就要死亡。脈來如傾頹的腐士(,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肌氣(脾髒)精氣不足,若五色診先見到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開白色花的蓬蘽發芽的時候(指初春,木旺土衰),就要死亡。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髒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的脈象是指:浮短孤懸、有上無下、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結冰的時候(指冬季,陰盛陽絕,)就要死亡。脈來如偃刀,偃刀的脈象是指:浮取小、急;重按堅、大、急,這是五髒鬱熱,寒熱交並於腎髒,如果這樣的病人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脈來如彈丸滑利,按之不直手,不直手(直,同值)的脈象是指:重按不可得(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棗樹葉生的時候(指初夏棗樹的葉已發、花開前的時節,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臥不寧,不論行走或站立時都要偷聽別人的談話(心神不寧),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晚秋的時候(陰盛陽衰的)就要死亡。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