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靈樞 卷六十 靈樞·玉版

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黃帝說:我以為用小針治療疾病是微小的事務,先生卻說它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我覺得這是過分誇大了它的作用,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岐伯道:天能包羅萬物,還有什麼能夠比天更大呢?對於人體的作用而言,大於針的,隻有五種兵器,但五種兵器都是在戰爭中用來殺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而人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針刺能夠治病活人,小針難道還不能與天、地相參合嗎?在治療人們疾病的過程中,唯有小針不可缺少。從這種意義上講,針和五種兵器的作用,誰大誰小不是很清楚了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濃,小針能取之乎?
黃帝問道:疾病的發生,或因為喜怒無常,或因為飲食沒有節製,造成人體陰氣不足,陽氣有餘,使營氣的運行阻滯,便會形成癰疽病。由於陰陽之氣阻滯不通,體內有餘的陽熱與氣機鬱滯產生的熱邪互相搏結,熏蒸肌膚而化為膿,這樣的病症能用小針治療嗎?

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岐伯回答說:高明的醫生發現這種病症的跡象就進行早期治療,使病邪不能停留在體內而發生病變。這就如同兩軍作戰,旌旗相望,刀光劍影遍於曠野,絕不是一天的謀劃。能夠使百姓服從政令,做到令行禁止,國力強大則可使士卒在境內免於蒙受兵戈、戰亂的苦難,這局麵也並非是頃刻之間或一時一日教化的結果。治病如同治國,等到身體已經患了癰疽之病,以致大膿惡血已經形成,這時再用小針治療,這不是離為醫之道太遠了嗎?從癰疽的產生直到膿血的生成,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並非從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機體後,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而逐漸積累形成的。所以高明的醫生能夠防微杜漸,早期治療,不使疾病發展;愚笨的醫生,不懂得早期防治,在病患已經形成之後才麵對它。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
黃帝問:癰疽已經形成,而未予重視;已經化膿,卻沒有發現,這該怎麼辦呢?

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岐伯答道:癰疽已經化膿,常是十死一生。所以高明的醫生能早期診斷,不等疾病形成就消滅在萌芽狀態,並將一些好的療法,記載在竹簡、錦帛之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夠繼承下來,世代相傳,使醫生不再犯上述類似的錯誤。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
黃帝問:癰疽已有了膿血之後才治療,可不可以用小針刺治呢?小針能做引流、排膿治療嗎?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岐伯說:用小針刺治小癰疽,功效小;用大針刺治大癰疽,又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對已經形成膿血的,隻能用砭石,或用鈹針、鋒針及時排膿來進行治療。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黃帝問:有些癰疽病已經向惡化方麵發展,還能治愈嗎?

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岐伯答道:這主要根據病症的逆順來決定。

黃帝曰:願聞逆順。
黃帝說:我想知道病症的逆順。

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納通假字)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岐伯道:癰疽為害,有五種逆症:白眼球顯青色,黑眼球(瞳孔)縮小是逆症之一;服藥後即嘔吐是逆症之二;腹痛並且口渴劇烈是逆症之三;肩背頸項轉動受限是逆症之四;聲音嘶啞,麵無血色是逆症之五。除此五種逆症外,其他便是順症了。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
黃帝問道:各種病都有逆順,能讓我知道嗎?

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岐伯回答說:腹脹滿、身發熱、脈大,為邪盛正虛,是一逆;腹滿而腸鳴、四肢厥冷、脈大,為陰證得陽脈,是二逆;鼻出血不止、脈大,為陰虛而邪實,是三逆;咳嗽、小便尿血、形體消瘦、脈小而急勁,是四逆;咳嗽、形體消瘦而脫陷、身熱、脈小而急疾,為正氣衰而出現真髒脈,是五逆。如果出現上述五逆症,十五、六天之內就會死亡。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腹大而脹、四肢厥冷、形體非常消瘦、泄瀉不止,為脾陽已敗,是一逆;腹脹滿、大便下血、脈大而有間歇,為孤陽將脫,是二逆;咳嗽、小便溺血、形體極度消瘦、脈堅搏指,為胃氣已絕,是三逆;嘔血、胸部滿悶連及背部、脈小而疾速,為真元大虧而邪氣仍盛,是四逆;上有咳嗽、嘔吐,中有腹脹,下有完穀不化的泄瀉,脈伏似絕,為邪氣獨盛、真元已脫,是五逆。若出現這五種逆症的,一天之內就會死亡。醫生對這些危象,若不詳加審察而妄加針刺治療,就稱為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髒,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黃帝問道:先生你說針刺的作用很大,能與天地相配,上取法於天文,下取法於地理,內聯五髒,外通六腑,並能疏通經脈而宣導氣血,使二十八脈的循行暢通。但是,針刺誤用就會傷害人的性命,而針刺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先生你有用針刺逆轉生命的方法嗎?

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岐伯回答說:錯誤的針刺的確會傷害人的性命,正確的針刺也不能救活死人。

黃帝曰:餘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
黃帝說:我聽到這些,感到太缺乏仁愛了,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以免再錯施於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岐伯道: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出現這種情況是用針不當的必然結果。就好像刀劍可以殺人,飲酒可以醉人一樣,即使不加診察,也可明白其中的道理。

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請讓我立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而隧者,五髒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岐伯道:人身所受之氣,是由穀物化生而成的。穀物聚集的地方是胃,胃就像是水穀氣血的大海。海水蒸發上升形成為雲氣,雲氣在廣闊的天空浮遊。在人體,胃所化生的氣血,則隨著十二經脈流動。經脈,是聯絡五髒六腑的通道,如果在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運用逆著經氣運行的方向進行針刺,就會瀉真氣而導致死亡。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
黃帝問:經脈的要害部位在人體上下有一定的數目和部位嗎?

岐伯曰:迎之五裏,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岐伯答道:如果用迎而奪之的瀉法,誤刺了手陽明大腸經的手五裏穴,就會使髒氣運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髒的真氣,一般是誤刺五次便會竭盡,所以如果連續誤治五次就會使某一髒的真氣瀉盡。如果誤刺五五二十五次,五髒的真氣都會竭絕,此所謂劫奪了人的天真之氣,而使人氣絕而死。所以,不是針刺本身能夠損傷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針刺治療禁忌的人,誤刺而劫奪天真之氣的結果。

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請讓我立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岐伯道:在氣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針刺,如果誤刺較輕,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誤刺較重,病人會當即死在醫生的診療室。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黃帝說:你講得這些針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確,請把它刻錄在玉版上,作為最珍貴的文獻,留傳後世,作為針刺治療的戒律,使醫生們不敢再觸犯。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