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精通針術的醫家,在尚未診脈之時,還需聽取病人的自訴。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按全元起本雲:“為針之。”無“藏”字),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病在頭部,且頭痛劇烈,可以用針刺治療(在頭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針刺深淺須恰當,不要損傷骨肉與皮膚,雖然皮膚為針刺入必經之路,仍應注意勿使其受損。

陰刺,入一旁四處(按《甲乙經》,陽刺者,正內一,傍內四;陰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陰刺疑是陽刺也),治寒熱。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
陽刺之法,是中間直刺一針,左右斜刺四針,以治療寒熱的疾患。若病邪深入專攻內髒,當刺五髒的募穴;邪氣進迫五髒,當刺背部的五髒俞穴,邪氣迫髒而針刺背俞,是因為背俞是髒器聚會的地方。待腹中寒熱消除之後,針刺就可以停止。針刺的要領,是出針使其稍微出一點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腐”作“癰”)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治療癰腫,應刺癰腫的部位,並根據其大小,決定針刺的深淺。刺大的癰腫,宜多出血,對小的深部癰腫要深刺,一定要端直進針,以達到病所為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病在少腹而有積聚,應刺腹部肚臍以下與髂骨兩端間,直到少腹為止的部位;再針第四椎間兩旁的穴位和髂骨兩側(的居髎穴),以及脅肋間的穴位(京門穴、章門穴),以引導腹中熱氣下行,則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應針刺少腹到兩大腿內側間以及腰部和髁骨間穴位,針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現熱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不能行動,病名為“筋痹”。應針刺在患病的筋上,由於筋脈在分肉之間,與骨相連,所以針從分肉間刺入,應注意不能刺傷骨。待有病的筋脈出現熱感,說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針刺。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肌膚,周身肌膚疼痛,病名為“肌痹”,這是被寒濕之邪侵犯所致。應針刺大小肌肉會合之處,取穴要多,進針要深,以局部產生熱感為度。不要傷及筋骨,若損傷了筋骨,就會引起癰腫或其他病變。待各肌肉會合之處都出現熱感,說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針刺。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骨,肢體沉重不能抬舉,骨髓深處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為“骨痹”。治療時應深刺,以不傷血脈肌肉為度。針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間,待骨部感到發熱,說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針刺。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手足三陽經脈,出現或寒或熱的症狀,同時各分肉之間也有或寒或熱的感覺,這叫“狂”證。針刺用瀉法,使陽脈的邪氣外泄,觀察各處分肉,若全部出現熱感,說明病已痊愈,應該停止針刺。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有一種病,初起每年發作一次;若不治療,則變為每月發作一次;若仍不治療,則每月發作三、四次,這叫做“癲病”(即癲癇病)。治療時應針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經脈,若沒有寒冷的症狀,可用針刺調治,直到病愈為止。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風邪侵襲人體,出現或寒或熱的症狀,熱則汗出,一日發作數次,應首先針刺各分肉腠理及絡脈;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熱,可以三天針刺一次,治療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

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
病因大風侵襲,出現骨節沉重,胡須眉毛脫落,病名為“大風”(即麻風病)。應針刺肌肉,使之出汗,連續治療一百天後,再針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療一百天,總計治療二百天,直到胡須眉毛重新生長,方可停止針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