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誌傳 作者:羅貫中年代:明朝960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頭流血

褚遂良叩頭流血

是時帝苦於痢疾,一臥不起。太子人侍,不離左右,見武氏扶帝於臥榻,極其妖態,太子悅慕其貌,將欲私之,彼此以目送情,而未得其便。未幾,太子起身往廁,武氏捧水跪進,太子灌手以水灑之,武氏遂吟曰:“未得君王寵,先沾雨露恩。”太子大喜,知其有意,遂與武氏交會於宮門小軒,極盡繾綣。

武氏執禦衣而泣曰:“妾雖微賤,久侍至尊,欲全殿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倘他日嗣登大寶,置妾身於何地邪?”太子與之誓曰:“俟官車晏駕,即冊汝為後,有違此言,天厭絕之。”武氏曰:“出語無憑,當留表記。”太子即解碧玉寶帶付之,武氏頓首拜謝。史官有詩雲:不顧人倫正分名,等閑一見便淫焌。

高宗百二山河主,遺臭千年汙汗青。

自是之後,二人往來,略無間阻。至是太宗病篤,太子事之,曲盡其敬,或累日不食,發有為之變白者。太宗泣曰:“汝能孝敬如此,吾複何恨!”適值長孫無忌、褚遂良二人入宮視疾,太宗曰:“正欲召汝二人囑咐後事。”無忌日:“陛下何發此言?願陛下永保悠久,眉壽萬年,使臣等有所瞻仰。”

太宗曰:“實天命也,非人力所能為也。朕縱橫天下三十有餘年,賴卿等成其大業。今病勢沉困,料已難逃,今以天事囑汝二人。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則吾死無憾矣。”言訖,淚流滿麵。二人亦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天下之望。”太宗以目視太子,謂之曰:“無忌、遂良皆有十倍英才,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二人若在,汝勿憂慮天下。”太子嗚咽泣下:“願父皇將息龍體,萬壽無疆。”二人泣拜於地曰:“臣等庸才,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太宗曰:“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朕今沒矣,勿令讒人間之。汝諸大臣,朕不能一一囑咐。”言訖帝崩,年六十八歲,貞觀二十三年六月下旬也。史官讚雲:唐之太宗,號為英主。

偃武修文,肅清海宇。

麗泉讚雲:唐室興來三百年,開疆展土賴群賢。

世民若不施英武,安使隋朝授李淵。

靜軒詩雲:鼓行西入振關中,半載成功孰與同。

漢來以下多英主,更有誰人及太宗。

唐李華《太宗烈頌》:高祖受天命,誕興太宗,成天之命。帝煬昏逾,黎人毒痛,甚爇熟於爐,甚溺於塗,以號以呼,呼天無辜。高祖謂太宗:爾必有天下,爾其訐謨。太宗稽首,恭受天命,臣請滌除,張我師,撫四國,剪藄群慝。鼓一方:三方震驚,默昭其靈,隨顧而平。我負我乳,我安我成,以奉君父,以臨天下。任忠孝文武。建禮章樂武,我雖明德,諫則納汝,時維帝降佑之。自古明後,莫如我德我勳。唐無疆,天子之無疆,本太宗之體命。

是時,太尉長孫無忌、李績、於誌寧、褚遂良四人一麵舉喪,一麵冊立太子治為高宗皇帝。諡父為太宗皇帝,諡母長孫氏為文德皇後。封長孫無忌為太尉,李績為司空,於誌寧為太子詹事,褚遂良為左仆射,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遊擊大將軍,其餘文武,各有封贈。改元為永徽元年,大赦天下。

時帝欲納武氏而畏人議己,乃諷武氏出居感業寺,為尼數月,帝幸寺行香,因載之以歸,納之後宮,遂得拜為昭儀。

卻說武氏既得立為昭儀,遂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武氏每俟王後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交結,由是王後及淑妃二人動靜,武氏熟知其事,每於帝麵前告報,進讒言間絕之。正值武氏生女,才及數日,王後用手抱弄戲之。及王後出,武氏輒自將女私扼殺之。不移時,帝來宮內,武氏假為笑容,令帝發被視之,則女已死。武氏大驚,放聲而哭,慌問左右之人,皆言皇後適來此處。帝大怒曰:“後起嫉心,殺吾愛女,合得甚罪?”武氏因自泣下,數皇後之罪。後不能自明,帝由是陰有廢立之意。武氏泣訴曰:“陛下尊居九五,獨不念玉帶之記乎?”

帝曰:“汝勿憂慮,朕將立汝為後,隻恐大臣不從,如何?”

武氏曰:“陛下為萬乘之君,既已許諾,何懼一介之臣乎?”

帝曰:“汝言亦是。”

本日退朝,乃召長孫無忌、李績、於誌寧、褚遂良於內殿。

四人商議,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宮中一事。聖上主意既決,若逆之必死。太尉,元舅也,司空,功臣也。不可使聖上有殺元舅功臣之名。遂良起地草芥,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之重,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乎!”世績聽言,乃稱疾不入。遂良遂與無忌等先入內殿見帝。帝曰“今召卿等,別無所言,為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朕欲廢後而立昭儀,卿等以為何如?”遂良對曰:“陛下聖鑒錯矣!皇後乃名家之女,先帝曾為陛下六禮所聘,先帝臨崩之時,執陛下手謂臣等曰:‘朕之佳兒佳婦,鹹以付卿。’言猶在耳,不敢忘也。皇後未聞有過,陛下何以廢之?陛下必欲立後,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且武氏經事先帝,人所共知,天下耳目不可掩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何如?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意,罪當萬死。”遂良奏罷,乃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臣歸田裏,骸骨得葬林下,臣之幸也。”武氏在簾中聽聞,大呼曰:“何不撲殺此獠,更待何時!”帝大怒,急令引出,便欲斬之。未知性命如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隋唐兩朝誌傳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一回 興宮室剪彩為花 第二回 隋煬帝遊幸江都 第三回 竇建德兵殺郭絢 第四回 楊義臣掃清河北 第五回 楊玄感兵起黎陽 第六回 瓦崗寨群雄聚義 第七回 翟讓李密據洛倉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數帝罪 第九回 文靜世民議大事 第十回 世民說李淵起兵 第十一回 李淵遣使如突厥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第十三回 李淵合兵圍長安 第十四回 李淵奉迎立代王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關射子 第十六回 王世充東都救援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瓊戰丘瑞 第十八回 李密誘殺翟讓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煬帝 第二十回 化及鴆殺少帝 第二十一回 李淵受禪即帝位 第二十二回 竇建德自立夏帝 第二十三回 淩敬義說楊義臣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第二十五回 劉黑闥智賺範願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眾豪傑 第二十七回 範願大戰宇丞基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燒倉庫 第二十九回 義臣智破楊士覽 第三十回 楊義臣遺書睡榻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獵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第三十三回 徐世績私放秦王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糧背德 第三十五回 秦叔寶洛陽大戰 第三十六回 魏征四馬自投唐 第三十七回 殷開山獨戰四將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計羞李密 第三十九回 劉武固定揚稱帝 第四十回 宋金剛義釋張達 第四十一回 元吉逃回長安城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敗崇茂 第四十三回 唐殺民部劉文靜 第四十四回 廢越王世充篡隋 第四十五回 李世績複歸大唐 第四十六回 蘇世長結連朱粲 第四十七回 世績雲遊訪叔寶 第四十八回 秦叔寶棄鄭投唐 第四十九回 叔寶汙敬德畫像 第五十回 郭孝恪謀退北虜 第五十一回 世績大破王行本 第五十二回 柏壁關唐劉大戰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澗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換兩鐧 第五十五回 世績智取柏壁關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燒糧草 第五十七回 金剛敗走北突厥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詐降唐 第五十九回 劉世讓謀殺武周 第六十回 敬德舉介休降唐 第六十一回 單雄信割袍斷義 第六十二回 尉遲恭榆窠救主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興兵伐鄭 第六十四回 竇建德興兵救鄭 第六十五回 竇建德大戰唐兵 第六十六回 建德敗走牛口穀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確 第六十八回 尉遲恭怒擊妖婦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東都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蕭銑 第七十一回 劉黑闥反唐報仇 第七十二回 黑闥箭射羅士信 第七十三回 肥鄉城唐兵大戰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東府 第七十五回 秦王謀據洛陽城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氣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第七十八回 李靖陰山破突厥 第七十九回 玄武門奏七德舞 第八十回 太宗廢太子承幹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納幣絕婚 第八十二回 秦瓊含血噀敬德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場定先鋒 第八十四回 薛仁貴降服火龍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遼 第八十六回 薛仁貴五箭取榆林 第八十七回 摩天嶺三雄被戮 第八十八回 李世績祭白玉山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紅袍戰白袍 第九十回 高麗王輿櫬出降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頭流血 第九十二回 武氏殺王後蕭妃 第九十三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第九十四回 廢中宗武後專權 第九十五回 李敬業起兵匡複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敗敬業 第九十七回 婁師德唾麵自幹 第九十八回 千騎奔斬李多祚 第九十九回 誅韋後睿宗即位 第一百回 李太白立掃番書 第一百零一回 華陰李白倒騎騾 第一百零二回 安祿山範陽作反 第一百零三回 祿山計困顏杲卿 第一百零四回 真源令張巡起兵 第一百零五回 張巡縛草計取箭 第一百零六回 哥舒翰靈寶戰賊 第一百零七回 馬嵬驛楊氏伏誅 第一百零八回 張許協守雎陽城 第一百零九回 睢陽城張許死節 第一百十回 駱悅殺賊史思明 第一百十一回 郭子儀大破吐蕃 第一百十二回 吐蕃回紇連入寇 第一百十三回 郭子權權重天下 第一百十四回 段秀實笏擊朱泚 第一百十五回 李晟斬汶複京城 第一百十六回 李希烈殺顏真卿 第一百十七回 陳仙奇毒殺希烈 第一百十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第一百十九回 韓文公上佛骨表 第一百二十回 韓文公雪擁藍關 第一百二十一回 柳公權用筆諫帝 第一百二十二回 王仙芝大寇荊南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