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靈樞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體的先天稟賦,性情有的剛、有的柔,體質有的強、有的弱,壽命有的長、有的短,其中都有陰陽的區別,我想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髒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髒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少師答道:就人體的陰陽而論,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隻有全麵了解陰陽,針刺才會有合適的方法;隻有知道得病始於陰還是陽,針刺才能符合理法。謹慎地推測病因,認真揣摩發病與四時氣候的相應關係,在內要符合五髒六腑,在外要符合筋骨皮膚,所以體內髒腑有陰陽,體表筋骨皮膚亦有陰陽。在體內五髒為陰,六腑為陽;在體表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因此說:“病在陰中之陰的五髒,可刺陰經的滎穴和輸穴;病在陽中之陽的皮膚,可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的筋骨,可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的六腑,可刺絡穴。”因此說:“疾病的性質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異,病在體表,由於外感邪氣引起的屬陽,稱為風;病在體內,由於病邪在內,使氣血阻滯不暢的屬陰,稱為痹;如果表裏陰陽俱病的,稱為風痹”。再從疾病的症狀來分析,如果有外在形體的症狀而沒有內髒疼痛症狀的,多屬於陽症;沒有外在形體的症狀而有內髒疼痛症狀的,多屬於陰症。由於體表無病而內髒受傷,當速治其裏,不要誤治其表;由於內髒無病而體表受傷的,當速治其表,不要誤治其裏。如果表裏同時發病,症狀忽見於體表,忽見於內髒,再加上病者心情煩躁不安,是內髒病甚於體表病,這就是病邪不單純在表,也不單純在裏,屬於表裏同病,故預後不良。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氣之病先後外內之應奈何?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形體與髒器發病有先後,其內外相應的情況如何呢?

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臓,乃病臓。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伯高回答說:風寒之邪,多傷於人的外在形體;憂恐憤怒等情誌變化,多傷及內在髒氣。凡七情之氣傷髒,則病變部位應在內髒;外感寒邪傷形,則發生疾病應在形體;風邪直接傷及筋脈,則筋脈也就相應地發生病變。由此可見,病邪與所傷部位的形氣,是內外相應的。

黃帝曰:刺之奈何?
黃帝說:如何進行針刺治療呢?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伯高回答說:大抵病為九天,針治三次就會好;病已一月,針治十次可以好。病程的遠近或時間的多少,都可根據這三天針一次的方法來計算。至於邪氣內阻,久而不愈之病,可仔細觀察病人的血絡,針刺血絡出盡其惡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
黃帝說:內外之病治療上難易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臓者,刺之半其日。臓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別本作外)內難易之應也。
伯高回答說:外形先受病而尚未傷及內髒的,針治次數可以根據已病的日數減半計算。如果內髒先受病而後相應及於外形的,針刺次數則應當加倍計算。這是說疾病部位有內外之分,而治療上也有難易的區別。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外形有緩急,正氣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實與鬆軟,皮膚有厚薄,從這些方麵怎樣來確定人是長壽還是夭折呢?

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伯高回答說:外形與正氣相稱的就長壽;不相稱的就短命。皮膚與肌肉相互包裹就長壽;不能相互包裹的就短命。內在血氣經絡的狀態比外在形體的狀態好就長壽;不如形體的就短命。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
黃帝說:什麼叫做形體的緩急呢?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年,肉?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生死。
伯高回答說:外形壯實而皮膚柔軟的就長壽;外形雖盛而皮膚緊繃、缺少彈性的就短命。外形壯實而脈象堅大有力的是氣順就長壽;外形雖盛而脈象弱小無力的為氣衰,氣衰是危險的。如果外形雖盛而顴骨不突起,這樣的人骨骼弱小,骨骼弱小的就短命。如外形壯實,而臀部肌肉豐滿結實並且紋理分明的人,說明他的肌肉堅實,肌肉堅實的人就長壽;外形雖盛而臀部肌肉紋理不分明、肌肉不堅實的人,叫肉脆,肉脆的人就短命。這是人的先天稟賦不同造成的,如果要確定形體與正氣的狀態,從而推斷其長壽或夭折,就一定要明白這種判斷形氣的方法,憑借它去觀察病人、判斷生死。

黃帝曰:餘聞壽夭,無以度之。
黃帝說:我已聽過關於壽夭的區別,但究竟怎樣來推度、預測呢?

伯高答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伯高回答說:如果耳邊四周的骨骼平陷,高度還不及耳前的肌肉,不滿三十歲就會死亡。如果再加上疾病的影響,不到二十歲就會有死亡的可能。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
黃帝說:從形與氣的相勝情況,如何來決定壽夭呢?

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伯高回答說:健康人正氣勝過外形的就會長壽;病人肌肉已經極度消瘦,雖然正氣勝過外形,也終將不免要死亡;如果外形勝過正氣,則是很危險的。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
黃帝說:我聽說刺法有三變,什麼叫三變呢?

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伯高回答說:有刺營分,刺衛分,刺寒痹羈留於經絡三種。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
黃帝說:這三種刺法是怎樣的呢?

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伯高回答說:刺營分時要疏通其血,刺衛分時要調和其氣,刺寒痹時要使熱氣納於內。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
黃帝說:營分、衛分、寒痹的病狀如何呢?

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伯高回答說:營分病多出現寒熱往來,呼吸少氣,血上下妄行。衛有病則痛無定處,也不定時,胸腹會感到滿悶或者竄動作響,這是風寒侵襲於腸胃所致。寒痹的病狀,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時常感到筋骨作痛,甚或皮膚麻木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
黃帝說:刺寒痹怎樣才能使軀體內部產生熱感?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伯高回答說:對一般體質比較好的勞動者病人,可用燒紅的火針刺治,而對養尊處優體質較差的病人,則多用藥熨。

黃帝曰:藥熨奈何?
黃帝說:藥熨的方法怎樣?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幹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塗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綿絮曝幹之,幹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幹。幹,並用滓與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伯高回答說: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幹薑、桂心各一斤(升)。共四種藥,都搗碎,浸在酒中。再用絲綿一斤,細白布四丈,一齊納入酒中。把酒器加上蓋,並用泥封固,不使泄氣,放在燃著的幹馬糞內煨,經過五天五夜,將細布與絲綿取出曬幹,幹後再浸入酒內,如此反複地將藥酒浸幹為度。每次浸的時間要一整天,然後拿出來再曬幹。等酒浸幹後,將布做成夾袋,每個長六到七尺,共做成六七個,將藥渣與絲綿裝入袋內。用時取生桑炭火,將夾袋放在上麵烘熱,熨敷於寒痹所刺的地方,使得熱氣能深透於病處。夾袋冷了再將其烘熱。如此熨敷三十次,每次都使患者出汗。出汗後用手巾揩身,也需要三十遍。並令患者在室內行走,但不能見風。按照這樣的方法,每次針治時,再加用熨法,病就會好了。這就是“內熱”的方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