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誌傳 作者:羅貫中年代:明朝960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九十七回 婁師德唾麵自幹

婁師德唾麵自幹

當日敬業大敗,魏思溫等皆已死亂軍中。敬業帶領敗殘人馬走至許穀,時人皆饑倒,馬皆走乏,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行,其苦不可勝言。前麵行不到十裏,軍馬不進,敬業問為何,回報曰:“前麵是山道崎嶇,早辰下雨,坑塹內水積不流,泥陷馬蹄,不能前進。況又轉出十裏,便是大海。”敬業大怒曰:“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敢行之理?”傳下號令,叫老弱中傷者在後慢行,強壯者搶土束柴,搬運草廬,填塞道路,各要即時行動。”敬業恐後軍趕來,欲自輕騎走入於海,乃差大將王那相、韋超二人斷後。

行至漕丘,軍皆饑餓,行不上馬。敬業命前麵暫住,造飯再行。軍人聽聞,便就山邊揀幹淨處埋鍋造飯。飯才半熟,軍人爭相奪食,紛紜不一。敬業勢弱,遂自結束輕騎而去,遙看海際。那相後麵謂韋超曰:敬業兄弟以匡複為名,看其所為,希金陵王氣,真是叛逆,非成立之人。今兵敗勢弱,輕騎先去,必逃於海上,使我等後麵抵死。”超曰:“彼隻以己身為重,視我等如草芥矣。”那相曰:“敵軍在後,大海在前,吾等死無地矣。”韋超曰:“我棄敬業而歸若何?”那相曰:“非丈夫也。不顯英雄,未若殺敬業而獻之,吾等全身遠害。”超曰:“此言甚當,但恐不能及之,可即速行。”二人勒馬趕上,敬業、駱賓王隻在前麵不遠,見二人馬趕來到,卻欲問之,馬已至近,那相手起一刀,斬敬業於馬下,韋超一槍刺死駱賓王。

比及敬猷輪刀來迎,不防杜求仁背後一刀砍敬猷為兩段。史官有詩雲:唐室誰人說可征,無謀敬業枉行兵。

當時不用思溫策,致使身亡一身輕。

王那相、韋超、杜求仁各持首級唐營投拜。孝逸大喜,準其來降。隨即遣魏元忠領兵捕獲餘黨,悉皆斬之,下令班師。

兵入長安,孝逸獻上敬業等首級。太後加封孝逸官職,重賞三軍,眾臣皆來朝賀。

卻說太後自除敬業之後,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給馬供食,使詣行在,但是農夫樵人,皆得召見,或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時有魚保家者,請鑄銅為匭,以受天下密奏。其器一室四隔,上各有竅,可入而不可出。太後從之,遂欲殺戳宗室。是時,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皆高祖之子也。

越王李貞、虢王李風,太宗之子也。元嘉之子李詵、元軌之子李緒;鳳之子李融,靈夔之子李藹,貞之子李衝,此數人在宗室中皆以才行著有美名,太後深嫉之,數人內不自安,密有匡複之誌。

一日,太後欲盡收宗室誅之,元嘉之子李撰大怒曰:“想吾高祖,苦爭血戰,成一統天下不易,今為賤婦所廢,欲滅吾等,若不先發,死期近矣。”遂詐稱皇帝璽書,分告諸王,令各起兵,約日取齊。當日李衝募得精兵五千餘人,起自博州,先擊武水,降之。次至莘邑,邑令馬玄素閉門拒守,衝因風縱火,焚其南門,風回軍退,眾懼而散。衝還走博州,為守門者所殺。正值太後遣將軍丘神勳擊之,兵至博州,李衝已死,官吏出迎神勳,神勳以其與衝同謀,盡皆殺之。李貞亦舉兵於豫州,太後遣將軍趨崇裕討之,又命張公輔為諸軍節度,削貞、衝二人屬籍,更姓虺氏。貞發屑縣兵五千人,使汝陽丞裴守德將之,拒戰而敗,遂與守德皆自殺。

初,諸王往來相約結束未定,而衝獨先起兵,惟貞狼狽應之。諸王知覺,皆不敢發,無兵接應,故致敗亡。原來李貞將起兵之時,遣使告知趙環。環之妻常樂長公主,公主謂使者曰:“李氏危若朝露,諸王先帝之子,不舍生取義,欲何須耶?大丈夫當為忠義鬼,無為徒死也。”及貞等兵敗,太後欲悉誅諸王,遣監察禦史蘇珦按之無驗,太後召珦詰之,珦抗論不回。

太後曰:“卿乃大雅之士,朕當別有任使,此事不必卿也。”

遂又遣周興按之,於是收元嘉、靈夔、詵與常樂公主於東都,迫使自殺。罪連親黨,當坐者六七百家,當藉沒者六千餘口。

太後仍遣張光輔收捕元軌、緒、融等一並殺之。自是太後恣行殺戮,但是唐之宗室,中外畏之,甚於狼虎。

當日太後升殿,與眾臣正議事間,忽報一大臣率百姓詣闕上表,不知何意。眾視之,乃侍禦史傅遊藝也。遊藝奏言:“陛下自即位以來,功過三王,德高五帝,雖古之賢妃聖後無以逾此。今又景星慶雲,每現乾象,請陛下改國號曰周,賜中宗姓為武氏,以從人望,實社稷之大幸。”

太後聞奏大喜,是年九月朔旦甲子,遂禦則天樓上,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後尊號曰聖神皇帝,以豫王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立皇太子為皇孫,封武承嗣為魏王,封武三思為梁王,凡武宗族皆封郡王。此時唐之宗族殺戮殆盡,遂封傅遊藝為右玉鈴衛大將軍,封武攸寧為納言,封婁師德同平章事。師德為人寬厚清慎,犯而不較。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之際,師德謂曰:“吾兄弟榮寵過甚,人所疾也。將何以白兔?”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之麵,某持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正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麵怒汝也,而汝拭之則逆其意,而重其怒矣。夫唾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耳。”弟曰:“謹受教。”至是師德為相,遂薦狄仁傑於太後。其疏曰:臣聞堯登社稷,慶會明良;舜用阜陶,四方風動。殷周雖有高宗昌發之君,猶賴傳說呂望之阻。竊見太原狄仁傑,出自並州,英姿挺特,行包九德,才兼四科,觀變曆微,占天知地。

闡弘道奧,同史蘇、京房之倫;德量謀猷,有伊呂、管晏之任。

誠大唐之柱石、社稷之元龜,宜加拔擢,使登台司,上順三辰,下敘五品,以致休征之應。

太後讀罷疏文,大喜曰:“卿薦賢為國,必得其當。”遂從師德之請,亦封仁傑同平章事,而仁傑驟然入相,實不知是師德之請,而師德又不以顯言之。仁傑每遇朝廷有事,剖決如流;事不容情,當麵諍之。於是,眾人皆有懼怯之心。至於接見師德,亦頗輕之。太後覺之,謂仁傑曰:“師德亦知人乎?”仁傑對曰:“臣當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太後曰:“朕已知之,卿乃師德所薦,以此觀之,亦可謂知人矣。”仁傑出而歎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乃輕衣小帽,至婁府麵謝往過。師德曰:“吾見公剛直,所言不偏,能為國安民,吾故薦公,必能匡複唐室,實為公忘私也。”仁傑曰:“非太後所言,臣何知之。”師德備酒款待而別,自此之後,二人相善如初。

是時,太後禦殿聽政,雖年已近八十,而淫亂無節,後宮日易男子數人。嬖臣張昌宗、張易之二人用事,時人或譽昌宗之美曰:“六郎麵似蓮花。”內史楊再思曰:“不然,乃蓮花似六郎耳。”詠史詩雲:牝雞聲裏紫宸空,幾樹飛花滿地紅。

當代媚娘居北闕,一朝天子遇東宮。

椒房倡亂由張氏,社稷中興賴狄公。

人事耒形先有數,至今追憶李淳風。

是時,後侄武三思營求為太子,太後猶豫未決,正值狄仁傑入朝,太後以實告之。仁傑曰:“昔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三子托陛下,陛下今欲移與它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若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惟陛下詳之。”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又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何者不為陛下家事?

況元首股肱,義同一體,臣今備位宰相,豈得有所不預知乎?”太後曰:“卿之斯言,甚合朕意,今已悟矣。”於是,即日遣人迎還中宗,複為太子,居於東宮。故元人有詩雲:“一語喚回鸚鵡夢,九霄奪得鳳凰還。”其以此耳。太後當以季秋出梨花,以示宰相,欲誇其祥瑞,杜景倫獨曰:“季秋草木黃落,而此花獨與之抗,陰陽不和,咎在臣等,請黜之。”太後曰:“真宰相才也!”

是時,太後淫心愈盛,乃遍選天下男子之強健者,入宮侍寢,少不如意,即捶殺之。狄仁傑乃薦薛敖曹者,太後□□□□□□□極盡淫樂,雖白晝亦無間焉。敕封敖曹為如意君,賜賚甚厚。當時有詩嘲之雲:六六巫峰會雨雲,九重穢德日彰聞。

顛鸞倒鳳恩情洽,錫爵之封如意君。

時值衝龍元年春正月,太後沾疾危駕,張昌宗居中用事,宰相張柬之欲謀誅之,無計可施。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少卿桓彥範、司馬袁恕己數人,柬之謂曰:“來日老夫賤降,片時少敘,眾大夫就舍下小酌,幸勿見阻。”眾官皆曰:“必來添壽。”當日就後堂設宴,公卿皆到。

柬之視之,皆唐朝舊臣,心中暗喜。酒至半酣,柬之舉杯相勸,遞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麵前,柬之曰:“今某非賤降之日,要與眾官聚合,恐機漏泄,故推賤降。吾意將軍富貴,誰所致者?”多祚泣曰:“皆太帝也。”柬之曰:“既唐舊臣,受國重恩,今太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將軍不思報太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若有用某之處,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柬之曰:“太後疾篤,吾等欲討內亂,汝肯相助?”多祚曰:“某雖不才,願助一臂之力。”柬之曰:“若得如此,社稷之大幸也。”原來,柬之先與長史楊元琰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後廢立之事,元琰慨然有匡複之誌。至是柬之為相,引元琰為羽林將軍,時亦在座。柬之謂曰:“君頗記昔日江中之語乎?”元琰曰:“某嚐憶之於心,安能忘乎?每欲舉事,因無效力之處,今日肯任重用,萬死不辭。”柬之曰:“汝肯盡心竭力,今日之計,非輕授也。”元琰曰:“敢不從命!願施一臂之力。”

數人正在商議,忽報安撫大使姚元之自靈武至都,徑來相探。桓彥範自相謂曰:“此事濟矣。”柬之曰:“諸公少待,吾暫見便到。”柬之出,接入廳上,眾人依次相見,邀至後堂具飲。柬之遂以其謀告之,元之曰:“即公等有匡扶社稷之心,某安得不效犬馬之力。”柬之頓首拜謝。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隋唐兩朝誌傳

《隋唐兩朝誌傳》正文
第一回 興宮室剪彩為花 第二回 隋煬帝遊幸江都 第三回 竇建德兵殺郭絢 第四回 楊義臣掃清河北 第五回 楊玄感兵起黎陽 第六回 瓦崗寨群雄聚義 第七回 翟讓李密據洛倉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數帝罪 第九回 文靜世民議大事 第十回 世民說李淵起兵 第十一回 李淵遣使如突厥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第十三回 李淵合兵圍長安 第十四回 李淵奉迎立代王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關射子 第十六回 王世充東都救援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瓊戰丘瑞 第十八回 李密誘殺翟讓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煬帝 第二十回 化及鴆殺少帝 第二十一回 李淵受禪即帝位 第二十二回 竇建德自立夏帝 第二十三回 淩敬義說楊義臣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第二十五回 劉黑闥智賺範願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眾豪傑 第二十七回 範願大戰宇丞基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燒倉庫 第二十九回 義臣智破楊士覽 第三十回 楊義臣遺書睡榻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獵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第三十三回 徐世績私放秦王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糧背德 第三十五回 秦叔寶洛陽大戰 第三十六回 魏征四馬自投唐 第三十七回 殷開山獨戰四將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計羞李密 第三十九回 劉武固定揚稱帝 第四十回 宋金剛義釋張達 第四十一回 元吉逃回長安城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敗崇茂 第四十三回 唐殺民部劉文靜 第四十四回 廢越王世充篡隋 第四十五回 李世績複歸大唐 第四十六回 蘇世長結連朱粲 第四十七回 世績雲遊訪叔寶 第四十八回 秦叔寶棄鄭投唐 第四十九回 叔寶汙敬德畫像 第五十回 郭孝恪謀退北虜 第五十一回 世績大破王行本 第五十二回 柏壁關唐劉大戰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澗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換兩鐧 第五十五回 世績智取柏壁關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燒糧草 第五十七回 金剛敗走北突厥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詐降唐 第五十九回 劉世讓謀殺武周 第六十回 敬德舉介休降唐 第六十一回 單雄信割袍斷義 第六十二回 尉遲恭榆窠救主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興兵伐鄭 第六十四回 竇建德興兵救鄭 第六十五回 竇建德大戰唐兵 第六十六回 建德敗走牛口穀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確 第六十八回 尉遲恭怒擊妖婦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東都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蕭銑 第七十一回 劉黑闥反唐報仇 第七十二回 黑闥箭射羅士信 第七十三回 肥鄉城唐兵大戰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東府 第七十五回 秦王謀據洛陽城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氣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第七十八回 李靖陰山破突厥 第七十九回 玄武門奏七德舞 第八十回 太宗廢太子承幹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納幣絕婚 第八十二回 秦瓊含血噀敬德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場定先鋒 第八十四回 薛仁貴降服火龍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遼 第八十六回 薛仁貴五箭取榆林 第八十七回 摩天嶺三雄被戮 第八十八回 李世績祭白玉山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紅袍戰白袍 第九十回 高麗王輿櫬出降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頭流血 第九十二回 武氏殺王後蕭妃 第九十三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第九十四回 廢中宗武後專權 第九十五回 李敬業起兵匡複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敗敬業 第九十七回 婁師德唾麵自幹 第九十八回 千騎奔斬李多祚 第九十九回 誅韋後睿宗即位 第一百回 李太白立掃番書 第一百零一回 華陰李白倒騎騾 第一百零二回 安祿山範陽作反 第一百零三回 祿山計困顏杲卿 第一百零四回 真源令張巡起兵 第一百零五回 張巡縛草計取箭 第一百零六回 哥舒翰靈寶戰賊 第一百零七回 馬嵬驛楊氏伏誅 第一百零八回 張許協守雎陽城 第一百零九回 睢陽城張許死節 第一百十回 駱悅殺賊史思明 第一百十一回 郭子儀大破吐蕃 第一百十二回 吐蕃回紇連入寇 第一百十三回 郭子權權重天下 第一百十四回 段秀實笏擊朱泚 第一百十五回 李晟斬汶複京城 第一百十六回 李希烈殺顏真卿 第一百十七回 陳仙奇毒殺希烈 第一百十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第一百十九回 韓文公上佛骨表 第一百二十回 韓文公雪擁藍關 第一百二十一回 柳公權用筆諫帝 第一百二十二回 王仙芝大寇荊南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