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誌傳 作者:羅貫中年代:明朝960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一百十九回 韓文公上佛骨表

韓文公上佛骨表

元和十四年春正月,憲宗升殿,近臣奏曰:“今有番使手捧一象牙匣,匣內盛放佛骨,要見陛下。”帝聞奏,即命宜人。見其人身不滿五尺,麵如傅粉,鶴一鬆肢,宛若神仙之狀。乃一僧也,進拜闕下。帝一見而驚異之,其僧曰:“臣乃西天雷音寺,奉佛骨進入中國,乞陛下鑒納。”帝曰:“遠路風塵不易,汝不辭跋涉而來,有何應驗?”僧曰:“此骨相傳已久,三十年一開,開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陛下不信,當啟匣視之。”帝命捧上禦案,當殿啟視,果見佛骨紅光萬丈,紫氣千重。文武百官近前看視,人人喝彩,皆言自古及今,實為罕見。帝看視半晌,龍顏大喜,隨令百官迎立於五鳳樓上,率同欽天監官朝夕供奉,焚香頂禮。僧人送光祿寺設齋筵款待。是時,帝留禁中二月,將佛骨曆送諸寺,上自王公,下至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至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當日帝與百官正議間,隻見班部中閃出一臣,身長七尺,細眼長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八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官拜吏部侍郎,永平昌黎人也。姓韓名愈,字退之。愈進《諫佛骨表》一道,帝於禦案上覽之,其表曰: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黃帝以至禹、湯、文、武,皆享壽考,百姓安樂。當是時,未有佛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愈更,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舍身,為寺家奴,晝夜一餐,止於菜果,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百姓愚癡,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可更惜身命。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恩,假如其身尚在,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豈宜以入宮禁?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望納微言,詳察佛骨,謹疏奏聞。帝覽表,大怒曰:“汝有欺君之心,弄權之意,故此苦要折毀佛骨。”喝令便欲斬之。裴度、崔群二人進曰:“韓愈陳言狂肆,理宜加罪;但其忠孝素著,有可矜憫。若以微言殺之,無乃塞諫錚之路乎?”帝曰:“以國法誅之,有何諫諍?且滿朝文武眾多,豈惜一韓愈哉。”言未絕,隻見一人解下袍帶,叩頭上表。帝視之,乃翰林學士林圭也。圭曰:“微臣衰耄,還陛下紫袍金帶,乞賜骸骨歸葬田裏,臣之幸也。”帝曰:“朕正欲升卿共理朝政,何事棄職?願條陳之。”圭曰:“臣見韓愈為陛下寵臣,隻因佛骨一表,便欲葬身法場。臣見此官實是難做,故此辭職,恐他日亦似韓愈受刑,有辱聖意。”帝怒稍解,遂將愈貶為潮州刺史。當時士大夫議論佛入中國,自晉宋以來日益繁熾,自帝王至於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難論空有,獨愈惡其蠹財惑眾,故力排之。麗泉有詩讚雲:佛骨迎來事豈真,和聲附影惑斯民。

憲宗空慕長生術,枉把忠良作佞臣。

帝免韓愈死罪,貶出潮陽。特叫受苦,隻容單人獨馬,限定一月到任。如過一日,邊遠充軍;二日,斬首號令;三日者,全家九族盡行誅戮。愈承聖旨,歸至宅下辭別。舉家餞行,相向大哭,不忍分離。愈曰:“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也是我命合苦楚,怎怨別人。”隻帶張千親隨,遂自上馬,是日離了長安,與張千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過旬日,早巳到了藍田。狂風大作,下雪飄飄,不能前進,文公就於馬上將雪作賦一篇。賦雲:江梅飄雪賽茶芽,片片飄零如柳絮。隨風舞入紙窗來,錯認梅花零玉樹。雪者,世之瓊瑤,國之祥瑞。一片呼為鴻毛;二片呼為風耳;三片為攢;四片為聚;五片為天花;六片為六出。雪也者,有升也;有降也;有味也;有氣也。其氣者,能颼冷目下之乾坤;其味者,能長來年之禾稼,妝成獅子低樓下。萬萬朵梨花滿架,裁就玉蝶翦黃沙。千千陣柳絮飛花,又不是楊花,又不是梅花。楊花舞,桂花香,梅花白。或翦風,或飄帶。寒風瑞雪鎖天涯,壯士征夫力怎加?彎弓著力弦難扯,銅刀響手靶難拿。龍鱗甲上鋪輕粉,錦繡袍邊灑玉沙。槍尖纓上飛楊絮,皂雕旗上舞梨花。又有詠雪詩雲:三冬瑞雪滿瑤天,豫報農家大有年。

廊廟江湖人共樂,不妨暢飲綺筵前。

吟罷,風雪愈大,人馬俱倒,端然不動。張千曰:“吾死於此地矣!從來不見此處人跡罕到,紛紛大雪,路徑昏迷,如何是好?”愈曰:“遙見對山有一樵夫,隱隱而來,可問人家躲雪,明日早行。”張千曰:“如此天寒,尚有人打柴乎?”須臾,呼至麵前,愈以前言問之,樵夫曰:“汝是甚人?如此天寒地凍,在此何事?”愈曰:“吾是朝中一臣,謫貶潮陽,到此山中,迷蹤失路,冒犯老兄指教往前之路。”樵夫曰:“原來公宰至此,怎受苦楚。此去潮陽不遠,隻前麵道路崎嶇難走。”愈曰:“如何難走?”樵夫曰:“吾有一詞,聽吾吩咐。詞曰:休上黃土峽,便是顛倒處。腳踏破底崖,手扳葛藤樹。手須扳得牢,腳欲踏得住。若還失了腳,送汝殘生去。轉過一重崖,側身挨過去。再轉一個嶺,便是虎狼遇。樵夫歌罷,假睡沉眠,雪中而臥。愈曰:“此是癡人鬼說,何足信之。”此時樵夫見愈受寒不過,凍得魂不著體,半似人形。對麵不顧,倏然化作一陣清風而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隋唐兩朝誌傳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一回 興宮室剪彩為花 第二回 隋煬帝遊幸江都 第三回 竇建德兵殺郭絢 第四回 楊義臣掃清河北 第五回 楊玄感兵起黎陽 第六回 瓦崗寨群雄聚義 第七回 翟讓李密據洛倉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數帝罪 第九回 文靜世民議大事 第十回 世民說李淵起兵 第十一回 李淵遣使如突厥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第十三回 李淵合兵圍長安 第十四回 李淵奉迎立代王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關射子 第十六回 王世充東都救援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瓊戰丘瑞 第十八回 李密誘殺翟讓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煬帝 第二十回 化及鴆殺少帝 第二十一回 李淵受禪即帝位 第二十二回 竇建德自立夏帝 第二十三回 淩敬義說楊義臣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第二十五回 劉黑闥智賺範願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眾豪傑 第二十七回 範願大戰宇丞基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燒倉庫 第二十九回 義臣智破楊士覽 第三十回 楊義臣遺書睡榻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獵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第三十三回 徐世績私放秦王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糧背德 第三十五回 秦叔寶洛陽大戰 第三十六回 魏征四馬自投唐 第三十七回 殷開山獨戰四將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計羞李密 第三十九回 劉武固定揚稱帝 第四十回 宋金剛義釋張達 第四十一回 元吉逃回長安城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敗崇茂 第四十三回 唐殺民部劉文靜 第四十四回 廢越王世充篡隋 第四十五回 李世績複歸大唐 第四十六回 蘇世長結連朱粲 第四十七回 世績雲遊訪叔寶 第四十八回 秦叔寶棄鄭投唐 第四十九回 叔寶汙敬德畫像 第五十回 郭孝恪謀退北虜 第五十一回 世績大破王行本 第五十二回 柏壁關唐劉大戰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澗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換兩鐧 第五十五回 世績智取柏壁關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燒糧草 第五十七回 金剛敗走北突厥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詐降唐 第五十九回 劉世讓謀殺武周 第六十回 敬德舉介休降唐 第六十一回 單雄信割袍斷義 第六十二回 尉遲恭榆窠救主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興兵伐鄭 第六十四回 竇建德興兵救鄭 第六十五回 竇建德大戰唐兵 第六十六回 建德敗走牛口穀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確 第六十八回 尉遲恭怒擊妖婦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東都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蕭銑 第七十一回 劉黑闥反唐報仇 第七十二回 黑闥箭射羅士信 第七十三回 肥鄉城唐兵大戰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東府 第七十五回 秦王謀據洛陽城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氣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第七十八回 李靖陰山破突厥 第七十九回 玄武門奏七德舞 第八十回 太宗廢太子承幹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納幣絕婚 第八十二回 秦瓊含血噀敬德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場定先鋒 第八十四回 薛仁貴降服火龍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遼 第八十六回 薛仁貴五箭取榆林 第八十七回 摩天嶺三雄被戮 第八十八回 李世績祭白玉山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紅袍戰白袍 第九十回 高麗王輿櫬出降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頭流血 第九十二回 武氏殺王後蕭妃 第九十三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第九十四回 廢中宗武後專權 第九十五回 李敬業起兵匡複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敗敬業 第九十七回 婁師德唾麵自幹 第九十八回 千騎奔斬李多祚 第九十九回 誅韋後睿宗即位 第一百回 李太白立掃番書 第一百零一回 華陰李白倒騎騾 第一百零二回 安祿山範陽作反 第一百零三回 祿山計困顏杲卿 第一百零四回 真源令張巡起兵 第一百零五回 張巡縛草計取箭 第一百零六回 哥舒翰靈寶戰賊 第一百零七回 馬嵬驛楊氏伏誅 第一百零八回 張許協守雎陽城 第一百零九回 睢陽城張許死節 第一百十回 駱悅殺賊史思明 第一百十一回 郭子儀大破吐蕃 第一百十二回 吐蕃回紇連入寇 第一百十三回 郭子權權重天下 第一百十四回 段秀實笏擊朱泚 第一百十五回 李晟斬汶複京城 第一百十六回 李希烈殺顏真卿 第一百十七回 陳仙奇毒殺希烈 第一百十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第一百十九回 韓文公上佛骨表 第一百二十回 韓文公雪擁藍關 第一百二十一回 柳公權用筆諫帝 第一百二十二回 王仙芝大寇荊南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