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45   

《黃帝內經》素問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髒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或成為“熱中”,或成為“寒中”,或引起“癘風”,或引起“偏枯”,或成為其他風證。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甚至侵入到五髒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於皮膚腠理之間,向內不能進一步侵入,向外不能宣泄排出,然而風邪行動迅速且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泄則陽氣外泄而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鬱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猝然寒顫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邪由足陽明胃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鬱而化熱,形成“熱中”,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症見眼淚自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風邪由足太陽膀胱經侵入,(因足太陽經脈主脈,所以風邪可)循行到各經脈中及其腧穴,散布在肌肉中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邪氣充脹肌肉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繼續發展下去即為半身不遂的“偏枯”。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癘風病(即麻風病)是因風傷榮氣,搏而為熱,熱出於皮膚和肉之間,則肌脈外內之氣不清,所以使鼻柱蝕壞而麵色衰敗,皮膚生瘡瘍潰爛。病因是風寒之邪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如有寒熱症狀的則叫“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風邪侵入五髒六腑的俞穴,沿經脈內傳,也可成為五髒六腑的風病,各俞穴是髒腑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即偏枯)。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係,就成為“目風”,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也稱納風);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綜上所述,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風邪侵入人體薄弱的地方就會發生變化,能夠引起其它各種疾病,風邪致病沒有一定常規,但其病因都是因為有風邪的入侵。

帝曰:五髒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黃帝問道:五髒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呢?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病態表現。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麵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麵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察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心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躁,容易發怒,麵色發紅,病重則言語困難,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肝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常悲傷,麵色微青,喉嚨幹燥,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脾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於活動,麵色微微發黃,食欲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麵部浮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麵色灰黑如煤煙,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麵部兩側顴骨的部位,往往可出現黑色。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胃風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咽飲食困難,隔塞不通,腹部易脹滿,受外寒則胃脘脹,吃了寒涼的食物則泄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

首風之狀,頭麵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幹,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首風”的症狀,是頭痛,麵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頭痛稍輕。“漏風”的症狀,是汗多,經常需要多穿衣服,進食後立即出汗,甚至是自汗,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浸濕,口幹易渴,不能勞動。“泄風”的症狀,是多汗,汗出濕衣,口中幹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感覺寒冷。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好!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