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黃帝問:在十二經脈中,唯獨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這三條經脈搏動不止,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髒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岐伯答道:足陽明是胃脈。胃是五髒六腑所需營養彙聚於其中的大海,其水穀精微所化生的清氣由胃向上流注於肺而成肺氣,肺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循行於十二經脈,其運行是隨呼吸而上下往來的,所以,人一呼氣脈跳動兩次,一吸氣脈也是跳動兩次,呼吸不停止,脈搏的跳動也不停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黃帝問: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到達寸口前,先經過上麵的尺脈,尺脈的脈動為十分,而下行到寸口,脈動隻有八分,再下行脈氣還會繼續減少,這樣脈氣從什麼道路返還本脈呢?我不知其究竟。

岐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岐伯答道:手太陰肺經的脈氣離開肺髒而循行於經脈中時,像離弦之箭一樣疾急,如衝決堤岸之洪水一樣迅猛,開始時脈勢是強盛的,但當脈氣到達手魚際部之後,就呈現由盛而衰的現象,這是因為脈氣至此已經衰散,而且是向上逆行,所以它運行的氣勢就減弱了。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
黃帝問:足陽明胃經為什麼搏動不止呢?

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係,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岐伯答道:因為胃氣上注於肺,其中迅猛而剽悍之氣上衝於頭部,循咽而上走於孔竅,循眼係向內絡循於腦,從腦出於麵部,下行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上關穴),沿頰車穴合於足陽明胃經,再循經下行至結喉兩旁的人迎穴,這就是胃氣別出陽明而又合於陽明,使陽明脈搏動不休的原因。所以,手太陰的寸口脈,與足陽明的人迎脈,陰陽上下相應,其搏動是一致的。因此,陽病而陽脈反而小的,是逆證;陰病而陰脈反而大的,也是逆證。因此,寸口脈與人迎脈陰陽應合,靜則俱靜,動則俱動,就像牽引同一根繩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間失去平衡,有一方偏盛就是病態。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
黃帝問:足少陰腎經的動脈為何跳動不休呢?

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岐伯說:足少陰脈的搏動,是因為與衝脈並行的原因。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的絡脈,共同起於腎下(的會陰穴),出於足陽明胃經的氣衝穴,沿大腿內側,向下斜行入於膕窩中,沿小腿內側,與足少陰經並行,下行進入於足內踝之後,入於足下;其中分出一條支脈,斜入內踝,再進入脛骨與跗骨相連的部位,經足背入大趾之間,最後進入絡脈,發揮溫養小腿和腳的作用,這便是足少陰經脈不停地跳動的原因。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風,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
黃帝問道: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貫通全身上下,循環往返而不停息。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氣的侵襲,或受到嚴寒的刺激,外邪留滯四肢,使得手足懈惰無力,則其經脈陰陽的循行道路,氣血相互輸注的會合,就會出現混亂失錯,那麼,氣又將從哪裏回還而往來運行呢?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岐伯回答說:四肢末端是陰陽會合的地方,也是營衛之氣循行的必經大路。邪氣阻塞了四肢末端後,像四街(頭、胸、腹、脛)這樣的一些旁通路徑就會開通,營衛之氣仍然能夠循環運行。所以,即使大路被阻塞斷絕但是旁徑仍能開通,四肢雖然懈怠而脈氣仍能順和,像圓環似的相互轉輸不止。

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此之謂也。
黃帝說:講得好。所說的,如環無端,終而複始,難以測知其綱紀,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