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45   

《智囊全集》明智部 卷七 明智部·魏相

【原文】
原文

諸馬既得罪,竇氏益貴盛,皇後兄憲、弟篤喜交通賓客。第五倫上疏曰:“憲椒房之親,典司禁兵,出入省闥,驕佚所自生也。議者以貴戚廢錮,當複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願陛下防其未萌,令憲永保福祿。”憲果以驕縱敗。
東漢章帝時,馬太後的幾個兄弟先被封為列侯,後以“奢侈逾僭,濁亂聖化”的罪名罷免。之後,竇太後的家族充滿朝廷,其權勢貴盛一時。竇太後之兄竇憲、弟竇篤都喜歡交結賓客。司空第五倫(複姓第五,名倫)對此上疏說:“竇憲是朝廷的外戚,又掌管朝廷的禁軍,可以自由地出入各個官署街門,驕奢淫逸的惡習是相當容易產生的。外邊的人都議論說,當年馬氏貴戚是因奢侈逾僭而廢錮的,現在也應當用竇氏貴戚的奢侈逾僭來洗涮以往,就像要解除醉酒清醒後那種不舒適的感覺還需再用些酒一樣。願陛下能夠對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加以防範,使竇憲能夠永葆福祿。”以後,竇憲果然以驕縱不法而受到懲罰。

魏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無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由塚宰。今霍光死,子複為大將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任兵官,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浸不製,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西漢後期,宣帝立平恩侯許伯之女為皇後,後遭到大將軍霍光夫人的嫉妒,被其毒殺,而且這件事還未被宣帝知道。為此,禦史大夫魏相借平恩侯許伯之事,用皂囊封緘,向宣帝呈進了一封密信。信中說:“《春秋》這部書是指責一個家族世代承襲卿大夫這種非禮現象的,它討厭宋國的襄公、成公、昭公三世都娶大夫之女,因禮不臣妻之父母,所以去掉了大夫之名,致使公族以弱,妃黨益強。也厭惡魯國季孫氏世專魯政,認為這些都是危亂國家的。漢朝自後元以來,霍光執政,任命官員的權力開始從皇帝手中離開,一切國家大事均由這個執政的大將軍決定。現在霍光雖死,可其子仍為大將軍,其兄子掌握著尚書省這個朝廷行政的中樞,其昆弟、諸婿也都把據權勢、握有兵權,霍光夫人顯及幾個女兒都可以恣意出入皇後所居的長信宮,有時候夜裏還以朝廷詔令的名義為其開門出入。這樣的驕奢放縱,恐怕就漸漸地難以控製了。應當使他們喪失一些權勢,破散他們的陰謀,才是朝廷萬世的基礎,才能保全功臣爵祿的世代相襲。”

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封”。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根據過去的做法,凡是進上密信的,都要寫成二封,在其中一封上署明“副封”,兼任上遞書信的先發副封,如果所言不善,就屏去不給上奏。

魏相複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宣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乃罷其三侯,令就第,親屬皆出補吏。
魏相又因為許伯而專門告訴這些人要去掉副封,以防止密信被他們阻塞或隱藏。宣帝看過密信後十分稱讚,分別下詔給能夠參與內朝之議的大臣知道,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說的辦理。這樣,霍氏讓人毒殺許皇後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於是,罷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霍光兄霍去病的兩個孫子的侯爵爵位,令他們回家閑居,霍家別的親屬也都出朝廷到郡縣去做官了。

〔評〕永元初,何敞上封事,亦言及此。但在奪沁水公主田園及殺都鄉侯暢之後,跋扈已著,未若倫疏之先見也。
(評譯)東漢和帝永元初年,何敞也給皇帝奏書,說到此事。但這已是在竇憲搶奪沁水公主的田園並殺掉侯暢後,那時竇憲的飛揚跋扈已顯示出來,所以說何敞不如第五倫更具先見之明。

茂陵徐福“曲突徙薪”之謀,魏相已用之早矣。
茂陵人徐福預防災禍、防患未然的謀略,魏相早已使用了。

《雋不疑傳》雲: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辭,不肯當,久之病免。《劉德傳》雲:大將軍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滿也。後免為庶人,屏居田間。霍光皆欲以女歸二公而二公不受,當炙手炎炎之際,乃能避遠權勢,甘心擯棄,非有高識,孰能及此?觀範明友之禍,益信二公之見為不可及。
《雋不疑傳》說,大將軍霍光欲把女兒嫁給他,雋不疑堅決推辭不肯接受,不久就因病免官了。《劉德傳》也說,大將軍霍光想把女兒嫁給他,劉德不敢接受,怕過分顯貴,後來免官,成為平民,住在鄉間。霍光想把女兒嫁給這兩人,他們都不接受。在對方地位顯貴之時,還能避免接近權勢,甘心放棄富貴榮華,不是有高遠的見識,誰能做得到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