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黃帝問道:天在上覆蓋著,地在下載負著,天地之間萬物俱備,但沒有一樣東西比人更寶貴了。人是依賴天地的精氣而生存,順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而成長。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願意保全身體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卻因病輕而難於察知,讓病邪稽留逐漸發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附著於骨髓,我為上述這種情況甚感憂慮。我想用針刺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應該怎樣辦才好呢?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按《太素》為陳)者,其葉發(按《太素》為落)。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岐伯回答說: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泄;比如琴弦將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比如樹木枯死的時候,其樹葉就會謝落。人在病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呃逆。人要是有了這樣三種現象,說明中焦病症嚴重,藥物和針炙都失去治療作用,如果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黃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心中為此憂心忡忡,又不能以我的身體去替代,人們聽說病患無法得到醫治,將要認為我殘忍粗暴,究竟怎麼辦才好呢?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岐伯說:人的形體出生在地上,人的生命懸掛在天上,天地陰陽之氣相互感應和合,才產生了人。人如果能夠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那麼天地的陽氣陰精就能養育人類。隻有通曉了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人,才能成為天之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能夠效法天地陰陽變化的人,就不會違背四時變化的規律;能夠通曉十二經脈原理的人,即使聖人智者都不能欺瞞他。能夠洞察八節之風的變動,能夠掌握五行之氣的相勝、交替、主時,能夠通曉人體虛實變化道理的人,就有了獨立的見解和行動,即使是病人極其細微的張口呼氣、吟歎之聲也能感受到,即使是病人像秋毫一樣細微的變化也能盡在掌握。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黃帝道:人生而有形體,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陰陽之氣相合,從地域上可以分為九州,從時令上可以分為四季,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長,萬物並存於世間,它們的陰陽變化是不可能逐一予以估量的,所以根據病人極其細微的張口呼氣、吟歎之聲,有沒有辦法判斷出疾病的虛實變化呢?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箴的通假字)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製砭石小大,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岐伯說:(可根據五行相克的道理來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滅;土被木殖,就能疏鬆;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這種變化,萬物都是一樣,不勝枚舉。所以昭示天下的治病至理箴言有五條,但一般的老百姓大多飽食終日,並不懂得這些道理。五法是:第一要調養精神,第二要懂得養身之道,第三要熟悉藥物的性能和真偽,第四要注意製取砭石和針具的大小尺寸,第五要懂得髒腑血氣的診斷方法。五法已確立,還要根據病情來掌握運用的先後次序。當今的醫生運用針刺,一般都是用補法治虛,瀉法製滿,這是大家都知曉的道理。然而,如果能夠效法天地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隨機應變地運用各種治法,那麼就能取得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的療效,醫學的道理並不那麼神秘,隻要懂得這些道理,針法就能運用自如而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黃帝道:希望聽你講講用針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髒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岐伯說:凡用針刺的關鍵,首先必須安定神誌,了解五髒的虛實,三部九侯脈象的變化,然後下針。還要注意有沒有真髒脈出現,五髒有無敗絕現象,外形與內髒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於病人。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種虛證的病人,不可用“近”的刺法快速或輕易下針;見到五種實證的病人,不可用“遠”的刺法動作遲緩或放棄下針,應該要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針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淨而均勻。平心靜息,密切注意進針之後的變化,畢竟血氣變化不可外見(隻有醫生能夠感受得到),而病人的情況也是千變萬化。(醫生能夠感受到針刺之氣盛之時,)好像烏鴉集合一樣密集,好像稷一樣繁茂,氣之往來如見烏鴉飛翔,這種得氣感覺並不形於外而獨有醫生能夠從針體上感受得到。(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侯氣,正如橫弩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黃帝道:怎樣治療虛症呢?怎樣治療實症呢?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誌,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岐伯說:針刺虛證要等到經氣實時才出針,針刺實證要等到經氣虛時才出針。當針下感到經氣至,則應慎重掌握,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方法。針刺無論深淺,全在靈活掌握;取穴無論遠近,侯針取氣的道理是一致的,針刺時都必須精神專一,好像麵臨萬丈深淵,小心謹慎,又好像手中握著兵權的虎符那樣堅定有力,全神貫注,不為其他事物所分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