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48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郤中出血。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浙,灑浙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足太陽膀胱經的瘧疾,使人腰痛頭重,寒冷從脊背而起,先寒後熱,熱勢很盛,熱止汗出,這種瘧疾,不易痊愈,治療方法,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出血。足少陽膽經的瘧疾,使人身倦無力,惡寒、發熱都不甚厲害,怕見人,看見人就感到恐懼,發熱的時間比較長,汗出亦很多,治療方法,針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足陽明胃經的瘧疾,使人先覺怕冷,逐漸惡寒加劇到極點,很久才發熱,退熱時便汗出,這種病人,喜歡亮光,喜歡向火取暖,見到亮光以及火氣,就感到爽快,治療方法,針刺足陽明胃經在足背上最高處的衝陽穴。足太陰脾經的瘧疾,使人悶悶不樂,時常要歎息,不想吃東西,多發寒熱,汗出亦多,病發作時容易嘔吐,吐後病勢減輕,治療方法,針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足少陰腎經的瘧疾,令人發生劇烈嘔吐,多發寒熱,熱多寒少,常常喜歡緊閉門窗而居,這種病不易痊愈(,治療方法,針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足厥陰肝經的瘧疾,使人腰痛,小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實非癃病。小便頻數不爽,病人心中恐懼,正氣不足,腹中鬱滯不暢,治療方法,針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肺瘧,使人心裏感到發冷,冷極則發熱,熱時容易發驚,好像見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療方法,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心瘧,使人心中煩熱得很厲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覺寒多而不太熱,治療方法,刺手少陰心經。肝瘧,使人麵色蒼青,時常歎息,厲害的時候,形狀如死,治療方法,刺足厥陰肝經出血。脾瘧,使人發冷,腹中痛,待到發熱時,則脾氣行而腸中鳴響,腸鳴後陽氣外達而汗出,治療方法,刺足太陰脾經。腎瘧,使人畏寒怕冷,腰脊疼痛,難以轉側,大便困難,目視眩動不明,手足冷,治療方法,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胃瘧,發病使人中脘壅塞,易覺饑餓但又不能進食,進食就感到脘腹脹滿膨大,治療方法,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橫行的絡脈,刺出其血。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瘧脈小實急,灸陘少陰,刺指井。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冶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治療瘧疾,在剛要發熱的時候,刺足背上的動脈,開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熱退身涼。如瘧疾剛要發冷的時候,可刺手陽明、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的腧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針按五胠俞各取一穴,並根據病人形體的胖瘦,確定針刺出血的多少。如瘧疾病人的脈搏小實而急的,艾炙小腿部的少陰經穴,並刺足趾端的井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並根據病人體質,刺之出血。如瘧疾病人的脈搏緩大而虛的,就應該用藥治療,不宜用針刺。大凡治療瘧疾,應在病沒有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間,予以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失去時機。凡瘧疾病人脈沉伏不見的,急刺十指間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見皮膚上發出像赤小豆的紅點,應都用針刺去。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郤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上述十二種瘧疾,其發作各有不同的時間,應觀察病人的症狀,從而了解病屬於哪一經脈。如在沒有發作以前約一頓飯的時候就給以針刺,刺一次病勢衰減,刺二次病就顯著好轉,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兩脈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穴和足太陽膀胱經充血的穴位刺出其血,並刺足太陽膀胱經的項部以下脊椎兩旁的腧穴(即大杼、風門穴),這樣病一定會痊愈。上麵所說的舌下兩脈,就是指的廉泉穴。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凡刺瘧疾,必先問明病人發作時最先感覺症狀的部位,給以先刺。比如:先發頭痛頭重的,就先刺頭上(百會穴)及兩額(懸顱穴)、兩眉間(攢竹穴)出血。先發項脊背痛的,就先刺頸項和背部。先發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穴出血。先發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的十指間的井穴。先發小腿酸痛的,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間的井穴出血。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風瘧,發作時是汗出怕風,可刺三陽經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酸疼劇烈,而且拒按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鑱針刺絕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體稍感疼痛,刺至陰穴。但應注意,凡刺諸陰經的井穴,皆不可出血,並應隔日刺一次。瘧疾口不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太陽經;口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少陽經。溫瘧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