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皮寒熱病的表現為,皮膚疼痛甚至不能接近席子,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肺病寒熱,故津液無以輸布,而毛發焦黃,鼻中幹燥,汗出不來。治療時應瀉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以去表熱,兼補手太陰肺經的經穴。肌寒熱病,表現為肌肉痛,毛發焦且口唇幹裂,無汗。治療時取足太陽膀胱經在下肢有瘀血的絡脈除其瘀血,再補足太陰脾經,以達到出汗而愈的效果。骨寒熱病表現為病人焦慮不安,汗大出不止。如果牙齒尚未枯槁,說明陰氣尚存,治療可取足少陰腎經在大腿內側的絡脈;若是牙齒已經枯槁了,就是死證,無法救治了。骨厥病也是這樣來判斷的。骨痹病,全身關節活動不自如,而且關節疼痛,汗出如注,心煩意亂,治療應補三陰經。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
身體受外傷且出血很多,又受了風寒,或是從高處墜落受傷,以致四肢肌肉萎縮無力,懶得活動,這種病名為體惰。治療應取病人小腹之下的結交處。三結交就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任脈)在臍下三寸處相交的關元穴。厥痹,是厥逆之氣由下上行至腹部,治療應該取陰經或陽經的絡脈,但要察明主要病症在何經,若在陽經則用瀉法,在陰經用補法。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頸部兩側的動脈是人迎脈。人迎脈上的穴位名為人迎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位置在兩側的頸筋之前。頸筋之後的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名為扶突穴。手陽明經之後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名為天牖穴。再後麵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名為天柱穴。腋下的動脈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名為天府穴。

陽迎(別本作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陽熱邪氣上逆於陽經,會出現頭痛,胸中滿悶、呼吸不利的症狀,治療應取人迎穴。突然失音,氣梗塞,應針刺扶突穴並點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聾,經氣蒙蔽不通,耳失聰、目不明,治療取天牖穴。突然發生筋脈拘攣、癲癇、眩暈,兩足軟弱不能站立的,取天柱穴。突然口渴,內髒氣逆,肝肺兩經脈邪火相搏,導致血上溢,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攏在其四周,因此稱為天牖五部。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方病之時,盛瀉虛補。)
手陽明大腸經進入顴部而遍絡齒齦的一支,穴名叫大迎穴,所以治療下齲齒應取大迎穴。惡寒的當用補法,不惡寒的用瀉法。足太陽膀胱經入於顴部而遍絡齒齦的一支,穴名為角孫穴,治療上齲齒應取角孫穴,也可取鼻與顴之前的穴位治療,剛得病的時候脈象充盈,應當用瀉法,脈象虛弱就用補法。另一種說法,也可以取鼻外側的穴位治療,在患病初期的時候,要遵循邪盛則瀉,氣虛則補的原則。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麵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係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別本作甚)。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係。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足陽明胃經循鼻的兩側行於麵部,其穴名為懸顱穴,經脈下行聯屬於口,上行的部分進入對側的目本之中,因此頭痛引動腮部疼痛的,治療時可以根據情況取懸顱穴,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否則便會加重病情。足太陽膀胱經通過項部的玉枕穴進入腦室,直接連屬於目本,名為眼係,頭目疼痛的應在項中兩條筋之間取玉枕穴進行治療,這條經脈由項進入腦,分別連屬於陰蹺、陽蹺二脈,這兩條脈陰陽相交,陽入於陰,陰出於陽,陰陽氣交於眼內角的睛明穴,陽氣過盛時則兩目張而不合,陰氣盛時則兩目合而不張。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醫部全錄》:當作陰),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醫部全錄》:當作陽)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治療熱厥病應取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針刺時應留針一段時間;治療寒厥病應取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也應該留針較長時間。舌縱緩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煩悶的,是腎陰不足的表現,應針刺足少陰腎經。畏寒戰栗,兩頜鼓動,汗不得出,腹部脹滿,胸脘煩悶,是肺氣不足之證,治療應取手太陰肺經。在進行針刺治療時,屬於虛證的,應該補養其正氣;屬於實證的,應該祛除其邪氣。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髒。
四季針刺的規律是,春季刺絡脈間的穴位,夏季刺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穴位,秋季刺氣口(指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冬季刺五輸穴的經穴。一年四季的針刺治療,各自以季節、時令為取穴的標準,不能混淆。刺絡脈間的穴位可以治皮膚病,刺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可治筋脈的病,刺五輸穴的經穴可以治骨髓、五髒的病。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髒之輸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人身有五處重要的部位:一是伏兔(大腿外側);二是小腿外側;三是背部;四是五髒的背俞穴;五是項部。這五個部位如果發生癰疽,都可能致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癰疽之類的病如果是從手臂發生的,就先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治療,汗出而熱散,病可得解;病從頭麵發生的,可以先取頸項部的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針刺治療,汗出而愈;如果是從足脛部發生的,就先取足陽明胃經的輸穴,汗出而愈。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可以發汗,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也能發汗。由於陰陽二氣的相互製約,因此,若是取陰經發汗而又出汗過多的,可以取陽經穴位來止汗;若是取陽經穴位發汗而汗出過多的,可以取陰經的穴位來止汗。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針刺不當其危害在於,已經達到了針刺治療的效果而仍留針不去的,就會導致人身精氣的耗損;針刺時還沒有刺中疾病就立即出針的,會使邪氣聚而不散。精氣耗散過多會使病情加重,形體贏瘦;邪氣聚而不散則易引起癰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