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1516   

《黃帝內經》素問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
歧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經脈而侵害五髒,使五髒發生病變。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相克的關係,比如春勝夏(長夏),(長夏)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克製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東風生於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於頸項。南風生於夏季,病多發生於心,心的經氣輸注於胸脅。西風生於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於肩背。北風生於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於腰股。夏季和中央的方位屬於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於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所以春季邪氣傷人,多病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春天多發生鼽衄,夏天多發生在胸脅方麵的疾患,夏季多發生腹泄等裏寒證,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若冬天不進行按臍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鼽衄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夏季就不會發生腹泄一類的裏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痹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一般律。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束陽中之陰。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人的情況也與此相應。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從髒腑的陰陽劃分來說,則髒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髒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了解陰陽之中複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麽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貶石的療法。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外,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互聯係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帝曰: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黃帝說:五髒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嗎?

岐伯曰:有。
歧伯說: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於目,經氣內藏於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蓄為雞,在五穀為麥,與四時中的春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為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髒。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於耳,經氣內藏與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穀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髒,在五音為徵,其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於口,經氣內藏於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穀為稷,與四時中的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生數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於鼻,經氣內藏於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穀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於前後二陰,經氣內藏於腎,在五味為鹹,與水同類,在五畜為豬,在五穀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此外,其嗅味為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髒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髒六腑的變化,了解其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裏、雌雄的對應和聯係,綱目分明地加以歸納,並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為寶貴,對於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