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年代:清代2051   

《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 卷十八 浙中王門學案·教諭胡今山先生瀚

胡瀚字川甫,號今山,餘姚人。支湖鐸從子也。自幼承家學,動必以禮。年十八,從陽明先生遊,論及致良知之學,反覆終日,則躍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矣。”陽明授以《傳習錄》、《博約說》,日歸而思之,蓋有省。支湖召而語之曰:“孺子知學乎?學在心,心以不欺為主。”瀚唯唯。於是日從事於求心,悟“心無內外,無動靜,無寂感,皆心也,即性也。其有內外動靜,寂感之不一也,皆心之不存焉故也”。作《心箴圖》以自課。就質於陽明,陽明麵進之。先生益自信,危言篤行,繩簡甚密。陽明歿,諸弟子紛紛互講良知之學,其最盛者山陰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劉君亮、永豐聶文蔚,四家各有疏說,駸駸立為門戶,於是海內議者群起。先生曰:“先師標致良知三字,於支離汨沒之後,指點聖真,真所謂滴骨血也。吾黨慧者論證悟,深者研歸寂,達者樂高曠,精者窮主宰流行,俱得其說之一偏。且夫主宰既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君亮之分別太支。汝中無善無惡之悟,心若無善,知安得良?故言無善不如至善。《天泉證道》其說不無附會,汝止以自然為宗,季明德又矯之以龍惕。龍惕所以為自然也,龍惕而不恰於自然,則為拘束;自然而不本於龍惕,則為放曠。良知本無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別。文蔚曰:‘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使寂而常定,則感無不通。’似又偏向無處立腳矣。宋儒學尚分別,故勤註疏;明儒學尚渾成,故立宗旨。然明儒厭訓詁支離,而必標宗旨以為的,其弊不減於訓詁。道也者,天下之公道,學也者,天下之公學也,何必列標宗旨哉?”先生之學,則以求心為宗,所註《心箴圖》,列而為五:曰心圖,指本體也;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各有箴,而功以存心為主。晚年造詣益深,每提本朝儒者曰:“文清之行,粹然師表,求其卓然之見,一貫之唯,似隔曾、顏一級。文成明睿,學幾上達,若夫動不踰矩,循循善誘,猶非孔氏之家法。白沙煞有曾點之趣,而行徑稍涉於孤高。敬齋慎密,似有子夏規模,而道業未臻於光大。孟子願學孔子,而於顏、閔猶曰‘姑舍’,吾於四先生亦雲。”以恩貢,就華亭訓導,陞崇明教諭。歸家三十年,築室今山。著有《今山集》一百卷。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卷一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卷二 江右王門學案·文莊歐陽南野先生德 卷三 江右王門學案·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卷四 江右王門學案·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卷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劉兩峰先生文敏 卷六 江右王門學案·同知劉師泉先生邦采 卷七 江右王門學案·禦史劉三五先生陽 卷八 江右王門學案·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卷九 江右王門學案·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卷十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卷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卷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卷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卷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解元魏師伊先生良政 卷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處士魏藥湖先生良器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忠介鄒南臬先生元標 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給諫羅匡湖先生大紘 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卷二十五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鄧潛穀先生元錫 卷二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卷二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僉事馮慕岡先生應京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